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_甘孟瑜_化学平衡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60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第三届重庆市教学成果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2.27•【字号】渝府发[2009]28号•【施行日期】2009.02.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第三届重庆市教学成果的决定(渝府发〔2009〕28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近年来,我市各高等院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大批优秀教育教学成果。
为进一步调动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我市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根据《重庆市教学成果奖励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150号)的规定,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高等院校和各教育机构推荐申报、奖励办公室初审、权属公示、专家评审、结果公示、市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审议,评出第三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成果奖励项目210项,中小学教学成果奖励项目88项(详见附件)。
经市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审议,对这298项教育教学成果予以表彰奖励。
希望获奖的同志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创新奉献的精神,搞好科研,多出成果。
市政府号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向获奖的同志学习,振奋精神,教书育人,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教学成果,为把我市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教育中心和西部地区教育高地作出更大贡献。
二○○九年二月二十七日附件:第三届重庆市教学成果获奖名单一、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类二、中小学教学成果类(按课题负责人姓氏笔画排序)三等奖(共52项)卢秀、苏公?薄⑿煸饰酢⒗杳嘟⒌?/span>健、杨光荣。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开课单位: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化学教研室学分:3 总学时:48H(理论教学40学时,实践教学8学时)课程类别:必修考核方式:考试基本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及任务大学化学课程阐述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是高等工科院校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课;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工程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与工程技术间的桥梁。
通过化学反应原理和与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化学实验,使学生了解近代化学的基本理论,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和一定的基本技能,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必要的化学基础;使学生能在工程技术中以化学的观点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对一些涉及化学的工程实际问题,具备初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的意识,理解化学与材料的关系。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启发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和学习热情,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2、掌握从能量变化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一般规律,掌握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反应的程度,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基本原理,为解决工程实际中遇到的一系列化学问题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
3、掌握水溶液的性质,掌握单相与多相离子的解离平衡,配合平衡的规律,提高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理解电化学原理,了解化学电源,腐蚀及防腐等方面的知识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5、掌握物质结构的基本知识,理解材料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6、了解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极其常见的化学治理方法,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7、了解材料学中的一般化学问题,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中学化学知识。
后续课程:本课程属导论课、基础课性质,目的是为后续课、相关课打好基础,如:《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学》、《腐蚀与防腐》等。
第2课时 化学平衡移动●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2.认识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产和科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课标解读1.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加深对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
2.学会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图像分析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
●教学地位本课时是在第1课时的基础上,结合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来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总结出勒夏特列原理。
这是今后学习其他平衡的基础。
●新课导入建议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A(g)+。
(1)该反应达平衡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2)若改变条件,使化学反应速率发生变化,化学平衡是否移动?若各成分的百分含量发生变化,平衡是否移动? 【提示】 (1)v 正=v 逆或各组分的浓度不变。
(2)若v 正与v 逆同时改变,但v 正′=v 逆′,则平衡不移动;若v 正′≠v 逆′,则平衡移动;但只要各成分的百分含量变,则平衡一定发生移动。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1)看教材P26页,完成【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并完成【思考交流1】; (2)看教材P27~28页,完成【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并完成【思考交流2】。
