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软交换和移动分组域承载网技术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33
软件定义分组传送网(SPTN)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程伟强;王磊;王敏学
【期刊名称】《电信网技术》
【年(卷),期】2015(0)7
【摘要】软件定义的分组传送网(Software Defined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SPTN)将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与分组传送网络(Packet Transport Network,PTN)进行融合创新,为PTN网络提供智能化控制平面技术,能实现网络资源的灵活调度.本文将从中国移动现网情况出发,介绍SPTN 引入需求,深入讨论SPTN架构及引入策略、层次化控制器架构、功能和性能、标准化北向接口及南向接口等SPTN关键技术,并介绍SPTN应用场景功能及未来发展规划.
【总页数】7页(P8-14)
【作者】程伟强;王磊;王敏学
【作者单位】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SPTN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J], 王敏学;程伟强;张婷婷
2.软件定义分组传送网关键技术分析 [J], 姚光韬;王霖;熊倩;陈金
3.软件定义边界SDP:概念、技术及应用研究综述 [J], 潘吴斌;任国强
4.软件定义网络匿名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J], 魏占祯;孟莘蕊;李兆斌
5.中科院软件所“恶意软件深度分析与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承载网络的演进分析作者:宋美芳来源:《中国新通信》 2020年第18期宋美芳河南省信息咨询设计研究有限公司随着5G时代的到来,快速发展的云网业务、垂直行业的创新应用等等都对承载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承载网络的架构及业务开通模式对于创新业务支撑不足的问题将更加凸显。
承载网络应适应和引领技术发展趋势,应用新技术简化网络。
一、传统承载网现状及存在问题传统的承载网络主要是指传统城域网、DC内部网络和IPRAN网络等,目前互联网城域网是互联网业务的承载网络,主要承载业务有家庭宽带、互联网专线等。
互联网城域网一般由BNG/SR和CR组成,均为较大型的路由器设备,通常采用星形结构,BNG/SR设备直接连接CR设备。
IP RAN是承载移动网基站回传流量的网络,也用于承载大客户数据专线接入业务。
通常采用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三层架构。
现有CE网络主要作为核心网等专业的业务网元间业务承载、流量疏通以及与外部网络互通。
它们各自发展,仍然是烟囱式建网,接入方式复杂。
1.1从技术及业务实现层面看:1)每种网络设备所需技术要求不同、IP、MPLS、PW、VxLAN、二/三层VPN等。
2)城域层面网络数量及层次偏多,多个“接入+汇聚+核心”三层架构的城域网络再叠加上IP骨干网络,必将导致业务转发效率偏低,同时随着业务量的大增,流量转发成本急剧增加,并且存在网络拥塞、时延不确定的问题。
3)多张网络、多层次的网络无法灵活适应业务的高速增长,加之运营商网络建设的长流程,业务端到端打通实现困难,必然造成网络扩展的不灵活。
4)随着5G时代的到来,快速发展的云网业务、垂直行业的创新应用等等都对承载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城域网络的架构及业务开通模式对于创新业务支撑不足的问题将更加凸显。
1.2从管理及维护层面看:1)不同的专业的建设及管理会导致各网络设备技术要求不一,包括硬件形态多样化、网络协议多样化,与网络发展趋势违背。
2)局址一致性问题会带来过多的绕转,大量的背靠背端口浪费,对跨网络的业务,连接成本明显增加。
SPN承载网关键技术及组网策略探讨发布时间:2021-12-04T11:10:04.004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11月上31期作者:袁建王鹤[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我国经济水平也随之提高,作为人们信息互通的桥梁,承载网成为如今各类信息搭建和传递的基础,但想要信息互通变得更为发达,承载网的技术提升以及组网架构就变得异常重要。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黑龙江分公司袁建王鹤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我国经济水平也随之提高,作为人们信息互通的桥梁,承载网成为如今各类信息搭建和传递的基础,但想要信息互通变得更为发达,承载网的技术提升以及组网架构就变得异常重要。
在5G时代背景下,SPN作为当下网络的核心技术,后期的发展及优化策略就成为当下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SPN承载网;关键技术;组网策略引言:SPN承载网技术在我国2016年左右,包括关键技术,从中国移动和中兴通讯的互联等方面对此项技术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并对新的提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之后再进入现网验证,最后才投入到商用。
