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影评
- 格式:docx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喜福会观后感中文《喜福会》观后感《喜福会》是一部备受瞩目的中文电影,它以其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演员阵容吸引了大批观众的关注。
作为一部喜剧片,它不仅带给观众欢乐和笑声,更深入地反映了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复杂性。
从我的观影经历中,我发现这部电影在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电影中的角色饱满生动,栩栩如生。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点,令观众很容易产生共鸣。
导演通过细腻地刻画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成长经历,使得他们显得极具人性化。
尤其是主人公小红,她作为一个普通的女人,在家庭、事业和婚姻上面临着各种困扰和压力。
观众可以感受到她的喜怒哀乐,她的烦恼和快乐,这使得她成为一个真实而立体的角色。
这种真实性和立体感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也让观众更加关注电影中所展示的故事。
其次,电影中巧妙地融入了众多的笑点和幽默元素。
喜剧片的最大魅力在于它能够带给观众欢乐和轻松的情绪。
而《喜福会》恰好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和对白,给观众带来了一系列的笑料。
特别是在一些相处场景中,片中的角色们充满了喜剧元素的互动,令人捧腹大笑。
这种幽默感贯穿整部电影,使得观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够得到一种轻松和愉快的体验。
但是,除了笑料和幽默,影片中也深度探讨了一些社会问题。
尽管《喜福会》是一部喜剧片,但在故事背后,它也揭示了人们在现实中可能面对的困境和挑战。
尤其是在家庭、事业和婚姻等方面,主人公小红以及其他角色们都遭遇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
通过这种方式,电影反映了现代社会中普通人所面临的压力和焦虑。
观众可能会在观影过程中对这些问题产生共鸣,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思考。
此外,电影还通过细腻的镜头运用和出色的音乐配乐创造了视听上的享受。
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巧的剧情和演员的表演,还能够通过影像和音乐的结合感受到一种独特的艺术美。
导演善于运用各种摄影技巧和色彩搭配,使得电影呈现出了丰富而绚丽的画面效果。
同时,音乐的运用也为电影增添了一份温情和感动。
喜福会一部电影是一个导演的观点,或是现实的写照,或仅仅是为了大家的开心!喜福会中我们可以强烈的感觉到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冲突,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冲突。
虽然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但是以一个中国人的角度,以一个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人来看,这部影片还是有一些夸张和片面。
我是被这部影片的主角吸引,她们都长的十分美丽。
影片中是根据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改编,也是华裔导演王颖成功打进好莱坞主流电影市场的代表作。
开篇的那个故事里,鸭子和天鹅之间那种精致的距离,贯穿着整个电影,因为这种距离,它可以变得精致,也因为这种精致,它产生了距离。
故事描写的是解放前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人生经历。
不知道是不是每对母女都发现她们的命运有着不可思议的相似。
母亲是最懂女儿的人,而母女之间的隔阂也永远难以磨灭,她们那么想要去爱对方,却因为不能理解对方的爱而相互折磨着。
当快要被折磨崩溃的时候,她们抱头痛哭。
在每个女儿的人生道路上,最能够帮助她的就是她的母亲,母亲给女儿最重要的就是勇气。
面对轻视、背叛、冷漠的勇气。
在这四对母女的矛盾中,不仅体现她们生长环境不同了引起的文化的冲突,更加体现浓浓的血缘情谊!个人感觉影片描写的中国传统“太过传统”,又或者我的感觉出了问题!但是,中国传统母爱却是真诚到不行的。
我一直记得当Waverly Jong 问她母亲为什么不喜欢她男朋友的时候,她母亲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可又是在情理之中的!“如果我不喜欢他,我会假装礼貌,保持沉默,但让他得癌症,让我的女儿守寡。
我当然是喜欢里奇的,才把你这样一个女儿嫁给他。
”这样一句话,好像就将母亲对女儿不舍之情,她们之间的层层情感都表现出来,就将她们之间的误会统统消除!当一部影片能够让人记忆犹新其“情感”,我想这部影片就成功了一般!喜福会是四个异国女性定期聚会、打牌的活动,慢慢就成了彼此倾诉心声的场所。
