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卫所老师-必修2与选修教材衔接与整合
- 格式:ppt
- 大小:291.00 KB
- 文档页数:35
语文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的衔接泉州市城东中学课题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打破了原有课程的基本结构,必修课与选修课共同构筑了高中新语文课程,选修课不是必修课的补充和附庸,而是高中新课程的重要内容。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选修课的建设无疑是改革力度最大、创新含量最高的系统工程。
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如何衔接,如何融合?共同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也必将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究课题。
下面本课题组从选修课与必修课开设的时间衔接,选修课与必修课教材内容衔接,选修课与必修课教学衔接三个层面略加阐述。
一、选修课与必修课开设的时间衔接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修课程五个模块的学习可在高一至高二两个半学期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目前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省区的学校大多数把必修课程五个模块的学习安排在高一至高二五个学段的时间里完成。
选修课程的五个系列。
系列1:诗歌与散文;系列2:小说与戏剧;系列3:新闻与传记;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5: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的若干选修模块的学习安排在高二至高三五个学段的时间里完成。
还剩两个学段的时间学校可根据学校情况、学生情况自由调配学习内容。
根据选修课程模块性质和学习目标,高中生的知识结构、思维特点,“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两个实用类、应用性系列可安排在高一学年四个学段与必修语文1、必修语文2同步开设;“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两个文学类系列可安排在高二学年四个学段与必修语文3、必修语文4同步开设;“文化论著研读”文化类模块可安排在高三两个学段与必修语文5同步开设。
这样的时间安排可以使必修课程的基础性和选修课程的提高,必修课程的均衡性和选修课程的拓展相伴相生,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螺旋式上升都有积极的作用。
二、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教材内容的衔接必修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每个模块教材内容都是综合的,共同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择性必修课程教学衔接路径探究
孙慧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年(卷),期】2024()10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阶段的一大重要突破在于优化课程结构,具体表现为明确课程定位、丰富课程类型、构筑课程联系等。
具体到高中历史学科,则充分加强了高中历史教育的基础性、多样性以及渐进性,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延续性与整体性,又有助于学生认识历史不同领域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选择性必修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递进与拓展,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如何才能避免课堂教学的简单重复,实现理路明晰、目标进阶的融会贯通,本文试以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的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为例探索这一问题的解决路径,以求教方家。
【总页数】5页(P23-27)
【作者】孙慧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认识视角、叙事结构与教育价值——关于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教学的几个问题
2.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教学主旨的提炼
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教学策
略探究——以《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教学为例4.论历史解释活动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以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教学为例5.高中历史必修与选择性必修课程融通教学的设计路径——以统编版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一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必修与选修教材的教学整合及衔接作者:李宗阳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8年第04期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只能通过教材这一载体得以体现。
为了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有机统一,我们必须很好地利用和整合现有的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
在语文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如何衔接,如何整合?如何通过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的教学而共同实现课程目标?笔者尝试从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内容整合及教学衔接两个层面略加探究,以就教于方家。
一、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内容的整合根据常规教学安排,选修教材是安排在必修教材之后进行。
学生在必修教材里所学到知识和方法可视为给选修教材的学习做铺垫。
必修课所传授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其所体现出来的工具性,已能保障学生基本学力,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奠定其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
因而选修课应着眼于学科知识的拓展与深化,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从而更好地体现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在必修课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保留并迁移至选修课程中来,并加以发挥、发展。
教师在进行选修教材教学时应有意识地随时联系必修课所学内容。
比如,在教授选修诗歌散文系列时,教师可以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这几个模块中整合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名篇,整合出“情感与意象”篇、“情思与意境”篇、“写景与抒情”篇、“情趣与理趣”篇、“披文入情”篇等与必修模块的相关单元衔接。
因为在五个必修模块中,选定的诗歌、散文涉及古今中外,篇目多,所占教材内容份额大,值得下功夫。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衔接中要注意整合选修教材中基础性、拓展性的篇目,以满足学生多元化解读和个性化解读的需求,同时不妨做些深入的探究。
针对不同文本,教师可以分成若干主题进行综述。
如结合教材《记念刘和珍君》《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等整合出“如何对待生命中的苦难(困境)”主题;结合教材《赤壁赋》《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等整合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进与退”主题。
论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教学衔接策略发布时间:2021-03-24T07:48:11.786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2期作者:魏树辉[导读] 必修课程要体现高中阶段对每个学生基本、共同的语文素养要求,选修课程则是在此基础上的逐步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于选修课的教学计划没有目的性,长此以往的应试教育压力导致教师在必修与选修课程关系的观念上出现了偏差,没有将选修课程摆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
