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行诀》中研院打印本(1975年)
- 格式:pdf
- 大小:374.08 KB
- 文档页数:14
辅行诀—汤液经法用药图简释(演讲录)《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或作《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原为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为敦煌遗书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原书写于帛卷之上,全文虽仅8000字上下,但保存着大量久已失传的中医古籍内容,如《桐君药录》、《汤液经法》等,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书1918年由张广荣(偓南)氏购得,后由其嫡孙张大昌先生献出公之于世。
《〈辅行诀〉二旦四神方述义》衣之镖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二旦四神方述义》大会演讲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汤液经法用药图简释河北威县中医院衣之镖《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署名作者是梁代陶弘景。
书中载有“汤液经法用药图”(下简称“图”),该图是陶弘景择录《汤液经法》方剂,分析其药物组成,总结出经方按味取药的法则和要点,它是全书的理论制高点,可以用来指导五脏虚实辨证用药和外感天行六合辨证用药的诊治法则。
故陶氏谓“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本书是继汉代阴阳五行合流学说创建以来,对《内经》“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这一理论的具体运用,是把汉末兴起的重玄学说,引入医学中的理论体系。
这不仅是方剂药物学的一种进步,更是脏象、病理、诊断等各个医学环节上的进步。
它与《内经》理论的差异之处,在于突出了汉末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春夏据内体,从子至辰巳;秋冬当外用,讫午到戌亥”的季节体用观和“一故神”、“二固化”、“穷神以知化”的理念,同时又有所改进。
陶氏是把重玄学说的体用概念,作为一对阴阳不着痕迹的植入五行学说,达到合而为一,但图中五脏虚实辨证和外感天行六合辨证的形式略有不同。
对五脏辨证的表述比较直白,六合辨证则较隐晦,有待思考和发掘。
五脏虚实辨证是把体用配属五脏,即五脏各分体用。
把长夏从夏季中分离出来,迎合内经的脾不主四时说,即脾主长夏说。
《辅行诀》范志良抄本(一)
《辅行诀》范志良抄本(1965年)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
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
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
服药除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
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
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
谨钭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来源:张大昌,钱超尘.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未完待续...
專注於中西醫文獻及醫案整理,歡迎投稿,誠招廣告丨版權聲明:本平臺所使用的圖片、音視頻、文字僅用於學習交流,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侵權及使用不當情況,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刪除或協商授權事宜。
轉載請注明出處。
(16)《辅行诀》中研院打印本(1975年)《辅行诀》中研院打印本(1975年)说明新近在河北省发现题为梁·陶弘景撰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一书。
原件为出自敦煌石室的唐人卷子,久已散佚。
今存两本传抄本,互有详略。
经过对照校勘,初步整理为此册。
(此处断裂残存天字上半)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
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
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
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
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难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
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
