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污染源废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便携式紫外吸收法规范
- 格式:pdf
- 大小:233.99 KB
- 文档页数:10
固定污染源废气二氧化硫的测定非分散红外吸收法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固定污染源有组织排放废气中二氧化硫的非分散红外法。
本标准适用固定污染源有组织排放废气中二氧化硫的瞬时监测和连续监测,本方法的检出限为3mg/m3,测定下限为10mg/m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61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和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HJ/T 47 烟气采样器技术条件HJ/T 75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T 76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试行)HJ/T 39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3 方法原理二氧化硫气体在6.82~9μm波长红外光谱具有选择性吸收。
一束恒定波长为7.3μm的红外光通过二氧化硫气体时,其光通量的衰减与二氧化硫的浓度符合朗伯-比尔定律。
4 干扰及消除在室温下,样品含水量或水蒸气低于饱和湿度时对测定结果无干扰,但更高的含水量或水蒸气对测定结果有负干扰,需采用除湿装置对气体样品进行除湿处理。
5 试剂和材料本标准所用试剂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化学试剂。
5.1 二氧化硫标准气体不确定度不超过2%在有效期内的有证标准气体,可使用通过校准的气体稀释设备对高1浓度的二氧化硫标准气体进行稀释配制。
5.2 氮气氮气的含量应大于99.99%,二氧化硫的含量不超过0.3mg/m3。
6 仪器和设备6.1 非分散红外法二氧化硫气体分析仪或带非分散红外法二氧化硫气体分析的多组分气体分析仪抗干扰:对CO2、CO、H2O、NO2、NO等杂质的干扰误差应小于满量程的±2%。
精确度:±1%(满量程)在线监测仪器其他性能指标应符合HJ/T 75和HJ/T 76的有关要求。
6.2 采样管及样气处理器采样系统和采样装置按HJ/T 397的有关规定执行,烟气采样器的技术要求按HJ/T 47的有关规定执行。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碘量法1. 适用范围本方法规定了碘量法测定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以及测定二氧化硫排放速率的方法。
2. 引用方法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在本方法中引用构成本方法的条文,与本方法同效。
3. 测定方法原理、测定范围及测定误差烟气中的二氧化硫被氨基磺酸铵混合溶液吸收,用碘标准溶液滴定。
按滴定量计算二氧化硫浓度。
反应式如下:SO2+H2O==H2SO4H2SO3+H2O+I2==H2SO4 + 2HI测定范围:100〜6000 mg/m3;在测定范围内,方法的批内误差不大于±6%。
4. 影响因素4.1 锅炉燃料在正常工况燃烧时,烟气中H2S等还原性物质含量极少,对测定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4.2 吸收液中氨基磺酸铵可消除二氧化氮的影响。
4.3 采样管应加热至120℃,以防止二氧化硫被冷凝水吸收,使测定结果偏低。
5. 仪器5.1 烟气采样器5.2 多孔玻板吸收瓶5.3 棕色酸式滴定管5.4 大气压力计5.5 烟尘测试仪或能测定管道气体参数的其他测试仪6. 试剂除特殊规定外,本标准采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去离子水或蒸馏水。
6.1吸收液称取11.0 g氨基磺酸铵,7.0 g硫酸铵,溶入少量水中,加水至1000ml,再加入5ml稳定剂(6.2),摇匀,贮存于玻璃瓶中,冰箱保存。
有效期三个月。
6.2稳定剂称取5.0 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2Na),溶于热水,冷却后,加入50ml异丙醇,用水稀释至500ml,贮存于玻璃瓶或聚乙烯瓶中,冰箱保存。
有效期一年。
6.3淀粉指示剂称取0.20g可溶性淀粉,加少量水调成糊状,慢慢倒入100ml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溶液澄清,冷却后贮于细口瓶中。
现配现用。
6.4 碘酸钾标准溶液称取约1.5g碘酸钾(KIO3,优级纯,110℃烘干2h),准确到0.0001 g,溶于水,移入5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
冰箱保存,有效期半年。
