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样品采集 流转 制备及保存技术与要求
- 格式:ppt
- 大小:13.84 MB
- 文档页数:60
附件1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目录1 适用围 (1)2 土壤样品采集 (1)2.1制定采样计划 (1)2.2采样准备 (1)2.3使用采样手持终端和GPS (2)2.4采样点确认 (3)2.5采样方法 (3)2.6采样时期 (5)2.7采样记录 (5)2.8样品分装 (6)2.9采样小组自查 (6)2.10注意事项 (6)3 样品流转 (7)3.1制定样品流转计划 (7)3.2样品装运 (7)3.3样品交接 (8)4 样品制备 (8)4.1制样场地 (8)4.2制样工具及容器 (8)4.3样品制备 (9)4.4注意事项 (10)5 样品保存 (11)5.1实验室样品保存 (11)5.2样品库样品保存 (12)附1 (13)附2 (18)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1 适用围本技术规定明确了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的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及与其相关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2 土壤样品采集2.1 制定采样计划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和各省(区、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省级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详细采样计划,容包括:任务部署、人员分工、时间节点、采样准备、采样量和份数、样品交接和注意事项等。
2.2 采样准备采样准备主要包括组织准备、技术准备和物资准备。
2.2.1 组织准备野外采样必须组建采样小组:(1)采样小组至少由2名成员组成,包括1名组长和1名技术骨干,要求参加过国家或省级组织的样品采集流转制备保存等技术培训;(2)采样小组组长由作风严谨、工作认真和具有野外采样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组长为采样过程质量控制责任人和现场采样记录审核人;(3)采样小组成员应具有土壤调查相关基础知识,掌握农用地详查样品采集流转相关技术要求;(4)采样小组部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障有力。
2.2.2 技术准备为使采样工作能顺利进行,采样前应进行以下技术准备:(1)明确调查围和采样任务,掌握布点原则和点位分布图件,包括行政区划边界、样点位置等信息;(2)获取交通图、土壤类型图、1:50000地形图;(3)了解采样点所在地区农用地灌溉、施肥及污染源分布等基本情况;(4)全球定位系统设备(GPS)校准、手持终端和便携式蓝牙打印机调试。
附件1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目录1 适用范围 (1)2 土壤样品采集 (1)2.1制定采样计划 (1)2.2采样准备 (1)2.3使用采样手持终端和GPS (3)2.4采样点确认 (3)2.5采样方法 (3)2.6采样时期 (6)2.7采样记录 (6)2.8样品分装 (6)2.9采样小组自查 (7)2.10注意事项 (7)3 样品流转 (7)3.1制定样品流转计划 (7)3.2样品装运 (8)3.3样品交接 (8)4 样品制备 (9)4.1制样场地 (9)4.2制样工具及容器 (9)4.3样品制备 (9)4.4注意事项 (11)5 样品保存 (12)5.1实验室样品保存 (12)5.2样品库样品保存 (13)附1 (14)附2 (20)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1 适用范围本技术规定明确了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的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及与其相关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2 土壤样品采集2.1 制定采样计划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和各省(区、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省级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详细采样计划,内容包括:任务部署、人员分工、时间节点、采样准备、采样量和份数、样品交接和注意事项等。
2.2 采样准备采样准备主要包括组织准备、技术准备和物资准备。
2.2.1 组织准备野外采样必须组建采样小组:(1)采样小组至少由2名成员组成,包括1名组长和1名技术骨干,要求参加过国家或省级组织的样品采集流转制备保存等技术培训;(2)采样小组组长由作风严谨、工作认真和具有野外采样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组长为采样过程质量控制责任人和现场采样记录审核人;(3)采样小组成员应具有土壤调查相关基础知识,掌握农用地详查样品采集流转相关技术要求;(4)采样小组内部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障有力。
