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辨证论治看《伤寒论》、《金匮要略》一体观
- 格式:pdf
- 大小:91.38 KB
- 文档页数:2
神奇的脉诊,揭秘《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蕴含的玄机!导读有人说,学中医靠悟性,此话或许不假,比如中医四诊之一的脉诊,一直有“脉理浩繁,切循不易,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说法,其难易程度昭然若揭,脉诊中蕴含的点点玄机,若非用心去领悟它,又怎能体会脉象里的丝丝缕缕差异?关于脉诊,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也有涉及,今且来看看《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关于脉诊蕴含着哪些玄机!脉诊是中医学辨证的重要手段之一。
古人对脉诊是比较重视的,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灵枢·逆顺》:“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
”均说明脉诊能够了解正邪之间的关系,对病机的阐述、预后的判断、治疗的确定,都有很大帮助,成为中医学的四诊之一。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脉诊,是在继承《内经》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临床实践,脉证合参,对辨证治疗尤有重大意义。
在当前继承中医药遗产,学习《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部经典著作时,对这两部书中所涉及的各种脉象,首先要了解它的含义,这样对进一步领会这两部书的各篇条文是有所裨益的。
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各篇篇名均是某病脉证并治,可知张仲景是很重视脉诊的,由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脉诊与后世脉学有不同之处,如果不预先了解其脉诊的内容,在学习这两部书是会感到有一定困难的。
因此本文将从总的方面说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脉诊在辨证方面的意义和运用上的特点;再从脉象的分类中,分别叙述各种脉象及其兼脉的含义,以求能更全面地领会《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关于脉诊的内容。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脉诊在辨证方面的意义,可从以下几点看出。
一是阐明病机:如《伤寒论》的桂枝汤证,其脉象为阳浮而阴弱,阳浮说明是表证,而阴弱则说明是表虚。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中亦有“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指脉紧是有宿食不化,此以脉诊来阐明病机者。
《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六病传变规律和治疗原则在上一讲,我们说,我们要利用现代的医学知识,结合前辈先贤留给我们的知识,建立起一个新的中医辨证模型。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医辨证模型呢?这个中医辨证模型,我把它叫做“六病传变”辨证模型,是在祝味菊先生提出的伤寒五段学说模型基础上建立的。
为什么不叫“六经传变”辨证模型呢?主要是想和我们大家已熟悉的“六经辨证”区别开来。
而且,通过我们上一讲的分析,大家也知道了,其实我们所说的“六经”就是“六病”,就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太阴病和厥阴病。
在上一讲,我们讲了“六病传变”模型的三个重要概念,在本讲,我们将讲述这个辨证模型的基本结构,就是“六病传变”的规律和治疗原则。
一、什么是“六病传变”?我们说了,“六病”就是分别代表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太阴病、厥阴病六种病证,是指人体对抗疾病时表现出来的六个不同阶段的状态。
其中:太阳病是指人体肌表受风寒侵袭后,人体机能进行正常抵抗而出现的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等相关的病症;阳明病是指那些人体体气壮实、机能亢进而对疾病反抗过度而出现的肺胃热盛、胃肠热盛等等的相关病症;少阳病是指人体内有障碍导致不能正常抵抗外邪入侵的病症,主要是指那些因水液循环障碍疾病,就是我们常说的痰饮疾病;少阴病是指人体心脏机能低下而表现出来的四肢逆冷、恶寒倦卧等等的病症;太阴病是指胃肠虚寒而表现出来的一系列食入不化、肠寒泄泻等等的病症;厥阴病是指那些积虚既久而表现出来人体全身各项机能特别低下的病症,属于生死边缘状态。
“六病传变”就是一个平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常人”得病之后,在这六种病症之间的相互转变规律。