6.5 盐酸溶液c(HCl)= 1.2 mol/L量取100 ml浓盐酸,用水稀释至1000ml。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碘量法Determination of sulpur dioxide from exhausted gas of stationarysource iodine titration methodHJ/T 56-2000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碘量法测定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以及测定二氧化硫排放速率的方法。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在本标准中引用构成本标准的条文,与本标准同效。
GB/T 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和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3、测定方法原理、测定范围及测定误差烟气中的。
氧化硫被氨基磺酸鞍混合溶液吸收,用碘标准溶液滴定。
按滴定量计算二氧化硫浓度。
反应式如下:测定范围:100~6 000mg/m3;在测定范围内,方法的批内误差不大于±6%。
4、影响因素4.1锅炉燃料在正常工况燃烧时,烟气中H。
S等还原性物质含量极少,对测定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4.2吸收液中氨基磺酸按可消除二氧化氮的影响。
4.3采样管应加热至120℃,以防止Th氧化硫被冷凝水吸收,使测定结果偏低。
5、仪器5.1烟气采样器5.2多孔玻板吸收瓶5.3棕色酸式滴定管5.4大气压力计5.5烟尘测试仪或能测定管道气体参数的其他测试仪6、试剂除特殊规定外,本标准采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去离子水或蒸馏水。
6.1吸收液称取11.0g氨基磺酸按,7.0g硫酸按,溶入少量水中,加水至1000ml,再加入5ml稳定剂(6.2),摇匀,贮存于玻璃瓶中,冰箱保存。
有效期三个月。
6.2稳定剂称取5.0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ZN。
),溶于热水,冷却后,加入5Oml异丙醇,用水稀释至SOOml,贮存于玻璃瓶或聚乙烯瓶中,冰箱保存。
有效期一年。
6.3淀粉指示剂称取0.20g可溶性淀粉,加少量水调成糊状,慢慢倒入100ml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溶液澄清,冷却后贮于细口瓶中。
现配现用。
6.4碘酸钾标准溶液c(1/6KIO3)称取约1.5g碘酸钾(KIO3,优级纯,110℃烘干2h),准确到0.0001,溶于水,移入5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
【首次发布】固定污染源废气中CO、CO2等气态污染物的便携式测定方法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固定污染源废气气态污染物(SO2、NO、NO2、CO、CO2)的测定便携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HJ 1240-2021),自2022年6月1日起实施。
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治生态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规范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气态污染物(SO2、NO、NO2、CO、CO2)的测定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气态污染物(SO2、NO、NO2、CO、CO2)的便携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本标准的附录A 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
本标准验证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黄浦区环境监测站、上海市宝山区环境监测站、上海市松江区环境监测站、上海市嘉定区环境监测站和河南省信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本标准生态环境部2021年12月30日批准。
本标准自2022年6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
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气态污染物(SO2、NO、NO2、CO、CO2)的便携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本标准适用于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气态污染物(SO2、NO、NO2、CO、CO2)的测定。