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及保存技术与要求一、土壤样品采集的方法1.采集位置的选择: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代表性的样点进行采集。
应注意选择多样性和代表性好的样点,避免不具代表性的采集点。
2.采集工具的选择:根据采集目的和土壤性质,选择合适的采集工具。
常用的采集工具包括铁锹、一次性土壤钻头和铲子等。
3. 采集深度的选择:根据研究需求和土壤类型,选择合适的采集深度。
常用的采集深度一般为0-20cm、0-30cm和0-60cm等。
4.采集数量的确定:根据研究需求和土壤类型,确定采集的土壤样品数量,通常为3-5个样点取样混合成一份复合样品。
5.采集方法:采集过程中要避免因外来因素造成的污染。
采集样品时要佩戴手套,并避免与其他物质接触,以免影响样品的准确性。
二、土壤样品的流转1.样品尽快送到分析实验室进行分析,以避免因样品长时间保存而导致分析结果的偏差。
2.样品运输途中应注意防止样品的破坏和污染,避免晃动和直接暴露在阳光下。
可以放置在冷藏箱或保温箱中进行运输,以保持样品的原始性质。
3.在样品被分析的过程中,需注意避免样品的交叉污染,尽量避免样品与其他化学品或污染物接触。
三、土壤样品制备1.样品制备前应根据研究需求,对采集到的土壤样品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除杂、晾干等。
具体的制备方法需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要求进行确定。
2.样品制备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样品的污染和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
使用干净的工具和容器进行样品的制备,并及时清洗并消毒。
四、土壤样品的保存1.样品保存前应将土壤样品干燥,移除多余的杂质并立即分装密封。
样品装入干燥的容器中,并在容器上标明采集时间、地点和深度等重要信息。
2.样品保存时应避免阳光直射、高温及潮湿等有害因素的影响,选择干燥、通风、阴凉处进行保存。
3.样品保存的时间一般应根据研究需求确定,建议尽快进行分析,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4.样品保存期限到期前,应定期对保存的样品进行检查,并注意保持样品的原始性质。
×代表样点位置 图1 土壤采样点的方式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一、土壤样品的采集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它是关系到分析结果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特别是耕作土壤,由于差异较大,若采样不当,所产生的误差(采样误差)远比土壤称样分析发生的误差大,因此,要使所取的少量土壤能代表一定土地面积土壤的实际情况,就得按一定的规定采集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
如何采样?这要根据分析的目的,要求来决定采样的方法。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种类和注意事项:1.混合样品的采集由于土壤是一个不均匀的体系,为了要了解它的养分状况,物理性、化学性,我们不能把整块土都搬进实验室进行分析,因此,就必须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点子取样混合后成为混合样品,混合样品实际上就是一个平均样品,这个平均样品就要具有代表性。
要使样品真正有代表性,首先要正确划定采样区,找出采样点,划采样区(采样单元或采样单位)时是根据土壤类别、地形部位、排水情况、耕作措施、种植栽培情况、施肥等等的不同来决定的。
每一个采样区内,再根据田块面积的大小及被测成分的变异系数,来确定采样点的多少,当然,取的点子越多,代表性越强,那就越好,但它会造成工作量的增多,因此一般人为的定为5-10,10-20点或根据计算应取多少点。
(1)试验田土壤样品的采集:一般试验小区为一采样区。
(2)大田(旱地)土壤样品的采集:在进行土壤养分状况的调查时,一般是根据土壤类别、地形、排水、耕作、施肥等不同来划分采样区;也有的是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按上、中、下来划分采样区。
(3)水田土壤样品的采集。
它和大田土壤样品的采集基本一致(4)采样点的布置(参见P276-277) 在采集多点组成的混合样品时,采样点的分布,要尽量做到均匀和随机,均匀分布可以起到控制整个采样范围的作用:随机定点可以避免主观误差,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布点以锯齿形或蛇形(S 形)较好,直线布点或梅花形布点容易产生系统误差(图1),因为耕作,施肥等农业技术措施一般都是顺着一定方向进行的,如果土壤采样与农业操作的方向一致,则采样点落在同一条件的可能性很大,易使混合土样的代表性降低。
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与要求内容1.土壤样品采集技术与要求:(1)采样点的选择:在采样点的选择上,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地理环境等因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避免人为干扰和局部特殊性。
(2)采样工具:常用的采样工具有不锈钢铁铲、不锈钢铲子、不锈钢锹等,应确保采样工具的清洁和无铁锈等物质的污染。
