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中毒
- 格式:ppt
- 大小:4.94 MB
- 文档页数:47
法医学中毒的名词解释法医学是一门研究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司法和医学问题的学科。
在法医学的领域中,中毒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涉及许多与毒物有关的名词和概念。
本文将对法医学中毒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对这一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毒物毒物是指对生命体产生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或生物物质。
它们可以引起中毒并对生命体的正常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毒物的种类繁多,包括有机毒物、无机毒物、自然毒物、放射性毒物等。
中毒中毒是指人或动物暴露在毒物中后,毒物进入体内并对生命体产生影响的过程。
中毒可以通过吸入毒物、摄入毒物或皮肤直接接触毒物等途径发生。
毒物在体内引起的不良作用可能导致疾病、损伤或死亡。
急性中毒急性中毒是指在短时间内接触高浓度毒物或暴露于毒物后立即发生的中毒。
急性中毒的症状通常迅速发展,可能导致严重的毒物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急性中毒的例子包括酒精中毒、鸟嘌呤中毒等。
慢性中毒慢性中毒是指长期接触或持续摄入小剂量毒物后逐渐积累引起的中毒。
慢性中毒的症状可能在较长时间内逐渐出现,难以被察觉。
慢性中毒的例子包括重金属中毒、药物滥用等。
毒物代谢毒物代谢是指毒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物质的过程。
毒物代谢可以改变毒物的毒性,使其更易排除或更难被排除。
毒物代谢是评估中毒机制和毒性效应的重要依据。
毒物分析毒物分析是指利用科学方法对生物样本、环境或物品中的毒物进行检测和鉴定的过程。
毒物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等。
毒物分析在法医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鉴定中毒的原因和确定死因。
中毒症状中毒症状是指生物体在中毒后出现的不良生理或行为改变。
中毒症状可以是呕吐、腹泻、头痛、昏迷、抽搐等,具体表现取决于中毒毒物的种类和剂量。
对中毒症状的观察和记录对鉴定中毒的原因和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解毒解毒是指对中毒者进行治疗或采取措施以减轻或消除中毒症状的过程。
解毒的方法包括支持性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等。
解毒的目的是保护受害者的生命和健康,并防止进一步的毒性损害。
一氧化碳中毒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中毒情况,可能由于家庭用具故障、不当使用采暖设备或意外事故导致。
在一氧化碳中毒案件中,法医学鉴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确定死因和中毒程度,进而为案件的司法处理提供重要依据。
法医学鉴定在一氧化碳中毒案件中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对中毒现场的勘察和取证,受害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发展,可能的致中毒原因,以及尸检和相关生物学检验。
1. 对中毒现场的勘察和取证:在进行法医学鉴定时,首先需要对中毒现场进行详细的勘察和取证。
这包括对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的监测、检测可能的一氧化碳泄漏源,收集相关家庭用具的使用情况和维护记录等信息。
还需要仔细记录中毒现场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通风情况等。
2. 受害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发展:在鉴定过程中,需要对受害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充分了解。
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包括头痛、头昏、恶心、呕吐、乏力等,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甚至逝去。
根据受害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可以初步判断中毒的严重程度和致死原因。
3. 可能的致中毒原因:在法医学鉴定中,需要对可能的致中毒原因进行全面排查。
这包括对受害者的生活环境和行为习惯进行调查,了解其是否存在长时间接触一氧化碳的可能途径。
还需要对家中的燃气、热水器、取暖设备等家用电器进行检查,排除设备故障或不当使用可能导致的一氧化碳中毒情况。
4. 尸检和相关生物学检验:在法医学鉴定中进行尸检和相关的生物学检验是非常重要的。
尸检可以帮助确定死者的逝去原因和中毒程度,而相关的生物学检验可以在尸体组织和体液中检测到一氧化碳的含量,进一步确认中毒情况。
以上是法医学鉴定在一氧化碳中毒案件中需要考虑的内容,同时也是对一氧化碳中毒案件进行深度和广度评估的重要步骤。
