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与电子学模拟复习题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19
洛阳理工学院 模拟电子技术 试卷(总)一、单选题1. 杂质半导体中,多数载流子的浓度取决于(B )。
A.温度;B.杂质浓度;C.电子空穴对数目;D 其它 2. 稳压二极管稳压时应工作在(C )状态。
A .正向导通;B .反向截止;C .反向电击穿 ;D .反向热击穿3. N 型半导体是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C );P 型半导体是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A )。
A.三价元素,如硼等; B.四价元素,如锗等;C.五价元素,如磷等4.PN 结加正向电压时,有(A )形成电流,其耗尽层(D );加反向电压时,由(B )形成电流,其耗尽层(C )。
A.扩散运动; B.漂移运动; C. 变宽; D.变窄5.当温度升高时,二极管的反向饱和电流(A )。
A.增大; B.不变; C.减小6.一个平衡PN 结,用导线将P 区和N 区连起来,而导线中( B )。
A.有微弱电流B.无电流C.有瞬间微弱电流 7.晶体管在大电流工作时,随Ic 的增加β值将( B )。
A.增加; B.下降; C.不变8.某三极管各电极电位如图1.1所示,由此可判断该三极管处于(A )。
A .放大状态B .截止状态C .饱和状态 9. 双极型三极管用于放大时,应使(B )。
A .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B .发射结、集电结均正偏;C .发射结反偏、集电结正偏;D .发射结、集电结均反偏10. 共射放大电路输出电压出现饱和失真时,是由于(B )造成的。
A .静态工作点过低; B.静态工作点过高; C.信号频率过高; D.信号频率过低11.共射、共基、共集三种组态放大电路中,既有电压放大作用,又有电流放大作用的是(A )组态。
A .共射; B. 共基; C. 共集; D.三种都是12. 测得NPN 型三极管各电极对地的电位分别为V e =2.1V ,V b =2.8V ,V c =4.4V ,说明此三极管工作在(A )。
A .放大区;B .饱和区;C .截止区;D .反向击穿区 13. 下列放大电路输入电阻高、输出电阻低的是(B )。
电路理论模拟考试题含参考答案一、判断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与理想电流源串联的元件称为虚元件,对外等效时,多余元件可以开路处理。
(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2.除了独立电源外,至少含有一个时变元件的电路称为时变电路。
(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3.回路电流法是网孔电流法的推广,适用于平面电路和非平面电路。
(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4.电阻和电感并联电路,Ig=3A,lz=4A,则总电流等于5A。
(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5.非关联参考方向下计算吸收的功率,则应采用p=-ui进行计算。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6.列写网孔电流方程时,互电阻一定为负值(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7.电压和电流计算结果得负值,说明它们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8.用山-i平面的曲线表示其特征的二端元件称为电容元件。
(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9.一阶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中电容电压和电流都是连续变化的(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10.电容上的电压和电流是同频率的正弦量,在相位上电压超前电流。
(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11.正弦电路中,复功率就是视在功率。
(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12.非线性时不变电容的库伏特性方程为q=C(t)u(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13.无伴电流源是指仅含有电流源而没有与之并联电阻的电流源(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14.稳恒直流电和正弦波,不含高次谐波(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15.动态元件初始能量为零,由外加激励作用在电路上所产生的响应称为零状态响应 (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16.当耦合线圈全耦合时,耦合系数取得最大值1。
(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17.纯电抗发生串联谐振时相当于开路,发生并联谐振时相当于短路。
(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18.叠加定理只适用于线性电路的电压和电流的计算。
模拟电子电路--2022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复习题1、放大电路的直流负载线和交流负载线的概念有何不同?什么情况下两条负载线重合?答案:答:直流负载线:由直流通路确定,其斜率等于-1/Rc的一条直线。
交流负载线:由交流通路确定,其斜率等于的一条直线。
由于,故交流负载线的斜率大于直流负载线的斜率。
当负载RL断路时,交流负载线与直流负载线重合。
2、能否用两个二极管背靠背地连接构成一个BJT?答案:答:不能,因为BJT除了由两个背靠背PN结构成外,还需满足三个内部条件。
3、P型半导体空穴是多数载流子,故带正电。
答案:正确4、硅晶体二极管的导通电压为0.7V。
答案:正确5、在N 型半导体中如果掺入足够量的三价元素,可将其改型为P 型半导体。
答案:正确6、因为N 型半导体的多子是自由电子,所以它带负电。
答案:错误7、PN 结在无光照、无外加电压时,结电流为零。
答案:正确8、处于放大状态的晶体管,集电极电流是多子漂移运动形成的。
答案:错误9、由于三极管包含2个PN结,可采用2只二极管背靠背连接构成1只三极管。
答案:错误10、三极管在电路中有3种接法,分别为:共发射极、共集电极、共基极接法答案:正确11、放大电路中接有一个三极管,不知其型号,测出它的三个管脚的电位分别是10.5V、6V、6.7V,则三极管是NPN锗管。
答案:错误12、射极输出器也就是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电压放大倍数通常可以达到几十到几百。
答案:错误13、组合逻辑电路的输出只取决于输入信号的现态。
答案:正确14、无关项对最终的逻辑结果无影响,因此可任意视为0或1。
