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指标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4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控制指标(最新)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是医疗机构的核心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一、医疗质量管理1. 医疗服务质量(1)患者满意度指标:患者满意度调查得分≥85分。
说明:通过定期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医疗差错率指标:医疗差错率≤1%。
说明:医疗差错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医疗过程中发生的医疗差错占总医疗次数的比例。
降低医疗差错率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 医疗技术水平(1)医疗技术项目开展率指标:医疗技术项目开展率≥90%。
说明:医疗技术项目开展率是指医疗机构在一定时间内,医疗机构开展的所有医疗技术项目占总医疗项目数的比例。
提高医疗技术项目开展率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2)新技术、新项目推广率指标:新技术、新项目推广率≥80%。
说明:新技术、新项目推广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医疗机构成功推广的新技术、新项目占总新技术、新项目数的比例。
推广新技术、新项目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医疗安全管理1. 医疗安全事件(1)医疗安全事件报告率指标:医疗安全事件报告率100%。
说明:医疗安全事件报告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安全事件报告数占总医疗安全事件数的比例。
提高医疗安全事件报告率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医疗安全问题。
(2)医疗安全事件处理率指标:安全事件处理率100%。
说明:安全事件处理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医疗机构对发生的医疗安全事件进行有效处理的次数占总医疗安全事件数的比例。
及时处理医疗安全事件有助于降低医疗风险。
2. 医疗安全防范(1)医疗安全培训率指标:医疗安全培训率100%。
说明:医疗安全培训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医疗机构对医护人员进行医疗安全培训的次数占总医护人员数的比例。
加强医疗安全培训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
(2)医疗设备维护率指标:医疗设备维护率100%。
说明:医疗设备维护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医疗机构对在用医疗设备进行维护的次数占总在用医疗设备数的比例。
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指标医学装备的质量和安全指标是确保医用设备能够达到预期功能并对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安全保障的重要要素。
医学装备的质量和安全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医学装备的质量指标涉及到设备的设计、材料和制造过程。
设备在设计阶段要考虑诸如结构强度、密封性能、移动和调整机制、反应时间等功能性要求。
材料的选择应考虑其安全性、耐用性和维护成本。
制造过程需要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能够稳定地达到设计要求。
第二,医学装备的安全指标着重考虑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患者安全包括器械使用过程中对患者的身体伤害、感染风险和误诊误治等方面的考虑。
医护人员安全涉及到对操作人员和其他医疗现场人员的伤害预防和安全保障措施等。
例如,在手术室和急救室等环境中,医学装备需要具备静电防护、防水防刺穿等特性,以保护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第三,医学装备需要具备可靠性和稳定性。
可靠性指的是设备在正常使用条件下良好工作的程度,包括设备耐用性、故障率和维修频率等。
稳定性则是指设备在长时间连续使用过程中能保持良好的性能稳定性。
医学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高,因为它们通常是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设备。
如手术室中使用的麻醉机需要具备高度稳定性,确保麻醉药物的输送和监控系统可靠运行。
第四,医学装备需要考虑到易用性和人性化设计。
易用性指的是设备的操作简单明了、界面友好、指示清晰等特性,以降低操作人员因疏忽或操作失误导致的错误。
人性化设计则是指将人类工程学原理应用于设备的设计,以确保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能满足人们的人体工程学要求,减轻使用者的体力和精神压力。
如手术室中的手术台需要具备多个可调节的角度和高度,以适应不同手术需求和医生的工作习惯。
总的来说,医学装备的质量和安全指标是一个多元化的考虑体系,要兼顾各类医疗设备的特性和使用环境的特点。
只有提高医学装备的质量和安全性,才能保障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沣水中心卫生院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指标一、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指标:1、加强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降低医学装备使用风险,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2、医疗服务中涉及的医学装备产品质量、使用人员、技术规范、操作流程、设施环境等的安全管理。
3、建立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控制及监测评价体系。
4、设备物资供应科具体负责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管理和工程技术支持工作,并及时处置、上报医疗器械安全事件。
二、临床使用前评估管理1、为确保进入临床使用的医学装备合法、安全、有效而采取的管理和技术措施。
2、建立医学装备采购论证和技术评估制度,确保采购的医学装备符合临床需求。
3、建立医学装备供方资质审核及评估制度,纳入甲、乙类管理的大型设备应当有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配置许可证。
4、医学装备涉及到安装的,应由生产厂家或其授权并且具备工程技术服务资质的单位实施安装。
特种设备的安装、存储和转运应按有关要求执行。
5、建立医学装备验收制度。
医学装备验收应由医学工程部门组织实施并与相关的临床科室共同评估临床试用的结果。
6、应确保医学装备临床使用前评估过程中形成的文档、记录等信息具有可追溯性。
医学装备信息档案的保存期限为医学装备使用寿命周期结束后10年。
7、医疗机构不得使用无注册证、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或者国家规定在技术上淘汰的医学装备。
三、临床使用管理1、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学历、技术职称,经过相关技术培训,获得国家认可的执业技术水平资格或认证。
