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与文化的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17.18 KB
- 文档页数:2
地理环境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前言自然地理环境,是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的天然物质条件。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之间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而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文化的发展正是本文所要举例阐明的。
要说明地理环境和文化发展的关系,首先要解释“文化”二字在这里的概念。
文化(civilization)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在有些场合,人们用“文化”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类活动,把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称为“文化”。
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而狭义的文化(culture)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而文明就是这种狭义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
我们把《地理环境和文化发展的关系》中所用的“文化”理解成某个民族的文明。
在此,我们以世界上典型的受地理环境影响的两个文明——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为例子。
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都诞生于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她们的文明发展史各具特色,构成了灿烂辉煌的大河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之外的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地中海文明。
地中海文明,即海洋文明,发祥于希腊文明,而罗马则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和古代西方世界的统治者。
地中海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我们主要以大河文明中的古中国和海洋文明中的古希腊为分析对象。
东方文明的源头——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端,北面是常年冰封的西伯利亚荒原,西面和南面环绕着大漠荒沙,高耸入云的昆仑、阿尔泰山及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东面则是浩瀚无垠的太平洋。
内陆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分布有大规模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
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中国偏居一方,相对封闭。
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文明发祥在欧、亚、非三大洲环绕的世界最大的内海——地中海。
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多优良的天然海港,海岛星罗棋布。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自然与文化关系自然和文化是人类社会中两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文化则是人类创造的标志。
然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自然和文化之间一直处于紧张的关系中。
一、自然与文化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自然环境中不断进行的。
人类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同时也反过来作用于自然环境。
自然和文化的交互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二是文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 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不同。
自然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人类不同地域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例如,沿海地区人们以渔业、海产品为主要生产和经济来源,而内陆地区人们则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和经济来源。
(2)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自然环境还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结构和文化传承。
例如,草原地区人们以游牧为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以牧民为主导的社会结构,且文化传承形式也与农业文化传承方式不同。
(3)世界观和文化意识形态自然环境还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和文化意识形态。
例如,沿海地区人们处于海洋环境中,对海洋有强烈的依赖和认识,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而内陆地区人们则对土地、山川等有着更为强烈的认识。
2. 文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文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史前时期的狩猎、采集,到农业时代的开垦,再到现代工业时代的污染,人类制造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2)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文化影响了人类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环境保护观念。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自然与文化的辩证关系在人类的生活中,自然和文化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
自然代表着大自然的力量和规律,文化则代表着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创造。
自然和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的关系,互相影响、互为表里。
首先,自然对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人类的文化最初来源于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体验,是在与自然不断交融中逐渐形成的。
古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比如太阳的升起和落下、季节的交替、山川的峰峦等等都成为了文化的基石。
这些元素融入到人类的艺术、宗教、哲学等方方面面,成为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就将山川的峰峦融入到艺术表达中,形成了独特的山水画风格。
还有古代的太阳崇拜、对季节的庆祝等等,都展示了自然对文化的影响。
然而,文化也对自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人类通过文化创造出了技术和科学,改变了自然的面貌。
农业、工业、城市化等文化的发展,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森林的砍伐、河流的污染、土地的开垦等,都是文化发展的副作用。
同时,文化也创造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人们通过科学的手段研究自然,了解自然的规律和价值,进而提出保护自然的理念和方法。
举个例子,全球变暖是当前面临的严重问题,但正是文化的推动,人们开始关注并采取行动,提倡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等措施,以保护自然环境。
