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明代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4
明代文学第七编明代文学概说1368年——1644年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爆发。
郭子兴、朱元璋响应。
1355年,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国号宋,年号龙凤,称小明王。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即为明太祖。
1398年,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明惠宗。
1402年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后即位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典》,1421迁都北京。
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代宗朱祁钰,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武宗朱厚,世宗朱厚熜(戚继光抗倭、葡萄牙人在1557年开始移民澳门),穆宗朱载垕,神宗朱翊钧(万历),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东林党争、魏忠贤),思宗朱由检(崇祯)1633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
史可法等人在南京拥护福王朱由崧,建立弘光政权;鲁王朱以海于浙江绍兴监国;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于福州称帝。
郑芝龙之子郑成功起兵反清,于1661年率军远征台湾岛,1683年,康熙帝命施琅进攻台湾,明朝最后一股抗清势力覆灭。
明代文学特色:一、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地位不断提高。
小说,长篇“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短篇“三言”、“二拍”。
戏曲,杂剧、传奇,昆曲和地方戏,明中叶三大传奇《宝剑记》、《鸣凤记》和《浣纱记》。
大批的剧作家和曲论家,不同流派.二、文学群体众多、流派纷呈。
台阁体、前七子、唐宋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吴江派、临川派、复社、几社等。
三、许多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跻身文坛。
四、追求文学的独立性和主体性,要求文学表达真情、肯定自我。
徐渭“曲本取于感发人心”,李梦阳“真诗乃在民间”,唐宋派“直据胸臆”、李卓吾“童心说”、公安派和竟陵派的“独抒性灵”。
第一章《三国演义》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
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第七编明代文学(36学时)章节名称:明代文学概述授课时数:1教学目的和任务:对明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及整体状况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明代文学的发展线索教学方法:讲授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述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一,明代文学的大致分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作为元代文学的余波和明代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以看作是中国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嘉靖以后,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近古的新时代。
二,城市文化形态形成的因素:1)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2)市民队伍,以及由之而来的新的读者群的壮大3)审美趣味的变化4)出版等硬条件的成熟三,王学左派的兴起1)随着朱元璋、朱棣这样铁腕人物的消失,政治高压政策难以为继2)禅宗思想的影响3)时代的呼唤,新的市民阶层对代言人的需求四,王学左派对文学的影响:1)对情、欲的肯定成为潮流2)冲破僵化的思维,在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3)在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冲破旧有藩篱的同时,其非理性、非道德的倾向也给文学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第二节俗文学的发展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一,章回小说的特征: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二,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过程:成书过程从世代累积到文人独立撰写;创作意识从借历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人生;表现题材从着眼战争兴废等国家大事到注目现实生活;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的性格特征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任务人物的性格;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三,明人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2)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3)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四,众多的文学群体以及文学的论争1)明代文学团体,尽管标榜不同,或以地域分,或以师门分,或以社名分,但是大体可以划分为兴趣型、主张型、政治型三种。
