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优秀完整版本
- 格式:ppt
- 大小:4.01 MB
- 文档页数:51
醉翁亭记1环滁2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5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6之者谁?太守自谓7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8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9。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10,云归而岩穴暝11,晦明变化12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13,佳木秀而繁阴14,风霜高洁15,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16歌于途,行者休于树17,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18,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19,杂然而前陈20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21,射22者中,弈23者胜,觥筹交错24,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25白发,颓然乎其间26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27,鸣声上下28,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29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30,太守也。
太守谓31谁?庐陵32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课下注释:1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滁州,在安徽省东部。
3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在滁州西南十里)。
蔚然:茂盛的样子。
4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5翼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临,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6名:取名,命名。
7太守自谓: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8意:情趣。
9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初中语文醉翁亭记《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朝代】宋原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醉翁亭记》的全部原文打印版、繁体版、对照翻译及详解(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07—1072宋吉州廬陵人,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
歐陽觀子。
少貧,從母鄭氏學。
仁宗天圣八年進士。
調西京推官,與尹洙、梅堯臣以歌詩唱和。
景祐間為館閣校勘,作文為范仲淹辯,貶夷陵令。
慶歷中召知諫院,改右正言、知制誥,贊助新政。
新政失敗,上疏反對罷范仲淹政事,出知滁、揚、潁等州。
召為翰林學士。
嘉祐二年知貢舉,倡古文,排抑“太學體”,文風大變。
五年,擢樞密副使,次年拜參知政事。
英宗初,以尊英宗父濮王為皇,起濮議之爭。
神宗立,請出知毫、青、蔡三州。
以反對王安石新法,堅請致仕。
能詩詞文各體,為當時古文運動領袖,后人稱唐宋八大家之一。
平生獎掖后進,曾鞏、王安石、蘇洵父子俱受其稱譽。
亦擅史學,與宋祁等修《新唐書》,自撰《新五代史》。
有《歐陽文忠公集》、《集古錄》、《六一詞》等。
全宋詩:歐陽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號醉翁,晚又號六一居士,盧陵(今江西吉安)人。
仁宗天聖八年(一○三○)進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
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試學士院,充館閣校勘。
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責諫官高若訥,降爲峽州夷陵令。
四年,移乾德令。
寶元二年(一○三九),遷武成軍判官。
康定元年(一○四○),復館閣校勘。
慶曆三年(一○四三),知諫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誥。
四年,爲河北都轉運使。
五年,慶曆新政失敗,因力爲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韓琦、杜衍等申辯,貶知滁州,徙揚州、潁州。
至和元年(一○五四),權知開封府。
五年,拜樞密副使。
六年,進參知政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教案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准备:一、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24岁中进士,曾任西京留守,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而屡次被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后任官职甚多,世称“欧阳文忠公”。
他领导了北宋诗人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庆历五年,欧阳修参加了范仲淹的“新政”改革,不久改革失败,被贬为滁州知府。
时值壮年,仕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仍然以积极的态度当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并在滁州有所作为。
工作之余,寄情于滁州风光秀丽的山水之间,抒杯内心的政治抱负。
醉翁亭因此而得名。
二、识字:滁州、林壑、琅琊、潺潺、伛偻、觥筹、野蔌、阴翳三、解词:觥——酒杯翳——遮盖弈——下棋蔌——菜蔬意——情趣临——靠近伛偻——腰背弯曲(驼背)蔚然——茂盛的样子秀——发荣滋长四、课文简析: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醉翁亭记》原文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环滁(chú)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y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zhāo)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a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众多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秀丽,远望那树木繁茂,又幽深又秀美的地方,那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
醉翁亭记醉翁亭记原文《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所著的一篇散文,是中国文学历史上较为著名的散文之一。
这篇散文写的是欧阳修在醉翁亭中途休息的景象,借以写出自己的情感、人生感悟和对社会现象的看法。
全文虽流畅生动,却蕴含哲理,很受当代文化人的欣赏和推崇。
醉翁亭,位于今天江苏镇江市南山之上。
醉翁亭记的文本是从“铙丝谣”中选取的,叙述了唐代“开元迁洛”之后,汪洋中的世相变迁,但人们情感的深度和涵义并未改变。
散文以自然景色而题意,则涵义丰富又深刻,情思豁达,旷逸奇特,境界至高。
《醉翁亭记》首先写出自然景观中的烟水氤氲、蓝天白云、树木茂密的描写,听起来感觉像是在一个蜜月之旅的度假胜地,但是欧阳修并没有把重点放在自然景观上,而是转而描写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社会现象的看法。
文章中的“醉翁亭”就是借以抒发情感,反映人生。
全文不沉啡不沉痼,语言简短而深刻,流畅而又俊逸。
欧阳修的笔调之间,洋溢着一股舒活心灵之力。
他的笔调,不但开阔了我们思想的视野,而且激发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撇开宏大的选择、伟大的理论和疯狂的去追求的心态,才是一种真实的、欣赏东西的态度和世俗生活的一种情怀。
这便是欧阳修所主张的,倡导的“闲”与“康乐”的精神风貌,是人类智慧行为中一种值得弘扬的代表。
“岁不我与而已矣。
”这句话反映了欧阳修对生命的态度,他呼吁我们要珍惜每一天,把握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只有这样才能让生命的意义得到最大的发挥,让生命有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过于追求物质上的虚荣和物质上的享受。
欧阳修在文中提到“士为知己者死”,表明了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与真诚,而不是权利与名利。
他认为,只有在具有真实的感情的朋友面前,才能感到真正的温暖、真正的亲切,才能真正的学会关心别人。
而独自行走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怀着崇高的理想、追求卓越的精神,做一名有思想、有追求、有思考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醉翁亭记原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啊。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
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要说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就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醉翁亭记朝代:宋代作者:欧阳修原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醉翁亭记原文及拼音 《醉翁亭记 》 是欧阳修的经典作品, 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醉翁亭记原文及拼音 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醉翁亭记原文及拼音 环(huán)滁(chú)皆(jiē)山(shān)也(yě)。
其(qí)西(xī)南 (nán)诸(zhū)峰(fēng),林(lín)壑(hâ)尤(yïu)美(měi),望(wàng) 之(zhī)蔚(wâi)然(rán)而(ãr)深(shēn)秀(xiù)者(zhě),琅琊 (láng yá)也(yě)。
山(shān)行(háng)六(liù)七(qī)里(lǐ),渐 (jiàn)闻(wãn)水(shuǐ)声(shēng)潺(chán)潺而(ãr)泻(xiâ)出 于(chūyú)两(liǎng)峰(fēng)之间(zhījiān)者(zhě),酿(niàng) 泉(quán)也(yě)。
峰回路转(fēnghuílùzhuǎn),有(yǒu)亭(tíng)翼 (yì)然(rán)临(lín)于(yú)泉(quán)上(shàng)者(zhě),醉翁亭 (zuìwēngtíng) 也 (yě) 。
作 (zuî) 亭 (tíng) 者 (zhě) 谁 (shuí) ?山 (shān) 之(zhī)僧(sēng)智(zhì)仙(xiān)也(yě)。
名(míng)之(zhī)者 (zhě) 谁 (shuí) ?太守 (tàishǒu) 自 (zì) 谓 (wâi) 也 (yě) 。
