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随州文化调研报告一、简介随州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是湖北省地级市,隶属于鄂州市。
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和探讨随州市的文化状况和特色。
二、随州的历史文化1. 历史悠久:随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在公元前770年左右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2. 随州古城:随州有一座古城,建于南北朝时期,是当时具有重要军事地位和经济交通便利的重要城市。
3. 文化底蕴:随州的文化底蕴非常丰富,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古迹和传统艺术。
三、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 随州传统音乐:随州地区有独特的传统音乐形式,包括歌舞、器乐等,以其悠扬的旋律和独特的曲调深受人们喜爱。
2. 随州传统美食:随州地区有许多传统美食,如糕团、莲藕、散煮等,口味独特而美味。
四、随州的文化活动1. 节庆活动:随州地区有许多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庆活动体现了随州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2. 文艺演出:随州市每年都会举办各类文艺演出活动,有戏曲演出、音乐会、舞蹈表演等,丰富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五、对策建议1. 保护传统文化:随州市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它们继续繁荣发展。
2. 弘扬文化传统:随州市应该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随州的文化。
六、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随州市的文化状况和特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随州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加强保护和传承,同时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来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随州市的文化。
《旅游资源与开发》结业论文题目:随州市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院(系)名称: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xxxxxxxxxxxxxxxxxxxxxx学生姓名:xx xx学号:xxxxxxxxx指导教师:xx xx xx20xx年x月xx日摘要随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而闻名海内外,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就诞生在这里,他创耕耘、植五谷、尝百草、兴贸易,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
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
进一步走进随州,认识随州,本论文将以旅游资源为挈机,从随州的地理位置、特色旅游、人文旅游及对随州旅游资源SWOT分析&开发策略建议等方面进行调查与评价。
关键词名城;旅游资源;特色随州;分析;开发策略ABSTRACTSuizhou is the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with "yan shen nong native place, the bells GuLe township" and is well-known at home and abroad, the Chinese forefather ,yan shen nong was born in here, he cultivate the grain, tasting 100 grass, xing trade, started farming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emperor shen nung again once taste all 100 grass, looking for treating, in order to save deaths .after injury caused by ingestion of "fire son" pain but dead.gointo Suizhou closer,known more about Suizhou.This paper will be to tourism resources for Qie machine,from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suizhou special tourism, cultural tourism and tourism resources of suizhou SWOT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advice of survey and evaluation.Keywords city;Tourism resources;Characteristic suizhou;analysis;Development strategy目录摘要 (1)Abstract (1)1 概述 (2)1.1 整体情况描述 (2)1.2 交通及地理位置 (2)1.3 气候及环境特征 (2)1.4 工业资源概述 (3)1.5 旅游资源概述 (3)2 随州市旅游资源调查 (3)2.1 历史人文旅游资源 (4)2.2 自然风景旅游资源 (6)2.3 生活休闲娱乐旅游 (9)3 随州市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10)3.1 S(strengths)——优势 (10)3.2 W(weaknesses)——劣势 (10)3.3 O(opportunities)——机遇 (11)3.4 T(threats)威助 (11)4 随州市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11)4.1 深度开发,塑造随州旅游的主题形象 (11)4.2 创新融资方式,加大旅游产业的投资力度 (11)4.3 定位目标市场,多手段全面营销 (12)参考文献 (12)1 概述1.1 整体情况描述随州市位居中原腹地,综合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境内风光秀丽,有原生态大洪山,中华山和桐柏山;有地质奇观白龙池火山口遗址,有湖水别样绿的徐家湾,封江风景区,有名著中外的朝圣地——炎帝故里,以及出土世界奇迹编钟的曾侯乙墓,随州是聚人文和自然观光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休闲胜地。