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明代诗歌名词解释台阁体1.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2.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童心说1.《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
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2.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
3.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公安派(公安三袁)1.“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
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
2.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
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第二章明代散文名词解释唐宋派1.“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2.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
3.王慎中和唐顺之是地道的宗宋派,茅坤选编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重“情”,他提倡的“道”并非宋代理学,而是传统的儒教,在提倡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
第三章《三国演义》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一.《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1、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使市民阶层扩大。
市民阶层人数众多,人员复杂,包括商人、作坊主、手工业工人、自由手工业者、艺人、妓女、隶役、各类城市贫民和一般的文人士子等。
2、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自然的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市民的生活,市民的情趣,市民的形象在明代的诗、文、小说、戏曲中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
3、作品内容市民化的同时,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时兴着一种“世俗之趣”。
这种艺术趣味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4、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膨胀,不可避免使文学创作商品化。
5、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
6、王学左派(泰州学派):思想家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冲击了圣经贤传的神圣地位,在客观上了突出了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
此后,心学亦称王学,流布天下,形成多种派别。
其中,泰州学派又称王学左派,从王艮、徐樾、颜钧、罗汝芳,到何心隐、李贽,越来越具有离经叛道的倾向。
他们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平等,追求个性的自然发展。
7、章回小说: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到明代定型的。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现存的宋元话本已经分卷分目,王国维认为这是“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除分回立目之外,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的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
8、从明代戏曲、小说及民歌等通俗文学的发展,简要论述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第一,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
明代文学家对于情感的论述特别丰富,往往把情感作为品评作品美学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准则。
这是宋元以来对于理学专制的反弹,是肯定自我、张扬个性的一种表现。
