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知识: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经常出现在卫生事业单位的题目当中,接下来我们针对一些经常出现的关系进行说明:1.心与脾(1)血液生成,心主血,脾主运化,传输升清水谷精微灌注心脉为血;脾失健运或统血无权则血虚而心失所养。
(2)血液运行,心主血,脾统血,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心脾虚损则血瘀或出血。
2.心与肝(1)血液运行,肝主疏泄、藏血,促进血行,调节血量;(2)精神情志,心主神,肝主疏泄,调节情志。
3.心与肾(1)水火既济,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水不济火则阴虚火旺。
(2)精血互生,心主血,血可生精;肾藏精,精可化血。
(3)精神互用,心主血,血能养神,肾藏精,化气生神。
(4)君相安位,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各安其位。
4.肺与肝(1)气机升降,肝主疏泄,以生发为宜;肺主肃降,以降为顺( 肝升于左,肺降于右)。
(2)肝郁化火,耗伤肺阴,则咳嗽、胸痛、咯血( 木火刑金)。
5.肺与肾(1)水液代谢,肺宣发肃降,调通水道,将水下达于肾;肾主水,肾阳气化,将津液回归于肺( 金水相生);肺肾功能失调则水肿( 寒饮射肺)。
(2)呼吸运动,肺主出气,为气之主,肾主纳气,为气之根;肺气久虚或肾气不足则气短喘促。
6.肝与脾(1)促进消化,肝主疏泄,肝失疏泄则脾失健运,抑郁、胸闷太息、纳呆腹胀、肠鸣泄泻(肝脾不调);脾气健旺,脾失健运则肝失疏泄(土壅木郁)。
(2)血液运行,肝主藏血,主疏泄,促进血行;脾主统血,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脾虚生湿化热,郁蒸肝胆,则黄疸;肝不藏血与脾不统血并见,则出血(藏统失司)。
7.肝与肾(1)精血同源,肝藏血,血生精,肾藏精,精生血;肝血不足、肾精亏损则头昏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
(2)藏泄互用,肝气疏泄可使肾气开合有度,肾气闭藏可防肝气疏泄太过;肝肾藏泄失调则月经周期失常,排卵障碍,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3)阴阳互滋互制,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血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脾心主血脉,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与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1. 血液生成方面: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在脾的运化作用下,水谷精微之气得以消化吸收并注之于血脉而成为血液。
只有脾气强健,气血生化有源,心血才能充盈。
而脾的运化功能,也与心有一定的联系,一方面心阳可以温运脾土,另一方面,心主神志,可以调节脾的运化,有利于气血的生成。
心与脾在血液的生成方面,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2. 血液的运行方面:人体血液的运行,除了靠心气的推动、肺气的资助外,还需依赖于脾气的统摄。
只有脾气强健,统摄血液生理功能正常,血液才能在心气的推动下在经脉内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
心肺脾等脏相互配合,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在病理上,心脾两脏也常互相影响,如思虑过度,不仅可以耗伤心血,也可引起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出现纳呆、腹胀等症;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或劳心过度,血液耗损过多,最终可以导致“心脾两虚”,出现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面色无华等症,中医往往采用补益心脾的方法予以治疗。
此外,不管是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或脾主统血功能障碍,均可引起血液运行失常。
二、肝与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
故肝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疏泄与运化及血液的生成运行方面。
l. 在消化方面:脾主运化,摄入到人体内的饮食物,必须经过脾胃共同作用,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并输送到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
但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与肝的关系极为密切,这种关系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只有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正常,胆汁才得以正常的分泌和排泄,脾胃升降有序,饮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
脾的运化功能,对肝之疏泄亦有一定影响,只有脾气强健,饮食物及水液得以及时的输布而不发生滞留,肝之疏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
在病理情况下,如肝的疏泄不利,即可对脾胃的运化功能产生影响。
2. 在血液方面:肝主藏血,贮藏和调节全身血量,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
脏腑之间的关系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与六腑相配合,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密切联系,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除在形态结构上得到一定体现外,主要是在生理上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和相互协同、相互为用的关系。