影片中的四位母亲都有着不同却又相似痛苦的曾经。
[精品]《喜福会》影评
电影《喜福会》是一部充满温情和感动的家庭喜剧电影。
该电影讲述了一位年迈的父亲和他的三个子女在新年期间的生活故事。
影片的主要人物是寡妇的父亲王春生。
他是一位善良、宽容、努力工作的老人,总是为了子女的幸福而奋斗。
然而,他却经常受到子女的忽视和疏远。
当春节到来时,他的三个子女回家团聚,但却各自忙于自己的事情,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他。
虽然现实世界中这种家庭问题很普遍,但在电影中,导演和演员们将这些故事通过温馨、幽默和动人的表演展现给观众,使人们有共鸣,感到心灵的震撼和感动。
电影通过体现家庭关系的强化,传递出了关爱亲人、珍视友情和家庭的重要性。
影片的节奏较缓慢,但是却生动有趣,有适度的戏剧性。
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出彩,让观众们不仅感受到了情感上的投入,也得到了心灵上的满足和启发。
总之,《喜福会》是一部情感饱满、充满温情的优秀电影。
它向我们展示了亲情的重要性,鼓励人们珍惜身边的人,用爱和关怀去迎接新的一年。
电影《喜福会》影评——从主观幸福感来体验的跨文化差异201440105888 广升88 88888有一只鸭子,它一直觉得自己不幸福,因为它不甘心自己是鸭子,因此一直伸长脖子想作天鹅,没想到后来它真的成了天鹅。
电影《喜福会》讲述的是四位华人移民妇女和她们在美国长大的儿女各自之间的故事。
每个母亲都被她成长中的社会视为鸭子,不值一爱地被轻贱,但她们不甘于这被轻贱的命运,于是她们为自己的命运孤注一掷奋力一搏,离开了中国来到美国。
她们正像伸长脖子的鸭子,寻找着幸福感,想要留给女儿天鹅的羽毛。
当然最终也给了她们女儿尊贵的身份与地位,但是她们在新的地方,幸福感的追寻之路因两代人两种文化的差异显得并不是那么顺利。
不同的语言交流《喜福会》中母亲们在美国居住多年之后依旧用汉语来表达她们重要的情感。
然而她们的女儿虽会说一些汉语都在美国长大,在美国接受教育,说的是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这就导致了母女之间的冲突: 她们因为母亲们“结结巴巴”的英语,总是认为母亲们“脑子不灵活”“没有见识”, 她们的话不值得认真地听,显得不耐烦;而母亲们用蹩脚汉式英语无法向女儿表达自己真正爱她们的情感。
不同的语言,在两代人之间的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阻碍了母女之间的相互了解,彼此疏远。
语言文化的差异是影响她们幸福感主要阻碍因素。
不同的权力距离不同的权力距离导致了不同的家庭观念。
中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大的国家,家长权威是绝对的、不容冒犯的,子女孝顺父母听从训导是天经地义的。
管自己的孩子那是家长的权利,子女服从家长那是孩子的“义务”。
而美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小的国家,他们崇尚自由、平等和民主,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
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女儿们,认为母亲的家长制是侵权性的,绝对不能容忍。
于是他们反抗,“我从不相信,我能成为任何我想成为的人,我只可能是我自己。
”母亲认为理所当然的管理权和子女平等、自由想挣脱束缚的独立意识发生冲突,父母一味的理所当然,而孩子却是反抗、忤逆。
电影《喜福会》以插叙的方式和细腻的手法将四对华裔母女的故事缓缓道出。
四位母亲生长在解放前的旧中国,她们的心中都深藏着一些不幸的遭遇或者悲痛的回忆。
而四个女儿,她们生长在美国,接受美国的教育和文化理念,竭力融入美国社会,她们一方面抗拒母亲施加给她们的压力,另一方面却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母亲对她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影片中的母女两代人的误解和隔膜是在跨文化语境中产生的,因而这种矛盾冲突不仅仅是通常的“代沟”可以涵盖的。
该片描述的传统女性的生活看得令人心酸,生活在现在社会的我们是不能完全体会到的。
四对母女八个女人的一台戏,演出了人世间的辛酸苦辣,流露出人世间的冷漠与真情。
四位母亲在中国传统的社会中都因受到压制和伤害而前往美国寻找新的希望。
她们每个人,在过去都活得像一座孤岛。
影片中四位华人母亲的回忆,也让我们从侧面了解到了那个年代的中国。
割肉喂母,童养媳,骨肉失散等情节反映了那个年代的封建迷信以及战争的残酷。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女性社会地位低,四位华人母亲或许就是那个年代女性的缩影。
不同的是,这四个女人最终逃离了那片有着痛苦回忆的土地,而那个年代的很多女人却在不幸中走完自己的一生。
这部电影对母女关系的处理十分细腻,这部片子中的母亲们虽然以移民美国多年,但她们身上仍保留着中国母亲的特征,如林多与素云对孩子的攀比,素云对女儿的严格要求,以及林多对女儿得奖的炫耀等等。
看了这部电影,我想我在我母亲的心目中也是最特别、最好
的存在,虽然她没有表现出来。
尽管我成为不了多伟大的人,但我相信我也会是她值得骄傲的人。
我认为每个子女都是母亲心中美好的存在,都是值得她们骄傲的人。