当然,如果一个人原来身体就存在问题,发病时也可能就直接地出现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太阴病甚至厥阴病的症状,也有可能同时出现几种病症的合病,在病症的转换也可能出现并病等等,这就涉及到我们后而要说的治疗原则问题,就是说治病时是要先解表后攻里,还是要先救里后解表,还是要表里同治的问题。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文献研究概述核心提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文献研究概述摘要:本文就《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的成书背景和学术贡献作了系统的介绍和评价,并结合作者数十年的治学经验,对如何学好《……摘要:本文就《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的成书背景和学术贡献作了系统的介绍和评价,并结合作者数十年的治学经验,对如何学好《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介绍了个人的治学方法和体会。
提出治仲景之学,首当求全,研读仲景之书,必以选善本与完本为要务,论病诸条文为治《伤寒》着眼之处,可检选后世名注参读,自可事功倍。
在学习方法上,需背诵与理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原系东汉末年南阳大医张仲景(名机)先生《伤寒杂病论》一书之流传遗本。
仲景先生原著问世不久,因逢乱世,遂遭散佚,经汉、晋间人王叔和重整,再度问世,其后几经传抄,遂成多种传本。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众传本之一种也。
今存为宋臣林亿、高保衡等校定本。
该书自问世以来,甚得医家青睐,后世奉之为医学经典,犹业医必读之书,流传至今已有1800余年,不仅不失其历史文献地位,而且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对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发展,开创了全新的道路。
本文就《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文献研究方面的几个问题,加以概述。
成书背景仲景先生,《后汉书》无传,据其《伤寒杂病论·序》及诸多野史杂记中有关史料,知其生当汉末,正值汉祚颓倾、战乱频仍、疫病流行之时。
仲景先生深感不幸,遂有是作。
其成书背景,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与之相关。
1.时代背景东汉末年,当桓、灵二帝时,帝祚已衰,宦官专权,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疫病流行,《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又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亦云:“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此文足可说明在南阳地区疫病流行,对人民健康造成的伤害是何等严重。
在张仲景生活的数十年间,正值黄巾起义,诸候割据,战争频仍,疫病流行之时,造成了人民生活难以保障,生命受到威胁的政治经济危机。
《伤寒金匮》传统医学体系,正宗的一脉一,《伤寒论》与《金匮要略》1中医西医,各有体系.中医体系,全在仲景,全在《伤寒金匮》,古往今来,神医虽多,治法各异,但未成体系,《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融汇了治辩理法、实战方药、医道传承系统的传统医学集成体系,也是全世界的传统医学中,最完善最高峰的医书经典。
先师以《伤寒论》六经六气的系统论和《金匮要略》的杂病论,构筑了完整的中医医疗体系,让治辩用药,有理法可依,让中医体系,清淅明朗,让治病疗效,立竿见影,让传统医学成为一门与现代医学体系并驾其驱的生命科学系统工程。
从外感病相传到内伤里虚之杂病的传变关系,学完《伤寒论》你就会知道什么伤寒体系,学完《金匮要略》你就会在伤寒体系下治辩各种杂病,相辅相承,有头有尾,有理有法,有方有药,医道正宗,一脉相承,学完之后,你就会对中医治病体系的概念和脉络,有一个全新的认知。
《伤寒加金匮》组成的一个完整中医体系,与西医并驾其驱,研究仲景,就是中医进步,不学仲景,中医停止不前。
后世医家谓,不学仲景者,皆不配被称为中医,更不配被称为名家或国手,唯有医圣张仲景,一代宗师黄元御,才是真正能够代表我国的正统医学。
2学习《伤寒金匮》必须连在一起学,许多内容,详于前而略于后,或详于后而略于前,黄师的注解也是这样,《伤寒》系统部分和《金匮》杂病部分,内容也是详于此而略于彼,详于彼而略于此,但理论始终是一个理论,连在一起又相互交错的,就像外感加杂病的关系一样,即有外感又有内伤里虚杂病。
两本书的理论,都是一个相同的体系,单独看学不系统,而且还会跑偏,误入岐途,前面不懂的也不要死磕,继续往后学,学到后面自然有答案,后面不懂的也不要死磕,在学第二遍的时候前面又会给出答案,就这样反复如此,则能入门,然后进步,然后悟懂一点仲景体系,每一遍都有新的收获,永远学不完也学不尽,就像一个永远挖不完的矿,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财富。
学完仲景与黄师理论,真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更知防病治病。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伤寒论》的辩证论治体系《伤寒论》是辩“六经为病脉症并治”,比如“辨太阳病脉症并治”,这句话值得大家深入探讨,它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伤寒论》是一本辨病的书,出发点是辨病,辨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确切地说,它辨的是病的什么、。