明代文学绪论◆明代社会、思想文化的特点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明代文学发展概况及特点一、明代社会特点◆明代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开国,到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自缢,历16帝计277年。
◆欧洲文艺复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政治上大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2、思想文化上积极提倡程朱理学。
◆3、工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4、中后期思想文化活跃,王学左派的兴起◆王守仁(阳明)“心学”◆李贽“童心说”二、明代文学分期◆三个时期:◆前期,明初到成化时期(1368—1487)约120年;◆中期,弘治到隆庆时期(1488—1572)约84年;◆后期,万历到崇祯末年(1573—1644)凡71年。
◆前期:◆相当漫长的衰微冷落时期◆著名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
◆戏曲、小说成就较高◆长篇章回小说问世◆中期:◆从前期的衰落状态中恢复生机、逐渐走向高潮◆两个文学集团:◆“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唐寅)◆“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李梦阳、祝允明等提出“复古”口号◆“唐宋派”(唐顺之、王慎中)◆“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俗文学的兴盛和雅、俗传统的混融。
◆出版印刷业空前繁荣◆《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等开始刊刻广泛流传◆启蒙思想家李贽◆彻底的反权威精神◆“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重视物质生产◆充分肯定人欲◆平等对待妇女◆后期:◆理论上的自觉性◆李贽“童心说”:“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袁宏道“性灵说”:“以出自性灵者为真诗。
”◆尊“情”反“理”◆“公安派”(袁宏道)◆晚明“小品”◆特点有三:◆一是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通俗形式的文学取得重大成就◆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和“二拍”◆汤显祖《牡丹亭》思考题◆简述明代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明后期进步的文学思潮的主要观点有哪些?◆李贽的学说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在晚明的文学理论中,李贽的“童心说”具有怎样的先导意义?参考书目1、《明代文学史》,钱基博著,商务出版社,1934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明代文学研究》,邓绍基、史铁良主编,北京出版社,2001第一章《三国志演义》◆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第七编明代文学(1368~1644)•绪论•一、明代文学概况•(一)明代文学的分期•1、前期文学•表现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以及作家深层的忧患意识,以《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的编撰、南戏的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为代表,文学创作出现一时繁荣景象。
•明代前期的后段,随着经济的复苏、社会的安定,文人的忧患意识开始淡薄,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以及特务统治,使文人一改元明之际那种社会责任感,在追求仕进与调试心理平衡中,欣赏一种平稳和谐、雍容典雅之美,文学创作导向贵族化、御用化,以“台阁体”诗歌以及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为代表。
•这一时期是元代文学的余波和为明中后期文学的发展作准备,为中国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
•2、后期文学•明嘉靖以后,文学向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方向发展,较前期出现极大的变化,展现出新的发展态势,表现在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1)小说方面•兴起编著章回体小说的热潮以及短篇白话小说的繁荣。
•文言小说:“三话一传”:•瞿佑《剪灯新话》昌祺《剪灯余话》邵景詹《觅灯因话》马中锡《中山狼传》•白话短篇小说:•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陆人龙的“一型”(《型世言》)•长篇章回小说:•历史演义:除《三国演义》外,还有:余劭鱼的《列国志传》冯梦龙的《新列国志》•甄伟的《西汉演义》•英雄传奇:除《水浒传》外,还有:纪振伦的《杨家府演义》•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英烈传》等。
•神魔小说:除《西游记》外,还有:•许仲琳的《封神演义》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余象斗的《四游记》董说的《西游补》;•世情小说:除《金瓶梅》外,还有:《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等。