谨将五脏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肝虚则则[1]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
痛引少腹。
虚则目??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扑[2]之。
气逆则耳聋,颊肿。
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胻善瘈,节时肿。
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瘈。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小泻肝汤:治肝实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
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右三味,以清浆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黄芩大黄生姜切,各一两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运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冲气盛者,加五味子一两半;头苦眩者,加术一两半;干呕者,去大枣,加生姜一两半;中满者,去大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辅行诀》五脏药物五行互含位次1908年2月,法国著名汉学家伯希和以探险之名,率驼队悄悄潜入中国敦煌。
其在后来《敦煌藏经洞访书记》一文中写道,当守洞道士王圆箓打开藏经洞时,“我简直被惊呆了”。
面对堆积如山的经卷文物,他伸出了罪恶之手。
据随行的法国军医路易·瓦扬回忆:“在近一个月期间,他(伯希和)是蹲在一个只有数平方米的狭小天地中度过的,他在一支蜡烛的摇曳烛光下挑选所有这些文字宝藏,没有任何人比他更有资格从事这种筛选了。
”一个月后,伯希和以五百两银元的低廉价格,从敦煌运走六驼中国隋唐前珍稀文物,并悉数发往法国巴黎。
这是中国敦煌劫难史上最惨痛的一次文物流失!就在这桩无耻的交易中,在洞中昏黄的烛光下,协助挑选的王圆箓将一轴绢质医学卷子偷偷塞入自己的袖中。
谁知,这一不经意的举动,竟在后来中国中医史上引起了巨大涟漪……这轴医学卷子,便是距今1400年前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撰述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辅行诀》引人关注时光流转,10年后的1918年,湖北军马总督察、兽医师张偓南因公赴甘肃张掖采购军马,途中因遇大风,投宿敦煌千佛洞。
时守洞道士王圆箓正沉溺烟馆之业,夜里攀谈中,王探知张偓南业医,便袖出《辅行诀》卷子,以五十块大洋相售。
时值动乱年月,为防不测,张偓南以手中拮据为由加以推托,但要求借阅一宿,于是连夜誊出抄本,次日临行始以四十八块大洋购得原卷。
此卷幅高八寸许,横阔丈余,卷质为粗绢,无裂损,行书秀雅,卷首附三皇四神二十八宿之图,全卷呈象牙黄,包浆温润、饱满,古意盎然。
张偓南将卷子小心收入囊中,返程途经西安在画店予以托裱,后带回家中秘藏。
40年后,当《辅行诀》医卷传至张偓南嫡孙——河北威县章台镇村中医师张大昌手中时,“文革”爆发了。
1966年6月,该卷及祖上录本在“破四旧”浩劫中被抄走,张大昌遍寻不得,后来在一次行医中,见被抄卷子已被一家村民剪作鞋样,他禁不住痛哭失声。
所幸在该卷被抄前,张大昌责成弟子范志良、王子旭录有两个抄本,加之大昌自幼对卷文诵记于心,两相比对,方使这一孤本医书免作广陵之散。
《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曾被称为“《辅行诀藏腑用药法要》”,对于书名,笔者基于实际考察发现《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全文皆论五脏证治,基本不涉六腑证治。
今得张大昌亲笔注释本,书题亦为《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这就证明该卷子的正确书名当为《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而非《辅行诀藏腑用药法要》。
本书原藏敦煌藏经洞,1908年为法国伯希和盗掠,据说守洞道士王圆箓在为伯希和装箱时暗藏之,1918年售予河北省威县张偓南,偓南传其嫡孙大昌,毁于1966年“文革”初。
“文革”期间张大昌将抄写本寄赠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加以整理,于1975年打印35本内部交流(简称“中研本”),继而王雪苔先生两次亲访张大昌,收集到两个抄本,经整理收录于1988年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敦煌古医籍考释》(简称“考释本”);20世纪90年代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派王淑民先生与陶广正先生再访张大昌,收集到3个抄本,经整理收录于1998年江苏古籍出版社的《敦煌医药文献辑校》(简称“辑校本”)。
今仍有大昌弟子抄本传世。
我们深知《辅行诀》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巨大价值,因而追寻它的文字准确性是开展研究的基础,我们曾以“中研本”、“考释本”、“辑校本”三种文本互勘,发现三本文字有多处不同,条文取舍亦有所异。
