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周金文词汇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249.68 KB
- 文档页数:4
《殷周金文集成》新收秦戈考釋林清源《殷周金文集成》(簡稱《集成》)收有不少未曾著錄的新資料,值得我們留意。
以秦國銅戈為例,就筆者考證所得,至少有下列三件i:一、漆垣戈(《集成》10935)《集成》公佈的漆垣戈拓片經過裁剪,器形不完整。
此戈現藏遼寧省博物館,反面胡部有銘文「漆垣」二字,字體非常規整,筆劃方折的程度,比秦昭王十二、年十五年兩件上郡守壽戈(《集成》11404–11405)的「漆垣」二字更接近隸書,時代可能與之相近或較晚,可以斷定屬於戰國晚期,當時漆垣是秦上郡屬縣,所以戈銘肯定是秦國文字。
因為戈銘只有「漆垣」二字,缺乏表示鑄造制度的主體銘文,戰國秦戈從無類似辭例,其性質究竟是鑄造地點或置用地點不容易定奪,因此器物本身是否確為秦國所造,在完整的器形公佈之前,只好暫時採取保留的態度。
二、二年上郡守戈(《集成》11362)《集成》公佈的拓片上有兩方印章,分別是于省吾的「思泊古兵」,以及商承祚的「商氏吉金」,原拓現藏社科院考古所,原器下落不明。
正面內部有銘文三行,試釋如下:二年上郡守□造■丞圂(?)隸臣□此戈冶鑄地點為「上郡」,銘文辭例又與習見秦戈相合,必為秦器無疑。
銘文「造」下「丞」上之間,字數不詳,但比照十七年丞相啟狀戈(《集成》11379)將郃陽工師嘉簡省成「郃陽嘉」,可以推斷此處應該也是某地工師某的省文。
銘文末字為隸臣的私名,左旁似乎從「牙」,右旁殘泐,字形與十二年、十五年兩件上郡守壽戈的「工更」「隸臣」頗為相似。
秦昭王以後的戈銘辭例有兩項特徵:一是在郡守私名之後都用「造」不用「之造」,一是有些戈銘在工師與冶工之間增設管理小吏「丞」,目前所知最早的例子,前者見於秦惠文王後元五年時的王五年上郡守疾戈(《集成》11296),後者見於秦昭王時的十五年上郡守壽戈。
二年上郡守戈用「造」不用「之造」,同時又設有「丞」這一職級,年代上限當在秦昭王時。
按照陳平的考證,秦戈形制大概以莊襄王為界,在此之前是中長胡三穿,在此之後是長胡四穿ii。
35部金文必读书籍,你读过几本?金文书单推介编者按:金文多指殷周秦汉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学习金文对了解上古历史及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汉字文明”本期书单特推介35本金文相关书籍,分通论书目、著录书目、工具书、历史书目和语言文字与综合研究书目五类依次介绍。
金文研究的著述宏富,本文所列难免存在遗漏,欢迎各位批评完善。
书单通论1. 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2. 朱凤瀚《中国青铜器总论》3. [日] 林巳奈夫《殷周青铜器综览》著录及读本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2. 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3.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4. 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5.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6. 凡国栋《金文读本》工具书1. 张桂光《商周金文辞类纂》2. 容庚《金文编》3. 董莲池《新金文编》4. 陈斯鹏、石小力、苏清芳《新见金文字编》5. 严志斌《商金文编》6. 崔永东《两周金文虚词集释》历史1.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2. 张政烺《甲骨金文与商周史研究》3. 杨宽《西周史》4. 李峰《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增订本)语言文字与综合研究1. 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2. 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增订版)3. 裘锡圭《裘锡圭学术文集·金文及其他文字卷》4.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研究》5. 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6. 管燮初《西周金文语法研究》7. 曹锦炎《鸟虫书通考》(增订版)8. 陈英杰《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9. 武振玉《两周金文虚词研究》10. 董珊《吴越题铭研究》11. 田炜《西周金文字词关系研究》12. 严志斌《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13. 陶曲勇《西周金文构形研究》14. 石小力《东周金文与楚简合证》15. 邓佩玲《新出两周金文及文例研究》16. 谢明文《商代金文研究》通论1《殷周青铜器通论》作者: 容庚、张维持出版社: 中华书局出版年: 2012年定价: 88.00元ISBN: 9787101080490内容简介《殷周青铜器通论》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国青铜器的专书,以《商周彝器通考》为基础,参考有关研究青铜器的论著重新编定而成。
陈梦家对殷周铜器研究的卓越贡献王世民陈梦家先生对殷周铜器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是1935年开始接触殷周铜器实物的,全面的整理研究则着手于1939年。
当时,他应迁至昆明的北京图书馆约请,将袁同礼从国外带回的一批铜器照片,汇编为《海外中国铜器图录》三集(仅出一集)。
