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溶解度 第二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3.65 MB
- 文档页数:15
第九单元课题2 第二课时溶解度学习目标: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涵义2、知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3、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4、知道气体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学习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课前预习知识回顾:1、在一定下,在一定量的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在一定下,在一定量的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接近饱和的不饱和溶液是如何相互转化的()溶质、()温度或()溶剂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溶剂或()温度预习检查4、在一定下,某固态物质在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5、以横坐标表示以纵坐标表示画出物质的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6、气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一定时溶解在水里达到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7、20 ℃时食盐溶解度是36 g”的含义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的含义是20 。
8、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9、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10、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1)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如(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如(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如课内探究学习任务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自主学习:1、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合作探究:1、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 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各是多少?2、请你根据P36表1中KNO3的溶解度,绘制出KNO3的溶解度曲线:精讲点拨:1、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 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的第2课时,主要学习固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以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和应用,并为以后学习溶液的浓度、酸碱盐的相关知识作了铺垫。
溶解度的教学主要涉及概念教学、定量分析方法教学、物质分离方法教学等,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关系。
本节内容属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必需知识,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知道一些简单的转化方法,但是因为大多数的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导致学生定量分析溶液的能力的是有欠缺的。
这一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不能很好的联系化学知识,需要得到适当的引导。
他们对化学实验现象、未知领域以及与前认知相冲突的情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情境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利用溶解性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掌握溶解度曲线中点、线、面的含义,能利用溶解度的知识分离混合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活动掌握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而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通过描绘溶解度曲线,提升数据处理和图形分析的能力,能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特征分析出物质提纯的方法。
3、通过对溶解度的学习,感知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对实际生活、生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的认识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探究的精神在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评价目标】1、通过对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学习,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知水平(认知结构水平)。
2、通过溶解度表格和曲线的形式定量分析物质的溶解度,诊断并发展学生定量分析的科学探究能力(定量的探究发现水平)。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内容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溶液形成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等根底上,又接触的溶解度,便于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是从生活中熟悉的物质入手,运用实验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设计合理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的刺激下产生兴趣、好奇,从而进行问题分析,由表及里,认识溶解度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开展中的重要作用。
采用归纳比照分析法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之间的关系;掌握溶解度的概念,会从溶解度的曲线中得到信息;了解气体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溶解度的概念,使学生懂得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并且量变引起质变;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图像的能力;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开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五、教学难点: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的相关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蔗糖、碘、氢氧化钙、酒精、水、药匙、镊子、试管、烧杯等。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课题3 溶解度〔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溶解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掌握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知道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2)认识溶解度曲线,会应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1)利用列表法、作图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2)通过利用溶解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2)通过学习典型物质的溶解度,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根据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固体的溶解度【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35~36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固体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_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 g,这句话的含义是20_℃时,31.6_g硝酸钾溶解在100_g水中刚好达到饱和状态(或20_℃时,100_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1.6_g硝酸钾)。
3.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 g氯化钠,则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_g。
4.溶解度的相对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0.01 g,为难溶物质;溶解度为0.01~1 g,为微溶物质;溶解度为1~10 g,为可溶物质;溶解度>10 g,为易溶物质。
【合作探究】仔细分析比较教材第36页表9-1中的溶解度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答:由表中数据可知,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同,说明固体的溶解度与溶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教师点拨】1.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_g溶剂,③饱和状态,④单位:g。
描述固体的溶解度时,上面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初三化学一.学习目标1. 知道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2. 能从溶解度曲线图中获取相关知识;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二、重难点提示学习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学习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一、情境导入一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天气闷热时,鱼儿为什么总爱在水面上进行呼吸?二、学习研讨【自主学习】为了准确表示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大小,定量地描述KNO3与NaCl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我们可以用“溶解度”来表示。
阅读课本P36理解溶解度概念的四个要素: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小结】1. 。
2. 。
【巩固练习】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1.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__ ,60 ℃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
2.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A.20 ℃时,18.0 g NaCl溶解在5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18.0 g。
B.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36.0 gC.20 ℃时,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D.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6“资料”,知道“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概念与溶解度之间的联1、20℃时,100 g水最多溶解某固体物质7 g,则该物质属于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无法确定2、30℃时,100 g水最多溶解某固体物质7 g,则该物质属于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无法确定【自主学习】:绘制固体溶解度曲线,知道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
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列表法、作图法两种方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探究溶解度曲线
三、教学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
“达到饱和”、“单位是克”的印象。
讲解:通过实验,可以测出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展示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这种表示方法叫列表法。
请同学们观察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分析以下两个问题:(1)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相同的温度范围,(2)5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大概是多少。
介绍教材卡片,并交给学生用数轴的方法记忆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性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教学重点1.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教学难点1.理解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关系;2.掌握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学生:教材、作业本,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Step 1 概念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溶解度的定义和单位,并与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做简单区分。
2.教师向学生介绍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温度有关,并且关系密切。
Step 2 溶解度的计算方法1.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1个溶质进行实验,根据教师提供的溶剂和温度条件,计算溶解度。
2.教师示范一个计算溶解度的实验步骤,并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3.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溶解度,并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