如《考释》本“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辑校》本“六神”作“四神”;《考释》本“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
《辑校》本作“补寒(‘寒’当作‘塞’)之方,以人参为主;泻通之方,以大黄为主。
此八方者,为六合、八正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
《中研》本、《辑校》本无“救诸劳损大汤”39字,《考释》本有之;《中研》本有“药石七味五行互含”残文两行,《考释》本、《辑校》本无之。
这些差异,使我们深感困惑。
鉴于多种抄本及正式出版之本互存许多不同,我们萌发了重新整理的想法,并把这个想法向马继兴老师作了汇报,得到了马老师的认同,于是我们向张大昌先生的各位弟子求教,大昌先生的这些传人给我们以无私的支持和帮助,陆续收到他们寄赠《辅行诀》抄本寻踪□钱超尘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赵怀舟山西中医药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12)摘要:《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鉴于多种抄本及正式出版之本互存许多不同,对其进行全面重新整理,并得到了张大昌先生传人的热情支持和帮助,陆续访求到21个传抄本,这些宝贵资料为深入研究其文字的准确性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支持。
辅行诀.3《辅行诀》中研院打印本(1975年)3标签:杂谈分类:经典学习陶曰:又有泻方五首,以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也。
泻肝汤:救误用吐法。
其人神气素虚,有痰澼,呕不止,惊烦不宁方。
枳实熬芍药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当从)旋夫花竹叶各三两(一方有生姜,当从)右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呕甚者,加生姜作六味。
泻心汤:救误用清下。
其人阳气素实,外邪乘虚陷入,致心下痞满,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鸣腹痛方。
黄连黄芩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右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下利甚者加大枣作六味。
泻脾汤:救误用冷寒。
其人阴气素实,阳气不行,致腹中滞胀,反恶寒不已方。
附子炮干姜麦□冬五味子旋夫花各三两右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一方有细辛三两)。
泻肺汤:救误用火法。
其人血素燥,致令神识迷妄似近于痴,吐血、衄血,胸中烦满,气结不畅方。
葶力子熬黑,捣如泥大黄生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肾汤:救误用汗法。
其人阳气素虚,致令阴气逆升,心中动悸不安,冒,汗出不止者方。
茯苓甘草桂枝生姜五味子各三两右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陶云:经方有救诸劳损病方五首,然综观其意趣,盖亦不外虚候方加增而已。
录出以备修真之辅,拯人之危也。
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浅所识。
缘诸损候,脏气互乘,每挟滞实,药味寒热并行,补泻相参,先圣遗奥,出人意表。
汉晋已还,诸名医辈,张玑、卫氾、华佗、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9]救疾苦,造福含灵。
其间增减,虽各擅新异,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10]之于规矩也。
养生补肝汤:治肝虚,筋亟,腹中坚澼,大便閟塞方。
蜀椒汗,一升桂心三两韭叶切一把芍药三两芒硝半斤胡麻油一升右六味,以水五升,先煮椒、桂、韭叶、芍药等四味,取得二升讫,去廮。
内芒硝于内,待消已,即停火。
将麻油倾入,乘[11]热,急以桑枝三枚,各长尺许,不住手搅,令与药和合为度。
二《辅行诀》引用仲景方剂考8940字。
2012.6.29晨修改,此为定稿,发表以此为准。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梁陶弘景撰,其中《检录伊尹<汤液经法>方》一节引录《伤寒论》方十二首。
小阳旦汤服法云,“若加饴一升,为正阳旦汤”,若计正阳旦汤,《检录伊尹<汤液经法>方》一节引录仲景方十三首。
笔者通检《辅行诀》全卷方剂数凡五十六首,其中共引用《伤寒杂病论》方凡二十二首。
所引诸方,药味略有加减,为六朝医家运用仲景方剂正常现象,今世犹然。
谨将二十二首方剂列举如下,并对《伤寒杂病论》以《汤液经法》为勤求博采之书略加考证。
赵开美《仲景全书·伤寒论》题著者曰:“汉张仲景述”。
南宋赵希弁《郡斋读书后志》卷二云:“仲景《伤寒论》十卷,汉张仲景述。
”明著名藏书家及刻书家毛氏《汲古阁毛氏藏书目录》亦云:“仲景《伤寒论》十卷,汉张仲景述。
”古籍皆称《伤寒论》为张仲景所“述”。
“述”者,谓遵循旧说而不别立新义。
《论语·学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墨子·非儒篇》“述而不作”作“循而不作”。
《说文》:“述,循也。
”谓沿循往轨也。
《增韵》:“循,依也。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循山而南”,注:“依山南行也。
