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解方程演示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136.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章: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应用题1、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解方程时,可以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注意两边要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例:3x+15=30要在两边同时减去15;而4x-6=14要在两边同时加上6.最后算出结果.2、形如ax±bx=c方程的解法【解方程时,第一步要把x前面的序数相加或相减,再在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例:3x+4x=28要把x前面的3和4相加得到x的系数即7x=28,解得x=4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3、基本步骤:审清题意→写解、设出未知数→找准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检验→作答4、基本类型:比较大小关系;总数和部分数关系(总数=各部分数的和);和倍与差倍关系(已知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和或差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行程问题中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总路程=甲行走的路程+乙行走的路程涉及图形的周长、面积的关系等:周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面积: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体积: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底面积×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高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1、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2、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
3、长方体的特征:面——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棱——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顶点——有8个顶点。
4、正方体的特征:面——有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面完全相同;棱——有12条棱,所有的棱长度相等;顶点——有8个顶点。
5、正方体也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6、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展开,至少要剪开7条棱。
六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题100道示例文章篇一:哇塞!100 道六年级数学上册的解方程题?这可真是个大工程啊!就好像要攀登一座高高的山峰,每一道题都是山上的一块石头,有的石头大,有的石头小,都等着我去搬开它们。
比如说这样一道题:3x + 5 = 23 。
这就像一场解谜游戏,我得先把5 这个“小捣蛋”从等式左边赶走,那就是两边同时减去5 啦,式子就变成3x = 18 。
接下来,x 就像被藏起来的宝贝,3 是挡住宝贝的大门,那我就得把这扇大门打开,两边同时除以3 ,x = 6 ,哈哈,宝贝找到啦!再看这道:2(x - 3) = 10 。
这就好像是要打开一个被锁了两层的宝箱,先把外面那层“2”去掉,两边同时除以2 ,就变成x - 3 = 5 。
然后再把3 这个“小锁头”解开,两边同时加3 ,x = 8 ,宝箱打开喽!还有这道有点难的:5x + 3x = 48 。
这就像是把两种不同的水果混在一起,要算出一共有多少个。
先把5x 和3x 加起来,就是8x ,那8x = 48 ,x = 6 。
哎呀,做这些解方程的题,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聪明的小侦探,能从那些数字和符号里找出线索;可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像个迷路的小羊羔,怎么都找不到出去的路。
我问同桌:“这道题你会吗?”同桌摇摇头说:“我也正发愁呢!”我们俩一起抓耳挠腮。
我又跑去问学习委员,他耐心地给我讲:“你看啊,这里应该这样……”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我怎么没想到!”做这些题的过程中,我发现只要我认真思考,不放弃,一道一道地攻克,总会找到答案。
这不就像我们的生活吗?遇到困难别害怕,努力去解决,总会有办法的。
所以啊,这100 道解方程题虽然多,虽然难,但只要我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把它们都拿下!示例文章篇二:哎呀呀!一听到“六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题100 道”,我的小心肝都颤了颤!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任务呀!解方程,就像是一场神秘的探险!有时候,它就像一个调皮的小精灵,故意躲起来,让我怎么都找不到答案;有时候呢,又像是一个友善的小伙伴,轻轻一点拨,答案就呼之欲出啦!比如说,那种简单的“x + 5 = 10”,这多容易呀,我一下子就能算出x = 5 ,心里那个美哟!可再遇到像“3x - 7 = 8”这样的,我就得皱皱眉头,好好琢磨琢磨啦。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部分问题解决第1课时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的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类应用题是教学中的难点,在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混合练习中,难以判断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解答。
教学这类应用题,要紧密联系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先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在此基础上再教学用分数除法来解答,这样不但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同时也加强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分析,特别是判断哪个数量是单位“1”的量,分析它是已知还是未知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