•2)戏曲方面•《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三大传奇的问世,汤显祖“临川四梦”的出现,将戏曲创作推向高峰;•3)诗文方面•自“前七子”打着“复古”的旗号鼓吹文学革新以来,之后的唐宋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都从不同角度为诗文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4)民间文学方面•出现“挂枝儿”、“山歌”等新的民间文学形式;•5)文学理论•兴趣型、主张型、政治型文学群体的出现,各种文学观念、文学理论的论争,促进了文学的变通与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这一时段的文学发展,使中国文学进入近古的新时代。
第七编明代文学概说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是我国的明朝时期,前后长达二百七十多年。
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明代社会有着与其他朝代不同的特点:第一,政治黑暗,强化君主独裁。
朱元璋建立起明王朝后,一人独揽朝政大权,为巩固皇权,特别设立了锦衣卫、东西厂等特务组织,对全国官吏乃至全国百姓都实行监视,稍有越轨,便遭严惩,一人犯法,株连九族。
对有功大臣也不例外,实行恐怖统治。
清人赵翼说:“明祖借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
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
”(《廿二史札记》卷32)明代统治者还对知识分子和自由思想进行恐吓和禁锢,加强文化统治。
所以,明代(特别是明初)的文字狱层出不穷,以此树立绝对皇权。
文人为了免祸,谨小慎微成为一时风气。
第二,在思想领域里,明代皇帝极力鼓吹程朱理学,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的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选择,从而钳制人们的思想。
但是,与此同时,皇权高度集中又导致了统治集团的堕落,明中叶以后的一些皇帝,不是修斋建醮,书符咒水,就是声色犬马、贪婪荒淫。
所以,在明代,无处不见程朱理学,又无处不见对金钱、权势、女色的追求。
第三,明代的商品经济极为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破土而出。
一个数量庞大的市民阶层跻身于社会,他们有着特殊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务实、重利、开放,较少僵化的思想,成为不同于士、农的一个新群体。
以上三个方面对明代文学新特色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明代文学有以下一些特色:一是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地位不断提高,各类创作呈现百花争艳、全面繁荣的局面。
其中小说的勃兴最为引人注目。
特别是章回小说的发展和定型,对中国文学作出了最为宝贵的贡献。
明代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辉煌时期,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期。
它一方面使宋元出现的长篇小说萌芽发展、壮大、成熟,另一方面又在许多方面有了新的创造,所谓“四大奇书”,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都是在明代最后完成的不朽杰作。
第七篇明代文学概述•明王朝(1368—1644)历16帝,有国277年。
可以嘉靖为界分前后两期。
•一、明代文学的发展分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前期:从明初到嘉靖年间(1368—1522)•前期为准备期,也是回归期,即对儒学文艺观的回归。
•条件:环境相对稳定,社会由乱而治,但统治森严。
(专制制度的强化、特务统治的严酷、文化思想的禁锢)•思想文化界死气沉沉•道德文章:台阁体、道德剧•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三国演义》、《水浒传》,给文坛带来了短暂的繁荣。
•2、后期:从嘉靖年间开始到明亡(文学的突变期)•这是明代文学从前期的衰落状态中恢复生机、逐渐走向高潮的时期。
•促使转变的条件:•1)商业经济的繁荣2)市民阶层的壮大•3)思想统治的松动4)王阳明心学的流行•创作主体精神高扬,文学很快复苏而大步迈进,很快地迎来了文学突变和全面繁荣。
•1)小说《西游记》、《金瓶梅》问世;•2)戏曲有《宝剑记》、《浣沙记》、《鸣凤记》三大传奇问世;•3)汤、沈剧坛争霸;•4)诗文流派此起彼伏;•5)三言两拍,叹为奇观。
•共同的审美趣味急剧转向世俗化、个性化和趣味化,完成了文学史上的一次突破。
•明中后期文学的特点•1、适于表现市民生活和感情的通俗文学空前繁荣。
•明代既有了市民文化的背景,又有了对个性和人欲的肯定,那么,以世俗为主的通俗文学的快速发展,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首先是小说勃兴:以《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这“四大奇书”为标志。
短篇以“三言”“二拍”为代表。
•其次是戏曲兴盛:嘉靖后,“三大传奇”问世;“四大声腔”的昆山、弋阳腔火爆。
汤显祖、沈璟等剧作家和曲论家,传奇剧《牡丹亭》、杂剧《四声猿》标志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
•2、呕心沥血地抒写人之“至情”。
•明代作家对情感的论述特别丰富,常常把感情作为评价作品的重要标准,而传统的文论对情的表现是抑制的。
对这点明确的有几个重要的作家。
•冯梦龙提出了“情教”说,把自己的小说集定名为《情史》。