喜福会观后感《喜福会》观后感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名为《喜福会》的电影。
这是一部由导演陈可辛执导,刘德华和郑秀文主演的喜剧片,该片于2022年上映。
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非常深刻,它以其精彩的剧情、出色的演员表演和细腻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首先,影片的剧情设计非常紧凑且有趣,充满了喜剧的元素。
电影讲述了一个富有建筑设计师钟志伟(刘德华饰)在家庭和事业上遇到的一系列困境和挑战。
他和妻子麦欣琪(郑秀文饰)关系紧张,事业上也一度陷入低谷,但最终通过一系列令人捧腹的喜剧事件和情感冲突的纠缠,他们最终化解了危机,实现了人生的突破。
这样的剧情安排让整个故事发展非常有条不紊,每个情节都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笑声。
其次,电影中的演员表演非常精彩。
刘德华作为影坛的巨星,在电影中再次展现了他出色的演技。
他不仅能够轻松应对喜剧场面,还能够在家庭矛盾和事业困境中展现出丰富的情感。
而郑秀文则将麦欣琪这个角色演绎的生动有趣,她的精彩表演使整个电影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电影中还有许多优秀的配角,如钟慧敏(卫诗雅饰)和麦明华(罗家英饰),他们都给电影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
最后,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也是我观后感的一大亮点。
每个人物都有着独特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经历,观众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共鸣和感悟。
钟志伟作为一个富有的建筑设计师,他虽然身处高位,但内心却有着巨大的空虚和迷茫。
而麦欣琪则是一个深受家庭和事业压力影响的女性,她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挣扎通过郑秀文出色的演绎,让观众非常有代入感。
这种真实而细腻的情感描写使整个故事更加贴近生活,令人产生共鸣。
总的来说,电影《喜福会》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喜剧片。
它通过精彩的剧情、出色的演员表演和细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家庭和事业中的种种挑战和困境。
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会被其中埋藏的深意和人性的温暖所感动。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欣赏这部电影,从中找到自己的共鸣和快乐。
以上就是我对《喜福会》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喜福会电影观后感喜福会是一部由导演张艺谋执导的中国电影,讲述了一个大家庭的故事。
这部电影在影院上映之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我也参与其中,观看了这部电影,并且深受感动。
在观影之后,我对于这部电影有了一些个人的观点和感受,下面将进行简要的叙述。
首先,我想提及的是喜福会所传递的家庭关系。
这部电影以一个大家庭为背景,通过讲述不同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互动,展示了一个真实而细腻的家庭关系。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鲜活有趣,他们之间的互动既温馨又搞笑,真实地反映了普通家庭的生活状态。
喜福会告诉我们,虽然家庭中难免有矛盾和分歧,但是亲情和关爱却始终是最重要的。
其次,我觉得喜福会非常巧妙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整部电影贯穿了丰富的细节和符号,通过名菜、服饰、传统节日等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日常的生活场景中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元素,让我对我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了更深一层的认同感。
同时,喜福会在表达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将之与现实社会相结合,使观众更能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
此外,我还想探讨电影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
虽然电影以家庭为主线,但其中透露出的社会问题也引起了我的关注。
喜福会中的角色都有不同的身份和经历,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也多种多样。
贫富差距、就业压力、婚恋问题等问题都在影片中被刻画得深入浅出。