答案:正确15、已知逻辑功能,求解逻辑表达式的过程称为逻辑电路的设计。
答案:错误16、若集成运放在使用时不接负反馈,则电路中的电压增益称为开环电压增益。
答案:错误17、只有电路既放大电流又放大电压,才称其有放大作用。
18、可以说任何放大电路都有功率放大作用。
答案:正确19、放大电路中输出的电流和电压都是有源元件提供的。
模拟电路考试题和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在模拟电路中,放大器的基本功能是()。
A. 信号的整形B. 信号的滤波C. 信号的放大D. 信号的调制答案:C2. 理想运算放大器的输入阻抗是()。
A. 0B. 无穷大C. 有限值D. 负无穷大答案:B3.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中,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相位关系是()。
A. 同相B. 反相C. 无关系D. 正交答案:B4. 负反馈可以()放大器的增益。
A. 增加B. 减少C. 不变D. 先增加后减少答案:B5. 在模拟电路中,电源去耦电容的主要作用是()。
A. 提高电源电压B. 降低电源电压C. 滤除电源噪声D. 增加电源电流答案:C6. 差分放大器的主要优点是()。
A. 放大差模信号B. 抑制共模信号C. 降低输入阻抗D. 提高输出阻抗答案:B7. 场效应管(FET)的控制方式是()。
A. 电压控制B. 电流控制C. 温度控制D. 光控制答案:A8. 模拟电路中的“零点漂移”通常是由()引起的。
A. 温度变化B. 电源波动C. 负载变化D. 输入信号变化答案:A9. 在模拟电路中,二极管的主要作用是()。
A. 放大信号B. 整流信号C. 滤波信号D. 调制信号答案:B10. 模拟电路中的“带宽”是指()。
A. 电路的频率响应范围B. 电路的最大增益C. 电路的输入阻抗D. 电路的输出阻抗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在共集电极放大电路中,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相位______。
答案:同相12. 运算放大器的开环增益通常在______以上。
答案:10^513. 理想二极管的正向导通电压降约为______伏。
答案:0.714. 场效应管的漏极电流ID与栅源电压VGS之间的关系是______的。
答案:非线性15. 共模抑制比(CMRR)是衡量差分放大器对共模信号抑制能力的______。
答案:指标16. 模拟电路中的“饱和”现象是指放大器输出信号达到______或负最大值。
模拟电路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在模拟电路中,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级通常采用什么类型的晶体管?A. 双极型晶体管B. 场效应晶体管C.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D.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答案:B2. 理想运算放大器的输入阻抗是:A. 有限值B. 零C. 无穷大D. 负无穷大答案:C3. 以下哪个元件不是模拟电路中的基本元件?A. 电阻B. 电容C. 电感D. 二极管答案:D4.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相位关系是:A. 同相B. 反相C. 不确定D. 无关系答案:B5. 电路中的反馈类型分为哪两种?A. 正反馈和负反馈B. 开环反馈和闭环反馈C. 直流反馈和交流反馈D. 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答案:A6. 电路中使用负反馈的目的是什么?A. 增加增益B. 降低增益C. 稳定增益D. 增加输出阻抗答案:C7. 以下哪个不是模拟电路中的噪声来源?A. 热噪声B. 闪烁噪声C. 1/f噪声D. 电源噪声答案:B8. 模拟电路中的带宽是指:A. 电路能够处理的最大频率范围B. 电路能够处理的最小频率范围C. 电路的最大增益D. 电路的最小增益答案:A9. 电路中的耦合方式有哪两种?A. 直接耦合和变压器耦合B. 直接耦合和电容耦合C. 变压器耦合和电容耦合D. 直接耦合和电感耦合答案:B10. 模拟电路中的稳定性通常由哪个参数来衡量?A. 增益B. 相位C. 频率D. 增益-相位乘积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在共集电极放大电路中,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是________相位。
答案:同2. 运算放大器的开环增益通常在________以上。
答案:1000003. 模拟电路中的信号源通常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答案:电压源、电流源4. 电路中的负反馈可以提高电路的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稳定性、线性5. 模拟电路中的直流稳压电源通常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部分组成。
I I I I I I I I I I II I I I I I I 华南理工大学期末考试试卷 《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 考试吋间:150分钟 考试日期: 年 月曰 I I IIIIIIII I I II I I III I I IIIII I I III I I III I I(20分) 2. 3. 当PN 结加正向电压时,则PN 结 ;当PN 结加反向电压时, 则PN 结 。
这一特性称为PN 结的 o (3 分) 图1是一个未完成的正弦波振荡电路,请将电路连接完成;为了能够起振,R 】和R2之间需要满足的 关系是.。
(5 分) OOU A°R 2U BO电路如图2所示,二极管为同一型号的理想元件, u A=3sinu )tV, UB =3V, R=4KQ ,贝0: U F =于放人状态时,集电结的偏置为: 发射结的偏置为:(2分) 5. [+12VRUp(3分)4•品体管处 在共发射极接法的单级交流电压放大电路屮,负载电阻愈小,则电压放大倍数愈—,发射级电阻R E (无旁路电容)愈大,则电压放大倍数愈(3分)6. 一个固定偏置单级共射晶体管放大电路,为使最大不失真输出幅度尽可能大,其静态工作点应设在______________ ;如果因设置不当,出现输出波形的底部失真,这是失真,消除这种失真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4分)二、图(a)中,己知E二36V, R1=R2=R3=R4, U ab=20V o若将恒压源E除去如图(b),求这时Uab的值为多少?(10分)三、在图示电路中,已知电容电流的有效值为10A,电感电流的有效值町10 2 A,电压片250V, R=5Q ,并且在电路工作频率X\=R“电容的容量为10微法,求电路总电流/、电阻7?2、电感L、电路工作角频率3。
(10分)得分评卷得分评卷四、今有40W的日光灯一盏,接在220V50HZ的交流电源上,设灯管在点亮状态等效为纯电阻,其两端电压为110V,镇流器等效为电感,若想将该日光灯的功率因数提高到0.9,应怎样接入补偿元件?补偿元件的参数是多大?(10分)五、图示电路原已稳定,/ =()时开关S由T”换接至叨。
