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 格式:ppt
- 大小:3.80 MB
- 文档页数:2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由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较强的禽类疾病。
该病病毒能够感染家禽和野生鸟类,在鸡的感染过程中,会导致鸡蛋生产下降、鸡的死亡率增加,从而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进行综合防控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关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在饲养管理上,加强卫生措施非常重要。
首先要做好饲料卫生,确保饲料的质量。
要做好鸡舍的清洁卫生,保持鸡舍的干燥和通风,定期对鸡舍进行消毒。
要加强对人员的卫生管理,防止疾病的交叉感染。
要保证鸡的充足饮水和适宜的饲料,以增强鸡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2.加强病毒监测定期对鸡进行病毒监测,及时了解鸡的健康状况。
对于有疑似感染的鸡,要及时进行病毒检测,以便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3.加强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是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重要手段。
根据病毒的毒株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要注意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保证疫苗的有效性。
养殖户要定期对鸡进行免疫接种,并对免疫效果进行监测,及时调整免疫方案。
4.加强隔离措施对于疑似感染的鸡要进行隔离处理,防止疾病传播。
隔离措施包括将疑似感染的鸡单独隔离,在处理疑似感染的鸡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防止病毒传播到其他鸡群中去。
5.加强信息发布和宣传教育加强关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信息发布和宣传教育,让养殖户了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预防和控制知识,增强养殖户的防范意识。
要开展相关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户的应对能力,增强养殖户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认识。
对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控,需要加强饲养管理,加强病毒监测,加强免疫接种,加强隔离措施,加强信息发布和宣传教育。
只有通过综合防控措施的配合,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和传播,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也能够保证鸡肉、鸡蛋的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传染性法氏囊病【概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中、幼雏鸡的急性、高度致死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本病以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淋巴组织为特征,因此该病又是免疫抑制病。
雏鸡感染本病后对新城疫等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有很大影响,往往造成免疫失败。
本病的特征是突然发病、传播迅速、病程短、发病率高,呈尖锋式死亡曲线。
病鸡精神沉郁,腹泻呈白色水泻,极度虚弱、电解质平衡紊乱、急性败血症死亡,突出病变是胸肌、腿肌、法氏囊及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出血,肾脏高度肿大呈花斑状。
该病毒主要存在于病鸡法氏囊和肾脏等器官内。
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极强,故外界环境一旦被病毒污染可长期传播病毒。
【流行病学】鸡和火鸡是自然宿主,但只有鸡在感染后发病,凡是法氏囊未完全退化的鸡均可感染,以3~6周龄的鸡最易感。
近年来,发病多在17~20日龄,且在同一鸡群反复发生。
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以4~6月为本病发病的主要季节。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和带毒鸡,主要通过病鸡排泄物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垫料经消化道传染,也可经呼吸道和眼结膜等传播本病。
麻雀也可带毒散毒。
【临床症状】突然发病,很快波及全群(半天至1天),发病后第2或3天开始死亡,第4~5天达到死亡高峰,第6、7天死亡自然减少,以后逐渐平息而康复。
病鸡出现精神沉郁,减食或拒食、畏寒、挤堆、闭幕嗜睡、打盹、垂翅,个别鸡有啄肛现象。
体温升高到43℃以上,排出白色粘稠如蛋清样稀粪或水样下痢,或带白石灰样的蛋清样物,肛围被粪便严重污染。
严重脱水,口渴,呈现眼窝凹陷,脚爪干枯,最后衰竭死亡。
死亡率变动范围很大,与毒株和混合感染有关,一般10%~60%,个别可达70%以上。
强毒或超强毒致死率高,变异株死亡率低。
所有存活鸡均可发生程度不同的免疫抑制,因此常继发新城疫等其他传染病。
近年来,发现有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亚型毒株或变异毒株感染鸡,呈现亚临诊症状。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严重的鸡类传染病。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可导致鸡类的免疫功能下降,增加了其对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力,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给鸡类生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应实施综合的防控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防控措施,以确保鸡类的健康和生产质量。
1. 强化病毒消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具有较强的病毒能力,能在环境中长时间存活。
应对鸡舍及设备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减少病毒在环境中的传播。
