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2教材分析及
- 格式:ppt
- 大小:910.50 KB
- 文档页数:40
第三节实验:研究平抛运动教学设计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市营城第一高级中学王晨霞【教材和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平抛物体的运动》这节内容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直线运动的规律和牛顿运动定律及《曲线运动》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两节内容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
二、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已经开始习惯抽象逻辑思维,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来支持。
2、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知道了牛顿运动定律、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概念和方法,但没有亲身体验过如何来具体的研究曲线运动。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
学生通过对实验中种种问题的探究,掌握科学认识物理规律的方法。
【核心素养】通过《实验:研究平抛运动》的探究过程,将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相结合,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鼓励学生去创新和实践,提倡多动脑、动手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德。
【教学目标】(1)能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2)会计算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3)结合运动分解的知识,明确两个分运动的特点。
(4)知道判断运动轨迹是否是抛物线的方法;【教学重点】平抛运动轨迹的描绘。
【教学难点】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不是抛物线以及计算平抛物体的初速度及抛出点坐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加深对平抛运动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斜槽、小球、木板、白纸(可先画上坐标格)、图钉、铅垂线、直尺、三角板、铅笔等。
多媒体: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Excel软件、摄像头等。
【教学流程】【教学过程】课前:登陆平台,发送预习任务。
根据平台上学生反馈的预习情况,发现薄弱点,针对性教学。
(提示:请登陆平台,发送本节预习任务)一、引入新课提问:小游戏中,飞机投弹如何才能准确击中敌舰目标呢?炮弹做平抛运动在空中一瞬即逝,优美的曲线随即成为历史,没有留下什么具体的可供操作的东西,无法研究平抛运动。
说教材沙市第七中学曹高发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说教材内容1课程总目标4编写特点及体例6三大建议3内容结构及立体整合5编写意图2内容标准1.课程总目标2.过程与方法1.知识与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总目标课程总目标1.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3.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5.能分析生活中的离心现象。
4.能用牛顿定律分析向心力。
3.知道向心加速度。
1.会分析平抛运动。
2.会描述匀速圆周运动。
曲线运动2.内容标准3.内容结构及立体整合必修二教材目录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力主体地位力学核心高中物理核心运动力+运动(位移)=能量内容立体整合旧教材:五、“机械能守恒定律”;六、“曲线运动”;七、“万有引力与航天”新教材:五、“曲线运动”;六、“万有引力与航天”;七、“机械能守恒定律”《必修1》研究了质点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和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来看,中间插入能量再回到曲线运动,显得比较生硬,而且学生在《必修1》中刚刚学习了力的分解与合成,这方面的基础有利于理解平抛运动中的运动合成与分解。
而万有引力定律也涉及了力与运动的问题,又与曲线运动相关。
对各种不同运动中速度的理解,又将丰富和深化对机械能的理解。
所以新教材先安排曲线运动,学完了运动,再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最后综合力与运动,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
5.方便自主学习4.渗透人文精神3.注重联系实际1.重视情景创设2.突出科学探究编写特点4.编写特点及体例注重联系实际:课本第4页,做一做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实践活动:按图制作飞镖,抛出后观察飞镖飞行方向的变化和落地时插入泥土的方向。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一、引言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中的《万有引力定律》一章,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这一章,学生将了解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本说课稿将以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讲解。
二、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这一章是在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的第八章,共包含两个部分,分别是:1.引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万有引力定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引力的基本概念、引力的产生原因以及万有引力定律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引力的认知。
三、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引力的概念,并能够解释引力的基本性质。
2.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和应用方法。
3.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和应用。
2.引力和力学平衡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在准备上课之前,我已经准备好了以下教学素材:1.教学PPT:用于系统讲解引力的概念和维度分析。
2.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感受引力的产生和作用。
3.教学录像:为了更好地展示引力定律的应用,我准备了一段相关的教学录像。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引子通过展示一些脱离地球引力的现象,如宇航员在太空中漂浮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引力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认识引力在导入之后,我将使用教学PPT向学生介绍引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通过多个实例,让学生理解引力的产生原因,并解释为什么地球上的物体会受到引力的作用。
3. 实验演示接下来,我将进行一项简单的实验演示,通过悬挂一根绳子和一个重物,让学生亲自感受引力的存在和作用。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引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4. 万有引力定律的讲解在学生对引力有一定的认识之后,我将开始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通过教学PPT的讲解,我会向学生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和表达式,并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如何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问题求解。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教材分析〗学习本节内容注意回顾前面学习的动能定理和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关系,已经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的机械能守恒条件,把前后结合统一起来。
本节内容是本章教材的重点内容,它既是对前面几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能量守恒定律的铺垫。
通过学习,学生不难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和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简单问题,但对守恒条件的判断有一定的困难,对条件的理解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树立能量观念,能够根据动能定理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结合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科学思维: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过程,体会它与动能定理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之间的统一关系。
