鳡鱼(♂)和赤眼鳟(♀)杂交F_1胚胎发育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750.33 KB
- 文档页数:7
冷休克诱导天然雌核发育银鲫♀X鲤鱼♂四倍体
俞豪祥;徐皓
【期刊名称】《水产科技情报》
【年(卷),期】1991(018)006
【摘要】本文报道了天然雌核发育方正银鲫四倍体杂种的初步研究。
1984年,银鲫♀×鲤鱼♂授精2分钟后的受精卵在0~1.5℃的水中冷处理20分钟,获得四倍体杂种。
1986~1990年,杂种子1代和它的回交杂种(F_1和第1~4次的回交杂种雌鱼)与雄鲤进行了回交。
它们的染色体数目约为200±,红细胞核体积约为银鲫的1.3倍。
1987年同池饲养的四倍体回交子代的体重是三倍体银鲫的1.47倍。
四倍体杂种基本上保持了银鲫的性状与习性,而且相当稳定,同时它们也能够繁殖。
因此,它们可作为水产养殖的鲫鱼新品种。
【总页数】4页(P165-168)
【作者】俞豪祥;徐皓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1.21
【相关文献】
1.冷休克诱导黄河鲇(Silurus asotus)二倍体雌核发育 [J], 程果;李学军;乔志刚;石灵;彭新亮
2.冷休克诱导黄河鲇(Silurus asotus)二倍体雌核发育 [J], 程果;李学军;乔志刚;石
灵;彭新亮
3.雌核发育银鲫的受精生物学研究—天然雌核发育银鲫... [J], 蒋一生
4.应用热休克和冷休克方法诱导俄罗斯鲟雌核发育初试 [J], 胡红霞;董颖;朱华;郭洪胜;马国庆
5.淮河鲤鱼的精子在银鲫雌核发育子代中的生物学效应 [J], 王永杰;沈新玉;候冠军;戚少燕;管远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常熟理工学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简报第98期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2009年7月7日科技的魅力服务的力量我校开展长江珍品鳡鱼和赤眼鳟杂交获得成功近日,从常熟市农林部门获悉,常熟继2007年在省内率先突破长江名优珍品鳡鱼人工繁殖技术后,今年又传出喜讯,鳡鱼和赤眼鳟杂交首获成功。
而提出鳡鱼与赤眼鳟杂交设想并主要参与此项科研工作的正是我校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徐建荣副教授。
他长期关注水产技术研究,为地方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徐老师透露,这次杂交试验成功是一次重大突破,他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关键词一:政策引领科学技术的终极价值在于应用,在于造福人民。
2月底,国务院专门制定《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提出“动员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力量深入基层主动为企业、农村、社区发展服务”。
4月中旬,教育部召开“发挥高校科技支撑作用、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会议,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更加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努力为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随后,江苏省也制定《江苏省科技服务社会“校企联盟”行动实施方案》,正式启动科技服务社会“校企联盟”行动计划,以此作为高校学习实践活动的实践载体和有效平台,切实把“服务地方做贡献”的目标要求引向深入。
“服务地方做贡献”,是省委教育工委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结合全省高等学校实际,对高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出的新要求。
对广大科技人员来说,充分运用知识和科技的力量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一线,是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必然选择,也是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二:技术攻关常熟濒临长江,开展长江名、特、优水产珍品驯养、保护、合理开发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近年来,常熟一直走在长江名优珍稀水产品种驯养与繁育的前沿。
赤眼鳟人工繁殖及育苗试验
陆豪;潘华龙;卢兆恩
【期刊名称】《科学养鱼》
【年(卷),期】2003(000)008
【摘要】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属鲤科,雅罗鱼亚科,赤眼鳟属,地方称红眼鱼、参鱼,是西江主要优质经济鱼类,全国各水系均产,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食性杂。
商品售价高等优点。
由于种种原因,一直依赖的野生资源日渐减少。
【总页数】2页(P8-9)
【作者】陆豪;潘华龙;卢兆恩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水产良种场;广西南宁水产良种场;广西南宁水产良种场【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赤眼鳟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研究 [J], 吴泊君
2.赤眼鳟的引种、驯养与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J], 杨凯;高银爱;王青云;夏儒龙;曾可为;朱思华;李波;邓国乔;程颖红
3.赤眼鳟(♀)×鳙(♂)杂交子一代的人工繁殖 [J], 金万昆;俞丽;杨建新;朱振秀;高永平;赵宜双;张慈军;岳金亮
4.赤眼鳟亲鱼培育和人工繁殖技术 [J], 张铷;张杰;沈家佳
