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于)-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初中常用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之共14个。
1、【之】(一)代词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格式:动词+之。
“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①子墨子闻之。
(《公输》)②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3.这,此。
如: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愚公移山》)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③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④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定语+之+名词/名词性短语。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格式:主语+谓语+名词+之+动词(形容词)。
如: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形容词。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马之千里者(《马说》)(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格式:之+地点名词。
初中语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在中考语文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直是考查的重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虚词,本文将对初中语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进行详细解析。
一、初中语文虚词的分类与作用
初中语文虚词主要包括介词、助词、连词和副词等。
它们在句子中起着连接句子成分、表达语义关系的作用。
1.介词:如在、向、把、由等,它们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如位置、方向、手段等。
2.助词:如了、过、着、等,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
3.连词:如和、但、如果等,用于连接词句,表示并列、转折、条件等关系。
4.副词:如很、非常、不、都等,用于修饰形容词、动词等,表示程度、范围、否定等。
二、常见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1.介词:如“把”字,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我把书给你”。
2.助词:“了”字,表示事物发生变化,如“他吃饭了”。
3.连词:如“和”字,连接并列词语,如“蓝天和白云”。
4.副词:如“很”字,表示程度,如“他学习很认真”。
三、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与意义关系
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表达的语义关系也不同。
如“把”字句,表示动作施加于某人或某物;“给”字句,表示动作的对象是某人或某物。
四、提高虚词运用能力的策略
1.多阅读:通过阅读课文和课外读物,了解虚词的用法,增强语感。
2.动手练习:做虚词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总结归纳:整理学习中遇到的虚词用法,形成体系。
五、总结
初中语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中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学们要重视虚词的学习,通过多阅读、动手练习和总结归纳等方法,提高虚词运用能力。
初中文言虚意和用法(10 个)1、之(一)代作第三人称代,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第三人称,作“他(她)(他)”、“它(它)”。
如:①公与之乘,于勺。
(《曹》)② 佐之,并两尉。
(《涉世家》)③ 肉食者之。
(《曹》)有也作第一人称,“我” 。
如:太尉苟以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太尉》)(二)助1.构助,“的”,有的可不。
如:①予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②小大之,不能察,必以情。
(《曹》)2.构助,放在主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功。
(《扁蔡桓公》)②于独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与此同。
(《公》)3.音助。
用来整音,无,一般不翻。
如:①公将鼓之(《曹》)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 恨久之(《涉世家》)4.构助,是提前的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②宋何罪之有?(《公》)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井游》)5.构助,是定后置的志。
如:①居堂之高其民,江湖之其君。
(《岳阳楼》)②北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太尉》)(三)作,可“到” 、“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学》)2、者(一)构助,作“⋯⋯的”“⋯⋯的人” “⋯⋯的事物” “⋯⋯的情况” “⋯⋯的原因”等,相当于名性短。
如:①遂率子荷担者三夫,叩石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忠善者,宜付有司其刑(《出表》)③ 之,者亦易矣,不,易者亦矣(《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二)气助,用在主之后表示停,部分一般用“也”字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 葛孔明者,卧也。
(《隆中》)3、而主要作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 .并列关系,一般不,有可“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矣《()十》)②中峨冠而多髯者坡(《核舟》)2.承接关系,可作“就” “接着”,或不。
如:①扁望桓候而走(《扁蔡桓公》)②尉挺,广起,而尉(《涉世家》)③ 而攻之而不。
中考语文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五类。
考纲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是指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排列: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与其乃且若)。
一、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介词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
对介词的考查,通常是结合对文句的理解进行的。
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例如:“以、因”,意思为“拿、凭借、依据”,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因以讽谏。
(《张衡传》)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如:“于、与、因、为、乎”,意思为“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 引出动作的原因;例如:“于、以、为”,意思为“由于、因为”①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进学解》)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例如:“于、乎、自、从、缘”,意思为“在、从、到、沿着”①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②生乎吾前。
(《师说》)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2.代词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