科学探究:通过对生活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思考增加学生对物理知识喜爱。
领会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在具体问题中能判断机械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难点:从功能关系来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伽利略曾研究过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
他发现:无论斜面B比斜面A陡些或缓些,小球的速度最后总会在斜面上的某点变为0,这点距斜面底端的竖直高度与它出发时的高度基本相同。
在小球的运动过程中,有哪些物理量是变化的?哪些是不变的?你能找出不变的量吗?(播放动图)阐述速度是变化的,高度和质量是不变的。
也许还有一个量也是不变的,那就是能量,——追寻守恒量。
二、新课教学(一)追寻守恒量伽利略的这个实验,小球总能回到原来的高度。
也就说小球在运动的过程中,好像记得自己起始的高度,用物理学的语言来说,这说明存在一个与高度相关的物理量。
这个量是守恒的,后来物理学家就把这个量叫做能量。
其实,伽利略已经走到了机械能守恒的大门口,只是当时还没有“能量”的概念,因此,伽利略没有得出机械能守恒的结论。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从内容性质与地位来看,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外推,是下一节内容学习的基础;2、是猜想、假设与验证相结合的教学内容;3、是一种思维演绎与思维归纳相结合的推理知识建构结构,教科书的立意还在于物理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的三个定律、圆周运动的知识、开普勒三定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理论上已经具备了接受万有引力定律的能力。
2、在上一节中,学生经历了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探究过程,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
【核心素养】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推理论证等科学的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精神与方法,理解科学理论必须受实践的检验,科学理论也是发展的。
【教学目标】1、知道万有引力是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之间的统一性;2、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物理意义,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3、了解引力常量G的测定在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意;4、了解科学发展的曲折性,培养学生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2、对万有引力定律内容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1、统一“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这一想法的产生;2、进行逻辑清晰的“月--地检验”。
【教学设计思想】在本节课教学,将让学生继续进行“发现之旅”—追寻牛顿的足迹,为此整个教学流程如下: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猜想“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是同一种力—月地检验—更推广—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测定G 。
通过这个假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过程,让学生在物理情景中主动的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体会这种充满着大胆的设想、巧妙的验证和从中体现着的科学探索的精神与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122m m Gr 设计说明:通过设置两个回忆性问题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太阳与行星间引力规律,回顾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之旅”前半程,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及目的。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优秀4篇)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水平,只有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4)会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1)在知识教学中应同时进行科学研究过程教育,本节课以研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为中心所展开的课堂教学,应突出一条研究物理科学的一般思想方法的主线: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测实验研究→得出规律→重复实验→鉴别结论→追求统一。
(2)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3)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控制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从实验的设计、装置、操作到数据处理,所有环节都应进行多方面实验思想的教育,“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在乎抛物体实验中非常突出。
如装置中斜槽末端应保持水平的控制;木板要竖直放置的控制;操作上强调小球每次都从斜槽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释放的控制;在测量小球位置时对实验误差的控制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重复多次实验,进行共性分析、归纳分类,达到鉴别结论的教育目的,同时还能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2)在理解平抛物体运动规律是受恒力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时应注意到“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这方面的问题,我国东汉的王充(公元27~97年)历尽心血三十年写成《论衡》一书,全书三十卷八十五篇约三十万字,已有精辟论述,以此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精神的美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学习和借鉴本节课的研究方法。
2、教学难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实验目的1.用实验的方法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2.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否为抛物线。
3.根据平抛运动的轨迹求其初速度。
二、实验原理1.利用追踪法逐点描出小球运动的轨迹。
高中物理必修2新旧教材的比较茶坝中学赵天涯一、章节编排顺序的比较顺序基本不变,主要变化有:1、原来的曲线运动由一章分为了两章《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新增斜抛运动(选学);原《圆周运动》改为《匀速圆周运动》;原第6节《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和第7节的《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改成了《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一节;新增《圆周运动与人类文明》。
2、原来得万有引力定律章节中的《万有引力》《引力常量的测定》和为一节《万有引力定律》但是内容不变。
3、机械能章节《势能》与《动能动能定理》顺序交换。
新增《能源的开发与利用》4、新增章节《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二、新、旧教材总体特点比较(1)从知识结构方面看新、旧教材结构上基本相同,新补充的内容,主要使知识线索更加顺畅。
因此,教学活动中不大会产生不适应的情况。
(2)从教学内容方面看新增加的内容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使内容的连贯性和趣味性更强,教材的可读性也更好,也为了较好的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发现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
不会对教学工作产生多大的影响。
(3)从教育理念方面看新教材重视“过程”目标的落实,重视“情感”目标的体现,重视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实践和现代科技。