是病位。
如果我们理解了六经,就会发现病位本身反应的是什么?是病机。
所以,辨六经为“病”和后世的“病”,内含是不一样的。
《伤寒论》辨病,辨的是病位,例如太阳病、少阳病、厥阴病,而病位和病性密切相关——病性与病位共同决定了病在哪一经。
你看我们《中医内科学》里讲的哮证、喘证、咳嗽、心悸、胸痹,这些严格来讲是症状。
中医对这些症状的研究比较深入,并把他们拿出来作为病专门去研究。
第二,《伤寒论》奠定了中医的辩证论治体系。
你说它辨病,怎么又奠定了辨证论治的体系呢?其实你看标题“辨……病脉证并治”,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它不仅是辨病,还辩证。
那么,《伤寒论》辨的证有哪些?后面六经聚类法的部分会具体讲,比如三阳辨的是在经在腑,太阳饼在经有伤寒证与中风证;在腑有蓄水证与蓄血证,这就是“证”。
还有阳明在经有白虎汤证,在腑有承气汤证。
三阴是寒化热化,少阴寒化是附子汤证,少阴热化是黄连阿胶汤证。
由此可见《伤寒论》...《伤寒论》是辩“六经为病脉症并治”,比如“辨太阳病脉症并治”,这句话值得大家深入探讨,它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伤寒论》是一本辨病的书,出发点是辨病,辨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确切地说,它辨的是病的什么、。
是病位。
如果我们理解了六经,就会发现病位本身反应的是什么?是病机。
所以,辨六经为“病”和后世的“病”,内含是不一样的。
《伤寒论》辨病,辨的是病位,例如太阳病、少阳病、厥阴病,而病位和病性密切相关——病性与病位共同决定了病在哪一经。
你看我们《中医内科学》里讲的哮证、喘证、咳嗽、心悸、胸痹,这些严格来讲是症状。
《伤寒论》和《⾦匮要略》的异同
《伤寒论》和《⾦匮要略》虽同出⼀⼈⼿笔,⼆书所论却有异同,但不同之处是主要的。
从内容看,《伤寒论》以论外感伤寒为主,虽然其中也有杂病,但多属外感误治引起的内伤病变。
“⾦匮”以论内伤杂病为主,然其中也有外感病,这说明外感与内伤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即外感亦造成内伤,内伤亦易招致外感。
从辨证⽅法看,《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匮”则以脏腑经络辨证特别是脏腑辨证为主;就疾病的传变看,由于伤寒是感邪为患,故变化较多;内伤多是⾃⾝脏腑功能失调致病,故传变较少。
就治疗⽅法看,伤寒治疗是以祛邪为主,祛邪亦即安正;内伤治疗则以扶正为主,扶正亦即祛邪。
就⽤药看,伤寒侧重祛邪,故未⽤黄芪,当归也少⽤;内伤以扶正为主,故补药如归芪之类多⽤。
外感寒邪每易伤阳⽽致虚脱⽣变,故《伤寒论》中附⼦多⽣⽤,取其回阳救逆;内伤多阳虚,故“⾦匮”中附⼦多炮⽤,取其扶阳⽌痛。
尽管如此,两书亦有相同之处,如病在阳明胃者,多属实证热证;病在太阴脾者,多属虚证寒证。
例如“⾦匮”的《腹满寒疝宿病篇》及《黄疸病篇》所论述的病机与《伤寒论》的《阳明篇》、《太阴篇》却有相同之处,其治疗⽅法与⽅剂,也可通⽤。
另外,“⾦匮”和《伤寒论》相同的条⽂有43条,(按原本重复57条),相同的⽅剂有44⾸,且两书之⽅剂都具有药味少,配合严谨和疗效⾼的特点,也说明⼆者联系密切,如将两者结合研究,⾃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学习《伤寒论》和“⾦匮”的⽅法之⼀。
命。
本文内容只见多人引用,从未见过全文。
网上也未见过。
最近,偶然机会,在黄煌经方沙龙上,见到该文章的图片。
(见附后)。
我将它整理成word文档,供大家学习参考。
天地悠悠zjw)《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上海中医学院柯雪帆赵章忠张玉萍程磐基《伤寒沦》和《金匮要略》两书中的药物剂量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至今仍是悬而末决。
现就近年对这个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进行讨论,并提出我们自己的观点。
一、根据临床常用量估计1979 年出版的湖北中医学院主编的《仿寒论选读》具体地把《伤寒论》中汉代的1两折合为3克,1升折合为60〜80毫升或18~30克。
此书沿用1964 年出版的《伤寒论讲义》(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的观点,认为“关于剂量之标准,古今不一。
汉时以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即二十四铢为一两。
处方应用时,一方面根据前人考证的量制折算,更重要的是依据临床实践。
凡沦中云一两者,折今约一钱.云一升者,按重量折今六钱至一两不等,按容量可折60 至80 毫升。
”我们认为,医生对某—种药物的习贯用量是回事,东汉时1 两折合现在多少克是另一回事,两者不能等同起来。
这种用临床常用量来估计仲景用药剂量的方法,早已有之。
如徐灵胎。
医药源流论,认为“自三代至汉晋,升斗权衡,虽有异同,以今较之,不过十分之二。
”汪昂《汤头歌诀》认为“大约古用一两今用一钱足矣。
”徐、汪两人均为清代人,出生年月,相差不过七十余年,当时的衡制并无变化,1 两合今之37.3 克。
而所估计的剂量相差竟达一倍。
就以近年临床来说,各个医生的习惯用量差别很大.如上海的夏理彬老中医,桂枝只用三分到五分(1〜1.5克),而沈宝善老中医,桂枝常用一两到三两(30〜90克),相差数十倍.即使采用临床常用量的平均数,也是不妥当的.因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医生的用药剂量差异之大,实难统一划定。
