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联军队与美国军队的编制特色

苏联军队与美国军队的编制特色

苏联军队与美国军队的编制特色
苏联军队与美国军队的编制特色

苏联军队与美国军队的编制特色

百度贴吧> 二战吧作者:海因莱希归来

苏联军队与美国军队的编制特色

陆军:苏联陆军80年代总数140万左右,分为A/B/C/D四种架构,总共有多达200个现役师。其中的A类部队约占到师总数的1/5左右,它们是装备大量先进坦克和车辆,拥有极其强悍突击力的部队,主要部署在东德和乌克兰。远东也有很少部分的A类部队。这些部队基本满编。B类部队,这些部队一般达不到满编状态,和平时期只有70-80%的编制,装备数量基本满编,装备较A类部队较差,属于二线部队。这两种部队是无需动员,可以直接参战的部队,师的数量只有一半不到。C类部队,人员编制只有一半左右,坦克满编,其余装备基本不满编。战时需要一个月左右补充和动员。D类部队,占苏军的1/3左右,基本不编制人员和车辆,只有一个空架子,需要三个月至半年左右才可以上战场。其余的还有一些后备役部队,没有日常的军事训练,只是简单的作登记。苏军的编制数量极其庞大,人数却并不算多,盖因那些只占空架子的部队太多所致。苏军的编制较为臃肿,军事革新较慢,苏军曾在70年代末在一个旅试点引入空地一体战法,效果很好,被建议全军推广,但是推广到80年代末也只推行了几个旅而已。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苏军架构过于臃肿,效率比较低下。

苏军可能由于二战的经验,部署了很多方面军属炮兵师/军,编制了大量的重炮和火箭炮。这在西方国家是见不到这样的编制的。在70-80年代经过整改,很多炮兵军裁撤掉了,但是炮兵师这个编制却保留到了最后。西方的军事家们非常看不起苏军的类似编制,认为此代表了苏军的突破编制过于臃肿。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炮兵集约作战是苏军的特色,不过的确是存在臃肿的嫌疑。

苏军还有一个特色是野战后勤人员很少而且集约化,苏联的前线部队,哪怕是A类王牌也是基本不编制后勤人员的,后勤完全依赖于方面军的专业人员(苏军认为,将后勤交给专业人员效果更好)。这就导致了苏军突击力极强,但长期作战能力很差,应该避免长期的消耗战,这是与苏军高度提倡速战速决与首战即决战的思路分不开的。

苏军的后勤体制不仅是装备弹药油料的补充很有问题,人员的补充同样是一个大问题。苏军没有类似美军那样的高素质士官体系(这我以后谈美军时要提到),后补人员的指导是交给少量的军官的。这种后补方式的特色是损失部分老兵后战斗力急剧下滑,损失30%左右就长期无法作战,只能撤编。在苏德战争中,苏军这一特点表现的很明显,苏联有大量的部队损失了30%左右就不得不取消建制。战争打到后面,什么XXX

步兵师这种编制都出来了…这是由于苏军没有高效的后勤补充体制所造成的。

现在开始谈美军。和苏军显著不同,美军的编制非常的集约化,美军在80年代末只有12个现役师,却有高达70万的陆军现役。美军在冷战高峰时期曾经有18个现役师,近百万人的编制。而且美军统计人数是只统计战斗人员,这70万基本都是军职,和苏军那种包括文职的注水统计方法完全不同。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因为美军一个师人很多,这只是部分原因。美军的师不仅人很多,而且每个师都是超编的,海湾战争中美军随便一个机步师居然有20000多人(其实现在也一样),这与苏军即便是现役也存在大量的空架子师显著不同。美军的师之所以人数很多是由于其的后勤体制,美军每一个师都有独立的后勤兵站,维持着整个师的高效运转,这种结构使得美军可以长时间地作战,而不用像苏军一样,几天后就拖下去整补。

美军不仅有高度完善的弹药油料补给体制,还有高效的人员补充体制。在朝鲜战争中,单一个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就前后伤亡了数万人,受了那么大的损失,累计损失超过100%了,却依旧可以作战。我军对美军这种情况感到非常吃惊,因为经常都是打残了一个部队,过几天它又上来了,好像无穷无尽一样。美军这一特点是由于其的人员补充体制造成的,美军一个师有独立的兵站,战时可以直接补给。美军这么做是依赖于其素质超群的大量士官的,美军尊重这些士官,他们被称为美军的柱石,这些人长期地留在部队里,交会新兵蛋子他们所需要的任何东西,这和苏军显著不同,苏军没有类似美军的士官体系,前面说了,人员补充依赖于军官。这种情况是美国的教育体制造成的,美国非常出色的教育体制培养出大量出色的士官,这些士官只要还在,美军永远能持续不断地作战。所以在二战中,美军很多师都累计损失了百分之几百,却依然可以继续留在前线,这是苏军望尘莫及的。

美军在冷战中还有数个国**卫队师和40余万陆上国**卫队现役,还有美国陆军后备役(和苏军那种只是登记姓名的后备役不同,美军的后备役和士兵们一块训练,战时直接补充进去),苏军没有类似的编制,所以美军的实际陆军有110万左右,人数和苏军差了30万左右,编制的师数量却只有苏军的不到1/10。

美军的特点是非常的灵活,军队转形非常的快。美军是标准的半年一小变,3年一大变,整个部队始终是在不断转形的,今天可能上头说要重型化,美军三年左右就整个重型化了;拉姆斯菲尔德说要模块化,师改旅,美军三年不到就完成了。变的非常快,这主要还是结构问题

导致的。而苏军不同,由于苏军编制非常臃肿,导致新的作战方法的推广困难重重,前面就提到了苏军空地一体的推广,10年就推广了几个旅,只有苏军的几百分之一。所以为什么苏军死抱着大纵深不放?很简单,因为苏军变不了。虽然苏军高层屡次求变,提出未来苏军的新战法,最后却都在内部倾轧和官僚体制的极低效率中以失败告终。

C类甚至很多B类部队存在的意义都是战时拆散给A类部队填补损失的,所以这就回答了你为什么苏军有些部队人员只有一半,坦克却满编的原因-因为它们都是A/B类部队的补充部队。所以苏军真正作战的也就几十个师,其余的师看起来很吓人,其实主要都