SO2、NO、CO的方法检出限均为1mg/m3,测定下限均为4mg/m3;NO2 的方法检出限为3mg/m3,测定下限为12mg/m3;CO2的方法检出限为1g/m3,测定下限为4g/m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16157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HJ 75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T 373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HJ/T 397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 1011环境空气和废气挥发性有机物组分便携式傅里叶红外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第一章烟气监测中干扰SO2测试的几种气体随着国家环保部开展的以锅炉或炉窑监测SO2/NOx为主的气态污染源调查,以及全国各省市环保局主张的CEMS在线监测系统的大力普及,SO2/NOx的CEMS在线监测与瞬时监测之间的数据不统一性的矛盾日趋突出。
目前国内普及的SO2/NOx 常用的瞬时监测仪器多为恒电位电解法—亦即电化学传感器法,国内自95年推出第一台电化学传感器的烟气测试仪以来,以电化学传感器为探测原件的便携式烟气监测仪籍其体积小、重量轻、测试方便等特点在十五年间迅速占领中国市场,成为锅炉烟气或炉窑尾气排放监测的主打仪器,目前国内生产该类型的便携式监测仪器有十几个生产厂家,加上来自英国、德国等国外品牌,供货厂家大致有20个。
几乎所有的便携式的以电化学传感器为探测元件的生产厂家都使用同一厂家即英国CITY公司生产的3SF/F—SO2传感器/3NF—NO传感器,个别厂家使用或部分使用瑞士公司生产的电化学传感器。
本人自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烟尘烟气便携式测试仪器的市场调研、研发定向及市场推广、售后服务等,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不断有用户反映烟气或管道气SO2的监测数据误差较大。
我所接触的顾客最早提出该问题的是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他们提出在对管道煤制气的监测中,SO2显示数值特别高,到了无法令人信服的地步,由于当时对SO2电化学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当时无法解答顾客的疑问。
2000年后,随着各地装备的CEMS在线监测仪器越来越多,CEMS的标定及校准仍使用电化学传感器的便携式烟气监测仪,但某些行业--例如水泥行业、铝业制造及钢铁冶炼高炉等炉窑的SO2排放使用原来电化学仪器标定其CEMS的SO2数值大部分是明显偏高的。
2007年8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青岛召开各省、直辖市、省会城市环境监测工作会议,许多与会代表提出目前电化学传感器测试烟气中的SO2存在许多问题,中环总站副站长在会上指出:电化学传感器是否继续适用我国的固定污染源测试值得商榷?建议环境监测仪器的生产厂家抓紧时间研制稳定、可靠的SO2测试仪。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碘量法Determination of sulphur dioxide from exhausted gas of stationary sourceLodine titration methodHJ/T 56-2000前言本标准制定了碘量法测定固体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及其排放总量的测定方法,测定过程中,参照了国家标准,GB/T 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及1990年国家环保局印发的《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的部分内容,并参考了国内、外有关采样器的技术指标及企业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碘量法测定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以及测定二氧化硫排放速率的方法。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在本标准中引用构成本标准的条文,与本标准同效。
GB/T 16157-199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和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3 测定方法原理、测定范围及测定误差烟气中的二氧化硫被氨基磺酸铵混合溶液吸收,用碘标准滴定。
按滴定量计算二氧化硫浓度。
反应式如下:测定范围:100~6000 mg/m3;在测定范围内,方法的批内误差不大于±6%。
