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区设计要素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7
【文章编号】1002-1329(2002)10-0068-05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要素黄翼【中图分类号】T U984.18【文献标识码】A1 延续性———与城市整体结构的联结1.1 地域的融合———城市滨水空间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联结城市从最初的聚居地开始逐渐向周围扩张,这种扩张沿着交通路线进行,而在远古时代,水运是最经济便捷的运输方式,于是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沿着河道触角状的延展。
各种形态的水体,无论江河还是湖海都在城市整体空间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城市中区域性的更新将会带动周边地区的变更,其正面和负面影响都是城市性的。
因而城市滨水空间结构的更新应先从大局入手,从城市的角度来考虑主次与取舍,成为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完善和延伸,达到地域的融合。
1.2 开放空间与绿地系统城市开放空间不仅是满足市民日常交往的户外活动场所,其重要性还体现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所做的贡献。
现代城市发展的历程中,土地开发的利润成为最直接的动力,具有商业价值的城市中心区往往建筑密集,车辆拥挤,致使环境恶化。
城市中缺少步行者使用的可供交往和休闲的公共空间,市民主要依赖电话和电脑网络相互联系,整个城市都传染上了孤僻症。
当人们被生态极限的警钟惊醒之后,城市建设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城市的发展决策中经济和效率不再是惟一准则,用地的划分也不再一味以资源的最有利分配为标尺,城市环境和区域环境的质量品位与地价的升值潜力直接相关。
城市滨水空间是天然的开放空间,其线形本身已具有保持连续性的先决条件,可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有利载体。
1880年,美国设计师奥姆斯泰德(F.L.Olmsted)等规划设计的波士顿城市公园体系,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布局的限制,以查尔斯河及其支流、两岸河滩、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界定依据,利用60.96m(200英尺)~457.2m(1500英尺)宽的带状绿化,将数个公园连成一片。
在波士顿中心地区形成了景观优美、环境怡人的公园体系,并对世界城市开放空间与绿地系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某城市滨水地区建筑设计本文根据笔者的实际经验,对某城市滨水地区的建筑设计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个人设计理念。
标签:建筑设计;控制指引一、某城市滨水地区建筑设计控制对象本指引主要是针对某城市域内的河流、湖泊、水库的滨水地段提出的相关建筑设计指引。
二、某城市滨水地区建筑设计总体要求1、目的性保护稀缺公共资源的公共性,注重滨水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空间的相互融合。
打通某城市滨水地区稀缺公共资源的步行和视线通廊,增强其对公众的开放性,增加城市活力,改善人居环境。
2、原则性应遵循“公众共同享用稀缺公共资源”的原则,避免公共资源被侵占。
保障公共资源的公共权属,对配套设施进行设计,同时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要遵循建筑多样性、空间亲水性、绿化渗透性和交通可达性的原则。
3、控制指引(1)滨水地区的整体空间形态控制市域范围内滨水地段两侧200米范围为建筑高度控制区,其中临水两侧第一排住宅建筑以多层建筑为主,后排住宅建筑高度宜自河道向外依次递增阶梯式的形式,呈“V”性布局,公共建筑高度不受限制。
滨水地区鼓励形成高低错落的建筑空间形态,丰富天际轮廓线。
避免纯住宅建筑沿滨水地区连续布局过长,节点位置的建筑高度宜适当变化。
(2)滨水地区的建筑退距滨水地区的建筑退缩要求按《某城市建筑物退让管理规定》(增府[2010]11号)文执行,同时,建筑退距宜错落有致,避免出现单调的“一层皮”形态。
(3)滨水地区的建筑布局滨水地区的建筑布局宜与河流水域相互呼应,临水空间的建筑、街道的布局方向,在不阻挡视线的情况下,使单体建筑获得观水的最佳视角。
(4)滨水地区的建筑体量、尺寸滨水地区严格控制建筑体量。
遵循“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疏不宜密”的原则。
由建筑群体的体量组合确定单体建筑的体量。
任何成片、成街、成组的建筑群的体量组合,都必须在规划控制建筑高度允许高程内,构成与山水环境融合的建筑外部空间,保持景观视廊;以高低、大小、进退的体量变化形成与背景滨水呼应的城市天际线,突出“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山水城市特色。
滨水景观的设计理念滨水景观设计是一种沿着河流、湖泊或海岸等水体边缘的开放空间设计。
其设计理念是为了创造一个宜人、舒适和可用的空间,与水体相融合,同时提供人们与自然互动的机会。
以下是滨水景观设计的几个主要理念。
第一,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
滨水区域通常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
滨水景观设计应致力于保护和恢复这些生态系统,通过植被修复、湿地恢复等手段,增加景观的可持续性,减少环境影响,并提供人们与自然互动的机会。
第二,增强公共空间的可访问性。
滨水区域通常是城市重要的休闲和娱乐空间,因此滨水景观设计应提供便利的交通连接和丰富的社区设施,以增强公众对滨水区域的访问能力。
这包括设计步道、自行车道和游乐设施等,以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
第三,提供多样化的活动空间。
滨水景观设计应提供多样化的活动空间,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兴趣。