是送人送装备的。

人口当然不是问题,苏联和美国都是几亿人口的国家。关键是美军通过士官可以将毛头兵很快培养成老兵,所以美军的作战是不依赖老兵的。苏军不同,苏军没有这样的士官体制,作战是高度依赖精锐的老兵的,所以一场仗打下来,老兵死了过多,整个部队就失血了,要补充很久,补上来的新兵战斗力也有限,所以一般只能撤编。苏军王牌如果老兵死完了也就不称其为王牌了,因为精锐全没了,补上来的只有毛头小子。这和当年国军德械师很像,德械师是国军精锐,南京一战损失过大后却再也无法崛起,就是因为老兵死完了么。

东晋军队编制

东晋军队编制 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始于元帝司马睿,终于恭帝司马德文,共11帝。那么关于东晋军队编制你知道吗?下面是有东晋军队编制,欢迎参阅。 东晋沿袭西晋军事制度,但已有变化。因为皇权衰微,中军往往有名无实,同驻京师的还有扬州都督所属军队。外军大多由世族的军队组成,统军将领称霸一方,其中荆州军甚至超越中央。东晋多次北伐,确有助巩固偏安之局,但如果方镇具有野心,往往借此篡位。 关于兵源方面,因为战乱军户大减,兵员改以募兵补充,或直接征兵。其中由北方流民招募组成的北府兵,屡次击败强敌,在东晋后期等级如同中军。 东晋皇朝疆域淝水之战前后东晋疆域变迁图东晋政区袭承西晋,也是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辖区缩小。西晋末年,大量流民南渡。东晋朝廷为了安抚侨民及侨姓世族,以原籍州郡县名寄治别处,而无实地,此即侨州郡县。等到安定后实施土断,使其州郡领有实地,户籍和赋役与一般州郡县相同。 东晋政区随其疆域的变化而有增减。由于外族入侵与晋军北伐,北疆时常变动;四川先后出现成汉、谯蜀等国;东南疆域大致固定。晋元帝时期,石勒入侵,北疆只剩淮南江陵一带。成汉占据四川,于347年被桓温灭。桓温发动三次北伐,一度收复山东及河南地区,后

败于前燕而止。前秦屡次入侵东晋领土,此时东晋仅剩扬、荆、江、广、交、豫、徐、兖、益、宁七州,及兖、青、冀、司、幽、并、益等侨州,共十五州。383年淝水之战,前秦惨败。隔年谢玄北伐,成功收复黄河、秦岭以南地区。之后东晋内乱,桓玄篡位,谯蜀独立,疆域萎缩。刘裕崛起后攻灭谯蜀并发动两次北伐,收复四川、山东、河南及关中地区。然而刘裕因故返京,将领内乱,夏人入侵,关中得而复失。此时东晋领有扬、北徐、豫、江、北青、司、荆、北雍、东益、宁、交、广、北并、北冀、梁、徐、北兖等十七州,及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侨州,共二十五州。 东晋皇朝文化东晋偏安江南,在另一方面东晋在文学上却有一定成就,各类诗文歌赋都大盛于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等人,也流行了骈文。 著名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也发生在东晋时代。 东晋虽非中国史上政权强盛的时期,却为文学、艺术极兴盛的时代。首都建康成为文化中心,吸引许多东南亚、南亚的佛教僧侣及商人前来。西元三三八年所铸造模仿罽宾的佛教模型,为今日所知最早的鎏金铜佛像。中国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王羲之活跃于此时期。东晋的陶器形式较西晋时期创新。南京富贵山曾挖掘出此时期的墓穴,根据史料记载,此处为东晋皇室墓葬的地点。 文学 东晋在文学上却有一定成就,各类诗词歌赋都大盛于东晋。著名

苏联在二战中起到的作用

苏联在二战中起到的作用 叶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目前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的全球性战争,战火遍及欧亚美非及大洋洲。对于谈及这场战争中苏联的作用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积极方面的说法,也有消极一方面的评论。下面是我对苏联在二战中起到的作用的一些评价。 关于战争爆发的原因,目前有部分人归咎于苏联与德国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认为苏联签订的该条约助长了德国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导致了二战的爆发。而我认为,该条约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但其为苏联赢得了两年的战胜法西斯的准备时间(斯大林认为德国迟早会进攻苏联,就开始着手建立防范德国“东方战线”,签订条约可以认为是苏联人的缓兵之计),并且打破了德日法西斯的反苏联盟约和战线(当时1939年苏联和日军正在进行诺门罕战役)。而对于苏联签订此条约导致二战爆发的说法我认为只能说此条约的签订使二战提前爆发了而已。 虽然说在战争初期(1939-1941)苏联的行为确实让人愤慨,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条款,苏联入侵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托维亚、爱沙尼亚),并强行使其并入苏联,之后又爆发苏芬战争(由于苏联国内的大清洗运动,苏联军队的极低的战斗素质让人只能呵呵,在苏芬战争中充分暴露出来了),然后又进驻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地区。此举将利益受到损害的芬兰、罗马尼亚等国家更快的推向轴心国的阵营,使得轴心国的阵营得到强大。同时在德军开始进攻苏联后,这些国家主动或者被要求对苏联发动攻击,也算是苏联自食其果。 德军开始进攻苏联后,苏联起到的积极作用开始显现,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后,德国开始在东线战场投入大量兵力,这为在西线战场作战的同盟国成员减轻了很多压力,苏德战场成为了二战中最主要的陆上战场。整个二战,苏军共歼灭德军607个师,其余盟军只歼灭了德军176个师,80%的德军被苏联歼灭,仅根据这个数据我们就无法抹杀苏联在整个二战中的巨大贡献。另据不完全统计,整个二战中同盟国伤亡达6100万人,仅苏联就有2700万人的伤亡,可想而知,苏联为此付出的惨痛代价。 战争反攻阶段,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同时苏联军队开始在东线对德军发动全面反攻,两面夹击德军,最后盟军会师进攻柏林。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在远东对日作战方面,虽然苏联为了避免与日本的冲突,避免两线作战,对日政策是中