从简单的商业合作模式推动整个承载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以下将对5G时代下SPN承载网要求、关键技术以及组网策略展开具体论述。
一、5G时代下SPN承载网要求5G时代与3G、4G时代完全不同,对通信技术标准的不同要求,势必让新时代下的网络承载功能发生变化,因此在不同的承载网络中,中国移动并没有选择IP RAN网络或者OTN网络作为支撑方式,而是选择更具有发展潜力的SPN承载网络,这就意味着在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下,SPN承载网也因为具备以下三大特性而成为备选对象。
首先,SPN承载网原本就具有针对大带宽和灵活转发的相应需求,在引入L3进行灵活调度并有效结合DWDM光层的同时,可以保障网络的有效融合,甚至可以达到1-3层的转发能力;再者,对于超低延时功能和垂直行业进行分组隔离的工作需求,SPN承载网络能够进行有效的支撑,不仅可以完成软硬性的隔离切片,还能对TDM进行融合,并对分组交换需求作出支持;最后,SPN承载网引入了SDN的架构模式,不仅完成了对信息的转发,同时也对其控制和分离做出了努力,SPN承载网还可以进行集中控制,从而实现全局控制和调度。
浅谈承载网的架构作者:程华意来源:《移动通信》2011年第21期【摘要】文章首先分析移动网络IP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承载技术的挑战,继而重点探讨几种主流承载技术的特点,由此提出现阶段承载网的架构组网——SDH/MSTP、PTN和OTN 混合组网的模式;最后提出新的未来承载网发展方向。
【关键词】承载网SDH PTN1引言移动承载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电信业重组以后,中国移动的业务类型从以语音业务为主向3G业务和全业务发展,随着4G时代的来臨,移动承载网又被施与更多的创新压力。
4G时代将迎来新业务的爆发性增长,移动宽带、云计算、物联网等都将成为承载网发展的宝贵机遇,运营商需要构建一个能承载多种新旧业务、易于扩展、安全可靠、综合业务统一承载、低成本的承载网。
随着通信网络业务和数据宽带业务的迅猛发展,AllIP成为运营商确定的网络和业务转型方向,移动承载网的IP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一方面,随着无线网络从2G网络向3G、LTE 演进,基站所提供的业务类型也从原有的TDM业务向FE业务、三层IP业务发展,而且不同阶段对应的业务类型对承载网技术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2G基站以TDM接口为主,3G基站同时兼容TDM接口和FE接口,而LTE则是全IP化基站及基站之间的X2接口。
另一方面,以软交换、IPTV为代表的新一代IP多媒体业务正推动着承载网向下一代的高可靠、有QoS保证、可运营、可管理的融合多业务IP网络演进。
这两方面都推动着移动承载网从TDM向IP 化演进。
2几种承载网技术传统的移动承载网以较大规模光纤SDH传输网为主体。
为承载TDM业务而设计制定的SDH技术,以可靠性高、可控性强、扩展性好以及完善的网络体制,在传统传输承载网中占据主导地位。
SDH系统被认为是目前应用最稳定、最广泛的传输系统。
以SDH技术为基础发展的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技术是适应数据业务接入的需求,在原有的SDH技术上增加了相关的数据接入、处理功能而形成。
SPN网络建设及相关技术的分析作者:王振宇来源:《中国新通信·理论版》2020年第04期摘要:中国移动采用SPN(切片分组网)技术搭建一张全新的传输网络,用于承载5G的各类业务需求。
SPN作为下一代PTN(分组传送网)技术,一方面充分利用中国移动在PTN 方面的技术积累,另一方面融合了分组和TDM(时分复用)的技术优势,是更适合中国移动5G传输的解决方案。
本文对SPN网络建设及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SPN;网络建设;相关技术引言SPN是面向业务的内网安全解决方案,即加密虚拟网络,于2008年提出的,后经过多方测试、模拟化实施进而完善。
该方案首创业务识别模式,帮助企业构架业务等级保护模型,建立业务物理或逻辑区域隔离,按需引入系统,最终建成符合企业业务流程的安全体系。
1 SPN的理论技术SPN主要的核心意义在于为内部网络安全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通过内部网络业务层对其进行保护模型的建设后,将系统设定的重要业务服务器放置与内部网络机密数据区域,而后通过SPN设备对内部网络机密数据区域进行隔离保护。
在对SPN进行相关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需对SPN设备进行相应了解,通过本文的研究将SPN设备的主要功能及设备特点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归纳:1.内部网传输加密:使用最先进的密钥方法加密机密数据区域内的所有数据请求和传输过程,确保了核心数据及加密文件的内部传输形式,即使相关内部网络数据中存在恶意监控及恶意入侵风险,亦无法获得相关可用数据。
因此SPN的安全防护技术适用于ERP、CRM、OA等相关业务系统,也可以很好的适用于纯文本形式的网络数据传输系统。
2.内部网络认证:用户有多种认证方式,包括mibao、fingerprint、USBKEY等。
几种密钥策略可与认证方法相结合,如动态密码、短信密码、手机密码等。
与企业原有Radius和LDAP系统无缝兼容性,给企业网络提供多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