2、开展医学装备使用的相关培训,建立培训档案,并建立考核制度。
3、使用医学装备应当严格遵照产品使用说明书、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不得超适用范围使用医学装备。
4、发生医疗器械安全事件或出现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通知设备物资供应科按规定进行检修;经检修达不到临床使用安全标准的医疗器械,不得再用于临床。
医学工程技术服务全过程及其结果均应真实记录并存入医学装备档案。
5、临床使用的植入类医疗器械名称及唯一性识别信息应完整记录到病历中。
医疗技术质量与安全指标1. 简介医疗技术质量与安全指标是评估医疗技术的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工具。
它们能够帮助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并确保患者的安全。
2. 医疗技术质量指标医疗技术质量指标反映了医疗技术在质量方面的表现。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医疗技术质量指标:- 有效性:评估医疗技术的治疗效果和效能,包括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等。
- 安全性:评估医疗技术引起的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的风险程度,包括手术操作的安全性、药物的安全性等。
- 可及性:评估医疗技术的可获得性和使用的便利程度,包括医疗设备和技术的可获得性、患者的接受程度等。
3. 医疗技术安全指标医疗技术安全指标关注医疗技术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医疗技术安全指标:- 人员培训:评估医疗从业人员对医疗技术的正确使用和操作的培训程度。
- 设备维护:评估医疗设备的维护情况,包括定期维护、检修等。
- 手术安全:评估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包括手术操作规范、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措施等。
4. 应用场景医疗技术质量与安全指标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和相关的监管部门。
以下是几个应用场景:- 医疗机构内部评估:医疗机构可以使用医疗技术质量与安全指标来评估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情况,以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 监管评估:相关的监管部门可以使用医疗技术质量与安全指标来评估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合规性和质量水平。
- 患者选择医疗机构:患者可以参考医疗技术质量与安全指标来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以确保接受到高质量和安全的医疗服务。
5. 总结医疗技术质量与安全指标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应该重视这些指标,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优化医疗技术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监管部门和患者也应该参考这些指标,以促进医疗领域的发展和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医学装备管理科质量与安全指标一、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指标:1.加强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工作,降低医疗器械临床使用风险,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严格遵规守法。
2. 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中涉及的医疗器械产品质量、使用人员、技术规范、操作流程、设施环境等的安全管理。
3. 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建立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的安全控制及监测评价体系。
4.医疗机构应设立医学工程部门或指定相关部门,开展与其医疗服务相适应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工作。
5.医学工程部门具体负责本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和工程技术支持工作,并及时处置、上报医疗器械安全事件。
二、临床使用前评估管理。
6.为确保进入临床使用的医疗器械合法、安全、有效,而采取的管理和技术措施。
7.建立医疗器械采购论证和技术评估制度,确保采购的医疗器械符合临床需求。
8.建立医疗器械供方资质审核及评估制度,审验生产厂家《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许可证》和供货商的经营资格。
纳入甲、乙类管理的大型设备应当有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配置许可证。
9.医疗器械涉及到安装的,应由生产厂家或其授权并且具备工程技术服务资质的单位实施安装。
特种设备的安装、存储和转运应按有关要求执行,医疗机构应保存相关记录。
10.建立医疗器械验收制度。
医疗器械验收应由医学工程部门组织实施并与相关的临床科室共同评估临床试用的结果。
11.按照国家分类编码的要求,对医疗器械进行唯一性标识,并妥善保存本医疗机构高风险医疗器械购入时的包装标识、标签、说明书、合格证明等原始资料。
12. 应确保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前评估过程中形成的文档、记录等信息具有可追溯性。
医疗器械信息档案的保存期限为医疗器械试用寿命周期结束后10年。
13.医疗机构不得使用无注册证、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或者国家规定在技术上淘汰的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新产品的临床试用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三、临床使用管理。
14.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学历、技术职称,经过相关技术培训,获得国家认可的执业技术水平资格或认证。
医疗质量安全的评价指标医疗质量安全是医疗机构运作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医疗服务的效果。
为了确保医疗质量安全处于高水平,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全面、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
以下将详细探讨一些关键的医疗质量安全评价指标。
一、医疗结构与流程指标首先,医疗机构的布局和设施是影响医疗质量安全的基础因素。
比如,病房的通风与采光情况、医院的清洁卫生状况等。
良好的环境可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治疗体验。
医疗流程的合理性也是重要的评价指标。
