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24.41 KB
- 文档页数:3
美制造业回流真相探究:实为增就业中国仍有优势近来,一些美国企业相继将海外生产线迁回美国本土,或在美国投资兴建新厂,制造业“回流”似乎颇显声势。
美国总统奥巴马不久前还明确表示,要“让美国成为新增就业和制造业的磁场”,要确保下一场制造业革命发生在美国。
这些动向究竟将给世界带来什么?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都很值得关注。
在经历严重金融危机打击后,美国政府打出了重振制造业的口号。
但问题是,美国吸引制造业回流的根基何在?回流是否已成气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本报记者就此对多家美国企业进行了调研,并采访了业内专家。
可以得出结论:美国制造业的“回流”,仍属个案,绝不意味着中国作为全球最重要制造业基地地位的终结。
在全球市场经济法则指引下,哪里有市场,哪里有供应链以及良好的经济生态,制造业就会往哪里走。
“内包”实为增就业福特汽车公司是“美国制造”的一面旗帜,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多次表扬它“内包”就业。
去年1月,奥巴马和副总统拜登在白宫召开“内包就业”论坛,邀请福特、杜邦、奥的斯等企业的负责人参加。
本报记者从福特公司了解到,作为2011年与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达成协议的一部分,福特承诺到2015年在美国新增1.2万个工作岗位。
截至目前,福特已完成新增就业计划的一半以上。
福特公司近日宣布,从2014年年底起将在俄亥俄州组装2.0升EcoBoost引擎,以供应北美市场。
到2015年该工厂全部投产时,将新增450个就业岗位。
目前,该款发动机在西班牙生产。
供应北美的该款发动机的组装线回流之后,西班牙工厂将专供欧洲市场,同时为俄亥俄州的工厂供应部件。
福特等公司的行为,被学者称为回流,意指跨国公司将制造业投资和生产能力从海外向国内转移的一种现象,它既包括把海外的工厂迁移回国,也包括在本土建设工厂,取代在海外建厂或采购的计划。
“回流”是相对于“离岸”或者“外包”而言。
一些专家认为,几十年来,美国制造业在外包上走得太远了,美国制造业的回流,是对以往过度外包的一种“纠偏”。
美国在华制造业回流研究作者:于梦瑶来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年第11期摘要: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美国各类要素成本下降、中关两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美国的制造业回归。
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以供借鉴。
关键词:制造业回;产业结构一、美国在华企业投资回流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制造业回流是指制造业跨国公司将全部或者部分生产产品附加值的海外生产线撤回本国的一种现象。
20世纪80年代,美国施行“去工业化“的战略,虚拟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实体经济日渐缩水。
直至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受到重创,美国政府开始鼓励制造业回归,其中,中国在这个趋势中受到的影响最大。
美国的制造业回流总规模不大,但趋势却一直上升。
美国在华企业投资回流的原因有很多,从我国角度分析,首先,廉价的劳动力一直是我国吸引外资的一个巨大优势,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初期,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大量的劳动力必然使我国的工资水平维持在中低水平,吸引发达国家来华投资。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中国工人工资不断上涨,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制造业在华投资的成本优势。
其次,我国的电力成本自从2010年起,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而燃料费用上升,也使得航运费用因此上涨。
最后,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同时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部分遗留问题,也使得许多美国企业在华投资有所顾忌。
从美国的角度分析,原因也有很多。
首先,美国出于解决本国经济问题的考虑。
近年来美国纷纷出台法案,促使美国的制造业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以此来重振美国的制造业,提高就业率。
其次,美国采取许多投资激励的政策。
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推出许多税收的优惠政策,鼓励本国企业回流和吸引外商投资。
最后,美国要重塑其国际竞争力。
美国的先进制造伙伴关系指导会提出建议:‘增加企业创新、培养新的创新型人才以及改善商业环境。
”之前,美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种种迹象表明,美国要调整制造业的产业格局,以求保持其在国际上的领导力,并要引领制造业发展。
51决制造业空心化等经济问题,创造就业以缓解国内政治和社会分裂,提升美国经济竞争力以应对大国竞争,增强供应链韧性维护国家安全。
相关政策取得了初步成效,加速了制造业回流进程,改善了美国国内就业状况,增加了美国供应链韧性。
但受民主、共和两党在回流路径上的分歧、劳动力短缺、本土生产成本高以及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因素制约,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未达预期。
〔关 键 词〕美国产业政策、制造业回流、美国经济、大国竞争〔作者简介〕宫小飞,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袁 征,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图分类号〕F4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2 8832(2023)6近几届美国政府均把制造业回流作为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从奥巴马政府的“再工业化”,到特朗普政府的“把制造业带回美国”,再到拜登政府的“重振制造业政策”,尽管在形式和手段上有所区别,但核心目标均是激励制造业回流。
目前,学界围绕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但仍有进一《国际问题研究》2023年第6期步深化的空间:在内容上,现有研究分析政策路径和影响较多,进行效果评估的研究较少;在视角上,基于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等经济学视角的研究居多,从国内政治、国际关系出发的分析较少;在时段上,聚焦某一时期的研究居多,长时段考察的成果较少。
