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概括分析内容(文意理解)
- 格式:pptx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40
专题14文言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母题来源】2022年全国乙卷,第12题【母题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
”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
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
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
”武侯曰:“善”。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
”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
”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
”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公笑,有喜色。
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
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景公曰:“诺。
”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
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
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
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
”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A.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玉。
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
B.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
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
核心突破三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仔细比对,精准辨析一、认识题型特点,掌握解答步骤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
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
明年,郕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
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
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
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
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天顺元年,徐有贞既得罪,岳正、许彬相继罢。
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
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
阁臣自三杨后,为帝所亲擢者,唯时与正二人。
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
贤雅重时,退必咨之。
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
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慈寿皇太后上尊号,诏告天下。
时欲推恩,贤谓一年不宜再赦。
时曰:“非赦也,宜行优老典。
朝臣父母七十与诰敕,百姓八十给冠带,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
”贤称善,即奏行之。
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
贤以语时。
俄中官牛玉宣旨,时谓玉曰:“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
”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
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
”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
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
”语闻,帝意乃解。
五年,得疾在告。
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
是冬,无雪。
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
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
乞革其弊,以惠小民。
”帝优诏褒纳。
畿辅、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
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
并从之。
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
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
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
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
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彭时富有才华,深受重用。
重难点05文言文内容理解与概括(解析版)(建议用时:30分钟)从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察文言文主题思想的把握、情感的体验、作者情感、全文的领悟概括能力等。
满分技巧因为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均选于课外,所以除扎扎实实教好学好教材中的文言文外,学生还要多涉猎课外材料,多读多练。
课外拓展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
首先可将教材中各篇文言文出处的作品整理好,以《初中生文言文阅读书目》的形式印发给学生,然后分学期安排阅读,如《论语》《山海经》《世说新语》《聊斋志异》《资治通鉴》《虞初新志》等等。
其次是利用好全省各地、全国各地历年中考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
这些材料都是经过命题者精挑细选的,而且又配有高质量的原创试题,最适合阅读、训练。
再次是关注测试卷中各种文言材料的出处,由点到面,由一篇到整本地推荐阅读。
限时检测一、课外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上谓侍臣日:“朕思养人之道,未得其要,公等为朕陈之!''来济对日:“昔齐桓公出游,见老而饥寒者,命赐之食,老人日:'愿赐一国之饥者。
'赐之衣,日:'愿赐一国之寒者。
'公日:'寡人之康府①,安居以周一国之饥寒?‘老人日:'君不夺农时,则国人皆有馀②食矣;不夺蚕要,则国人皆有馀衣矣!'故人君之养人,在省其征役而已。
今山东役丁,岁别数万,役之则人大劳,取唐③则人大费。
臣愿陛下量公家所须外,馀悉免之。
''上从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六》)(注)□廉(lin)府:縻,米仓;府,储藏财物的地方。
口馀:余。
□取庸:雇佣工。
来济为皇上陈述的“养人之道”是什么?【答案】给百姓耕种的时间:给百姓蚕要的时间:减免征役。
(不夺农时:不夺蚕要;省征役)【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本题可依据文章中老人所说的“君不夺农时,则国人皆有馀食矣;不夺蚕耍,则国人皆有馀衣矣!” 和“故人君之养人,在省其征役而已”这些语句,从不夺农时、不夺蚕要、少征伐徭役等方面进行概括作答即可。
文言文“文意理解”识判方略作者:陈一鸣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14年第11期从高考卷文言文阅读题设题情况来看,文意理解题其实涵盖了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考点的考查。
高考文言文中都有一两道“文意理解”(概括文章内容)题。
这题设置四个选项,四个选项的内容按行文顺序表述,也都采用“选出错误的一项”的形式。
编题老师往往在“错误项”中设有陷阱,“引诱”读者上当,面对这道选择题,我们怎么办?一、弄清选文体裁的大致内容分清文体类别,分析有的放矢。
高考文言文所选择的材料有人物传记、名胜游记、文言小品、论述性散文等。
阅读时,考生应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的类别特征,根据不同类别的文章去把握重点。