该书附载的《中国铜器概述》一文,内容包括时期、地域、国族、分类、形制、文饰、铭辞、文字、铸造、鉴定,共计十章,是很有参考价值的殷周铜器概论。
陈梦家善于详细地占有资料,这是他治学的突出特点。
1944年9月,陈梦家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期分法”,力图把卜辞分于每个王下;陈梦家最早提出了贞人“分组”说,是他对甲骨学研究的重大贡献,即武丁期贞人分为宾组、午组、子组、组,祖庚祖甲时贞人称为出组等。
陈梦家的贞人分组对今天学者的断代研究新方案仍起重大影响,可以说,是分期断代“两系说”的起点;陈梦家先生关于午组、子组、组卜辞命名的提出和考证其为武丁时代,也为长期困扰学界的“文武丁卜辞”之谜的讨论作出了贡献;此外,陈梦家还对贞人进行了全面整理,得出120名之多,比董作宾1934年《断代例》增加了4倍,较董氏《殷代文化概论》的68人多出近2倍。
这就为依据贞人断代作出了新贡献。
(二)陈梦家先生甲骨文字考释也取得成就。
他《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祖庙与神主的起源》等名篇,在文学考释和古代礼制的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直到今天仍很有价值。
(三)对甲骨学进行科学的总结。
总结是为了前进,在甲骨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学者认真总结已经取得的成就,指出研究中需加强探索的问题并指出研究的方向,从而使研究者能“以最前进的一线为起点而再前进”。
陈梦家先生1954年完成、1956年出版的《殷虚卜辞综述》,全面总结了甲骨学研究6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对前人和近人的各种成说,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甲骨文资料,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与此同时,他结合自己的研究,对与甲骨学有关的整治占卜、卜法文例、分期断代、文字文法、历法天象、方国地理、先王先妣、农业、宗教等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因此这部70万字的巨著,被誉为甲骨学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把我国甲骨文研究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第四节殷周金文选读一、小臣邑斝【说明】本器是殷代铜器,为传世之品,现藏美国圣路易市美术博物馆。
器铭26字,著录於《殷周金文集成》,第9249器。
拓片见下页。
癸巳,王易小臣邑貝十朋①,用乍(作)母癸尊彜②。
隹(唯)王六祀肜日③,在四月。
亞(疑)④【注释】①小臣:官名。
邑:小臣之名。
朋:贝币的单位。
甲骨文作,象一线穿贝若干。
一朋有多少贝,说法不一。
《诗·小雅·菁菁者莪》:“锡我百朋。
”郑玄笺谓五贝朋。
王国维以为古制五枚一系,合二系为一朋。
一朋是十枚(参看《观堂集林》卷三《说珏朋》)。
②母癸:小臣邑之先母。
尊彝:青铜礼器的通名。
③隹:语气词,经籍通作“唯”。
祀:年。
《尔雅·释天》:“商曰祀,周曰年。
”郝懿行疏:“《书》正义引孙炎曰:‘祀,取四时祭祀一讫也。
’”肜(róng)日:肜祭之日,殷祭名,指祭祀的第二天又进行的祭祀。
肜,相寻不绝之意。
④亚:族氏名。
铭文大意:癸巳这天,商王赏赐小臣邑贝十朋,小臣邑感到很荣耀,因此作了一个祭祀先母母癸的青铜礼器。
时在商王(帝辛)第六年四月的肜祭之日。
族徽是“亚疑”。
二、利簋【说明】此器属周武王时代。
这是目前所知西周时期最早的一件青铜器,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珍贵史料。
1976年3月出土於陕西省临潼县零口公社南罗村附近。
腹内底铸有铭文4行32字。
此器现藏临潼县博物馆,铭文著录於《殷周金文集成》第4131号。
(武王)征商①,隹(唯)甲子(朝)②,歲鼎③,克聞④,夙又(有)商⑤。
辛未⑥,王才(在)⑦,易(賜)又(右)史利金⑧,用乍(作)(檀)公寶(尊)彜⑨。
【注释】①:张政烺:“,‘武王’二字合文,周代铜器铭文中数见,当读‘武王’二音。
甲骨文对於常见之商王名号多合书,此亦其类,不能看作一个形声字。
较晚铭文如《盂鼎》、《矢簋》皆於‘’下又加一‘王’字,说明当时汉字越来越走上一字一音了。
”“征”:征伐。
此处加“彳”,甲骨文未见。
②子:铭文写法和《说文·子部》“子”字的籀文写法相同。
西周金文词汇研究引言西周金文是指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是中国古代甲骨文和金文的承前启后者。
西周金文词汇研究对于深入了解西周时期的语言文化、社会制度以及历史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词汇特点、来源和应用三个方面对西周金文词汇进行探讨。
词汇特点1、词汇量:西周金文词汇数量庞大,涉及到社会生活、宗教祭祀、政治军事等方面,其中许多词汇的词义至今仍需进一步研究。
2、语法结构:西周金文的基本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词序、语态和修饰语等方面。
例如,西周金文中常见到的“其+动词”结构,就是现代汉语中比较少见的语法现象。
3、词汇组合:西周金文中的词汇组合方式也独具特色,常常采用并列、偏正、动宾等组合方式,形成丰富的语义表达。
词汇来源1、古汉语:西周金文词汇主要来源于古汉语,其中很多词汇的含义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进行历史比较研究。
2、古代文化:西周金文词汇受到当时文化背景的影响,出现了许多与祭祀、战争、礼仪等相关的专业术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特点。