4.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和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Step 3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1.教师带领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在相同温度下,固定溶质质量,溶剂质量逐渐增大,溶解度是增大还是减小?为什么?–在相同溶质质量下,溶剂质量和溶解度之间有何关系?–在相同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是增大还是减小?为什么?Step 4 总结归纳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
2.教师核对学生填写的实验记录表,并对常见的计算错误进行讲解和纠正。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了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对溶解度有了更深的理解,并掌握了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2.思考如何改变实验条件,使得溶解度发生变化。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祝您教学愉快!。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溶解度课堂练习1.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
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B ) A.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 gB.20 ℃时,100 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 gC.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D.20 ℃时,将36 g氯化钠溶解于100 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2.t℃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为10 g,则t℃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饱和溶液间的质量比为( B )A.1∶9∶10 B.1∶10∶11 C.9∶1∶10 D.10∶1∶113.(2018.云南)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平确的是( C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将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溶液仍然饱和D.t1℃时,将50g甲物质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能得到甲物质的饱和溶液4.(2018·连云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 T2℃时,取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甲>乙B. T2℃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均降温到T1℃,得到的溶液仍饱和C.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D. T2℃时,甲、乙各3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均形成饱和溶液5.(2018·广安)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60gC.将t2℃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的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的是甲和乙D.t1℃时,50g甲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溶液100g6. (2018•深圳)甲、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A.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且均为30gB.由t2℃降温到t1℃,甲饱和溶液比乙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多C.t1℃时,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7D.将t2℃150g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有20g固体析出7.(2018•山西)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许多有关物质溶解度的信息。
下图是a、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C )A. 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B. 当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时,可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除去bC. 10℃时,取相同质量的a、b两物质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是a大于bD. 将10℃时a、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大于b8.(2018·德州)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A.t2℃时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丙>甲B.由t2℃降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溶液C.由t2℃降到t1℃丙溶液浓度一定不发生变化D.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9. (2018.广州)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3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KNO3固体45.8gB. NaNO3溶液降温一定有晶体析出C. KCl的溶解度比NaC1的大D. 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KCl大10. (2018·宁波)20℃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NaCl,逐渐加人到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NaCl的质量。
记录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20℃时,50gNaCl饱和溶液中含有18gNaClB.用蒸发的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C.第二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25D.相同温度下,NaCl在水里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 11.(2018.咸宁)在t1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右图甲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乙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烧杯②中的上层溶液是饱和溶液B. 烧杯①中溶液的溶质是硝酸钾C. 烧杯①中溶液质量比烧杯②中溶液质量大D. 将温度升高到t℃,烧杯②中的固体全部溶解212. (2018•齐齐哈尔)请根据右图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在 t ℃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在t2℃时,向盛有50ga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75 g。
(3)若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最好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4)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所含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c>b>a 。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A.将a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一定减小B.将t1℃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其溶液的质量一定减小2课后练习1.(2019·铜仁市)下表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请结合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为:甲>乙>丙B.随着温度变化,甲的溶解度变化最小C.30℃时,100g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36.3gD.分别将50℃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两种溶液溶解度相等2.(2019·安徽省)压强为101kPa下,硝酸钾和氨气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20℃时, KNO3溶解度为31.6C.60℃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30℃,有晶体析出D.NH3的溶解度与压强大小无关3.(2019·济宁市)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大量的热。
室温时,将生石灰加入饱和石灰水中,生石灰对溶解影响的判断(参照如图溶解度曲线),错误的是( B )A. 反应中,石灰水始终是饱和溶液B. 反应中,氧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大C.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减小D. 反应后,恢复至室温时,溶解度不变4.(2019·昆明市)PbO 能溶解在不同浓度的NaOH 溶液中,其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A .100℃时,PbO 在35%NaOH 溶液中的溶解度为100g ·L -1B .60℃时,PbO 在35%NaOH 溶液中的溶解度大于在10%NaOH 溶液中的溶解度温度/℃120 - 100 - 80 - 60 -C.20℃时,PbO在10%NaOH溶液中所溶解的质量,一定小于在35%NaOH溶液中所溶解的质量D.80℃时,将PbO溶解在10%NaOH溶液中达到饱和,然后降温至40℃,该过程中一定析出固体5.(2019·广元市)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由t2℃降温到t1℃,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C.t2℃时,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90g D.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6.(2019·雅安市)右图是化合物M和化合物N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 )A.30℃时,M和N的溶解度相等B.将60℃时N的饱和溶液降温至40℃,有晶体析出C.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D.N的饱和溶液在40℃时溶解度最大7.(2019·泰州市)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乙B.t2℃时,等质量的甲、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一定相等C.t3℃时,若将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D.将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甲、乙的溶液仍都是饱和溶液8.(2019•临沂)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B.将50℃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30℃,析出晶体的质量为C>A=B C.降温可以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D.M点表示30℃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9.(2019·潍坊市)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t℃时,将5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100g a的溶液B.c物质微溶于水C.a中含有少量b,可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aD.20℃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10.(2019·成都市)根据图示实验、部分记录和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无法判断a中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B.c中溶液溶质的质量为10gC.b中溶液在加热过程中始终为饱和溶液D.常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氯化钠晶体11.(2019·孝感市)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将①②两支试管中的甲、乙饱和溶液(均有少量未溶解的固体)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升高温度后,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C)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①②两溶液均变为不饱和溶液C.①溶液质量增加,②溶液质量减少D.①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一定大于②溶液中的溶质质量12.(2019·娄底市)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t1℃,a的溶解度= c的溶解度;(填“>”、“=”、“<”)(2)t2℃时,将30g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质量比是1:2 ;(3)保持t2℃不变,要使接近饱和的b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你采取的方法是加溶质b或恒温蒸发水分。
13. (2019·天津市)溶液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t C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
①°1②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C 。
t C时,完全溶解ag A物质最少需要水的质量是100 g。
③°2t C时,相同质量的A、B饱和溶液中,A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水的质量小于B ④°2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水的质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4.(2019·东营市)硝酸钾、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
(1)P点的含义是t1℃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同。
(2)当温度小于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3)t2℃时,分别将30g硝酸钾和氯化钾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一定形成饱和溶液的是氯化钾,(4)图2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