所以根据临床常用量来估计仲景用药剂量,并不是一个好方法.二、根据某种药物单位体积测比重推算近有陈家骅氏等的论著《经方药量管窥“见《浙江中医杂志》1981 年第5 期),以《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乌头桂枝汤方后的煎煮法为根据,推算出东汉的1 斤合今之126 克,1 两合8 克弱。
正确解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北宋时,太宗诏令“翰林医官院,各具家传经验方以献”。
荆南节度使高继冲,将家藏的《伤寒论》编录进上,最初被收载于《太平圣惠方》中;治平二年,校正医书局林亿辈以高继冲本为基础校修了《伤寒论》;治平三年,又校修了《伤寒论》的表里本《金匮玉函经》;根据王洙在蠹简中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又将中、下两卷校修为《金匮要略》并署名汉·张机。
宋本《伤寒论》早已失传,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版本《伤寒论》,多是明·赵开美本的校本或再校本;与金·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对比,只有个别字辞不同,所以基本上都再现宋本《伤寒论》的原貌。
但自从北宋朝廷将《伤寒论》刊行以后,儒医们就开始用《内经》的理论进行解释;历经宋元、明清,随着注解人数的增多逐渐形成了辨证论治派、重订错简派、维护旧论派、五运六气派与近代的中西汇通派。
据不完全统计有关《伤寒论》的专著我国不下1600种,日本汉方学者也有300多种;而打开仲景之门的三阴三阳六病理论,至今已涌现出了四十多种学说。
尽管他们各有其道,但在临床应用《伤寒论》方时,主要还是靠背诵条文,至今也不得要领!有位人类学家的话,也许为我们打开仲景之门指明了方向:(若)“懂得了起源,就洞察了本质”。
一、汉唐之际的医经家与经方家根据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西汉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侍医李国柱校方技,将医书校为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其中医经家是通过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用针石汤火等外治法治疗疾病;经方家则是根据中草药的性味与所主症状,用积累的经验方证治疗疾病。
魏·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也说:“夫医道之所兴,其来久矣”。
“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
“上古神农,始尝草木而知百药”;“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
为什么学中医要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全面系统讲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前,我们先谈一谈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学习中医,要先重点学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我想,很多人也会问这个问题,学习中医的途径很多,各种各样中医的书很多,中医入门的书也很多呀,凭什么说学中医要先重点学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呢?也许还会有人说,《伤寒杂病论》成书到现在,已经上千年了,而且历经战乱,散佚不全,还有,上千年的书,对现在还有用吗?种种的疑问,我想,先从我个人学习中医的历程说起,也许有一点的参考价值。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那时候小孩子的娱乐方式也很少,特别是晚上,因为那时农村还没通电,当然也就没有电视可看,所以到了晚上,除了跟其他小朋友追逐玩闹,我最喜欢的就是听当时的一个老邻居茂宗伯讲故事了。
茂宗伯是个跑船的,已经退休在家,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因为到处跑船,经历多,故事也多,所以讲起故事来很精彩。
小时候,在煤油灯下,听了茂宗伯讲了很多故事,很多都忘了,但有一个故事却在我心里扎了根,在我以后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也一直影响着我。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年,在跑船的时候,茂宗伯病了,到处找医生,大医院也找了好几家,可一直都没治好,后来,有人告诉他揭阳棉湖有一个中医,很厉害,所以他就找过去了。
到了之后,那个医生听了他的述说,看了一下舌头,把了一下脉,就大手一挥,说这很简单,吃三副药就好了,以后也不用来了。
那是三包很小的药,一包8分,三包二毛四,然后就把茂宗伯给打发走了。
茂宗伯拿着药,走出医生诊所的门口,越想越生气,心想,我这么重的病,你二毛四就把我打发了,我吃过的药,一剂二块四的也吃过(那时候,钱很大,二块四应该相当我们现在的二百四),可还是不行,你二毛四就想治好我,什么破医生!所以,在路上,就差点把药给扔了。
回到船上后,跟船友说起这件事,船友就让他试试看吧,谁吃,三剂药吃完,真的就病好了,所以,茂宗伯从此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一有机会就讲起这个故事。