在语境中辨析某一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是考查的重点。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 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①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女”通“汝”)(《诗经·静女》)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氓》)④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项脊轩志》)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初中语文教材虚词归纳总结纵观初中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发现虚词在语言表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虚词指的是具有较为模糊意义,不具备独立词义,却在句子中充当支撑和联系的语法成分。
它们在句子中起到了衔接、修饰、补充等功能,使得句子更加流畅、连贯。
为了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虚词,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一、连词类虚词连词类虚词主要用来连接句子、短语或词语,使其在语义上相互衔接。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常见的连词类虚词有:和、跟、及、与、或、而、则等。
1. 和:表示合并、连接的关系,多用于连接同类成分。
如:我喜欢吃苹果和橙子。
2. 跟:表示跟随、与从属的关系,用于对前面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
如:他喜欢跟朋友一起打篮球。
3. 及:表示并列或者递进的关系,一般连接同类成分。
如:他会游泳、跑步及跳远。
4. 与:表示并列、对等的关系,连接的内容相互独立。
如:爸爸与妈妈都很忙。
5. 或:表示选择的关系,用于提出两种或多种可能性中的一个。
如:你想喝茶或者咖啡?6. 而:表示并列的关系,但前后的内容在语义上存在对比或转折。
如:他虽然年纪小,而思想很成熟。
7. 则:表示对比或选择的关系,一般用于引导规定、条件等。
如:天气晴朗,则我出门散步。
二、副词类虚词副词类虚词主要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并起到补充、强调、限制等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常见的副词类虚词有:也、都、还、已、只、更、很、非常等。
1. 也:表示递进或者让步的关系,用于强调前面的内容。
如:小明不仅爱吃苹果,也爱吃橙子。
2. 都:表示全体或者消除例外的意思,用于强调整体情况。
如:他们都去上学了。
3. 还:表示补充、增加的关系,用于强调额外的事物或情况。
如:他会游泳,还会踢足球。
4. 已:表示已经过去或已经发生的意思,用于强调已经完成的行为。
如:他已经完成了作业。
5. 只:表示唯一、仅有的意思,用于强调数量或限定范围。
如:她只会弹钢琴。
6. 更:表示增加、加强的意思,用于强调比较级。
初中语文阅读虚词归纳总结初中语文阅读中常见的虚词归纳总结初中语文阅读题中,经常涉及到虚词的理解。
虚词在句子中并不具备指示具体事物的词义,但却起到了连接语义和调整句子结构的作用。
了解和掌握虚词的用法,对于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阅读中常见的虚词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改善对虚词的理解与应用。
一、介词类虚词介词类虚词主要用于表示空间、时间、方式、原因等关系。
常见的介词虚词有:在、于、以、自、由、向、对等。
例如:1. "在"表示空间位置,在句子中一般位于动词之前,表示动作所发生的具体位置。
例如:“他在教室里等我。
”2. "于"表示时间,常常用在日期或时间前。
例如:“约定于十月十日晚上七点见面。
”3. "以"表示手段、方式。
例如:“他用书法以忘却烦恼。
”4. "自"表示起点,用以指示动作的发出点。
例如:“从西安自驾到北京。
”5. "由"表示主动关系或者变化由某个因素引起。
例如:“事情的发展由他来决定。
”6. "向"表示方向,作为动词的宾语,表示目的地。
例如:“我向他请教了一个问题。
”7. "对"表示针对、关于的意思。
例如:“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行讨论。
”二、连词类虚词连词类虚词主要用于连接句子之间的关系,起到衔接、转折、并列等作用。
常见的连词虚词有:而、却、可是、于是、所以、因为等。
例如:1. "而"表示转折关系,用于连结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句子。
例如:“他是聪明而且勤奋的学生。
”2. "却"表示转折,用于前后两个句子之间存在意义上的差异。
例如:“虽然他很努力,但是成绩却不理想。
”3. "可是"用于表达转折关系,与前文内容存在矛盾。
例如:“我很想去参加派对,可是我还有很多作业要完成。
”4. "于是"表示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完整版)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10个)1、之一)作为代词,可以代表人、事、物。
一般翻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___,并杀两尉。
”、“肉食者谋之。
”有时也可以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翻译为“我”。
二)作为助词,有以下几种用法:1.结构助词,翻译为“的”,有的可以省略;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实际意义,一般不翻译;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作为动词,可以翻译为“到”、“往”。
例如:“吾欲之南海,___?”2、者一)作为结构助词,可以翻译为“……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而___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二)作为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例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3、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翻译,有时可以翻译为“又”。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以翻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自《出师表》),以及“___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出自《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以翻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出自《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出自《愚公移山》),以及“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不以兵革之利”(出自《孟子·二章》)。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意义全解2010-12-15 17:03:51| 分类:中考|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意义1、之“之”可以作代词,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以作动词,是“到”往“”的意思。
“之”作代词、动词时是实词,这里只说明其作虚词时的用法及意义。
“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译为“的”。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章节,无意义,一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鼓之。
久之,日似瞑,意暇甚。
怅恨久之。
④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以“以”作动词时,是“认为”的意思,如“皆以美于徐公”。
下面着重讲“以”作虚词时的用法。
(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来)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 、“按照”、“依靠”等。
