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县甲山镇下杖子村中型崩塌特征分析及防治建议
- 格式:pdf
- 大小:73.76 KB
- 文档页数:1
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承德市2016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扶贫救灾救济【发文字号】承市政办字[2016]98号【发布部门】承德市政府【发布日期】2016.06.17【实施日期】2016.06.1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承德市2016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承市政办字〔2016〕98号)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承德高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承德市2016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6月17日承德市2016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为做好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一、地质灾害的分布我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面积3.95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96.68人/平方公里。
区内地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跨坝上高原及燕山山地两大地貌单元,地势复杂。
燕山中低山区,地势险峻,沟谷纵横;坝上高原区寒冷、干旱、风沙大,气候恶劣。
交接型的地理位置使我市成为全省生态环境脆弱和地质环境敏感程度很高的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地区,并且具有灾种多、分布广、突发性强、危害大等特点。
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为工程建设诱发的地质灾害在区域内已呈现上升趋势。
截止2016年4月底,全市共发现835处地质灾害崩隐患点,其中崩塌392处、滑坡65处、泥石流354处、地面塌陷及地裂缝24处。
共威胁4477户24934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重点防范期和重点防范区域(一)重点防范期我市汛期主要是每年的6至9月份,汛期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全年约90%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在此时段。
崩塌防治措施崩塌是指在地表或山体发生的大规模岩石、土壤、沙石等松散物质的失稳和崩落现象。
崩塌不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威胁,还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采取崩塌防治措施,对于确保人们的安全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崩塌防治的重要性崩塌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破坏力,严重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尤其在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崩塌的发生频率和规模都会大大增加。
因此,崩塌防治工作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崩塌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轻崩塌带来的破坏,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二、崩塌防治的基本原则1. 综合治理。
崩塌防治工作应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包括地质调查、工程措施、植被恢复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形成合理的治理体系。
2. 预防为主。
崩塌防治应注重预防,通过科学规划、建设合理的基础设施、加强监测预警等手段,提前预防崩塌的发生。
3. 系统工程。
崩塌防治应采取系统工程的方式,将各种治理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治体系,提高治理效果。
4. 可持续发展。
崩塌防治应注重可持续发展,遵循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崩塌防治的具体措施1. 地质调查。
在崩塌易发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了解地质构造、土壤结构、地下水位等信息,为崩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工程措施。
采取加固、挡土、排水等工程措施,增强山体的稳定性,防止崩塌的发生。
如在崩塌易发区修建防护墙、加固基础等。
3. 植被恢复。
通过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增强土壤的抗冲性和抗剪强度。
植被能够吸收雨水,减少水土流失,从而减轻崩塌的危害。
4. 监测预警。
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对崩塌易发区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预警,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5. 教育宣传。
加强对公众的崩塌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崩塌事故的发生。
四、崩塌防治的挑战与展望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崩塌防治的严峻形势。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崩塌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县地质灾害防治的经验及建议该县位于华蓥山、龙女寺、黄龙寨、金城山背斜之间向斜地带,地貌以丘陵为主,境内无完整山脉。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渐次形成低山、中丘、平坝三种地貌类型,南北相对高差616.6米,坡度在3—60度之间,为滑坡、崩塌的发育提供了基本条件,较易形成地质灾害。