见病知源:《伤寒》《金匮》立论背后的奥秘——广东知源堂苏贞武感悟“见病知源”人活一口气。
这口气没有阳正卫外,而外邪入侵而外感而六经传变而《伤寒》;这口气没有阴主归藏,而内邪滋生而内伤而五脏论治而《金匮》。
——德道扶阳学堂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序曰:“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见病知源,这个源是什么?这个源,就是《伤寒》《金匮》立论背后的奥秘。
答案就在《卢铸之心法:一气先后生立》中。
人活一口气。
生命这口气如何运行?卢太师曰:生命同源。
这个源就是道。
万物皆道生德养。
故生命这口气的运行必须合于德道。
生命这口气如何运行才能合于德道?“一气先后生立”!天道左旋,生命这口气的后天没有返先天而没有阳正卫外,则外邪入侵而外感而六经传变,《伤寒》是也;地道右转,生命这口气的先天没有生后天而没有阴主归藏,则内邪滋生而内伤而五脏论治,《金匮》是也。
《伤寒》《金匮》立论背后的奥秘,就是生命这口气的运行奥秘。
“见病知源”,这个“源”就是“一气先后生立”。
——德道扶阳学堂2021年3月21日感悟“见病知源:一气先后生立”三阶段在2020年2月18日,我收到德道扶阳寄来的《卢铸之心法:一气先后生立》这部书。
打开书本,看了一下目录,就知道这部书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在2020年初,刚好是新冠疫情,诊务不忙,我整整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研习这部书的内容。
人活一口气,祖师创立了火神派,而卢太师破译了生命这口气的运行奥秘——“一气先后生立”,发展了扶阳这门医学。
“一气先后生立”上承太古断层道原。
河图洛书、连山归藏周易三易、先后天八卦、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都在演绎“一气先后生立”生命奥秘和“合道得真”的道原密码。
“一气先后生立”下启千年失传的中医。
“一气先后生立”无缝贯穿了中医的理法方药脉,把割裂的中医之理、法、方、药、脉一以贯之,把各自为阵的中医各大流派一以统之。
《金匮要略》比《伤寒论》差在哪里?(深度好文)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为什么我们总是感觉《伤寒论》很好,《金匮要略》好像没有《伤寒论》那么好。
难道《金匮要略》不是医圣张仲景的书吗?其实,《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本来是一本书,即《伤寒杂病论》,都是医圣张仲景的书。
《伤寒杂病论》的书名就很是准确,即讨论的内容是伤寒和杂病,原书共十六卷,前十卷论伤寒,后六卷论杂病。
因为原书已佚,前面的伤寒部分被晋代的太医令王叔和收集整理成册,书名叫《伤寒论》。
王叔和收集到了《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而未见到杂病部分;直到北宋仁宗时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残书中发现了一部《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金匮玉函要略方》,共三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方及妇科病的治疗。
至神宗熙宁(1068年)时,林亿等对此进行了校订,去掉上卷,保留中、下卷。
为了临床方便,又把下卷的方剂分别列在各种证候之下,仍编为三卷。
此外还采集各家方书中转载仲景治疗杂病的医方及后世的一些医家的良方,分别附在每篇之末,“并依旧名曰《金匮方论》”,即后世的《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或《金匮》。
前面的伤寒部分叫《伤寒论》,如果将后面的杂病部分仿照前例叫《杂病论》,问题就会变得比较清晰。
质言之,二者的差异就是在确定性上。
即《伤寒论》的确定性好,《金匮要略》的确定性没有那么好。
而这个差异正是由于二者研究对象的差异造成的,即伤寒和杂病的差异,亦即外感病和内伤病的差异,亦即急性病和慢性病的差异。
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上面这两条是《伤寒论》中的条文,按照条文去用,都会有肯定的疗效。
凡是《伤寒论》中主之的条文,绝大多数都是疗效肯定的。
也就是说,《伤寒论》的确定性很好,有确定性才能有肯定的疗效。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金匮要略》与《伤寒论》同名方剂义理辨析
王自勇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学报》
【年(卷),期】1997(012)004
【摘要】作者通过对《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同名方剂的对比分析,认为它们的作用、适应证等同中有异,或外感内伤交互立论,或异病同方扩大应用,或民主治互为补充。
这些都具有相当的临床意义,并为研究仲景辨证思想方法和经方新用开辟了新途径。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王自勇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26
【相关文献】
1.《金匮要略》与《伤寒论讲义》中几组方剂的比较 [J], 耿静
2.《伤寒论》大柴胡汤与《金匮要略》大柴胡汤辨析 [J], 金永祜
