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奇思妙想》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美术(学科)五年级上册第单元“奇思妙想”奇思妙想(设计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是“设计与应用的学习领域。
经过整合,以单元整体为教学模式,设计为三节课。
第一节课:《正负像的图形》通过列举多幅“正负图形”组成画面供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现实与虚幻的对比,体验正负图形交错画面的艺术魅力。
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节课:《奇思妙想》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大胆想象,通过联想与组合创造事物新形象的设计课程。
教学中主要抓住三大内容:一是感受设计作品的视觉冲击与艺术性。
二是通过游戏、探讨活动,学习两种不同物象巧妙组合的设计方法;三是进行有主题的“奇思妙想”作品创作。
第三节课:《环保海报设计赛》在一二节课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环保的主题下进行奇思妙想,明确海报的功能与作品,利用醒目的标题,和奇思妙想、富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达到引发人们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善于夸张、敢于冒险的个性也开始显露。
这是学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心理基础。
尽管想象力不像低年级学生那样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但是已具备了更多的生活经验,逐渐学会对事物进行一些理性思考,结合本课目标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特长,在植根于现实,并合乎生活逻辑的前提下,让学生解放思想,自由想象。
三、单元重点感受意向作品中虚实相生和奇思妙想的设计思维,体验设计与创意的乐趣。
四、教学难点能够充分展开想象,通过不同的图形组合方式,设计出造型有趣,富有创意的奇思妙想小发明。
五、教学策略“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高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设计适合的任务单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小组的讨论”为切入点,让学生初步了解面具文化和特征。
发展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同时,感受面具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和美术素养,同时增强环保意识。
2、情景教学法:小魔术导入,创造趣味情境。
小学美术《奇思妙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美术创作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2.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美术创作基本技巧的学习与实践。
2. 生活观察与审美情趣的培养。
3.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示范、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美术创作技巧。
2.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美术材料和工具,如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2. 准备生活实例图片或视频,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准备小组讨论的模板或卡片,用于促进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基本技巧学习:讲解并示范美术创作的基本技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
3. 生活观察:展示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生活中的美。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观察到的生活之美进行讨论和分享。
5. 团队合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创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6. 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9. 课堂延伸: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10. 课后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反馈,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2.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调和创造力。
3.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创意、技巧和审美能力。
七、作业设计:1. 课后创作任务:要求学生在家中完成一幅个人作品,展示他们的奇思妙想。
小学美术《奇思妙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并创造出有趣的作品。
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能够欣赏并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了解基本绘画技巧学习使用铅笔、橡皮、彩色铅笔等绘画工具。
学习基本的线条、形状、色彩等绘画元素。
2. 第二课时:创新思维训练进行思维导图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进行想象画练习,让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出有趣的作品。
3. 第三课时:绘画表现方法学习学习透视原理,让学生能够在画面中表现深度和空间感。
学习光影处理方法,让画面更加立体和生动。
4. 第四课时:欣赏与评价学生互相展示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5. 第五课时:综合创作学生根据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一次综合创作。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指导。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基本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
2.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绘画技巧。
3. 采用欣赏与评价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四、教学准备1. 绘画工具和材料:铅笔、橡皮、彩色铅笔、画纸等。
2. 参考资料: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的相关书籍和图片。
五、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进行评价,看是否掌握了基本技巧。
2. 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进行评价,看是否能够创造出有趣的作品。
3. 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进行评价,看是否能够欣赏并评价作品。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奇思妙想的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2. 讲授基本绘画技巧:讲解并示范如何使用铅笔、橡皮、彩色铅笔等绘画工具,以及如何运用基本的线条、形状、色彩等绘画元素。
3. 创新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训练,鼓励他们自由发挥,展开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4. 想象画练习: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运用所学绘画技巧,创作出有趣的作品。
