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11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创作背景: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
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诗词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早期词作的代表之一,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展现了词人的才情与情感。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解:1、溪亭:临水的亭台,是过去常去的地方。
2、日暮:太阳落山,天色渐暗。
3、沉醉:醉酒,形容人沉浸在某种情感或状态中,忘却了时间。
4、归路:回家的路。
5、兴尽:兴趣耗尽,形容玩乐到尽兴的时候。
6、回舟:乘船返回。
7、误入:错误地进入某地。
8、藕花:荷花。
9、深处:指荷花丛生的地方。
10、争渡:急速行驶,努力渡河。
11、惊起:受惊吓而起来。
12、一滩鸥鹭:一群栖息在水边的鸥鹭。
译文:我常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
玩得尽兴了,很晚才划船回去,不小心进入藕花湾。
用力划啊,用力划啊,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诗词赏析:这是一首优美的自然诗歌,诗人用细致的笔触描绘了溪亭夕照的景色,以及她在荷花丛中迷失方向、艰难穿越的情景。
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也表达了她对生活的小小陶醉和喜悦。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人通过回忆,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黄昏景色。
夕阳西下,词人在溪亭中饮酒作乐,醉得连回家的路都忘记了。
这里的"沉醉"不仅是酒精的麻醉,更是对美好时光的沉醉,对生活的沉醉。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词人在尽兴之后,乘坐小舟回到家中,却无意间闯入了荷花的世界。
这里的"误入"二字,既写出了词人的无意,也写出了荷花的美丽,更写出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深深眷恋。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人试图找到回家的路,却惊动了在滩上休息的水鸟。
这里的"争渡"二字,写出了词人的急切心情。
《如梦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共有二首;以下是两首《如梦令》的全词:
第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第二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两首词以生动的语言和精美的意象描绘了诗人在不同场景下的心情,展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生活中的无奈。
词中以问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如梦的感慨。
《如梦令》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共有两首,分别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这两首词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描绘了她一次愉快的郊游经历。
词的上阕“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展现了作者在溪边亭中游玩时的沉醉和欢乐。
她尽情享受美景,忘记了回家的路。
下阕“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描写了她尽兴而归,却误入荷花深处的情景。
这里的“误入”增添了一份意外和惊喜,使整个场景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通过描写奋力划船的声音和惊起的鸥鹭,展现了作者的活泼和欢快。
整首词富有生活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则是李清照对春天将逝的感慨。
词的上阕“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描绘了夜晚风雨交加,词人宿醉未醒的情景。
下阕“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通过与侍女的对话,表达了作者对庭院中海棠花的关切。
最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之情。
“绿肥红瘦”一词,形象地描绘了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的景象,给人以无限遐想。
两首《如梦令》在艺术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它们都采用了短小精悍的形式,语言简洁明快,却又能够深刻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其次,两首词都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感受,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场景和心境。
此外,两首词都运用了巧妙的构思和韵律,使整首词在节奏上和谐统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从注释和翻译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词作。
注释为读者提供了关于词的背景、作者生平、词语解释等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词的内涵。
翻译则将词人的原意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使读者能够品味到原作的韵味。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如梦令》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代词坛上的佳作。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解析及释义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被誉为天下称赞的不朽名篇。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沉醉于自然景色中,以至于忘记了回家的路,误入荷塘深处,最后惊醒了一滩鸥鹭的情景。
首句“常记溪亭日暮”,展示了作者对溪亭美景的深深眷恋和无尽回忆。
其中的“常记”意味着难忘,而“溪亭”则指临水的亭台,增添了一份宁静安详的氛围。
接下来的“沉醉不知归路”,表达了作者在美景中的沉醉状态,乃至忘记了回家的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进一步描绘了作者乘舟欲归,却因迷路而误入荷塘深处的情景。
这里的“兴尽”表示游兴满足了,而“藕花深处”则形象地描绘了荷花盛开的地方,美丽而又神秘。
最后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通过描述作者急于找寻出路,奋力划船的情景,以及她的行动激起的水鸟,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紧张的画面。
这几句词不仅富有动态感,而且充满了生活气息,使得整个词境变得鲜活起来。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的作品,其词境优美怡人,以短小的篇幅给予读者充分的美的享受。
古诗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李清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前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少女时代独有的游玩欢乐,可见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翻译】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赏析】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赏析李清照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就像一幅充满生活趣味的小画儿,每次读起来呀,都觉得特别有意思。
你想啊,“常记”这俩字,就像是李清照在跟你唠嗑,说:“嘿,我老记着这么个事儿呢。
”这事儿还发生在“溪亭日暮”的时候。
日暮时分啊,本就有一种朦胧又迷人的氛围。
那溪边的小亭子,被夕阳的余晖一照,是不是感觉整个画面都暖烘烘的,还带着点淡淡的忧伤。
就像我们平时回忆那些美好的旧时光,总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有着特别的感觉。
然后再看“沉醉不知归路”。
李清照啊,肯定是玩得太嗨了。
也许是跟小姐妹们在溪边亭子里喝酒、赏花、作诗,玩得不亦乐乎。
那酒啊,就像有一种魔力,让她晕乎乎的,连回家的路都不知道了。
这多像我们现在,有时候跟朋友们聚会,玩到兴起,都忘了时间,也忘了自己该干啥去了。
这种沉醉的状态,是一种全身心投入到快乐中的表现。
她可不是什么“乖乖女”的形象,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尽情享受生活的女子。
从这两句里,我们能感觉到李清照的真性情。
她没有那些个扭捏作态,就是实实在在地把自己的生活片段记录下来。
她不怕别人说她喝酒喝多了,也不怕说自己玩得太疯了。
这就跟我们现在说的“做自己”是一个道理。
她就这么大大方方地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小迷糊展现出来。
而且啊,这两句还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女子的生活乐趣。
虽然我们总觉得古代女子受到很多束缚,但李清照的生活里,有美景、有美酒、有朋友相伴。
她可以在溪亭这个地方,度过这么一个美好的傍晚。
这就像我们现在的女生,也会有自己的闺蜜聚会,会找一个风景好的地方,尽情地放松。
李清照的这两句词,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她那个时代女性生活的小窗户,让我们能透过这窗户,看到她的快乐、她的沉醉、她的那份纯真。