随州市桃花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作者:————————————————————————————————日期:随州市桃花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旅游管理随州市桃花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熊继红花卉是一种重要且独特的旅游资源。
本文在对花卉旅游的内涵及湖北省、随州市花卉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随州花卉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该地区花卉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一、花卉旅游及湖北省花卉旅游发展概况(一)花卉及花卉旅游广义的“花卉”是指凡是花、茎、叶、果或根在形态或色彩上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不仅包括草本植物,还包括乔木、灌木、藤本以及地被植物和盆景等。
花卉是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的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一种重要且独特的旅游资源。
花卉旅游就是以花卉资源为主要旅游资源,从而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休闲观光、度假娱乐、购物消费的一种综合旅游形式。
花卉旅游具有文化内涵丰富、品位高雅、别具一格的特点,对人们的视觉享受、药用保健、美容养颜、陶冶情操、文化娱乐、增长知识等方面都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我国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花卉资源,还具有深厚的花文化底蕴,所以花卉旅游得以迅速发展。
(二)湖北省花卉旅游发展概况湖北省花卉栽培历史悠久、种类多样,例如较著名的有咸宁桂花、黄石槐花、随州桃花、荆门油菜花、麻城杜鹃、武汉樱花等。
湖北各地通过举办花节,很好地带动地方旅游的发展。
如黄石的“槐花节”、荆门的“油菜花节”、麻城的“杜鹃花节”、随州的“桃花节”等。
2013年湖北推出的33个赏花点,接待游客94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
赏花游启动仅一年时间,创造的旅游收入已占据全省旅游总收入的八分之一。
2014年湖北再次端出赏花景点111个,为花卉旅游吸金800多亿元。
湖北省花卉旅游资源丰富,赏花景点数量众多,但由于开发时间过短,不少景点还停留在仅有一片原生态花海的层面,餐饮、服务等配套设施亟待完善。
奋力打造文化旅游经济强市发布时间:2011-8-1信息来源:新闻作者:中共随州市委随州市人民政府随州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重要的门户城市,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文化资源。
去年以来,随州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建设鄂西圈的历史机遇,着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奋力实现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
大视角审视:发展旅游产业随州市委、市政府从战略高度谋划随州发展,明确提出“擦亮两张名片(炎帝神农、古乐编钟)、建设四个随州(特色随州、开放随州、文化随州、和谐随州)”,并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突破口。
——发展旅游扩大内需。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保8”增长目标,国家把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作为重要举措。
旅游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龙头,国际金融危机可以重创虚拟经济,甚至影响实体经济,但冲击不了旅游经济。
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从少数人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变成大众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
国际金融危机可能使旅游受一时影响,但不可能持久衰退,旅游产业始终是朝阳产业。
由此,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一项重要举措。
——发展旅游打造名城。
旅游对城市名气的提升是全方位的,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从城市面貌的变化到文化内涵的提升等等,旅游作用巨大。
著名旅游城市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都是发展旅游业带来的。
当前,随州要加快发展、打造名城,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来提升城市名气,提升城市人气,推动城市快速发展。
——发展旅游改善民生。
旅游产业是高就业型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发展旅游产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拉动相关产业。
据有关资料统计,每1个旅游岗位,可以带动相关产业5—7人就业。
旅游产业与民生密切相关,它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
大手笔策划:提升旅游形象现代旅游是天然的市场经济和典型的形象产业,必须进行大气魄、大手笔的策划和运作。
为此,随州市委、市政府依托资源潜力和市场现状,确立“先省内、后省外,先周边、后全国”的宣传促销方针,充分发挥“炎帝神农、古乐编钟”两张名片的龙头作用,开展多形式、大声势的宣传促销活动,不断提升随州城市形象影响力和旅游品牌知名度。
对随州市发展乡村旅游的调查与思考建设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
美丽乡村要求达到“四美”,即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庄整治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
近年来,随州市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致力打造美丽乡村,取得了一定成效。
全市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市乡村旅游在旅游发展实践中呈现出如火如荼的燎原之势,涌现出了一批乡村旅游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成功范例,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同。
