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口海岸面临的问题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121.09 KB
- 文档页数:4
河口与海岸带地理环境演变研究河口和海岸带地理环境的演变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河口是河流与海洋相交的地带,海岸带则是陆地和海洋间的过渡地带。
这两个地理单元的演变对于生态系统、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河口的地理环境演变。
河口的形态和河流特性密切相关。
在泥沙充沛的情况下,河口往往会呈现三角洲的形态,例如黄河口。
黄河的泥沙极其丰富,进入海洋后会沉积形成大量的沙洲和沉积扇,最终形成三角洲。
这些沙洲和沉积扇会隔离河流和海洋,形成内湾和海滩。
而当河流的泥沙含量较低时,河口则呈现沙嘴或沙滩的形态,例如中国的长江口。
长江的泥沙相对较少,进入海洋后主要沉积以河流的冲刷力为主,形成长长的沙嘴延伸进海洋。
河口的地理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河流中大量的泥沙和沉积物往往以悬浮态进入海洋。
当人类进行大规模水利工程、水电站建设等活动时,会改变河流泥沙的输送和沉积过程,进而影响河口的地理环境演变。
此外,河口地区的土地开垦、港口建设和河道整治等人类活动也会对河口地理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因此,对河口地理环境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其的共同作用。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海岸带的地理环境演变。
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之间的过渡地带,其地理环境演变主要受到海洋动力学过程和陆地形态变化的影响。
海岸带的主要形态包括海蚀平原、海滩和礁滩等。
当海岸受到风浪和海流的冲击时,海蚀平原会逐渐形成。
而当沉积过程强于侵蚀过程时,海滩和礁滩会逐渐形成。
海岸带的地理环境演变也与人类活动的干扰有关。
近年来,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的影响日益凸显,例如海岸城市的快速发展、港口建设、海洋资源开发等。
这些人类活动不仅会改变海岸带的自然地貌,还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包括沙滩消失、海岸侵蚀、生态系统破坏等。
因此,进行海岸带地理环境演变研究以及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河口和海岸带地理环境的演变研究对于生态系统、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推进河口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推进河口国际口岸城市建设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然而,在实际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河口国际口岸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体系不完善。
随着加工贸易的增长和国际贸易的扩大,口岸的运输能力也需要不断提升。
然而,在一些河口国际口岸城市中,道路、桥梁、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物流效率低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并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
同时,还需要加快发展物流体系,优化物流运输网络,提高整体运输效率。
其次,河口国际口岸城市建设也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传统的加工贸易模式往往使用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并产生大量的污染物。
这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标准。
再次,河口国际口岸城市建设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一些河口国际口岸城市由于地理位置等优势,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取得了快速发展。
然而,另一些河口国际口岸城市由于各种原因,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合理调配资源,推动河口国际口岸城市的均衡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和培训,提高农村人口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最后,河口国际口岸城市建设还需要加强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政府在推进口岸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提供更加高效的政务服务,加强对企业和民众的服务和支持。
政府还应加强市场监管和维护秩序,打击非法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针对以上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
政府可以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加强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效益。
河口区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修复对策探讨董卫卫,林桂兰(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 361005)摘 要: 河口是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又敏感的区域,在人类过度开发下,河口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明显,河口生态系统修复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基于河口生态修复的基本概念,文章通过分析得出我国河口区普遍存在洪涝灾害、水质底泥污染、港口通航能力减弱、渔业资源减少、湿地退化及生物多样性减少、河口海岸生态功能下降等6个生态环境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系统总结了可以采取加强生态海堤建设、控制污染源入海、水质底泥修复、生物资源修复、水动力修复、河口湿地修复、海岸生态景观修复等生态修复措施,提出要构建一个河口基底调查、问题诊断和修复目标确定、生态修复可行性评估、生态修复方案规划设计、项目实施及监测评估、后期保育措施等一整套完整的系统修复技术框架。