[1]从国内政治和外交政策互动的视角出发,探究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的实施动因,分析其实施效果和制约因素,对于理解美国经济和外交政策的互动关系,研判二者发展走向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一、美国激励制造业回流的路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治精英开始反思制造业外包的弊端,逐渐意识到制造业对国家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性,自奥巴马政府以来,均将制造业回流作为施政重点,多管齐下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
(一)推行产业立法为重振本土制造业,近几届美国政府积极推动产业立法,通过歧视性补贴、税收抵免及减税等方式吸引制造业回流。
从法案内容可以看出,民主党[1] 蒋瑛、谢勇、常群:《美国制造业回流对中国供应链安全的影响研究》,《亚太经济》2023年第2期,第75-86页;桑百川、王绍逾:《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对竞争力的影响——基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22年第5期,第71-82页;杨水清、孔颖:《美国制造业再回流,提升美国竞争力了吗》,《世界知识》2022年第23期,第57-59页;高敬峰、王彬、宋玉洁:《美国制造业回流对中国国内价值链质量的影响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20年第10期,第121-134页;王昌林、盛朝迅、苑生龙:《特朗普“制造业回流”政策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影响及应对》,《全球化》2017年第8期,第62-68页;胡峰、王芳:《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9期,第75-79页;宗永建、阎恬冬:《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影响因素分析》,《国际经济合作》2014年第1期,第53-55页;Spencer Fraseur and Abdul Rasheed, “From Offshoring to Reshoring: The Pendulum Swings,” Rutgers Business Review, Vol.8, No.1, 2023, pp.39-56; Nurullah Gur and Serif Dilek, “US–China Economic Rivalry and the Reshoring of Global Supply Chains,”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16, No.1, 2023, pp.61–83; Pan Hui and Zhu Di, “The ‘Manufacturing Reshoring’ Strateg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China,” Euras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Vol.7, No.3, 2019, pp.1-14。
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原因与趋势美国制造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全球化的推动和亚洲地区制造业的发展,美国的制造业曾一度萎靡不振。
然而,在近年来,一股“回流海外”的趋势出现了。
那么,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原因与趋势是什么呢?一、“回流海外”的原因1.成本优势的缩小随着中国等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美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更为稳定。
此外,美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减税政策,通过降低企业成本来吸引更多企业回流美国。
2.物流成本的节约与亚洲等地相比,美国的物流体系更加便捷和成熟,这减少了企业的装运成本和交货时间,更加方便了其在美国的营运。
3.技术创新和智能化的推动在近年来,美国在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等领域都进行了大量投入,这从技术层面上为美国制造业带来了更加优秀、创新的解决方案。
这也使得一些企业更有动力回流美国,以便与技术先进的供应链和制造环境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4.政策支持的加强美国政府近几年来一直在努力为制造业制定更优惠的政策,以加快制造业回流节奏。
比如在2018年,美国的企业所得税率下降到了21%,这降低了企业的税负,也为企业在美国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越的环境。
5.国内市场需求的释放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市场需求也愈加强劲。
对于想要以美国市场为目标的制造企业而言,回流海外也能使其更加方便地满足市场需求,实现更高质量、更快速的生产。
二、“回流海外”趋势的发展1.制造业企业回流趋势的不断加强自2010年代初期以来,越来越多的美国制造业企业开始回流海外。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企业往往是制造业的大型企业,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先进的技术研发能力。
2.吸引欧洲、日本等外资企业的进入随着美国并购的频繁发生,一些欧洲、日本的企业也开始向美国制造业投入更多的业务和资金。
这些企业更多地依托其高水平的技术和知识优势,进入美国市场,在美国本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新型智能制造将催生更多的回流潮随着世界各地对智能制造的重视,美国也在把未来的目光放在智能制造上。
探究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影响作者:王芮来源:《商场现代化》2014年第21期摘要:美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带动着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这与美国较高的科技发展水平是分不开的。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演进,美国制造业顺势而行,外包的发展更为其提供了理想的发展战略,但同时也对其原本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于是又出现外包回流的现象。