而要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真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不仅要看到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联系,也要看到它们之魏树辉淮南市第二十四中学安徽省淮南市 232007摘要:必修课程要体现高中阶段对每个学生基本、共同的语文素养要求,选修课程则是在此基础上的逐步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于选修课的教学计划没有目的性,长此以往的应试教育压力导致教师在必修与选修课程关系的观念上出现了偏差,没有将选修课程摆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
而要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真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不仅要看到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联系,也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要清楚地认识到,必修与选修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关键词: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教学衔接1.前言从课程目标来看,二者具有明显差异。
必修课程是指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生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所需学习的内容及教学安排,强调均衡性和基础性,也就是学生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
教师在教学时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使其在语言运用和审美探究能力上能够达到基本的标准,这可以说是对每个学生的硬性要求。
高中学生无论是升入大学还是进入社会,只要经历了高中三年的学习,都应达到必修课程要求的学业水平标准。
选修课程在最初设置时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对于不同的学习侧重点的需求。
寻找到适合于每个人能力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教育内容,如实际应用的进一步拓展、阅读鉴赏能力的进一步研究、口语表达上的进一步提升等等,这是“选修课程的直接价值支撑”。
多做有心人有机衔接必修与选修随着江苏省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做好必修与选修课程的衔接教学,日益重要。
与必修模块中内容相比,选修模块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还是教学深度、广度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结合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选修与必修衔接教学进行探讨。
标签:新课程;选修与必修;衔接教学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的关系可以从几方面来看:一、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连接关系一方面,选修模块的知识起点是必修模块的知识终点,各个选修模块都会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内容线索促使学生回顾、复习、应用在必修模块中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所有的选修模块都会在必修模块的知识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化学核心知识,对必修模块的化学知识进行拓展、提高。
也就是说,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以及实验化学模块,尽管课程标准中对这几个选修模块没有明确规定化学核心知识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但他们同样承担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化学核心知识的任务。
具体的要求和处理可以参见相应的高中化学新教材。
江苏省的高考方案中规定文科倾向的学生只考《化学I》和《化学Ⅱ》,于是有不少学校和老师就认为选修模块是否可以不学了,或挑一个所谓的跟《化学I》和《化学Ⅱ》在内容上非常接近的模块,以便可以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其实,这些认识都是不对的。
首先,每个选修模块都与必修模块具有密切的知识联系,都有利于复习、应用必修所学的化学核心知识,只是不同模块的知识处理和呈现线索不同。
其次,课程标准规定,即使是文科倾向的学生也至少要学习一个选修模块,所以,文科生的高中化学知识水平也不应该只有必修模块(《化学I》和《化学Ⅱ》)的水平。
高中毕业的学分要求和高考考什么模块以及怎么考并不是一一对应或是等同的关系。
另外,每个选修模块都有其定位和鲜明的功能和特点,不止是化学核心知识的单一传授功能。
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对应关系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的关系也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所有课程模块都承担着过程方法的教学功能,但在必修模块《化学I》和《化学Ⅱ》中,更加侧重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和以研究物质性质为主的化学研究方法和程序,而在选修模块中则更加侧重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模块所代表的化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和研究思路。
新课程下如何整合必修与选修课程初探湖南省冷水江市一中胡孝江内容提要:自湖南省2007年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后,我校一般按照高一和高二第一学期上《必修》、高二第二学期上《选修》内容的固定模式,笔者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也不太适应高考的需要。
对此经过近半个学期的探索,初步整合了一套必修与选修课程教学模式,将新课程《必修》为基础、对《选修》重新整合并配上基本的历史线索予以讲述。
本文将从‚固定教学模式的弊端‛、‚整合必修与选修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和‚存在问题‛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固定教学模式的弊端笔者今年任教高二年级两个文科班,按照《历史新课程标准》和教研组的指导意见,高二第一学期上《必修Ⅲ》,第二学期开两门选修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战争与和平》)。
在上学期近期中时,我已上完了《必修Ⅲ》的内容,于是剩下的时间便给学生上选修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近一个月下来,感觉效果很不好,有举步维艰之感,总结原因如下:(一)学生缺乏基本的时间观念和历史概念,历史背景不明,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基本历史概念的缺乏在上《必修》课本时已有感触,而在上《选修》课本时体会更深。
由于课本都是按‚板块‛、按专题而不是按时间顺序编写,再加上学生对初中历史普遍淡忘,导致其学到的只是一个个的历史片段,而对于时间、基本背景则知之甚少,这一点对于部分来自乡镇中学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而言更为突出。
笔者曾用如下两道题做过一次调查:‚写出中国朝代的基本顺序‛、‚写出‘一战’和‘二战’的时间、交战国‛。
结果两个历史班近一百五十名同学中有一半没能准确答出来,甚至把‚三国‛写在汉朝前、宋朝写在唐朝前的都有,至于不清楚两次世界大战基本情况的学生则更多。
试想一个把宋朝说成在唐朝前的学生怎么能够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呢?(二)《必修》和《选修》课本分学期上使学生顾此失彼、“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由于学生在上《必修》课本时学到的只是一个个的历史片段,内容之间缺乏联系,而孤立的知识点是最容易淡忘的,所以一上《选修》内容则把《必修》内容忘记了,从而又会影响《选修》课本的学习。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教学衔接探讨作者:崔庆兵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1年第10期新的高中教材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对应也就形成了两本教材,必修课程的必修教材,和选修课程的选修教材。
但是根据课程标准与高中实际教学需要,这两套教材在教学时要做好科学的关联与衔接。
一、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联(1)相辅相成根据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以及学校教学安排,教材中的必修上下两册应为高一年级的教学任务,选择性必修的上中下三册应为高二年级的教学任务。
而根据课程标准,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课程分别安排到7-9个学习任务群。