最后从河口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河口管理要构建河口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制定长期动态可调整的河口保护修复计划、加强对河口基础交叉学科的研究等措施,为后期河口区生态修复和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 河口;生态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框架中图分类号: X55;文献标志码: A DOI:10.16803/ki.issn.1004 − 6216.2022090010 Discussion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countermeasures in estuary areaDONG Weiwei,LIN Guilan(Thi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Xiamen 361005, China)Abstract: The estuary, characterized by its abundant biodiversity and sensitivity, is increasingly experienc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issues due to excessive human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estuary area are becoming obvious, and the restoration of estuarine ecosyste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Based on the basic concept of estuarin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ix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flood disasters, water quality and sediment pollution, weakening of port navigation capacity, reduction of fishery resources, wetland degradation and biodiversity reduction, and decline of estuarine and coastal ecological functions were found in China's estuary area through analysis. Based on the problem,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asures that could be taken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seawall, control pollution sources into the sea, water quality and sediment restoration, biological resources restoration, hydrodynamic restoration, estuarine wetland restoration, coastal ecological landscape restoration, estuarine wetland restoration and coastal ecological landscape restoration were summarized. It is proposed to construct a complete technical framework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carry out a complete set of systematic restoration proces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restoration, such as estuarine basement investigation, problem diagnosis and restoration target determina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feasibility assessmen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gram planning and design, project implementation,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and late conservation measures.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estuarine developm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estuarine management should build an integrated estuarine management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formulate a long-term dynamic and adjustable estuarine restoration plan, and strengthen research on basic estuarine cross-disciplines, which c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estuarine areas in the future.Keywords: estuary;ecological environment;ecological restoration;technological frameCLC number: X55;收稿日期:2022 − 05 − 25 录用日期:2022 − 10 − 21基金项目: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业务专项资助项目(121170000000190008)作者简介:董卫卫(1980—),女,硕士、工程师。
中国河口海岸面临的挑战【摘要】中国河口海岸面临着来自气候变化、海岸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化和工业化对海岸的影响、海岸区域资源开发所带来的挑战以及环境污染等多重挑战。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河口海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行动。
建议加强对中国河口海岸的保护和管理,促进河口海岸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政府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强监督和管理工作。
公众也应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河口海岸的保护工作中。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确保中国河口海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并让后代能够继续享受美丽的河口海岸。
