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原子结构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484.50 KB
- 文档页数:16
原子结构1、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2、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云与原子轨道,基态、激发态和光谱3、泡利原理、洪特规则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1.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2.19世纪初,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3.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提出了氢原子模型4.1920年,丹麦科学家波尔提出了构造原理5.1925年,丹麦科学家波尔的“壳层”落实为“能层”与“能级”厘清了核外电子的可能状态6.1936年,德国科学家马德隆发表了以原子光谱事实为依据的完整的构造理论二、能层与能级1.能层(相当于必修中的电子层)(1)定义:核外电子按能量不同分成能层。
(2)电子的能层由内向外排序,其序号、符号以及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及能层的能量与能层离原子核距离的关系:能层一二三四五六七符号K L M N O P Q最多电子数281832507298离核远近近远能量高低低高即能层越高,电子的能量越高(3)能层数量规律:①每一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2n2个。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③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4)能层能量规律:①原子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能层上,然后由内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层。
②能层越高,电子的能量越高。
③能量的高低顺序为E(K)<E(L)<E(M)<E(N)<E(O)<E(P)<E(Q)。
2.能级(1)定义:同一能层的电子,还被分成不同能级。
(2)表示方法:分别用相应能层的序数和字母s、p、d、f等表示。
(3)能级的符号和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表:能层12345能层符号K L M N O 能级1s2s2p3s3p3d4s4p4d4f5s5p……最多电子数226261026101426 281832……2n2(4)能层与能级的有关规律①能级的个数=所在能层的能层序数②能级的字母代号总是以s、p、d、f排序,字母前的数字是它们所处的能层序数,它们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依次为自然数中的奇数序列1,3,5,7…的2倍。
原子结构模型说课稿高二化学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模块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分析、板书设计、效果分析五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化学21必修》中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性质的相关知识,本节是将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本节课从光谱事实出发,引出四个量子数解释光谱事实,深入浅出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2.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观点,了解玻尔对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知识科学假说和模型方法在原子结构理论建立中的重要作用;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原子结构量子力学模型建立的历史,感受科学家们在科学创造中的丰功伟绩,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 教学重、难点:原子轨道的量子力学模型的建立。
二、教法分析:鉴于本节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在老师指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温习旧知利用课本图1-1-1,让学生谈谈他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在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介绍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让他们认识到科学认识的形成都是循序渐进的,科学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的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利用联想质疑,提出疑问,卢瑟福模型有缺陷,原子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时可用幻灯片展示氢原子的线状光谱,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第1章分层作业1 原子结构模型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1.自从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论以来,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入、不断发展,通过实验事实不断地丰富、完善原子结构理论。
请判断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原子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B.每一类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的个数都是相等的C.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作用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质子对核外电子的吸引D.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不可能再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微粒2.[北京石景山高二期末]下列不包含d能级的能层是( )A.LB.MC.ND.O3.[河北邢台二中高二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d、4d、5d能级最多所能容纳的电子数相同,它们所具有的能量也相同B.d能级能量一定比s能级的能量高C.同一能层内能级之间的能量差较小,而相邻能层之间的能量差较大D.第n电子层共有n个能级,2n2个原子轨道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s轨道的电子云形状为圆形的面B.2s的电子云半径比1s电子云半径大,说明2s能级的电子比1s的多C.4f能级中有7个原子轨道D.电子在1s轨道上运动像地球围绕太阳旋转5.对于钠原子的第三层电子p能级的3p x、3p y、3p z间的差异,下列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电子云形状不同B.原子轨道的对称类型不同C.电子(基态)的能量不同D.电子云空间伸展的方向不同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某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4s2,则该元素原子核外有4个能级填有电子B.氢原子的发射光谱可以是电子从1s跃迁到2p产生的C.根据构造原理可知同一原子的各能级能量高低为4f>4d>3d>3pD.F e2+与C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因此电子排布式相同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电子层的p能级的轨道数不同B.3d能级有3个原子轨道C.第三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D.第n电子层中含有n个能级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一个基态多电子的原子中,所有s轨道的能量都比p轨道小B.在一个基态多电子的原子中,不可能有两个能量完全相同的电子C.在一个基态多电子的原子中,M层上的电子能量肯定比L层上的电子能量高D.处于同一原子轨道上的电子自旋状态只能有一种9.下列关于氢原子电子云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通常用小黑点来表示电子的多少,黑点密度大,电子数目大B.黑点密度大,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概率大C.通常用小黑点来表示电子绕核做高速圆周运动D.电子云图是对电子运动轨迹无规律性的描述10.与氯元素同族的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其最外电子层原子轨道数是;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液溴的保存通常采取的方法是。
第2课时量子力学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描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的含义。
2.理解用四个量子数描述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3.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含义。
一、原子轨道1.电子层通常,我们用量子数n来描述电子离核的远近,习惯上称为电子层。
n的取值为正整数1,2,3,4,5,6,…,对应的符号为K,L,M,N,O,P等。
n越大,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越远、能量越高。
2.能级当量子数n相同时,电子所具有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因此,对同一个电子层,还可分为若干个能级。
例如,n=1时,有1个s能级;n=2时,有1个s能级和1个p能级;n=3时,有1个s能级,1个p能级和1个d能级。
3.原子轨道(1)概念:原子中的单个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的描述。
(2)n值所对应的能级和原子轨道的情况p 3p 3d 3d 5……………4.电子的“自旋”处于同一原子轨道上的电子自旋运动状态只能有两种,分别用符号“↑”和“↓”表示。
(1)电子层、能级、原子轨道和自旋状态四个因素决定了电子的运动状态。
(2)与电子能量有关的因素是电子层和能级,即处于同一电子层同一能级中的电子具有相同的能量。
(3)处于同一个原子轨道上的电子有两种不同的自旋状态。
在同一个原子中不存在两个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
例1下列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A.各能层的能级数按K、L、M、N分别为1、2、3、4B.各能层的能级都是从s能级开始至f能级结束C.各能层含有的能级数为n-1D.各能层含有的电子数为2n2答案A解析各能层中的能级数等于其所处的能层数,即当n=1时,它只有一个s能级,当n=2时,含有两个能级分别为s、p能级,所以B、C都不正确;D选项中每个能层最多能填充2n2个电子,但不是一定含有2n2个电子。
例2(2018·邢台市月考)下列能级符号表示错误的是( )A.2pB.3fC.4sD.5d答案B解析每一能层的能级数与能层序数相等,且具有的能级依次为s、p、d、f……,M能层只有3s、3p、3d能级,没有3f能级。
高二化学《第一章原子结构》精品教案本章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相关考纲要求:必修部分(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了解原子构成。
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5)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6)以IA和VII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7)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8)了解化学键的定义。
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选修部分: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本章内容的课时安排:(教参安排)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 4课时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3课时第三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2课时本章复习 2课时第一节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教学目标】1.了解氢原子光谱的特点和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观点及其对原子结构理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