各国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不平衡性

各国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不平衡性 根据军队信息化建设启动得早晚和进展速度得快慢,可把各国分为四大类型。 第一类是“全面领先”型,只有美国一家 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上,走在最前面只有美国。美国启动新军事变革和军队信息化建设最早,投入最大,进展最快。美军为有效地推行军队信息化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倡导树立“信息化军事思维”观念,重用创新型军事人才;滚动制定《2010年联合构想》、《2020年联合构想》、《四年防务审查报告》、《国防部转型计划指南》和《联合转型路线图》等指导美军信息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初步建立起比较顺畅的信息化运行机制;用“网络中心战”这一超前的战争理论和“凝聚式联合作战”理论,牵动军队信息化建设;在大量采用民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加大军事高技术基础科研的经费投入;注重在作战实验室、部队实兵演习和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试验、验证与完善新作战概念和信息化武器装备,构建部队战斗力快速生成机制。 投入巨大,美军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其主要表现是:陆、海、空军武器装备的主体已经实现信息化,初步建成了信息时代的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特别是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全球性战略级、战役级和战术级军事信息系统;在军事理论创新上有重大突破,初步构建了信息化军队建设和信息化作战的理论体系框架,建成了以信息化作战牵动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在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生成上有很大进展,初步调整了院校课程设置,正在进行第二次训练革命,使军事人员的信息素养、高科技知识水平和实施信息化作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但是,美军的体制编制变革相当滞后,其机械化军队的组织体制仍未从根本上改革,因此造成了部队平时编制与战时编制日趋分离的不良后果。 第二类是“跟进建设”型,主要有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 紧跟在美国后面的第二类国家,主要有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社会信息化程度高,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先进,信息产业发达,掌握比较先进的核心信息技术,国民信息素养好,有实施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条件。它们都是美国的盟国,追随美国启动了军队信息化建设,采取的主要举措是:发展信息时代的军事理论,特别是信息战理论;制定军队信息化长远发展构想,建设数字化战场和数字化部队;研制信息化武器装备,发展信息战能力和精确打击能力。 迄今为止,这些国家军队信息化程度低于美军。但是,这些国家都有坚实的技术基础,掌握先进的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因而其陆、海、空军的单件武器装备已基本实现信息化,其信息化武器装备已占装备总量的二分之一以上,与美军相比几乎不相上下。尽管如此,它们不仅没建成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也尚未建成完备的各级军事信息系统,特别是大部分战略级侦察预警系统仍是空白。而且,这些国家各军兵种武器装备的一体化程度和互联互通能力也与美国军队相差甚远。主要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军队的作战能力与美军相比已今不如昔,并有日益扩大的趋势。 第三类是“自主发展”型,只有俄罗斯一国

当年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始末

当年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始末 2013-11-17 12:29:43 归档在《不屈的意志》 | 浏览88834 次 | 评论36 条 当年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始末 1 早在1939年,日本陆军部实施“北进政策”,由占领中国东北的关东军,挑衅苏联,在荒凉的蒙古草原诺门罕,日军与苏联红军干上一仗,苏军在朱可夫元帅指挥下,日军关东军碰上了强硬对手,苏联红军的机械化和指挥官的现代战术,让18000多名日军葬身草原。 1941年,德国对苏联不宣而战,进行突然袭击,苏联为在西线专门与德国作战,安定东线迫在眉睫,于是又与日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45年,德国在盟军的打击下,覆灭在即;同年2月,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度假胜地雅尔塔,为尽快促使日本投降,结束太平洋战争,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联合打击日本的时候已到,他请求斯大林出兵东北,以实现对日致命一击。这个时候的斯大林坐地要价,认为需要给苏联一个出兵的理由,罗斯福答应了斯大林的要求,在涉及当时中国政府核心利益之下,在没有中国政府在场、甚至毫不知道情况下,罗斯福与斯大林达成了协议,即《雅尔塔协定》,其内容主要为:维持外蒙古独立现状,租借中国旅顺港做军事基地,保证战后,苏联替代日本在中国东北独享商业利益等等。 2 事件发生几个月之后,蒋介石才私下从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嘴中得知密约的部分内容,认为不能指望美国人,于是派宋子文直接与苏联接触,同斯大林签订一项条约。1945年6月30日,宋子文一行抵达莫斯科,7月2日,斯大林亲自与宋子文等会谈,会谈时,斯大林拿一张纸往宋面前一掷,说,谈你的问题是可以的,但只能拿这个东西做根据,这是罗斯福签过字的,宋一看,知道是《雅尔塔协定》。 7月9日,蒋介石致电斯大林:中国政府今愿以最大牺牲与诚意,寻求中苏关系根本之解决;这也表明蒋介石默许了1945年2月罗斯福答应的斯大林所谓“给苏联一个出兵的理由”而开出的条件即:国民政府承认外蒙古现状,苏联承认中国对东三省的主权,旅顺港采取“共同使用”而不是“租借”30年,苏联承诺不向中共提供武器。 1945年8月14日,宋子文代表国民政府在莫斯科与苏联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3 随即,苏军迅速集结,将在西线攻克柏林的部队第1、2白俄罗斯方面军和第1乌克兰方面军,调到远东战场。苏联红军战士尼古拉自参加卫国战争后,已6年没有回过家,他后来这样回忆:我们到了西线战场,在那里,8月7日的时候,柏林已被解放了,我们从那里又回到了东方,当时我们也不清楚还会不会有战争,在广播里才听到要和日本作战。 当时中国东北,还盘踞着近100万日本关东军,仍然拥有雄厚实力和强大攻击能力。1945年8月9日,凌晨,苏联远东军区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发出进军远东的总攻击令,150万苏联红军,越过4千多公里中苏、中蒙边境,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日本关东军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强大攻势。 许多年以后,黑龙江绥芬河市民崔风成依然记得,他说:那晚,我们全家趴在炕沿下,听着外面炕沿下听着外面炒豆般的枪炮声,头不敢抬起,母亲毕竟有经验,她说可能是“老毛子”打过来了;到天亮出去一看,满街都是苏联红军,“老毛子”真过来打日本了。 4 一些苏联老兵,也对当时情景终生难忘。苏军老兵尤里这样回忆:等待命令的时候,也许是一瞬间的害怕的,我当时候的心情就是整个生活都在我的脑子里过一遍,但是当战争开始以后,就没有恐惧的心理了。 苏军女兵伊万诺夫娜这样回忆:那是我第一次上前线,我旁边有一个军官,他打日本人的时候,脖子突然受了很重的伤,一下子就倒下了,我当时吓得腿都软下了,那应该不是害怕,而是一种惊吓的感觉,

17世纪的俄国军队

招募和结构 为了夺回斯莫棱斯克,沙皇米哈伊尔.费多洛维奇.罗曼诺夫在1630年时试图新建两个军团的战士.这些军团士兵们的工资是每年5卢布,而且他们每天的一日三餐还有伙食津贴.军团的组成人员比较多样化,包括失去领土的贵族,低等级的波雅尔成员,哥萨克以及自由民(事实上,该军团更喜欢招募选择破产的原上流社会绅士,但这种人在军团中只有区区60人).这种新式部队也许是受当时的瑞典的影响,也引进了新的军队组织结构----每个团用连这一新型编制代替原有的百 人队(sotni),每个团拥有8个连,每连各有120名火枪手和80名长矛手.军团军官数量共176人,包括一名上校(polkovnik),一名中校,一名少校,一些上尉和其他一些低级尉官(即所谓的小波鲁契克poruchiks),其他的军团成员还包括一名军需官,一名军医,一名书记,中士,下士,鼓手,翻译们.