【关键词】中国、河口海岸、挑战、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城市化、工业化、资源开发、环境污染、未来发展、建议、生态环境保护、政府管理、监督。
1. 引言1.1 中国河口海岸面临的挑战中国河口海岸是中国重要的生态要素和经济资源,近年来,中国河口海岸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风暴增多,给河口海岸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海岸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物种多样性受到威胁,生物链因此受到影响。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沿海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开发方式粗放,加剧了对海岸生态环境的破坏。
海岸区域资源的过度开发,如沙资源开采、滨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对河口海岸的环境压力和破坏。
环境污染问题也严重威胁着河口海岸的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
在未来,如何有效保护河口海岸的生态环境,成为了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为此,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河口海岸的管理和监督,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措施,保护河口海岸的生态环境,确保其可持续发展与利用。
2. 正文2.1 气候变化对中国河口海岸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河口海岸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河口海岸地区的海岸侵蚀和海岸线退缩现象。
沿海城市和村庄面临着被海水淹没的风险,河口地区的生态系统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气候变化还会引发强降雨和风暴增多,导致河口海岸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和风灾。
河口地带开发与海岸线变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河口地带的开发成为现代化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然而,河口地带开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
与此同时,这种开发也对海岸线造成了显著的变迁。
本文将讨论河口地带开发与海岸线变迁之间的关系,以及应对这一问题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
河口地带作为河流和海洋相连的交界处,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战略地位。
因此,河口地带的开发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开发过程中,人们通常会修建码头、港口等基础设施,以促进物流和贸易发展。
同时,城市化进程还推动了住宅和商业地产的建设。
这种开发对当地经济的增长和社会活动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河口地带开发也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首先,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会破坏河口地带的生态系统,导致许多植物和动物物种的灭绝。
其次,开发过程中的排污和工业废物排放等行为也造成了水质污染,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
最重要的是,河口地带的开发还加剧了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问题。
河口地带通常是海岸线上的低洼地区,当海平面上升时,这些地区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一些海岸城市已经面临着淹没的威胁,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河口地带开发的方式。
为了应对河口地带开发与海岸线变迁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保护河口地带的自然生态系统。
保护和恢复河口湿地,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
其次,应该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以减少开发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特别是在水资源管理方面,需要加强河口地带水质的监测和保护,以确保河口地带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要加强对海岸线的监测,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问题。
与此同时,建立海岸防护工程也是确保城市的安全的重要手段。
除了以上措施外,科技创新也能够为河口地带开发和海岸线变迁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例如,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来提供河口地带能源供应,不仅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现代黄河三角洲河口段海岸线演变特征
近年来,现代黄河三角洲河口段海岸线演变已成为一个广泛讨论的研究课题。
近十年来,
由于洪水、治河和滩涂活动的影响,河口段的河床和海岸线有显著的变化。
显而易见,河口段海岸线变化是由河口进退受海洋人为干扰引起。
究其激发原因,来自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包括洪水、冰川演变、河道修复、海堤建设、滩涂开发、未遂拓水等。
相较于自然因素,人类因素引起的海岸线变化居重要地位。
由于它能够深刻改变河口段海
岸线的特性。
譬如,河道的重建或修复能够增大汇入洋中河口、海堤或堤坝建设能够圈出
河口海岸线,而拓水影响则从原来河床中抽取水体,以减少河道水位而影响海岸线演变。
此外,洪水也是河口段海岸线演变的关键因素,有可能产生灾害性的影响。
就近十年来的现象而言,洪水的洪峰有可能填充河口,或者给河口海岸线带来不可预料的破坏。
到河口段海岸线演变再次指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能够影响海岸线演变。
因此,最终
的海岸线演变特征是由以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基于此,正确有效地界定和管理河口段
海岸线演变将是非常重要的。
《湿地》阅读答案《湿地》阅读答案1阅读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美国科学家的一份报告指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每公顷每年制造的综合价值达4052美元,相当于同等面积的热带雨林的2倍,或其他森林的13倍,或草地的17倍,或农田的44倍!然而,对于滨海湿地的功能与价值及其被破坏的严峻性,大局部政府官员和社会公众却知之甚少,甚至毫无熟悉,以至于把它们统统视为有待于“开发利用”的“荒地”。
