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儒家思想地位演变的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儒家思想地位演变的原因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形成与发展阶段

(一)春秋战国——形成

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分封制走向崩溃,周王室衰微而诸侯强大起来,开始了争霸战争。

战国:生产力迅速发展;各国为争霸竞相改革,促使思想的自由、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汉代——独尊地位

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为维护封建大一统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思想体

系。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适应了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

了思想基础,因而“独尊”。

(三)宋明——新发展

1.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

2.三教合一

儒道佛三教之间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滲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

“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儒家学者的探索和思考

宋代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道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

(四)明清——空前强化

1.明清两代,理学和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

2.明朝时期,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创立八股取士制度,规定科举考试仅从儒家的

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儒学的地位空前加强。

(五)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重新泛滥

在辛亥革命失败、人们迷茫、失望之际,北洋军阀出于复辟封建帝制的政治目的,废除资产阶级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些改革,利用当时中国封建思想意识的浓厚残余,在社会上掀起反动的尊孔复古逆流,

(六)文革结束至今——焕发青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思想文化领

域推行“思想解放”运动,儒家学说也得到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当前国家新一代领导人号召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儒学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在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

前提下焕发出新的光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与受尊崇原因

1、积极作用:

(1)“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有积极作用;

(2)“仁”、“仁政”和“以德治民”等观点,有助于防止暴政,缓和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3)“仁义”、“孝道”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

(4)儒家的教育思想,如“温故知新”、“因材施教”等对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

(5)儒家思想渗透到我国的文学、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对我国文明的进步、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6)“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修已安人”、“见利思义”等道德原则对于人格健全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丰富发展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规范当前的商业活动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2、受到尊崇的原因:

(1)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在于其理论本身宣扬“天人感应”,道德规范,提出“大一统”思想,迎合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为广大民众所追求和信仰;

(3)儒家思想有不竭的生命力还在于他能不断吸收其他思想的先进部分,也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喜爱。

二、遭受打击阶段

(一)春秋战国——遭受冷遇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战乱频繁,新兴地主阶级急需强有力的手段来巩固新生的政权。

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维护周礼,这些思想主张无助于统一,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必然受到冷落。

(二)秦朝——惨遭摧残

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

影响: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儒学遭受毁

灭性摧残。

(三)明清——受到冲击

明清之际,随着封建朝代的激烈更替,随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随着时代

的变迁,明末清初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对儒学提出挑战。(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

夫之等对儒家思想及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

(四)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遭受打击

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地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在思想领域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革命的主要对象。同时掀起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企图以西方思想文化取代儒家学说,挽救民族危亡。

(五)新文化运动——统治地位动摇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了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武器,提出在中国实现“德先生”“赛先生”、

“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六)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彻底动摇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无可挑战地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长期和马克思主义意见不一的儒学继续逐渐遭遇厄运,受到更为猛烈、更有组织的批判。“文革”时期,更是开展“批林批孔”、“批周公”运动等闹剧,对儒学文化进行全民规模的、彻底性地破坏,也最终将反传统文化的运动推向了历史的顶点,儒学思想在我国影响进一步减弱。

影响:

儒家思想遭受打击是因为其消极方面: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消极作用是明显的。首先其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其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不利于科学和民主,促成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所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是明显的。所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对这些落后的内容也应该批判和否定。因此,应该肯定明清进步思想家和新文化斗士对儒家的批判。

三、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对待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正确态度是:第一,总的原则是继承其中的精华,弘扬其中优良部分,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消极因素。第二,儒家思想值得继承和肯定的主要部分: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同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力量,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等,尊老、敬贤、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都是继承和发扬的道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