本文探究了这一回流现象的原因以及所产生的影响,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外包;制造业;回流一、美国制造业发展历程的回顾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制造业曾是美国国民经济中的中流砥柱,对国民总产值和就业的贡献占所有行业贡献的近1/3。
随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贸易格局的变化,美国制造业竞争能力在70年代开始出现减弱。
80年代后期,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制造业自90年代以来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这些变化使美国制造业对本国经济及世界经济产生一些相应的影响。
这些变化主要是伴随着全球化大趋势(尤其是贸易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的不断演进,美国进入到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来,这使得其制造业发展选取了更加“自由开放”的途径——外包。
制造业外包与其他产业外包略有不同,制造业外包核心在于离岸生产,通过跨国公司利用外国的生产要素在当地进行生产的经济活动,反映了生产要素具有极大的流动性,同时也可能造成本国的就业造成损失和技术溢出。
然而,就在那样一个经济不断开放的时代,外包这一新鲜物似乎让美国各行各业爱不释手,外包狂潮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自90年代以来,肩负着对国民经济最大贡献率的美国制造业也瞄准了国外,尤其是新兴经济体较低的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这些优点,将其制造工厂“搬”至海外,FDI数额逐年增加,作为全球化催化剂的跨国公司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这种新形势的发展方式为主要特征的美国制造业发生了如下的变化:1.制造业产出增长较快而占GDP比重却在下滑近些年,总的来说美国的制造业产出值增长幅度明显。
美国制造业回流战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作者:刘冰洋赵钰琳任新平来源:《今日财富》2017年第15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美国企业陆续从中国撤资。
美企回流主要是基于对成本因素的考量,中美企业之间在税收、能源、人工、土地和融资成本上面有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从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原因切入主题,分析美国制造业回流对于中国制造业的重大影响,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为我国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中国制造业能够做大做强。
一、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前世今生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之美国的工业转型,新兴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崛起,包括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竞争,美国制造业的地位和影响受到了挑战。
因此美国采取“去工业化战略”,开始考虑以成本进行国际区域间再布局,实施“外包”政策,将一些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制造业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新兴经济体,将研发、营销或者高端环节留在本土,实现本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而在21世纪的初期,美国的“产业空心化”趋势越来越严重,高端制造业在整个工业产值及国民经济中占据很大一部分,但是美国本土整体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却逐年下降,制造业增长速度无法跟上美国经济的整体增速,就业人数也随之不断下降。
这使得美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依靠金融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这样的虚拟经济。
国际金融危机后,为重振美国制造业,美国政府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制造业发展、回归。
并且随着企业制造外包的海外成本的不断提高,尽管目前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于美国,但其劳动生产率水平却只相当于美国的1/12。
这意味着将部分产业从中国迁回美国,不但可以减少运输成本、库存损失等支出,在本国更高生产率的情况下,其毛利率还能得到提高。
同时随着美国本土各项优惠政策,使得美国本土优势逐渐显现,较低的税收成本、能源成本、土地及融资成本,再加上更高的生产效率,诱使着大量的美国企业回流。
在特朗普政府期间,加强了制造业回流的政策力度。
主要通过税率的降低、整改相关部门和能源价格的改变等入手,促进本国的制造业发展,增加本国相关公司的实力与凝聚力;加上可能实行的关税壁垒,届时美国制造业将享有较高的税收优惠,对主要市场在北美的制造企业很有吸引力。
美国制造业回流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其对策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制造业的地域分布正在发生变化,美国制造业回流正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
本文从出口角度探讨了美国制造业回流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制定我国出口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国制造业回流,出口,影响,对策一、绪论近年来,制造业的全球性分工趋势逐渐加速,各国制造业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与此同时,随着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制造业回流的政策,美国制造业回流现象越来越明显,其对我国出口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本文将从美国制造业回流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入手,探讨其原因和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更好地应对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挑战。