坑爹的模电试卷编号 01 ………………………………………………………………………………………………………………一、填空(本题共20分,每空1分):1.整流电路的任务是__________;滤波电路的任务是__________。
2.在PN结的形成过程中,载流子的扩散运动是由于__________而产生的,漂移运动是__________作用下产生的。
3.放大器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失真,分别是__________失真和__________失真。
4.在共射阻容耦合放大电路中,使低频区电压增益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的影响;使高频区电压增益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的影响。
5.在交流放大电路中,引入直流负反馈的作用是__________;引入交流负反馈的作用是___________。
6.正弦波振荡电路一般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个部分组成。
7.某多级放大器中各级电压增益为:第一级25dB 、第二级15dB 、第三级60dB ,放大器的总增益为__________,总的放大倍数为__________。
8.在双端输入、单端输出的差动放大电路中,发射极公共电阻R e对__________信号的放大无影响,对__________信号的放大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共模抑制比K CMR为__________之比。
9.某放大电路的对数幅频特性如图1所示,当信号频率恰好为上限频率时,实际的电压增益为__________dB。
图1二、判断(本题共10分,每小题1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构成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基础是PN结,它具有单向导电和反向击穿特性。
2、()稳定静态工作点的常用方法主要是负反馈法和参数补偿法。
3、()在三极管的三种基本组态中,只有电流放大能力而无电压放大能力的是基本共集组态。
4、()若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为负值,则引入的一定是负反馈。
第一章 习 题1.1 在题1.1图中,各元件电压为 U 1=-5V ,U 2=2V ,U 3=U 4=-3V ,指出哪些元件是电源,哪些元件是负载?解:元件上电压和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时,P=UI ;电压和电流为非关联参考方向时,P=UI 。
P>0时元件吸收功率是负载,P<0时,元件释放功率,是电源。
本题中元件1、2、4上电流和电流为非关联参考方向,元件3上电压和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因此P 1=-U 1×3= -(-5)×3=15W ; P 2=-U 2×3=-2×3=-6W ;P 3=U 3×(-1)=-3×(-1)=3W ;P 4=-U 4×(-4)=-(-3)×(-4)=-12W 。
元件2、4是电源,元件1、3是负载。
1.2 在题1.2图所示的RLC 串联电路中,已知)V 33ttC ee(u ---= 求i 、U R 和U L 。
解:电容上电压、电流为非关联参考方向()()33133t t t t c du di ce e e e A dt dt--=-=-⨯-=- ()34ttR u Ri e e V --==-电感上电压、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3313t t t t L di du Le e e e V dt dt----==⨯-=-+1.3 在题1.3图中,已知I=2A ,求U ab 和P ab 。
解:U ab =IR+2-4=2×4+2-4=6V , 电流I 与U ab 为关联参考方向,因此P ab =U ab I=6×2=12W1.4 在题1.4图中,已知 I S =2A ,U S =4V ,求流过恒压源的电流I 、恒流源上的电压U 及它们的功率,验证电路的功率平衡。
+U 4-题1.1图ba题1.3图+u L-1/题1.2图解:I=I S =2A ,U=IR+U S =2×1+4=6V P I =I 2R=22×1=4W ,U S 与I 为关联参考方向:P U =IU S =2×4=8W , U 与I 为非关联参考方向:P I =-I S U=-2×6=-12W ,验算:P U +P I +P R =8-12+4=01.5 求题1.5图中的R 和U ab 、U ac 。
20XX年复习资料大学复习资料专业:班级:科目老师:日期:第1章直流电路习题解答1.1 在图1.1所示电路中,(1)选d 为参考点,求a V 、b V 和c V ;(2)选c 为参考点,求a V 、b V 和d V 。
图1.1 习题1.1电路图解 (1) 当选d 为参考点时, V 3ad a ==u VV 112cd bc bd b =-=+==u u u V ;V 1cd c -==u V (2) 当选c 为参考点时, 4V 13dc ad a =+=+=u u VV 2bc b ==u V ;V 1dc d ==u V1.2 求图1.2中各元件的功率,并指出每个元件起电源作用还是负载作用。
图1.2 习题1.2电路图解 W 5.45.131=⨯=P (吸收); W 5.15.032=⨯=P (吸收) W 15353-=⨯-=P (产生);W 5154=⨯=P (吸收); W 4225=⨯=P (吸收)元件1、2、4和5起负载作用,元件3起电源作用。
1.3 求图1.3中的电流I 、电压U 及电压源和电流源的功率。
图1.3 习题1.3电路图解 A 2=I ;V 13335=+-=I I U电流源功率:W 2621-=⋅-=U P (产生),即电流源产生功率6W 2。
电压源功率:W 632-=⋅-=I P (产生),即电压源产生功率W 6。
1.4 求图1.4电路中的电流1I 、2I 及3I 。
图1.4 习题1.4电路图解 A 1231=-=IA 1322-=-=I由1R 、2R 和3R 构成的闭合面求得:A 1223=+=I I 1.5 试求图1.5所示电路的ab U 。
图1.5 习题1.5电路图解 V 8.13966518ab -=⨯+++⨯-=U 1.6求图1.6所示电路的a 点电位和b 点电位。
图1.6 习题1.6电路图解 V 4126b =⨯-=VV 13b a =+-=V V1.7 求图1.7中的I 及S U 。