4 影响因素4.1 锅炉燃料在正常工况燃烧时,烟气中H2S等还原性物质含量极少,对测定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4.2 吸收液中氨基磺酸铵可消除二氧化氮的影响。
4. 3 采样管应加热至120℃,以防止二氧化硫被冷凝水吸收,使测定结果偏低。
5 仪器5.1 烟气采样器5.2 多孔玻板吸收瓶5.3 棕色酸式滴定管5.4 大气压力计5.5 烟尘测试仪或能测定管道气体参数的其他测试仪6 试剂除特殊规定外,本标准采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去离子水或蒸馏水。
6.1 吸收液称取11. 0 g氨基磺酸铵,7.0g硫酸铵,溶人少量水中,加水至1000 mL,再加人5 mL稳定剂(6.2),摇匀,贮存于玻璃瓶中,冰箱保存。
XXXX有限公司新项目方法验证能力确认报告项目名称:固定污染源废气二氧化硫的测定便携式紫外吸收法HJ 1131-2020项目负责人:项目审核人:项目批准人:批准日期:年月日实验室参加验证相关信息表1参加验证的人员情况登记表表2使用仪器情况登记表表3使用试剂及溶剂登记表固定污染源废气二氧化硫的测定便携式紫外吸收法HJ 1131-2020方法能力验证报告1. 方法依据及适用范围本方法依据是《固定污染源废气二氧化硫的测定便携式紫外吸收法》(HJ 1131-2020),本方法能力验证应随标准更新而更新。
本方法适用于固定污染源废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本方法的方法检出限为2 mg/m3,测定下限为8 mg/m3。
2. 方法原理2.1原理具体内容见HJ 1131-2020相关内容。
2.2干扰和消除具体内容见HJ 1131-2020相关内容。
3.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3.1试剂和材料具体内容见HJ 1131-2020相关内容。
3.2主要仪器和设备具体内容见HJ 1131-2020相关内容。
4.样品具体内容见HJ 1131-2020相关内容。
5.分析步骤具体内容见HJ 1131-2020相关内容。
6.结果计算与表示6.1结果计算具体内容见HJ 1131-2020相关内容。
6.2 结果表示二氧化硫的浓度计算结果保留至整数位,浓度≥1.00×103mg/m3时,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6. 方法能力验证6.1测定前后示值误差、系统误差分别通入低浓度和高浓度二氧化硫标准气体,测定前后示值误差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系统误差如表3和表4所示:表1示值误差(低浓度)i差以绝对误差表示,即:Ai̅̅̅−A,绝对误差不超过±8.6 mg/m3。
注:实际监测工作中,应选择适合要求的标准气体浓度值。
由表1可知,测定前后所得示值误差符合方法要求。
表2示值误差(高浓度)i差以相对误差表示,相对误差不超过±3%。
注:实际监测工作中,应选择适合要求的标准气体浓度值。
目次前言 (ii)1适用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方法原理 (2)5干扰和消除 (2)6试剂和材料 (2)7仪器和设备 (2)8样品 (3)9分析步骤 (3)10结果计算与表示 (4)11精密度和准确度 (5)12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5)13注意事项 (5)附录A(资料性附录)监测前后仪器性能审核结果表 (7)i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固定污染源废气中二氧化硫的便携式测定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二氧化硫的便携式紫外吸收法。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本标准验证单位: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湖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秦皇岛市环境监控中心、辽宁省沈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山东省滨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和贵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本标准生态环境部2020年05月15日批准。
本标准自2020年08月15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
ii固定污染源废气二氧化硫的测定便携式紫外吸收法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二氧化硫的便携式紫外吸收法。