醉翁亭记原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啊。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
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要说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就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醉翁亭记》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环①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②尤美,望之③蔚然④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⑤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⑥路转,有亭翼然⑦临⑧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⑨也。
名⑩之者谁?太守(11)自谓(12)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13)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14)曰(15)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16)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17)之心而寓(18)之酒也。
若夫(19)日出而林霏(20)开,云归(21)而岩穴(22)暝(23),晦(24)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25)发而幽(26)香,佳木秀(27)而繁阴(28),风霜高洁(29),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30)亦无穷也(31)。
至于(32)负(33)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34)提携(35),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36)为酒,泉香而酒洌(37),山肴(38)野蔌(39),杂然面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40)酣(41)之乐,非丝非竹(42);射(43)者中,弈(44)者胜,觥筹(45)交错,起坐(46)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47)乎(48)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49)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50),鸣声上下(5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52)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53)者,太守也。
太守谓(54)谁?庐陵(55)欧阳修也。
[注释]①环:围绕,动词。
②壑(hè):山谷。
③之:同“其”,那。
④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⑤山:沿着山路,名词作状语。
⑥回:回环。
⑦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这里形容亭的四角上翘。
⑧临:居高处朝向低处。
⑨智仙:琅琊山开化寺的和尚。
⑩名:取名,名词用如动词。
《醉翁亭记》翻译《醉翁亭记》原文:朝代:宋代: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改变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暗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织,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来宾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精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密,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慢慢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来宾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观赏山水的美景。
观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悟在心里,寄予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集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那么自暗而明,暮那么自明而暗,或暗或明,改变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及解析醉翁亭记欧阳修〔宋代〕【赏析】宋仁宗庆历五年(一零四五),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
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
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全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和游人的山水之乐、游宴之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抒发了他贬谪后的抑郁心情。
【原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朝代】宋代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
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醉翁亭记1环滁2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5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6之者谁?太守自谓7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8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9。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10,云归而岩穴暝11,晦明变化12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13,佳木秀而繁阴14,风霜高洁15,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16歌于途,行者休于树17,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18,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19,杂然而前陈20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21,射22者中,弈23者胜,觥筹交错24,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25白发,颓然乎其间26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27,鸣声上下28,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29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30,太守也。
太守谓31谁?庐陵32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课下注释:1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滁州,在安徽省东部。
3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在滁州西南十里)。
蔚然:茂盛的样子。
4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5翼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临,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6名:取名,命名。
7太守自谓: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8意:情趣。
9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醉翁亭记1之南宫帮珍创作环滁2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5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6之者谁?太守自谓7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8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9。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10,云归而岩穴暝11,晦明变更12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13,佳木秀而繁阴14,风霜高洁15,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分歧,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16歌于途,行者休于树17,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18,往来而不断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19,杂然而前陈20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21,射22者中,弈23者胜,觥筹交错24,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25鹤发,颓然乎其间26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27,鸣声上下28,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29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30,太守也。
太守谓31谁?庐陵32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课下注释:1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滁州,在安徽省东部。
3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在滁州西南十里)。
蔚然:茂盛的样子。
4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5翼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临,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6名:取名,命名。
7太守自谓: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8意: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