改善了村镇面貌,实现了农村更美。
三里岗镇吉祥寺村、武胜关镇碾子湾村、长岗镇绿水村等依托创建省级旅游名村,推动了村庄环境的净化、美化。
长岗镇、厉山镇等依托旅游名镇创建,加强镇区综合整治,完善基础设施,改造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街区。
千年银杏谷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投资846万元推进新农村建设,47家农户住上了新楼房,一片花园式村庄呈现出来,成为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武胜关镇桃源村集中推行了古民居保护与改造、生态环境修复、民俗文化产业园创建、有机农业种植、垃圾分类等工程,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带动了产业升级,实现了农业更强。
洛阳镇永兴、胡家河、龚店三个村十年前都是偏远的山村,经济规模小,交通不畅,信息闭塞,村里85%的劳动力都靠外出打工挣钱,留在村里的都是老弱妇孺。
自近几年开始进行千年银杏谷旅游开发红火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回村发展,唤起了在外打拼的洛阳人回乡创业的热情,他们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开饭店、办旅馆、种花卉、搞运输、加工养殖土特产品,极大改善了农村产业基础,曾经萧条的乡村不断繁荣,形成了乡村旅游与农业产业互相促进、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促进了农村消费,实现了农民更富。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洛阳镇、长岗镇、尚市镇、长岭镇等重点旅游乡镇的游客量达到230余万人次,人均消费200元,带动了农村餐饮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服务业的迅猛发展。
“圣地车都”战略引领乡村旅游发展近年来,随州在“圣地车都”战略引领下,旅游业取得了突破性大发展,而乡村旅游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州市的资源摘要:随州的一些资源包括土地,气候,水,森林,草场,矿产,能源,旅游资源等的分布的整体情况及开发利用现状在文中做了一一描述,最后着重介绍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笔者的建议。
关键词:随州,资源,矿产,旅游(一)土地资源随州市土地总面积961493.94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17%,人均土地0.38公顷。
其中农用地789206.81公顷、建设用地68181.48公顷、未利用地104105.65公顷,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2.09%、7.09%和10.82%。
山地面积4285平方公里、丘陵面积2094平方公里、平畈530平方公里、河滩面积80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61.3%、30%、7.6%、和1.1%。
随州市整体地势呈北部和西南部高,中部、东南部低,土地利用受此影响,区域差异明显。
耕地219829.46公顷(人均耕地1.31亩),约占土地总面积22.86%,主要分布在随州中部和东南部岗地平畈区。
园地12290.32公顷,约占土地面积1.28%,主要分布在曾都区南部的洪山,北部的草店,中部的何店、厉山、尚市、高城及广水的蔡河、郝店等乡镇的丘岗区,与耕地和林地交错分布。
林地465294.44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8.39%,主要分布在随州市北部和西南部低山丘陵区。
其它农用地91792.59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55%,广泛分布在全市农业用地区内。
东北和西北及西南部以山地为主,林园地优势较大,耕地质量较差,农作物以旱作物为主。
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分布零散;中部及东南部沿河地势平坦,以水田为主,耕作条件较好,是主要的水稻产区。
建设用地沿河及主要交通干道分布,城镇工矿用地相对集中,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大;其它大部分以丘陵岗地为主,水田、旱地各半,交叉分布,城乡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向城镇集中分布。
(二)气候资源随州处于中纬度季风环流区域的中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南北过渡过渡型气候特征,气候资源优势比较明显:因受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随州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严寒酷暑时间较短。
随州市文化文物旅游资源情况介绍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随州市文化文物资源丰富,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挖掘和整合随州特色文化文物资源,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利于推进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推进“世界华人谒祖圣地”建设。
一、我市主要文化文物景区概况1、擂鼓墩古墓群。
擂鼓墩古墓群是战国时期的曾国王陵区,是我国先秦时期现保存最好的诸侯墓葬群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市目前唯一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17970亩(约12平方公里),其中保护范围3903亩(约2.6平方公里),建设控制地带14067亩(约9.4平方公里)。
经过近30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研究,目前已发现大、中、小型各类古墓葬200余座,其中保存完好的大型封土冢4座,堪称“地下文物宝库”。
尤其是1978年发掘的擂鼓墩1号墓(曾侯乙墓),出土了乐器、青铜礼器、兵器、金器、玉器、漆木器、竹器等珍贵文物15404件,其中65件青铜编钟、鹿角立鹤、尊盘、编磬架、尊缶、连襟壶、建鼓座、金盏、十六节龙凤玉佩9件文物被定为国宝。
尤其是65件青铜编钟,是目前国内外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韵律最准、十二半音关系最完备的特大型打击乐器,震惊中外,堪称世界奇迹。
曾侯乙墓亦被誉为“地下音乐殿堂”、“藏满瑰宝的地宫”、“世界第八大奇迹”。
1981年发掘的擂鼓墩2号墓,出土珍贵文物2870多件。