本标准适用于固定污染源废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方法检出限为2mg/m3,测定下限为8mg/m3。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6157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HJ75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 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T373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HJ/T397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1045固定污染源烟气(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便携式紫外吸收法测量仪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校准量程calibration span校准所用标准气体的浓度值(进行多点校准时,为校准所用标准气体的最高浓度值),校准量程(以下用C.S.表示)应小于或等于仪器的满量程。
3.2示值误差error of indication标准气体直接导入分析仪的测量结果与标准气体浓度值之间的绝对误差或相对误差。
3.3零点漂移zero drift在测定前后,仪器对同一零点气的测定结果的绝对误差或绝对误差与校准量程的百分比。
3.4量程漂移span drift在测定前后,仪器对同一校准量程点标准气体的测定结果的绝对误差或绝对误差与校准量程的百分比。
3.5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1标准气体直接导入仪器主机进气口(直接测定模式)得到的测定结果与标准气体由采样管导入仪器(系统测定模式)得到的测定结果之间的绝对误差或绝对误差与校准量程的百分比。
4方法原理二氧化硫对紫外光区内190nm~230nm或280nm~320nm特征波长光具有选择性吸收,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定量测定废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
5干扰和消除5.1废气中的颗粒物容易污染吸收池,应通过高效过滤器除尘等方法消除或减少废气中颗粒物对仪器的污染,过滤器滤料的材质应避免与二氧化硫发生物理吸附或化学反应。
5.2废气中的水蒸气在采样过程中遇冷产生冷凝水会吸收样品中的二氧化硫,导致测试结果偏低,应通过加热采样管和导气管、冷却装置快速除湿或测定热湿废气样品等方法,消除或减少废气中水汽冷凝等对仪器的污染和造成的二氧化硫吸附及溶解损失。
6试剂和材料6.1二氧化硫标准气体:市售有证标准气体,扩展不确定度≤2%;或用6.2中的配气装置以氮气稀释高浓度市售有证标准气体获得的适宜浓度气体。
6.2配气装置:市售稀释配气装置,最大输出流量不低于5L/min,所有的输入、输出流量计流量最大允许误差应满足:当流量小于50%的满量程时,流量最大允许误差不超过满量程的±0.5%;当流量不小于50%的满量程时,流量最大允许误差不超过设定流量的±1.0%。
配气装置气路系统材质应避免与二氧化硫发生物理吸附或化学反应。
6.3零点气:不干扰测定的纯度≥99.99%的氮气或空气。
7仪器和设备7.1紫外吸收法二氧化硫测定仪7.1.1组成紫外吸收法二氧化硫测定仪(简称:仪器)组成:分析仪(含光源、检测器、吸收池、控制单元等)、气体流量计、抽气泵、采样管、导气管、除湿除尘装置、打印机等。
采用热湿法测定废气样品的仪器应配置测定废气中水分含量的检测器,无需配置除湿装置,但应当同步测定废气中水分含量。
注:热湿法是指废气不经过冷凝除水而是直接测定高温湿态废气浓度的方法。
7.1.2性能要求a)示值误差:校准量程>100μmol/mol时,相对误差不超过±3%;校准量程≤2100μmol/mol时,绝对误差不超过±3.0μmol/mol;b)系统误差:校准量程>60μmol/mol时,相对误差不超过±5%;校准量程≤60μmol/mol时,绝对误差不超过±3.0μmol/mol;c)零点漂移:校准量程>100μmol/mol时,相对误差不超过±3%;校准量程≤100μmol/mol时,绝对误差不超过±3.0μmol/mol;d)量程漂移:校准量程>100μmol/mol时,相对误差不超过±3%;校准量程≤100μmol/mol时,绝对误差不超过±3.0μmol/mol;e)具有采样流量显示功能;f)采样管加热及保温温度:120℃~160℃内可设、可调;g)其他性能应符合HJ1045的要求。
7.2标准气体钢瓶:配可调式减压阀、流量控制器及导气管。
减压阀、流量控制器及导气管材料应避免与二氧化硫发生物理吸附或化学反应。
7.3集气袋:用于气袋法校准仪器,内衬材料应选用聚氟乙烯膜、铝塑复合膜等不影响被测成分的惰性材料。
8样品按GB/T16157、HJ/T397、HJ/T373、HJ75及有关规定,确定采样位置、采样点及频次,采集二氧化硫样品进行分析。
9分析步骤9.1仪器的气密性检查按仪器使用说明书,连接分析仪、采样管、导气管等,开启仪器电源,经仪器预热稳定后,按HJ1045检查气密性,若检查不合格,应查漏和维护,直至检查合格。
9.2仪器校准将零点气和二氧化硫标准气体依次导入仪器,按照仪器说明书校准仪器零点和校准量程。