3、历史事件:部分西周金文词汇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材料。
词汇应用1、语言教学:西周金文词汇研究对于汉语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西周金文词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为汉字教学提供更多实用的教学方法。
2、文化传承:西周金文词汇是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很高的价值。
通过对西周金文词汇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历史研究:西周金文词汇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通过对这些词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结论西周金文词汇研究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综合语言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通过对词汇特点、来源和应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
《古文字研究》总目(16-24辑)16、《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高明:《从甲骨文中所见王与帝的实质看商代社会》张永山:《试析“锡多女贝朋”》朱凤翰:《论殷墟卜辞中的“大示”及其相关问题》连劭名:《甲骨刻辞中的血祭》刘钊:《卜辞所见殷代的军事活动》柯昌济:《〈殷墟卜辞综类〉例证考释》饶宗颐:《由〈尚书〉“余弗子”论殷代为妇子卜名之礼俗》刘启益:《读〈论金文月相与西周王年〉后记》张颔:《孳方鼎铭文考释——谨以此纪念于老》陈公柔:《说媿氏即怀姓九宗》李学勤:《令方尊、方彝新释》刘宗汉:《〈()方彝〉考释》刘雨:《跋考古研究所藏彩绘本〈西清古鑑〉》17、《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黄盛璋:《三晋铜器的国别、年代与相关制度》曹锦炎:《吴越青铜器铭文述编》曾宪通:《吴王钟铭考释——薛氏〈款识〉商钟四新解》李家浩:《攻五王光韩剑与王光戈》何琳仪:《者钟铭校注》陈振裕:《湖北出土战国秦汉漆器文字初探》朱德熙:《望山楚简里的“ ”和“ ”》林沄:《说戚、我》裘锡圭:《释“建”》罗琨:《释家》汤余惠:《关于字的再探讨》徐兆仁:《释》张亚初:《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吴振武:《古玺合文考(十八篇)》李零:《古文字杂识(六篇)》黄锡全:《古文字考释数则》[美]夏含夷:《试论周原卜辞字——兼论周代贞卜之性质》姚孝遂:《再论古汉字的性质》赵诚:《甲骨文行为动词探索(一)》[日]高岛谦一:《甲骨文中的并联名词仂语》戴家祥:《斟点〈名原〉书后》单周尧:《读王筠〈说文释例•同部重文篇〉札记》史树青:《麟为夷兽说——兼论有关麒麟的问题》王恒杰:《“耒”“力”一器考》18、《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沈之瑜、濮茅左:《卜辞的辞式与辞序》李学勤:《殷墟甲骨分期的两分说》裘锡圭:《甲骨缀合拾遗》陈炜湛:《有关甲骨文田猎卜辞的文字考订与辨析》连劭名:《甲骨刻辞丛考》彭裕商:《组卜辞分类研究及其它》方述鑫:《论“非王卜辞”》晁福林:《从甲骨卜辞看姬周族的国号及其相关诸问题》[加]许进雄:《第五期五种祭祀祀谱的复原——兼谈晚商的历法》张亚初:《殷周青铜鼎器名、用途研究》陶正刚:《灵石商墓亚羌铭试析》刘启益:《西周穆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雨:《南阳仲爯父簋不是宣王标准器》李仲操:《西周金文中的妇女称谓》19、《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标点符号用法研究成果综述[摘要]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建国后国家共颁行四部《标点符号用法》,它们标志着现代汉语书面语标点符号用法规范化的历程。
2011年颁行新的《标点符号用法》以后,人们对标点符号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探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学术界对这些成果的整理工作略显薄弱。
我们应该总结现代汉语书面语标点符号的研究概况,对其历史流变、性质及功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以使人们了解标点符号的研究工作,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提高现代汉语书面写作的质量。
[关键词]标点符号;综述;现代汉语书面语2011年12月30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正式规范了标点符号的使用。
这一标准从2012年6月1日起实施,从实施之日起,原《标点符号用法》即行废止。
可见,规范使用标点符号是现代书写必备的能力,我们有必要总结现代汉语书面语标点符号的研究概况,规范人们对标点符号的使用。
一、标点符号名称的研究成果综述关于标点符号的名称从古至今是有一些变化的。
古代文献中并没有体系完整的标点符号,据考证,甲骨文中虽然发现了简单的表示语言层次的“句读符号”,但种类和用法都不及现代标点符号完备。
“标点符号”这一名称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的学者们引进新式标点符号后沿用的西方的名称。
