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922.00 KB
- 文档页数:66
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2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
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1.社会基本矛盾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其基本性质、趋势,并对社会发展起根本作用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是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社会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对这一原理的理解要注意以下三点:注意的第一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更根本,规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两对基本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
注意的第二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一、本章结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客体角度)【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主体角度)【人民群众;个人】二、知识要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意识的产生基础是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要求一切从国情出发,并充分发挥本国人民的智慧和积极性解决本国的发展问题。
(二)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首先,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它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最后,它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更替和发展。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其性质和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阻碍或促进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其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阻碍或促进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四)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一、本章结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客体角度)【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主体角度)【人民群众;个人】二、知识要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意识的产生基础是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要求一切从国情出发,并充分发挥本国人民的智慧和积极性解决本国的发展问题。
(二)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首先,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它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最后,它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更替和发展。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其性质和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阻碍或促进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其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阻碍或促进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四)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授课对象:一年级本科生教学时间:8学时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弄清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向学生讲清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而非少数“英雄人物”,让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重点难点:本章的教学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难点在于讲课过程中贯彻唯物史观的整体性原则和历史与逻辑一致的原则以及分析说明历史和现实中的重大事件,史论结合,把基本原理讲活。
课外阅读文献: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课外讨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就“自私是不是人的本质?”进行讨论,并做好课堂交流的发言准备。
分课时教学安排:第1-2课时:讲解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3-4课时:讲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5-6课时:讲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7-8课时:课堂讨论交流教学内容设计(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实施方案):本章的教学内容可围绕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展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其依据和特点是什么?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什么?最后课堂讨论交流“自私是不是人的本质?”将上述问题作一个理论上的整体总结。
在讲授“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其依据和特点是什么?”时,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引导性问题,师生之间围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相互问答,教师再根据学生在问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使学生主动人类历史的规律进行思考。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历史观的含义:就是指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比如,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是辩证的还是形而上学的等等。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划分标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就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显然,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具体表现(延伸)。
而且这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是承认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就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凡是承认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的观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什么是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主要指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包括人口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
2.什么是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精神生活要素的总和,它包括政治思想、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科学以及社会心理等各种意识形式。
(二)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2.唯心主义历史观(唯心史观)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④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积极促进;错误:消极阻碍)5.意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三章社会及其基本结构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人类社会独特的本质及其整体性,理解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在实践观的基础上科学揭示社会同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的重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
本章的难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阶级;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教学方式与课时安排:理论讲授:8课时,第一节社会的本质和整体性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一种高级形式,实践是人类社会的本质。
实践形成了人类社会的有机体。
人类社会是由众多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
它主要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等组成。
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基础。
生产力是人类影响和改造自然界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生产关系是指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阶级就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社会的政治结构即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主要由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应的设施构成。
国家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部分,其本质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社会的观念结构是指由若干社会意识形态所组成的有机系统,主要包括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等。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的总和。
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应当协调发展。
第一节社会的本质与整体性一、社会是人的共同体定义:from socius [companion] 源自 socius社(1)(会意。
从示从土。
土亦声。
社土同字。
本义:土地神)(2)同本义 [God of land]社,地主也。
――《说文》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
――《春秋传》社,土也。
――《论衡·顺鼓》以社以方。
――《诗·小雅·甫田》。
传:“社,后土也。
”命民社。
――《礼记·月令·仲春》。
注:“社,后土也。
第三章社会及其基本结构第一节社会的本质和整体性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各派历史哲学对社会本质的认识。
1、神学历史观:社会本质上是“神定的一种秩序”,“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盛衰最高力量。
2、唯心主义历史观:社会本质上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或心理活动的产物。
3、自然主义历史观:或者将社会的本质归结于自然条件,或者将社会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
(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社会的本质。
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因此构成基本的社会关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①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②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二、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P104)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形成(一)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形成1、圣西门初步提出了社会有机体思想“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孔德和斯宾塞创立了社会有机体理论孔德: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由家庭、阶级、种族以及城市和社区构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阶级或种族是社会的组织,城市和社区是社会的器官。
斯宾塞:社会机体由营养系统、循环系统和调节系统三个部分组成。
(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1、社会有机体的涵义——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相互制约、有机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其中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血缘关系、伦理关系等等。
2、社会有机体的特点:①它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②它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③其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的统一第二节社会的经济结构一、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构成社会的基本结构(一)经济结构的含义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