图为17世纪的俄国西方样式的装甲长矛手军队的训练通常聘请国外那些刚经历过三十年战争,拥有丰富经验的外国 军官担任教官监督训练.据1651年资料记载,每连在行军前进的时候,需由其上尉在前面带队,而其他低级尉官则负责押后.军士长(原文是praposhik)负责带领军

团里的长矛手,中士们则分布在长矛手的两侧.下士们在军团的右侧,鼓手则被安排在第三排和第四排火枪手之间的位置.随着西欧移民的增多,莫斯科也开始颁布法令加以约束. 图为17世纪俄国火枪手

1632年,按照这种新式军团模式,俄国又创制了新的四个军团,所有这些军团都参与了斯莫棱斯克战争.就在1632年,俄国效仿古斯塔夫二世的瑞典,也开始创建雷特尔新式骑兵,这些骑兵来源主要是自由民,低等级波雅尔成员以及其他相对更穷困的贵族.不需要服役的修道院和贵族家庭们则被要求要负责提供雷特尔骑兵,具体是每拥有100立方码的土地就要提供一名骑兵,这是传统的俄罗斯式的封建骑兵供给体制.每个雷特尔骑兵团拥有12个连,每个连167人,在斯莫棱斯克战争时期又新建了两个骑兵团,外带一个龙骑兵团.新建的龙骑兵团也是每团12个连,每连只有120人,另外还创制了拥有12门轻型火炮的炮兵连.在此战争末期,俄国已组建了10个这样的新式军团,总人数超过17000人,但在战争结束后都解散了. 在南线驻防,应对鞑靼人的需要使得俄国人创制了总数约8000人的龙骑兵和步兵团,作为南线的边境军团,招募的兵员不仅包括自由民,也包括农奴.这种新式的”农民军”跟以往那种有战事了召集来,仗打完了就回家种田的那种部队不同,这种军队是正式的常备军,士兵们定时领工资,军服,武器和食物.这些边境军团总数一度达到13000人,不过从1638年11月1号开始也慢慢被解散了.1649年,在西北线,新的边防军又被组建起来,跟之前有所不同的是,征兵是在每个乡村逐个完成的,所有的军团士兵必须都是俄国人,而军官却大多是外国军官.在这些外国军官身边还跟着许多俄国军官,作为学徒的他们主要是来学习外国的军事指挥艺术和技巧的. 在17世纪的前25年中,斯特尔茨(streltsi)军团人数超过了8000人.沙皇颁布法令,严禁城市平民和农民们加入斯特尔茨军团,军团成员只能是以效忠国家为毕生之志的贵族.此外,斯特尔茨军团的待遇比起雷帝时期也大大下降,工资降到了每年只有3卢布,伙食津贴也随之降低了.尽管如此,他们的人数还只是在急剧增加,到了1681年的时候,军团总人数已超过59000人了.1649年的一本军事手册要求凡是年满18岁的贵族和波雅尔成员需参军为国效力.1678年的一份手册则提到这些战士或雷特尔骑兵可以收到福利津贴,但不会收到农奴.先是从西北军团开始然后到全国都开始推广这项制度,征兵制度也略有变化,先是每25户人家提供一员,这样就召集到18000人的部队,后来标准有所降低,改为每20户人家提供一名战士.比如斯特尔茨,这个时代的斯特尔茨战士需要武器弹药,每年三卢布的工资用来买军服,然后每天他们还需要3.5到5戈比的钱吃饭,更关键的是,成为战士后,他的家庭也可以不用交税,战士本人永远不可能被贬为农奴,战士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因为有这些好处,新兵征召的数量从1631年的3323人一下子飚升到1681年59203人. 图为17世纪的射击军 1662年,俄军中又出现了两个枪骑兵军团和一个骠骑军团..到17世纪50年代的时候,俄军中的哥萨克数量也飞增至两万人以上.到1681年的时候,俄军已

红色巨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野战火炮

红色巨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野战火 炮 “炮兵是战争之神。”——约瑟夫·斯大林 在各类关于东线战场的回忆录中,人们总是可以发现那些幸存下来的德国老兵对红军炮击的描述,感觉出那种心有余悸的侥幸之情。毫无疑问,红军炮兵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苏联历来重视火炮的发展,其生产中心位于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即沙俄时期的菩提洛夫工厂),其他工厂则位于伊兹伏斯克,塞斯特罗莱斯克,莫斯科,高尔基,第聂泊罗佩特洛夫斯克,贝姆和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等地。苏联30年代的火炮产量如下:1930-1931:1911门 1932-1934:3778门 1935-1937:5020门 到1934年1月1日为止,红军拥有17000门火炮,到39年,这个数字上升到56000门。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时,苏联拥有超过67000门的火炮。然而庞大的数量并不能保证打胜仗,红军在技术,训练和指挥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不足。德军在缴获的文件中发现红军第204重榴弹炮团的一份报告:“战斗命令下达6小时后才能作好射击准备。”到1942年1月,向前线输送炮弹还是个大问题:只有计划中44%的炮弹运到了目的地。举个例子,2月份,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由于缺乏弹药只能作为预备队留在后方。由于这些瓶颈问题,1942年2月16日,军需部长格日梅