现今我们一般意义上指的标点符号,是2011年最新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界定的标点符号。
二、标点符号历史流变情况的研究成果综述我国句读符号的流变历经三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过程,但是今天我们使用的规范的标点符号,却直接来源于对西方标点的引进。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先进的学者们引进了西方的标点,并结合中国的国情逐渐发展改进,形成现在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标点符号系统,并形成了一种较为严格的使用规范。
自此,标点符号便成了汉语表达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目前为止对标点符号历史的研究成果中,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论著有:林琳的《古代标点符号微探》(载《文史杂志》2005年第1期),岳方遂的《论旧式标点符号的流变》(载《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4期),管锡华的《古代标点符号发展史论纲》(载《古汉语研究》1997年第2期),袁晖、管锡华、岳方遂合著的《汉语标点符号流变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较为详尽地阐述了从句读符号到新标点符号的发展过程。
2005年,我国汉语言文字学学科继续向前发展,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本年度,教育部批准在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黑龙江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大学增设博士点,在渤海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通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宁波大学、华侨大学、吉首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广西民族学院、四川外语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等大学增设硕士点。
这些增设的学位点,必将进一步促进整个学科的发展。
二、本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汉语言文字学学科有2篇论文获奖:(一)意西微萨・阿错《汉、藏语言在“倒话”中的混合及语言深度接触研究》,导师:曾晓渝,单位:南开大学;(二)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导师:蒋冀聘,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三、本年度,学界举办重要学术活动多次,在《中国语文》等刊物上发布消息的重要学术活动就有以下一些:1月6日至9日,首届中国人类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2月27日,商务印书馆世界汉语教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3月13日,中国语言学会召开新一届在京理事会;3月18日至19日,二十一世纪中国语言学论坛在广西大学举行;4月9日至10日,中国语言学发展战略高级论坛在河北师范大学举行;4月15日至17日,新世纪中国语言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在山西大学举行;4月17日至19日,纪念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50周年专家座谈会在芜湖召开;4月22日至23日,二十一世纪汉语言文字学发展趋向高级研讨会在天津师范大学举行;5月27日至29日,江苏省语言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暨纪念段玉裁诞辰270周年大会在常熟举行;6月3日至5日,第三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暨第九届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在浙江金华举行;6月9日至11日,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13届年会在荷兰莱顿大学举行;7月23日至25日,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在北京举行;7月26日,《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重庆社会科学ChongqingSocialSciences2006年第12期(总第144期)No.12,2006(SerialNo.144)2005年中国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发展与研究综述周文德谭代龙摘要:本文从学位点增设、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学术活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术论著发表情况等五个方面对2005年国内汉语言文字学学科的发展情况作了综述。