二、美国制造业回流对我国出口的影响1. 减少我国出口美国制造业回流使美国的制造业发展速度加快,更多的产品在美国本土生产,减少对其他国家的进口需求,对我国造成了影响。
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美国对海外出口的需求下降了26%。
2. 改变我国出口结构随着大量制造业从中国转移到美国,我国的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因为制造业占据了我国出口的大部分份额,随着制造业的缩减,我国出口也将随之降温。
而未来,我国的出口将逐渐转向服务业和高科技制造业。
3. 增加我国企业的成本由于美国制造业回流,生产成本将减少,相应的,我国企业的竞争压力将增大。
由于我国经济的特殊性,对于环保和劳动力成本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这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的成本,他们将不得不通过提高产品售价以及效率的方式来应对美国制造业的竞争。
三、对策1. 转型升级,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含量要想更好地应对美国制造业回流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我国制造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质量,实现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的转变,摆脱低成本、低质量的生产模式,以此保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2. 积极开拓新的出口市场由于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影响,我国出口市场迫切需要新的拓展空间。
因此,我国应该通过积极开拓新的市场来缓解现有市场的压力,包括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欧盟的贸易合作,拓展新兴市场,从而提高我国出口市场的多元化程度。
2017年美国制造业回流影响专题分析报告2017年6月出版文本目录1、美国“制造业回流”进程回顾:成效有限,未达预期 (6)1.1、美国产业空心化是奥巴马政府倡导“制造业回流”的历史根源 (6)1.2、奥巴马政府的美国“制造业回流”战略进程回顾 (7)1.3、奥巴马总统任期内美国“制造业回流”效果分析 (8)2、全球制造业的现状概览 (11)2.1、全球制造业增速趋缓,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一 (11)2.2、全球制造业转移路径回顾:劳动力成本是核心驱动因素 (13)2.3、制造业发展的敏感性因素分析 (14)2.3.1、敏感性因素之一:劳动力与人口结构 (14)2.3.2、敏感性因素之二:市场容量和收入水平 (15)2.3.3、敏感性因素之三:自然资源(原材料与能源) (15)2.3.4、敏感性因素之四:技术创新 (16)2.3.5、敏感性因素之五:产业配套 (16)2.3.6、敏感性因素之六:工业基础 (16)2.3.7、敏感性因素之七:品牌影响 (16)2.3.8、敏感性因素之八:汇率 (17)3、美国制造业的前世今生 (17)3.1、美国制造业的历史变迁 (17)3.2、美国制造业结构:消费电子为主的中端产业是近年主要增长动力 (18)3.3、美国制造业:显著的优势与劣势并存 (21)3.3.1、优势之一:能源价格低廉 (21)3.3.2、优势之二:创新环境良好 (22)3.3.3、优势之三:信息技术强大 (22)3.3.4、优势之四:掌控价值链 (22)3.3.5、瓶颈:劳动力的数量、质量、成本方面难以与发展中国家抗衡 (23)4、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未来 (24)4.1、中国制造业的四十年:奋起直追,后来居上 (24)4.1.1、1978~1987年:中国制造业的复苏 (24)4.1.2、1988~1997年:民营制造业崛起,外资制造业进入 (25)4.1.3、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融入世界,“中国制造”闻名全球 (25)4.1.5、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6)4.2、目前中低端制造业是中国制造业的主力军 (26)4.3、人口结构变化深刻影响社会和制造业变迁 (28)4.3.1、中国人口结构的变迁 (29)4.4、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国企改革、转型升级、一带一路和剩者为王的投资机会 (32)4.4.1、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和制造业的影响巨大 (32)4.4.2、提升效率将是我们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法宝 (33)4.4.3、重视国企改革的投资机会 (33)4.4.4、重视自动化、智能化装备的投资机会 (33)4.4.5、重视转型升级和高端装备的投资机会 (34)4.4.6、重视一带一路的投资机会 (34)4.4.7、出现剩者为王现象,重点投资需求稳定或向上的龙头企业 (35)4.5、转型升级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35)4.5.1、《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35)4.5.2、海外并购加快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步伐 (36)4.5.3、“一带一路”时代到来开启中国制造业的新机遇 (37)5、世界传统、新兴制造业国家综合比较 (37)5.1、中低端产业我们要重视印度这个竞争对手的潜力 (45)6、美国制造业预判:高端地位稳固但面临竞争,中端部分回流,低端继续下滑 (47)第七节全球制造业新格局将现,把握中国高端装备投资机会 (48)图表目录图表1:美国历年部分行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情况 (6)图表2:美国历年制造业实际增加值及增速情况(2009年美元) (9)图表3:美国历年部分行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情况 (9)图表4:美国历年制造业从业人数及比重情况 (10)图表5:全球历年制造业增加值(以现价美元计) (11)图表6:世界各国历年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 (11)图表7:2013年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分布 (12)图表8:全球制造业转移路径示意图 (13)图表9:日本历年总劳动人口及0-14岁人口的总人口占比情况 (14)图表10:中国历年总劳动人口及0-14岁人口的总人口占比情况 (15)图表11:历年美国ISM制造业PMI指数 (18)图表12:2015年美国制造业各细分行业产值占比分布 (19)图表13:2007、2015年美国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增加值比较(2009年美元,单位:十亿美元) (19)图表14:美国历年电子计算机行业及制造业其它行业真实产值(2009年美元) (20)图表15:美国历年制造业工作岗位与就业人数比率 (23)图表16:美国历年制造业劳工成本指数 (24)图表17:中国历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情况 (26)图表18:中国历年制造业PMI指数 (26)图表19:中国历年制造业固定投资比例变化 (27)图表20:2015年中国制造业固定投资比例分布 (27)图表21:1954—2012年全国人口出生情况 (29)图表22:1980—2012年全国劳动力人口总量变化(万人) (29)图表23:2002—2027年全国体力劳动者适龄人口变化情况估算(万人) (30)图表24:1995-2016年GDP和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 (31)图表25:制造业构成及与上下游行业的关系 (33)图表26:中国历年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指数 (37)图表27:各国制造业产值年复合增长率(2010年-2013年) (38)图表28:2013年各国制造业产值占本国GDP的比重 (38)图表29:2015年各国劳动力成本(单位:美元/小时) (38)图表30:2014年各国制造业出口占商品总出口的比重 (39)图表31:税率比较一:德勤公布的2015年各国企业有效税率 (40)图表32:2013年每百万人口研究人员数量 (40)图表33:税率比较二:世界银行公布的2015年各国企业总税率 (41)图表34:2016年全球企业总税率分布一览 (41)图表35:2016年各国物流绩效指数综合分数(0~5代表绩效低~高) (42)图表36:2014年各国制造业出口结构比较 (42)图表37:东南亚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单位:美元/小时) (44)表格1:奥巴马政府“制造业回流”相关政策一览 (7)表格2:奥巴马总统任期内部分知名制造企业回流案例一览 (8)表格3:《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突破领域概况 (35)表格4:美中德英日五大经济体制造业特点综合比较 (43)报告正文1、美国“制造业回流”进程回顾:成效有限,未达预期制造业回流是指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投资和生产从国外向国内转移的一种现象。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浅谈美国制造业回流制造业回流意指跨国公司将制造业投资和生产能力从海外向国内转移的一种现象,它既包括把海外的工厂迁移回国,也包括在国内建设工厂,取代在海外建厂或采购的计划。
总体而言,美国试图通过制造业回流,扭转制造业就业和产出比重持续降低、大量投资转向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的问题,改变美国企业开发新产品、但绝大部分零部件和组装等制造环节不在国内的分工体系。
美国制造业回流与其再工业化战略如影随形。
再工业化是美国重新重视和发展工业,改造提升现有工业和发展新工业的战略举措。
它和美国制造业回流一样,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崛起和世界经济格局变化采取的一个重要应对战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随着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中国、印度制造业的崛起,美国经历了一个去工业化过程,劳动力迅速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汽车、钢铁、消费类电子等以往具有优势的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
1980年至2010年间,美国总就业人数增加了3609万人,制造业就业人数却减少了877万人。
这次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失业率一度超过10%,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是主要原因。
2010年,美国总就业人数为12982万人,制造业就业人数仅为1152万人。
经过这次危机,美国国内主张发展制造业、改变经济过分依赖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的呼声不断高涨,政府已经重新将制造业视为解决就业和经济问题的措施。
美国制造业回流现状及趋势作者:来源:《今日财富》2018年第17期2008年,美国制造业的衰落和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的蓬勃发展所造成的这种平衡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同时也让美国意识到这种发展模式的风险性,从而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
本文通过探讨美国制造业回流的现状,发现美国制造业回流与美国制造业的成本下降、政府政策的扶持有密切的关联性。
根据美国制造业回流可能会带来的影响,为保持和提高中一、美国制造业回流现状(一)美国制造业产量情况近年来,美国制造业产值在GDP中的占比逐渐增大。
由图1中的柱状图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制造业的产值在金融危机前虽然上升缓慢但还是逐年上升的,2009年时由于受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制造业还没有恢复过来,成为从2006年到2015年这十年间制造业产值最低的一年,产值为6.9万亿美元,相比2006年制造业的产值7.2亿美元仍是较低水平。
2009年以后,美国制造业的产值平稳增加,只在2016年时出现小幅度下降。
从图1的折线图中,由于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8年和2009年间美国制造业的产值增加率下降最为严重,分别下降了2.17%和4.82%,而2006到2015年十年间美国制造业产值的平均增长率只有2.57%。
(二)美国制造业就业形势1999年,美国制造业人数为738.3万人,2008年时就业人数下降到1342.5万人,在这10年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了395.8万人。