每读一次这两句词,就像是陪着李清照又经历了一次那个美好的日暮时分,感受着她的沉醉,也感受着那份浓浓的生活气息。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赏析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
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作者简介】:李清照(约1084—1155年),自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人,居济南。
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自幼受家庭文化熏陶,少年时即以才藻见称。
18岁时与诸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妻俩酷好金石图书的搜求考据,收藏极富。
靖康元年(1126),金军攻陷汴京,他们避乱江南。
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病逝。
绍兴二年(1132),再适张汝舟,不久离异。
晚年她便只身漂泊越州、杭州、台州和金华一带,境遇极为孤苦。
整理完成赵明诚所著《金石录》,上表于朝,卒年约七十余岁。
李清照的诗、词、散文都有很大的成就。
其散文构思精妙,辞采俊逸,文笔曲折生动,尤善于借叙事以状情,因而颇受推崇。
著有《李易安集》,已佚。
后人辑有《漱玉集》,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创作背景】: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
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
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
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
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
【赏析】:这首抒写溪亭荡舟野游的《如梦令》,究竟是作者哪一年的作品,迄今未有定论。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①,沈醉不知归路②。
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
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
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
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
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
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
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
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
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
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极强,但流传不多。
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解题: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如梦令》,词牌(填词用的典调)名。
注评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黄昏时候。
沈(chén)醉不知归路。
沈醉;大醉。
沈:同“沉”。
这里说“沈醉”既有饮酒过量的意思,也暗示溪亭景色宜人,令人陶醉,乐而忘返,并为下面“误入”句伏笔。
○两句点明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以“常记”总领,引起后面的描绘。
兴尽晚回舟,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藕花深处。
误入:不该入而入。
藕花:荷花。
因游兴沉酣,乐而忘返,所以错过了光线较好的时刻,才把船划到荷塘里。
○两句承上“沈醉不知归路”,启下“争渡”。
争渡,争渡,争渡:抢着把船划出去。
争:争着,抢着。
○酒意未消、游兴未减,全然不顾误入歧途,非要夺路前进不可,活画出少女天真烂漫的情态。
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的意思
译文: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出自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翻译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一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zen),怎样才能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讲解、简评及李清照介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代〕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赏析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
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李清照。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两首《如梦令》词赏析比较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晚年遭际坎坷,故其词从创作风格上看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多描写青少年时期生活,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喜爱或对爱情的追求和纯真;后期则主要描写个人遭遇,抒发故国之思,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其词善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描绘细腻心情,语言风格明快自然,朴素清新流转如珠,充分体现词应“协音律”、“别是一家”的创新主张。
下面试赏析比较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词来理解其词的风格和特点。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两阕,一是广为传诵的“昨夜雨疏风骤”,一是情趣盎然的“常记溪亭日暮”。
两词均为小令,结构和音律上都是单词,33字,7句,5仄韵,一叠韵。
两词的共同之处是:1.从表现手法上都侧重勾勒线条,写意传神,往往通过一两个字,一两句话,达到概括表现主题的目的。
2.从表现内容上看,也都是反映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都从醉酒、花美等自然界的变化中刻画主人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和青春的朴素感情。
但从用语、造词以及意境内的创造上去把握,我们也可以从这两首词中看出李清照创作的不同时期不同特色和诗人不同的语言表现技巧。
一、用语、造句一“平” 一“奇” 。
“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常记”表明所叙是一件时常引起词人回忆的往事,是少女时代一次郊游活动的剪影。
如梦令两首李清照引导语:李清照是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她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下面是小编收集她的如梦令两首,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1、诗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2、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译文: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1、诗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
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全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2、原文: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3、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过沉醉而忘记回家的路。
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却不小心进入藕花塘的深处。
怎么出去,怎么出去,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
②沉(chén)醉:陶醉。
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
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
其词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由于她出身于名门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所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的感伤,无妨其欢快明朗的基调。
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国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内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于孤寂而悲凉。
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品赏析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