从患者挂号、就诊、检查、治疗到出院的整个流程,是否便捷、高效,能否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和不必要的往返。
例如,优化门诊预约系统,减少患者排队时间,提高就诊效率。
二、医疗人员资质与培训指标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技术人员的资质是医疗质量安全的关键。
包括他们的学历、专业资格证书、职业培训经历等。
具备丰富经验和高学历的医疗团队往往能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定期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也是重要的指标。
医疗知识和技术不断更新,医疗人员是否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诊疗方法和技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需求。
例如,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在线课程学习等。
三、诊断准确性指标诊断是医疗过程的首要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后续的治疗效果。
通过比较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可以评估医生的诊断水平。
误诊率和漏诊率也是关键指标。
误诊可能导致错误的治疗方案,漏诊则可能延误病情。
例如,对于某些疑难病症,通过多学科会诊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降低误诊和漏诊的风险。
四、治疗效果指标治疗效果是衡量医疗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
例如,疾病的治愈率、好转率、病死率等。
对于某些慢性疾病,还可以关注病情的控制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手术成功率也是重要的评价指标。
包括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感染率等。
对于肿瘤患者,还可以关注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等指标。
五、医疗安全指标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率是衡量医疗安全的重要指标。
例如,用药错误、手术失误、医疗设备故障等导致的不良事件。
三级综合医院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管理指标探讨郑理华;何兴华;陈宇珂;丁效军【摘要】按照三级综合医院医学装备管理要求,提出质量与安全管理6项指标: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证以及操作人员上岗证;医学装备管理信息档案完备性及设备标识唯一性;列入国家强检目录的医疗器械定期进行计量检测及计量检定证书有效性;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的医学装备完好率;医用耗材和试剂的管理指标;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指标。
为顺利通过等级医院评审提供参考。
%Six quality and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indicators were raised in this paper in accordance with requirements of medical devices management in Grade III general hospitals, which made a distinct deifnition of corresponding requirements and was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 in classiifcation of hospitals in China. These indicators involved the permissions for large medical devices and the licenses for their operators;completeness of the medical devices history record and unique identiifcation for every device;regular calibration and inspection of medical devices listed in the national catalog of mandatory inspection and the certiifcates of calibrations and inspections;the work condition of the ifrst-aid and life supporting medical devices;management indicators of medical consumables and reagents;indicators for adverse event reports of medical devices.【期刊名称】《中国医疗设备》【年(卷),期】2013(000)008【总页数】3页(P89-90,131)【关键词】医学装备;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条形码;计量检测【作者】郑理华;何兴华;陈宇珂;丁效军【作者单位】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学工程科广东广州510010;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学工程科广东广州510010;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学工程科广东广州510010;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学工程科广东广州51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7.39国家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第六章(医院管理)第9条(医学装备管理)第8点要求:科主任、工程师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够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定期通报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与风险管理监测的结果[1]。
中医科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一、背景介绍中医科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与安全控制是保障患者健康和医疗质量的关键。
为了确保中医科的质量与安全,制定相应的指标是必不可少的。
二、质量控制指标1. 诊疗流程中医科质量控制的首要指标是诊疗流程。
这包括患者的接诊、病史采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辨证施治等环节。
医务人员应按照规范流程进行操作,确保每个环节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医疗设备中医科质量控制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医疗设备。
中医治疗所需的针灸器械、中药制剂等应符合国家标准,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3. 医务人员素质中医科质量控制的关键在于医务人员的素质。