如何在新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创造,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却是实施新课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4)从教学策略方面看新教材中对部分内容在文字处理进行了微调,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教学内容生活化,通俗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材变化的意图分析( 以曲线运动为例)第1个变化:新教材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材一改传统特点.许多原来的演示实验和验证性实验都改成了探究实验.“探究平抛物体运动的规律”是探究性的学生实验,从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变而来,所以看起来增加了一节内容,其实总课时数是没增加的,新教材这样处理,教学理念变化很大,实验功能和教学线索截然不同。
“抛体运动的规律”的处理,第一,较注重体现抛体运动的普遍规律,而不仅仅是具体的平抛运动的解题方法。
《力的分解》教案一、教材分析《力的分解》是人教版教材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和力的合成的知识,为力的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深入学好本节课的矢量运算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于在以后把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节的内容在高一物理学习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对于学生高一年级的学习,最突出的是学科门类齐全,教学时间安排紧凑。
相当于高一新生来说,高中学习任务繁重,学习时间紧张,尤其在物理的学习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课堂教学进度快,教学密度大,需要学生自己多分析、思考、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物理的知识。
在学习了前面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这两章节的学习后,学生在大体上开始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在观察与思考能力上得到一定的提高,在本节课之前,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力,并且通过学习力的合成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的概念,清楚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
(2)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2)学会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2.过程与方法:(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3)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其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探究态度。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是(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理解并掌握掌握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教学难点是(1)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
高中必修二物理教材
高中必修二物理教材通常指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二》。
这本书是高中二年级学生的物理教材,属于物理学科的核心教材之一。
该教材共分为几个章节,包括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章节。
在曲线运动这一章中,学生将学习曲线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平抛运动等知识。
在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章中,学生将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人造卫星等知识。
在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章中,学生将学习功、功率和能量、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知识。
此外,高中必修二物理教材还包括一些实验和活动建议,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高中必修二物理教材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这本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提高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抛体运动的规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抛体运动的规律”这节课是向学生介绍解决抛体运动的一般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解决抛体运动的基本方法,而且还要让学生掌握以后解决曲线运动的方法就是化曲为直,将曲线运动“分解”为我们熟悉的“直线”运动,再采用“直线运动”规律求解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2)掌握抛体运动的位置与速度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掌握平抛运动的特点,能够运用平抛规律解决有关问题.(2)通过例题分析再次体会平抛运动的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参与总结实验规律的热情,从而能更方便的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实践,巩固自己所学知识.(3)通过发现物理学中的所蕴涵的美,增强对物理学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三、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平抛运动的特点,能够运用平抛规律解决相关问题2、运用平抛规律解决相关问题四.教学程序设计新课引入:通过模拟动画“飞机投弹”引入,要想准确投弹必需掌握炮弹的运动规律新课教学:以动画演示为例,先求炮弹的位置,过渡到求解炮弹的位移,得到求解抛体运动的位移的方法,再进一步得到求解抛体某时刻速度的方法,最后得到一般抛体运动的求解方法即“化曲为直”1.抛体的位置例1.一炮弹从O点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不计空气阻力Array求(1)ts时炮弹的位置(2)确定炮弹的轨迹方程(3)ts内的炮弹位移引导总结:平抛运动位移问题的常规思路:(2)抛体的速度(3)运经过ts运动到A点,求此时在A点炮弹的速度V A?(4)炮弹运动轨迹是怎样的曲线?例2.一炮弹从O点以与水平方向成530角,大小为100m/s的初速度斜向上抛出,求2s后炮弹的速度。
总结:解决抛体运动常规方法:教学多媒体的运用本课件采用动画模拟飞机投弹,让学生亲身体验投弹轰炸敌船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了常规教学中无法展示“飞机投弹”,其次动画演示了炮弹的轨迹,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炮弹的飞行轨迹。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第一章抛体运动第一节什么是抛体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的性质2.知道曲线运动的条件,会确定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2.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领会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点】1.什么是曲线运动2.物体做曲线运动方向的判定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学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学课时】1课时【探究学习】1、曲线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方向.3、曲线运动的条件:(1)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共线时,运动轨迹是___________(3)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运动。
(4)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不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__运动。
4、曲线运动的性质:(1)曲线运动中运动的方向时刻_______ (变、不变) ,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是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指向运动轨迹凹下的一侧。
(2)曲线运动一定是________ 运动,一定具有_________ 。
【课堂实录】【引入新课】生活中有很多运动情况,我们学习过各种直线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我们知道这几种运动的共同特点是物体运动方向不变.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组图片中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展示图片)再看两个演示第一,自由释放一只较小的粉笔头第二,平行抛出一只相同大小的粉笔头两只粉笔头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讨论。
结论:前者是直线运动,后者是曲线运动在实际生活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