《两周金文辞大系》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简述 (2)1. 背景介绍 (2)2. 读书目的与意义 (3)二、书籍概述 (4)1. 《两周金文辞大系》简介 (5)2. 书籍内容与结构 (6)三、金文辞研究的重要性 (7)1. 金文辞的概念及特点 (8)2. 金文辞在历史文化研究中的地位与价值 (9)四、金文辞的分类与解析 (10)1. 祭祀类金文辞 (12)祭祀对象与仪式 (13)祭祀的意义与功能 (14)2. 宴飨类金文辞 (15)宴会场景描述 (16)宴飨的目的与意义 (17)3. 军事类金文辞 (19)战争背景与军事行动 (20)军功奖励与荣誉制度 (21)4. 铭功类金文辞 (22)铭文内容与形式 (23)铭功的目的与意义 (24)5. 其他类别金文辞 (25)五、金文辞的解读方法与研究现状 (26)1. 金文辞的解读方法 (28)字形分析 (29)词义推断 (31)历史背景考证 (32)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33)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 (35)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36)六、《两周金文辞大系》的学术价值与应用前景 (37)一、内容简述《两周金文辞大系》是一部汇集两周时期金文资料的汇编,旨在为学者研究古代青铜器及其铭文提供丰富的资料。
本书收录了自西周早期至春秋中期的青铜器铭文,包括器名、铭文内容、铭文格式、时代背景等方面的信息。
在内容方面,本书详细记录了各类青铜器的制作地点、铸造者、使用者等信息,以及铭文中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铭文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本书还对于金文的书写风格、体例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对于研究古代文字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还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金文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互动的情况。
《两周金文辞大系》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商代金文量词研究毕秀洁【摘要】文章对商代金文中含有量词的21篇铭文进行系统的研究,总结出朋、具、珏、年、品等5个量词,词序以“名词+数词+量词”为常态.含有量词的铭文绝大多数是赏赐类铭文,赏赐物不仅有贝,还有玉、璋、积等.【期刊名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2【总页数】3页(P111-113)【关键词】商代;金文;量词【作者】毕秀洁【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上海2002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09.2目前所见的已著录的商代有铭铜器近6000件,其中10字以上的具有记事性质的长篇铭文近100件,这些长篇铭文中已出现了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等今天现代汉语中所具有的词类,由此可窥见商代的语法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
这些长篇铭文是我们研究商代语法弥足珍贵的材料。
刘雨先生《商和西周金文中的玉》一文对商代金文中修饰玉器的量词进行了研究,[1]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商代金文中的量词作一比较全面的探讨。
一、朋“朋”是商代金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量词,这与商代记事铭文以赏赐类为主且赏赐物多为“贝”有关,作“贝+数词+量词”的形式。
赐贝最少的为一朋,省作“朋”,仅1见;赐贝二朋7见;赐贝五朋4见;赐贝10朋3见;赐贝廿朋,1见;赐贝百朋,1见。
如:1、丙寅,王易(赐)贝朋,用乍(作)母乙彝。
(《集成》5367,作母乙卣)2、辛巳,王酓多亚,就丽,易(赐)贝二朋,用作大子丁。
(《集成》3975簋)3、甲寅,子商(赏)小子省贝五朋……。
(《集成》5394,小子省卣)4、癸巳,王易(赐)小臣邑十朋,用乍(作)母癸尊彝。
(《集成9249》,小臣邑斝)5、丙午,王商(赏)戍嗣子贝廿朋……。
(《集成》2708,戍嗣子鼎)6、王商(赏)子黄瓒一、贝百朋。
(《集成》6000,乙卯尊,殷代或西周早期)铭文中的量词“朋”有时被省略,仅出现赏赐物“贝”和数词,仅1见:7、乙未,卿事易(赐)小子贝二百,用乍(作)父丁尊簋。
《古汉语文字学概要》期末作业第一章甲骨文一、填空:1、《铁云藏龟》是一部甲骨文著录书,作者是清代刘鹗;《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乙编》的编者是董作宾,《卜辞通纂》的著者是郭沫若。
2、甲骨学先驱期的代表人物有王懿荣,奠基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罗振玉、王国维,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郭沫若、董作宾、唐兰等,低潮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董作宾,高潮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陈梦家、李学勤,停止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裘锡圭、张政烺,繁荣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李学勤、裘锡圭。