《奇思妙想》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奇思妙想》,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奇思妙想》是岭南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十课,属于设计应用的学习领域。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奇思妙想”单元主题的要求下,大胆想象,通过联想与组合创造事物新形象的设计课程。
教学内容蕴含了文化、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内涵,趣味性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我将三维目标确立如下: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丰富的联想将两种不同物象进行巧妙的设计,组合成新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比较和设计组合两种不同的物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美学思维美化生活,陶冶情操。
(二)根据三维目标的确立,我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组合两种不同的物象,设计有主题性的意向造型。
教学难点是在巧妙组合的基础上突出主题性。
二、说学情我校一直注重对学生的美术教育,因此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造型表现能力,能画出一幅完整的画,想象力也已经接近现实生活。
但是有时受特殊因素的影响,导致过于现实化,不够天真活泼、缺乏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说教法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教法上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我采用观察法、演示法、欣赏法、展示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课件、实物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在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学法的指导上,采用观察法、欣赏法。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说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出示一扇门,猜门后面的事物揭晓谜底以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二)讲授新课1.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两只水龙头》和《宝岛》,并提出问题:它们的外形特征是什么?给你带来了哪些启发?主题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结论,原来不相关的两种物体重新组合就是奇思妙想。
小学美术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第8课《奇思妙想》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绘画中奇异组合的表现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写生、记忆、想象的生活物品,以线描的形式进行奇异组合。
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在小组研究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通过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研究的兴趣以及认真观察、记忆的惯和创新意识。
2学情分析首先结合教材分析了学生的情况。
教师要想在教学中更好的为学生服务,那么最好的出发点就是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的背景,力图去读懂他们的情感与创作的兴趣点。
我校六年级学生在此前曾经进行过各种写生线描和刮版画社团等课程的研究,有一定的线条表现力对刮版画工具材料也有很浓厚的兴趣。
两道课前问卷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孩子对生活物品的喜好,以及组织超常创意的设想。
教师可以有针对的制定指导计划,帮助学生去大胆想象。
3重点难点讲授重点:绘画中奇思妙想的内涵和表现方法。
讲授难点:如何将不同事物重组构成有新意的作品,通过纸版画方式呈现。
4教学过程4.1组织教学4.1.1讲授活动活动1【导入】组织教学这个戴礼帽的人是黑板上这幅画的主角。
(出示图片贴到背景画框内)提问:你能猜出他的身份吗?学生回答英国绅士。
老师这里还有些他的物品,出示:马刀、鱼、教堂、烛台、勺子的图片。
提问:这些物品和他有什么关系?是他经常使用的。
我们创作的这张全新的画其实借鉴了俄国画家XXX的成名作《莫斯科的英国人》。
同学们请看,作品中运用了红、黑、蓝、绿、白等强烈对比的颜色,画中的英国人在各种俄国的物品中间面无表情侧身出现,反映了一个英国人在俄国遇到社会变革,内心不安、彷徨的情绪。
作者XXX是一位至上主义大师。
他这幅作品使用了并置的创作方法,给观者带来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这节课我们就借鉴大师们的方法来进行《奇思妙想》。
活动2【讲授】组织活动1指导学生分析《比利牛斯山之城》教师设问:这里有三张完全不同的画面,你怎样能将它们奇思妙想成一幅新作品?(出示大海,石头,城堡的图片)讨论法,学生回答①城堡在巨石之上漂浮于海面。
《奇思妙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美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情分析: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造型经验与能力,他们的思维灵活,乐于创新,愿意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但在以主题的形式组织画面构图方面能力比较薄弱,画面易于简单罗列,缺乏衔接与组织,因此,需要通过欣赏、分析经典作品加以解决。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绘画中图形组合的表现方法,能根据写生、记忆、想象的生活物品,以线描的形式进行创意组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教师创设欣赏情境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艺术家的作品,学习图像组合的新方法。
开展游戏与探究活动,发散学生思维,开阔思路,鼓励学生富有新意地完成奇思妙想的艺术作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开阔视野,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感受奇思妙想的非凡创意,学习大师的创新品格,培养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绘画中奇思妙想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发散学生思维,运用多种元素构成有新意地画面。
教学过程:壱、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做闯关游戏吧!第一关:快速拼图,需要两名同学,让我们来为他们加油。
倒计时5,4,3……他们完成了吗?真是又快又好!Give me five!恭喜你们闯关成功。
2.第一关很简单,但是老师有另一种拼法,同学们请看……看到这样的图形组合你有什么感觉?(新颖、奇特、创意)谢谢你们的夸奖,这是老师的奇思妙想(板书)弐、新授1.让我们来看看在艺术家作品中的奇思妙想。
请看这一块巨石,你们觉得他有什么特别之处?(像鸡蛋,很大,上面有小房子)你们观察的很细致,其实它是一块有魔力的石头,请看(点开课件),它是悬浮在空中的,画家马格利特改变了它在生活中原有的位置,让它出现在了它不可能出现的位置——空中,从而给人带来了更大的新奇感,画家这种创作方法叫做求异法(板书)。
《奇思妙想》
鹤鸣湖镇中心小学肖也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8课——《奇思妙想》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划分的学习领域,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它是在学生对于形象思维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开展的,为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进行创造性教育,就要求教材学习要灵活、有趣味。