全县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平坝区域分布较少。
目前,该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44处,地质灾害分布密度为9.88处/100平方公里。
其发育类型主要有崩塌(危岩)、滑坡和不稳定斜坡,全县地质灾害以危岩、滑坡为主,不稳定斜坡较少,其中危岩65处,占45.13%;滑坡62处,占43.06%;不稳定斜坡17处,占11.81%。
一、该县地质灾害治理的主要做法近年来,该县地灾防治工作长期推行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建立健全了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长效机制,全县地质灾害伤亡事故实现“零发生”。
(一)构筑全民防灾网。
一是抓责任落实。
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国土、安监、水务、气象、通讯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做到了县级领导联系乡镇、乡镇领导联系村、村组干部联系户,形成了领导有力、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防治工作新格局。
二是普及防灾知识。
充分利用“法制宣传日”、“土地日”、“地球日”等活动,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通过发放“地灾防治明白纸”、悬挂宣传标语、上地灾防治安全课等多种形式,将防灾避险知识送进村组、送进校园、送进农户。
三是注重教育培训。
邀请地灾防治专家,组织乡镇领导、村组干部、隐患点监测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对如何识别地质灾害、应对地质灾害以及遇险中如何自救等重点知识进行了重点讲解。
3年来,共培训人员3216人次,确保了每个乡镇、每个村组、每个隐患点有一批地灾防治工作“明白人”。
(二)紧绷汛期防灾弦。
一是加强气象信息预警预报。
组织国土、气象、通讯等部门合作,建立地质灾害手机短信预警预报平台,将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国土资源所负责人、村组干部、隐患点监测人员纳入平台管理,当出现大到暴雨或持续降雨时,县国土资源局在收到气象信息5分钟内,就能向各乡镇、国土所以及隐患点监测人员发布地质灾害预警。
崩塌地质灾害简介与防治措施崩塌地质灾害是指陡崖或陡峭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的现象或者过程。
这种地质灾害常常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监测预警:通过对崩塌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监测,及时发现并预警崩塌灾害的发生。
监测方法包括人工巡视、仪器监测等。
2.工程治理:采取支挡、锚固、减载、固化等工程措施,对危岩、危坡进行治理,提高斜坡的稳定性。
同时,还需要修建排水工程,防止水对斜坡的冲刷和侵蚀。
3.生物治理: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措施,增加斜坡的植被覆盖率,提高斜坡的抗侵蚀能力。
4.避让搬迁:对于处于崩塌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居民和设施,应该采取避让搬迁的措施,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对崩塌地质灾害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总之,针对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需要综合考虑地质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提高斜坡的稳定性,减少崩塌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针对崩塌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规划工程建设:在工程建设前,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避免在崩塌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
对于必须在易发区进行的工程建设,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防治。
2.加强监测预警:在崩塌地质灾害易发区,应加强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并预警崩塌灾害的发生。
监测方法包括人工巡视、仪器监测等。
3.采取工程措施:对于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崩塌灾害的斜坡,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如支挡、锚固、减载、固化等,提高斜坡的稳定性。
4.加强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措施,增加斜坡的植被覆盖率,提高斜坡的抗侵蚀能力,从而减少崩塌灾害的发生。
5.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建立县、乡、村、屯崩塌隐患点群测群防体系,落实崩塌隐患点责任人和监测员,定期进行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并上报崩塌灾害隐患。
6.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公众对崩塌地质灾害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避免因人为活动引起的崩塌灾害。
承德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1、总则1.1 编制目的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
