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与脏的关系,脏与腑的关系64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7.74 MB
- 文档页数:15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血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两者相互协调,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
宗气是连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
在病理上,心的搏动与肺的呼吸是相互影响的。
心主行血,有助肺的呼吸宗气肺主呼吸,推动心的行血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1. 血液生成方面: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养于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功能。
脾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
病理上,心脾两虚之证。
2.血液运行方面: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既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以维持通畅而不迟缓,又依靠脾气的统摄以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
病理上,或见气虚血瘀,或见气虚失摄的出血。
心与脾的关系示意图心主行血,促进脾的运化功能病理:心脾两虚脾主运化,为血液生化之源,使心有所主三)心与肝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调节两个方面。
1.血液运行方面:心主行血,肝主藏血,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病理上,可出现心肝血虚证或心肝血瘀证。
2.精神情志方面:心血充盈,心神健旺,有助于肝气疏泄,情志调畅;肝气疏泄有度,情志畅快,亦有利于心神内守。
病理上,心神不安与肝气郁结,心火亢盛与肝火亢逆,可两者并存或相互引动,出现心肝气郁证或心肝火旺证。
促进血液运行:心主行血,肝主藏血(病理上:心肝血虚证,心肝血瘀证)调控精神情志:心藏神,肝调畅情志(病理上:心肝气郁证,心肝火旺证)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
1. 水火既济:心位居上,故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位居下,故肾水(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
2.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
精能化气生神;神能控精驭气。
故积精可以全神,神清可以控精。
3.君相安位:君火相火,各安其位。
病理上,称为心肾不交。
主要表现为阴虚火旺、阳虚水泛、精亏神逸。
肺与脾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脾主运化,化生水谷之精并进而化为谷气。
脏与腑的关系
腑
脏
心肺脾肝肾
小肠互相络属,形
成表里相合
关系。
脾气的推动、固摄,有助大肠传导,小肠化物。
大肠,小肠通降失常,致脾失健
运。
大肠表里相合关
系,功能相辅
相成,相互为
用。
肝疏泄气机,促大肠传导,肝气郁滞,致大肠气滞。
胃胃之大络,贯
于心中,胃失
和降,心神被
扰。
经脉相连,均
主降而喜润
恶燥,生理上
相互依赖,相
辅相成。
以膜相连,经
脉相互络属,
表里相合关
系,生理上为
纳运相得,升
降相依,燥湿
相济。
肝气升发条
达,有助于胃
气的和降,肝
气郁结,胃失
和降。
肾主二阴,与
胃之降浊有
关。
病理情况
下,肾气不
足,累及于
胃,胃气虚
弱,致肾精亏
虚。
胆均与心理活
动有关,胆在
心神的主导
下,行使其决
断功能。
心胆
有病相互影
响。
脾主运化,胆
赖于脾之精
气培植。
胆附于肝叶
之间,经脉相
互络属,表里
相合关系,肝
胆同主疏泄,
共同消化,情
志方面密切
配合。
膀胱肝疏泄气机,
促膀胱排尿,
肝气郁滞,膀
胱气化不利。
有“系”相同,经脉仙湖络属,表里相合关系。
生理关系表现为主尿液,病理相互影响。
中 医 基 础 理 论脏与腑之间的关系2藏象肝与胆心与小肠肾与膀胱p 一脏一腑p 一阴一阳p 一表一里脏与腑相合关系藏象脏腑相合的依据经脉相互属络:® 属脏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腑® 属腑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脏生理配合:ª 脏行气于腑:如肝之精化化生胆汁。
ª 腑输精于脏:如小肠布散精微于脾。
病机相关:{五脏不平,六腑闭塞:肺热壅盛,肺失清肃→大肠传导失职→大便秘结。
{六腑不通,五脏亦病:大肠热结,腑气不通→肺失清肃→胸闷、喘促。
藏脏腑关系运用象脏病治腑01腑病治脏0203脏腑同治藏象心与小肠的关系藏象 心主血:心火下降小肠,保证小肠化物生理小肠化物:清者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使心血充足心经实热下传小肠:小肠实热病机小肠之热上熏于心:心火亢盛病变表现:尿少、尿热赤、尿痛心烦、舌赤、口舌生疮藏象心与小肠病理影响下移小肠上熏于心小肠心经实火尿少、尿赤涩刺痛、尿血心烦、舌红、疼痛,甚至糜烂有热导热从小便而出藏象朱丹溪医案:一妇,患心中如火,一烧便入小肠,急去小便,大便随时亦出,如此三年,求治,脉滑数。
以四物加炒黄连、黄柏、小茴香、木通,四帖而安。
《名医类案·卷二》藏象汤清明医案:文某,女,32岁,护士。
反复发作小便频数、涩痛5年,时轻时重,多因劳累后或睡眠不足而发病。
近周来因工作繁忙又出现尿频、尿急、短赤涩痛,伴有烦躁,全身乏力,舌质淡红、苔薄黄微腻,脉细数等症。
小便常规检查:白细胞(++),红细胞(++),脓球(+++)。
西医诊断: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
中医辨证:劳淋。
治疗: 清心莲子饮加蒲公英10克服20剂后痊愈,随访3年未复发。
《黄帝内经临证指要》藏象肺与大肠的关系藏象 肺司呼吸,主行水——有赖大肠通畅生理大肠主传导,主津——有赖肺气下降大肠实热,影响肺降——胸满气急喘咳肺津不降,传导失职——便秘、干结病理肺虚推动无力——气虚便秘,大便艰涩不行 气虚不固,清浊混杂而下——大便溏泄藏象陈明医案:王某,女,3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