3.《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中寒热药物量次分析 [J], 周应福
4.《伤寒论》98条辨析质疑——兼与《伤寒论选读》编著者商榷 [J], 李金田
5.《伤寒论》同药异量方剂辨析 [J], 孙大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由此入手就能抓住关键踏雪无痕,韩愈后裔07:46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由此入手就能抓住关键,才会有武陵人进入桃花源的感觉读经典与用经方虽然中医学史上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经方家,但与广大的时方派医家相比,却也是凤毛麟角,少得可怜。
那么,为什么从事经方研究与运用的人是如此之少呢?个中的原因可能是中医医生认为经方难学吧。
“经方之难精,由来商矣”。
这似乎也是不争的事实。
但仔细分析难学难精的因素,多半还是苦于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恰如孔子的弟子子贡所言“斧子之枪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论语·子张第十九》)。
而一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医者就会发现《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竟是那样的丰富多彩,登堂入室之路也并非想象得那么遥远。
那时豁然开朗的心情想必并不亚于陶渊明笔下那个走进桃花源的武陵人。
在此结合个人的治学经验谈谈如何读《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归类学习经方的方法采用归类比较的方法研究方、药与证,这种方法即是类方、类药、类证。
归类便于求同,比较便于析异。
这种方法始于孙思邈的“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它打破了传统的六经分类及以病为纲的框架。
方和药乃祛病之利器,证则是研究疾病的重要途径,由此入手去读《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即是抓住了关键环节。
比起从六经、八纲、脏腑、治则、法治等角度而言,更为实用,更为贴近临床。
最简方多为二三味药之方,甚至仅含一味药,如甘草汤。
这些方最能揭示药物的主治,如桂枝甘草汤主汗出后心悸,从某种意义上也提示桂枝所主治的方向,既桂枝主悸。
同样,桔梗汤对桔梗主治的研究,甘草干姜汤对干姜主治的研究,芍药甘草汤对芍药主治的研究,都具有特别的意义。
最简方属药物固定配伍之一,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对方中药对的研究。
比如黄连黄岑、枳实厚朴、茯苓白术、龙骨牡蛎、干姜细辛五味子等等,这些也同样是仲景常用的配伍形式。
我们把最简方与药对都叫做“方根”。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第一篇:《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自问世后,其理论精奥,其方效而多验,被奉为经典之作,历代医家无不研习之,正如清李彬在其序文所言:“不读《伤寒论》者,不可与言医,不读《金匮要略》者,并不可与言《伤寒论》”。
其理论和方法渗透到历代医家的著作和临证之中。
作为杂病专著的《金匮要略》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等方面都有系统的论述,成为中医内科学的基石,后世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的发展无不根源于此。
(一)经方派的形成尊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经,于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则被尊为“经方”。
如徐大椿说:“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唯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喻嘉言称“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二)《金匮要略》内科杂病在现今《中医内科学》的地位中医内科学历经历代医家的充实、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方法己不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家之长。
但就其包含的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来讲,《金匮要略》所记载和阐述的理论和方法仍在中医内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病种《金匮要略》全书共论述40多种病,其中属内科疾病的约30多种。
有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疹、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病、宿食、五脏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病、黄疽病、惊悸、吐烟、下血、胸满、癖血、呕吐、哆、下利等。