这可以包括户外运动场、游泳区、钓鱼区、船坞等,以及供人们放松、社交和欣赏美景的区域。
这种多样性的活动空间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们来到滨水区域,增加社交交流和城市活力。
第四,改善景观的可持续性。
滨水景观设计应注重使用可持续的材料和技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这包括使用环保材料、节水灌溉系统、能源有效的照明设施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同时,滨水景观设计应注重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以确保水体的可持续性利用。
第五,创造与环境相和谐的设计。
滨水景观设计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使其在自然和建筑环境中融入,并共同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这涉及到景观元素的选择、色彩和材料的搭配等,以营造出一个美观、宜人的滨水空间。
综上所述,滨水景观设计的理念是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增强公共空间的可访问性、提供多样化的活动空间、改善景观的可持续性以及创造与环境相和谐的设计。
这些理念能够为人们创造一个与自然互动、体验丰富和美观的滨水空间。
简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之要素摘要: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有的空间地段, 它是由城市到水域而形成的过渡空间。
它的景观设计所反映的是城市和和水的关系,是树立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
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要素可分为绿化、交通、护岸、休闲广场和建筑小品几方面,还要考虑到附近的建筑物以及城市特色。
关键词: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绿化设计交通设计护岸和防洪堤休闲广场和建筑小品滨水建筑特色和主题前言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有的空间地段,它是由城市到水域而形成的过渡空间,既是陆地的边沿,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优秀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具有自然山水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不仅包容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而且蕴含着城市滨水空间的物质空间和人文景观。
它是城市形象的景观节点,是旅游观光的重要场所,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缩影,是城市灵魂的历史文化之载体,更是今天的城市居民精神寄托的空间场所。
正如黑川纪章所说,城市水系作为与城市人工环境共存的一个自然景观要素,已深化为城市文脉的一元,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心象风景"。
城市滨水空间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海滨等,它不仅是联结城市陆地和水体的中间地带,而且是协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中观环境。
滨水景观的设计要素可分为绿化、交通、护岸、休闲广场和建筑小品几方面,还要考虑到附近的建筑物以及城市特色。
1 绿化设计(1)绿化设计是滨水景观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个环节,滨水绿化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多地扩大沿河绿地,形成连续性绿化带,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体现滨水空间的新形象"在绿化种类上,应发展丰富的、多层次的绿化体系,绿化系统中采用树、花、草并茂,并以树为主的原则,增强滨水绿化空间的层次感,使完整连续的滨水绿带既有统一的整体面貌,又有层次分明,富有变化的节奏感,增强滨水空间的视觉效果。
北京市规自委北京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导则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北京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导则1. 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文化中心,其滨水空间的规划与设计至关重要。
城市滨水区设计策略一、引言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的自然和文化价值。
为了充分发挥滨水区的潜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设计策略。
本文将详细探讨城市滨水区设计的各个方面。
二、空间设计空间设计是城市滨水区设计的核心。
应根据滨水区的特点,合理规划公共空间、商业空间和休闲空间,创造一个多功能、开放式的滨水区。
同时,应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通达性,利用地形、建筑和景观等元素进行空间组织和引导。
三、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城市滨水区设计的关键。
应尊重和保护滨水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合理规划绿地、湿地和生态保护区,维护生物多样性。
同时,应采用生态友好的设计方法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通过生态保护,可以提升滨水区的整体环境品质。