这种细腻而真实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现实性。
这些社会问题的存在呼唤着更多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在影片中,导演张艺谋运用了独特的美学手法和表演方式,让整个电影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色彩的运用、镜头的切换和气氛的渲染都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听冲击。
喜福会的音乐也十分出色,为电影增添了无尽的温暖和感动。
这些技巧的运用不仅提升了电影的观赏性和艺术性,也使观众更好地融入到故事中,共情角色的情感。
总的来说,喜福会是一部极具观赏性和思考性的电影,它通过家庭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社会问题等多个方面的展示,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丰富而真实的世界。
论电影《喜福会》中的中国形象
电影《喜福会》是一部以中国传统婚礼为主题的喜剧电影,其将中国的婚礼文化与当代社会现实相结合,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电影中,中国形象被描绘得非常鲜明和具有特色。
首先,电影中呈现的婚礼场景非常盛大,强调了中国人传统婚礼的丰富多彩和隆重程度,表现了中国人对婚姻的重视和祝福。
其次,电影中的中国角色形象非常传神,他们的言行举止、礼仪习惯等都充满了浓厚的中国特色和风情。
比如,电影中的一场洞房花烛夜,婚房中的各种家具和饰品都被设计得充满了民族色彩。
最后,在电影中,中国文化在面对现代化的语境下也显得非常活力十足。
影片在喜剧的基础上融入了很多中国元素,如中式婚礼仪式、中式团圆饭、中式街头小吃等等,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面对当代的改变和现代化的冲击中仍然具有极强的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电影《喜福会》通过电影人的巧妙塑造,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光彩和美好。
As far as I’m concerned,there are various themes in the movie,the theme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s and daughters,the theme about cultural identity ,the theme about feminism an d so on,which make The Joy Luck Club more outstanding and significant .But now,I want to talk about the theme of silence.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criticism,the study to the theme of silence in literary works becomes an increasing focus of feminist attention.And the movi e is also full of the theme of silence.Firstly,the silence of mothers before daughters.Mothers are b orn in China and grow up in China,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while dau ghters are born in America and grow up in America,receiving tne native American education and culture.They advocate freedom and individualism and speak the native English.So without doubt. what mothers think and say are repelled by daughters.Finally,there are misunderstanding,conflict and many more things appearing between mothers and daughters,which leads to silence. Secondly,the silence of female in a patriarchal society.In such an unfair society,the men are at an absolute central position.What’s more,women are men’s private property,attached to men,domin ated by men,at the lowest position of society and family.Under the command of the old culture a nd thinking,mothers all become