其中:青铜编钟、古编磬等乐器49件;青铜礼器,如八鼎七簋、方豆70件。
擂鼓墩古墓群继曾侯乙墓、2号墓葬发掘后,至2010年又先后发掘了30余座中小古墓葬,已累计出土文物2万余件。
2008年《擂鼓墩古墓群保护规划》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文物保函[2008]246号),200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予以公布(鄂政函[2009]100号)。
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由原5平方公里扩至12平方公里。
湖北省森林生态旅游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作者:付艳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7年第03期当今社会,经济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就带动物质文化上追求更多,也需要文化上的追求,而生态旅游满足了这一追求。
本文就是分析湖北省的森林生态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并对它的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议。
前言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而随着这些的提高,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变化。
跟以往传统型的旅游不同,人们现在更注重的是生态型旅游,其中一种就是森林生态旅游。
森林生态旅游逐渐变为一个越来越讨论热烈的话题。
它的意义不在于旅游业能给当地带来巨大的收益,而是在于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它可以激起人们对森林的保护欲望,从而使森林得到有利的保护。
一、生态旅游的观念生态旅游这一理念,最早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出。
过去的很多年里,生态旅游逐渐发展起来,并且逐渐形成了一种潮流。
生态旅游的发展代表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也代表了一种新的消费主张的形成。
虽然生态旅游已经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但是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还是没能有一个准确的答复。
因为生态这一概念的巨大性,不同的人对生态旅游区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直到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还是未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生态旅游是基于山林和游客之间的一种旅游方式。
只要有好的生态环境才会有生态旅游这一说,否则一切就是空谈。
生态旅游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激发旅游者的保护欲望,从而使得森林资源能够被很好的保护。
此外还能给当地居民带来收入,改变它们原有的破坏森林来取得经济效益的做法。
生态旅游的基本要义就是,从大自然中获取资源,再送还到大自然中,不破坏大自然。
生态旅游应该制定一种规章制度,这样人们才能遵守,才不至于伤害到大自然。
最终实现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
作为自然旅游的一种,生态旅游往往被称为最好的方式。
因为在进行生态旅游的时候,旅游者知道要保护生态环境,而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旅游来维持自然的系统,从而使得环境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保护。
随州调研报告随州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随州市的发展现状、经济实力和社会状况,为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和决策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方法。
我们在随州市进行了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并参观了一些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
三、调研结果1. 经济实力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随州市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
随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较快。
尤其是近年来,随州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此外,随州市还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打造了一系列的景点和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2. 社会状况调查显示,随州市的社会状况较好。
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教育和医疗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此外,随州市还注重加强文化建设,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
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观念有了较大的提升。
3. 城市规划和建设随州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市区环境整洁、绿化率高,城市交通畅通。
随州市还注重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4. 需要改进的问题虽然随州市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一些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不够完善。
此外,一些传统产业发展停滞不前,亟需更新和创新。
另外,随州市的科技研发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力度。
四、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和问题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大对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2. 鼓励和支持传统产业的创新和转型,提升其竞争力。