这种关系,突出表现在五脏的系统分属关系、五脏的生克制化关系、五脏的精气阴阳关系等方面。
脏腑之间的关系主要有: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腑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脾肝肾的关系1.心与肺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
心与肺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两者相互协调,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心气的推动,亦有赖于肺气的辅助。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2.心与脾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统血。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1)血液生成方面: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养于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功能。
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贯注于心脉而化赤为血。
脾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健旺,血液化生有源,以保证心血充盈。
(2)血液运行方面: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即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以维持通畅而不迟缓,又依靠脾气的统摄以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
血液能正常运行而不致脱陷妄行,全赖心主行血与脾主统血的协调。
3.心与肝心主行血而肝主藏血,心藏神而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因此,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调节两个方面。
(1)血液运行方面:心主行血,心为一身血液运行的枢纽;肝藏血,肝是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重要脏器。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2)精神情志方面:心藏神,主宰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的关系心与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气与血的关系:肺主气,司呼吸,生成宗气,贯通心脉,助心脏行血心主血,心血运载宗气敷布全身,维持肺主气的功能宗气是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2.心与脾的关系心与脾的关系主要是主血与生血、行血与统血的关系(1)血液的生成:心主血脉又生血-心血旺盛,濡养于脾-脾气健运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化源充足-血液充盈而心有所住(2)血液的运行:心主血,脾统血心气推动血行脾气统摄血液--血液运行和调而不溢于脉外3.心与肝的关系心与肝的关系主要是主血与藏血,主神明与调节精神情志之间的相互关系(1)血液的运行:肝藏血,心行之心主血脉,推动血行肝主藏血,调节血量(2)精神情志:心主神明,统领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4.心与肾的关系心与神肾的关系主要是指心肾相交,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水火既济心火(下交/上承)肾水(2)精血互生心血(生/化)肾精(3)精神互用心神(驾驭/化生)肾精5.肺与脾的关系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宗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两个方面(1)宗气的生成:肺司呼吸而吸入清气脾主运化而专属水谷精微--胸中-宗气(2)津液的输布:脾主运化水液上归于肺肺主宣降水液输布全身--两脏相互配合-水液正常输布与排泄6.肺与肝的关系肺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气机的升降方面肺居膈上,其气以肃降为顺肝居隔下,其气以升发为宜--肺与肝密切配合,升降相因,调畅全身气机7.肺与肾的关系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
此外,肺阴与肾阴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的关系(1)呼吸方面:肺司呼吸,肾主纳气:肺气肃降-有利于肾主纳气肾气摄纳-有利于肺气肃降--两者相互依赖-呼吸正常(2)水液代谢方面: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气肃降-水液归之于肾肾气蒸腾-水液上升于肺--两者协调-水液代谢正常(3)阴液方面:肺阴(互相资生)肾阴8.肝与脾的关系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疏泄与运化、藏血与统血之间的关系(1)消化方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分泌排泄胆汁-协助脾的运化脾气健运,化生气血-濡养于肝-肝气冲和条达(2)血液方面:肝藏血脾统血--两者相互协作-血液有所贮藏,按脉道遁行9.肝与肾的关系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与血之间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1)精血互生: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互化(2)藏泻互用:肝主疏泄肾主闭藏--相互制约,相反相成(3)水能涵木:肝阴(相互资生)肾阴肾阴涵养肝阴-肝阳不亢肝阴资助肾阴-泉源不竭但由于肾阴为各脏腑阴液之根本,且肾水为母,肝木为子脏,母能生子,故在肝阴和肾阴之间,水能涵木是主要的方面10.脾和肾的关系脾和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先后天互相资生和水液代谢方面(1)先后天相互资生: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充养肾精肾为先天之本,命门之火温煦脾阳,助其健运(2)水液代谢方面:脾主运化肾主水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水液的代谢。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要肝血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