医务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准确判断疾病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此外,医务人员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4. 病案管理中医科质量控制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病案管理。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病案管理制度,包括病历书写规范、病案归档和保存等。
通过对病案的管理,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三、安全控制指标1. 感染控制中医科安全控制的首要指标是感染控制。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感染控制制度,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废弃物处理等。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2. 药品安全中医科安全控制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药品安全。
医疗机构应建立药品管理制度,包括药品采购、存储、配药和使用等。
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的程序使用药品,避免药品误用和滥用的风险。
3. 事故处理中医科安全控制的关键在于事故处理。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事故处理机制,包括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等。
医务人员应及时报告和处理医疗事故,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四、总结中医科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是保障患者健康和医疗质量的关键。
通过规范的诊疗流程、良好的医务人员素质、完善的病案管理和安全控制措施,可以提高中医科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医疗质量和安全是医疗机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以下是一些指标和目标,以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的管理。
1.质量和安全管理:各临床科室应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执行。
2.病床使用率:每年病床使用率应超过25次。
3.病床周转次数:每张病床的周转次数应超过12次。
4.平均住院日:每个病人的平均住院日应少于12天。
5.入院病人三日确诊率:每个病人的入院三日确诊率应高于90%。
6.入院和出院诊断符合率:每个病人的入院和出院诊断符合率应高于95%。
7.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每个手术前后的诊断符合率应高于95%。
8.临床主要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每个病人的临床主要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应高于60%。
9.常规会诊到位时间:每个常规会诊的到位时间应少于24小时。
10.急诊会诊到位时间:每个急诊会诊的到位时间应少于10分钟。
11.甲级病历率:每个病人的甲级病历率应高于90%。
12.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患者标本送检率:每个科室的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患者标本送检率应高于30%。
13.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患者标本送检率:每个科室的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患者标本送检率应高于50%。
14.药物不良反应每月上报例数:每个月的药物不良反应上报例数应高于80%。
15.临床试验、药品试验、医疗器械试验:每个科室应开展临床试验、药品试验和医疗器械试验,并且合格率应高于80%。
16.履行患者告知率:每个科室的履行患者告知率应达到100%。
17.危急重症抢救成功率:每个科室的危急重症抢救成功率应高于80%。
18.急救物品完好率:每个科室的急救物品完好率应高于100%。
19.急诊留观时间:每个急诊病人的留观时间应高于95%。
20.院外急救岀车时间:每个院外急救岀车的时间应高于90%。
21.开展成分输血比例:每个科室应开展成分输血,并且比例应高于120%。
22.全血和成分输血适应症合格率:每个科室的全血和成分输血适应症合格率应高于90%。
23.投诉管理办公:每个科室的投诉管理办公应达到100%。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控制指标(一)一、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控制指标概述1. 定义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控制指标是指医疗机构在医疗活动中,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而制定的一系列可量化的标准和要求。
这些指标旨在引导医疗机构规范医疗服务行为,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效果。
2. 重要性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控制指标是医疗机构内部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保障患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施这些指标,可以有效地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差错,预防医疗纠纷,提升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二、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控制指标详细内容1. 医疗服务质量指标(1)病例质量指标病例质量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 病历书写合格率:病历书写是医疗活动的基础,合格的病历应当完整、准确、规范。
病历书写合格率是指合格病历数量占总病历数量的比例。
② 诊断准确率:诊断准确率是指医疗机构在诊断过程中,对疾病的判断与实际病情相符的比例。
提高诊断准确率有助于降低误诊和漏诊的风险。
③ 治疗有效率:治疗有效率是指治疗措施对疾病的有效程度,包括治愈率、好转率等。
(2)医疗技术质量指标医疗技术质量指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 手术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是指手术过程中,手术成功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比例。
② 介入治疗成功率:介入治疗成功率是指介入治疗过程中,治疗成功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比例。