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凭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按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依靠)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例如:屠惧,投以骨。
(把)徐喷以烟(用)以衾拥覆。
(拿)(2)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例如:无从致书以观。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
例如:俯身倾耳以请。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初中语文重点虚词总结归纳虚词是语言中一类起连接、修饰、补充、短语化等功能的词汇,常见的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副词等。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掌握重点虚词的用法对于提高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中的重点虚词进行总结归纳。
一、介词介词是起连接作用的虚词,用于表示位置、方向、时间、原因、目的等。
常见的介词有“在、向、对、关于、为、因为”等。
1. “在”:表示位置、状态或存在。
如:“在教室里、在桌子上、在睡觉”。
2. “向”:表示方向或目的地。
如:“向前走、向你学习、向他提问”。
3. “对”:表示关系或行为的对象。
如:“对他友好、对问题有答案、对学习认真”。
4. “关于”:表示主题或内容。
如:“关于环境保护、关于音乐的文章、关于他的事情”。
5. “为”:表示目的或原因。
如:“为了进步、为了帮助他、为了庆祝生日”。
6. “因为”:表示原因或理由。
如:“因为下雨、因为他生病了、因为考试没准备好”。
二、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语、词组、句子等的虚词,起到连接的作用。
常见的连词有“和、或、但、如果、因为、所以”等。
1. “和”:表示并列关系。
如:“他和我一起去、我们一起学习和玩耍”。
2. “或”:表示选择或替代关系。
如:“要么学习、要么休息、要么去逛街”。
3. “但”: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如:“他很聪明,但是懒惰、天晴了,但还是要带伞”。
4. “如果”:表示条件或假设。
如:“如果下雨,就不出去玩、如果你来,我就开心”。
5. “因为”:表示原因或理由。
如:“因为下雨,所以比赛取消、因为他不努力,所以成绩不好”。
6. “所以”:表示结果或推理。
如:“下雨,所以我带了雨伞、他很努力,所以成绩提高了”。
三、助词助词是用来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的虚词,常见的助词有“的、地、得、了、吗、呢”等。
1. “的”:表示修饰或所属关系。
如:“红色的花、我妹妹的书包、他的家”。
2. “地”:表示方式或程度。
如:“开心地笑、慢慢地走、认真地学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释义一、于“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比)二、与“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
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例如: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②骞叔之子与师。
(《骞叔哭师》)(参与)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2、用作连词,“同”“和”“跟”。
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和,跟,同)3、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例如: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给,替)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4、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
例如: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三、焉“焉”有助词、代词、兼词、副词四种用法。
1、用作助词,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词、副词词尾,一般不译;用于反诘语气,译为“呢”。
例如: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师说》)(句中不译)②于是余有叹焉。
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于)|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
础知识大全-
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于) 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对”、”对于”、”给”等。
ﻪﻭ
在”“、”从”。
ﻪ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ﻭ例句: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从
ﻪ例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ﻭ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二章》--从
ﻪ例句:其一犬坐于前。
《狼》--在ﻪﻭ例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在
例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在ﻭ例句: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口技》--在
ﻪ例句:虽然,受地于先王。
《公输》--从
ﻪ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例句: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向
ﻪ例句: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对ﻪﻭ例句: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对ﻭ例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给ﻭ例句: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向ﻪﻭ例句: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到ﻪﻭ例句:安陵君因使
唐雎使于秦。
--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ﻪﻭ例句:”受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制于人”的”于”。
ﻪﻭ
比”、”胜过”ﻪﻭ例句: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例句: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ﻪﻭ例句:皆以美于徐公。
--比ﻪﻭ
ﻭ
ﻪﻭﻭﻪﻭﻭ
ﻪ
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
础知识大全-
1、作虚词用。
ﻪ(1)连词,解释为:和、跟、同。
例如:
(2)句
ﻪ例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ﻪﻭ
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后写作”欤”。
ﻪﻭ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ﻪ2、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
ﻪ例句: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鱼我所欲也》)
ﻪ例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ﻭ
ﻭ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