”“述”者乃“依照”之义,则“张仲景述”者,谓张仲景依照旧说而述《伤寒杂病论》也。
张仲景为时之大医,必有治验与医案融于《伤寒杂病论》中,然著作主体仍为依先贤之旧轨、录往圣之成方,故《伤寒论序》云:“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其勤求博采者,据皇甫谧《甲乙经序》、北宋孙奇、林亿《伤寒论序》谓《伊尹汤液经》。
《伊尹汤液经》又名《汤液经法》,32卷,著录于《汉书艺文志》经方类。
此书至梁犹存,梁陶弘景曾阅其书。
寻张仲景依《汤液经法》而为书,见陶弘景《辅行诀》所述: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为方亦三百六十首。
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
《辅行诀》救诸劳损病五方[原文]养生补肝汤,治肝虚,筋极,腹中坚澼,大便闷塞方。
蜀椒(汗)一升,桂心三两,韭叶(切)一把,芍药三两,芒硝半斤,胡麻油一升。
上六味,以水五升,先煮椒、桂、韭叶、芍药,取得二升,去滓。
内芒硝于内,待消已,即停火,将麻油倾入,乘热,急以桑枝三枚,各长尺许,不住手搅,令与药和合为度。
共得三升,温分三服,一日尽之。
此段经文为肝劳证治,盖肝主筋,虚则筋疲而不善久行,自觉无力、痿软;位于两胁,故虚则不能职司疏泄以致胁痛、便秘等证。
肝主目,故虚则目暗目(目巟)(目巟)。
((目巟):音荒,视物不明的意思)。
本方用蜀椒味辛而麻,性热而燥,纯阳之物,善除腹中坚澼,与桂心相伍,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宣导百药,鼓舞血气。
与韭叶一把补肝肾,助命门,除痃癖。
杭白芍苦酸微寒,长于养血柔肝,补阴抑阳,成为该方君药。
芒硝咸能软坚,苦能降下,寒可清热,在此用于治疗因肠胃实热而致腹中坚澼,大便秘结之证。
然本方妙用胡麻油一升,在先煎煮椒、桂、韭叶、芍药五升水,剩得二升后,去滓,加芒硝,待化后,即停火,而后将麻油倾入,乘热,急用桑枝不住搅拌,令与药和合为度,即水油相混匀,共得三升,温分三服,一日尽之。
麻油入馔能解饮食之毒,其性滑,这里用其润肠补虚,悦脾和胃,解毒缓冲之功用。
这种水、药、油相煎,调匀之法可谓独树一帜,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原文]调中补心汤,治心劳,脉极,心中烦悸,神识恍惚方。
旋覆花一升(一方作牡丹皮四两,当从),栗子(打去壳)十二枚,葱叶十四茎,豉半斤(一方作山萸肉,当从),栀子十四枚(打),人参三两(切)。
上六味,以清酒四升,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日三。
此为心劳之证治,心主血,虚极血脉亏损,呈面无血色、惊悸、多梦、女子月事少而经水断。
心藏神,血虚极则神无所养,亦可呈现善忘、不安或烦躁等症。
方中用旋覆花一升,“凡花皆散,惟旋覆花独降”,补中下气,主治心肺结气,在此用其治疗心中烦悸、神识恍惚之证。
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灵枢本神》“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素问藏气法时论》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
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
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
取之膺中外喻,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
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皮也者,所以包晗肌肉,防卫筋骨者也……心实之痛,深至肉间,宜导赤散加减;火灼之痛,如欲炙手,宜加减凉膈散;风热之痛,痒痛相间,宜上清散;肺经火郁之痛,不可抚按,宜泻肺汤。
”陶云:肺德在收。
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素问藏气法时论》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搁置争议,分而论之。
肺苦气上逆,《辅行诀》与《藏气法时论》有“咸泻”与“辛泻”之差异,“急食辛”与“急食苦”之不同,咸泻者,以咸补心之用,则心火克制燥金而泻肺,从五行相侮而论,辛泻者,辛味散发克制酸性收敛,从五行相克而论。
前者辛散治疗肺气郁闭而喘满,如麻黄汤之用麻黄、桂枝;后者苦下治疗肺气上逆之咳喘,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之用厚朴杏子、厚朴麻黄汤之用厚朴、小麦等。
小泻肺汤治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者方:葶苈子(熬黑,捣如泥)大黄芍药(各三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喘定止后服。
治胸中有痰涎,喘不得卧,大小便闭,身面肿,迫满,欲得气利者方:葶苈子(熬)大黄芍药(各三两)甘草(炙)黄芩干姜(各一两)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服。
(大、小泻肺汤除燥金收敛太过之外,尚有火不得炎上,气不得外散,故葶苈子、大黄、黄芩皆为苦寒,泻体内壅遏之气,敛藏之火)为方便大家学习,将小泻汤表列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