考试——脏与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常常通过一定的途径或规律相互影响、相互传变;1.心与肺心与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气;心肺两脏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气和血的关系上;心主一身之血脉,上朝于肺;肺主一身之气,贯心脉而行血;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有赖于肺主气的功能的发挥,而肺气的敷布,又离不开心血的运载,以运行周身;若肺气虚弱,宗气不足,运血无力,则见胸痛、心悸、舌质紫暗等心血瘀阻之证;若心血不畅,导致肺气郁滞,失于宣降,则出现胸闷、咳喘等表现;2.心与脾心主血而行血,脾化生血液而又摄血;心脾两脏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血液的生成方面:心血靠脾运化产生的水谷精微化生滋养,脾的运化功能的发挥又有赖于心血的滋养;所以脾气健运,化源充足,则心血充盈;若心血充盛,脾得滋养,则脾气健运;血液的运行方面:血液循行脉中,依靠心气的推动作用,又赖于脾气的统摄作用而不致溢出脉外,心与脾二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若脾失健运,化源不足,或脾不统血,血溢脉外,则致心血不充;反之,若心血亏虚,脾失所养,则使脾之运化功能减退、统摄无权,最终导致心脾两虚之证,而见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乏力、面色无华以及血溢脉外的病理表现;3.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心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的运行与精神情志的调节两个方面;血液运行方面:肝藏血充足,使血脉充盈,肝之疏泄功能正常,气机通畅,则能助心行血;同样若心血充盈,则肝有所藏,使肝能发挥其贮藏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临床上常见心悸、失眠、多梦、面色不华,或头晕、目涩、视物昏花、爪甲不荣等心肝血虚的病理表现;情志调节方面: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血顺畅,心情愉快,有利于心主神志功能的正常发挥;病理上,常见心肝火旺,而出现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情志失常的表现;4.心与肾心在五行中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中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从阴阳升降理论来说,位在下者以上升为顺,位在下者,以下降为和;所以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心火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制约肾阴,温养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心阴,以制约心阳,使心火不亢,从而维持心肾之间的阴阳相互协调平衡,即“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病理情况下,心肾之间的阴阳平衡遭到破坏,则可导致病变的发生;如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阴制约心阳,而使肾阴亏损于下,心火独亢于上,则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甚或腰酸梦遗等“心肾不交”的表现;若心肾阳衰,肾不化水,水饮内停,上凌于心,则见心悸、水肿等“水气凌心”的病证;5.肺与脾肺主气,通调水道;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气的生成和水液的输布和排泄两个方面;气的生成方面: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与脾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是气生成的物质基础;脾化生的水谷精气,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才能输布全身;而肺的生理活动的发挥,又赖于脾所化生的水谷精气的充养,故称“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病理上,肺气久虚,可以导致脾气受损,或脾气虚弱不能输精于肺,导致肺气不足,则见纳食不化、食少、消瘦、腹泻便溏、或咳嗽气短、乏力等肺脾两虚的病理表现,是临床应用“培土生金”治法的理论依据;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方面: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的作用,有助于脾的运化水液的功能,防止水湿的潴留,脾转输水液于肺,为肺通调水道的功能发挥提供了条件;病理上,若脾虚不运,水湿不化,湿聚成痰,痰饮上犯于肺,则见久咳不愈,或咳喘痰多色白等,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6.肺与肝肺居于上焦,主肃降;肝居于下焦主升发;肺和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的调节方面;生理条件下,肝升肺降,共同调节着气机的升降运动;病理情况下,肝火过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气火上逆,灼伤肺津,使肺降不及,则出现胸胁胀满疼痛、咳嗽气喘,甚则咯血等肝火犯肺的表现;反之,若燥热伤肺,肺失肃降,使肝之气火上升,则见咳嗽、气喘,以及胸胁胀痛、头晕目眩的表现;7.