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半年四川省畜牧业经济形势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54.22 KB
- 文档页数:4
2010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运行良好的大环境下,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长远目标,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认真落实“扩大开放年”各项工作部署,奋力推进三次产业跨越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5.1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80.9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85.3亿元,增长11.8%。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5.1:44.7:50.2。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6.9亿元,增长36.0%;其中税收收入372.2亿元,增长31.5%。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为752.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3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为433.7万人,增加24.2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5.6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8.8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2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3.0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21.0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0%(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6.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7.9%,烟酒及用品上涨1.4%,衣着类下降5.5%,交通与通信上涨0.5%,居住类价格上涨5.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0.4%。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2.4%。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7%。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8%。
年末全市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42.6点和135.2点,分别较上年末提高10.6点和11.0点。
二、农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70.2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种植业237.1亿元,增长5.0%;牧业实现产值203.2亿元,增长3.2%。
眉山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眉山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眉山调查队2011年3月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四大目标”,以“提速增效、加快发展”为工作基调,强力推进“六大建设高潮”,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全市经济加快发展。
经省统计局审定,201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552.2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6%,增速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8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303.31亿元,增长23.8%;第三产业增加值145.14亿元,增长8.0%。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7%、79.4%、14.9%,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9、12.4、2.3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 21.0:50.9:28.1调整为18.8:54.9:26.3。
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32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占GDP的58.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3.4%,拉动经济增长11.47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05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203.53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77.87亿元,增长11.5%。
物价水平上升。
201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5%,涨幅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八大类商品呈现“七升一降”。
其中:食品上涨7.9 %;居住上涨4.2%;烟酒及用品类上涨3.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信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分别上涨0.3%、0.8%、0.3%、0.4;衣着类下降1.2%。
企业家信心向好。
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9.1点,比上年同期提升6.8点;企业景气指数为125.7点,比上年同期下降2.3点。
二、农业2010年,全市农业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农村经济运行良好。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关于印发四川省2010年度有关统计数据的通知川高法民一〔2011〕12号全省各中级人民法院相关民事审判庭、成都铁路运输中级法院民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04年5月1日起实施,该解释第二十条规定:“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
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第三十五条规定:“本解释所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职工平均工资’,按照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上一年度相关统计数据确定。
‘上一年度’,是指一审法庭辩论终结时的上一统计年度”。
为了正确理解与适用该司法解释,我院从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和四川省统计局取得了四川省2010年度有关统计数据,现将这些数据印发你们,并请你们收到后及时转发至基层法院,供在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时参考:1、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61元2、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40元3、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684元4、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3,896.7元5、全省职工平均工资26,952元6、2010年度各行业职工平均工资见附表根据四川省统计局要求,本数据只限法院内部用于有关案件使用,不得外传。
各级法院在执行该司法解释中遇到的问题及有关建议等,请及时报省法院民一庭。
特此通知。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日附:四川省2010年度各行业平均工资表经济类(一)国有单位职工37,502(二)城镇集体单位职工23,645(三)内外资和港澳台投资单位职工27,345(四) 私营单位职工18,316行业类(一)农、林、牧、渔业20,076(二)采矿业26,090(三)制造业22,873(四)电力、燃料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6,686(五)建筑业21,538(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1,092(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3,922 (八)批发和零售业20,346(九)住宿和餐饮业18,232(十)金融业59,167(十一)房地产业23,469(十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4,123(十三)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48,851 (十四)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1,472 (十五)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6,624(十六)教育34,122(十七)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38,477 (十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7,232(十九)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36,215。
