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产与环境课件第五章
- 格式:ppt
- 大小:934.50 KB
- 文档页数:13
《5植物与环境》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章,主要涉及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环境因素。
具体内容包括:1. 植物需要阳光、水分、土壤等基本环境因素;2. 植物的生长还需要适宜的温度、空气、肥料等条件;3. 人类活动对植物生长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环境因素,知道不同植物对环境的需求不同;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植物生长的基本环境因素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难点:理解人类活动对植物生长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植物标本、生态环境图片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贴纸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课件展示不同植物生长的环境,引导学生关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2. 知识讲解:讲解植物生长的基本环境因素,如阳光、水分、土壤等,以及适宜的温度、空气、肥料等条件。
3. 实例分析:分析人类活动对植物生长环境的影响,如森林砍伐、污染等,引导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植物生长环境的重要性,并提出保护植物生长环境的建议。
5. 随堂练习:出示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植物生长环境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植物生长的基本环境因素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你所知道的植物生长环境因素,并说明它们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答案:阳光、水分、土壤、温度、空气、肥料等,这些因素都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2. 作业题目:讨论人类活动对植物生长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植物生长环境的建议。
答案:人类活动对植物生长环境的影响有:森林砍伐、污染、土地开发等。
保护植物生长环境的建议有:植树造林、减少污染、合理利用土地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植物生长的基本环境因素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5章植物生产与温度调控教学目标:◆掌握:土壤热特性、土壤温度与空气温度的变化规律;三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积温和有效积温等的概念。
◆理解:土壤、空气温度的调控技术。
◆了解:温度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学会: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的测定。
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方法:理论讲授6学时、技能训练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生产的温度环境教学重点:◆土壤热特性。
◆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大气中的逆温。
一、土壤温度(一)土壤的热特性1.土壤热容量土壤热容量可分为质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
当不同的土壤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热容量越大的土壤,其升温或降温的数值越小;反之,热容量越小的土壤,其温度变化就越大。
2.土壤导热率土壤导热率高的土壤,热量易于在上下层间传导,地表土温的变化较小;相反,导热率低的土壤,地表土温的变化较大。
土壤中的土粒、水和空气的热特性1.土壤温度的日变化温度日较差是指一日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
在正常天气条件下,一日内土壤表面最高温度出现在13:00时左右,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之前,土壤表面温度的日较差较大。
2.土壤温度的年变化一年中,土壤表面月平均温度最高值出现在7~8月,最低值出现在1~2月。
3.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一天中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一般分为日射型、辐射型、上午转变型和傍晚转变型等4种类型。
一年中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可分为放热型(冬季,相当于辐射型),受热型(夏季,相当于日射型)和过渡型(春季和秋季,相当于上午转变型和傍晚转变型)。
(三)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因素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除此之外,土壤湿度等因素也影响着土壤温度变化。
1.土壤湿度潮湿土壤与干燥土壤相比,地面土壤温度的日变幅和年变幅较小,最高、最低温度出现时间较迟。
2.土壤颜色土壤颜色可改变地面辐射差额,故深色土壤白天温度高,日较差大,浅色土壤白天温度较低,日较差较小。
3.土壤质地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以沙土最大,壤土次之,黏土最小。
目录绪论2第1章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5----24第2章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25----32第3章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32----46第4章植物生产与科学用水47----53第5章植物生产与温度调控54----58第6章植物生产与光能利用59----64第7章植物生产与合理施肥65----78第8章植物生产与农业气象79----84绪论教学目标:◆掌握:植物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植物生产的特点。
◆理解: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了解: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生产的特点。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教学过程:一、由学生讨论对农业的认识导入新课二、新授Ⅰ、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人们生活消耗的粮食、水果、蔬菜几乎全部来自于植物生产;服装原料80%来自于植物生产。
(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植物生产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我国40%的工业原料、70%的轻工业原料来源于植物生产。
(三)农业的基础产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生产。
(四)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门植物生产是农业的基础,没有现代化的植物生产,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
Ⅱ、植物生产的特点植物生产是以植物为对象,以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以人工调控为手段,以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社会性产业。
与其他社会物质生产相比,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系统的复杂性植物生产是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系统,受自然和人为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它是由各个生产环节所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技术的实用性植物生产是把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
主要研究解决植物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其技术必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做到简便易行,省时省工,经济安全。
(三)生产的连续性植物生产的每个周期内,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互不分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周年性产业。
第5章植物生产与温度调控教学目标:◆掌握:土壤热特性、土壤温度与空气温度的变化规律;三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积温和有效积温等的概念。
◆理解:土壤、空气温度的调控技术。
◆了解:温度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学会: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的测定。
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方法:理论讲授6学时、技能训练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生产的温度环境教学重点:◆土壤热特性。
◆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大气中的逆温。
一、土壤温度(一)土壤的热特性1.土壤热容量土壤热容量可分为质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
当不同的土壤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热容量越大的土壤,其升温或降温的数值越小;反之,热容量越小的土壤,其温度变化就越大。
2.土壤导热率土壤导热率高的土壤,热量易于在上下层间传导,地表土温的变化较小;相反,导热率低的土壤,地表土温的变化较大。
(二)土壤温度的变化1.土壤温度的日变化温度日较差是指一日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
在正常天气条件下,一日内土壤表面最高温度出现在13:00时左右,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之前,土壤表面温度的日较差较大。
2.土壤温度的年变化一年中,土壤表面月平均温度最高值出现在7~8月,最低值出现在1~2月。
3.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一天中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一般分为日射型、辐射型、上午转变型和傍晚转变型等4种类型。
一年中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可分为放热型(冬季,相当于辐射型),受热型(夏季,相当于日射型)和过渡型(春季和秋季,相当于上午转变型和傍晚转变型)。
(三)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因素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除此之外,土壤湿度等因素也影响着土壤温度变化。
1.土壤湿度潮湿土壤与干燥土壤相比,地面土壤温度的日变幅和年变幅较小,最高、最低温度出现时间较迟。
2.土壤颜色土壤颜色可改变地面辐射差额,故深色土壤白天温度高,日较差大,浅色土壤白天温度较低,日较差较小。
3.土壤质地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以沙土最大,壤土次之,黏土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