二、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殷墟: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
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
甲骨文:商周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王懿荣: 鉴定出甲骨上的文字是三代古文,刘鹗: 1903年(光绪29年),刘鹗从自藏的甲骨中选拓1058片编成《铁云藏龟》一书出版,这是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
孙诒让: 孙诒让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一代经师,由于他的学术研究极为朴实,故又称朴学家,并誉为“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罗振玉: 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
三、董作宾甲骨文断代学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董氏据十项标准,即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字体把甲骨文分成以下五期:董氏的五期断代学说把甲骨文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大大提高了甲骨文作为历史和语言资料的科学价值,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但是,他的五期分法也存在着弊病,就是把甲骨本身的分类和王世的推定混在一起了。
五期断代学说把殷墟甲骨分为五大类。
认为第一类的书写风格雄伟;第二类谨饬;第三类颓糜;第四类劲峭;第五类严整。
然后机械地将其分别定在盘庚至武丁、祖庚与祖甲、廪辛与康丁、武乙与文丁、帝乙与帝辛五个时期。
甲骨断代应以甲骨卜辞本身显示出来的特点为根据,既不能机械地把时代界线划在两王交替之际,也不能完全依靠贞人来断代。
四、罗振玉、王国维、唐兰、陈梦家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著作各有哪些?1.罗振玉经过多年留意探寻,才弄清楚甲骨的确切出土地是安阳小屯村,著成《殷商贞卜文字考》一书,考定甲骨出土地是安阳小屯,甲骨文是殷商王朝占卜的遗物2.他的主要贡献是以甲骨卜辞与典籍互证,进行历史、地理和礼制等方面的综合研究。
作者: 胡长春
作者机构: 安徽美术出版社,安徽合肥230061
出版物刊名: 学术界
页码: 146-150页
主题词: 青铜器铭文;金文研究;古文字学;古代史;文字考释
摘要:青铜器铭文习称金文.重视金文资料的搜集整理,一直是金文研究的优良传统.殷周金文在古文字学、上古史研究上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收录金文数量最多、最具权威性的著作无疑是<殷周金文集成>.该书共十八册,收录青铜器铭文11983器.该书出版后,又新出土了一批宝贵的殷周铜器铭文,涉及宗周王室、列国王室的世系、职官、礼制以及殷周古族等诸多方面内容.近年来本人搜集整理了新出土青铜器铭文成<新出殷周金文集成>一编,共得铭文1517器,其中有许多重器如晋侯苏钟、子犯编钟、吴虎鼎、史密簋、速盘等,并就部分字词作了考释.。
第29卷第2期Vol .29,No .2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hua University(Phil os ophy &Social Sciences ) 2010年4月Ap r .2010 收稿日期:2010-01-2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07JA740014);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8BWX05);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精品项目(2006JP05)。
作者简介:武振玉(1963—),女,满族,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语史、古文字学。
・语言文字・殷周金文词汇研究综述武振玉(吉林大学文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摘 要:与殷周金文有关的词汇研究,可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对具体词语(特别是疑难词语、特有词语)的释读,这方面的工作,应该说从宋人就已经开始了,经清而近代现代,成果众多,但或作为研究历史、礼制等的佐证,或为铭文释读的具体目的服务,语言层面的专门研究还很有限;二是从语言角度对词汇进行的研究,或将殷周金文视为上古汉语词汇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展开全方位的研究,或侧重复音词的研究,或关注构词法问题,或侧重同类词同义词的类聚比较,或对某一个词进行深入的词义探索,或致力于与传世文献的对读比堪。
角度不同,但对语料的挖掘已日益深入。
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虽晚,然成果已颇为可观,且未来的发展态势极佳。