(3)采样方法:采样时应尽量避免破坏土壤结构和混合不同土层的土壤样品,一般采用U型采样器垂直插入地面,将取样器插入到所需深度,插入好后推出,并将采样的土壤样品放入干净的采样袋中。
(4) 采样深度:采样的深度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土壤特性进行选择,一般深度从0-20cm或0-30cm为一个采样层次,采样时应保持一定的厚度,避免不同深度的土壤混合。
(5)采样量:一般土壤样品的采样量为500-1000g,应根据实际研究需要进行选择,确保采样量足够进行分析和研究。
(6)采样时的注意事项:避免人为干扰、轻轻松松地采样、周围的颗粒物不要落入采样工具中、避免和土壤样品接触,以免污染样品。
2.土壤样品流转技术与要求:(1)采样后及时传递:土壤样品采集完毕后,应尽快将样品传递给相关的实验室,避免土壤样品因为时间过长而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
(2)选择适当的包装方式:土壤样品应采用干燥、防水、密封性好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装,避免在传递过程中发生土壤样品的损失和污染。
(3)定期维护和检查:在土壤样品传递过程中,应定期对样品进行维护和检查,防止因为包装材料损坏、漏气、吸潮等导致样品质量下降。
3.土壤样品制备技术与要求:(1)清洗和分离:土壤样品在制备前应进行清洗和分离,去除表面附着的植物残渣、石块、树枝等杂质,并将土壤样品细分为不同颗粒大小的组分。
(2)压实和干燥:取一定量的土壤样品,并通过压实和干燥处理,以减少样品中的水分含量和颗粒的团聚性,便于后续分析和研究。
(3)研磨和筛分:将干燥后的土壤样品进行研磨和筛分处理,使其达到所需的粒度要求,便于进行化学和物理性质的分析。
附件1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目录1 适用范围 (1)2 土壤样品采集 (1)2.1制定采样计划 (1)2.2采样准备 (1)2.3使用采样手持终端和GPS (3)2.4采样点确认 (3)2.5采样方法 (4)2.6采样时期 (7)2.7采样记录 (7)2.8样品分装 (8)2.9采样小组自查 (8)2.10注意事项 (8)3 样品流转 (9)3.1制定样品流转计划 (9)3.2样品装运 (9)3.3样品交接 (10)4 样品制备 (11)4.1制样场地 (11)4.2制样工具及容器 (11)4.3样品制备 (12)4.4注意事项 (14)5 样品保存 (15)5.1实验室样品保存 (15)5.2样品库样品保存 (16)附1 (18)附2 (23)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1 适用范围本技术规定明确了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的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及与其相关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2 土壤样品采集2.1 制定采样计划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和各省(区、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省级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详细采样计划,内容包括:任务部署、人员分工、时间节点、采样准备、采样量和份数、样品交接和注意事项等。
2.2 采样准备采样准备主要包括组织准备、技术准备和物资准备。
2.2.1 组织准备野外采样必须组建采样小组:(1)采样小组至少由2名成员组成,包括1名组长和1名技术骨干,要求参加过国家或省级组织的样品采集流转制备保存等技术培训;(2)采样小组组长由作风严谨、工作认真和具有野外采样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组长为采样过程质量控制责任人和现场采样记录审核人;(3)采样小组成员应具有土壤调查相关基础知识,掌握农用地详查样品采集流转相关技术要求;(4)采样小组内部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障有力。
土壤样品制备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土壤样品制备的管理工作,保障土壤样品质量,提高土壤样品制备工作效率,特编制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对土壤样品进行制备的各个环节,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处理、样品保存等。
三、土壤样品制备的基本原则1. 样品采集要准确、规范,避免外来物质对土壤样品的影响。
2. 样品制备要严格按照规范的方法进行,避免操作失误造成误差。
3. 样品保存要注意密封、干燥,避免污染和变质。
四、土壤样品制备的具体要求1. 样品采集1.1 样品采集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熟悉土壤样品采集标准。
1.2 样品采集前应仔细查看采样点,确定采样深度和数量。
1.3 采集过程中应避免接触有害物质,防止样品污染。
1.4 采集完成后,应及时将样品放入密封袋中,并标注采样点、时间等信息。
2. 样品处理2.1 样品处理应按照规范方法进行,避免操作失误。
2.2 样品处理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交叉污染,保持操作台面干净。