②滨海湿地系指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包括河口、滩涂、盐沼、海湾、海峡、红树林与珊瑚礁等,是介于海洋与陆地之间的一种特珠的生态系统,拥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种类。
中国滨海湿地的生物种类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③中国海岸线曲折绵长,有1.8万多公里,仅潮间带滩涂面积就有217万公顷,沿海水域是为数众多的水生生物、鸟类和两栖动物的栖息地及一些洄游鱼类的生殖地。
在中国的海疆沿岸约有1500条大小河流入海,形成了浅海滩涂、河口湾、海岸湿地、红树林、珊瑚礁和海岛6大生态系统30多个种类,其中不少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湿地。
④我国河口海岸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入海泥沙急剧削减,如近几年黄河由于来水削减和断流,河口来沙仅及50年月的1/60,导致黄河三角洲患病海水侵蚀;二是入海污染物显著增加,全国河流长度的70.6%受到污染,农田化肥施用量近20年增加4倍多,大量工业与城市污水排放,造成近海水质恶化,赤潮频发,每年仅此一项损失就以10亿元计。
⑤被誉为“海上森林”和“海洋生物伊甸园”的红树林,处于海洋与陆地的动态交界面,是一种独特的海陆边缘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很高的生物生产力和重要的海岸防扩功能,而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不行替代的重要作用。
已知全球红树林有23科30属81种,中国有16科20属29种,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区的沿海。
我国沿海地区城市化程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占陆域国土13%的沿海经济带承载着全国40%左右的人口,创造全国60%左右的国民经济产值。
同时,面积约300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1.4%)的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聚居7 ̄8亿人口,人类生存发展对流域资源的需求之切和赋予环境的压力之大不言而喻,河口地区可持续发展遇到了以下五个突出问题。
一、海洋功能区划执行不畅在我国沿海一些地方,对海洋的开发利用目前仍处在无序的粗放型模式上,这对海洋尤其是河口地区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严峻挑战。
从2000年开始,国家海洋局着手编制《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经过两年的编制和协调,国务院于2002年8月22日批准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并相继批准了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功能区划。
海洋功能区划制度的实施,有效地规范了海洋开发秩序、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
但是,由于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海洋功能区划管理规定,使得海洋功能区划工作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矛盾。
如编制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海洋功能区的划定过于超前;批准后频繁修改;已经批准的海洋功能区划未得到严格实施;个别区县在编制海洋功能区划的过程中,随意突破上级海洋功能区划确定的功能范围;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有关行业规划无限度扩大自己的范围,尤其是扩大占用海洋这一稀缺资源的范围。
二、河流入海沙量急剧减少我国主要河口与世界上许多其他河口一样,都面临着入海泥沙显著减少的现场。
在20世纪50至80年代,我国河流每年挟带20亿t的泥沙入海,占全世界入海泥沙的10%,其中主要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河流占全国入海泥沙量的80%左右。
20世纪末,我国入海泥沙量降至不足10亿t。
入海泥沙锐减带来的一个新的挑战就是,河口三角洲海岸岸滩在新的动力泥沙环境条件下发生新的冲淤演变调整。
过去淤涨型河口海岸,由于淤涨速度减缓,转化成平衡型或侵蚀型。
黄河三角洲从过去年均造陆23km2,演变为大面积的侵蚀后退,使胜利油田受到潮淹堤坍的威胁,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滨海湿地大面积丧失和滩影响我国河口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五大问题赵晓涛1杨威1周丹1陈沈良2(1.中国海洋报北京100860;2.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摘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海洋大国,在18000多km的大陆海岸线上,分布着众多河口地区。
河口治理方案背景河口是江河流入海洋的地方,也是海洋和陆地相结合的重要区域。
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以及自然因素,河口地区常常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包括海洋污染、岸线侵蚀等。
为了维护河口地区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河口治理方案势在必行。
目标本河口治理方案的主要目标如下:1. 保护河口生态环境,减少海洋污染源的输入;2. 防止岸线侵蚀和滩涂消失,保护沿岸生态系统;3. 促进河口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河口治理措施1. 海洋污染防治- 加强监测和管理,建立海洋污染监测网,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事件;-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
2. 岸线保护和管理- 制定岸线保护规划,明确岸线使用和开发的限制;- 建设海岸防护工程,抵御海洋侵袭,防止岸线侵蚀;- 加强植被覆盖,稳定滩涂,保护沿岸生态系统。
3. 可持续发展- 推动河口经济转型,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加强科研力量,探索河口地区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利用方法;- 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居民环保意识,促进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