病种的丰富是中医内科学发展的必然,出现新的病种,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病种的分化,如《金匮要略》中的吐蛆,下血,现中医内科学中将之分为出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鼻蛆。
说明在《金匮要略》之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病的概念更加完整、系统,治疗更加具体和具有针对性。
二是新发现或新出现或结合西医学的“病”,如各种癌症、肥胖、痴呆等。
2.方药仲景之方之所以经久传世而不衰,首先是由于其疗效可靠。
从《伤寒论》探析仲景辨证运用经方思维方法顾哲元【摘要】[目的]探析仲景辨证运用经方的思维方法.[方法]列举相关文献,引述历代名家对《伤寒论》经方的见解,理论联系实践,条文对应临床,对仲景辨证运用经方的思维方法进行论述及总结提炼.[结果]《伤寒论》充分体现出仲景的辨证思想,可从中提炼出方证对应、抓主证及辨证论治法.抓主证指在面对有特异性的证时可以采用抓主要特征的方法;方证对应指方药与疾病病机和症状体征相契合,是辨证论治的前提;辨证论治指在疾病某一阶段,根据患者症状体征总结得出证型,再根据证型病机特点立法处方,选择相应方药的循序渐进的治疗法则,以及通过病机分析法对经方进行扩展应用的思维模式.三者构成仲景辨证思维方法的主线.[结论]张仲景著《伤寒论》辨证准确,方证合一,对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与完善辨证论治有着深远影响,其辨证思维方法对后世多有启发,值得进一步研习.%[Objective]To discuss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classical prescription of ZHANG Zhongjing.[Method]Listing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quoting physicians' views on book and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to discuss and distill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thinking method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Results] "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Diseases" fully reflects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oughts, where can be conclude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and the method of treatment.Catching the main syndrome means when facing with a specific syndrome can be used to catch the main character of method. And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recipe and syndrome is the prescription consistent with the pathogenesis and symptoms of disease which is a prerequisite for syndrome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Meanwhile,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is a principle of step by step treatment that according to the symptoms and signs of patients,sum up syndrome type,and then prescribe and select drugs at some stage in the disease.And it is also a thinking mode of classical prescription extended application by pathogenesis analysis. Those constitute the three main lines of the thinking method of differentiation.[Conclusion]Accurate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rescription are consistented with the syndrome type of"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Diseases"exert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use and perfect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which inspire future generations of doctors.Therefore, it deserves further stud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application thought of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profound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al thinking;the theory has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clinical practice.