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383.56 KB
- 文档页数:5
大学生是富有知识和活力的一个群体,是中国执政党的优秀后备军和生力军,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和继承者,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直接影响着执政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所谓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
[1]网络的出现及快速发展虽然使大学生有了更大的政治参与的可能,但各种丰富的信息资源让他们无法做出理性的选择,从而影响着大学生政治认同和他们对党的信心。
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到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问题研究。
现将国内近几年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网络时代国内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近年来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这说明了网络确确实实在改变和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及其方式。
其中,多数学者认为,网络给大学生政治认同造成的影响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大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和学习国家大事、时事政治、科学知识、生活常识等,不仅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而且通过网络更加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对国家的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前景充满了信心;但是,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繁多而复杂,大学生对来自各方面的思想、文化、知识、观点缺少辨别和选择能力,网络对大学生政治认同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1.主流与多元。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具有坚定的政治认同,信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相信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理论指导下,中国能走向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水平能有质的飞跃。
网络扩大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范围,使他们能与更丰富的群体交流自己的想法。
但是,交往群体的负面观点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点和认识。
[2]特别是一些非主流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有着巨大的影响,出现了主流与多元性并存的现状。
正如施丽红等在《试析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现状》一文中所说,在网络这个广袤的海洋里,容纳了绝大多数的文化表现形式,冲击着我国主流文化,大大削弱了主流文化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形成的引导作用。
基于网络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基于网络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综述。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重点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方法、效果评估、未来发展趋势和创新案例。
在强调了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挑战以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通过此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为今后的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综述、特点、方法、评估、发展趋势、创新案例、重要性、挑战、发展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环境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平台。
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向网络空间延伸,互联网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推进现代化教育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能够实现即时互动、全球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可能性。
网络空间中也存在着信息泛滥、真伪难辨、传播速度快等问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深入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其特点、方法、效果和未来发展方向,对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观点、表达意见的主要平台。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提高参与度和互动性。
通过利用网络平台的多样性和便利性,可以实现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使学习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教育内容。
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思想观念的更新和交流。
网络思政工作情况汇报各位领导,同事们:近期以来,我单位在网络思政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我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一、网上宣传针对当前热点议题,我单位加强了网上宣传工作,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引导舆论关注重要事件,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新媒体平台上,我们开设了专题栏目,定期发布相关文章和视频,吸引了大量用户关注和参与讨论,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网络舆情监控为了及时发现和解决网络舆情中的问题,我单位加强了网络舆情监控工作。
通过引入先进的舆情监测软件,建立了完善的舆情监控体系,能够对各种网络舆情进行实时跟踪和分析,及时发现舆情中的问题和风险,为及时回应和处置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网络意见调查为了更加贴近群众,我单位积极开展网络意见调查活动,定期向群众征询意见和建议。
通过发起问卷调查、网络投票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有效解决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四、网络安全保障为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我单位加强了网络安全保障工作。
通过提升网络防火墙、加强数据加密、加强审计监控等手段,增强了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有效防范了各类网络安全威胁,保障了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五、网络宣传素材建设为了提升宣传效果,我单位加强了网络宣传素材的建设工作。
通过加强摄影、视频拍摄、文案撰写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提升了宣传素材的质量和水平,形成了一批符合宣传需要的精品宣传素材,有效提升了宣传效果。
以上就是我单位近期网络思政工作的基本情况,希望领导和同事们能够给予关注和支持,共同努力,不断加强网络思政工作,提升网络宣传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谢谢!。
政治研究综述模板(超强整合)政治研究综述模板引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政治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学者们通过对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研究,深入分析了政治制度、政治权力、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对政治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总结不同研究方向的核心问题和方法。
进展政治制度研究政治研究者一直对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并关注政治制度对政治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研究重点包括民主制度、专制制度、议会制度等。
方法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比较研究和理论建构。
政治权力研究政治权力一直是政治研究的重要课题。
学者们探讨了权力的来源、分配和运用,揭示了政府、政党、利益集团等各种力量在政治决策和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研究方法包括历史研究、案例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
政治经济研究政治经济研究关注政治因素对经济发展和政策产生的影响。
近年来,学者们对政治经济因素在全球化、贸易政策、经济不平等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广泛探讨。
研究方法包括实证分析、计量经济学和游说团体分析。
政治行为研究政治行为研究关注个体和群体在政治决策和参与中的行为和动机。
学者们研究选民行为、政治参与、政治社交网络等,以揭示政治行为背后的因素和模式。
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
结论政治研究领域在不同方向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我们深入了解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进一步研究可以在理论上丰富和完善现有研究成果,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以上综述提供了政治研究的一个超强整合模板,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和研究目的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拓展。
我国网络政民互动研究综述作者:李朔萌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9年第06期摘要: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适应时代要求以及公民逐渐多样化的利益需求,互联网问政模式应运而生,并且在强大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还在逐步从网络问政到网络政民互动的过渡。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总结对我国的网络政民互动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得到我国网络政民互动以及网络空间治理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网络问政政民互动公共管理一、国内外网络政民互动发展历程西方国家学者的研究中鲜有对于网络政民互动的研究,相近的研究内容是“网络政治参与”或“网络民主”,而这一类型的研究起源于对于网络民意的研究,关于网络民意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80年左右。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预测与前提》(1983)中提出了“信息政治学”这一概念,开创性地引领了网络政治学的学科发展,并提出了可能带来的隐患。
美国学者乔万尼·萨托利在其著作《民主新论》(1993)中阐释了对网络社会中政治参与的研究,他指出“在网络社会中,原本广为分散的个体,会因共同的兴趣,或对某一特别事务共同关注而迅即发出‘群体’的声音,并使他们的声音被政府和政治家听到。
”[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146. 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在《大冲击——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1995)一书中首次提出“网络民主”这一概念。
格莱姆·布朗宁在《电子民主:运用因特网改革美国政治》(1996)一书中从以电子民主为切入点,对公众政治参与进行研究,表达了网络视角下的政治参与给传统政治参与带来的变革。
在此之后,“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民主”等概念在凯文·希尔和约翰·休斯共同出版的《网络政治学》(1998)等书中都有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系统的研究,以上这些西方学者的研究历程以及研究成果为我国网络问政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和指导。
关于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文献综述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是一个当代研究热点,许多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献。
以下是关于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文献综述:1. 媒介民主化和新媒体的兴起:新媒体为民众提供了更多获取政治信息、表达政治意见和参与政治决策的机会。
该领域的文献研究了新媒体对政治民主化的影响,如何利用新媒体促进政治参与等。
参考文献:- Dahlgren, P. (2005). The Internet, Public Spheres, 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Dispersion and Deliberatio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22(2), 147–162.- Coleman, S., & Blumler, J. G. (2009). The Internet and Democratic Citizenship: Theory, Practice and Poli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 社交媒体和政治参与: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方式发生了变化。
相关文献研究了社交媒体对政治参与的影响,如社交媒体上的政治活动、网络民意调查和社交媒体对选举影响等。
参考文献:- Gil De Zúñiga, H., Diehl, T., & Mihailidis, P. (2012). Social Media Use for News and Individuals’ Social Capital, Civic Engagement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7(3), 319–336.- Vaccari, C., Valeriani, A., Barberá, P., Bonneau, R., Jost, J. T., Nagler, J., et al. (2016). Social Media 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 Survey of Twitter Users during the 2013 Italian General Election. Rivista Italiana di Scienza Politica, 46(2), 215–248.3. 谣言传播和政治信息流动: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还带来了谣言传播和假新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