第七编明代文学明代文学概说明代文学分期:前期明代开国---宪宗成化年间,约120年后期明中叶(弘治、正德)---明灭亡,约150年一、明前期政治、经济、文化政策1、废除丞相制,强化中央集权2、加强特务统治,造成恐怖气氛3、主张“安养生息”,恢复发展生产4、对文人实行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学说二、明中叶后社会政治、经济情况1、土地兼并,流民问题严重2、农村人口失去土地,流入城市,给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3、伴随着新的经济因素,上层统治者日益腐败三、明代哲学思想明中叶弘治、正德时期,王守仁提出“良知”说,其后,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李贽思想更为激进,提出“童心”说,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反对权威,文学上高度肯定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
这种思想由于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响应者颇多,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对明中叶以后的小说戏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明代文学前期:衰微冷落时期小说:长篇小说主要表现在整理前代作品,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
短篇小说有《剪灯新话》、《剪灯余话》等。
戏剧:杂剧:主要是以朱权等为代表的宫廷作家的创作。
把戏剧作为娱乐的工具。
南戏:以“时文为南曲”的创作逆流。
诗文:较有成就的是宋濂、刘基、高启。
影响较大但无价值的是“台阁体”后期:繁荣时期小说:长篇小说《西游记》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作品《金瓶梅》。
短篇小说主要是拟话本《三言》及《二拍》。
戏剧:杂剧:创作高潮是徐渭的《四声猿》传奇:出现古典戏剧浪漫主义的高峰《牡丹亭》。
此外,《宝剑记》、《鸣凤记》、《浣纱记》也是代表性的作品。
诗文:总的特点是流派繁多,成就不高。
相继出现了“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等。
晚明散文最有名的是“小品”,体现了古代散文向现代散文发展的一种趋势。
《三国演义》一、成书过程:作者和版本《三国演义》主要是根据正史晋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创作而成的。
此外,还参考了历代的野史及各类文学创作,具体为: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三国为素材的笔记小说,比较集中和典型的是《世说新语》。
第七编明代文学1、三国演义(1)成书来源《三国演义》的三个成书来源:①以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代表的史传文学。
②魏晋以来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等说唱文学。
③作者自己的发挥创造,具有鲜明的拥刘反操倾向。
(2)主要版本《三国演义》的重要版本:①最早版本: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1522)。
②《三国志传》:《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
③李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
④李渔评本:《笠翁评阅绘像三国志第一才子书》。
⑤毛本:《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最流行版本)。
(3)《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从纵向上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至晋武帝共97年的历史。
全书120回,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写汉末的动乱和群雄并峙以及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第二部分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互相争雄的局面;第三部分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从横向上看:《三国演义》所描写的近百年的历史,是当时三国各军阀政治、军事、外交等诸方面斗争的形象反映,具有极大的认识价值。
首先,作品写了三国之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其次,政治斗争的激化演变为战争。
作品堪称是一部形象的百年战争史,是古代军事文化的百科全书。
再者,在三雄逐鹿的形式下,三国之间的外交斗争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作品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全书,在管理学、人才学等领域都有丰厚的文化蕴含,是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不可多得的人生启示录。
(4)《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和悲剧精神小说中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和最后三分归晋的结局表明,小说是一部悲剧作品。
刘备集团经常用道德价值去压制和克服政治利益是作品中导致其悲剧结局的直接原因。
小说具有强烈的悲剧美。
(5).《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思想:(1)《三国演义》相当全面地展示出汉晋之间政治、军事斗争的广阔性和复杂性,保持了历史现象的具体生动的特性,一度被视为“绝好的历史教科书”。