《电路与模拟电子学》部分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1.1 (a) 10W 吸收功率 (b)10W 吸收功率 (c) 10W 发出功率 (d) 10W 发出功率 1.2 1P =8W 吸收功率; 2P =-16W 吸收功率; 3P =12W 发出功率 1.3 (a) A 5.0-=I (b)6V -=U (c) Ω1=R 1.4 A 1.0=I1.5 Ω1210=R h 6KW ⋅=W 1.6 F 2C μ= J 1046-⨯=W1.7 (a) A 5=I (b) 6V =U (c) 2A =I1.8 (a) 10V =U 50W =P (b) 50V =U 50W 2=P (c) V 3-=U 5W 1-=P (d) V 2=U 10W =P1.9 (a) A I 2= (b) 10V =U (c) 2A =I 1.10 (a) 18.75V =U (b) 3A =I (c) 0.9A =I 1.11 (a) 2V =U (b) 2.5A =I1.12 (a) 2V 11=U 72W -=P (发出功率) (b) 0.5A 2=I 5W 1=P (吸收功率) 1.13 (a) 4V =U (b) 2A -=I ;2A 1=I 1.14 (a) A I 3-= (b) 4V =U (c) 1A =I1.15 (a) A I 0= 2V -=U (b)A I 20-= V 10-=U (c) 1A 1=I 2A 2=I 1.16 (a) 2V =ab U (b) 7V =ab U (c) 2V =ab U1.17 (a) 0V 1=a V 8V =b V 6V 1=c V 0V 1=d V 6V =e V(b) 4V =a V 0V =b V 0V =c V 9V =d V V 11-=e V 1.18 断开:2V -=A V ; 闭合: 3.6V =A V 1.19 0.4A =I 10V =ab U 0V =ac U1.20 (a) 27V =U A I 3-= (b) 60W =P (c) 74W min =P第二章2.1 (a) Ω2.5 (b) Ω1.6 (c) Ω2.67 (d) Ω5 2.2 Ω5k =R 2.3 Ω81.25=R2.4 (1)400V 2=u (2) 4V 36=V (3)滑线变阻器、电流表均将被烧毁(电流过大)2.5 3V =U 2.6 A 2-=I2.7 (a) A 4=I (b) A 6.1=I 2.8 (a) A 9.0=I (b) A 4=I2.9 (a) 2V =V (b) 20V 1=V 6V 2=V2.10 (a) 7V =u A i 3= (b) 42V =u A i 1.1-= 2.11 60V =u2.12 4V =a u ; 2.5V =b u ;2V =c u2.13 14V -=U ;A 3-=I2.14 (a) A I 8.1= 121.6W -=P (b) A I 1= 12W -=P 2.15 52W 2=P ;78W 3=P 2.163.75A 2.17 4V =oc U ;Ω1=i R2.18 Ω4=R2.19 (a) A I 3= (b) mA I 33.1= (c) mA I 5.1=2.20 Ω10=R ; 35.1W =P 2.21 A I 5.2=;Ω20=i R 2.22 (a)Ω6=i R (b)Ω7.5=i R2.23 (a) A I 6.4-= 9.2W -=P (b) A I 5.22-= 12.5W 10-=P2.24 (a) 8V =U A I 1= (b)28V =U A I 5.0= 2.25 7.2V =U ; A I 4.1= 2.26 A I 4=2.27 1V 0=U 、A I 01.00=;Ω=100R ;Ω50=d R 2.28 A i 88.3= 2.29 3V =u ;A i 21=2.30 A )1cos 01.0(+t 2.31 Ω1=ab R 2.32 Ω8=ab R 2.33 b2.34 5V 1-=U ; 3V 2-=U ;5V 3=U 2.35 10V =ab U第三章3.1 (a)6V )0(=+u A 2.0)0(=+i (b) 20V )0(=+u A i m 10)0(=+(c) 8V )0(-+=u A 2)0(=+i 3.2 (a)A 05.0)0(=+L i 0V )0(=+C u1000A/S d d 0L -=-t iV/S 105d d 40C ⨯=-tu(b)A i L 5)0(=+ 17V )0(=+C u4.5A/S d d 0L =-tiV/S 0d d 0C=-tu3.3 ① 45V )0()0(=+-=C C u u A i C 0)0(=- A i m 45.0)0(C =+② mA i i L L 15)0()0(==+- 0V )0(=-L u 45V )0(=+L u ③ 换路时L i 、C u 不会跃变;C i 、L u 会跃变 3.4 19.5V ;6V3.5 V e 20-2⨯=u mA e 10-2⨯=i 3.6 (a) ms t 1= (b) s 2.4μ=t3.7 (a) V e 4)(-2t ⨯=t u ;mA e t i t 204.0)(-⨯=(b) V e3)(-111t⨯=t u ;mA e t i t 11167.0)(-⨯-=(c) V e 3)(-6t⨯=t u ;A et i t)1(5.0)(6--⨯=3.8 (a) )V e 1(9)(4103.3C t t u ⨯--=; (b) )V e 1(12)(-0.1t -⨯=t u C 3.9 )mA e 75.05.0()(208tt i -+-=3.10 A et i tL 101)(--=;V e 20)(-10t ⨯=t u L ;V e 1020)(-10t ⨯+=t u 3.11 A et i t)1(10)(500--=3.12 V e 761)(-t-=t u C 3.13 )V e8.12.2()(5105tt u ⨯-+=3.14 V e 821)(-5t+=t u C 3.15 A et i tL 45005.02.0)(-⨯+-=3.16 A e t i t -⨯+=3.05.0)(3.17 (a) )-()(=3)2()1()(t t t t t f εεεε----+(b) )1()1()(--+t t t t t f εε)(= (c) )2()42()1()22()(--+-+-+t t t t t t f εεε)(= (d) ]3)1()[3()]1(1)[1()()-()(=t t t t t t t f εεεε--+-+--++ 3.18 V )1(565.0)(48.0t C e t t u --⨯)(=ε3.19 ① V )1(2)(9o t e t t u --⨯)(=ε ②V )1(210)()2(9o ---⨯-t e t t u )(=ε 3.20 A )5.01()()(=t e t i t ε--3.21 V )e 80e 100(5-4C t t u --= A )e 8e 10(5-4:L t t i --= 3.22 临界阻尼情况;过阻尼情况3.23 V ]100e )10001(100[1000C ++-=-t t u ;A e 1001000tt i -=3.24 A/S 5.23.25 V 810)(5t C e t u --= 3.26 V 2)(5.1te t u -⨯=第四章4.2 mA )12031400(cos 20︒+=t i 4.3 U V 33m U =; mA I 152=4.4 A 63101︒∠=∙I A )63(cos 210)(1︒+=t t i ωA 117102︒∠=∙I A )117(c o s 210)(2︒+=t t i ωA 117103︒-∠=∙I A )117(c o s 210)(3︒-=t t i ω A 63104︒-∠=∙I A )63(cos 210)(4︒-=t t i ω4.5 V )37(cos 50︒+=t u ω4.6 A 7=I ;A5.3'=I4.7 Ω2.76k =R4.8 Ω4=R ;0.24H =L 4.9 V 113=U ;A 38.0=I 4.10 Ω5=R ;0.1F =C4.11 读数为A 5;()Ω-=j1612Z ;()j0.0403.0+=Y S4.12 (a)阻容串联:Ω5=R ;0.058F =C (b)阻感串联Ω=3R ,H 3.29=L4.13 Ω10=R ;172.2mH =L 4.14 A )1171000(cos 48.0)(︒+=t t i ab4.15 A )7.291000(cos 75.1)(1︒+=t t i ;A )3.561000(cos 92.3)(2︒+=t t i 4.16 A 728.15︒-∠=∙I4.17 A 