肺与肾肺主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肾主水,主纳气;肺肾之间主要表现为水液的代谢与呼吸运动两个方面的相互协调;水液代谢方面:水液通过肺的宣发肃降作用,敷布全身,下降于肾;也就是说,肾主水的功能有赖于肺的宣降和通调水道的功能;而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功能的正常发挥,又离不开肾的蒸腾气化的作用;只有肺肾功能的相互协同,才能为水液正常输布和排泄提供生理保证;若肺失宣降,通调失职,损及肾脏,则出现水肿、尿少等症;若肾阳虚衰,气化失常,水液泛溢,则全身水肿,影响及肺,又可见喘促、咳逆不能平卧等寒水射肺的表现;呼吸方面:人体呼吸运动的正常进行需肾的纳气作用的协助,将肺吸入之清气下纳于肾,保持呼吸具有一定的深度,以维持呼吸运动的正常进行,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若肾气虚衰或肺虚久咳伤肾,则可出现呼多吸少、动则气喘等“肾不纳气”的表现;此外,肺肾之阴又是相互资生的,病理情况下又常相互影响;故临床上常见肺肾阴虚之两颧潮红、潮热盗汗、咳嗽咯血、腰酸梦遗的病理表现;8.肝与脾肝主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肝与脾的关系具体体现为消化和气血的运行两个方面;消化方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脾胃的升降,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协助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而脾胃的升降有度,对肝的疏泄功能的发挥亦具有协同的作用;临床上若肝失疏泄,则可出现精神抑郁、腹胀、腹痛、泄泻、便溏等肝脾不调的表现,或见胃脘疼痛、恶心、呕吐、纳呆等肝胃不和的表现;反之,若脾胃湿热内壅,导致肝胆疏泄失职,胆汁排泄失常,又可致黄疸的发生;气血运行方面:脾的运化和生血,有赖于肝之疏泄,而脾气的健运,化血有源,摄血有权,则肝藏血充足,才能发挥其贮存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病理情况下,脾气虚弱,化源不足,或脾不统血,血溢脉外,均可致肝藏血不足,而形成肝脾两虚之证;9.肝与肾肝主疏泄,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能化血;肝属木,肾属水,水能涵木;肝和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互化、阴阳协调、藏泄相济三个方面;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和血都来源于水谷精微,且能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肝血的化生,有赖于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要肝血的不断补充,二者之间常常相互转化,故有“精血同源”之说;若肾精不足,则可致肝血亏虚;肝血不充,则又能使肾精虚损;阴阳协调:肝属木,肾属水,肾阴可以滋养肝阴,制约肝阳,使肝阳不亢,从而维持肝肾之间的阴阳协调平衡,即“水能涵木”;若肾阴不足引起肝阴亏虚,阴不制阳,而致肝阳上亢,即“水不涵木”;若肝火偏亢,亦可下劫肾阴,最终形成肝肾阴亏,肝阳上亢之证,而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的病理表现;藏泄相济: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二者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同,主要体现在女子月经的来潮和男子排精两个方面;若肝肾泄藏功能之间相互协调,肝肾精血汇聚冲任,下注胞宫,肝气疏利,则女子经血应时而下,男子精液蓄溢有度、排泄正常;若肝肾功能失调,则使女子月经周期紊乱,经量或多或少、甚则经闭,男子则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10.脾与肾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肾主藏精,肾主水,为“先天之本”;肾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先后二天相互资生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先后二天相互资生: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主藏精,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为“先天之本”;肾阳温煦脾阳,使脾气健运,生化有源;肾中精气,有赖于脾之运化,化生的水谷精微的充养,才能不断的充盛;即先天温养后天,后天滋养先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二者之间相互充养,相互促进;病理上,若肾阳不足,不能温养脾土,或脾阳不振,进而损伤肾阳,均可导致脾肾阳虚,而见腹部隐隐作痛、喜温喜按、腹泻便溏,甚或五更泄泻等;水液代谢方面:脾主运化水液,须赖肾阳的温煦气化的作用;肾主水,有赖于脾化湿制水的作用,即“土能制水”;若脾虚不能化湿或肾虚气化不利,均可导致水液代谢失常,而见水肿、尿少的病理表现;。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
心与肺
“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心主血,肺主气,心与肺的关系,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而气的输散分布也需要血的运载。
如果肺气虚或肺失宣降,会影响心的行血功能,从而导致血瘀,出现胸闷、心率改变、口唇青紫等症状体征。
若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液运行不畅,也将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出现咳嗽、气促等临床表现。
心与脾
心主血,脾统血,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
脾气旺盛,生血功能正常,则心有所主;而心血充足,则可营养脾气。
血液在体内的循行,一方面要靠心气的推动,另一方面还要靠脾气的统摄才不致溢出脉外。
如果思虑过度,耗伤心血,脾的运化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出现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症状;反之要是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利,或脾不统血,血液外溢,则可致心血虚,心无所主,临床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等。