金由瓦尼科夫取代。而斯大林的好友,苏联国防部长伏罗希洛夫则被指责关心歌舞甚于军火生产。 1940年,为促进于火炮和弹药的生产,红军炮兵司令部(由炮兵元帅尼古拉·N·伏洛诺夫领导)的任务由总参谋部和中央行政署炮兵部分管。但是1941年7月撤消了这个计划。从1941年7月到1948年1月,中央行政署炮兵部一直由炮兵元帅N·D·雅克福列夫领导。 在战争的头6个月里,红军丧失了整整一半的火炮;而1941年12月20日前德国人光从军械库里就缴获了25696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德国国防军在维亚兹马-布良斯克战役中缴获了5396门火炮,在斯摩棱斯克地域缴获了3820门,在基辅合围中缴获了3718门!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苏联在1941年生产的火炮数量为7282门。 大量的损失使红军的火炮数量急剧下降,举个例子,一个步兵师本来拥有280门火炮(包括迫击炮),而现在则只有132门。危急的形势要求红军将火炮集中起来,由最高统帅部决定使用。1941年,建立了一支由110个炮兵单位组成的预备队(占当时炮兵总数的8%)。到1942年12月1日,这支预备队由255个炮兵单位组成,1945年8月,炮兵预备队更是集中了红军35%的火炮。最初,最高统帅部的炮兵战略预备队由独立团组成,到42年由旅和师组成(顺便提一下,炮兵师于1819年首次出现在俄国军队的阵营中)。到1943年,预备队由突破炮兵军组成,简称AKP。在战时,一共组建了10支类似的部队,但是45年后就马上解散了。在1942年,一个炮兵师由8个团组成,而从43年到45年则是6

2017军队改革方案:军队“脖子以下”的改革如何科学定编

2017军队改革方案:军队“脖子以下”的改革如何科学定编 军队力量编成是军队“脖子以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前,世界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战争演变,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作战形式,科学编成军队力量,优化力量组合,已成为世界各国军队改革关注的焦点。今天出版的《中国国防报》刊发文章《科学编成军队力量》,解读军队“脖子以下”的改革如何科学定编。

科学编成军队力量 ■薛亚谭小龙顾木科 ●以装定编,是军队力量编成的基本原则 ●使命任务是军队力量编成的基本依据 ●力量编成应力求扬长避短,善于继承历史和外军经验 ●精干、联合、多能、模块、高效是未来力量编成发展方向 军队力量编成是军队“脖子以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前,世界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战争演变,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作战形式,科学编成军队力量,优化力量组合,已成为世界各国军队改革关注的焦点。 坚持以装定编 军队力量编成,一般意义上是指构成军队中各种力量及其编组形式,单位、人和武器装备是力量编成的主要构成要素。军制上称之为军队的编制,作战指挥上通常称之为力量编成。平时以编制表的法定形式予以确定,战时或执行非战争军事任务时则以平时的编制为基础,按照任务要求和相关科学合理的编组原理对军力进行编配组合。军队力量编成包括军队领导指挥机关编成、军兵种编成、作战力量编成、保障力量编成等。其中,军队作战力量的编成是各国军队关注的焦点。 军队力量编成的一般标准是:作战部队分类合理,功能齐全,编制充实,能够根据不同任务需求,实施快速、灵活、高效的编组和合成,实现整体作战功能的最大化。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军队力量编成,前提条件是要有力量可编,否则力量编成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以装定编,是军队力量编成的基本原则。贯彻“以装定编”的原则,就是根据装备的技术性能和维护使用要求,确定具体操作人员的数量及编成;根据装备系统形成和发挥整体作战能力需要,设置领导指挥、教育训练以及各项保障机构和人员的数量、结构以及编成;根据装备的战术使用要求,确定部队编组形式;根据装备发展变化,对军队力量编成进行相应调整。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型装备不断涌现,深刻改变了军队力量结构体系,促使军队力量编成不断向精干、联合、多能、模块、高效方向发展。 依据使命任务编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编制和将领姓名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战场各战区序列表 陆海空军最高统帅军事委员会 委员长:蒋中正 参谋总长:何应钦 1.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程潜 作战地区:平汉路方面。 兵力:第20集团军:商震 第1集团军:宋哲元 以上共辖25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2个骑兵师,其他特种部队除外。 2.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作战地区:山西方面。 兵力:南路前敌总司令:卫立煌 北路前敌总司令:傅作义 第18集团军:朱德 以上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其他特种部队除外。 3.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作区:苏浙方面

兵力:第10集团军刘建绪 宁波防守司令,王皞南辖第一九四师:陈德法 温台防守司令,徐旨乾辖暂编第一二旅:李国均 第19集团军:罗卓英 新编第4军:叶挺(直属) 游击总司令:黄绍竑 以上共辖24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其他特种及游击部队除外。4.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何应钦(兼) 作战地区:两广方面。 兵力:第12集团军:余汉谋 第8军团:夏威 虎门要塞司令:陈策 以上共9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其他特种及要塞守备部队除外。5.第五战区: 司令长官:李宗仁 作战地区:津浦线。 兵力:第3集团军:于学忠 第11集团军:李品仙 第21集团军:廖磊 第22集团军:邓锡侯 第24集团军:顾祝同(兼)

第3军团:庞炳勋 第27集团军:杨森 第59军:张自忠 以上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其他特种部队除外。 6.第八战区: 司令长官:蒋中正(兼)朱绍良(副) 作战地区:甘宁青方面。 兵力: 第17集团军马鸿逵 第82军马步芳 骑5军马步青 挺进军司令马占山 以上共辖5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5个骑兵师,4个骑兵旅,其他特种部队除外。 7.武汉卫戍总司令部: 总司令:陈诚 兵力:第2军李延年 第75军周品山 第60军卢汉 江防总司令刘兴 以上共辖14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其他特种及江防守备部队除外。 8.西安行营:

二战各国军力大比拼

二战各国军力大比拼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分别在欧洲和亚洲,欧洲战场的主角是德国、英国、美国和苏联,法国和意大利只是配角,其他国家则属于群众演员了。亚洲战场主角是日本和中国,其余都是配角,美日战争属于太平洋战场,二战后期苏联才介入对日作战,只有不到十天时间,因此苏联还不能算作主角。至于朝韩、菲律宾、马来西亚、泰缅都只能算配角,因为中国战场上吸引了日本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作战力量。 二战各国军力大比拼,谁最厉害?通过分析显而易见,协约国中的德国、日本与同盟国中的苏联、美国军力最强。德国纳粹军队横扫整个欧洲,英法联军节节败退,其他欧洲国家更是毫无招架之力,只有德国入侵苏联时才遇到了强有力的抵抗,经过数次鏖战苏联转守为攻取得战略战术上的最终胜利。如果不是苏联和美国卷入这场战争,仅凭英法及欧洲的盟国是绝难扭转二战的战局,实在是德国的闪击战太厉害了。 与德国单挑只有美、苏还算对手,如果让德国和日本较量,德国的胜算更大,虽然纳粹和军国主义分子对他们的元首都是绝对忠诚,但是德国的军工企业更发达,生产的武器更先进,比如坦克:德国的“虎式”“豹式”坦克比日本军队的97式中型坦克强很多,日本坦克全重仅15吨,车子轻,装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备同德军坦克作战的能力。德国的“虎”式坦克装备的88毫米火炮威力巨大,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中最危险的对手,它那厚重的装甲使它几乎坚不可摧,在库尔斯克与苏联的T-34坦克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最壮观的坦克大战。然而在诺门坎战役中苏军的坦克因为口径大、射程远占尽优势,日本的坦克成了移动的活靶子,日本关东军唯一的一个装甲师团几乎全军覆没。 德军入侵苏联至少动用了五百万军队,这还只是它全部军力的不到二分之一。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投入的总兵力不超过二百万,它全国的总兵力最多五百万,据说在战前日本编制只有二十个师团番号,每个师团大约两万多人,以后增加的兵力都是战时动员的。中国的正规军应该在三百万以上,如果全民总动员中国能够应征参战的军队可达两千万,按10比1的概率中国的兵力动员潜力应该在四千万以上,当时中国的总人口是四万万。 苏联当时的总人口大概在一亿人左右,但是它在战时动员了大约一千三百万人参战,苏德开战初期苏军损失很大,抛开伤亡军人,仅仅被德军俘虏的也在一百万人以上。他们的战役都是集团军群正面对抗,动辄数十万或超百万的军队参战,比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双方参战人数都超过了一百五十万,其惨烈的程度远超亚洲战场。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战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国军投入的兵力是一百一十万,日军是三十万,历时数月之久,重创日军,使中日战争转向对峙防御阶段。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中是集中了万余人围歼了日军一千多,平型关这样的战斗在欧洲战场上基本上就是很小规模的不会重点提及。台儿庄战役国军集中四十万军队才毙伤日军两万人。 美日在太平洋战场上除了海空战外就是夺岛战役,瓜达尔岛、塞班岛、硫磺岛、冲绳岛、菲律宾吕宋岛埋葬了几十万美、日军人,美国强大的军工业和充足的后勤保障把日军拖入死亡的深渊。在美日中途岛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损失了三艘航母就元气大伤,而美国的军工造船厂一年时间就能造出十余艘航母,通过数次海

军队人员配置数量的专业术语

每个军兵种的部队都是不同的,国外和国内也是不同的。另外,三三制”已经是以前的编制了,在1985年百万大裁军以后,组建了合成化集团军,所以现在我军的建制已经不是“三三制”了,但是有的朋友说的也不错,连级以下单位还是“三三制”的。下面我以我军陆军步兵师为例进行说明,简单的谈谈,水平有限、错误难免,还请各位网友指正! 在解放军部队里边,一个连一般有三个排组成.而一个排一般有三个班组成,一个班一般有十个人左右.所以这样算来,一个排有30人左右.再加上炊事班,通信员,司务长,三个排长、副连长、连长、指导员。大约在120人左右。 在武警内卫部队中,尤其是在武装守卫重要建筑等守卫部队,每个中队的兵力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武装守卫桥梁的武警中队,要按照桥梁的长短来分配兵力,有的中队有三到四个排,但是有的中队只有两个排。所以人数也就不一样了。 一个营配有四个连左右,人数大约在500人左右;一个团配有三个营,一个标准团人数事1500人;一个师包括五到六个团,再加上隶属于师后勤处的二线非战斗单位,比如养殖场等,隶属于师侦察处的特种侦察连、雷达站等,再加上师部以及其他单位,所以这样算来一个师是一万人左右,而一个标准师的兵力也就是一万人。刚刚进行师改旅的时候,一个旅比一个师少一个团左右,而一个标准师是10000人,所以旅人数大约在7000人左右。每个军的兵力是不一样的,重点的快速反应部队,比如说三十八军曾辖三师二旅;而西部的一些军有的曾经只辖三个旅。现在我军在1985年裁军以后组建了合成化集团军,每个军大都包括坦克旅、高炮旅、陆航团(陆军航空兵部队)等合成化兵种。所以人数都是不一样的。 还有我军现在也在实行师变旅,这也是在裁军后为了适应新的军事变革,比如邓小平同志领导的白色起义的红军团,现驻辽东的原隶属于64军的191师,在裁军后就变成了191旅。但是有些兵种,比如说二炮就都是旅级建制。另外,现在的旅是副师级单位。 但是在不同的时期的师和旅的建制都是不一样的,在《军事史林》杂志中叶介绍过,我也简单的复述一下。 在抗日战争时期,不管是国民党军队还是共产党军队,一个师编有两到三个旅。比如我军八路军的战斗序列就有:115师下辖(343旅、344旅、独立团);120师下辖(358旅、359旅、教导团);129师下辖(385旅、386旅)。而国民党军队的编制序列也是一样,师比旅大一级。这在建国后我军的编制序列也是如此,那时候的编制还都是“三三制”。我军中八路军那个时候一个师相当于一个大军区,因为一个师以后就发展成了野战军,比如刘邓大军就是129师,八路军重的旅相当于一个大军区。新四军重的一个师相当于大兵团。 从解放战争后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师和旅是一个级别的,到底是叫“师”还是叫“旅”要由部队所担负的性质来决定的,比如说七十年代,守备部队统一叫“旅”,野战部队统一叫“师”。