41.1=I ;Ω14.1=R ;Ω=1.14C X ; Ω=07.7L X 4.18 视在功率A)V (447⋅=S 有功功率W)(400=P 无功功率var)(200=Q功率因数89.0cos =ϕ4.19 Ω+=)7j 22(Z W)(8.2=P 89.0cos =ϕ 4.20 ()Ω-=j2010L Z ; 0.005W max =P 4.21 j)V 3(10A +=V ;W 300=S ;ar Q v 300=4.22 ① Hz f 5o 103.2⨯=;433=Q ②A5.1o =I ;6495V ==C L U U4.23 Ω14.1=R ;H 67.0=L ;F 0.17μ=C ;20=Q 4.24 V 18=U4.25 断开时:V 3111=U ;V 2202=U 闭合时:V 01=U ;V 2202=U 4.26 A 1.4=I4.27 (a) V cos 1t u = V c o s 25.02t u -= (b) V sin 21t u =,V sin 5.02t u =(c) )V 0.252(21-t te eu +-=- )V 25.05.0(22t t e e u ---=4.28 H 0628.0=M4.29 V )143cos(2215oc ︒-=t u 4.30 62.0=K ︒∠=∙7652.1I 4.32 mH 86.52=M4.33 星形:相电流与线电流相等:A 1.5322A ︒-∠=∙I ,A 1.17322B ︒-∠=∙IA 9.6622C ︒∠=∙I ; W 8688=P三角形:相电流:A 1.5338B'A'︒-∠=∙I ,A 1.17338C'B'︒-∠=∙I ,A 9.6638A'C'︒∠=∙I 线电流:A 1.5366A ︒-∠=∙I ,A 1.17366B ︒-∠=∙I ,A 9.6666C ︒∠=∙IW 26064=P4.34 ︒-∠=∙1.3744A I ,A 1.15722B ︒-∠=∙I ,A 9.8222C ︒∠=∙I ,W 23232=P 4.35 不可; A 022A ︒∠=∙I ,A 3022B ︒-∠=∙I , A 3022B ︒∠=∙I ,︒∠=∙01.60N I 4.36 A :0A 1A :5.77A 2A :10A 3A :5.77A 4.37 TtU U ∆⋅=m T t U U ∆⋅=m av4.38 123V =U A 11=I 273.5W =P4.39 V 3.131,A 93.1, A 86.1 4.40 V )45(cos 55)(2︒-+=t t u ω4.41 V )455.1cos(2)1.532cos(25.0)(R ︒-+︒-+=t t t u ,W 75.3375.0S1=+=P 4.42 0.8mA 1, V 4.67, .82W 0 4.43 A 12C =I 4.44 ︒∠=∙9.3625oc U 4.45 ]Re[2A A *∙∙I U 4.46 V 17 4.47 5W =P 4.48 A 02︒∠=∙I第五章5.5 (a)⎩⎨⎧-=->=-≤3V V 3V 3o o u u u u u ii i (b) ⎩⎨⎧=>=≤i i i u u u u u o o V 33V V 3(c)⎩⎨⎧=>=≤3V V 3 V 3o o u u u u u i i i (d) ⎩⎨⎧=≥=≤i i i u u u u u o o V 33V V 3 (e) ⎩⎨⎧=-≥-=-≤i i i u u u u u o oV 33VV 35.9 “与”门5.14 利用二极管5.15 ① V 6o =U ;A 6L m I =;A 24Z m I =② V 4.2o =U ;A 48L m I =;A 0Z m I = ③ 增大R 的阻值5.16 4.65V4.65V 4.65V V 65.44.65V V 65.4o o o -=≥-=≤≤-=-≤u u u u u u u i i i i第六章6.3 A.放大区 B.饱和区 C.截止区 6.4 ① C E B ② 40 ③ PNP 6.5 15;100;306.6 增大;下降;左移;上升;增大 6.7 截止;饱和;饱和 6.9 D 6.10 Ω1k o =R6.11 ① (a)截止失真 (b)饱和失真6.12 ①9V CC =V ;Ω1k E =R ;12V CEQ =U ;Ω2k L =R ②截止失真;4V opp =U 6.13 ①2mA CQ =I ; 5.4V CEQ -=U ②0V CQ =U ;截止 ③7.3V CQ =U ;饱和④Ω455k B1=R ⑤45.1u -=A6.15 1mA EQ =I ;9.5V CEQ =U ;83u =A ;Ω29i =R ;Ω1k .2o =R 6.16 44u -=A ;减小;增大 6.17 饱和失真;增大B1R 或减小B2R6.19 ①Ω19.2k 2=R ②mV sin 580o t u ω-= ③Ω8.3k i =R ;Ω44o =R6.20 ①1T 共射;2T 共射;3T 共集 ②2mA C1Q =I ;3mA C2Q =I ;4mA C3Q =I ;Ω31k B1=R ③568u =A ④Ω1.2k i =R ;Ω48o =R6.21 ①W 125.10max o =P ② 2.5W CM =P ;38V (BR)CEO =U ; 1.125A CM =I 6.22 ①W 9max o =P ② 1.8W CM =P ③V U CEO BR 24)(>6.23 ①18V min CC =V ② 1.125A CM =I ;36V (BR)CEO =U ③12.89W V =P④2W CM =P ⑤12.7V =U 6.24 ①5V C =U ;调整1R 或3R ②调整2R ,使其增大 ③烧毁三极管 6.25 ① 3.5W o =P ②W 5V =P ③0.75W T2T1=P P = 6.26 分别处于击穿区、饱和区、非饱和区6.28 ①1mA DQ =I ②Ω2k S1=R ③Ω6k max S2=R④)310(2u S R k kA +-= C ⑤2i 334S G R R R +=;Ω10k o =R6.29 ①V 2GSQ -=U ②0.22mA D Q =I ;V 8.9DSQ =U ③0.44mS m =g 6.30 beC L u 1)//(r g R R g A m m +-=β;G R R =i ;C R R =o6.31 Ebe L C m E D m R r R R R g R r R g A )1()//(1)])1(//([2be2u βββ++⋅+++=; 321i //G G G R R R R +=;L C R R R //o =6.34 ①mA I Q C 11=;V 10CE1Q =U ②10u -=A ③Ω23k i =R ;Ω6k o =R 6.35 ①mA I I Q C Q C 5.021==、V7.921=Q CE Q CE U U =;mA I Q C 13=、V8.10CE3Q =UmA I Q C 5.04=、V 7.0CE4Q =U6.36 ①V 9.2O Q =U ②])1([2)//(111C2L u E be B R r R R R A ββ+++=第七章7.1 (a)电流并联负反馈 (b)电流串联负反馈 (c)电压串联负反馈 (d)电压并联负反馈 7.2 ①上负下正 ②电压串联负反馈7.4 (a)电压并联负反馈 (b)电压并联负反馈、正反馈 (c)电压并联负反馈 (d)电流串联负反馈 (e) 正反馈 (f)电流并联负反馈 7.5 (a) 13u R R A -= (b) 32u R R A -= 7.6 (a) 电压并联负反馈;BR R A Fud -= (b) 正反馈7.7 电压串联负反馈 )(121u E D ER R R R R F ++=7.8 电压串联负反馈 )1)()(1(6598917uf R R R R R R R A +++= 7.9 ①mA I C 12= ②mA I C 2.33= ③减小 