实施和评估为了确保河口治理方案的顺利实施,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成立河口治理机构,负责方案的实施和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工作;- 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明确责任和任务分工;- 定期进行方案实施效果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
结论河口治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我们能够实现河口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未来提供一个洁净、美丽的河口地区。
以上就是本次河口治理方案的主要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参考。
谢谢!。
【摘要】【关键词】引言河口海岸是地球四大圈层交汇、能量流和物质流的重要聚散地带。
该区域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开发程度高,导致严重的环境变异、资源破坏,对区域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特别是我国流域高强度开发对河口和邻近海岸带有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新世纪我国的河口海岸面临着四个方面的挑战:入海泥沙量急剧减少;入海污染物质显著增加;滨海湿地丧失;全球海平面上升对中国低海岸的严重威胁。
为此,开展河口海岸环境变异的研究,为解决国家目标和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无疑是非常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河口海岸人类活动环境变异资源利用河口是流域和海洋的枢纽,既是流域物质的归宿,又是海洋的开始;海岸是陆地和海洋的过渡带。
河口海岸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带,各种过程(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地质的)耦合多变,演变机制复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
河口海岸地带又是经济发达、人口集居之地,世界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增加了河口海岸地区的压力。
同时,流域的高强度开发,如森林的破坏、高坝的建设、跨流域的调水、化肥的大量使用等直接影响到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加上全球变化、全球变暖问题,如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侵蚀,从而导致严重的环境恶化、资源破坏和灾害频发,对人类生存环境安全和生存质量构成严峻的威胁。
因此,河口海岸的研究、开发和保护是当前世界沿海国家和科学家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纷纷提出了研究目标、计划和治理对策。
河口海岸带汇聚各种陆地(流域)物质:淡水径流、泥沙和化学物质,在海洋动力波、流、潮及其巨大能量的作用下,改变其例边界和底边界以及区域生态环境。
入海泥沙及化学物质的75~90%归宿于海岸带。
因此,以流域为纽带的人类高强度经济活动赋予流域环境的压力最终向河口转移、汇聚,通过物质和能量通量的变化对河口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域的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海岸线长18000km,拥有37万km2的领海和约300万km2的海洋专属经济区。
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我国入海河流总经流量,占世界人海径流总量的3.9%;总输沙量占世界总量高达10%以上。
其中,长江、黄河和珠江三大江河的径流和输沙总量分别占全国的73%、82%左右。
中国沿海地区城市化程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占陆域国土13%的沿海经济带,承载着全国40%左右的人口,创造全国60%左右的国民经济产值,它的发展对海岸带资源环境有极大的依赖性,也使海岸承受沉重的环境压力。
与此同时,面积约300万km(占国土的31.4%)的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聚居7一8亿人口,人类生存发展对流域资源的需求之切和赋予环境的压力之大不言而喻,它是人类活动最频繁而强烈的区域,植被破坏、建坝筑库、截流引水、工业和民用污水排放、农药化肥面源污染等产生的环境后果势必向河口及其邻近海域传递转移。
近年来,大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已出现许多引人关注的问题。
正在建设的三峡工程、小浪底水库和择日而举的南水北调工程还会进一步改变长江、黄河中下游的水沙过程及通量,所有这些会对东部沿海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冲击,也是当前我国河口海岸面临的严重挑战。
河口是流域物质入海的必经之地,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通道,陆地的物质流一水、沙、化学物质,通过这个通道输送海洋。
在河口和邻近海岸陆海相互作用中,河流入海物质是海岸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据估算,每年由陆地进入海洋的物质约有85%是经河口搬运入海的,可见,河口在陆地物质入海中起着重要作用。
陆海物质交汇、咸淡水混合、径流和潮流相互作用的河口地区,产生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沉积过程。
其中,入海泥沙的变化是一个重要方面。
河流入海物质在口外的扩散,形成的冲淡水飘浮在盐水层上面,形成河口锋,泥沙在河口沉积,形成三角洲。
2一、问题一:河流入海沙量急剧减少中国河口海岸面临的问题探讨曹守海(丹东港集团丹东118000)我国主要河口与世界上其它许多河口一样都面临着入海泥沙显著减少的现象。
全球入海的泥沙总量为180一240亿t/a,在50~80年代,我国河流每年挟带20亿t的泥沙入海,占全世界人海泥沙的10%,其中主要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河流占80%左右。
黄河过去年输沙12亿t,素以多沙称著于世。
黄河在1960年由于三门峡水库截流出现第一次断流,之后,自1972年起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黄河下游断流日趋严重,1997年利津水文站就断流13次,累计226天,河口330天无水沙入海。
黄河的断流导致入海泥沙锐减,近几年的黄河来沙仅相当于50年代的l/60,2000年黄河入海泥沙不到2000万t。
长江年入海泥沙在70年代以前近5亿t,近30年来入海泥沙有明显的减少趋势,90年代比60年代减少了l/3,比80年代减少21%,到2000年入海泥沙为3.4亿t。
而长江的入海径流50年代以来呈波动变化,并没有减少的趋势。
珠江三角洲河道大量采沙,使得入海推移质泥沙大量减少。
中小河流存在同样的问题,渤海湾沿岸许多入海河流成了有河无尾的现象,如滦河入海泥沙在引滦工程后减少了95%[7];胶州湾80年代的入湾河流泥沙量仅相当于50年代的2~3%。