【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42)001【总页数】3页(P39-41)【关键词】张仲景;伤寒论;经方;辨证论治;方证对应;主证;各家学说【作者】顾哲元【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与西方医学相比,中医学有着“辨证思维”这一独特优势,它在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中即得到充分体现。
论《伤寒论》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及特色贾韬;程文博;郎狄【摘要】作为一类源远流长的学术,中医学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特别是针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其奠定了关键性的基础.而《伤寒杂病论》作为一本脍炙人口的著作典籍,其影响力不言而喻,而在流传过程中,这本书的原稿遗失,而通过民间零散整理,则成为了两本书,即《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中医也称《金匮》).而两本书主要是着重于对中医学一些热病、杂病的治疗理念,也是现代中医学参考的典范.特别是针对《伤寒论》而言,主要的特色可以体现在理法方药连贯且同步、丝丝入扣、方剂配比严密、运用灵活,同时更加关注方药剂量、煎法、服法等运用细节.【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年(卷),期】2017(016)001【总页数】2页(P130-131)【关键词】伤寒论;辨证论治理论;中医理论【作者】贾韬;程文博;郎狄【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作为中医学的基本,辨证论证是中医学理论的主要思想,甚至是中医学发展的不变核心。
而且《伤寒论》本身就已经确定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同时针对提出相应的方案以及理念,而且其中规则严格、特点显著,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参考。
也不负知名学者刘渡舟冠以的“中医学之魂”之名。
本文试论《伤寒论》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及特色,提出相应的探讨与研究。
就《伤寒论》这本著作而言,主要是理法和方药进行有效结合,同时构建起既包含理法又包含方药的体系,对中医治疗也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而且辨别证法与确定治法存在紧密的关联性,即主要将理法及方药进行联合运营,从而构建起理法方药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而且在方证体系构建方面,《伤寒论》中的描述也更加明显,即如太阳病表现为太阳中风证(属桂枝汤证)、阳明病中的阳明热证(属自虎汤证)、阳明实证(属承气汤证),少阳病有少阳半表半里证(属小柴胡汤证)、少阳兼里实证(属人柴胡汤证)等,而这些单独的证都会被作为辨证论治的参考基础,而且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1]。
《伤寒论》《金匮要略》问诊研究
徐玲;焦锟;王东军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24(22)4
【摘要】问诊是医者重要诊病技能。
善问者,有条不紊并处处直指要害;不善问者,天马行空且杂乱无序。
文章试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来探讨问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分别从问以获知发病诱因、问以知治疗史、问以知既往史、问以获知现症、问以指导辨证、问以知药后情况这六方面展开。
在此基础上,挖掘问诊背后的思维,归纳出整体观、联系观、主次观、恒动观、除外观等思维观念。
最后,介绍自拟问诊思维歌诀以助记忆,并提醒临床问诊应主动运用。
希望文章所做出的工作成果能有益于中医临床。
【总页数】3页(P48-50)
【作者】徐玲;焦锟;王东军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
【相关文献】
1.《伤寒论》、《金匮要略》里热并见恶寒的辨治规律研究
2.基于数据库技术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方药数量解析研究
3.《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烦疼
之病机及其证治研究4.疫情防控下《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英译研究——以宣肺败毒方为例5.《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