⇒步骤1:导入新课、分析本课时的教材地位。
⇒步骤2:建议对【思考交流】多提问几个学生,使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该内容,以利于下一步对该重点知识的探究。
⇓步骤5: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变式训练1】和【当堂双基达标】中的1、2、3三题,验证学生对“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掌握情况。
⇐步骤4:教师通过【例1】和教材P27~P28页的讲解,对探究一进行总结。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可利用【问题导思】所设置的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师生互动。
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化学平衡图像问题的解法”,可利用【问题导思】所设置的问题,师生互动。
可利用【教师备课资源】为您提供的例题拓展学生的思路。
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大学化学二、课程代码:22015235三、课程英文名称:College Chemistry四、课程负责人:甘孟瑜五、学时与学分:56学时 3.5学分六、课程性质:必修课程七、适用专业:理工类的冶金、材料、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医电、机械、给排水、土木工程、热能等专业。
八、选课对象:冶金、材料、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医电、机械、给排水、土木工程、热能等专业的学生。
九、预修课程:十、使用教材:曾政权、甘孟瑜等编.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化学》(第3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十一、参考书目:1、甘孟瑜、张云怀等编,《大学化学习题集》(第3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2、曲保中等《新大学化学》(第3版) 科学出版社,20123、徐崇泉,强亮生,《工科大学化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华彤文等编,《普通化学原理》(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申泮文. 《近代化学导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6、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普通化学》(第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十二、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十三、课程的目的和任务通过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基本规律和近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代化学的三大理论支柱,理解化学学科的框架。
能运用化学的理论、观点、方法审视公众关注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新兴工程材料等社会热点论题。
把化学的理论方法与工程技术的观点结合起来,用化学的观点分析、认识工程技术、社会现象中的有关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把培养学生的科学观、社会观、价值观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上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
十四、课程的基本要求1.化学热力学掌握状态与状态函数的定义,掌握焓、熵与吉布斯自由能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能够运用吉布斯自由能和G-H公式判断化学反应方向。
了解化学反应的热效应,△r Hθm、燃烧焓等概念并应用。
第一篇物质结构基础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第二章分子结构第三章晶体结构第四章配合物第二篇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基础第五章化学热力学基础第六章化学平衡常数第三篇水溶液化学原理第九章酸碱平衡第十章沉淀平衡第十一章电化学基础第十二章配位平衡第四篇元素化学(一)非金属第十三章氢和稀有气体第十四章卤素第十五章氧族元素第十六章氮磷砷第十七章碳硅硼第十八章非金属元素小结第五篇元素化学(二)金属第二十一章p区金属第二十二章ds 区金属第二十三章 d 区金属(一)第四周期d区金属要求绪论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和方法。
了解化学发展的现状。
掌握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
第一篇物质结构基础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教学基本要求:初步了解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等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近代概念。
熟悉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熟悉s、p、d原子轨道的形状和伸展方向。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和各区元素原子层结构的特征。
会从原子半径、电子层构型和有效核电荷来了解元素的性质。
熟悉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及主要氧化值的周期性变化。
1.本章第1、2、3节讨论原子、元素、核素、同位素、同位素丰度、相对原子质量等基本概念。
其中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是最重要的,其余都是阅读材料。
2.本张第4节讨论氢原子的玻尔行星模型,基本要求是建立定态、激发态、量子数和电子跃迁4个概念,其他内容不作为教学要求。
3.第5节是本章第1个重点。
基本要求是初步理解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初步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掌握核外电子可能状态的推算。
本节小字部分为阅读材料。
4.第6节是本章第2个重点。
基本要求是掌握确定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的构造原理,在给定原子序数时能写出基态原子的电子组态;掌握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状态的基本规律,特别是能量最低原理。
本节小字内容不作教学要求。
5.第7、8节是本章最后1个重点。
欢迎各後離导、莅临措导"化学反应摩尔焙变的测定”实验的改进瘤聚源谢碉孟禱曲妥石油摩浣石油化工系本实验提出了一套改进的“化学反应摩尔焙变测定”实验的方法与仪器。
改进的实验仪器选用热传导系数较小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原料制成量热计,并在盖上设计了小型加料器;采用磁力搅拌器混合溶液, 以数字式温度计测温,可在两小时内完成锌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摩尔焰变和量热计热容的测定。
获得的实验数据重现性好,温度随时间变化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十次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58%,所测定的摩尔焙变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为2. 0%0“化学反应热的测定”是普通化学和无机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基本要求中规定的实验内容。