四、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城市滨水区设计的重点之一。
应合理规划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确保滨水区的可达性和便捷性。
同时,应注重交通与景观的融合,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交通环境。
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促进滨水区的可持续发展。
五、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是城市滨水区设计的亮点。
应根据滨水区的自然和文化特色,结合空间布局和生态保护,创造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景观。
景观设计应注重艺术性和实用性,提供多样化的景观体验和活动空间。
通过景观设计,可以提升滨水区的形象和魅力。
六、公共设施公共设施是城市滨水区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应根据滨水区的功能需求和人口规模,合理配置公共设施,如公园、广场、咖啡厅、卫生间等。
公共设施的设计应注重舒适性和便利性,满足市民的需求。
完善的公共设施可以增强滨水区的吸引力,提高市民的满意度。
七、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保护是城市滨水区设计的重要方面之一。
应尊重和保护滨水区的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和传承历史文脉。
在设计中应融入历史元素和文化特色,通过景观小品、建筑风格和活动策划等方式展示滨水区的历史文化底蕴。
历史文化保护可以提升滨水区的文化价值,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
八、防洪排涝防洪排涝是城市滨水区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从自然角度分析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从自然角度分析上传:老四时间:2005-5-8 阅读:164 次自从20 世纪60 年代美国著名景观规划师麦克·哈格提出“设计遵从自然”的景观规划理论并进行了大量的设计实践以来,尊重自然过程、依从自然过程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已经被国际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界普遍接受和应用。
1 城市滨水区——城市与自然共同作用的地带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想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其特点是水与陆地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
”它是城市中自然因素最为密集,自然过程最为丰富的地域,同时这里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
水滨空气环流过程,河流水文及地貌过程,水滨生物过程是发生在滨水地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三种自然过程,也是对城市等人类聚居环境质量影响最大的三种自然作用力。
因此,城市滨水区的规划设计应该深入了解以上三类自然过程,挖掘出与之适应的各种自然形式,并制定出具体规划和设计的策略。
我们首先从对未受人工干扰的自然状态的滨水地带的分析入手,探索三种自然过程和对应的自然形式之间存在的适应和契合关系。
2 滨水区的自然过程与自然形式2.1 滨水区空气环流自然过程在滨水地区,由于水陆下垫面的不同,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与反射程度异不同,大面积的水体吸收和存储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
由于水体的热容大于陆地,其升温和降温速度都远远慢于陆地,从而在两者上部出现空气环流,产生我们通常在水边都能感到的凉爽、清新、湿润的“水陆风”。
滨水区水陆之间的这种空气环流过程通过把太阳辐射热转化为潜热,减弱了地面温度的骤变,发挥了天然空调器的作用。
对于夏季和底纬度地区,这种气候过程正是水滨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最为明显的一个气候优势。
另一方面,无论是河流、水库、还是湖泊、海湾,朝向水面方向的水滨空间都呈开敞形式,正好适应并促进了水陆之间的空气交换过程。
2.2 滨水区生物自然过程河流滨水地带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
扬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文献综述滨水区设计要素综述***,园林专业****级,**号指导老师:**1 源起水是生命之源。
人类对水的依赖渗透于生存需要、经济发展、艺术创造和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
远古时期人类的逐水而迁、傍水而居,造就了后来一座座生机勃勃的城市。
因此,几乎所有临水的城市中,最具历史价值的遗存都集中于这个区域。
放眼世界,鹿特丹、新加坡、汉堡、伦敦、香港、大阪等城市,水运、港口的发展为城市提供了长期的发展动力。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功能、性质不断演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展,许多滨水城市旧区逐步衰落。
然而,水对于人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许多老旧的滨水建筑被人们自发地利用起来,成为具有特殊历史韵味的地区。
对于城市建设和设计者而言,衰落的滨水区如何更新、改造,使之重获生命力,新开发的滨水区如何处理好与水的关系,成为城市改造和复兴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