3. 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4. 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氛围。
五、结论随州市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相信,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下,随州市的发展会变得更好。
我们希望,我们的调研报告能够为随州市的下一步发展规划和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基于生态和文化引领的城市特色空间塑造——以随州市为例摘要:随州是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自古有“三山拱卫,两水入城”之称。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使得这种独有的城市特色空间在发展中逐渐遭到破坏。
如何体现自然生态格局、延续城市发展脉络,是随州乃至全国其他城市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
本文通过梳理城市历史文脉和格局,剖析城市在特色空间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从生态和文化两个层面出发,提出塑造城市特色空间的规划策略。
关键字:特色空间;城市特色;生态保护;文化特色;山水城市;1 随州城市特色1.1自然环境特色随州城区东、西、南三面环山,自古有“三山拱卫,两水入城”之称。
三山分别是义地岗、白云山和东团坡,两水是指氵厥河和涢水两河交汇于随州。
随州城区限定于三山二水河谷平地之间,河湖水面、古都新市以及诸山环抱,组成三层不同空间层次,形成了独特的山-水-城的自然环境特色。
1.2城市空间发展历程随州市建成区用地空间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解放之前,城区用地主要集中在护城河以内,整个城市空间形似“琵琶形”。
(2)解放后——20世纪70年代,城区用地开始向护城河外围发展,城区建设用地成团装发展。
(3)20世纪80、90年代,城区大幅度向外围拓展,南北空间在这一时期得到拉伸,逐渐形成南北带状城市的形态。
(4)2000年后,先后建成北部曾都经济开发区、东南部随州高新区等工业片区。
这一时期,城区开始跨府河向南部发展,沿交通线蔓延和翼间填充为城市主要拓展模式。
1.3城市文化特色1.3.1古城文化。
古城格局:据《随州志》记载,城高三丈,周十里,设有十三个城门。
城外设护城河二道,深丈余,建闸五处导水入城,注入大小通津河。
在城市格局上,一改“构图方正、轴线分明”的布局形式,运用上圆下椭的对称布局形式,构成了我国少有的形似琵琶的古城布局特色。
随着城市建筑的更新,随州古城历史风貌已基本被现代建筑风貌所取代。
1.3.2编钟文化。
“两圈一带”研讨随州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工商部门对策建议随州市工商局黄甫国乔问斌近年来,随州市工商部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旅游强市”的奋斗目标,立足工商职能,充分发挥服务、监管和维权作用,努力激活随州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全力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
一、随州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随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近年来,随州旅游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正在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增长极。
2009年全市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达483万人次和27亿元。
今年上半年,全市旅游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增长80%以上。
随州旅游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随州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风景名胜众多,拥有“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两张世界级文化名片,以及世界最大的古银杏群落之一的洛阳千年银杏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洪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华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桐柏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徐家河、省级地质公园琵琶湖等著名旅游景点,还有以尚市桃花、万和兰花、三里岗香菇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景观。
二是旅游发展氛围渐浓。
省委、省政府确定将炎帝神农文化作为“湖北第一文化品牌”加以扶持推介。
通过成功举办了两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有效聚集了人气、提升了名气,随州在世界华人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突破性发展旅游业的决定》,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旅游工作委员会,建立了“四大家”领导联系旅游重点项目制度,初步形成了“党政主导、企业主体、行业主管、部门配合”的旅游工作格局。
三是旅游建设步伐加快。
近年来,随州举全市之力开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实施“旅游交通、旅游咨询、旅游标识、旅游厕所、旅游信息覆盖”等五大旅游工程。
特色餐饮、休闲购物、文化娱乐专业街区进一步提档升级,城市的旅游服务功能日益完善。
湖北省旅游产业开展的现状、存在的咨询题及开展前景研究--——湖北省第二次经济普查分析研究资料之十二[内容提要]旅游产业是世界范围内迅速开展的一个新兴产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无形贸易,具有关联度高、污染少、增收潜力大、开展前景好的产业特征。
湖北省正处于工业化开展的中期时期,这为旅游产业化的开展提供了产业支撑;湖北省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国家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使得湖北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湖北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适宜的产业契机、良好的政策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湖北旅游产业开展打下了坚实根底。