1969年苏联79个师大军压境 苏联有能力进攻中国吗

[键入文字] 1969 年苏联79 个师大军压境苏联有能力进攻中国吗 1969 年春天,中苏围绕着乌苏里江上的一座小岛珍宝岛,发生了激烈的较量。此次冲突是中苏关系由冷淡转向全面对抗的导火索,在此之后,中苏双方上演了长达20 之久的边境对峙。在双方较量的初期,中国明显处于劣势。但是由于苏联的疆域辽 阔,接壤的国家太多,苏联根本无力对中国发动全面进攻。 一、苏联军队118 万屯兵中国北方边境,一直虎视眈眈 在中苏珍宝岛冲突发生之前,虽然中苏两国已经在意识形态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中苏友好的关系也早已破裂。但是还远远够不上军队相互攻击的局面,边境摩擦时有 发生,双方都能够克制礼让。此时,苏联在中苏边境上一共驻扎了12 个师,总兵力不超过20 万。对于蒙古地区更加注意,为了避免刺激中国,苏联在蒙古境内只驻扎了2000 多人。中国此时在中苏边境上的驻军比苏联略多,但也只有14 个师。不过在中苏发生了珍宝岛之战以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仅仅在蒙古地区苏联的驻军就猛增到了12 个师,蒙古大草原非常适合机械化集群推进,苏联想干什么不言而喻。 除了蒙古地区之外,在中苏边境的东段和西段,苏联的驻军也大幅度增加到了43 个师。在加上蒙古地区的12 个师。苏联陆军在中国北部边境上的总兵力达到了55 个师,接近70 万人。除了陆军,苏联的空军和防空军也在中苏边境部署了大量的军队。一共部署了24 个师,其中仅仅是航空师就有10 个之多,此外还有3500 具防空导弹发射架。苏联的战略火箭军也有所行动,苏联在国土中部陆续建设了35 座导弹基地。其中洲际导弹基地10 个,中远程导弹基地25 个。虽然这些导弹的目标也由日本和韩国,但是大多数的目标都对准了中国。中国的主要大城市中沈阳、北京、上海、武汉 等都在苏联导弹的打击范围之内,唯一能够躲避导弹打击的大城市只有广州。 二、苏联仅仅依靠现有的兵力,根本无法全面进攻中国 珍宝岛之战发生时,正好处于十年动乱时期。在那个年代激进的思想和狂热的个人 1

各国军衔等级一览(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

各国军衔等级一览(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 中国军衔: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四级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中国预备役军官军衔为3等8级:预备役少将;预备役大校、上校、中校、少校;预备役上尉、中尉、少尉。美国军衔设6等25级:五星上将(战时或战后对有特殊贡献的军官才授予)、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三级准尉、四级准尉、五级准尉;一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俄罗斯军衔设7等20级:俄罗斯联邦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高级准尉、准尉;大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朝鲜军衔设5等21级:大元帅、元帅、次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特务上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下等兵。越南军衔设5等17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古巴军衔设6等16级:总司令(相当于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军士长、军士;上等兵、列兵。印度军衔设7等20级:元帅(只在战时授予有特殊功勋的军种参谋长);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三级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新兵。韩国军衔设5等15级: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兵。日本自卫队军衔设6等18级: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阿尔及利亚军衔设6等17级: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军士长、军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英国军衔设8等19级:元帅;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新兵。法国军衔设5等20级: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总军士长、军士长、准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下等兵、列兵。加拿大军衔设6等17级: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列兵。附:中国士官军衔调整为7衔级士官将有住房公积金2010年7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公布了

中国陆军集团军编制

中国陆军集团军编制 2009/04/25 23:30 全军共18个集团军: 北京军区:27(石家庄)、38(保定)、65(张家口)集团军 沈阳军区:16(长春)、39(辽阳)、40(锦州)集团军 济南军区:20(开封)、26(潍坊)、54(新乡)集团军 南京军区:1(湖州)、12(徐州)、31(厦门)集团军 广州军区:41(柳州)、42(惠州)集团军 成都军区:13(重庆)、14(昆明)集团军 兰州军区:21(宝鸡)、47(西安)集团军 陆军第1集团军:甲类集团军,代号73011部队,军部驻湖州。前身是八路军120师358旅,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晋西北军区主力部队,首任司令员张宗逊),解放了青海。1952年12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10月回国驻扎开封。1975年与20军互换,调驻湖州。所属部队在浙江和苏南地区。 陆军第12集团军:乙类集团军,代号73061部队,军部驻徐州。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太行军区地方部队,首任司令员王宏坤)。1952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4月回国驻扎金华。1961年调徐州,1967年调合肥,1978年返回徐州。所属部队在苏北地区和安徽。 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甲类集团军,代号77100部队,军驻驻重庆。前身是八路军129师386旅,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太岳主力部队,首任司令员陈赓)。1950年驻开远,1968年调重庆。所属部队在重庆和四川。 中国陆军第14集团军:乙类集团军,代号77200部队,军部驻昆明。1948年2月由太岳军区地方部队编成,首任军长李成芳。1950年驻大理,1968年接13 军驻开远,1985年迁昆明。所属部队在均在云南。 中国陆军第16集团军:乙类集团军,代号65301部队,军部驻长春。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原115师部队,首任司令员杨得志,后为杨勇),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1950年驻遵义,1953年1月入朝作战,1958年4月回国后一直驻扎长春。所属部队均在吉林。 中国陆军第20集团军:乙类集团军,代号71320部队,军部驻开封。前身是新四军第1师、新四军第1纵队(首任司令员叶飞),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上海战役后担任上海警卫任务,1951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10月回国驻扎杭州。1975年与1军互换,调防开封。所属部队均在河南。 中国陆军第21集团军:甲类集团军,代号68210部队,军部驻宝鸡。前身是新四军第2、4师编成的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首任司令员罗炳辉,后为韦国清)和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于1947年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解放了浙东南。1952年3月入朝作战,1958年8月回国驻扎大同。1967年调宝鸡。所属部队在甘肃和宁夏。