另外,还加强了方程解法与用除法解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掌握方程解法的基础上,切实学会用除法来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又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基础上,会用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中掌握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和反思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说教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依据现代认知科学理论,运用直观性原则,采用线段图展示条件和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在师生共同分析、教师主导基础上,紧扣学生已有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比较、互动、合作讨论等方式分析数量关系,再独立完成解答过程,做到扶放适度,促进学生在半独立、独立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数混合运算(三)∣北师大版2014秋(五篇模版)第一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数混合运算(三)∣北师大版2014秋《分数混合运算(三)》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的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和独立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图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水是生命之源,你了解水资源吗?我们一起通过观看图片来了解一下吧!课件出示图片:提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法?生互相交流。
师:我们要节约用水,从自我做起。
小明就是节约用水的模范标兵,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探究新知1.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互相交流,然后汇报:八月份的用水量是多少吨?2.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师:你能画线段图表示八月份和九月份用水量之间的关系吗?我们小组之间进行一场比赛吧!比赛规则:看谁画得又快又好,谁就是小组冠军。
比赛时间为时间3分钟。
3.小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怎样准确地画线段图呢?课件演示:师讲解:节约11是指九月比八月节约的占八月的。
77谈话:你画得怎么样?谁是小组冠军,请登台亮相,同学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
4.探索解法:师:你能找出不同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吗?同桌相互交流。
汇报交流不同的解法:方法一:八月的用水量-八月用水量的解:设八月份用水x吨。
1=九月的用水量 71x=12 76 x=12 7X-X=14 方法二:也可以看作九月的用水量是八月用的(1-(1-1)。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第一篇: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区教学大比武活动已经过去一周多了,但对于自己执教的《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感触仍然很多。
这节课是在五年级学生刚刚经历了等式的性质的学习和解简单的方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的重点是:如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综合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是:找到题目中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等量关系,掌握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
人民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基础知识非常扎实,不仅能熟练地解决已学的一步计算的简单方程,而且,根据课堂上练习时的观察,一半的学生在新授之前已经掌握了ax+b=c,ax-b=c的解法。
从课堂发言看,这些学生并不是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有的班级学生学会了移项的方法解题,有的是根据等式中各个量间的关系来解方程,比如2x-22=64,部分学生把2x看作被减数,运用被减数=减数+差的关系式得出2x=64+22后,轻松解答方程。
可见不少班级老师已经在教学时拓展了更复杂的方程的解法。
再经过共同学习后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
但找到题目中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等量关系仍然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许多学生能顺利列出方程但是对等量关系式却表达不清,这种现象在历年的教学中均有体现。
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键在于让学生能正确寻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
掌握了数量关系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缺乏这样的训练,对如何分析数量关系没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
在例1教学时,学生找等量关系的时候还是比较困难,究其原因,大多是直接把大雁塔和小雁塔的高度比较,而没有和小雁塔高度的2倍去比较。
等量关系犹如解题的拐杖,一定要让学生认真审题,仔细分析。
这就需要教师恰当地引导。
我认为教学中要做到:一、抓住关键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找出题目中的直接的相等关系,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列出方程,解答问题。
六年级上册方程100道近年来,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方程作为其中的一环,也越来越受到孩子们的关注和学习,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六年级上册方程100道。
第一题:解方程 $2x+5=12$。
第二题:解方程 $3x-7=5$。
第三题:解方程 $10-x=7$。
第四题:解方程 $4x+3=19$。
第五题:解方程 $2x+4=10$。
第六题:解方程 $6x-7=11$。
第七题:解方程 $4x-6=10$。
第八题:解方程 $12-2x=6$。
第九题:解方程 $5x+4=24$。
第十题:解方程 $7-3x=4$。
第十一题:解方程 $10-2x=8$。
第十二题:解方程 $3x+2=11$。
第十三题:解方程 $8-x=5$。
第十四题:解方程 $5x-6=14$。
第十五题:解方程 $2x+7=11$。
第十六题:解方程 $12-5x=2$。
第十七题:解方程 $3x-2=7$。
第十八题:解方程 $6x+3=21$。
第十九题:解方程 $9-4x=7$。
第二十题:解方程 $4x-3=9$。
第二十一题:解方程 $7-2x=5$。
第二十二题:解方程 $12-3x=6$。
第二十三题:解方程 $8x-4=20$。
第二十四题:解方程 $6x+1=19$。
第二十五题:解方程 $3x-7=2$。
第二十六题:解方程 $9-3x=0$。
第二十七题:解方程 $5x+2=7$。
第二十八题:解方程 $11-4x=7$。
第二十九题:解方程 $8-5x=-7$。
第三十题:解方程 $3x+5=17$。
第三十一题:解方程 $12-7x=5$。
第三十二题:解方程 $2x-5=1$。
第三十三题:解方程 $4x-2=6$。
第三十四题:解方程 $6-x=1$。
第三十五题:解方程 $10-3x=7$。
第三十六题:解方程 $2x+3=15$。
第三十七题:解方程 $9-x=11$。
第三十八题:解方程 $3x+4=19$。
第三十九题:解方程 $8-6x=-4$。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并能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方程的意义:方程是表示两个数量相等的式子。
2. 解方程的方法: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3. 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寻找题中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解方程的方法,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正确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2. 学具:草稿纸、练习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等量关系,引出方程的概念。