自然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自然的力量时刻在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也在影响着人类对自然的看法和态度。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入。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努力去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可以说,自然和文化的辩证关系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自然给予了人类无穷的启示和素材,文化以其独特性对自然进行了解读和创造;而文化的发展也对自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改变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这种辩证关系使得自然和文化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最后,我们应当意识到自然和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并坚持以保护自然为前提的文化发展理念。
论述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论述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以昆明可持续发展为例1地理位置昆明市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昆明地势北高南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2800米之间,最高海拔4247米,最低海拔746米,平均海拔1894米。
昆明市城区在滇池盆地北部,南濒滇池三面环山,空间环境良好。
昆明市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
由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纬度低,海拔高,加之有高原湖泊滇池、阳宗海调节温湿度,形成“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5度,最热月平均气温19.7度。
最冷月平均气温19.7度.最冷月平均气温7.5度。
年平均降水量1035毫米,相对湿度74%且降雪年份极少有。
由于温湿度适宜,日照长,霜期短,能见度良好,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长青,故有“春城”美誉,是世界上少有的全天候旅游城市被人们誉为东方的“日内瓦”。
2自然坏境2.1气候昆明市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
由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纬度低,海拔高,加之有高原湖泊滇池、阳宗海调节温湿度,形成“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昆明四季温暖如春,全年温差较小,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时月平均气温19℃,最冷时月平均气温7.6℃。
由于温度、湿度适宜,日照长,霜期短,所以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长青,昆明“春城”的美誉由此得来。
昆明日温差较大,一天之中有四季,一下雨就成秋天了,在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
2.2地形和地貌昆明辖区地处云南高原中部,高原是基本地貌形态。
总体地形北部高,由北向南呈阶梯状逐渐降低,中部隆起,东西两侧较低,以湖盆岩溶高原地貌形态为主,红色山原地貌次之。
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2800米之间,最高点是北部禄劝县拱王山脉的马鬃岭,海拔4247.7米;最低点是禄劝县则黑乡小河坪子东北1公里处普渡河与金沙江交汇点,海拔746米。
昆明由于地处金沙江、南盘江及元江3大水系的分水岭之间,河流侵蚀作用不强,高原面保存较好,大部分地区地形较平缓,高差小于500米,分布着一系列南北向构造、排列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俗称“坝子”。
自然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如何把握关键信息项:1、自然地理环境的定义与构成要素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2、文化传承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3、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承的影响机制直接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间接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长期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4、文化传承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反作用积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消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平衡与协调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5、把握两者关系的原则与方法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实践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6、促进自然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协同发展的措施政策支持:_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推广:____________________公众参与:____________________11 自然地理环境的定义与构成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层的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所构成的整体,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等要素。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111 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温度、降水、光照、风等方面的特征。
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112 地形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类型,它决定了土地的利用方式和交通的便利性,进而影响到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113 土壤的肥力和质地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这也会导致地域文化在饮食方面的差异。
自然与文化的关系自然与文化是两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概念。
自然是指没有被人类改变和干扰的原始自然环境,文化则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所产生的一系列习惯和行为模式。
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着。
本文将通过探讨不同观点的文献资料和案例分析来探讨自然与文化的关系。
自然资源与文化创造首先,自然资源对文化创造起着基础作用。
人类创造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利用自然资源。
例如,传统农业需要沃土、阳光、水源等自然资源来生产农产品。
文化创新与社会和经济进步密切相关。
发现新用途和创造更好的产品都需要先有与自然资源的互动。
文化也可以影响生态系统其次,文化也可以影响生态系统。
文化成为了影响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因素之一。
许多文化习俗可以影响气候、环境的走向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例如,各种节日的庆祝活动都会产生大量废物,例如硬纸板盒子、礼品包装纸、塑料制品等等,这都会增加环境的负荷。
文化还会影响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而利用方式又会对生态环境施加一定的影响。
日本的文化例子日本的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与自然相伴的文化。
自然对于日本的文化和美学有极大的影响。
日本的花道和茶道是一种极其独特的美学传承和文化表现。
花道展示了自然美的主题,茶道则是通过茶具、和式建筑、庭院、视觉和味觉感受等方面展现了求自然的美学~。
日本天台宗的秘境法哲学,是一种将自然美视作特殊美学的表达。
他们认为自然美包含着生存下去的智慧。
在自然中,有着万物相互呼应的原则。
他们通过文化来表达自然与人之间的合一。