文章对湖北省旅游产业开展规模、结构、布局、效益进行分析,剖析咨询题,提出对策,给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一、湖北省旅游产业的开展现状及要紧特征〔一〕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一是从尽对增长量来瞧,湖北省旅游产业近十年来〔除2003年受非典碍事外〕,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进、进境旅游人数、外汇收进四项均维持了逐年增长。
湖北省2000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47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进270.31亿元,2021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5065.1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进969.63亿元,分不是2000年的2.75和3.59倍;2000年接待进境旅游人数450805人次,外汇收进14572.13万美元,2021年接待进境旅游人数1334634人次,外汇收进51020.22万美元,分不是2000年的2.96和3.50倍〔详见表1〕。
表1湖北省2000-2021年旅游人数、收进情况统计数据来源:?湖北统计年鉴?〔2021〕、?湖北旅游统计便览?〔2021〕二是从旅游总收进占地区GDP的比重来瞧,2003年以来,全省维持在7%左右,到2021年,那个数值到达7.83%,在通过六年稳定开展后,有加速启动的迹象。
近十年来,除2003年受非典碍事旅游收进下落外,旅游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远超过了地区GDP的年平均增幅。
家乡随州的比较优势随州,位于湖北省北部,家乡随州的版图面积9636平方公里,人口约260万,下辖曾都区,广水区和随县。
随州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东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
与其他城市相比,其比较优势主要有文化及旅游优势、生态优势,地理优势和产业优势。
随州的文化及旅游优势在于:随州古称“汉东之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景秀丽,物产丰富,以“古、奇、美、”而著称,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古----神农故里。
据史籍记载和国内外专家学者考证,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就诞生在随州烈山(厉山镇),近年来随州烈山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
奇----编钟故国。
随州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早期大型成套系列编钟(打击乐器),精美绝伦,价值连城,被海内外誉为世界奇迹。
美----旅游胜地。
被称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荆楚名胜大洪山,风光秀丽,景观奇特,为中原一绝,是国家级自然风景保护区。
封江、徐家河水库岸柳依依,百岛竞秀、渔舟游弋,有“水上公园”之胜名;平靖黄土、武胜三大古关雄踞险地,突兀而立,气势非凡;吴山鸡鸣山,相传得名于张三丰,道家发源地;高贵三潭风景区等。
处处佳境引人入胜。
随州历史文化名人众多,上古有炎帝神农;春秋有季梁、随侯;战国有曾侯乙;唐时有胡紫阳,李白与胡紫阳交往频繁,写下了大量诗文,流传至今的有《题随州紫阳先生壁》、《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等,今随州拟重建餐霞楼,保护现光寺等文物古迹,扩建成现光山旅游名胜区;唐代诗人刘长卿曾在随州任刺史,有《刘随州集》传世;宋代有欧阳修,他4岁随母亲来随州投靠叔叔,24岁才离开随州北上求学,留有五眼桥、八角楼等遗迹;南宋有名将李庭芝;元朝有明玉珍,明中后期有著名谏官杨涟。
随州的生态优势在于:随州山川秀美,景色宜人,森林面积达到52.3%,随南地区甚至达到70%,完全是一个天然氧吧,堪称全省最适宜人居的地方。
随州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第一章随州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紧紧围绕建设“四个随州”、擦亮“两张名片”的战略决策,以城市“创优”为载体,以重大旅游节庆为抓手,以精品名牌打造为核心,以行业创建和管理为重点,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取得显著成效,炎帝神农故里、玉龙温泉、随州博物馆、一河两岸风光带等一批标志性景区景点相继建成,两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成功举办,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显现。
“十一五”期间实现旅游接待人次2138万,旅游综合收入108亿元,旅游直接就业人数5.5万人,旅游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大幅攀升,随州旅游显示出强劲的后发优势,正在创造跨越式发展的奇迹。
回顾近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一)确立大战略。
在市二次党代会上,市委提出“以旅游为引擎,擦亮两张名片,建设特色随州、开放随州、文化随州、和谐随州”,从战略上确立了旅游业的发展地位。
为了实施这一战略,2007年,我市启动了历时3年的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一国家级金字招牌的创建活动,2010年又启动了旅游强市创建工程,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旅游经济强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在县、市、区层面,旅游业发展被摆在了越来越突出的位置。
随县在建县之初就明确提出“旅游活县”战略,目标是把随县建设成为“世界华人寻根谒祖朝圣地和华中生态文化旅游名胜地”。
广水市建立健全旅游业发展的长效机制,高位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力争把广水建成武汉城市圈休闲度假胜地,建成山水旅游城市。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洪山瞄准华中地区一流的佛教朝圣、避暑度假和地质旅游目的地的奋斗目标,正全力以赴打造“佛教名山、地质乐园、度假天堂”。
(二)编制大规划。
“十一五”期间,随州旅游规划走过了从无到有,从乱到治的历程。
全市市、县(市、区)两级总规、景区控制性规划、景点修建性详规四级规划体系逐步建立。