看选文尾部的“出处”,如广东2014年高考卷就写有“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的字样,看到“传”字,心中就有数了。
又如2014年安徽高考卷写有“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2014年全国大纲版高考卷写有“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让读者按照“人物传记”去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2014年湖北高考卷写有“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这虽然看不出体裁,但是标题《吴德基传》([明]宋濂)就明确多了。
人物传记涉及的大致内容有哪些?在文本中全力找到叙述的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前因后果,如阅读《宋史·刘敞传》(见下表),了解与刘敞相关的信息,理解、疏通文意。
分析史传文或其他记叙性散文叙述的事件。
其行文结构往往是在交代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之后,叙述几件事加以印证。
读者一要分析文章的内容,在分析中把握住作者的意图或态度,就要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二要分析事件导致的结果,尤其是要分析事件内部的因果关系;三要分析把握事件本身能够说明的问题,以及作者在叙事中流露出的观点、态度。
如果阅读论述性散文,要注意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表述观点的依据有哪些,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阅读名胜游记类散文,应注意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的顺序怎样,所写之景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目录:2023年真题展现真题考查解读近年真题对比命题规律解密名校模拟探源高考必备知识(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
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
”曹君弗听。
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
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
”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
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子奚不先自贰焉。
”负羁曰:“诺。
”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
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也。
如是弗定,则非与人..十年矣。
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仿今其宗庙不被阴而社稷不血食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
”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
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
”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间,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
”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
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曾伤G君H不如杀之。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第十一讲: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命题组长划重点之《论语》十二章考点讲与练(学生版)一.教学目标1.掌握基础字词和文言现象,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深度解读文言文内容,进行真题训练,提高考生的答题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言现象,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深度解读文言文内容,进行真题训练,提高考生的答题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完成下面谐音接龙,相通的两个字可以谐音:断丝香惜言又鹿为(二)文化常识1.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
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
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被称为语录体。
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2.《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通过《论语》,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的体式有三种: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而“五经”则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3.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基础字词1.重点实词(1)子.曰:(先生,指孔子)(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3)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诚信)(5)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6)不逾.矩:(越过,超过)(7)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8)思而不学则殆.:(有害)(9)人不堪.其忧:(忍受)(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爱好)(11)饭.疏食饮水:(吃)(12)曲肱.而枕之:(胳膊)(13)逝者如斯.夫:(斯:这,指河水)(14)不舍.昼夜:(舍:舍弃)(15)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16)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17)吾十有.五:(“有”同“又”)(18)可以为.师矣:(做)2.虚词总结(1)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然后,就)(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连词,表顺承,然后,就)(3)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但、却)(4)为人谋而.不忠乎:(连词,表转折,但、却)(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连词,表转折,但、却)(6)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但、却)(7)为.人谋而不忠:(介词,替)(8)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习的内容)(9)知之.者:(代词,指学问和事业)(10)传不习乎.:(相当于“吗”)(11)可以为师矣.:(相当于“了”)3.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时常)(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乐趣)(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4.古今异义(1)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考点29 古诗文阅读—概括分析文本内容(练)(一)热身练一、【2020·天津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今家诫叙苏辙老子曰:“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或曰:“慈则安能勇?”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故其为之虑事也精。
以深爱,而行精虑,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此慈之所以能勇也,非父母之贤于人,势有所必至矣。
”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甚不尽也恻恻乎惟恐甚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师之于弟子也,为之规矩以授之,贤者引之,不贤者不强也,君之于臣也,为之号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