由于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2010年制造业人数达到了2006年到2015年十年间的最低点,仅为152.4万人。
2010年后,美国就业形势逐渐好转, 2016年上升到了1234.7万人。
从1999年到2010年,美国的制造业就业人数增长率都为负数,而2010年后,由于奥巴马政府做出的一系列政策努力,从2011年开始,美国制造业增长率呈正向反弹,制造业就业人数开始增加。
(三)美国制造业FDI流入情况美国FDI流入金额基本处于逐年上升的状态,但从2002到2010年间FDI的增加速度较为缓慢,而从2011年开始到2016年FDI增加速度大大加快。
美国制造业回流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美国制造业回流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一、引言美国制造业回流是指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外包风险增加以及技术进步等原因,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将生产活动从海外转移到美国本土的趋势。
这一转变对中国的经济与就业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背景1: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原因a: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近年来不断上升,导致美国制造商在考虑生产地点时更多地考虑了成本因素。
b:外包风险增加:外包所涉及的物流、质量控制等环节风险增加,使得部分企业选择回流以减少风险。
c:技术进步:自动化、智能制造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部分生产活动可以在更高效的条件下在美国本土完成。
2:影响因素a:经济增长:美国制造业回流将提高本土生产和就业,对美国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b:中国就业压力:制造业回流意味着中国失去了一部分低技术劳动力就业机会,加剧了中国就业压力。
c:贸易关系调整:制造业回流也将导致美中之间的贸易关系发生调整,可能出现贸易摩擦和争议。
三、回流的行业与企业1:主要回流行业a:电子产品制造b:汽车制造c:纺织和服装行业2:回流的典型企业案例a:苹果公司:苹果在2012年宣布将在美国建立一座生产基地,以便更好地监控产品质量、提高响应速度和缩短交付时间。
b:特斯拉:特斯拉公司于2010年在美国建立了电动汽车生产工厂,成为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典型案例。
c:耐克:耐克公司近年来将一些鞋类生产转移到美国本土,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四、对中国的影响1:就业压力:制造业回流导致中国失去了大量低技术劳动力就业机会,加剧了社会就业压力。
2:供应链调整:部分美国企业调整供应链战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转向其他东南亚国家或美国本土供应商。
3:技术与创新:中国面临着由低成本劳动力驱动的生产模式向技术和创新驱动的生产模式转变的挑战。
4:贸易关系调整:制造业回流可能导致美中之间的贸易额减少,贸易关系出现新的变化和挑战。
一、引言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制造业得益于二战时期军事科技的基础,致力于汽车、机械、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一直保持着全球领先的地位,而后逐步向电子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医疗技术、基因技术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方向发展。
然而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以及全球产业分工的布局和发展,美国制造业开始走向衰退。
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经济的繁荣以及21世纪以来金融保险服务业以及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对制造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2001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 D P比重为13.92%,此后长期处于下降的趋势,于2009年金融危机时达到最低点11.73%。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金融保险行业及房地产行业遭受重创,美国政府意识到了不能过度依赖虚拟经济,而应该发挥实体经济对于国家发展的稳定性和支柱性作用,开始引导制造业回流,即鼓励美国的制造业企业将其投资和生产由国外向国内转移。
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加速发展,但近年来由于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和劳动成本的上升,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正不断被削弱,而美国在此阶段提出的制造业回流政策势必会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本文针对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和检验,以期为今后我国企业的出口贸易提供一定参考。
二、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使美国政府意识到了实体经济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2009年4月奥巴马于乔治敦大学演讲时首次提出将重振制造业作为美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
而后又推出多项政策以支持制造业的发展,如2009年12月发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将制造业确定为美国核心产业,并提出七项政策措施,2012年2月发布《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对美国发展先进制造业进行系统构思,提出三项原则和五大发展目标,试图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李梦梵(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南京211815)收稿日期:2020-10-05作者简介:李梦梵(1997-),女,南京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美国在华企业撤资回流原因及影响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人民币的升值给美国在华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金融危机后,美国的经济模式发生了变化,政府鼓励美国在制造业回流。