关键词:殷周金文;词汇;复音词;同义词中图分类号:K87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05(2010)02-0082-04Rev i ew on the Research of Bronze I n scr i pti on i nY i n and Zhou D yna sti esWU Zhen 2yu(School of Hum anities,J ilin U niversity,Changchun,J ilin,130012,China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the words of in Yin and Zhou Dynasties could be s orted int o t w o gr oup s .One was exp lanati on of single words (es pecially doubtful and ende m ic words )since Song Dynasty .And the results were abundant fr om Q ing Dynasty t o modern ti m es;however,these textual researches were mostly restricted t o hist orical study or inscri p ti on inter p retati on .The other was linguistic study of words .The inscri p ti ons were regarded as an i m portant component of ancient Chinese and received a comp rehensive study .The studies mainly focused on five as pects:disyllabic words,word 2building,thesaurus and synony m s,meaning analysis of a word,comparative reading with hist orical texts .Thus,fr om different angles,the materials had gradually been digested fuller .Though these researches started later,the achieve ments were abundant and the future is p r om ising .Key words:B r onze inscri p ti ons in Yin and Zhou Dynasties;words;disyllabic words;synony m s 随着殷周金文语料价值的日受重视,相关研究也呈现出丰富的态势。
在各分支学科中,语音研究重在据金文语音材料探求周秦古音,开始较早且成果较为集中;语法研究侧重于虚词和特定句式方面,以佐证传世文献和寻求早期语例为主要特征。
与之相比,词汇研究则呈现出复杂的情况。
其中具体词语的考释开始很早,但成果较为零散,而纯语言角度的词汇研究则起步颇晚,相关研究成果尚不够丰富。
一、具体词语的释读(一)以探析字本义为主的考释如商承祚《释朱》(《史语所集刊》1本1分,1928年)、徐中舒《士王皇三字之探源》(《史语所集刊》4本4分,1934年)、杨向奎《“帝”字说》(《史学论丛》第1册,1934年)、于省吾、陈世辉《释庶》(《考古》1959年10期)、于省吾《释羌、苟、敬、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63年1期)、《释皇》(《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年2期)、陈梦家第2期武振玉:殷周金文词汇研究综述 《史字新释》(《考古社刊》5期)、林澐《说“王”》(《考古》1965年6期)、金祥恒《释俎》(《中国文字》第41册,1971年)、于豪亮《说引字》(《考古》1977年5期)、《说俎字》(《中国语文研究》第2期)、王辉《正、足、疋同源说》(《考古与文物》1981年4期)、罗琨、张永山《家字溯源》(《考古与文物》1982年1期)、夏渌《中华民族的根———释“帝”字的形义来源》(《武汉大学学报》1982年2期)、戚桂宴《释贮》(《考古》1980年4期)、郭若愚《德器益字探源》(《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1期)、裘锡圭《西周铜器铭文中的履》(《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江林昌《西周金文“履”字探源》(《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3期)、蒋瑞《“易”字形义考》(《古汉语研究》1999年3期)、刘晓东《甲骨文金文中的来、朿辨———释朿》(《北方文物》2001年1期)、洪飏《金文中的“履”字及其演变发展》(《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期)等。
而王国维《观堂集林》、于省吾《双剑誃古文杂释》、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闻一多《古典新义》等论著中亦多见此类考释。