心与肝
心主血,肝藏血。
心行血功能正常,则血液供应充分,肝有所藏;如果肝藏血功能失常,心无所主,血液运行也会受影响。
临床上常见心血虚与肝血虚同时出现的病例。
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意识和情志与这两脏均有密切关系。
心、肝病变也都可表现为精神、心理活动的异常。
比如,肝阳上亢患者既可有头晕、目眩、烦燥易怒等肝病症状,又可兼有心悸、失眠等心病表现。
心与肾
心位居于上属阳,五行属火;肾位居于下属阴,五行属水。
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应当降于肾,以助肾阳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而肾水则须上济于心,以资心阴,从而防止心阳过亢。
心肾之间的这种正常的相互帮助、相互制约的关系,被称为“心肾相交”。
如果肾水不足,不能滋润心阴以制约心阳,就会出现心阳过亢,临床可见心烦、失眠、多梦、遗精等症。
若心阳不振,心火不能下温肾水,使肾水不能化气,反而上凌于心,则可出现心悸、水肿等症。
肺与脾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涉及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方面。
人体之气的主要是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所运化的水谷之气所组成。
故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的健强,是人体气盛的保证。
另一方面,津液在体内的输布代谢主要是由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及脾的运化水液、输布津液的功能来完成的。
肺以脾所运化输布的水谷精微为营养,才能使其功能活动得到保障;而脾运化水谷和水湿的功能,也需要肺的宣降、通调水道功能来实现。
如果脾气虚损,会导致肺气不足,出现疲乏倦
怠,少气懒言等症。
若脾虚运化失调,水湿内停,生成痰饮,也会影响肺的宣降功能,出现咳嗽、喘息等症。
而肺气虚衰,无法通调水道,水湿内停,则会使脾阳受阻,出现腹胀、便溏、水肿等症。
肺与肝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涉及气机的调节。
肺气肃降,肝气升发,升降协调,则气机通畅。
如果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则会出现肝气上逆,表现为胁痛、易怒、咳逆、咯血等症,即所谓“肝火犯肺”。
反之,如果肺失清肃,燥热内停,亦会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出现咳嗽、胸胁胀满、头晕头痛等症。
肺与肾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涉及津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
肾主水,能升清降浊,负责水液的蒸腾气化;肺为水之上源,可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肺肾两脏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
如果在病理状态下,肺失宣降,或肾的气化失调,均可影响水液代谢,出现尿少、水肿、喘促、喘逆等症。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人体的呼吸运动由肺肾二脏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如果肾气虚损,不能摄纳肺吸入之清气,气浮于上,则会出现呼多吸少,活动后症状加剧的情况。
此外,肺肾二脏之阴液相互资生。
若其中之一受损,必会影响另一方面,出现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症。
肝与脾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涉及饮食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
脾运化水谷的功能及脾胃升降功能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而肝又需要依靠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提供营养,才能保持疏泄功能的正常。
若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功能,则可见抑郁、胸闷、腹胀、腹泻、便溏等肝脾不和之证。
而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则可使肝胆疏泄不利,出现黄疸。
此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且脾主统血,而肝主藏血,两脏均与血液的生理、病理情况相关。
肝与肾
肝与肾的关系主要是精和血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
肝藏血,肾藏精。
肝血需要肾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于肝血的化生。
中医称之为精血同源,或肝肾同源。
如果肾精亏损,则会导致肝血不足,而肝血不足,也会影响致肾精亏损。
此外,肝主疏泄功能与肾主封藏功能之间也是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
如果肝之疏泄与肾之封藏功能失调,则会影响女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的泄精生理功能。
脾与肾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二者的关系是先后天相互滋养的关系。
脾气的健运,要依靠肾阳的温煦,而肾精也需要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补充。
脾肾两脏生理上相互滋助促进,病理上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此外,脾可以运化水湿,肾负责气化水液,脾肾两脏在津液代谢方面也是共同起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