美国的文化例子而在美国,争议不断的石油管道争议,也可以看出自然和文化之间的不同。
石油管道建设项目会干扰原有的自然景观,可能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此时文化对于自然的影响就像是对自然的占有、掠夺,造成了和自然的相似性丧失。
一些环保组织和原住民的人们对管道项目表示不同意见的原因中,也有一定的文化成分。
近一些年在美国,原住民文化因为管道建设和破坏而引起了很多争议。
结论自然和文化从来就是不可割裂的两部分。
自然环境与文化的关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自然环境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两个重要方面。
自然环境指的是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植被、动物等。
文化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艺术等。
自然环境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人类的发展和生活方式。
自然环境是文化的基础。
人类的文化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
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劳作、生活,从而形成了各种文化习俗、传统和价值观念。
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农耕习俗、建筑风格、服饰文化等。
自然环境的种种特点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与利用,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感悟和理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文化也影响着自然环境的演变。
人类的生产活动和文化传承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人类的工业活动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大量的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大规模的环境破坏,造成了气候的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文化传统中的一些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也会对自然环境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一些宗教信仰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环境资源,而一些其他宗教信仰则可能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自然环境和文化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关系。
自然环境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资源。
自然景观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无穷的灵感和创作源泉,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
文化也为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动力。
文化传统中的环保理念和生态伦理观念可以引导人们积极投入到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中,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交流的加剧,自然环境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人们更加意识到自然环境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开始形成以“绿色文化”为主导的新型文化观念。
这种新型文化观念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鼓励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传统文化,创造绿色生活方式。
自然环境和文化的关系
第一篇
嗨,朋友!咱们今天来聊聊自然环境和文化这对好伙伴。
你看哈,自然环境就像是一个大舞台,文化就是在这个舞台上表演的精彩节目。
比如说,在那些山清水秀的地方,人们的生活节奏可能就比较悠闲,文化也透着一股悠然自得的劲儿。
像江南水乡,那潺潺的流水,青青的石板路,孕育出的文化就是细腻、温婉的。
再想想草原上的民族,广阔无垠的大草原就是他们的家园。
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文化充满了豪放和热情,骑马射箭成了他们独特的技艺和传统。
而且呀,自然环境还决定了咱们吃啥、穿啥。
海边的人,天天能吃到新鲜的海鲜,他们的饮食文化就和海鲜密不可分。
而在寒冷的北方,为了抵御严寒,那厚厚的棉衣、暖暖的火炕,都成了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第二篇
亲,咱来说说自然环境和文化的那些事儿。
你知道吗?自然环境就好像是文化的妈妈。
为啥这么说呢?比如说,在沙漠里,因为水源稀缺,人们就得学会节约用水,慢慢就形成了珍惜资源的文化观念。
山区的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这就让那里的人们更加团结互助,邻里之间的关系特别亲密,这种互助友爱的文化也就传承下来了。
还有啊,不同的季节也影响着文化呢。
春天百花盛开,大家就会去赏花踏青,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和习俗。
秋天丰收的时候,那喜悦的庆祝活动,不也是文化的体现嘛。
你想想,要是没有美丽的自然环境,咱们的文化得多单调呀。
所以咱们得一起好好保护大自然,让文化在它的怀抱里继续茁壮成长,你说对不?。
自然环境与文化的关系
自然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维度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两大基石。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它孕育了人类文明,提供了人类所需的食物、水和庇护所。
而文化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它承载了人类的智慧、信仰和价值观,成为维系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不同的自然环境塑造了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例如,在干旱的沙漠地区,人们发展出了与水和谐共生的游牧文化;而在茂密的雨林地区,人们则形成了依赖森林资源的农耕文化。
自然环境不仅决定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还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和艺术创作。
例如,山水之美激发了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化。
同时,文化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类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的面貌。
例如,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得土地得以改造,城市的崛起改变了地貌景观,工业革命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破坏。
这些文化活动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森林砍伐、水资源枯竭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然而,我们不能否认文化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人类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态知识和智慧,这些知识被传承下来,成为指导我们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宝贵财富。
此外,随着环保意识的觉醒和生态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文化活动开始关注环境保护,
通过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自然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
自然环境孕育了文化,而文化又反作用于自然环境。
在追求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共同繁荣发展,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