C2R④应改为电压串联负反馈,f R 接至2b 、3b 接1c ⑤变动前10uf -=A ;变动后11uf =A 7.10 2500;0.0967.11 31099.9-⨯;91;-9%7.12 ① 电压负反馈,F R 接在 3T 射级和 1T 射级之间 ② 电流负反馈,F R 接在 3T 集电极和 1T 基极之间7.13 ①V 71=Q C U ;V 7.01-=Q E U ②V 576.61=C u ;V 424.72=C u③ 3b 与1c 相连 ④Ω9k F =R7.14 ①V 522==C C U U ②1c 接运放反相端,2c 接运放同相端;③10uf =A ④1c 接运放同相端,2c 接运放反相端,F R 接1 b ;9uf -=A 7.15 电压串联负反馈,254421o )()(R R R R R R u u i ++=第八章8.1 (a) V 45.0o =u (b) V 15.0o -=u (c) V 9.0o =u (d) V 15.0o =u 8.2 ① i u R R u 12o1-= ;i u R R R R Ru )(63612o +-= 8.3 ① i u R R R R R u )(63612o +-= 8.4 2500u -=A 8.6 50084o +-=i u u 8.7 ① 44332211o i F i F i F i F u R Ru R R u R R u R R u ----=② )41212(4321o i i i i u u u u u +++-= (V 0V 15o ≤≤-u ) 8.8反相比例运算;40u -=A ;V 6.58.9① f offoffi i i o ref R R V d R V u ])21([301o -=∑=+ ② 组成偏置电路,使电路由单极性输出变为双极性输出8.10 ① dt R t u R t u C t u i i ))()((12211o +⎰)=-( 8.11 ① 每个节点由3个支路构成,每个支路的电阻为2R② )2(321o ∑-=⋅=n i i i nf ref d RR V u③ V 10V 0O ≤≤U8.12 dtt du t u i )()(o1-=;)(2)(o t u t u i = 8.13 ① (a)反相比例运算器 (b)乘法器② (a) 23)(1124o R R S i S I R u I R u -= (b) )(21o i i S u u RI u ⋅-= 8.14 ① 带通 ② 高通 ③ 带阻 ④ 低通8.15 一阶有源高通滤波器; 二阶无源低通滤波器;二阶无源带阻滤波器; 二阶有源带通滤波器8.16 ① 30.8o =A ;200Hz o =f ;5=Q ② 50o =A ;20Hz o =f ;5=Q 8.17 ① 过零比较器 ② 单门限比较器 ③ 迟滞比较器 8.18 ①1A 、4A 为虚地; 2A 、3A 为虚短②1A 为反相加法器;2A 为电压跟随器;3A 为减法器;4A 为积分器;5A 为过零比较器 ③321o152.0i i i u u u u ---=;4o2i u u =;)(2o1o2o3u u u -=;t u U u C 2)0(3o o4--= ④ V 2.1o4=u ;V 15o5-=u8.19 ①1A 为积分器;2A 为迟滞比较器 ②ms 20 ③ms 808.20 实际是个窗口比较器;当时,或B A U u U u <>i i 输出为低电平;否则输出为高电平。
附录A 模拟试题A.1 模拟试题一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1 某电源向一负载电阻R, 供电(如图A1- 1 所示)。
当负载电阻R, 从100Ω减至10Ω,负载电压U 约下降1%。
则该电源是( )。
(a) 理想电压源(b) 理想电流源(c) 含有内阻R₀≈01Ω的电压源 (d) 不能确定2 在图A1-2 所示电路中,理想电流源Iq 发出的电功率P 为( )。
(a)-3 W (b)21 W (c)3 W (d)-21 W图 A1-1 图A1-23 某感性负载的额定功率为P 、,额定功率因数为ccs φn,并联电容后接额定电压,若所并联的电容使电路发生谐振,则总负载(含电容在内)消耗的功率P 及功率因数cosφ与其P、及cs pw 的关系是( )。
(a)P=Px,cos φ=csφy(b)P>Pv,cos φ=cospw(c)P= Pw,cos p>cos Pw (d)P=Pw,cos φ<csPn4 若电感L 变为原来的,则电容C 应为原来的( ),才能保持在原频率下的串联谐振。
(a) 倍(b)4 倍(c)2 倍(d) 倍5. 同双极型晶体管的输入电阻相比,场效应管的输入电阻( )。
(a) 小得多 (b) 大得多(c) 与双极型晶体管大致相同6 整流电路如图A1-3 所示,负载电阻RL=Rz=100k2, 变压器副边电压u₂的有效值U₂=100V, 直流电流表A 的读数为( )。
(设电流表的内阻为零)(a)09 mA (b)1 mA (c)0.45 mA (d)0 mA图 Al-37 单相半波整流、电容滤波电路中,滤波电容的接法是( )。
(a)与负载电阻R; 申联 (b) 与整流二极管并联(c) 与整流二极管串联 (d) 与负载电阻R₂并联8 电路如图A1-4 所示,欲使该电路能起振,则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a) 改用电流放大系数β较大的晶体管。
(b) 减少反馈线圈L, 的匝数。
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期末复习题纲要及解答- 殷瑞祥1.电阻:特性——欧姆定律在关联参考方向下,电阻两端电压与流过电阻的电流成正比,比例系数为电阻元件的参数——电阻值电容:功率可正可负,有时吸收能量,有时放出能量,但本身不消耗能量(无损)。
,电感:功率可正可负,有时吸收能量,有时放出能量,但本身不消耗能量(无损)。
电压源:实际电压源(简称电压源)随着输出电流的增大,端电压将下降,可以用理想电压源和一个内阻R0串联来等效。
电流源:实际电流源(简称电流源)可以用理想电流源与内阻并联来表示,当电流源两端电压愈大,其输出的电流就愈小。
当实际电流源的内阻比负载电阻大得多时,往往可以近似地将其看作是理想电流源。
2.理想电压源特点:理想电压源两端的电压值不随电流变化,因此,理想电压源的两端不能被短路(电阻值为0),否则,将流过无穷大电流。
常用的电池在正常工作范围内近似为理想电压源(恒压源)。
使用中不能将其两个电极短路,否则将损坏。
理想电流源特点:流过理想电流源的电流值不随电压变化,因此,理想电流源的两端不能被开路(电阻值为∞),否则,将产生无穷大电压。
现实世界中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都是不存在的,它们只是实际电源在一定条件下的近似(模型)。
3.最大功率条件:最大功率传输定理:若(等效)电源参数确定(U S和R0),当且仅当负载电阻R L= R0时负载从电源(电源传输给负载)获得最大功率。
4.三相交流电星型接法的相电压与线电压的区别及定义线电压幅度是相电压的根号3倍,线电压相位比对应相电压超前30度。
5.阻抗的定义——正弦稳态电路中,无源二端网络(元件)的电压相量与电流相量之比称为该二端网络的阻抗,记作Z,阻抗具有电阻的量纲,单位欧姆(W)。
Z=U/I=1/Y其中Y为导纳。
复数的实部与虚部的定义:一般情况下,阻抗Z和导纳Y是复数,而且都是频率的函数。