在撰写本文时,我深刻意识到了法医学鉴定在案件处理中的重要性,它能够为案件的定性和司法处理提供重要依据,也能够保护社会公众的人身安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一氧化碳中毒案件的法医学鉴定内容,从中毒现场的勘察和取证、受害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发展、可能的致中毒原因,以及尸检和相关生物学检验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估。
1.法医毒物的任务:a确定是否发生了中毒,b确定何种毒物引起中毒,c确定毒物进入人体的量,并判断是否构成死亡量,d分析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e推断中毒的死亡方式。
2.毒物:引起生物体损害的外源化学物质。
3.中毒:机体由于毒物的作用,器官、组织、细胞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遭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
4.毒物毒性的反应类型:a局部和全身毒性效应,b速发型和迟发型毒物效应,c致敏和自身免疫效应,d特异质反应,e逆性与不可逆性毒性效应,f致癌、致畸、致突变。
5.LD50半数致死量:能引起一组受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
越小,毒性越强。
6.LD100绝对致死量:能引起一组受实验动物全部中毒死亡的最小剂量。
7.MLD最小致死量:能引起一组受实验动物个别死亡的最小剂量。
8.MTD最大耐受剂量:一组受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9.法医毒物分析的内容:a提取代谢物,b对毒物定性分析,c对毒物定量分析。
10.氰化物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
其毒理作用取决于在体内代谢过程中释放氰离子的速度和数量。
11.氰化物中毒机理:氰离子与3价铁离子结合后可中断电子传递,使生物氧化过程终止,细胞失去对氧的利用能力,引起细胞“内窒息”,细胞的生理生化功能随之停止,结构损伤,最终可导致细胞死亡,氰离子对细胞呼吸酶抑制所造成的内窒息是其毒理作用的核心。
12.氰化物中毒症状的四期:I前驱期,II呼吸困难期,III痉挛期,IV麻痹期。
13.氰化物长期小剂量引起神经衰弱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机制:主要是其解毒产物一硫氰酸盐在血中水平升高,阻碍甲状腺对碘的摄取,并抑制碘与酪氨酸生成碘酪氨酸,进而影响甲状腺素的合成;血中甲状腺素浓度降低反馈性地引起腺垂体促甲状腺素分泌增加,是甲状腺增生肥大。
14.氰化物中毒尸体表现:皮肤肌肉黏膜尸斑呈鲜红色。
死亡迅速者发绀。
15.氰化物中毒检材不能用福尔马林保存,需冷藏并尽快送检。
16.氰化物中毒法医学鉴定要点:a迅速死亡案件中应考虑氰化物中毒。
法医毒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毒物:在日常接触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后,能与生物体之间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导致机体组织细胞代、功能和〔或〕形态构造损害的化学物质。
2.中毒:机体由于毒物的作用,器官、组织、细胞代、功能和/或形态构造遭受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
3.我国毒物中毒特点:农药中毒最多见,其中绝大多数为有机磷农药,其次为一氧化碳,再以后依次为催眠镇静安定药、杀鼠剂、氰化物,有毒动植物,金属毒物。
美国致死毒物依次为止痛药,抗抑郁药,催眠镇静安定药,毒品,心血管药物,酒精,煤气。
4.靶器官或靶组织:毒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者组织。
5.效应器官:出现毒性效应的器官。
6.独立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由于其各自毒作用的受体、部位、靶器官等不同,且引起的生物学效应也不互相干扰,从而表现出各项毒物毒性的总和。
7.相加作用:两种毒物联合作用时的毒作用为各项毒物毒性的总和。
1+1=28.协调作用:当同时接触两种有类似毒性效应的毒物时,其毒作用超过两者分别作用之和。
1+1>29.增毒作用:一种化学物质本身并无某种毒性效应,但当其与另一种化学物质同时给与时,可是另一种化学物质毒性增强1+0>110.拮抗作用:两种毒物作用于机体时,一种毒物干扰另一种毒物的毒性,使其毒性减弱,或者是两种毒物彼此干扰使对方的毒性作用减弱,所产生的毒性效应应低于各个毒物单独毒性效应的总和。
11.习惯性:又称耐受性,长期使用同样的毒物,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响渐渐减弱,可以习惯或者成瘾,并能够耐受常人的中毒剂量,甚至超过致死剂量的毒物。
12.中毒量或中毒浓度:凡能使机体发生中毒病症的毒物最小剂量或者最低浓度。
13.致死量或者致死浓度:凡能使机体中毒死亡的毒物的最小剂量或最低浓度。
14.中毒的案情调查〔需扩展〕【重点】〔一〕一般情况〔二〕中毒发生经过〔三〕中毒者既往安康情况〔四〕中毒者近期思想情绪〔五〕群体性食物中毒,须注意化学性与细菌性食物中毒相鉴别〔六〕农村中毒案件〔七〕医源性药物中毒〔八〕环境污染和工业事故第二章腐蚀性毒物中毒1、硫酸中毒的毒理作用:硫酸对皮肤黏膜有较强的腐蚀性,氧化性和吸水性,可使蛋白质发生凝固性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