2 焦点20世纪70—80年代,世界许多城市建设潮流中,滨水区的建设与城市地位、竞争力和形象联系在一起,滨水地区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滨水区的城市设计也受到相应的关注。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城市中央商务区(CBD)和国际金融中心(IFC)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环节。
这些地区的开发建设日益强调环境质量和景观感受,滨水区成为首选。
一系列以滨水区开发为主题的国际会议相继隆重举行。
一系列以城市滨水区为主题的国际会议表明,滨水区的设计和研究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首先,会议举办的频率越来越高,近些年几乎每年举行数次以滨水区的规划开发为主题的国际会议。
如2003年坦桑尼亚、赞比亚的“全球化对滨水区影响”;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滨水区发展规划”等国际会议。
其次,会议关注的内容从开始的以绿化、环境、建筑、历史等设计领域的内容为主,逐步引入政府决策、政策扶持、房地产市场波动、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乃至全球城市网络和区域经济大循环等等重要因素,滨水区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建设各相关领域均十分注目的焦点。
在滨水区开发中,最尖锐的一对矛盾就是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这一对矛盾以环境保护和开发效益的形式表现最为激烈,同时又贯穿着人与自然和政府与市场的相互作用,总体上把这一各方极为关注的焦点摆在各方利益旋涡的中心。
多年来全球城市建设的探讨和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滨水区开发建设成为各级中心城市挖掘潜在价值、建立形象和提高竞争力的共同手段。
滨水区的规划建设需要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承、城市生态环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功能定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深入分析,结合人的心理、生理行为特点进行研究,以确定开发建设的控制目标。
2010年的世博会将使上海的黄浦江两岸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本届世博会将凭借横跨黄浦江两岸的气势,以展会、水面和人行桥为特色,创造充满活力和个性的滨水地区。
这里不仅仅在2010年是城市的焦点,未来的很长时期都将是上海的标志性地区。
为避免以往滨水区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对滨水区规划设计的控制要素进行研究、梳理,形成设计控制要素体系,以利于政府的管理和对市场的引导。
3 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对滨水区的规划建设日益重视。
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甚至失误。
分析认为,目前滨水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房地产业升温,滨水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潜在的升值空间,成为众多开发商争夺的热门地块。
掠夺性的瓜分,致使滨水区的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可以留给城市公共空间的土地凤毛麟角。
用地的稀缺又带来开发强度过高的后果,高楼大厦造成视线不通畅、空间轮廓线平淡、抢景败景现象严重。
(2)许多城市滨水地区规划滞后,各地块独立开发,缺乏有机联系,配套设施自成一套,且多处于低水平状态。
这种状况降低了滨水区的整体价值,并且改造成本过高。
尤其体现在外部交通联系不便和内部缺乏整体性的设计,一些滨海地区因为地理位置处于城市边缘,这类问题尤为突出。
(3)由于历史的原因,滨水区往往被工业企业占据,污染严重。
虽然有高水平的规划方案,但城市土地的经营往往落后于市场开发的需要,造成长时期内新建项目与老旧企业混杂并存的格局,滨水公共开放空间无法实施,滨水景观界面处于混乱状态。
(4)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滨水驳岸都是用砖石砌成的立式驳岸,或用石块、混凝土块铺成的斜坡驳岸。
这样的驳岸对于应付夏季突发洪水确实有着重要作用,但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一是固化的驳岸阻止了河道与河畔植被的水、气循环,不仅使很多陆地植被丧失了生存空间,还使一些水生生物失去了生存、栖息场所,破坏河岸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造成驳岸区生物资源的丧失和生态失衡。
二是拓宽河道,固化河岸,加快了河水的流速,导致下游大量的泥沙沉积和淤塞,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5)城市水体是一个相互联通的系统,在整体水网没有得到治理,外围水体的水质较差的情况下,城市中心区内水体的水质基本难以保证。
相当多的城市河道同时肩负着景观;可道与水运通道的双重功能。
货运装卸和生产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对水质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这些负面影响既有污染物对水质的直接破坏,又有水质富营养化带来的某些生物过量繁殖。
(6)景观水体往往与自然界中的大水体相连,水位受大水体涨落的影响非常大,造成亲水平台的设计受到极大制约,建成后也常常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甚至留下了安全隐患。
(7)城市滨水区的改造总是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老旧的历史建筑和传统空间,目前的大部分改造往往忽略了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
通过改造,焕然一新,但是城市历史的痕迹、记忆也被匆匆抹去,不可能再恢复了。