臣之于君也,可则谏,否则去.。
子之子父也,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焉.。
父母则不然,子虽不肖.,岂有弃子者哉!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
《诗》曰:“泂①酌彼行潦,挹②彼注兹,可以餴餴③”,岂弟④君子,民之父母。
”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故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
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⑤,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
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致.其意。
既又集《古今家诫》,得四十九人,以示辙,曰:“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
吾病.焉,是以为此。
合众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
”辙读之而叹曰:“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
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欤?虽广之天下可也。
自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
公又将益广之未止也。
”元丰二年四月三日,眉阳苏辙叙。
[注]①泂:从远处。
②挹;舀。
③餴餴;煮饭,烹煮泰稷。
④岂弟:即恺悌,和乐平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则谏,否则去.去:离开B.父母则不然,子虽不肖.肖:孝顺C.为《贤母录》,以致.其意致:表达D.吾病.焉,是以为此病:遗憾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父母之.于子也/不知东方之.既白B.皆有礼存焉./然力足以至焉.C.无憾而.后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以.遗天下之人/但以.刘日薄西山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其中全能表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的一项是( )①岂弟君子,民之父母②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③故其为之虑事也精④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焉⑤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⑥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③⑤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B.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C.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侧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D.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苏辙为孙景修所作的《古今家诚》所写的一篇序言,在序言中,苏辙表达了自己对于孝、慈等人伦观念的理解。
文言文分析内容、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和观点态度题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压轴题都是“文意理解题",命题者构拟这类试题的错误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之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
为此,探究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无疑为我们突破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题"的误区提供了一条捷径.归纳起来,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六种:1、曲解词义2、对象错位3、时序倒置4、事件杂糅5、无中生有6、表述失度一、曲解词义所谓“曲解词义",就是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时,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如:A.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
(辽宁卷)[解析]该项源自原文的“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一句。
该句中“知识"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古为“相知、相识",而命题人却将“知识”的古义曲解成了今义,这就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如:A。
搏鸡者一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
【解析】原文“博鸡者袁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
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下”是“低于,等次或品级低”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可译为服从于他。
如: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
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全国卷)【解析】原文对李广引刀自刭原因的表述是“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该项的出错点就落在对该句中“对"的理解上。
“刀笔之吏”是古代掌刀笔、管文书的小吏,他们负责作审讯的记录,而不负责去替人辩护。
所以,此处的“对",应理解成“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而命题人却故意曲解成了“请(刀笔之吏)辩护”。
如:B.大公鼎在沈州改革乡规,减少徭役,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孔子庙和学校,提倡教化百姓,百姓都顺服他。
第14讲文言文文意理解及主观概括题一、文意理解“文意理解”题命题涵盖广泛,要求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
“筛选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的重点考查内容。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紧抓关键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我们要树立整体意识,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首先从内容上分辨是记人,还是叙事,抑或议论;然后由整体到局部分析文章所写的内容,比如议论的文章,主要弄清记叙的事件,导致的后果和追溯其原因,通过概括筛选信息,浓缩全文,化繁为简,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湖南近几年考的都是人文类古文,文中大多有对人物的评价语、对人物行事的归结语以及一些点到为止抒情议论语等。
通读全文时,应敏感的抓住这些围绕中心分散在各处的关键语句,归纳文章要点,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2.审视题干,浏览选项,圈定区域通读材料以后,对内容虽有整体感知,但必然留下许多疑点和难点。
这时,不要去钻牛角尖,最巧妙的办法,就是浏览考题,从题干和选项中获取信息,解决疑难。
题干所给往往是很概括的观点,或对观点起到导向和提示作用。
我们应先审读题干确定导向,再细读选项表述,快速圈定四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比照两者之间有无异同。
尤其要注意细节,注意选项对原文的转述是否等值,发现有出入时一定要对关键语句反复推敲,直至确认无误。
3.再读材料,据文正义,推敲辨析从考题选项中得到的信息,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
要辩清正误,还得返回材料,据文正义。
所谓“据文证义”,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考察揣摩字义、词义、文意。
“具体的语言环境”,指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特点等。
“考察揣摩”,指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体味、判断、推导,以达到准确把握语义乃至文意的目的。
考生应具备这种强烈的文本意识,对照文本反复推敲、仔细辨析,切忌乱猜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