silent. Meanwhile,the movie also analyzes the theme of silence f 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ulture.Western culture is more open and independent,advocating indivi dualism.Bu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introvert and conservative.When the two totally differe nt kinds of culture collide with each other,there will be a large number of quarrel,misunderstandi ng among people.In Joy Luck Club,there are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mothers and their daught ers’husbands,even between the daughters and their husbands.For American mainstream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has been put at an absolute silent position.Although there are various forms of silence in the movie,the mothers and daughters also try to br eak the silence.Mothers can finally approve their daughters’marriages and the daughters can fina lly gain their relative happy life.So personally speaking, The Joy Luck Club is a masterpiece which brings us sentiment and spiritual wealth.<<喜福会>>是一部关于女人的电影,是一部关于女人对幸福的追求的电影,是一部关于女人灵魂的自由的电影。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观念的碰撞《喜福会》是一部集中美文化于一体的美国电影,它描绘了一位台湾移民在加州开设中国餐厅的故事,从无到有,历经艰辛不懈追求,彰显了一种实现心之所向的坚持不懈精神。
故事中,女主角父亲是一个传统、勤劳的家庭主妇,母亲是理性、实践、坚强的移民。
在移民身份的统一下,中美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观念碰撞产生了张力,令女主角在自己的理想和家人的期望之间挣扎着前行。
这部电影通过某种意义上的整合,使台湾家庭以美国的价值观系统为基础,在爱情以及迷失与成功之间,最终在理性与情感之间取得了一种精神平衡,即使拥有不同的文化、宗教背景,也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价值系统和共同的理解,来维持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
此外,故事还让我们看到,当家庭成员有着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通过相互理解,让两者融合,互通有无,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合作。
女主角的母亲原本是一个外行又不乐观的母亲,但当她看到女儿对成功的追求后,她便改变了态度,也成为一个勤劳的移民,同时考虑女儿的事业发展,也id开始积极努力。
这部电影展示出中美文化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观念的融合,从而给出了一个健康家庭内部互动和文化融合的演示。
故事中,身处不同文化背景之中,家庭成员们对对方不同的观点表示理解,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抵触的状态。
家庭成员最终通过坚持自己的理想,融合各自的文化特色,最终共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创办了一家有成的中餐厅。
《喜福会》是一部精彩而感人的电影,它在展示出中美文化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观念的碰撞之外,更给了我们一个以理性与情感相结合、理解与相互尊重、不同文化的融合与协作的教育,也是一部让我们有所启迪的电影。
《喜福会》所讲述的是四位华人移民妇女和她们在美国长大的儿女各自之间的故事。
小说的题目《喜福会》原是母亲们打麻将的聚会。
这些妇女移居美国已有几十年,但她们仍念念不忘从小受过的传统教育,恪守着中国几千年来渗透于妇女血液之中、几乎已成为天性的封建男权的思想。
她们共同的理想就是要严格教育、管束自己的女儿,使她们能逃脱自己这一辈女人的命运,成为她们眼中幸福的女人。
然而,对于母亲的管束,女儿们则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一味反抗,在这个种族、阶级、性别不平等的美国社会里,两代女性上演了一出由相互争斗到殊途同归、相互认同的悲喜剧。