2.3 样品处理完成后,应及时将样品保存或送检。
3. 样品保存3.1 样品保存应选择干燥、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3.2 样品保存容器应选择密封性好的袋子或瓶子,避免外界物质对样品的影响。
3.3 样品保存期限应根据具体要求确定,过期的样品应及时处理。
五、土壤样品制备的管理1. 建立土壤样品制备档案,记录土壤样品的来源、处理过程、保存情况等信息。
2. 组织相关人员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其对土壤样品制备的认识和技能。
3.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操作不当者进行责任追究。
4. 定期检查土壤样品制备设备和工具,确保其正常运转和安全使用。
六、附则1. 本制度由相关部门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正式实施,如有需要修改,应经相关部门批准。
本制度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附件1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目录1 适用范围 (1)2 土壤样品采集 (1)2.1制定采样计划 (1)2.2采样准备 (1)2.3使用采样手持终端和GPS (3)2.4采样点确认 (3)2.5采样方法 (3)2.6采样时期 (6)2.7采样记录 (6)2.8样品分装 (6)2.9采样小组自查 (7)2.10注意事项 (7)3 样品流转 (7)3.1制定样品流转计划 (7)3.2样品装运 (8)3.3样品交接 (8)4 样品制备 (9)4.1制样场地 (9)4.2制样工具及容器 (9)4.3样品制备 (9)4.4注意事项 (11)5 样品保存 (12)5.1实验室样品保存 (12)5.2样品库样品保存 (13)附1 (14)附2 (20)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1 适用范围本技术规定明确了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的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及与其相关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2 土壤样品采集2.1 制定采样计划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和各省(区、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省级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详细采样计划,内容包括:任务部署、人员分工、时间节点、采样准备、采样量和份数、样品交接和注意事项等。
2.2 采样准备采样准备主要包括组织准备、技术准备和物资准备。
2.2.1 组织准备野外采样必须组建采样小组:(1)采样小组至少由2名成员组成,包括1名组长和1名技术骨干,要求参加过国家或省级组织的样品采集流转制备保存等技术培训;(2)采样小组组长由作风严谨、工作认真和具有野外采样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组长为采样过程质量控制责任人和现场采样记录审核人;(3)采样小组成员应具有土壤调查相关基础知识,掌握农用地详查样品采集流转相关技术要求;(4)采样小组内部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障有力。
土壤样品制备与保存土壤样品制备与保存(一)土样的风干除测定游离挥发酚、铵态氮、硝态氮、低价铁等不稳定项目需要新鲜土样外,多数项目需用风干土样。
由于风干土样较易混合均匀,重复性、精准性都比较好。
从野外采集的土壤样品运到试验室后,为避开受微生物的作用引起发霉变质,应立刻将全部样品倒在塑料薄膜上或瓷盘内进行风干。
当达半干状态时把土块压碎,除去石块、残根等杂物后铺成薄层,常常翻动,在阴凉处使其渐渐风干,切忌阳光直接曝晒。
样品风干处应防止酸、碱等气体及灰尘的污染。
(二)磨碎与过筛进行物理分析时,取风干样品100—200g,放在木板上用圆木棍辗碎,经反复处理使土样全部通过2mm孔径的筛子,将土样混均储于广口瓶内,作为土壤颗粒分析及物理性质测定。
1927年国际土壤学会规定通过2mm孔径的土壤用作物理分析,通过1mm或0.5mm 孔径的土壤用作化学分析。
作化学分析时,依据分析项目不同而对土壤颗粒细度有不同要求。
土壤监测中,称样误差重要取决于样品混合的均匀程度和样品颗粒的粗细程度,即使对于一个混合均匀的土样,由于土粒的大小不同,其化学成分也不同,因此,称样量会对分析结果的精准与否产生较大影响。
一般常依据所测组分及称样量决议样品细度。
分析有机质、全氮项目,应取一部分已过2mm筛的土样,用玛瑙研钵连续研细,使其全部通过60号筛(0.25mm)。
用原子汲取光度法(AAS法)测Cd、Cu、Ni等重金属时,土样必需全部通过100号筛(尼龙筛)。
研磨过筛后的样品混匀、装瓶、贴标签、编号、储存。
网筛规格有两种表达方法,一种以筛孔直径的大小表示,如孔径为2mm、1mm、0.5mm;另一种以每英寸长度上的孔数来表示,如每英寸长度上有40孔为40目筛(或称40号筛),每英寸有80孔为80号筛等。
孔数愈多,孔径愈小。
(三)土样保存一般土壤样品需保存半年至一年,以备必要时查核之用。
环境监测中用以进行质量掌控的标准土样或对比土样则需常期妥当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