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上课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第2节预防传染病侨声中学授课教师:尤祖倾〖教学目标〗1.知识:(1)描述传染病的特点,认识病原体;(2)列举常见的传染病,说明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能力:(1)通过查找某些传染病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某一传染病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掌握传染病流行的环节及预防措施;(2)让学生了解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贯彻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精神,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1、传染病概念的构建及描述传染病的特点。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教学难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课时安排〗1课时〖设计思路〗本节的内容由3部分知识构成,第一部分――传染病概述,第二部分――传染病的流行与预防、第三部分——认识几种传染病。
本节的重点是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这个目标的达成必须扫除几个概念障碍――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而三个概念又和病原体这个概念紧密相关。
所以,传染病概述在本节中具有知识铺垫的重要作用,学生能认识到什么是病原体,能描述什么是传染病,那么对于后两个知识点传染病的流行与预防以及认识几种传染病不仅具有直接的引导作用,而且关系到能否顺利自主地获得知识。
本节课提倡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讨论、交流与合作等自主活动构建对传染病概念的认识。
〖教学设计〗一、引入2005年以来,我国共发生35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共有19.4万只禽发病,死亡18.6万只,扑杀2284.9万只。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能够在家禽之间传播,并会传染给人类,我们福建去年12月和今年1月份共发现2例感染禽流感病例,死亡一人。
还有2003年全球非典流行期间,冠状病毒造成世界范围内8098人感染,774人死亡。
传染病传播的三个环节传染病要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这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会传播和流行。
一、传染源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患者大多数传染病中,患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一般自潜伏期至恢复期,患者均具有传染性,不同的时期其传染强度可有不同,多数疾病发病早期和出现症状时传染性最强。
2. 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长期携带并排出病原体,也就是日常所说的无症状感染者。
如乙肝病毒携带者。
3. 受感染的动物只有是人畜共患疾病的病原体才会在适当时期将其携带的微生物传染给人体,如某种烈性传染病,由老鼠中的跳蚤传染到人体。
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主要取决于人与受感染动物的接触机会、密切程序以及受感染动物的种类和密度以及环境适宜传播的条件等。
二、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经过一定的途径进入健康人体内,这种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空气)、消化道传播(水和食物)、接触传播(手以及密切接触)、虫媒传播(蚊子、蜱等)、和母婴传播。
同一种传染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易感者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即该类人群容易感染某种传染病。
当一个群体的易感者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发生该传染病的流行。
四、预防措施1.当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同时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的流行。
2.疫苗接种就是通过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减少易感性,来有效地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流行的。
3.加强爱国卫生运动、文明礼仪、分餐、常洗手、居室勤通风等,也是预防疾病传播的一种措施。
五、法定传染病的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规定:“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第三节传染病学总论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传播和终止的过程称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一、流行过程三个环节 · (一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患者和病原携带者很多传染病患者是重要传染源。
患者处于不同病期,其传染性大小可不尽相同。
同样,病原携带者也是很多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如白喉、菌痢、病毒性肝炎、伤寒等。
2.受感染的动物·以某些动物作为传染源的传染病,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即人畜共患病。
它在人类传染病病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在我国法定35种传染病种中,约1/3是人畜共患病。
因此,受感染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容忽视。
(二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再侵入其他易感人群时所经历的途径。
1.空气传播所有呼吸道传染病,如麻疹、白喉、百日咳等,主要通过空气传播。
2.经水传播多数肠道传染病都是因饮用水被污染而传播,如霍乱、伤寒、菌痢等。
有些传染病是因接触含有病原体的疫水而传播,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3.饮食传播所有肠道传染病及某些呼吸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等可通过饮食传播,如伤寒、菌痢、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
4.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
前者是指不借任何外界因素而传播,如被狂犬病病兽所咬、不洁性交等;后者指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如手及各种用具等。
5.虫媒传播或通过吸血昆虫叮咬传播,如蚊、蚤等;或通过机械携带而传播,如苍蝇、蟑螂等。
6.土壤传播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的芽胞可长期生存在土壤中,破损皮肤一旦接触受污染土壤则可受感染。
寄生虫病中的蛔虫卵、钩虫卵也可通过土壤传播。
(三易感人群指人群中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易受感染而言。