在这出悲喜剧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人物口中道出的事情,而是那些她们无法启口、无法触及、讳莫如深的事情,是沉默背后的东西。
在这里,沉默已经变成了一个象征,它那巨大的毁灭性力量摧毁着女性赖以生存的自尊、自信和勇气,使她们在沉重的压抑之中丧失生存的能力。
然而一旦打破沉默,这毁灭性的力量就会立刻消失,被压抑已久的人性就将得到复苏,平衡和谐的关系就会得到恢复。
《喜福会》中母女们的悲欢故事大部分都是以沉默和打破沉默这条主线编织起来的。
例如在吴苏圆和吴晶梅这对母女之间,许多年的时间就是在沉默中度过的。
母亲在女儿童年时曾坚决而“狠心”地以做清洁工为代价让女儿有机会去学习钢琴,希望把她塑造成一个有别于自己、能为白人社会所接受的高雅女性。
而女儿却“不懂事”地一味反抗母亲的意志、母权的统治。
在一次华人社区举办的少年天才表演比赛上,女儿演奏得一塌糊涂,让争强好胜的母亲当着亲朋好友丢尽了脸面。
回到家里,女儿满以为母亲要朝她大发雷霆。
然而,这时的母亲却一反常态地平静如水,缄口不语,脸上一副“毫无内容”的麻木表情,沉默得令人恐惧。
没有受到训斥的女儿的表现同样令人吃惊:面对母亲的沉默她的反应既不是吃惊,也不是轻松,更不是害怕,而是“失望”!因为这样她就没有办法“也朝她(母亲)大喊大叫,把心中的痛苦哭出来,摔回到她身上去”。
在这里,沉默就像长在母女心中的一块恶性肿瘤,把双方都折磨得痛苦不堪。
这件事情过去之后的很多年里,它一直是母女之间不敢提及的禁忌话题。
女儿再也不弹琴了,母亲也不坚持让她弹了。
琴盖锁住了女儿的痛苦,同时也锁住了母亲的希望。
沉默中女儿长大了,母亲也衰老了。
沉默的结果是“母亲和我(晶梅)从未互相理解过。
我们相互翻译对方的意思,我听到的内容似乎总比她说的少,而母亲听到的却总比我说的多”。
相互间的沉默和误解持续了很多年。
在女儿过三十岁生日之时,母亲把这架闲置了多年的钢琴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女儿,但这已经是母亲临终的愿望了。
当女儿再次打开琴盖,弹起往日觉得很难的一支曲子时,她竟惊奇地发现这首曲子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难了。
母女之间的这些无言的行动象征着沉默的被打破和两代人之间最终的理解与谅解。
然而,代价毕竟太大了。
它牺牲掉了母亲一生对女儿的期望和女儿半生的欢乐,并在女儿的心灵上留下了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沉默所蕴藏的巨大的破坏力。
值得我们注意的第二个例子是莹映·圣克莱尔和莉娜·圣克莱尔这对母女之间的故事。
她们的沉默已经不仅仅是话语的消失,而是整个人的消失,是对自我的不断贬低和最终的抹杀。
这是男权社会中女性终极的悲哀。
可叹的是当母亲的一代已经失去了自我之后,女儿又在不知不觉中重复着母亲的故事,尽管她曾经是那么激烈地反抗过母亲的意志。
故事的一开始作者就以母亲的口吻写道: 许多年来我总是把嘴巴闭得紧紧的,不让自己的愿望流露出来。
因为我沉默得太久,女儿已经听不到我的声音。
她坐在她那豪华的游泳池旁,听到的唯一的声音就是她那索尼牌随身听中发出的声音和她那身材高大无比的丈夫(的声音)…… 这么多年来我总是把自己隐蔽起来,像个小小的影子般跑来跑去,这样就没有人能抓得到我。
我的动作是那么的隐蔽,以至于女儿对我都熟视无睹。
她所看到的就是她的购物单,她的记帐本和她那张整齐的桌子上摆着的扭曲的烟灰缸。
我想告诉她(女儿)的只有这句话:我们俩人都已经消失了。
没人能看见我们,我们也看不见别人;没人能听到我们的声音,我们也听不到别人的声音。
没有人认识我们。
(Tan,1993:64) 正如这位母亲的这段内心独白所描述的,她为了掩饰自己屈辱而辛酸的过去--无情的丈夫另觅新欢,腹内的婴儿被她为报复丈夫而狠心地杀掉,独自逃出家庭,寻找生路--在受尽了生活的折磨之后她变成了一只“老虎”,一个“看不见的幽灵”,一个能未卜先知、看穿一切、预测一切灾难的女巫般的人物。
(这样的女预言家或女巫般的人物在美国少数民族女作家的作品中也常见,如托尼·莫瑞森、爱丽斯·沃克等人的作品中的母亲形象,这一点也非常耐人寻味)。
尽管她后来碰到并嫁给了善待她但却不了解她的美国丈夫,随他移居美国,离开了恶梦般萦绕在她心中的故乡和过去发生的一切,但此时的她已经沉默得太久,失去了生命力: 我怎能不爱这个人呢(她的美国丈夫)?但这是一种幽灵般的爱。
明明双手紧紧地搂住了他,却根本没有碰到他;明明一碗满满的米饭摆在眼前,却一点胃口都没有,我不知道什么是饿,也不晓得什么是饱。
(Tan,1993:286) 而正是这样一个沉默了半生,感情、精神上几近麻木、死亡的母亲在看到女儿面对的不幸婚姻时,却出于母爱的本能果断地打破了自己的沉默: 我要用这尖锐的痛去穿透女儿厚厚的皮,把她体内的“虎气”也释放出来。
她必定会反抗。
因为这是老虎的天性。
但我终究会战胜她,把我的精神输入她的体内。
这就是母亲爱女儿的爱法。
(Tan,1993:286) 母亲为了拯救女儿准备采取行动了,那么女儿呢?这位听着索尼牌随身听,喝着可口可乐,在母亲眼中只知道物质享受的新一代华人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她的故事远没有母亲的那么一清二楚、黑白分明。
她自认为在学业、智力、工作能力等各方面都能与丈夫平分秋色,甚至在某些方面胜他一筹:是她出主意协助丈夫创办了他们自己的建筑设计公司。