一般用“化学反应摩尔焰变的测定”作为实验项目[1Z码即采用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与过量的锌粉在保温杯中反应,以外推作图法求得反应的AT来计算反应的摩尔焙变。
该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已为大家公认,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 大多数院校⑶勺5,6]采用一只保温杯和一支精密温度计(具有O・1°C分度)、放大镜、秒表等来完成该实验。
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操作难以获得满意的实验结果,所测定的实验数据点几乎无法外推, 反应温度随反应时间变化的关系线性较差,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超过10%,甚至更大。
作为测定实验已无法使学生获得实验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准确性的训练。
因此,有必要改进实验仪器及方法。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自行设计制作了一套实验装置,通过多次试验,获得了较为理想的实验结果。
2实验装置的改进及实验条件方法的确定2.1量热计的改进玻璃保温杯是理想的绝热系统,为了使反应充分进行,可配以磁力搅拌器。
但由于玻璃保温杯底部是凹球底结构,一旦加入锌粉,迅速沉到底部的锌粉会使搅拌子无法转动,容易导致实验失败。
因此,我们以热传导系数较小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材料制成平底的量热计反应杯(图1所示)。
为尽量减少热损失, 采用镀银及泡沫塑料包覆,使其接近绝热系统。
浅谈如何利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培养大学生的科学观作者:贾晓良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12期【摘要】新课标要求在大学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观。
科学观能够使大学生充分地了解化学学科的基本框架,对其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使思维品质得到有效地提升。
因此,在大学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相关有效的措施,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从而为我国培养更为优秀的人才,并使我国科学教育水平得到良好地提升。
【关键词】大学基础化学课程教学科学观培养策略【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85-02前言近几年,我国大学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已经进入了一个改革的阶段,改革主要以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科学观、综合素质为主,同时要求还加强对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1]。
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部分大学化学教师虽然接受了培养科学观的理念,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没有向深处进行培养;还有部分大学化学教师虽然较为重视科学的教学方法,但是实际上自己却仍然保留着落后的教学观念,并没有对教学过程进行理性地反思与改进。
因此,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培养大学生的科学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以下几方面对研究主题进行分析探讨。
1.什么是科学观科学观,即为对科学总体、基本的看法[2]。
科学观将科学当作反思与探究的对象,并提出不同的看法,从而促进不同科学观的形成。
科学观还是一种“关于科学的观念”,是对人文与科学、社会与科学、科学的价值、过程以及本质等问题的认识与见解。
比如,科学讲究实事求是,重视理性与实证,并具有两面性(消极意义与积极意义),因此应正确地理解与遵守科学规律;人文与科学往往是相辅相成。
总的来说,科学观能够决定人对科学活动与科学的基本行为与态度,是具有前提性、重要性的一种科学观念。
2.在大学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观的意义近年来,培养创新人才的制度、条件、观念等均得到了我国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同时还取得一定的效果,要想培养更多创新性人才,就要注重对大学生科学观的培养。
材料化学体系教学改革探索张雁红,徐爱菊(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摘 要:材料化学是材料科学与化学、物理、数学和工程等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发展形成的具有强大活力的新兴学科。
针对材料化学的学科特点以及我校材料化学专业的现状,从理论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模式两方面对原有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探索。
关键词:材料化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学科特点 中图分类号:G420∶TQ 0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13—0093—02 材料化学是材料科学与化学、物理、数学和工程等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发展形成的具有强大活力的新兴学科,它从分子层次到宏观尺度研究材料的合成制备理论、组织结构、材料性能与应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相关的分析技术,构筑出具有优异功能的新型材料,是环境、信息、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1,2]。
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材料化学理论、材料化学信息以及研究、检测手段大幅度提高和促进了材料相关领域的发展。
为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材料化学专业技术人才,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将材料化学确定为新的本科专业。
目前国内已有120余所高校建立了材料化学专业,还有许多高校正在积极准备申办。
我校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材料化学专业于2007年正式招收本科生,近年来招生形势喜人,目前已有两届毕业生,通过近5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一直积极探索符合学科自身特点和顺应时代发展的材料化学专业改革思路,对原有的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并进行系统化修订,努力建立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发展的教育与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