这7-9个任务群贯穿了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但这些任务群在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中并非是毫不相干的,其中有三个任务群是相重合的,这三个任务群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这一现象意味着: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虽然具体的课程内容不同,但其内在价值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这种一脉相承的内在价值,使得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教学实践之中呈现出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
这也意味着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衔接是有其必要性的。
(2)阶梯性关系“必修的学习任务群构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的基本框架,体现高中阶段对每个学生基本、共同的语文素养要求;选修的学习任务群则是在此基础上的逐步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语文素养的追求。
”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课程结构规定。
根据规定,我们不难发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虽然内在价值观念一致,但是在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上有所不同。
基于两类课程的不同,在最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必修阶段将学习任务群定为“整本书阅读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7个任务群,而这7个任务群很明显是着眼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探讨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教学衔接策略作者:孙利鹏来源:《新课程》2020年第46期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的地理课程发生了全新的变化,选修与必修课程被分别设置出来。
其中选修课程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选修课程的设置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地理知识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把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到了更高的水平,目前,选修课程的实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就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课程之间的教学衔接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中地理;必修与选修课程;衔接新课改对高中物理学科设置了必修与选修课。
选修课程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目的在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把地理学科和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结合起来。
但在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很多学校并没有做好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衔接。
所以,在教学中把二者科学地衔接起来就显得至关紧要。
一、高中地理必修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
地理1主要是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具体涵盖了宇宙、大气、水资源、地貌、自然地理变化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就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地理2是社会地理方面的内容,具体涵盖了人口、城市、生产、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地理3主要对区域开发和人类的关系等内容进行了阐述。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对必修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拓展,也是由自然和人文地理两部分组成,自然地理包括了“宇宙与地球”和“海洋地理”两个部分,人文地理包括“旅游地理”和“城乡规划”两个部分,“自然灾害与防治”和“环境保护”则是把自然和人文地理融合在一起进行了阐述,“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则重点讲述了地理技术的基础运用。
以上内容共同构成了高中地理知识体系,选修与必修知识在这个体系中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关系,二者在主次关系和价值方面同等重要,选修课以必修课为前提和基础,必修课是选修课内容的拓展。
二、高中地理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衔接存在的问题(一)高考应试压力的影响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教师和学生普遍重视高考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并且把这些内容作为学习的重点。
新课标中必修与选修模块的衔接与整合之我见作者:何晋保来源:《新课程·中学》2013年第06期摘要:在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新教材与旧教材在知识的结构、教学的方法、学生的培养等都有着革命的变化,特别是对新课标在知识上的布局,更是突出时代性,更符合学生认知心理。
但是,对新课标中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的转变如何教学,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为此,在新课标教学中对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衔接与整合的知识内容、教学方法方面等值得深入、认真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必修与选修模块;衔接;整合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三年。
面对新的教材、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考试要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学习方式,下面将从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衔接与整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认真的研究与探讨。
一、在新课标下,教学内容衔接与整合的意义在新课标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使我们认识到,新旧教材从内容、版面、插图等方面对比,均有较大的改变。
旧教材注重知识的架构与系统性,但课后练习题、习题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需要和高考要求。
而新教材在保持旧教材知识的架构上,突出当前科技的发展情况介绍,突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突出探究式教学方法,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突出利用插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等,尤其是课后习题的编排注重了梯度,基础题、中难题、稍难题及难题,做到了理论与实际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实践与创新并重。
应该说新教材是一本不错的教材。
如果教学中完全贯彻新教材的意图,则不难推测学生在学完这本教材后,学习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均会有较大程度提高。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完成新教材的意图方面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课时不足。
为了发挥好新教材的作用,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就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对新教材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衔接与整合。
例如,平面解析几何的各块内容在新课本中,由于内容分散,造成点多而线长,很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或网络,遗忘相当严重。
因此,在各模块后继续学习的时候,对前段所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衔接与整合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