雅安市2010年1—9月农村经济运行分析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号文件及全国、全省、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任务,继续以灾后重建和国家扩大内需为契机,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工作目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不利因素的影响,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
据初步测算,今年1-9月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306元,增幅14%元。
一、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1.种植业继续保持平稳的发展势头。
我市在遭遇持续低温、强降雨等不利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群策群力,逆势而上,全市种植业保持总体平稳。
一是小春粮油生产减产。
全市小春粮食播种面积完成39.15万亩,比上年减少0.95万亩,其中小麦17.35万亩,比上年减少0.63万亩,油菜籽28.59万亩,与去年持平。
小春粮食总产8.28万吨,减少2.0%。
其中小麦41575吨,比上年减1215吨,减2.8%,小春洋芋35231吨,比上年减470吨,减1.3%。
油菜籽预计总产31259吨,比上年增92吨。
小春蔬菜预计总产273709吨,比上年减少14050吨。
二是大春播栽情况基本正常。
预计大春粮食439815吨,比上年减产15061吨,减3.3%,其中水稻204649吨,比上年减7148吨,玉米149650吨,比上年减7955吨,红苕32698吨,比上年增49吨,洋芋28789吨,比上年减1610吨,大豆14178吨,比上年增236吨。
预计全年粮食可达到52.26万吨,比上年减1.67万吨。
大春油料产量预计1712吨,比上年增加66吨。
预计全年油料总产32971吨,比上年增158吨;三是经济作物增产增收势头强劲。
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市的茶叶、果蔬、蚕桑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作物已初具规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以茶叶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助农增收的效果进一步显现。
2010年中国畜禽养殖和肉类禽蛋生产的概述来源:中国肉类协会时间:2011-7-292010年全国畜禽养殖面临诸多严峻挑战,肉类生产在波动中持续增长。
年初以来,受异常天气变化、各类特大冰雪旱涝灾害及疫情频发、饲料与能源成本攀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猪市场与价格经历了先低后高的“V”型走势。
从2月初开始,生猪及猪肉价格一路下滑,连续5个半月猪粮比价跌破盈亏平衡点(6:1)以下,其中4—6月降至全年最低点(4.85:1),一度出现养猪亏损、存栏下降局面。
为防止猪价过度下跌,4—6月主管部门在重点产销区连续5次以高于市场价格启动冻猪肉收储政策,至7月初猪价迅速止跌回升,入秋后肉类消费进入旺季,猪价持续走高,猪粮比价一直保持在6.5:1上下的合理盈利水平,直至年末连续6个半月为养猪盈利期,有力地促进了生猪生产持续增长。
牛羊市场偏紧,牛肉价格坚挺涨幅为近年之新高,羊肉价格城市上涨农村略降,禽肉价格小幅上涨市场平稳活跃。
各地认真贯彻“稳定物价、促进生产、保证供应”国16条,落实扶持畜禽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强化畜禽疫病防控,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肉类市场监管与调控,有效抑制了肉价过度波动。
全年猪、牛、羊、禽的存栏量(除猪、羊存栏略减外)、出栏量、出栏率和产肉量均呈现全面持续增长的好形势。
2010年畜禽养殖年末存栏量情况近年来,畜禽存栏量在不同品种间虽时有增减,但总体上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区域优势进一步显现,梯度结构差距明显拉大。
——生猪存栏量为46,460万头,比上年同期减少523.4万头,下降1.1%。
按生猪存栏数量分区域排序,名列前十位的重点区域有四川、河南、湖南、云南、山东、湖北、广西、广东、河北、江苏,其存栏合计29,912.1万头,占生猪存栏总数的64.4%;排位第二梯度的十省区是贵州、辽宁、重庆、江西、安徽、黑龙江、福建、浙江、吉林、陕西,其存栏合计13,477.8万头,占生猪存栏总数的29%;其余区域合计为3,070.1万头,仅占存栏总数的6.6%。
2010年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德阳市统计局2011年3月9日201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两个加快”的目标,不断深化改革,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经济发展全面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在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政策的作用下,全市经济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4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532.7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加值236.2亿元,增长11.3%。
全市经济总量中,三次产业比例为16.5:57.8:25.7。
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全市经济增长0.6、10.8和3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93.1亿元,增长18.5%。
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3.5%,比上年增加2.4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农业农业经济稳定增长。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36公顷,增长0.1 %;油料作物播种面积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304公顷,增长1.9%;蔬菜播种面积5.8万公顷,比上年下降2320公顷,下降3.8%。
粮食总产量实现灾后连续两年增产,达到 202.2万吨,同比增加1.7万吨,增长0.8%。
其中:小春粮食作物产量达56.3万吨,同比增长1.0%;大春粮食作物产量为145.9万吨,同比增长0.8%。
油料作物产量为18.0万吨,同比增长3.0%。
蔬菜产量186.9万吨,下降0.2%;瓜果产量6.2万吨,增长8.9%。
全市出栏生猪439.1万头,增长3.4%;出栏家禽9824.2万只,增长8.8%;肉类总产量49.7万吨,增长5.4%;禽蛋产量12.0万吨,增长6.3%。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企业规模扩大。
绵阳畜牧行业发展情况汇报
绵阳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是中国畜牧业大市。
绵阳畜牧行业以养殖业为主,兼有畜产品加工业和畜牧机械制造业。
近年来,绵阳畜牧行业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绩。
以下是绵阳畜牧行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首先,绵阳畜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绵阳的畜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畜牧业的产值稳步增长。
尤其是肉牛养殖和奶牛养殖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绵阳畜牧行业的重要支柱产业。
其次,畜牧业的品种结构优化。
绵阳畜牧行业在传统的猪、牛、羊养殖的基础上,逐渐引进了肉鸡、蛋鸡、水产等新的畜牧业品种。
品种结构的优化,不仅丰富了畜牧业的种类,也提高了畜牧业的经济效益,为农民增加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再次,畜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绵阳畜牧行业在养殖管理、饲料配制、疾病防控等方面不断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了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科技含量的提高,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最后,畜牧业的产业链不断延伸。
绵阳畜牧行业在畜产品加工、畜产品销售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畜牧业的附加值不断提高,为畜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看,绵阳畜牧行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畜牧业的生态环境保护、畜产品质量安全、畜牧业的品牌建设等方面仍需加强。