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师生互动、板书及学生作品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是成长和成材的基石。
本课扣住小学五年级这个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比较喜爱的题材和富于幻想的特征,进行绘画创作、造型表现方面的训练,借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表现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和美好未来的追求与探索。
教材中还列举了不同类型的图案,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表现事物的特征,丰富学生的表现力。
通过自主学习、趣味互动、共同建构、有效拓展等形式,使学生发散思维,乐学活学,激发创造欲望,提升创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五年级学生,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美术素养,喜欢上美术课,对一些简单的创意和手工制作方法都有所掌握。
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达到较为成熟的层次。
喜欢自由组合进行合作学习,喜欢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对于发
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动手制作是切实可行的。
三、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情感领域:在奇怪的创意中寻找超越现实的美感,并体验创造新奇事物的乐趣。
2、知识领域:掌握多种表现奇思妙想的方法。
3、操作领域:观摩欣赏艺术家和同学的作品,发挥想像力,能表现出有趣的、富有创意的作品。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开阔眼界,拓宽思路,鼓励自由、有个性的大胆想象。
了解并掌握表现奇思妙想的各种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手段将想象转化为吸引人的作品。
五、说教具准备:
本课是需要用到的教具自制的课件、背景图等。
六、说教学方法:欣赏法、讨论法、对比法、观察法及示范法等等。
七、说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及师生互动过程:
南宋的朱熹曾经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
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有创意地设计、制作一件作品,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节课就是围绕“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导学为主线”这一教学模式设计整个教学过程。
在教学互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积极联想,乐于创造,教学设计了一系列活动,从“推开窗”、
“打开门”、“造一造”“赏一赏”等几个步骤来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步骤一、“推开窗”引学生自学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导入时教师先用对比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欣赏茄子变成企鹅后的样子,及《比利牛斯山之城》的作品,为学生推开想象之窗。
又借助多媒体课件欣赏“新颖的手提袋”,“奇特的椅子”、“鹦鹉电话亭”等,这些无一不使学生觉得很惊奇,不仅开阔了视野,也拓宽了创作思路。
由此导入新课——《奇思妙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看一看”之后必然要“说一说”,因此教师紧接着请学生自主研究课本上作品的特征,发现制作成这些作品的材料几乎都是来源于生活,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润物细无声地教学方法既激发学生对生活和对创造的热爱之情,又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步骤二、“打开门”指导学习方法同学们通过欣赏,了解了制作的形式,内心已然充满了急切的渴望,迫不及待的想要动手试一试,可又找不到动手的方法和切入点。
这时教师为学生“打开门”,让学生怀着迫切学习的心态进入到“奇妙屋”中。
通过这个示范的环节为接下来的创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我们能看到教师通过生活中一个个普通事物课本、杯子逐步为学生揭开创作之门,有“移花接木”,有“东拼西凑”,还有“反着来”以及两种表现形式“夸张”和“变形”。
真正为学生送上了创作的金钥匙,把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有条不紊的一一呈现在大家面前。
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寻找身边可以进行奇思妙想的媒材,通过“问一问”、“想一想”、“说一说”来进一步巩固了制作方法和步骤。
步骤三、“造一造”创作奇妙世界在和老师一起完成尝试的作品之后,学生也想动手来“造一造”,这时候教师努力的营造一种民主、
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创意,在互相说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充实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同时也是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解决如何制作的更巧妙,所设计的物品,既要有创意,又不失实用性的原则。
突出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和优点,是大家互相合作,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步骤四、“赏一赏”提升美好情感为了延续学生对本课的的情感,学生作业完成之后必然要赏一赏,学生的作品都以实物投影的的形式放在“展示台”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不论好坏都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欣赏,无疑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和肯定。
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收获的是极大的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并且评价这个过程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借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
以上为本课的教学互动过程。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告诉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为我们的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八、说板书设计
俗话说:“一节好课少不了完美的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也要简洁,美观,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和方法,为学生学习新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最后我认为,教师在每上完一节课,有必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做比较,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思考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美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