1 材料化学理论教学模式探索1.1 突出学科特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材料化学作为新兴发展起来的边缘交叉学科,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具有“内容涉及广、知识体系新,更新速度快”的鲜明学科特点,这对高校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大学化学实验Ⅰ》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大学化学实验Ⅰ二、课程代码:CHEM12000三、学时和学分:32学时 1.0学分四、适用专业:材料;生物;生命;城环(环境工程、给排水、环境生态);资环(环境科学、安全工程);泓深(机械类、土建类);动力;机械;土木;资环(采矿);城环(建环);泓深(电子、电气、经管创新)等五、先修课程:大学化学六、使用教材:《大学化学实验》(第5版),余丹梅、李泽全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9七、参考书目:《大学化学》(第4版),甘孟瑜、曾政权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9八、课程描述:大学化学实验是高等院校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也是大学化学系列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化学实验可以进一步巩固、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观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本课程按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三个层次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气体常数的测定;化学反应焓变的测定;醋酸电离常数的测定;氧化还原与电化学;金属腐蚀与防护;铝合金中铁含量的测定;空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测;水质检验;综合设计实验—含铬废水处理;综合设计实验—印刷电路板的制作及腐蚀废液回收等。
本课程建立了“实验操作+课程资源学习”的立体化教学模式,集国家精品课程网站、sakai教学平台、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为一体的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多元化、现代化。
九、教学目标(需明确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的典型实验训练学生的化学实验基础操作技能;针对授课专业设计包容了电化学、环境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化学、水分析化学等内容的实验,着力满足相关专业对基本实验技能和化学素养的需求。
并通过大学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用化学观点理解和认识物质世界的意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化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作者:罗志勇甘孟瑜罗伊雯来源:《大学教育》2022年第07期[摘要]文章阐述了“互联网+”时代大学化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和深度学习能力为目标,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结合线下、线上两个平台,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化学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建立了与之相匹配的新型评价体系。
实践表明,利用翻转课堂开展大学化学混合式教学,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教学实效,而且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關键词]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7-0108-03混合式教学是将传统课堂师生面对面教学与数字化在线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它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结合,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浅入深,逐步进入深度学习,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混合式教学既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者、启发者和组织者的地位与作用,又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翻转课堂是将传统课堂中的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两个环节颠倒过来,即传统课堂内的教学活动放在课堂外进行,而课堂外的教学活动放到课堂内进行,其本质是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1]。
也就是说,在课外学生观看和学习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在课内师生一起进行答疑讨论、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教学活动。
大学化学是高等院校理工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如果对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易给学生造成一些学习上的困难。
公共基础课程通常采用大班化集中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兼顾每一个学生,从而导致有些学生“学不够”,有些学生“学不懂”,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最佳状态。
此外,大学化学基础知识点多、基本原理多、教学进度快,仅凭借教师的课堂教学,难以讲完讲透所有知识点。
在大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可有效解决教学活动中规模化与个性化之间的矛盾以及基础知识点多的问题。
巧解一道化学平衡题
陈惠华
【期刊名称】《高中数理化》
【年(卷),期】2015(0)20
【摘要】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具有较高难度的基本理论知识,也是历年高考的重点考查知识点之一.在高考试卷中,一般都是以选择题的压轴题出现,难度较大;非选择题中也同样会有一道与化学反应热效应、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态等结合的试题进行综合考查,也是难度较大题.
【总页数】1页(P53-53)
【作者】陈惠华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化第六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例谈借助化学平衡常数巧解平衡移动题
2.例谈借助化学平衡常数巧解平衡移动题
3.例谈借助化学平衡常数巧解平衡移动题
4.巧解化学平衡图象题
5.用图示分解法巧解一类化学平衡移动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化学平衡状态及计算
刘达富
【期刊名称】《中学理科:高中内容》
【年(卷),期】2002(000)011
【摘要】题型示例一:化学平衡状态的涵义和特征[例1]将1mol N2和3molH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使其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反应为:N2+3H2←→2NH3下列哪一状态一定是平衡状态()。
【总页数】6页(P37-42)
【作者】刘达富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附中54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
【相关文献】
1.元素势法分析化学平衡状态的微机通用计算程序 [J], 过明道;李天祥
2.化学平衡状态判断题的解题技巧 [J], 高红玉
3.化学平衡状态的全等和相似 [J], 李春晖
4.基于"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实践研究——以"化学平衡状态及影响因素"复习课为例 [J], 何大明
5.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判断的两个妙招 [J], 徐启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