(2)《三国演义》继承宋代以来以蜀汉为正统的看法,表现出强烈的“尊刘贬曹”的倾向。
第七篇明代文学概述•一、明代文学的发展分期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开国,到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自缢,明代前后共二百七十七年。
明代文学发展的走势,是一个先抑后扬态势。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前期:从明初到嘉靖年间(1368—1522)•前期为准备期,也是回归期,即对儒学文艺观的回归。
•条件:环境相对稳定,社会由乱而治。
•随着明初经济复苏,社会相对稳定,再加之政治上的特务统治和文化上的专制主义,思想的理学控制,增添了创作上的不安全感。
无奈文人向古人乞讨人们转向对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的欣赏。
此时道德文章大行其道,如台阁体的统治、道德剧横行,成为了文坛主流。
创作步入了贵族化和御用化的轨道,而走向死沉。
值得一提的是,明初的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出现了一批有忧患意识和时代使命感的作家,也产生了一批崇尚雄健、具有阳刚之美的作品。
最有代表性的是长篇小说。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给文坛带来了短暂的繁荣。
如果没有这两部作品的出现,明代前期的作品太平庸了。
•2、后期:从嘉靖年间开始到明亡(文学的突变期)•这是明代文学从前期的衰落状态中恢复生机、逐渐走向高潮的时期。
•促使转变的条件: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思想统治的松动,王阳明心学的流行,创作主体精神高扬,文学很快复苏而大步迈进,很快地迎来了文学突变和全面繁荣。
•小说有《西游记》、《金瓶梅》问世;戏曲有《宝剑记》、《浣沙记》、《鸣凤记》三大传奇问世,汤、沈剧坛争霸;诗文流派此起彼伏;三言两拍,叹为奇观。
•共同的审美趣味急剧转向世俗化、个性化和趣味化。
完成了文学史上的一次突破。
二、明代社会后期的特点:•(一)城市文化的形成(明代文学背景之一)•商业与中国的文学总是有联系的,特别是宋词离不开宋代发达的商业经济。
歌伎的浅斟低唱,更是商业经济的产物。
到了明代,这种现象变得愈加明显。
1、文人商人化(文学突变的基础)•至明代中、后期,随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迅速扩大,加强了文人与商人的联系。
商人的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奢糜的生活方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羡慕,清高的文人也走出了封闭的小天地,留恋繁华,出入市井,乐于与市民往来,具有了一种世俗平民化的特征。
越到以后,越来越多的作家就是出身商人。
这为明代文学的突变提供了可能。
千百年文人一直持守的矜持、尊严和斯文,很快就彻底扫地了。
这种现象在今日的文坛上又被重复,历史有时总要表现出惊人的相似。
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悲哀。
•2、读者市民化(文学突变的内因)文人的市民化,促使了市民化的读者群的形成。
读者的变化,要求作者对文学的内容、风格趣味作相应的调整。
无疑市民的生活,市民的情趣,市民的形象成为了作家最关注的对象。
在诗文、小说、戏曲中,显得越发举足轻重。
再清高的作家,也按耐不住对城市的热闹和繁华的向往,毫不掩饰对美色和金钱的欣羡,甚至高歌恣情纵乐,在俗世的追逐欢笑中,寻求人生的乐趣。
如《金瓶梅》中商人西门庆第一次成为了一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冠冕堂皇地走进了艺术殿堂。
《三言》、《两拍》更是把市民中的总总林林、形形色色的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家能迅速的抓住这个看点,也证明了作者嗅觉的敏感。
由此可见,物质利益对文学价值取向的影响,读者总是文学创作的上帝。
•3、艺术趣味世俗化(文学突变的方向)作品内容的世俗化,也带来了艺术趣味和文学观念的世俗化。
在明代时兴着一种“世俗之趣”。
这种艺术趣味的基本特征:其一,题材:重日常琐事,日用起居。
儿女情长,男欢女爱。
其二,语言:率真自然,俚俗明白。
其三,功用:供人爱玩、足资谈笑。
•文学的作用不再是“载道”和“明道”了,完成了对文学传统的一次反叛。
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俚俗明白。
这些在小说、戏曲、民歌等通俗文学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文坛舆论也大力鼓吹“寄意于时俗”,从“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中极摹“世情”,欣赏“最浅最俚亦最真”的语言,提倡文章之用就是“供人爱玩”、“足资谈笑”。
人们突然发现,原来文学与生活是如此贴近。
(二)张扬个性和肯定人欲(突变的思想基础)•1、王学兴起和禅学渗透:(价值观的哲学基础)明初的独裁政治,必然带来思想的禁锢。
理学的提倡,八股文的实行,造成了思想文化界的压抑。
越是压抑,也越积累着冲破的力量,明中后期,思想界出现了两股重要的力量。
一是王学;一是禅学。
两者本质又具有同一性。
•王学:•王学是指思想家王守仁创立的一种思想学说。
由于他以心作为衡量事物是非的标准,故有称为“心学”。
他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
一切以我“良知”为是非标准,孔子之言,良知以为不对,我也不敢以为对。
这样的观点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动摇了思想偶像的神圣地位,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只要心里想做的,就是合理的。