(二)对释读有分歧的词语所做的带有辨证性质的讨论如黄盛璋《释初吉》(《历史研究》1958年4期)、刘雨《金文初吉辨析》(《文物》1982年11期)、张闻玉《西周金文“初吉”之研究》(《考古与文物》1999年3期)、《再谈金文之“初吉”》(《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2期)、叶正渤《月相和西周金文月相词语研究》(《考古与文物》2002年3期)、朱人瑞《大盂鼎铭文“妹辰”的涵义及其源流演变》(《学术月刊》1957年8期)、平心《大盂鼎铭“汝妹辰又大服”解》(《中华文史论丛》第5辑)、于省吾《释蔑历》(《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6年2期)、赵光贤《释“蔑历”》(《历史研究》1956年11期)、严一萍《蔑历古义》(《中国文字》第10册,1963年)、唐兰《“蔑历”新诂》(《文物》1979年5期)、白川静《再论蔑历》(《史语所集刊》51本2分,1980年)、管燮初《“蔑历”的语法分析》(《古汉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出版社1982年)、罗振跃《“蔑历”一词在金文中的含义即赐食》(《贵州大学学报》2001年5期)、许维遹《古器铭对扬王休解》(《(北平)新生报语言与文学》27期,1947年)、沈文倬《对扬补释》(《考古》1963年4期)、林澐、张亚初《对扬补释质疑》(《考古》1964年5期)、沈文倬《有关“对扬补释”的几个问题———答林澐、张亚初二同志的质疑》(《杭州大学学报》1981年3期)、虞万里《金文“对扬”历史观》(《语言研究》1992年1期)、管燮初《说“”》(《中国语文》1978年3期)、张政烺《释“”》(《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1年)、吴振武《“”字的形音义》(《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董作宾《王若曰古义》(《说文月刊》4卷,1944年)、陈梦家《王若曰考》(《说文月刊》4卷)、于省吾《“王若曰”释义》(《中国语文》1966年2期)、唐志凯《释“”》(《求是学刊》1981年4期)、戚桂宴《释贮》(《考古》1980年4期)、张世超《“贮、贾”考辨》(《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彭裕商《西周金文中的“贾”》(《考古》2003年2期)、王人聪《西周金文“”一词补释》(《考古与文物》1987年2期)、张平辙《“”新释》(《西北师大学报》1993年6期)、龙宇纯《甲骨文金文“”及其相关问题》(《史语所集刊》34本)、黄德宽《释金文字》(《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施谢捷《释“”》(《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4期)、唐兰《论彝铭中的“休”字》(《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裘锡圭《“畀”字补释》(《语言学论丛》第6辑)、《释“”》(《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汤余惠《洀字别议》(《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陈剑《释西周金文的“(赣)”字》(《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集刊》1,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陈伟武《旧释“折”及从“折”之字平议———兼论“慎德”和“慎终”问题》(《古文字研究》22辑,中华书局2000年)、陈秉新《释“”及相关字词》(《古文字研究》22辑)、舒大刚《周易、金文“孝享”释义》(《周易研究》2002年4期)、黄锡全《金文“滅宁”试解》(《中国文字》新廿八期,台北艺文印书馆2002年)、吴振武《试释西周爯簋铭文中的“馨”字》(《文物》2006年11期)。
大体而言,名词类主要集中在表时间词语,动词类主要集中在金文特有或疑难词语①。
二、语言角度的词汇研究全面研究的有朱歧祥《论殷商金文的词汇》(《古文字研究》25辑,中华书局2004年)、金河钟《殷商金文词汇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杨怀源《西周金文词汇研究》(四川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徐力《春秋金文词汇系统研究》(华东师大2007年硕士论文)。
(一)复音词、复合词、构词法研究唐钰明《金文复音词简论———兼论复音词的起源》(《人类学论文选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8638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年)、朱刚焄《西周青铜器铭文复音词构词法》(《殷都学刊》2006年2期)、《西周青铜器铭文复音词研究》(山东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王伟《两周金文中合成复音词及词组的初步研究》(首都师大2006年硕士论文)、周昉《金文复音组合量化研究》(华东师大2007年硕士论文)、杨怀源《西周金文复音词的来源与复音化动因》(《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年5期)、吴艳娜《金文常用双音词释义》(华南师大2007年硕士论文)、杨明明《<殷周金文集成>所见叠音词的初步研究》(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廖序东《金文中的同义并列复合词》(《中国语言学报》第四期,1991年)、《金文中的同义并列复合词续考》(《汉语研究论集》第一辑,语文出版社1992年)、陈伟武《西周金文中的缩略语》(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沈宝春《从先秦金文论重叠词的起源问题———由“子子孙孙”谈起》(《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2003年)、戴琏璋《殷周构词法初探》(《屈万里先生七秩荣庆论文集》,台北连经出版社1974年)、黄志强《西周、春秋时代汉语构词概论》(《求是学刊》1986年3期)、郭锡良《先秦汉语构词法的发展》(《第一届先秦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集》,岳麓书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