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求是学院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课程表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章社会体育管理的原则、职能与方法第一节社会体育管理的概念、特点与原则一、社会体育的概念及其特点(—)社会体育的概念社会体育是指除了学校和武装力量(军队、警察)以外,在社会其他一切行业或活动领域中人们利用余暇时间开展的体育活动。
社会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学校体育、武装力量的体育。
社会体育以增强人民体质,丰富人民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健美、休闲、娱乐、医疗、保健、康复、社交等多方面的需要为主要日的,而不是以挖掘人的潜力,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
因此,社会体育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
近年来,社会体育的发展很快,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多,组织形式多种多样。
既有民间团体自由组合的体育团体,也有体总、工会、妇联、团委等各级体育管理机构组织的半官方性的体育团体;既有公益性的体育团体,也有盈利性的体育团体等。
加之社会体育具有业余性、自愿性、分散性、广泛性等特点,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我国社会体育健康地发展,使其更奸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必须加强对社会体育的管理。
(二)社会体育的特点1.参与者的广泛性。
2.内容的多样性。
3.组织形式的灵活性。
4.参与者的业余自愿性二、社会体育管理的概念及其特点社会体育管理是指为了增进人们的健康,丰富人民生活,对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农民以及街道居民等群体参加的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实施、控制的过程。
社会体育管理的特点是由社会体育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由于社会体育具有业余性、自愿性、分散性、广泛性等特点,并且参与者在社会角色、职务、修养、身体素质、运动水平、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差异较大,就决定了社会体育管理具有以下特点:(一)骨理体系的协同性社会体育是参与者人数最多,活动现场最大的体育领域。
各个纵横交错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同是保证社会体育管理顺利进行的关键。
(二)管理目标的多样性社会体育参与者的活动目的及价值取向常常是不同的。
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培训大纲(2011年版)根据《全民健身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国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对全民健身活动进行科学指导”、“国家对不以收取报酬为目的向公众提供传授健身技能、组织健身活动、宣传科学健身知识等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实行技术等级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免费为其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建立档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以下简称《制度》)中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申请授予技术等级称号或晋升上一等级称号者均应参加相应级别的业务培训,考核合格”,以及对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条件与职责的规定,结合目前我国广大社会体育工作者的实际状况,特制定本大纲。
一、培训目的通过培训,使准备申报相应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申请者,进一步加深国家关于社会体育工作的各项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的理解,提高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主动性;丰富、充实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社会体育工作的业务能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基本达到《制度》中相应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二、培训对象符合《制度》中有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条件,具备申报相应等级的具体条件;经履行正式申报手续,均可参加相应等级的培训。
三、培训方式与时数社会体育指导员采用集中培训与自学、统一考试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集中培训面授教学的时数,国家级不少于50学时,约占其培训总学时的70%;一级不少于40学时,约占其培训总学时的50%;二级不少于30学时,约占其培训总学时的30%;三级不少于20学时,约占其培训总学时的15%(表1)。
为了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发挥培训基地和培训站点的特色和优势,培训专题采用规定内容、选择内容和自设内容三种,其中一级、二级、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规定内容占60%、选择内容占20%、自设内容20%;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其规定内容占50%、选择内容占20%、自设内容占30%。
《社会体育指导员》课程复习资料第一部分一、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历程1)酝酿与准备阶段(1983-1994) 早在1983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就开始策划。
1984年,原国家体委提出建立体育辅导中心、辅导站。
1986年,明确规定国家实施社会体育辅导员技术等级制度。
随着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的增长,人们对科学健身指导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经过三年的研制,1993年发布,次年开始实施。
可见,群众体育实践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推动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建设。
2)产生与快速发展阶段(1995-1999) 1995年原国家体委和各级地方体委授予了首批社会体育指导员,此后的5年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经历了快速发展和相对稳定发展两个时期,社会体育指导员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市场活力。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诞生填补了中国群众体育无专业健身人员科学指导的空白。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数量逐渐增加,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曲折发展阶段(1999-2004) 1999年开始研制《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并于2001年8月由我国社会与劳动保障部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化进程迈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
但是自《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颁布后,在实际的运行中出现了诸如处理《制度》和《标准》之间的关系,《标准》是否取代《制度》,两者概念界定和思想认识,实际操作和实施中的交叉和分界等一些问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出现曲折。
4)开始进入科学有序发展阶段(2005-) 2005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明确了《制度》和《标准》的关系,从而使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进入了科学、有序、空前活跃的发展阶段。
2007年《社会体育指导员》杂志诞生,2010年7月,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成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满足整个社会和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方便提供科学、高效、便捷的体育健身技能指导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