人群易感性大小系动态性变化,受人群的一般抵抗力、免疫水平、人口流动、病原体的变异、人群预防接种推广等因素所影响。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环境因素 (一自然因素指地理和气候因素。
某些传染病和一些人畜共患病都有较为严格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血吸虫病及肠道和呼吸道传染病等。
传染病流行的环节在传染病流行的过程中,有三个基本环节起着关键作用: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本文将以这三个环节为主线,详细阐述传染病流行的全过程。
传染源是传染病流行的起点。
传染源可以是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也可以是携带病原体的动物或植物。
传染源的主要特点是能够释放出大量的病原体,使之在环境中传播。
例如,流感病毒可以通过感染者的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病毒传播给周围的人。
传播途径是传染病流行的桥梁。
传播途径指的是病原体从传染源到达易感人群的路径。
传播途径有很多种,包括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飞沫传播、食物和水传播、昆虫叮咬等。
以埃博拉病毒为例,它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如血液、呕吐物等,传播给其他人。
再次,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目标。
易感人群指的是那些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容易感染该病原体的人群。
易感人群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生活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传染病的传播。
例如,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或功能衰退,更容易感染传染病。
在传染病流行过程中,这三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传染源的活跃程度、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和易感人群的规模,都会影响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为了有效地控制传染病流行,我们必须针对这三个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
针对传染源,我们需要及时发现和隔离传染源,防止其释放病原体。
例如,在流感疫情爆发期间,对感染者进行隔离治疗,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传染源的监测和科研,了解其病原学特性,为防控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传播途径,我们需要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病原体到达易感人群。
这可以通过改善卫生条件、加强个人防护、提高公众健康意识等方式实现。
例如,在埃博拉疫情爆发期间,加强对感染者的隔离和护理,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水平,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针对易感人群,我们需要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降低其感染风险。
这可以通过疫苗接种、健康教育、改善生活条件等方式实现。
例如,在我国,为了预防儿童感染结核病,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结核病防治政策,包括为新生儿接种卡介苗,提高儿童的免疫力。
传染病的三个环节及预防_一、传染病发生流行的三个环节(一)传染源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病原体指可造成人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或其他媒介。
1.传染病患者是指病人感染了病原体,并表现出一定症状和体征的人。
2.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是指无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可分为健康、潜伏期和病后携带者三种。
3.受感染的动物以动物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
(二)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侵入易感者体内,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传播病原体由传染源的唾液、痰以及鼻咽分泌物通过空气、飞沫、尘埃等作为媒介,经过呼吸道侵入机体,感染疾病,如麻疹、流感、猩红热等。
2.水、食物、苍蝇传播病原体由口通过胃肠道侵入机体,使人受到感染。
饮食传播是消化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如伤寒、菌痢、甲型肝炎、蛔虫病等。
3.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有两种形式,即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
4.医源性传播医务人员在检查、治疗疾病时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通过血液、注射等造成疾病感染,如输入了带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而感染上乙型肝炎,又如与某种病原携带者共用了注射器而感染上疾病等。
5.虫媒传播因吸血节肢动物如蚊子、跳蚤、虱子及白蛉等叮咬人体而传播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黑热病等。
6.土壤传播人体接触带有病原体的土壤而感染疾病,如破伤风、钩虫病等。
土壤传播与儿童接触土壤的机会及卫生习惯有关。
7.母婴传播病原体从母亲传给亲生子女。
(三)易感者易感者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被传染后易发病的人。
人群中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者越多,则发生该传染病流行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传染病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1.早发现传染病病人早隔离病人是管理传染源的重要环节。
可疑传染病也应隔离。
2.做好疫情报告托幼机构的保健室是最基层的卫生保健组织。
要求家长在病儿隔离治疗后,完全恢复健康时持健康证明才能入园。
3.传染病接触者的观察期限不同的传染病潜伏期长短不同,即使同一种传染病,也有“一般”“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分。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1.传染源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病原体在传染源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组织中生存、繁殖,并且能够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蝇、虱等),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人。
2.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例如,未出过麻疹的一些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下面以流行性感冒的流行为例,来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病毒进入呼吸道,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