5.赤眼鳟人工繁殖模式研究 [J], 徐敏;强晓刚;余祥胜;丁娜;潘正军;朱传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虹鳟(♀)×溪红点鲑(♂)杂交三倍体F1及其亲本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徐绍刚;杨晓飞;代国庆;杨贵强;李文通;田照辉【期刊名称】《水产科技情报》【年(卷),期】2014(41)5【摘要】对虹鳟、溪红点鲑及其杂交三倍体F1(虹鳟♀×溪红点鲑♂)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比较,旨在为虹鳟、溪红点鲑杂交育种时的性状选择提供参考.结果显示:F1的水分、粗脂肪含量与虹鳟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溪红点鲑(P<0.05);F1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双亲(P<0.05);灰分含量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F1的钾、铜离子含量与虹鳟差异不显著,钾离子含量显著高于溪红点鲑,铜离子含量显著低于溪红点鲑(P<0.05);F1的铁、锌、磷离子含量与溪红点鲑差异不显著,二者的铁离子含量显著高于虹鳟,锌、磷离子含量显著低于虹鳟(P<0.05);F1的钙离子含量与双亲差异显著,其中虹鳟含量最高,溪红点鲑含量最低(P<0.05);三者的钠、镁、锰离子含量差异不显著.F1的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及半必需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双亲(P<0.05),亲本间差异不显著;F1多数氨基酸含量高于鸡蛋全卵蛋白标准,而两亲本只有赖氨酸含量高于该标准,其它氨基酸含量均低于该标准;F1所有的氨基酸含量高于WHO/FAO标准,两亲本仅部分指标高于该标准;F1的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ω-3和ω-6族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显著低于溪红点鲑(P<0.05),而与虹鳟的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F1与其双亲相比,氨基酸含量更丰富,脂肪含量较少,味觉更鲜美.【总页数】6页(P247-251,254)【作者】徐绍刚;杨晓飞;代国庆;杨贵强;李文通;田照辉【作者单位】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暨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北京100068;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暨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北京100068;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北京100021;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暨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北京 100068;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暨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北京 100068;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暨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北京 100068【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溪红点鲑(Salvelinus fontinalus)及杂交种(虹鳟♀×溪红点鲑♂)血清蛋白多态性的研究 [J], 张立颖;赵萌;李文通;袁丁;杨贵强2.花羔红点鲑和白斑红点鲑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J], 白庆利;张玉勇;张永泉;王炳谦;李建兴3.美洲红点鲑和白斑红点鲑杂交子代及其亲本早期生产性能比较 [J], 阿地力;谷伟;户国;白庆利;叶远涛;王炳谦4.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地区大西洋鲑、河鳟、虹鳟和溪红点鲑的线粒体DNA核苷酸序列之差异 [J], J.R.Ovenden等;孙中武5.虹鳟(♀)×山女鳟(♂)杂交F1及其亲本肌肉营养成分和肌肉质地的比较 [J], 张玉勇;贾智英;池喜峰;李池陶;胡雪松;石连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短须裂腹鱼与鲈鲤杂交F1代胚胎及仔稚鱼发育观察杨洋;陈瑶;万玉芳;邓思红;何学福;王志坚;金丽【期刊名称】《南方水产科学》【年(卷),期】2018(014)006【摘要】该研究利用干法授精对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与鲈鲤(Percocypris pingipingi)进行远缘杂交,对杂交子一代(F1)胚胎及仔稚鱼发育进行观察,旨在为以后的杂交育种和品种选育提供基础资料。
结果显示,水温(14.5±1.0)℃、pH8.10~8.81,短须裂腹鱼(♀)×鲈鲤(♂)杂交F1代胚胎发育良好,受精率为95.33%,孵化率为71.12%,完成胚胎发育所需时间为144.33h,有效积温为2092.79h·℃。
在相似条件下,胚胎发育速度快于两亲本,各器官的形成顺序与亲本存在差异,仔稚鱼生长良好,发育速度与生长速度均慢于父本鲈鲤。
在同等实验条件下,鲈鲤(♀)×短须裂腹鱼(♂)F1代胚胎不能正常发育,发育至原肠期所需时间为51.25h,所需积温为743.13h·℃,原肠期末的死亡率高达85.83%,最后仅12尾出膜,且出膜后均畸形,出膜3d后全部死亡。
研究表明短须裂腹鱼(♀)×鲈鲤(♂)杂交是可行的。