浙江一些山区河流因上游大量用水,河口航道由河控型转变为潮控型,引起了航道的淤积。
可见,目前主要因黄河、长江入海泥沙通量变异,近年我国河流入海沙量比过去减少了一半以上。
河流入海物质流是一个变数,变数的原因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其中流域人类活动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泥沙的变化有人为因素造成的植被破坏和恢复。
中国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严重,水土大量流失。
而近50年来,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8.7%增加到2000年的16.55%,这有利于水土保持。
我国海岸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河口众多,淤泥质海岸分布广泛。
近年来流域开发日益加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不断增加,高坝占世界的一半,加上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实施,对河流入海沙产生明显的改变。
河流入海泥沙的改变,直接引起河口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岸的冲淤演变。
水库的建设对水起到调控作用,而对沙则起了拦截作用。
目前我国大中小水库有84944座,主要集中在三大流域长江、黄河和珠江,共计占75%以上,其中长江流域就有43948座,占一半左右,黄河及华北平原9842座,占11.6%,珠江主要部分10845座,占12.8%。
当务之急要考虑的问题是,即将竣工的长江三峡工程对径流的调节和泥沙的拦截;即将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线分别调水130一170、130~140和120一170亿方,对长江口水沙条件的改变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
我国的入海泥沙从80年代以前入海泥沙的总量近20亿t,至20世纪末降至不足10亿t,甚至可能只有5一7亿t。
入海泥沙锐减带来一个新的挑战就是,河口三角洲海岸岸滩在新的动力泥沙环境条件下发生新的冲淤演变调整,过去淤涨型河口海岸,淤涨速度减缓、转化成平衡型蚀型。
黄河三角洲从过去年均造陆23km,演变为大面积的侵蚀后退,使胜利油田受到潮淹堤坍的威胁;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滨海湿地大面积丧失和滩涂资源减少。
尽管近年来长江口期间带滩地保持着较高的淤涨趋势,但水下三角洲堆积速率已明显趋缓,初步研究表明,近20年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已出现大范围的侵蚀,这一问题不容忽初。
河流入海物质流除了淡水径流及其挟带的固体径流一泥沙外,还包括化学径流(污染物和营养盐)。
入海化学径流因为人类活动而呈现恶化现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农田大量施肥和城市工业化发展排出的大量污水。
我国的农田面源污染严重,化肥施用量与年俱增,从1978年的884万t增加到1999年的4124.3万t,20年时间增加了4倍多。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十分快速,50年代我国城市化程度仅为10~12%左右。
90年代中期近30%,而目前城市化程度已达36%。
城市化导致城镇人口急剧增加,从而用水量也大量增加,1985年全国生活用水量仅51.9亿t,而1999年全国供水总量达467.5亿t,其中生活用水189.6亿t,生产用水236.5亿t。
城市化导致了污染化,就陆地水而言,我国的水质污染非常严重。
目前,我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约50%以上河段水质为iv类、v类或劣v类水。
全国1997年废污水总排放量584亿t,城镇污水排放量达584亿m3/a。
全国河流长度有70.6%受污染,根据10万km的评价河段,iv类以上47%,而1984年iv类以上21.8%。
1999年长江总评价河段31106km,其中i类水质仅6.6%,ⅱ、ⅲ类水质39.5%和33.1%,iv类以上达2二、问题二:入海污染物质显著增加20.8%。
长江三角洲地区iv类及以上占82.5%,所以,长江口及杭州湾排海污水所引起的海水污染范围较严重。
另外,人类快速增长的海洋开发利用,导致残水区域正经历废物排放、热与辐射污染、疏浚、海岸建筑、采矿和掠夺性开发的巨大影响。
由于大量污水排放入海,使得近海海域水质恶化。
沿海不少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环境质量逐年下降,近海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域污染事件频繁发生。
根据1999年全国近岸368个监测站位数据表明:我国近岸海域水质以劣IV类和Ⅱ类为主;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总体上东海污染最重;其次是渤海、南海、黄海。
报道称“沿大部分滨海地区,水质劣手Ⅰ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扩展至距岸10-30km,而江苏、上海、浙江以及辽东湾沿岸,已扩展至距岸120-200km处”长江口营养盐入海通量和污染物排海量大幅增加,以致长江口吸邻近海域成为我国沿海劣质水分布面积最大、富养化多发的区域;长江口水质标准不到Ⅳ级。
由于水质恶化,沿海赤潮频发。
近年来,我国急速成为一个赤潮灾害多发的国家,自1972年起发生频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每年损失以10亿元计。
其中东海发生频率最高,其次为黄海和渤海、南海、长江、珠江口外海域都发现了底层缺氧区。
富营养化是我国近岸海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以无机氮、无机磷为代表性营养盐在我国四个海区均严重超标,特别是在城市集中和工业化发展迅速的近岸海域。
所有这些都表明,由河流入海物质通量变异引起的河口海岸带的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正面临严重的威胁。
湿地是生命之水,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它具有多种功能,有降减污染、改善环境的作用。
它是多种野生动植物,特别是许多濒危水禽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场所。
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湿地面积(包括滨海、河口、河流、湖泊和沼泽)大约2500万ha,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6%,其中河口和滨海湿地约为500万ha,是极为重要的两大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对湿地保护认识不够,不当的人为活动使近年来我国湿地面积迅速减少,致使湿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迅速降低,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衰三、问题三:河口与滨海湿地丧失与修复退的严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