湖北省随州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
一、随州市区域概况
随州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中国专用汽车之都。
全市总人口258万,国土面积9636平方公里,辖曾都区、广水市、随县、随州经济开发区和大洪山风景名胜区。
随州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随州还是中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集散地和出口基地,被誉为中国花菇之乡、中国古银杏之乡、中国蕙兰之乡。
二、随州市生态文化旅游SWOT分析
(一)优势和机遇
旅游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
随州有奇山异景,有千古编钟,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是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
生态资源丰富。
随州山清水秀,生态富集。
境内有四大名山(大洪山、桐柏山、中华山、大贵山),两大秀水(徐家河、封江),随南地区森林覆盖率达70%。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洪山,九亿年火山玉龙温泉和千年银杏画廊享誉华中,中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被称为“天下七十二福地”的“第四十一福地”桐柏山风景如画。
全市700多座水库,其中徐家河水库作为全国十大水库之一,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另外,在随州北部有淮河之源西游记漂流,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区;在随州东部有广水三潭风景区,武胜关黑龙潭等。
物质文化资源独一无二。
1978年,随州城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65件编钟,是我国迄今出土数量最多、音律最全的整套编钟,距今有2400多年的历史。
炎帝神农传说、炎帝神农祭典、花鼓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洪山打锣鼓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州有新五师司令部纪念馆、江汉公学旧址等重要革命遗址。
四通八达,交通便捷。
随州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凸现了强劲的发展优势。
京广线、西宁线、汉丹线三条铁路,107、312、316三条国道,京珠、汉十、随岳和麻竹四条高速公路在随州纵横交错,穿境而过。
从随州东距上海,西至成都,南达广州,北到北京,都在1000公里的半径之内;从随州到武汉天河机场约110公里。
随州旅游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为发展随州旅游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特别是国家小长假、休息日、大长假的确定,为随州旅游带来了丰富的客流资源。
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了“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构想,为发展随州提供战略机遇。
一些民间资本也看中了旅游行业,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业成为一种较好选择。
(二)问题与挑战
随州旅游开发本身存在的不足。
随州是20XX年成立的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低,所辖县市区较少,只有一区一市一县。
因起步较晚,知名度相对其它地市州较低。
①旅游宣传不够,外地人到湖北后,知道有武当山、木兰山,可能不知道还有随州,有大洪山。
②景区景点包装不够,景区内附属设施不全,项目单一,“可玩性”不够。
曾有游客调侃随州旅游景点说,随州的很多景点是“白天观山景,夜间看屋顶”。
③随州旅游资源人才也相对缺乏,作为内陆城市,因经济收入低,现有旅游高端人才难以落户随州,更不用说旅游策划专家或营销人才。
随州旅游发展相对周边地区受到较大的威胁。
随州周边地区旅游业发展投入相对较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如周边大洪山景区的钟祥、京山,如京山漂流,其为共有资源,但随州投资少,处于被动局面。
周边的襄阳诸葛亮故里,十堰的武当山和神农架林区,恩施大峡谷等地区发展快速,会带走随州的部分客源。
三、随州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构想
当前,正是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黄金时期。
随州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在文化、潜力在文化,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旅游产业培育成随州的主导产业和接续产业,
实现旅游经济强市建设目标。
(一)生态景观观光型
随州大洪山素有“楚北天空第一峰”的美誉,集辉煌寺庙、奇山怪石、地质(溶洞)、泉水瀑布、高山河湖于一体,其中以大慈恩寺和洪山禅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作为游客参加此类生态旅游活动,不仅可观赏到壮美的自然景观,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可以在观赏过程中了解景观中所蕴含着深刻的自然生态及人文特性,接受环保教育熏陶,突出生态旅游的教育意义。
(二)生态休闲养生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回归自然,度假养生已成为共识。
西游记公园女儿国温泉为火山温泉,73个造型精致的泡池星罗棋布,大洪山玉龙温泉欢乐谷、曾都区洛阳镇千年银杏谷景区、桃源湖度假村和广水市武胜关镇“美丽乡村”桃源村,这些区域都是开展养生度假游的理想
场所。
(三)生态文化互融型
由随州炎帝故里风景区、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遗址景区组成的随州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已顺利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专家评审。
通过挖掘大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炎帝神农故里、擂鼓墩曾侯乙墓编钟出土地、玉龙火山温泉等景点的文化内涵,精心打造“听编钟神曲、看曾侯古墓、拜炎帝始祖、游灵山秀水”的旅游线路,努力开辟可与兵马俑、少林寺、桂林山水媲美的旅游精品。
抓好编钟音乐城、中华农耕文明园、大洪山宝珠峰慈恩寺、桐柏山淮河源漂流、大洪山漂流、千年银杏谷等大型文化旅游项目开发。
建造旅游新景点,实现文化与旅游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