针对此现象,本文对美国在华企业撤资回流的原因及影响进行了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美国,在华企业,撤资回流一、引言美国在华企业撤资回流并不是近两年开始的,早在2001年,美国壳牌集团就决定放弃中国液化石油气项目。
金融危机后,美国在华企业回流开始加剧。
美国sleek audio的主要产品曾主要在广东省东莞市生产,但在2011年公司放弃了在东莞的生产,转而是在佛罗里达州一家代工企业生产。
2012年惠而浦把搅拌机从中国移到俄亥俄生产。
美国在华企业的回流引起了各界对中美企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美国在华企业为什么要回流,这一回流对中国有何影响?本文将对这些疑问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美国在华企业回流的原因分析美国在华企业回流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中方的原因也有美方的原因。
(一)中国方面的原因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为了吸引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金,对外资企业采取各种优惠政策。
在这些优惠政策以及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地租成本的激励下,国外企业纷纷进入中国。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政策环境有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受阻。
1.政府取消外国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改革开放初,中国政府给予了外资公司特别的税收优惠政策,但近几年,中国政府为了缓解国内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取消了这一税收优惠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国外企业的竞争力。
2.劳动力成本上升。
外资企业当初进入中国的部分原因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但是这种优势在悄然消去。
渣打银行的一份报告说,2010年中国南方一带的工资上涨了11%,2011年的工资上涨了10%。
2011年底,海关总署对1856家出口企业做了一项问卷调查,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企业高达80.4%。
不断上升的工资水平使得中国的劳动力不在具有吸引外国企业的优势,导致的美国企业回流。
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及其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作者:王贺来源:《经营者》 2019年第12期王贺摘要美国政府自2009年起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始正式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与此同时,我国也正处在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美两国在未来的战略部署和政策制定上存在摩擦和竞争似乎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本文基于1997—2015年间中美制造业发展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影响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相关因素,得出中国制造业应抓住当前发展的时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应对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制造业回流产业升级制造业竞争一、引言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大幅衰退,虚拟经济逐渐萧条,失业率居高不下。
为了复苏经济,解决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复兴实体经济,实现经济的再平衡,美国政府自2009年起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始正式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与此同时,我国也正处在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美两国在未来的战略部署和政策制定上存在摩擦和竞争似乎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随着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不少学者认为中国正面临着“高端制造业回美国,低端制造业去东南亚”的双向抽血式困境。
从历史上看,国际产业转移经历了四次浪潮,第四次浪潮的终点在中国,根据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发展趋势,第五次产业转移浪潮很可能从中国开始。
但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流政策是否导致了中国制造业的外流,从而引起了所谓的第五次产业转移浪潮,结论还不得而知。
二、文献综述国外学者对再工业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战略措施和内容。
杜肖伟(2013)认为美国的“再工业化”必然会限制我国低价格制造业产品的出口。
唐志良和刘建江(2012)认为美国“再工业化”的全面推进将给我国制造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并可能催生出抑制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各种障碍。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相反的观点,彭银(2012)认为尽管我国目前出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疲软等现象,但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以及程度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