电阻元件的阻抗为实数,是纯阻元件,阻抗角为0°d()d()()()()d dq t u tq t C u t i t Ct t=⋅⇒==111()()d()d()d1(0)()dt ttu t i t t i t t i t tC C Cu i t tC-∞-∞==+=+⎰⎰⎰⎰d()d()()()()d dt i tt L i t u t Lt tΦΦ=⋅⇒==111()()d()d()d1(0)()dt tti t u t t u t t u t tL L Li u t tL-∞-∞==+=+⎰⎰⎰⎰2Sm ax14UPR=⋅电感元件的阻抗为正虚数,是纯电抗元件(感抗X L=w L),阻抗角为90°电容元件的阻抗为负虚数,是纯电抗元件(容抗X C=1/w C),阻抗角为-906.安全用电根据环境不同,我国规定有相应的电压等级:在有触电危险的场所,安全电压为42V;在多导电粉尘的场所,安全电压为36V;在特别潮湿的井下,安全电压为12V。
《电路基础》部分一、是非题1、欧姆定律适合各类电阻。
()欧姆定律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2、在电路中,必须全部元件均为线性元件才可以用基尔霍夫定律去分析求解。
(否)基尔霍夫定律是分析线性电路和非线性电路的基本定律3、通常电路分析均可以用节点电压和回路电流法。
()4、叠加定理仅适用于线性电路。
(√)5、任何有源二端网络都可用戴维南定理求出它的电压源与电阻串联的等效电路。
(√)6、周期性的电压与电流都可以用向量来表征。
()7倍。
()8、存在如电感、电容动态元件的直流电路,在电路达到稳态时,电感可看作短路,电容可看作开路。
()9、无源一端口网络的阻抗与信号的频率无关。
()10、在正弦稳态电路中,整个电路的平均功率是该电路中各电阻元件消耗功率的总和。
()二、填空题1、电路的基本构成为:2、电路变量主要有:3、电路元件主要有:4、电阻、电导的单位为:5、受控源主要有那几种:6、某一电路元件,其电压与电流如图所示,计算其功率7、节点电压法是以电压为参变量列写KCL方程,网孔电流法是以电流为参变量列写KVL方程。
8、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适用于 电路。
9、理想运算放大器电路运算符合 和 两个条件。
10、电容器的V-A 关系为 ,电感器的V-A 关系为11、集总线性电感线圈中磁通链ψ与感应电势u 的关系是 ,与激励电流i 的关系为12、电容和电感在00t =时的换路原则是13、零输入响应指 ,零状态响应指14、电容器的储能为电感器的储能为15、一阶动态电路在直流电源激励下的全响应()f t 可写为:16、复数1z j =-+的极坐标形式为 复数245z =∠-的直角坐标形式为17、电流()cos(135)i t t ω=+的相量形式为电压相量530U =∠-的时域形式为18、画出正弦量()10cos(30)u t t ω=+的时域波形19、KVL 和KCL 定律的相量形式分别为20、电容C 和电感L 的容抗与感抗分别为21、写出基本无源RC 低通滤波器电路的网络函数:22、()f t 为某周期性的电压或电流,()f t 有效值的表达式为_ 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1. 图示电路中,电流I=( A )。
A.–3 AB. 2 AC. 3 AD. 5 A2. 图示电路中, 电压U=( D )。
A. 2 VB. 4 VC. 6 VD. 8 V3. 图示电路中, 电流I=( A )。
A. 1 AB. 2 AC. 3 AD. 1/2 A4. 图示电路中, 实际发出功率的元件是( D )。
A. U S。
B. RC. U S和I SD. I S5. 图示电路中, 电压U=( A )。
A. 8 VB. -8 VC. 16 VD. -16 V6. 图示无源单口网络电路中, ab间等效电阻R ab =( B )。
A. R1//R2//R3B. R1//R3C. (R1+R2)//R3D. (R1+R3)//R27. 图示电路中, 电流I=( B )。
A. 5 AB. -5 AC. 1 AD. 2 A8 . 图示一阶电路中,开关在t=0时闭合,电容初始电压u C(0+)= ( C )。
A. -5 VB. 10 VC. 5 VD. 20 V9. 图示电路中, 电压源单独作用时,电流I=( B )。
A. 0 AB. 1 AC. -1 AD. 1.5 A10. 图示电路中, ab短路线中电流I ab = ( A )。
A. 1 AB. 2 AC. 3 AD. -1 A11. 图示电路中, 电流I=( A )。
A. –4AB. 4AC. –2AD. –3A12. 图示电路中, 电压U=( C )。
A. 3 VB. -3 VC. -6 V 。
D. 6 V13. 图示电路, ab 间电压U ab = ( D )。
A. 8 V B. 7 VC. 5 VD. 3 V14.极 管 接 在 电 路 中, 若 测 得 a 、b 两 端 电 位 如 图 所 示,则 二 极 管 工 作 状 态 为( A )。
A. 导 通B. 截 止C. 击 穿15.如 果 把 一 个 小 功 率 二 极 管 直 接 同 一 个 电 源 电 压 为1.5V 、内 阻 为 零 的 电 池 实 行 正 向 连 接,电 路 如 图 所 示,则 后 果 是 该 管( D )。
《电路基础》部分一、是非题1、欧姆定律适合各类电阻。
(F)2、在电路中,必须全部元件均为线性元件才可以用基尔霍夫定律去分析求解。
(F)3、通常电路分析均可以用节点电压和回路电流法。
(F )4、叠加定理仅适用于线性电路。
(T)5、任何有源二端网络都可用戴维南定理求出它的电压源与电阻串联的等效电路。
(F )7(T )8、存在如电感、电容动态元件的直流电路,在电路达到稳态时,电感可看作短路,电容可看作开路。
(T)9、无源一端口网络的阻抗与信号的频率无关。
(T )1二、填空题1、电路的基本构成为:电源,导线,负载2、电路变量主要有:电流、电压、电荷、磁链、功率及能量等3、电路元件主要有:电阻、电容、电感、运算放大器、电源等4、电阻、电导的单位为:欧姆()、西门子(S)5、受控源主要有那几种:电压控制电压源(VCVS)、电压控制电流源(VCCS)、电流控制电压源(CCVS)、电流控制电流源(CCCS)6、某一电路元件,其电压与电流如图所示,计算其功率P= -UI= -20 W7、节点电压法是以独立节点电压为参变量列写KCL方程,网孔电流法是以独立网孔电流为参变量列写KVL方程。
8、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适用于线性电路。
9、理想运算放大器电路运算符合开环增益无穷大或虚短和输入电阻无穷大输出电阻为零或虚断两个条件。
10、电容器的V-A 关系为 ()()du t i t C dt = ,电感器的V-A 关系为 ()()di t u t L dt=11、集总线性电感线圈中磁通链ψ与感应电势u 的关系是 d u dtψ= ,与激励电流i 的关系为 Li ψ=12、电容和电感在00t =时的换路原则是 (0)(0)C C u u +-=,(0)(0)L L i i +-=13、零输入响应指 动态电路中无外加激励电源,仅由动态元件初始储能所产生的响应 ,零状态响应指电路的初始状态为零 由外加激励引起的响应14、电容器的储能为 电场能量或212w Cu =电感器的储能为 磁场能量或212w Li =15、一阶动态电路在直流电源激励下的全响应()f t 可写为: ()()[(0)()]tf t f f f e τ-+=∞+-∞16、复数1z j =-+的极坐标形式为复数245z =∠-的直角坐标形式为17、电流()cos(135)i t t ω=+的相量形式为 2135m I I =∠或者135I I =∠电压相量530U =∠-的时域形式为(u18、画出正弦量()10cos(30)u t t ω=+的时域波形19、KVL 和KCL 定律的相量形式分别为 0I =∑,0U =∑20、电容C 和电感L 的容抗与感抗分别为 1C jX j Cω=,L jX j L ω=21、写出基本无源RC低通滤波器电路的网络函数:()arctan()H j RC ωω=-22、()f t 为某周期性的电压或电流,()f t。