可见,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主要是流感患者,传播途径是飞沫、空气传播,易感人群则可以包括大多数人。
那么,怎样预防传染病呢?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
我们预防传染病的各种措施,都是分别针对三个基本环节中的某个环节的。
因此,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控制传染源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了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
因此,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
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地处理。
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可以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
3.保护易感者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该注意保护易感者,不要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
第五节、社区公共卫生第五节、社区公共卫生大家需要重点看,把握重点,尤其是职业病和传染大家需要重点看,把握重点,尤其是职业病和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病的预防和控制人群健康与社区卫生的概念社区预防服务的定义:是以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1.1.社区预防服务的定义:是以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全人群为对象的综合性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服务。
社区服务的特点:以社区全人群而不是以个体为服务对象,2.2.社区服务的特点:以社区全人群而不是以个体为服务对象,强调社区内多部门的合作和社区的参与,强调社区内多部门的合作和社区的参与, 目的是促进健康、预防伤害、疾病、失能和早逝。
关于社区预防服务不正确的是A.健康为中心B.社区为范围C.全人群为对象D.多部门合作E.目的是治疗疾病促进健康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总结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2、儿童基础免疫,即对7周岁及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免疫接种,以及以后的适时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结核、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的免疫力,概括为“接种四苗,预防六病”。
最新的计划免疫还要求添加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并在部分地区增加对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的免疫接种工作。
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是(B) A.微生物,宿主,媒介B.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C.病原体,环境,宿主D.病原体数量,致病力,定位E.病原体,人体,他们所处的环境慢性非传染病的预防与管理考点总结1.慢性病在我国流行的特点① 高发病率、高死亡率② 主要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不断提高③ 慢性病的疾病谱发生变化④ 疾病负担不堪重负2.慢性病防治的原则①健康教育,改变行为,降低最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4种共同的危险因素(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静坐生活方式),促进和支持患者自我管理;②健康促进,鼓励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社会/社区环境、家庭氛围及政策,提高整体的社会卫生状况和人群健康水平;③三级预防并重。
传染病宣传材料传染病宣传材料一、传染病防控常识(一)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称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1、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方能构成传染病流行,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不会发生,不可能形成流行。
(1).传染源是指体内带有病原体,并不断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a)病人在大多数传染中,病人是重要传染源,然而在不同病期的病人,传染性的强弱有所不同,尤其在发病期其传染最强。
(b)病原携带者包括病后病原携带和无症状病原携带,病后病原携带称为恢复期病原携带者,3个月内排菌的为暂时病原携带,超过3个月的为慢性病原携带。
病原携带不易发现,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c)受染动物传播疾病的动物为动物传染源,动物作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如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等;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病。
(2).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谓之传播途径。
分为四种传播方式。
(a)水与食物传播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
菌痢、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b)空气飞沫传播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
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c)虫媒传播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
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
如蚊传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
由于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才能造成传播,故称生物传播。
病原体通过蝇机械携带传播于易感者称机械传播。
如菌痢、伤寒等。
第一单元总论重点内容。
一、感染1、感染的概念,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外环境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体。
2、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隐性感染多见,显性感染少见。
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是否发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二、传染病流行过程流行过程三环节(基本条件)传染原、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三、传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强度、地区、季节、职业、年龄)、有感染年免疫。