为规范和指导全县山洪灾害的防御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特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承德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大纲》《承德县水利志》其它相关规划、规范及管理办法。
1.3 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县出现强降雨天气,辖区内出现水库、塘坝、地质灾害点、尾矿库等隐患部位出现险情,山洪易发区突发山洪等情况。
1.4 工作原则1.4.1坚持科学发展观,本着以人为本、全力抢险的原则,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
多方面采取紧急抢护措施,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1.4.2充分调查本辖区地质环境、地形地貌、河道概况、水文气象等资料,对辖区内水库、塘坝、地质灾害点、尾矿库、交通干线、村庄学校、敬老院、人员密集场所做好不间断的巡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
1.4.3 统一指挥,统一调度,贯彻落实政首长负责制、各部门责任制,体现服从大局、团结抗洪的精神。
1.4.4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1.4.5建立健全群策群防机制。
2、基本情况2.1自然情况承德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跨有纬度51′36",(北纬40°36′24"--40°28′),跨有经度1°3′54″,(东经117°29′30″—118°33′24″),总面积3648.1平方公里。
县境东西宽89公里,南北长95公里。
东界平泉,南接宽城、兴隆和市区鹰手营子,西连北京、滦平和市区双滦、双桥,北邻隆化和宁城。
全县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处为县北部七老图山主峰天门山峰,海拔高程1755.5米,最低处为南部滦河出境处的大彭杖子村,海拔高程222米,全县有大小山峰4100余座,山峰相对高度一般在300-600米,地面高程一般在250-700米,地貌分为中山、低山丘陵、河谷阶地三种类型,地形复杂多样。
重大崩塌案例分析总结汇报重大崩塌案例分析总结汇报1、引言近年来,崩塌事故频发,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崩塌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本报告对近年来发生的几起重大崩塌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
2、案例一:某工地山体崩塌该案例发生在某市的一处工地,因为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导致山体发生了崩塌,造成多名工人被埋压。
事后,救援人员及时赶到现场进行救援,但由于救援条件限制和时间紧迫,只成功救出部分被困人员,其他人员不幸遇难。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该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工地管理粗放、缺乏安全意识,山体稳定性评估不到位,及时监测和预警措施不完善。
3、案例二:某公园岩石崩塌该案例发生在某市的一个公园,由于长时间的自然水侵蚀,导致公园内的一处岩石发生了崩塌,造成游客受伤。
事后,公园管理部门迅速组织救援和疏散工作,但仍有多名游客受伤。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该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公园管理部门未及时发现和处理水侵蚀问题,未对危险区域进行足够的警示和防护,游客在岩石下方停留时间过长。
4、案例三:某学校地质灾害该案例发生在某市的一所学校,由于建校时未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评估,导致学校内的一处地坪发生了坍塌,造成多名学生受伤。
事后,学校相关人员组织了紧急疏散和救援工作,但由于救援人员及设备有限,救援效果不佳。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该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建设过程中忽略了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也未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疏散演练机制。
5、总结和建议通过对以上几起崩塌案例的分析总结,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经验教训和建议:首先,加强崩塌防范意识,要求相关单位和个人在工程建设、自然景区管理等工作中,高度重视崩塌防范工作,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其次,加强崩塌监测和预警能力,要求相关单位和个人建立健全的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潜在风险,做好预案和应急处置准备工作。
再次,加强救援和疏散能力,要求相关单位和个人加强救援队伍和设备的建设,提高救援效率和成功率,做好疏散和安置工作,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崩塌滑坡灾害是由于地形、地质、水文等复杂因素的作用下,导致地质松散物体(如土石、岩石等)因自重或外力作用而发生破坏破碎,倾滑、滑动、流动、落滑、倒塌以及涂长等运动形式,威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面对这种自然灾害,只有科学有效的应急防治措施才能保障人民的安全和财产的安全。
对于崩塌滑坡的应急防治措施,从国家、地方和个人三个层面考虑,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国家层面1.政府加强诱发因素的监控和预警。
通过对潜在危险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等特点和历史灾害分析,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可能形成崩塌滑坡的山体,及时发出行政等级的地质灾害预警,避免崩塌滑坡灾害突发。
2.及时派遣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和评估。
发生崩塌滑坡灾害后,政府应及时派遣专业人员调查灾害的情况及成因,评估灾害的损失,并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加强清理和恢复工作。