【总页数】8页(P66-73)【作者】杨洋;陈瑶;万玉芳;邓思红;何学福;王志坚;金丽【作者单位】[1]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发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产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00;;[1]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发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产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00;;[1]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发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产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00;;[2]凉山科华水生态工程有限公司,四川西昌616750;;[1]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发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产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00;;[1]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发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产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00;;[1]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发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产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1.5【相关文献】1.鲈鲤胚胎发育特征观察 [J], 赖见生;杜军;何兴恒;赵刚;邓晓川;李华2.鲤科经济鱼类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胚胎发育及仔稚鱼形态与生长观察研究 [J], 金丹璐;张清科;王友发;朱咏梅;张玉明;王建平;竺俊全3.短须裂腹鱼胚胎及早期仔鱼发育观察 [J], 刘阳;朱挺兵;吴兴兵;颜文斌;杨德国4.柏氏鲤与元江鲤的杂交种及其亲本胚胎发育的比较观察 [J], 马仲波;张建森;王楚松5.短须裂腹鱼与鲈鲤杂交F1代胚胎及仔稚鱼发育观察 [J], YANG Yang;CHEN Yao;WAN Yufang;DENG Sihong;HE Xuefu;WANG Zhijian;JIN Li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翘嘴鳜、斑鳜杂交子代F1及其自交子代F2胚胎发育的研究及鉴定作者:袁勇超,梁旭方,田昌绪,等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第20期袁勇超1,梁旭方1,田昌绪2,严伟2,蔡文静1,窦亚琪1,易提林1(1.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农业部淡水生物繁育重点实验室/淡水水产健康养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武汉430070;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武汉430064)摘要:利用人工催产、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得翘嘴鳜(Sinipercachuatsi)(♀)×斑鳜(Sinipercascherzeri)(♂)杂交子代F1及F1的自交子代F2,并对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后代F1和F1自交后代F2的胚胎和胚后发育进行了初步观察与比较,并采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翘嘴鳜、斑鳜及其正交子代F1进行了分子鉴定。
结果表明,翘嘴鳜卵径为(1.09±0.05)mm,正交F1雌鱼卵径为(1.26±0.05)mm、F2卵径(1.19±0.04)mm,显著小于斑鳜的卵径(1.83±0.09)mm(P<0.05)。
翘嘴鳜受精卵在水温23.4~25.1℃经过46h孵化破膜,F1受精卵在水温23.1~24.8℃经过49h孵化破膜,F2受精卵在22.6~24.5℃经过51h孵化破膜,斑鳜受精卵在水温23.5~25.7℃经过107h孵化破膜。
翘嘴鳜、斑鳜、F1和F2初孵仔鱼大小分别为(4.06±0.50)mm、(4.58±0.30)mm、(4.21±0.30)mm和(4.14±0.20)mm。
采用SSR分子标记方法,根据DNA带型的不同可以成功鉴别出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子F1。
关键词:翘嘴鳜(Sinipercachuatsi);斑鳜(Sinipercascherzeri);杂交;微卫星;鉴定中图分类号:S91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0-4920-04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4.20.039收稿日期:2014-05-29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3PY072;2011PY030)作者简介:袁勇超(1982-),男,湖北荆州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水生动物营养与生理学研究工作,(电话)15827516978(电子信箱)yyc@mail.hzau.edu.cn;通讯作者,梁旭方,教授,(电子信箱)xufang_liang@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