23、受控电源分为____ VCVS________、____ VCCS _______、_____ CCVS _______与_____ CCCS ________四种,若受控系数,,,g r μα为常数,则称为__线性_____受控源。
P2724、写出图示电阻R 的V A 关系:u R i=-8.662406015025、画出一种电压控制的电流受控源电路模型:26、集总线性电容的电荷q 与所加电压u 的关系是 q C u = , 与电流i 的关系为dqi dt=27、已知关联方向电容器的电压初值(0)c u 及通过的电流i (t ),写出计算电容器两端电压的计算公式。
01()(0)()tC C u t u i t dt C=+⎰二、计算题1、 计算A 点的电位。
:顺时针取回路电流i ,则i=2,所以82151A U =-+⨯+=-V 。
3、用戴维南定理计算电压u解:1) 计算Uoc 10V1A 46i ==+Ω,10466V oc U i i i =-+=-=-,4分2)计算Req加1A 测试电流源法:则410.4A 46i A Ω=-⨯=-+Ω于是有:10616 6.4V T u i i i =--=-=,所以 6.4V6.41eq R A==Ω,3分 3)由等效电路得6V 6.44A=19.6V u =-+Ω⨯,1分 答:u =19.6 V3、如图所示的开关电路,计算 )t (u C 和 )t (i .解:V 15510)0(u C =+=+ V 5.71542)(u C =⨯=∞ A 011515)0(i =-=+ mA 75.3415410)(i =⎪⎭⎫ ⎝⎛⨯+=∞m A 11022223=⨯+⨯=τ- V )e 1(5.7)t (u t 1000C -+= m A )e 1(75.3)t (i t 1000--=4、试求下图所示电路,01020S U =∠,若L Z 的实部与虚部均能变动,欲使L Z 获得最大功率,L Z 应为何值?解:将电路等效为戴维南电路,等效阻抗2(2)122eq j Z j j⨯-==--,因此要使L Z 获得最大功率,1L Z j =+。
01020(2)104522oc U j j∠=-=∠--最大功率2254oc U P W R== 5、已知二端网络端口的电压()75cos u t t ω=伏,()10cos(30)i t t ω=+安,试求该二端网络的平均功率与功率因数。
解:0750m U =∠,01030m I =∠,等效阻抗07.530meq mU Z I ==∠- 功率因素0cos(30)0.862λ=-== 平均功率001cos(30)cos(30)322.52m m P UI U I W =-=-= 6、如图所示,已知12V,2s u R ==Ω,计算R u 。
-+sU解:耦合系数0.28k === 等效阻抗1261(2)1200(120.8)1000200101592238810001000796127838.5eq Z j L L M R j Cj j j j j ωωππ-=++++=++++⨯=-++=+=∠ 01000.110638.5m m eq U I Z ===∠-7、如图所示,列写节点电压或网孔电流方程,并计算2R =Ω电阻的功率。
参考解答:将电路变成应用节点电压法0V0I150V45A5j V 10j V 45410V )15020(o oo o o -+=-∠+--∠o)j 1(1.045-4150-20V +=︒∠+︒∠ ︒∠=+︒∠+︒∠==98.150816.2)j 1(j 45-4150-210j o o V I 因此, =)t (i o 2.816 cos (10t + 150.98︒) A8、计算负载L R 的两端看进去的戴维宁等效电路,并问L R 为多少时,负载获得最大功率,并计算此时的功率。
解:11112222211222U Z I Z I U Z I Z I =+=+11121100U Z I I ===,11212307.504U Z I I ====,217.5Z =,229.375Z =,所以107.57.59.375Z ⎛⎫= ⎪⎝⎭9、已知电容的初始电压为(0)c u ,计算动态电路中电容器电压()c u t ,并画出()c u t 的波形。
(0)(0)()c c c su u u U RCτ+=∞==代入三要素公式可得()()[(0)()][(0)]tc c c c t RCs c s u t u u u eU u U e τ-+-=∞+-∞=+-()c u t 波形图如右图所示10、计算电流表A 的读数,并画出相量图。
解:将电压s u 表示成向量,00s U U =∠,则流经电阻R 的电流0150I =∠,电感L 的电流02590I =∠-。
干路电流0125545I I I j =+=-=,因此电流表A的读数为7.07A 。
I 向量图如下图所示《模拟电子技术》部分一. 填空题(每题1分)1、用万用表的欧姆档对二极管进行正反两次测量,若两次读数都为∞,则此二极管_____;若两次读数都接近零,则此二极管_____________;若读数一次很大,一次读数小,则此二极管______________。
2. 晶体三极管饱和状态时,应使发射结处于 偏置,集电极处于 偏置。
3.简单的差分放大器双端输出时,对_______信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而对________信号有较强的放大作用。
4.差动放大电路两个输入端的电压分别是2V 和3V ,则共模信号是 V ,差模信号 为 V 。
5、要获得低频信号,可选用 振荡器;要获得高频信号可选用 振荡器。
6、射极输出器的重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7、理想集成运放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某两极放大器,第一极电压放大倍数为30,,第二极电压放大倍数为40,则多极放大器总的电压放大倍数为 。
9. 多级放大器直接耦合带来的问题是 和 ,一般通过 电路来抑制。
10. 稳压管利用了二极管的 特性,整流电路利用了二极管的 特性。
11. 晶体三级管用来放大时,应使发射结处于 偏置,偏置电压约 V(硅管)。
12. 某两极放大器,第一极增益是20dB,第二极增益为40dB ,则多极放大器总的增益为 dB,总电压放大倍数为 。
13. 引起零点漂移的主要因素是 ,其后果是 ,一般通过 电路来抑制。
14. 放大器的频率特性包括 和 两个方面,产生频率失真的原因是 。
15. 正弦波振荡器属于 反馈电路, 要产生低频正正弦波信号,可采用 振荡器。
16.直流稳压电源的主要作用是在 和 时,保证电源的输出电压基本不变。
17. 放大器引入直流反馈的主要意义在于 ,引入交流反馈的目的是 。
二. 选择题(每题2分)45 2IsU I1I1.本征半导体掺入五价元素后成为( B )a..本征半导体;b.N型半导体;c.P型半导体;2. 万用表直流电压档测出的电压是(B ),交流电压档测出的电压是( A ),示波器可测出电压的( C )。
a.有效值b.平均值c.幅值3. 测得一放大电路中某三极管三个电极电位分别为①端U1=2V,②端U2=4.8V,③端U3=1.3V,基极是()a.. ①端;b. ②端;c. ③端;4. 射随器适合作多级放大电路的输出级,是因为它的()a. 电压放大倍数近似为1b. r i很大c. r O很小5. 功率放大电路的最大输出功率是在输入电压为正弦波时,输出基本不失真情况下,负载上获得的最大()。
a.交流功率 b.直流功率c.平均功率6. 电压串联负反馈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