还提出顺心率性而为。
说“百姓日用即道”,“穿衣吃饭即理”。
孔子也说:食、色性也。
充分肯定了人欲要求和个性的自由发展。
这一思想为文人士子广泛接受,对文学影响非常之大。
禅学(明代狂禅之风盛行)•禅学与心学有许多相通之处,本来王学吸收禅学许多东西。
禅学所强调的也是张扬个性、自我肯定、否定权威、否定我以外的一切。
主要观点有:本心是道,本心即佛。
其它一切都是虚妄的,乃至佛祖、经义也是“屎窖子”、“破草鞋”。
是非善恶皆定于我。
(真是和尚也疯狂)这种思想在文人阶层中广泛渗透。
这些对作家影响很大。
两种理论都鼓吹否定偶像、冲破束缚、张扬个性、肯定自我。
•2、肯定人欲•明代是一个很有趣的社会,对人欲否定最厉害,又是人欲横流的时代。
明朝皇帝坐稳龙椅、完成了政治稳定之后,一门心思地稳定思想。
理学被推到了独尊的位置,整个明朝到处弥漫着理学的气氛。
永乐年间,饶州一个儒士对程朱提了一点不同意见,明成祖知道后,龙颜大怒,下旨命有司杖谴,悉焚其著书,曰无误后人。
从此理学被钦定为明朝的唯一学问和考试大纲。
从此,在这根指挥棒下,一切变得雷同了。
•两种思想在文学上的反映,就是肯定人欲的合理性。
人欲就是与生俱来的七情六欲,就是世俗的爱好和个人的情欲。
在中国文学史上,从来没有那一个朝代像明代作家那样清楚的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和善待自己。
他们把自身存在的和拥有的一切,都看成合理的。
即使是毛病和陋习,也自我欣赏爱不释手。
而且,认为人的情欲是人身上最真实、最自然、最本我的部分,理应得到尊重和理解。
李贽主张顺从人的个性,满足人的欲望。
汤显祖、袁宏道把情欲在内的追求现实享受的“情”与“理”相对立,提出了“世总为情”、“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寄达观》)反对“拂情以为理”,极力宣扬“情”解放。
袁宏道公开宣扬追求人间的真乐乃是“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乃至宾客满席,妓妾数人,寻欢作乐到朝不谋夕,恬不知耻的地步。
因此,明中叶后,在文士中出现了一批放诞不羁的“狂士”(扬州八怪、吴中四子、唐伯虎点秋香,其妻妾可玩两桌牌),社会上兴起了一股高扬个性和肯定人欲的思潮。
这一切深刻地影响到文学的创作。
在文学上兴起了一次性文学高潮,并且不局限于说和写,春宫画也泛滥成灾。
三、明中叶后文学的特点•1、适于表现市民生活和感情的通俗文学空前繁荣。
•明代既有了市民文化的背景,又有了对个性和人欲的肯定,那么,以世俗为主的通俗文学的快速发展,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首先是小说勃兴:以《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这“四大奇书”为标志。
短篇以“三言”“二拍”为代表。
•其次是戏曲兴盛:嘉靖后,“三大传奇”问世;“四大声腔”的昆山、弋阳腔火爆。
汤显祖、沈璟等剧作家和曲论家,传奇剧《牡丹亭》、杂剧《四声猿》标志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
•2、呕心沥血地抒写人之“至情”。
•明代作家对情感的论述特别丰富,常常把感情作为评价作品的重要标准,而传统的文论对情的表现是抑制的。
对这点明确的有几个重要的作家。
•冯梦龙提出了“情教”说,把自己的小说集定名为《情史》。
•汤显祖提出了“至情”和“世总为情”的观点,并以“至情”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他塑造的至情人杜丽娘,就是这一艺术观点的实践。
•李贽称《水浒传》是“发愤之所作”。
李梦阳赞扬民歌“无非其情也”,说“真诗乃在民间”。
从情感上否定了高雅文学的价值。
这种对于文学特征的认识和思考,是一种肯定自我、张扬个性的表现,有力的促进了俗文学的发展。
•3、艺术个性千姿百态。
•从宋末元初开始,下层文人、民间文人和通俗文学在文坛上取得愈来愈重要的地位,明代在元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不仅小说戏曲的作者大部分是下层文人与民间文人,而且传统的诗文领域,也是越来越多的出身下层与民间的文人跻身其中。
如唐寅、吴承恩、张凤翼出身于商人,李东阳出身于军籍,李贽家世代航海经商、父亲为塾师,何景明、归有光出身寒素。
明代文人中,虽不乏过去那种以诗文游扬声誉、一意追求功名的人,但也不少凭兴趣爱好才献身文学,并以此为终生事业的。
4、集团林立、旗帜各异。
•明代文坛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流派太多。
明代人喜欢标新立异,也许这也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在文学中的折射。
诗文方面有:以三杨(杨士奇、溥、荣)为代表的台阁体;李东阳的茶陵派;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云间派。
戏曲方面有:临川派、吴江派。
还有按地域分的:吴中四杰、闵中十才子;社名分的:碧山十老、几社六子。
时代分的:景泰十才子、嘉靖八才子。
•明代这些文人集团和不同流派之间的论争有其鲜明的特点:•首先是他们各有一套较为明确的文学主张,其结合不是停留在创作实践上的趣味相投,而是趋向理论观点上的人以群分,完成了从文学实践的流派向文学理论的流派的过渡;•其次,他们不论打着“复古”的旗号,还是高喊“反复古”的口号,主观上都有比较强烈的革新意识,希望能革除前弊,使文学创作符合各自心目中的规范,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宝库。
•再次,明代的文学论争,在分门别户、交相否定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暗暗地相互渗透、救蔽补失,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变通与发展。
如戏曲史上的“沈汤之争”,人们在研究、斟酌了两人的短长得失后,终于认识到曲律与曲意的不可偏废,提出了著名的“双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