③ 临床检验合格率:临床检验合格率是指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检验项目数量占总检验项目数量的比例。
2. 医疗安全管理指标(1)医疗差错率医疗差错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差错数量占总医疗活动数量的比例。
医疗差错包括误诊、误治、漏诊、漏治等。
(2)医疗纠纷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纠纷数量占总医疗活动数量的比例。
医疗纠纷主要包括医疗事故、医疗过错等。
(3)患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是指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包括医疗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治疗效果等方面。
医疗器械质量控制的关键指标及监测方法在医疗领域中,医疗器械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诊断准确性、治疗效果以及生命安全。
因此,对医疗器械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质量控制涉及多个关键指标以及相应的监测方法,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探讨。
一、医疗器械质量控制的关键指标1、性能指标性能指标是评估医疗器械能否正常发挥功能的重要依据。
例如,对于血压计,测量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就是关键性能指标;对于 X 光机,图像的清晰度、对比度和分辨率是关键性能指标。
性能指标不合格可能导致诊断错误或治疗不当。
2、安全性指标安全性是医疗器械质量控制的核心。
包括电气安全、机械安全、生物相容性等方面。
例如,电气设备应符合特定的绝缘、接地和漏电保护标准,以防止电击事故;机械部件应避免锐利边缘、突出物等,以防对患者和操作人员造成伤害;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材料应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引起过敏、毒性反应等。
3、可靠性指标可靠性指标反映了医疗器械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例如,设备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故障率等。
可靠性低的医疗器械可能在关键时刻出现故障,影响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质量。
4、精度指标精度对于许多医疗器械来说至关重要。
如血糖仪的测量精度、手术器械的尺寸精度等。
精度偏差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引发并发症。
5、稳定性指标稳定性指标考量医疗器械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温度、湿度、气压等)性能保持稳定的能力。
一个稳定性差的医疗器械可能在环境变化时出现性能波动,影响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6、软件质量指标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医疗器械中的广泛应用,软件质量成为了关键指标之一。
包括软件的功能完整性、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等。
软件故障可能导致设备失控、数据丢失或错误等严重后果。
二、医疗器械质量控制的监测方法1、出厂检测医疗器械在出厂前,制造商应进行全面的检测,包括性能测试、安全性检查、包装完整性检验等。
这一环节通常依据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使用专业的检测设备和方法进行。
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指标
一、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指标:
1、加强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降低医学装备使用风险,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2、医疗服务中涉及的医学装备产品质量、使用人员、技术规范、操作流程、设施环境等的安全管理。
3、建立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控制及监测评价体系。
4、设备物资供应科具体负责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管理和工程技术支持工作,并及时处置、上报医疗器械安全事件。
二、临床使用前评估管理
1、为确保进入临床使用的医学装备合法、安全、有效而采取的管理和技术措施。
2、建立医学装备采购论证和技术评估制度,确保采购的医学装备符合临床需求。
3、建立医学装备供方资质审核及评估制度,纳入甲、乙类管理的大型设备应当有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配置许可证。
4、医学装备涉及到安装的,应由生产厂家或其授权并且具备工程技术服务资质的单位实施安装。
特种设备的安装、存储和转运应按有关要求执行。
5、建立医学装备验收制度。
医学装备验收应由医学工程部门组织实施并与相关的临床科室共同评估临床试用的结果。
6、应确保医学装备临床使用前评估过程中形成的文档、记录等信息具有可追溯性。
医学装备信息档案的保存期限为医学装备使用寿命周期结束后10年。
7、医疗机构不得使用无注册证、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或者国家规定在技术上淘汰的医学装备。
三、临床使用管理
1、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学历、技术职称,经过相关技术培训,获得国家认可的执业技术水平资格或认证。
2、开展医学装备使用的相关培训,建立培训档案,并建立考核制度。
3、使用医学装备应当严格遵照产品使用说明书、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不得超适用范围使用医学装备。
4、发生医疗器械安全事件或出现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通知设备物资供应科按规定进行检修;经检修达不到临床使用安全标准的医疗
器械,不得再用于临床。
医学工程技术服务全过程及其结果均应真实记录并存入
医学装备档案。
5、临床使用的植入类医疗器械名称及唯一性识别信息应完整记录到病历中。
四、临床保障管理
1、对医学装备进行预防性维护,预防性维护方案的内容与程序、技术与方法、时间间隔与频率应按照相关规范及实际情况制定。
2、建立医学装备强检监管体系,根据计量法有关规定对医用计量设备进行定期强检并保存记录,强检设备维修后应对设备相关性能进行检测。
3、临床使用者应做好医学装备的日常保养工作,确保在用医学装备处于完好与待用状态、保障所获临床信息的质量和安全。
4、设置与医学装备数量相适宜的贮存场所。
有特殊要求的医学装备,应配备相应的设施,保证医学装备临床使用的环境条件。
5、制订急救、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应急预案。
6、工作人员在医学装备临床使用过程中有违反《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行为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指标细则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