(8)在规划中,“城市水体是市民共有的财富”的观念一直是设计者最基本的理念,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滨水地块的开发商总是想尽办法把水岸纳入到自己的私有领域内,造成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割断。
上海苏州河的开发过程中就出现了此种现象,致使政府、市民和媒体都扼腕叹息,想要恢复原先规划设想的连续空间已经很难了。
这些滨水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咎其原因,既有市场无序的因素,也有城市综合管理不力的原因。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应严格控制规划设计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涉及跨领域、跨行政管辖的部分问题由政府统筹协调。
对滨水区规划设计中需要处理和明确的内容,期望通过研究,提供一个具有普遍性、可操作性的设计要素体系。
4 控制要素体系研究我们讨论的“水”是指江河湖海等具有较大空间尺度的水体,而这样的水源正是早期城市形成时的依托,也是当今城市水体景观的中心。
相应的滨水区是指与水体接触的城市临水空间。
本文所讨论的滨水区特指滨水用地内以商业、办公、居住、娱乐、休闲活动及码头等功能为主的临水区域(不包括生产和货运岸线)。
水与城市的关系,主要是指空间形态的特征关系。
第一种,在某种程度上水的形态对城市形态具有特定意义,如威尼斯、阿姆斯特丹、苏州等。
这些城市水网密布,城市空间与水系交融在一起,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态,处处都是临水空间。
第二种,城市依水而建,如纽约、多伦多。
这种水体往往是海、湖等大水体,具有难以跨越的特点。
第三种,水从城中穿过,如伦敦、巴黎、上海,这类城市的滨水区一般是城市中心区的精华地段,具有较大的地域空间。
在《水上城市城市中心第二届国际会议》(威尼斯,1991年)上,荷兰Delft大学Tzonis教授将水与城市的关系归纳为:“城在水上”,“城在水边”,“水在城中”3种形式。
并且对“水都”界定为——“都,指知名都会;水,是可作为城市空间中心要素的水”。
从功能的角度,滨水区可以划分为生态型、居住型、商办型、休闲娱乐型和码头广场型。
滨水区可由这些功能区单一构成,也可由多种功能复合形成。
多种功能的混合,带来十分复杂的设计相关因素——滨水区的开放性、环境的生态性、绿地系统的构成、景观视线通廊、水岸形式、城市天际线、交通架构、防汛、亲水平台等等。
如此众多的相关因素使滨水区规划设计显得千头万绪。
更何况,这些因素之间有的相互包容,有的相互矛盾。
如何梳理这些控制要素,是滨水区规划设计最重要的前期工作。
要素体系包含多个层次,第一层次从规划设计基本框架的层面,结合实际建设中出现较多的问题,将设计要素划分为6个部分:功能要素、生态要素、景观空间要素、历史文脉要素、交通要素和安全要素。
第二、三层次是对各自上一层次的细化。
其中,第二层次主要从定性的层面挖掘第一层次要素的构成内容;第三层次在对第二层次要素细化的过程中控制部分要素的量化指标。
第三层次并非本控制要素体系的最小单位,许多第三层次中的要素可以做更深入的细分和控制。
我们仅从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出发,分析和研究这些要素,所以不可能完整地概括出规划设计中的全部内容,只能够对已经出现的问题作出归纳,并提出滨水区设计控制要素体系的构成。
5 要素说明5.1 功能要素对于世界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而言,滨水区的开发通过区域城市体系,将中心城市的能量传递给各级城市,从而为地区的发展提供动力。
滨水区开发应从经济全球化或区域经济发展的层面入手,结合本身在全球或区域中的定位进行研究,确定开发的总量和建设的成本。
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建设必然会带来周边地区城市功能与品质的变更。
从全市功能布局的角度看,滨水区的开发定位首先要满足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要求。
其次,对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提供积极的互动作用。
最后,才是内部功能的规划设计。
滨水区沿水体的边缘地带是人流最为集中、功能最为丰富的地区。
根据世界上建设成功的经验,边缘地区作为公共开放的区域,开辟广场,允许人流自由出入,结合空间特点,布置休闲活动内容的功能,将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如悉尼达林港的城市设计以港池、白龙(Tumbalong)公园为中心城市空间,围绕中心空间组织步行系统,联系展览中心、商店、工艺博物馆、水族馆、航海博物馆、会议中心、旅馆、信息中心、铁路客站、CBD的独轨环线以及赌场等各项公共建筑;高架道路和架空轻轨线横越中部和北部上空,人们能从高架车辆上俯视达林港,丰富视觉印象。
5.2 生态要素5.2.1 水质水体的质与量对滨水区景观品质意义重大。
不同的水质决定可供开展的水上活动的内容,不同的水量决定对人的吸引力。
因此,建立安全、稳定、健康的水环境是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前提,也是能否运作成功的关键。
水质受水源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好的水质必须通过区域性的水体污染控制。
滨水区本身对水质的控制仅仅是一定程度的改善。
改善水质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式:①采用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建立湿地生态系统,通过水生植物的净化功能来改善水质;②通过建立泵、闸形成水位差控制水流方向和水流速度,保证水量有一定的置换周期;③培养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保证水体的内部循环;④实行雨、污水分流,杜绝各类污水。
5.2.2 水量水量的保证主要控制以下几点:①保证水源的充足,尽可能考虑多个水源;②对于缺水城市,在进入城区前可考虑采用排管,以减少水量的蒸发和渗漏;③利用雨水收集,调蓄水体水量,减少浪费;④通过区域水系管理,协调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