2. 加强免疫接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免疫接种是防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应根据疫情和鸡只的免疫情况,按照免疫程序进行接种,确保鸡只充分获得免疫力,增强其抵抗力。
3. 控制传染源: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主要通过粪便和分泌物传播。
应控制禽群之间的接触,特别是与已感染鸡只的接触,以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扩散。
4. 加强饲养管理:饲养管理对于防控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非常重要的。
应保持饲养环境干净整洁,保持正常的饮食习惯和饮水卫生,加强饲料的质量管理,确保鸡只营养充足,提高其免疫力。
5. 利用生物安全措施: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可以通过其他病原微生物间接传播的。
应采取适当的生物安全措施,如隔离新购入的鸡只,定期检测禽群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患病鸡只,防止病毒通过其他途径传播。
6. 提高饲养水平:鸡只在健康的饲养水平下,免疫力更强,更能够抵抗病毒的入侵。
应提高饲养水平,确保饲养过程中的细节,如饲料配制、饮水设备的管理、饲养密度、环境温湿度等,以提高鸡只的免疫力。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控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包括强化病毒消毒、加强免疫接种、控制传染源、加强饲养管理、利用生物安全措施和提高饲养水平。
通过科学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保证鸡类的健康和生产质量。
点及防治2023-11-06contents •疾病概述•流行特点•诊断方法•防治措施•案例分析与应用•研究展望与挑战目录01疾病概述定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害鸡的法氏囊和免疫系统,导致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和产蛋量下降。
症状病鸡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羽毛蓬乱、鸡冠苍白、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出现极度虚弱和死亡。
定义与症状病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属于禽腺病毒科,是一种无囊膜的单股RNA病毒。
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可在鸡舍内长时间存活。
传播途径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鸡或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间接传播。
此外,带毒的野鸟和昆虫也能传播该病。
病原与传播途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可导致鸡群生产力下降,如产蛋量下降、种蛋孵化率降低等。
同时,发病鸡只死亡率较高,严重时可导致大量鸡只死亡。
危害该病给养鸡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治疗费用增加等。
此外,病鸡免疫系统受损,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进一步加重经济损失。
经济损失危害与经济损失02流行特点地区与季节分布地区分布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分布,主要流行于集约化养鸡场。
季节分布该病可常年发生,但多集中在春、秋两季。
易感动物与群体分布易感动物主要感染鸡,特别是雏鸡,其他禽类如鸭、鹅等也可感染,但较少见。
群体分布在鸡群中,该病的感染率可高达100%,但死亡率通常较低,一般为10%-3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如抗原变异和基因变异等。
进化趋势随着疫苗的广泛应用,病毒的抗原变异和基因变异均有所增加,导致病毒的毒力有所增强。
变异变异与进化趋势VS03诊断方法临床诊断严重贫血,皮肤和可视黏膜苍白,肌肉和关节疼痛、肿胀或僵硬,胸部和腿部肌肉出血、萎缩甚至坏死。
病鸡脱水严重、极度虚弱,最后死亡。
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松,头颈缩回,翅下垂,呆立不动,食欲减少或废绝,怕冷,口渴,虚弱,排白色水样稀粪。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
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
从而引起鸡的免疫机能障碍,干扰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
发病率高,几乎达100%,死亡率低,一般为5%~15%,是目前养禽业最重要的疾病之一。
流行特点自然条件下,本病只感染鸡,所有品种的鸡均可感染,但不同品种的鸡中,白来航鸡比重型品种的鸡敏感,肉鸡较蛋鸡敏感。
本病仅发生于2周至开产前的小鸡,3~7周龄为发病高峰期。
病毒主要随病鸡粪便排出,污染饲料、饮水和环境,使同群鸡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等感染;各种用具、人员及昆虫也可以携带病毒,扩散传播;本病还可经蛋传递。
症状病变雏鸡群突然大批发病,2~3天内可波及60%~70%的鸡,发病后3~4天死亡达到高峰,7~8天后死亡停止。
病初精神沉郁,采食量减少,饮水增多,有些自啄肛门,排白色水样稀粪,重者脱水,卧地不起,极度虚弱、最后死亡。
耐过雏鸡贫血消瘦,生长缓慢。
剖检可见:法氏囊发生特征性病变,法氏囊呈黄色胶胨样水肿、质硬、粘膜上覆盖有奶油色纤维素性渗出物。
有时法氏囊粘膜严重发炎,出血,坏死,萎缩。
另外,病死鸡表现脱水,腿和胸部肌肉常有出血,颜色暗红。
肾肿胀,肾小管和输尿管充满白色尿酸盐。
脾脏及腺胃和肌胃交界处粘膜出血。
图片及说明如下:①传染性法氏囊引起的胸部肉出血②肾肿大呈花斑肾,肾小管和输尿管充满白色尿酸盐③④精神沉郁、贫血消瘦集合①②便可认为已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
治疗方法: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血清注射液。
3~7周龄鸡,每只肌注0.4毫升;大鸡酌加剂量;成鸡注射0.6毫升,注射一次即可,疗效显著。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蛋黄注射液,每公斤体重1毫升肌肉注射,有较好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