2. 新课:讲解方程的意义,解方程的方法,以及如何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方程的意义:方程是表示两个数量相等的式子。
2. 解方程的方法: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3. 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寻找题中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2.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实际问题,尝试用方程解决,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正确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本节课通过讲解方程的意义,解方程的方法,以及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掌握了方程的基本知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小学数学已知两个部分量之间的差及两个部分量对应总量的百分率,求总量知识梳理:南山小学绿地面积占65%,其它用地面积占35%,南山小学的绿地面积比其它用地面积多300平方米,南山小学总面积多少平方米?方法一:根据南山小学绿地面积占65%,其它用地面积占35%,南山小学总面积是单位“1”,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
等量关系:绿地面积-其它面积=300平方米。
解:设南山小学总面积x平方米。
65%x-35%x=3000.65%x-0.35%x=3000.3x=300x=1000答:南山小学总面积1000平方米。
方法二:根据南山小学绿地面积占65%,其它用地面积占35%,南山小学总面积是单位“1”,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
等量关系:南山小学的绿地面积比其它用地面积多的百分率×南山小学总面积=300平方米。
解:设南山小学总面积x平方米。
(65%-35%)x=30030%x=300x=1000答:南山小学总面积1000平方米。
方法三:用除法计算,部分量÷部分量所对应的百分率=总量。
300÷(65%-35%)=1000(平方米)答:南山小学总面积1000平方米。
已知两个部分量之间的差及这两个部分量所对应的百分数,求总量,这类问题的解答方法:1. 用方程解有两种解答方法:设x为总量;A%代表较大的部分量所占的百分率;B%代表较小的部分量所占的百分率。
方法一:A%x-B%x=两个部分量的差;方法二:(A%-B%)x=两个部分量的差。
2. 除法:总量=两个部分量的差÷(较大的部分量所占的百分率-较小的部分量所占的百分率)典例精析例题1 北京颐和园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其中水面面积占园区总面积的75%,陆地面积比水面面积少144公顷。
颐和园的总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解答过程:解:设颐和园的总面积大约是x 公顷。
方法一:75%x -(1-75%)x =14475%x -25%x =14450%x =144x =288方法二:144÷[75%-(1-75%)]=144÷(75%-25%)=144÷50%=288(公顷) 答:颐和园的总面积大约是288公顷。
小学数学六年级总复习—代数篇第10节解方程及方程的应用一、用字母表示数1、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用字母表示数,可以把数量关系简明的表达出来,同时也可以表示运算的结果。
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基本特点。
既简单明了,又能表达数量关系的一般规律。
2、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性质、几何形体的计算公式(1)常见的数量关系①路程用s表示,速度v用表示,时间用t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s=vt v=s/t t=s/v②总价用a表示,单价用b表示,数量用c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a=bc b=a/c c=a/b(2)运算定律和性质(3)用字母表示几何形体的公式3、用字母表示数的写法①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记作“.”,或者省略不写;数与数相乘,乘号不能省略。
②当“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1”省略不写。
③数字和字母相乘时,将数字写在字母前面。
④在一个问题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量,不同的量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⑤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问题的答案时,除数一般写成分母,如果式子中有加号或者减号,要先用括号把含字母的式子括起来,再在括号后面写上单位的名称。
4、将数值代入式子求值①把具体的数代入式子求值时,要注意书写格式:先写出字母等于几,然后写出原式,再把数代入式子求值。
字母表示的是数,后面不写单位名称。
②同一个式子,式子中所含字母取不同的数值,那么所求出的式子的值也不相同。
【例1】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是m,个位上的数字是n,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是。
【例2】对正整数a,b,a bV等于由a开始的连续b个正整数之和知2△3=2+3+4,又如5△4=5+6+7+8=206,若y△3=12,则y= 。
1.一批货物,运走了a吨,运走的比剩下的多b吨,这批货物原有()吨。
2.m是三个连续自然数中间的一个数,三个数之和是。
A.3m+2B.3mC.3m+1D.3m-13.一件上衣a元,比裤子价格的2倍少7元,则裤子的价格为元4.定义新运算:a*b=2a+3b,已知3*x=18,那么x= 。
六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六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χ=270×10%÷7=20×40%÷5=4:28这段话是一个解方程的过程,其中χ代表未知数。
可以改写为:通过计算,我们得到未知数χ的值为4:28,其中一些数字是通过百分比和除法计算得出的。
5+3.2)χ=3(1+4)χ=20这段话没有格式错误,但是没有上下文,不知道它是在解释什么。
可以删除。
7χ÷5=xxxxxxx这段话也是一个解方程的过程,其中χ代表未知数。
可以改写为:通过计算,我们得到未知数χ的值为xxxxxxx,其中使用了除法。
%χ-14χ=50这段话也是一个解方程的过程,其中χ代表未知数。
可以改写为:通过计算,我们得到未知数χ的值为50,其中使用了百分比和减法。
78χ=2156这段话也是一个解方程的过程,其中χ代表未知数。
可以改写为:通过计算,我们得到未知数χ的值为275,其中使用了乘法。
56χ-20=100这段话也是一个解方程的过程,其中χ代表未知数。
可以改写为:通过计算,我们得到未知数χ的值为3,其中使用了减法和加法。
60%χ-1.4×7=11.2这段话也是一个解方程的过程,其中χ代表未知数。
可以改写为:通过计算,我们得到未知数χ的值为25,其中使用了百分比和乘法。
2x=12这段话也是一个解方程的过程,其中x代表未知数。
可以改写为:通过计算,我们得到未知数x的值为-6,其中使用了乘法和等式变形。
1+60%χ=6195=81这段话也是一个解方程的过程,其中χ代表未知数。
可以改写为:通过计算,我们得到未知数χ的值为60,其中使用了百分比和加法。
1552χ×8=28χ÷52这段话也是一个解方程的过程,其中χ代表未知数。
可以改写为:通过计算,我们得到未知数χ的值为0.32,其中使用了乘法和除法。
323χ-8χ=49这段话也是一个解方程的过程,其中χ代表未知数。
可以改写为:通过计算,我们得到未知数χ的值为7,其中使用了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