通入零点气和标准气体的方法如下:a)气袋法:用标准气体将洁净的集气袋充满后排空,反复三次,再充满后在6h内使用。
通入的标准气体的浓度应不超过100μmol/mol。
按仪器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校准步骤进行校准。
如本次测定需要测定零点漂移、量程漂移,记录零点、校准量程点仪器示数。
b)钢瓶法:将配有流量控制器及导气管的标准气体钢瓶与采样管连接,打开钢瓶气阀门,调节流量控制器,以仪器规定的流量,将标准气体通入仪器的进气口。
注意各连接处不得漏气。
对于分析仪内置抽气泵的,应适当增大钢瓶气供气流量,并采用旁路泄压方式,保证气路内没有负压且分析仪进气量不会过大。
按仪器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校准步骤进行校准。
如本次测定需要测定零点漂移、量程漂移,记录零点、校准量程点仪器示数。
349.3样品测定把采样管插入采样点位,以仪器规定的采样流量连续自动采样,待仪器读数稳定后即可记录读数,每分钟保存一个均值,连续取样5min ~15min 测定数据的平均值可作为一个样品测定值。
9.4质量检查和关机测定结束后,按照如下步骤进行:a )将采样管置于零点气中,待仪器示值稳定;b )如需开展零点漂移检查则记录此时的仪器示值,并计算零点漂移,否则直接进入下一步(监测单位根据本标准12.3要求安排,定期开展零点漂移检查);c )分别从仪器进气口和采样管通入标准气体,待仪器示数稳定后,计算示值误差和系统误差;或直接从采样管通入标准气体进行全系统示值误差检查;d )如需开展量程漂移检查,从采样管通入浓度为校准量程的标准气体,待示数稳定后记录仪器示值,计算量程漂移,否则直接进入下一步(监测单位根据本标准12.3要求安排,定期开展量程漂移检查);e )若b )、c )、d )的结果满足7.1.2要求,测试结果有效,否则测试结果无效;f )将采样管置于零点气中,待仪器示数稳定后,关闭仪器和预处理器电源,断开仪器各部分连接,整理好仪器装箱,测试结束。
10结果计算与表示10.1结果计算按下式计算标准状态(273K ,101.325kPa )下废气中的二氧化硫质量浓度:a )测试得到干基浓度的,由体积分数转换为标准状态下的质量浓度,按式(1)计算:2.86ρϕ=⨯(1)式中:ρ——标准状态下干基废气中二氧化硫的质量浓度,mg/m 3;2.86——二氧化硫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转换系数,g/L ;ϕ——干基废气中二氧化硫的体积分数,μmol/mol 。
b )测试得到湿基浓度的,由体积分数转换为标准状态下的质量浓度,按式(2)计算:12.861s X w ρϕ∧=⨯⨯-(2)式中:ρ——标准状态下干基废气中二氧化硫的质量浓度,mg/m 3;2.86——二氧化硫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转换系数,g/L ;ϕ∧——湿基废气中二氧化硫的体积分数,μmol/mol ;w X s ——废气中水分含量,%。
注:干基废气是指废气经过加热冷凝除水后的废气,湿基废气是指废气不经过冷凝除水在高温下直接测量的废气。
10.2结果表示二氧化硫的浓度计算结果保留至整数位,浓度≥1.00×103mg/m3时,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1精密度和准确度11.1精密度六家实验室分别对浓度为28mg/m3、148mg/m3、289mg/m3的二氧化硫标准气体进行了6次重复测定: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5%~3.1%、0.1%~1.0%和0.3%~0.8%;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3%、1.2%和1.7%;重复性限为1mg/m3、1mg/m3和2mg/m3;再现性限为3mg/m3、5mg/m3和13mg/m3。
六家实验室对某烧结机和电厂排放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进行了同步测定,烧结机烟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为74mg/m3~86mg/m3,平均值为77mg/m3;电厂烟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为4mg/m3~23mg/m3,平均值为15mg/m3。
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6.5%~8.5%和7.7%~45.0%;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5.9%和46.3%;重复性限2mg/m3和7mg/m3;再现性限为13mg/m3和21mg/m3。
11.2准确度六家实验室分别对浓度为28mg/m3、148mg/m3、289mg/m3的二氧化硫标准气体进行测定:相对误差分别为-6.2%~1.0%、-1.9%~0.4%、-3.4%~0.3%;相对误差最终值为-1.6%±6.5%、-0.5%±2.4%、-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