我们将继续努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规范管理,促进畜牧行业的健康发展。
以上就是绵阳畜牧行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和支持,共同推动绵阳畜牧行业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达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全市经济保持了回升向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一、综合国民经济较快发展。
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819.2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5.1%,增幅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4.99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409.59亿元,增长24.8%;第三产业增加值214.62亿元,增长7%。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4%、80.2%和13.4%,分别拉动GDP增长1、12.1和2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1:45.3:28.6调整为23.8:50:26.2。
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425.1亿元,增长18.7%,占GDP的51.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3.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1%。
其中,食品价格指数上涨5.5%。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上涨4.2%和3.7%。
二、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平稳。
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7.3万公顷,增长0.9%。
其中小麦种植面积8.1万公顷,增0.7%;水稻17.3万公顷,增0.4%;玉米9.3万公顷,增5.1%;薯类16.2万公顷,增0.5%;油料种植面积12.2万公顷,增0.7%;蔬菜种植面积8.6万公顷,增3.1%。
粮油生产继续增长。
全年粮食产量299.4万吨,比上年增产3.3万吨,增长1.1%,产量创历史新高(见表1)。
表1:2010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产品名称绝对数比上年增减(+、-)%粮食 299.4 1.1#水稻 120.5 -1.3玉米 65.8 6.2薯类 67.7 1.8油料 29.3 1.7#油菜籽 25.0 1.4麻类 6.1 -1.9水果 26.5 5.3蔬菜 274.0 3.8养殖业稳定发展。
2010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0年,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运行良好的大环境下,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长远目标,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认真落实“扩大开放年”各项工作部署,奋力推进三次产业跨越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51.3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15.0%。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5.1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80.9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85.3亿元,增长11.8%。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5.1:44.7:50.2。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6.9亿元,增长36.0%;其中税收收入372.2亿元,增长31.5%。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为752.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3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为433.7万人,增加24.2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5.6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8.8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2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3.0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21.0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0%(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6.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7.9%,烟酒及用品上涨1.4%,衣着类下降5.5%,交通与通信上涨0.5%,居住类价格上涨5.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0.4%。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2.4%。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7%。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8%。
年末全市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42.6点和135.2点,分别较上年末提高10.6点和11.0点。
四川省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四川省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建设现代畜牧业。
四川作为全国畜牧业大省,建设四川省现代畜牧业,对全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西部乃至全国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本文分析了四川省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四川省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对发展四川省现代畜牧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现代畜牧业实现途径中图分类号:F316.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在于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设现代畜牧业。
当前,畜牧业已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建设现代畜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设现代化新型畜牧业。
四川作为全国畜牧业大省,建设四川省现代畜牧业,对全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西部乃至全国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如何建设四川省现代畜牧业,为畜产品开拓市场、降低成本、实现畜产品的价值等,已成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
发展现代畜牧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促使“三农”问题得到解决的有效途径。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年度四川统计年鉴数据,基于四川省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来探讨四川省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1.现代畜牧业的内涵及基本特征1.1现代化畜牧业的内涵现代畜牧业的内涵基于国内学者对现代畜牧业形成、发展和内涵、本质特征的认识,现代畜牧业是一个相对于传统畜牧业而言,代表当前畜牧业发展先进水平的综合的、发展的概念。
现代畜牧业是指在传统畜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立足于先进的畜牧兽医科技,基础设施完善,营销体系健全,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持续高效的产业。
它是以商品性生产为主要特征,以获取最大经济利益,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科学技术和高效管理为基本动力,高度商品化、高效益、高科技含量、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