灾区应立即开展清理工作,确保道路和交通畅通。
同时,政府应发动社会力量,对灾区进行恢复工作,为受灾人民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二、地方层面1.各级地方政府要制定崩塌滑坡灾害防治预案。
制定崩塌滑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级领导的职责和工作任务,建立应急救援机制,制定疏散措施,加强物资储备等。
2.切实加强应急预警防范工作。
每年应加强山区、峡谷、陡坡等危险地区的防范工作,监测重点区域;加强旱季、雨季和冬季的监测工作,对可能发生的崩塌滑坡灾害进行及时预警,全力减小灾害性质的影响。
3.加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
组织村民、社区、学校和单位加强对崩塌滑坡灾害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让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减少崩塌滑坡灾害给他们带来的危害。
三、个人层面1.积极获取灾害信息。
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新闻、互联网等)获取崩塌滑坡灾害信息,为应对灾害做好准备。
2.提前做好物资准备。
在灾害发生前,应提前做好储备物资(如食品、水、药品等),预防人民群众在灾害后过度依赖救援物资。
崩塌防治措施范文崩塌是指地表或地下岩土层在外力作用下,由于自重或局部地质作用导致其破坏或塌陷,从而引发的地质灾害。
崩塌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
因此,制定崩塌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根据预防、监测和处理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崩塌防治措施。
预防方面:1.合理规划:在城市、农村和旅游开发等规划阶段,要加强对潜在崩塌危险区的认识和评估,合理划定建设用地、农田和生态保护用地等各类土地利用,防止在潜在崩塌危险区大规模建设。
2.强化建设标准:对于需要在潜在崩塌危险区建设的项目,要制定严格的建设标准,加强土壤和地质条件的调查研究,确保建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建设防护结构:对于潜在崩塌危险区已经建成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要加强防护措施。
可以采取加固地基、建设挡土墙、设置护坡、开展植被覆盖等方式,提高地表和地下的稳定性。
4.加强水土保持:水土流失是引发崩塌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加强对农田、山地和河流等生态系统的保护,进行植被恢复、土地整治和防治河流堰塞的工作,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5.推动科研技术创新:加强对崩塌机理和崩塌危险性评估方法的研究,提高早期预警和监测技术的水平,为崩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方面:1.建立监测体系:建立完善的崩塌监测网络,包括地质勘察、地形测量和遥感监测等手段,对崩塌危险区进行全面、及时的监测,了解崩塌的形态、范围和速度。
2.实施实时监测:利用现代技术,如卫星遥感和地质雷达等,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手段,实现信息的自动收集、分析和预警,提高崩塌的监测效能和准确性。
3.加强人工巡查:定期派遣专业人员进行现场巡查,对潜在崩塌危险点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做到事前预防和事中处理。
处理方面:1.疏散和转移:在崩塌预警和紧急情况下,对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区域进行及时疏散和转移,确保人民的安全。
2.紧急抢险:对于已经发生崩塌的地区,要组织专业的抢险队伍,进行紧急抢险和救援工作,确保人员伤亡最小化。
承德县甲山镇下杖子村中型崩塌特征分析及防治建议
[摘要]本文对承德县甲山镇下杖子村中型崩塌进行了特征分析,阐述了危岩区的地质条件、危岩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对危岩稳定性和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并对防治提出了建议。
[关键字]下杖子崩塌特征分析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加,地质灾害发生次数明显增多,灾害强度越来越大,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多达139起,其中崩塌30起、滑坡11起、泥石流13起、地面塌陷33起、地裂缝51起,直接经济损失1210.34万元。
下杖子村崩塌于2003年12月1日曾发生小规模崩塌,落石损坏房屋两间,未造成人员伤亡。
现在山坡的陡崖上仍存在着大量的危岩块,威胁着下杖子村9户居民,威胁人数31余人,危及资产约70万元。
危害等级为三级,场地为复杂场地。
1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条件
下杖子村崩塌区位于河北省承德县甲山镇东部,距离承德县县城约35km,区内仅有一条乡级公路穿过,交通条件一般。
本区为剥蚀构造低山地貌类型,出露基岩以灰岩为主,北部最高点573.9m,南部最低点460.3m,相对高差113.6m,属低山地貌,但山势陡峭。
本区地处燕山台褶带下板城凹断束(Ⅳ级)构造单元中。
出露地层有奥陶系下统亮甲山组,中统马家沟组,三叠系下统丁家沟组和第四系。
地质背景有以下特点:中—上石炭统具古陆边缘相沉积特征、三叠纪沉积发育、近东西向和北东向两组断裂构造密集、次级褶皱构造分布普遍、勘查区地质露头出露为古生界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地层,风化层较厚,岩土体工程地质质量差。
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通过本区的深断裂为尚义—承德深断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裂度为Ⅵ度;该灾害点为下杖子村后山,主要表现为坡脚开挖和陡坡开荒。
2危岩形成机制
该崩塌体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地貌、岩性、构造裂隙、暴雨、风化作用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