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中级宏观经济学》课件pdf01第1部分 导论
- 格式:pdf
- 大小:1.90 MB
- 文档页数:180
第一章、导言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科学与数据一、市场出清假设市场通常处于均衡状态,因此任何产品或服务的价格都位于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的假设。
市场要连续地出清,价格就必须对供给和需求的变动作出即时调整。
二、黏性与弹性短期内,大部分价格是粘性的(sticky),它们变动缓慢,导致市场供需不平衡。
如果价格粘性,需求将不再总是等于供给。
(这有助于解释:失业(超额劳动供给)、厂商偶尔积压商品等现象)长期内,可以认为价格具有弹性,市场能够很快出清。
三、常见经济统计数字1、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本国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是衡量和体现一个社会经济活动状况的基本概念,它呈现一国的总收入及在产品和服务上的总支出。
(1)流量与存量存量是一个时间点上存在的量,流量是一段时间内变化的量。
(2)名义GDP与实际GDP(3)支出法衡量GDP消费C (consumption) 投资I (investment)政府购买G (government purchase) 净出口NX (net export)GDP=C+I+G+NX住房购买属于投资、家庭购入股票属于储蓄、原始股抛售属于投资1)投资包括企业固定投资、住房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3)收入法计算GDPGNP=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报酬-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报酬▪NNP=GNP-折旧▪国民收入=NNP-统计误差个人收入= 国民收入-间接企业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费-净利息+股息+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个人利息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税收和非税收支付2、CPI (consumer price index)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的工具,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
CPI与GDP平减指数(1) CPI衡量价格时所涉及的是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和服务。
宏观经济学讲稿第一篇宏观经济变量第一章总产出一、总产出核算的指标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1)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由本地公民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
GNP在统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原则:第一,GNP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供人们直接使用和消费,不再转卖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作为生产投入品,不能直接使用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
第二,GNP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第三,GNP按国民原则,而不按国土原则计算。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定时期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
GDP与GNP的关系是: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GDP=GNP+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2.国民生产净值与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净值(NNP)与国内生产净值(NDP):GNP或GDP扣除折旧以后的余额。
它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财富存量新增加的部分。
3.国民收入(NI):NNP或NDP扣除间接税后的余额。
它入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收入,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间接税指能够转嫁税负即可以通过提高商品和劳务的售价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的税收。
这类税收一般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征收,如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等。
直接税指不能转嫁税负即只能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税负的税收。
这类税收一般在收入环节征收,如所得税。
4.个人收入(PI):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的全部收入。
它是国民收入进一些必要的调整后形成的一个指标。
最主要的扣减项有: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最主要的增加项有: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失业救济、退休金、医疗补助等。
5.个人可支配收入(D P I):个人收入扣除所得税以后的余额。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各级指标之间的关系是:GNP或GDP减折旧;等于——NNP或NDP减间接税;等于——NI减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加转移支付;等于——PI减个人所得税;等于——DPI二、总产出核算的方法1.收入法:把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和部门的收入进行汇总。
01定义02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经济行为、经济表现、经济波动以及经济政策对经济总体影响的经济学分支。
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问题,如总产出、总就业、总价格水平、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等。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经济学体系。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而宏观经济学则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问题。
区别微观经济学关注个体经济单位(如消费者、企业等)的决策行为及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而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问题,如总产出、总就业、总价格水平等。
此外,两者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微观经济学主要采用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则主要采用总量分析方法。
联系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VS实证分析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经济数据,检验和估计经济理论和模型,以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规范分析方法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和社会目标,对经济现象进行评价和预测,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建议。
历史分析方法通过对历史经济数据的分析和比较,揭示经济现象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
制度分析方法分析经济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绩效的影响,探讨不同经济制度的优劣和适用条件。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03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各生产单位生产的总产出扣除中间投入后的差额,得到增加值,进而汇总得到国内生产总值。
生产法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
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收入法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等,来求得国内生产总值。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核算方法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指标国内生产净值(N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创造的最终成果扣除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等于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曼昆宏观经济学ppt课件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概述•国民收入核算与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与财政政策•国际金融与汇率制度•劳动市场、资本市场与长期经济增长•政府角色、社会保障与环境问题目录宏观经济学概述01宏观经济学定义与研究对象定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经济行为、经济表现及其内在规律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现象。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关系联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是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经济学的完整体系。
区别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经济行为。
03研究方法曼昆宏观经济学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既注重理论推导,又强调经验验证。
01理论框架曼昆宏观经济学以新古典综合学派为基础,吸收了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等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02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
曼昆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国民收入核算与经济增长02支出法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计算GDP ,适用于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收入法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总量来计算GDP ,适用于收入分配比较均衡的国家。
生产法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各生产单位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量来计算GDP ,适用于统计基础比较完善的国家。
国内生产总值(GDP )核算方法经济增长率计算及分析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包括劳动投入的增加、资本投入的增加以及技术进步等。
经济增长的波动经济增长不是平稳的,而是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比较优势理论不同国家在生产不同产品时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国际贸易可以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从而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