苏联军队与美国军队的编制特色

苏联军队与美国军队的编制特色 百度贴吧> 二战吧作者:海因莱希归来 苏联军队与美国军队的编制特色 陆军:苏联陆军80年代总数140万左右,分为A/B/C/D四种架构,总共有多达200个现役师。其中的A类部队约占到师总数的1/5左右,它们是装备大量先进坦克和车辆,拥有极其强悍突击力的部队,主要部署在东德和乌克兰。远东也有很少部分的A类部队。这些部队基本满编。B类部队,这些部队一般达不到满编状态,和平时期只有70-80%的编制,装备数量基本满编,装备较A类部队较差,属于二线部队。这两种部队是无需动员,可以直接参战的部队,师的数量只有一半不到。C类部队,人员编制只有一半左右,坦克满编,其余装备基本不满编。战时需要一个月左右补充和动员。D类部队,占苏军的1/3左右,基本不编制人员和车辆,只有一个空架子,需要三个月至半年左右才可以上战场。其余的还有一些后备役部队,没有日常的军事训练,只是简单的作登记。苏军的编制数量极其庞大,人数却并不算多,盖因那些只占空架子的部队太多所致。苏军的编制较为臃肿,军事革新较慢,苏军曾在70年代末在一个旅试点引入空地一体战法,效果很好,被建议全军推广,但是推广到80年代末也只推行了几个旅而已。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苏军架构过于臃肿,效率比较低下。 苏军可能由于二战的经验,部署了很多方面军属炮兵师/军,编制了大量的重炮和火箭炮。这在西方国家是见不到这样的编制的。在70-80年代经过整改,很多炮兵军裁撤掉了,但是炮兵师这个编制却保留到了最后。西方的军事家们非常看不起苏军的类似编制,认为此代表了苏军的突破编制过于臃肿。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炮兵集约作战是苏军的特色,不过的确是存在臃肿的嫌疑。 苏军还有一个特色是野战后勤人员很少而且集约化,苏联的前线部队,哪怕是A类王牌也是基本不编制后勤人员的,后勤完全依赖于方面军的专业人员(苏军认为,将后勤交给专业人员效果更好)。这就导致了苏军突击力极强,但长期作战能力很差,应该避免长期的消耗战,这是与苏军高度提倡速战速决与首战即决战的思路分不开的。 苏军的后勤体制不仅是装备弹药油料的补充很有问题,人员的补充同样是一个大问题。苏军没有类似美军那样的高素质士官体系(这我以后谈美军时要提到),后补人员的指导是交给少量的军官的。这种后补方式的特色是损失部分老兵后战斗力急剧下滑,损失30%左右就长期无法作战,只能撤编。在苏德战争中,苏军这一特点表现的很明显,苏联有大量的部队损失了30%左右就不得不取消建制。战争打到后面,什么XXX 步兵师这种编制都出来了…这是由于苏军没有高效的后勤补充体制所造成的。

俄罗斯军队编制及部署

【外军研究】俄罗斯军队编制及部署 俄罗斯武装力量划分为1个战役战略集群、7个军区和4个舰队。 加里宁格勒战役战力集群归波罗的海舰队指挥,由地面部队、海军步兵和海岸防御部队组成。地面部队约1.27万人,下辖2个摩步师、1个坦克旅、1个战役战术导弹旅、1个地空导弹团、1个独立摩步旅、1个战斗直升机团,装备主战坦克816辆、步兵战车850辆、各型火炮345门、战役战术导弹发射架18部、战斗直升机20架。海军步兵1个团(1100人),装备主战坦克26辆、步兵战车220辆、火炮30门。海岸防御部队编有1个炮兵团,装备火炮133门;1个岸对舰导弹团,装备舰对岸导弹发射架8部。航空兵1个团(属波罗的海舰队),装备苏-27型飞机28架,地空导弹发射架50部。 列宁格勒军区司令部驻圣彼得堡。地面部队3.81万人,下辖1个空降师、2个独立摩步旅、2个炮兵旅/团、1个战役战术导弹旅、1个特种作战旅、4个地空导弹旅、1个反坦克团、1个火箭炮团、1个攻击运输直升机团。装备主战坦克333辆、装甲战车500辆、火炮940门、“飞毛腿”战役战术导弹发射架18部、战斗直升机25架。海军步兵1个团(1300人),装备主战坦克74辆、步兵战车230辆、火炮45门。海岸防御部队1个团,装备装甲输送车360辆、火炮134门。地空导弹团1个。空军部队下辖1个空军集团军(空军第6集团军),装备392架作战飞机。编有2个防空军;1个轰炸师(装备苏-24轰炸机66架)、1个侦察团(装备米格-25型机26架、苏-24型机20架),1个歼击机师(装备苏-27型机35架、米格-29型机60架),1个电子战直升机大队(装备米-8直升机20架),7个防空航空兵团,装备米格-31型机95架、苏-27型机90架,地空导弹发射架525部。 莫斯科军区司令部驻莫斯科。地面部队9.59万人,编1个集团军司令部、1个军司令部、2个坦克师、2个摩步师、2个空降师、1个炮兵师、5个炮兵旅/团、3个战役战术导弹旅、1个独立摩步旅、1个特种部队、4个地空导旅、2个运输直升机团,装备主战坦克2000辆、装甲战车2200辆、火炮1800门、“飞毛腿”战役战术导弹发射架48部、战斗直升机120架。空军部队编有2个防空航空兵师,装备米格-25/-29/-31型机、苏-24/-25/-27型机共550架,2个电子战直升机大队,装备米-8直升机46架,地空导弹发射架850部。 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司令部驻萨马拉(即将与乌拉尔军区合并)。地面部队3.26万人,下辖1个摩步师、1个空降旅、1个炮兵团、1个战役战术导弹旅、1个地空导弹旅、1个战斗直升机团、1个战斗直升机训练团,装备主战坦克730辆、装甲战车1000辆、火炮650门、SS-21战役战术导弹发射架18部、战斗直升机33架。空军部队编有:1个攻击机训练团,装备米格-29型机48架、苏-25型机21架;3个防空航空兵训练团,装备米格-23型机118架、苏-27型机39架、米格-31型机8架;1所航空学校,装备教练机383架。 北高加索军区司令部驻罗斯托夫。地面部队8.25万人,编有1个集团军司令部、1个军司令部、2个摩步师、1个空降师、3个摩步旅、1个空降旅、1个特种作战旅、1个炮兵旅、1个战役战术导弹旅、4个地空导弹旅、1个反坦克团、2个战斗直升机团、1个运输直升机团,装备主战坦克600辆、装甲战车1900辆、火炮750门、“飞毛腿”型战役战术导弹发射架18部、战斗直升机60架。海军步兵1个团约1400人(属于黑海舰队),装备装甲战车59辆、火炮14门。空军部队编有空军第4集团军,装备作战飞机459架,1个轰炸师(装备苏-24型机112架),1个侦察团(装备苏-24型机50架),1个歼击轰炸机师(装备苏-25型98架、苏-22型机35架),4个防空航空兵团(装备米格-29型机105架、苏-27型机59架),1个电子战直升机大队(装备米-8直升机47架),地空导弹发射架125部。 乌拉尔军区司令部驻叶卡捷琳堡。地面部队编1个坦克师、1个摩步师、1个特种部队旅、2个炮兵旅/团、1个战役战术导弹旅、装备主战坦克1300辆、装甲战车1600辆、火炮900门、“飞毛腿”战役战术导弹发射架18部,地空导弹发射架600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