2、临床特征四、传染病的诊断诊断依据 X五、防治1、治疗原则2、预防例题1、下列关于感染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EA.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称为感染过程B.感染过程的构成必须具备病原体、人体和外环境三个因素C.病原体的致病力包括毒力、侵袭力、病原体数量和变异性D.病原体侵入的数量越大,出现显性感染的危险也越大E.病原体侵入人体,只要发病就意味着感染过程的开始2、经母婴途径传播的传染病是 CA.伤寒B.霍乱C.艾滋病D.传染性非典型肺炎E.细菌性痢疾3、下列有关传染病基本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EA.有病原体B.有传染性C.有流行病学特征D.有感染后免疫E.有易感人群4、下列五种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 BA.病原体被清除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病原携带状态E.潜伏性感染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重点内容。
一、病原学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RNA? DNA?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什么时候有传染性,传染性最强是什么时候?2、传播途径各种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三、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急性、慢性、重型、淤胆、肝硬化、慢性携带者各自的临床表现四、实验室检查(重点)1、肝功能检查ALT、GGT、ALP、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2、病原学检查甲、乙、丙肝炎病毒抗原抗体五、诊断诊断依据六、治疗1、急性肝炎的治疗原则2、慢性肝炎的治疗抗病毒治疗3、重型肝炎的治疗原则七、预防1、控制传染源献血员及病毒携带者管理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各种疫苗例题A1型题1、下列肝炎,其病毒属病毒DNA的是(B)A甲型 B乙型 C丙型 D丁型 E戊型2、下列哪项检查阳性表示乙型肝炎患者传染性强(C)A HbsAgB 抗-HBsC HBeAgD 抗-HBeE 抗-HBc3、下列各项,不符合淤胆型肝炎临床表现的是(B)A 黄疸深B 自觉症状重C 皮肤搔痒 D大便颜色变浅E 血清胆固醇增高B型题A HBsAg阳性B HBeAg阳性C 抗-HBe阳性D 抗-HBc阳性E 抗-HBs 阳性1、感染HBV后出现保护性抗体的标志是(E)2、HBV复制活跃的标志是(B)第三单元流行性出血热重点内容。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病流行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类常见病、多发病。
它可在人群中传播,造成流行。
旧社会,由于鼠疫、霍乱、天花、血吸虫病、伤寒等传染病的猖厥流行,我国人民贫病交加,人均寿命只有35岁。
解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一些烈性传染病已在我国绝迹,1989年9月1日,我国又贫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使许多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但当前,我国传染病的发病率仍占年总发病率的第一位,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增强大众的防病意识,达到最终消灭传染病的目标还任重而道远。
夏秋季是胃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此,从本期开始我们在《医学常识》栏目中将连续刊出传染防治的一般常识。
传染病在人群人传播,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这三个环节是构成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和流行的生物学基础,只有这三个环节同时存在,传染病才可能造成传播与流行,而只要切断其中的任一五一节,传染病就不能传播与流行。
例如,接种疫苗就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从而不得传染病。
一、传染源
是指受了传染的人或动物
传染源体内一定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不时地排出体外,感染别人。
传染源包括了传染病的病人、病原体携带者(体内带有病原体,但没有临床表现的人)和受感染的动物。
(一)病人传染病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体内的病原体数量多,而且病人的症状有利于病原全向外播散,如病原体可通过病人的咳嗽、喷嚏、呕吐、腹泻等方式排出体外。
一般传染病在发病初期的传染性最强,如麻疹、病毒性肝炎等。
有些传染病如白喉、伤寒在恢复期还有传染性。
(二)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疾病的表现而携带病原体的人。
病原携带者可分为三类:潜伏期携带者、病后携带者、“健康”携带者。
由于这些病原携带者都没有临床症状和表现,但可不断排出病原体,所以不容易被人发现,是最重要、最危险的传染源。
(三)受感染的动物人类有许多传染病来自动物(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其中以鼠类最为重要,因为它能传播多种疾病如鼠疫、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疾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如炭疽、布氏菌病、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这些动物性传染病可以由动物传染给人,但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相互传染(鼠疫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使易感者感染的途径。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空气传播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飞沫、尘埃等传播。
常见的疾病如流感、麻疹、白喉等。
(二)消化道传播医学上也称“粪一口传播”,是消化道传染病的共同传播途径,包括经水和经食物传播。
手和苍蝇也是使食物受到污染的重要因素。
常见疾病如痢疾、霍乱、伤寒、甲肝、脊髓灰质炎等。
夏秋季气温较高,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容易在水和食物中生长繁殖。
苍蝇、蝉螂、臭虫活动频繁。
所以,夏秋季是消化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三)接触传播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
前者是指病原体与人的皮肤粘膜直接接触造成的传染,如多种皮肤传染病与性病、狂犬病等;后者是指接触了被病原体污染的餐具、日常生活用品也造成的传播,如肝炎、白喉、沙眼等也可能经间接接触传播。
(四)虫媒传播是指通过蚊、蝇、虱、蚤等节肢动物传播的方式。
虫媒传播又可分为吸血传播和机械传播,前者指节肢动物通过吸血而传播传染病,如蚊子通过吸血可传播乙脑和疟疾,跳蚤通过吸血传播鼠疫;后者是指节肢动物通过其虫体、爪、翅等机械地运载、传播传染病,如苍蝇和蝉螂一般并不吸血,而是通过它们的身体携带病菌传播到食品、饮水中,引起痢疾、伤寒等传染病。
(五)其他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相当复杂,除上述几种外,还有土壤传播(如破伤风)、血液传播(如乙肝)、经胎盘传播(如风疹)等。
三、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抵抗力(特异性免疫力)而容易受到感染的人群。
我们平时接种各类疫菌就是为了提高易感人群和易感者对某些(或某种)传染病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