因此她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她都“应该得到这样一个丈夫”。
而事实上她的婚姻,以至于她的整个生活都在美国式的“帐目均摊”的貌似平等的游戏规则下悄无声息地松动着、瓦解着。
她在游戏之中竟渐渐忘记了游戏最初的目的,失去了是非观念和自我意识,到最后甚至幻想以经济上的忍让与多付出来换取丈夫的感情。
失败的结果使她完全丧失了自尊和自信。
面对男权的威慑,她深深地感到了自身的嬴弱和无助,变得束手无策,哑口无言: 我开始哭泣,我知道这是哈罗德一贯讨厌的。
我一哭他就会不舒服,发脾气。
他认为我这是在耍手腕儿。
可我真的忍不住,因为我意识到自己根本就不清楚这场争吵最初的起因了。
我是想让哈罗德站在我一边吗?是想少付一些那一人一半的费用吗?我真是想结束俩人之间这种凡事都算得一清二楚的生活方式吗?即使真的那样,我们不还是会照样在心里算这些帐吗?那样我不就会觉得更糟糕,更不公平吗?…… 这些想法全不对头,全讲不通,我一样也说不准,整个人都陷入了绝望。
(Tan,1993:180) 莉娜提出的实在是个令人困惑而又发人深思的问题。
的确,女权主义最初的目的是要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争取男女平等。
用在我国流行了很长时间的一句话来说,女性的解放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男女同工同酬”。
我们姑且不谈这个理想是否已经实现。
就算是真的已经实现,女性就真的从此能与男性平分秋色了吗?莉娜的故事就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
锱铢必究的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问题的实质,那就是更隐藏、更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思维定式和人们早已习焉不察的男权观念。
莉娜对这令她有苦难言的男权观念的沉默与忍让把她推入了一个无言、无奈、无望的境地。
一段婚姻葬送在“男女平等”的生活方式之下,这难道不是对某些人头脑中的“平等”概念具有讽刺意味的新阐释吗?可以断言,女性的这种沉默才是女权主义者和全社会更应备加关注的现象。
在这里,“分摊帐目”变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讽刺,一个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具有实际意义的暗喻。
在《喜福会》中,沉默的主题似乎无处不在,但又仿佛是作者在漫不经心中流露出来的。
书中的女性不仅是沉默的受害者,也是将沉默锻造成一把锋利无比的剑去互相伤害的杀手。
小说中的琳多和魏芙丽这对母女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女儿魏芙丽少年时代很有下棋的天赋,每逢与人对弈都犹如有神人在暗中相助,无往而不胜。
她在学校和市、州级的比赛中都捧回过奖杯,这令做母亲的颇为自豪。
她走在街上,逢人便拿出登有女儿照片的杂志封面向人炫耀。
这引起了女儿的反感。
争吵之后,母亲一连几天缄口不语,对女儿下棋的事情不闻不问。
最后,女儿沉不住气了,主动与母亲讲和,又继续参加比赛。
然而,奇怪的是从此以后她身上的那股神奇的力量不见了。
她一输再输,直到最后不得不放弃了下棋,从一个天才的棋手变成了个“普通人”。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超现实的描写。
女儿身上神奇的力量自然是母亲所赋予的,而母亲的沉默竟永远地夺去了她的天赋。
在母亲的眼中,女儿的生活是透明的,一切都逃不出她的眼睛。
但是,当女儿带着她参观自己新布置的住所,希望间接地告诉她自己已再婚的消息,并迫切希望得到她的首肯与祝福时,母亲却作出一副充耳不闻、事不关己的样子,或者顾左右而言它,或者干脆不予理睬,把女儿悬在了沉默的半空中,使她受到了比来自话语更加深重的伤害。
对这一点女儿有着切肤的体会:“我妈妈懂得怎样让人痛苦,这种痛苦比任何其他形式的痛苦都更加深重”。
这位母亲能让“白色变成黑色,黑色变成白色”,让女儿经过精心调整、自以为满不错的新生活--包括新婚的丈夫、自己的女儿与新继父之间和谐的关系、丈夫送她的贵重礼物裘皮大衣、精心布置的家;一切的一切都变得一无是处、毫无价值可言。
母亲利用沉默这把利剑把女儿戳得鲜血淋漓、体无完肤,而更可悲的是女儿从母亲身上继承来的那不可救药的心理情结(非要得到别人的肯定才能生活得心安理得)。
一个非要不可,一个执意不给,这场不见硝烟的沉默战争使母亲和女儿都身心交瘁,伤痕累累,在双方感情上造成了本不该有的深深的伤害。
一天,当女儿下定决心要去找母亲说个清楚时,她才在母亲睡熟的时候霍然发现,自己那强大的“敌人”原来不过是一个毫无攻击力,甚至是不堪一击的老妇人,这是多少年来她第一次发现母亲的真实面孔。
经过一番母女间推心置腹的交谈。
女儿终于认识到: 真的,我终于懂了,不是懂了她刚才所说的话,而是那些原本就是真实的事情。
我明白了自己一直是为何而战的:是为自己,一个被吓坏了的孩子,一个老早以前就逃到了一个自认为安全的地方躲起来的孩子。
我躲在这看不见的掩体后边,心里很清楚对面藏着的是什么:是她从侧面可能发起的攻击、她的那些秘密武器,还有她那洞察我一切弱点的高超本领。
然而,就在我把头伸出掩体,向外窥视的那一瞬间,我终于发现了那里的一切:那是一个用铁锅当盔甲,用毛衣针作利剑的老妇人,一个因久等女儿的邀请而不得,正在变得脾气暴躁的老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