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9
10 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法西斯国家结盟、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大战的爆发、大战初期阶段战况过程与方法:自学导读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全面分析二战发生的原因,使学生认识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和反法西斯国家的各自为战是而战发生的重要原因【课程标准】: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
【知识梳理】:一、局部战争的开始——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扩张1.意大利的对外侵略(1)入侵国家:埃塞俄比亚(2)入侵原因:在欧洲扩张成功的可能性很小,遂把目光投向地处东非要地的埃塞俄比亚。
(3)入侵概况A.时间:1935年B.方式:不宣而战C.结果:1936年5月,意大利占领亚的斯亚贝巴,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2.德意的对外武装行动:(1)有关国家:西班牙(2)侵略行径A.间接支持:1936年7月,支持佛朗哥为首的部分西班牙军队的叛乱,企图推翻人民阵线组成的共和国政府。
B.直接干涉:由于人民阵线政府控制了局势,德意直接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转变为西班牙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
C.最后结果:1939年,马德里被叛军占领,西班牙共和国被颠覆。
3.日本的对外侵略(1)入侵国家:中国(2)概况:1937年7月7日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4.德国的对外侵略(1)入侵地区: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2)入侵概况:1938年,吞并奥地利,在捷克斯洛伐克边境苏台德地区挑起事端,企图吞并捷克斯洛伐克5.德意日三国勾结(1)时间:1936—1937年间(2)协定:《反共产国际协定》(3)轴心:“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4)危害:增强了法西斯力量,使新的世界大战危险愈加迫近。
二、世界人民的反抗斗争1.中国:世界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1938年后,战争从防御阶段转入相持阶段。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0课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前途民族利益是决定法西斯上台与否的根本因素。
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世界上各种政治力量的仙湖内耗,未能形成对抗法西斯国家的合力,才使得二战全面爆发的。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原因。
展示材料,呈现情景,逐步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路径、方法和手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避免战争灾难、争取世界和平的意识,保持对战争的警惕性。
【重点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和美国的“中立法案”【达标检测】1.“二战”前夕,导致法西斯势力更加嚣张的最主要因素是()A.法西斯国家结成轴心国同盟B.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C.反法西斯国家缺乏统一行动D.欧亚战争策源地已经形成2.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
这是我们度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唯一方法。
”对上述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希特勒企图迷惑“凡尔赛诸国”B.以此为幌子建立了三国轴心同盟C.决定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D.实质是准备发动战争,夺取世界领导权3.二战爆发前后,英国对德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转折点是()A.英国对德宣战B.丘吉尔出任首相C.敦刻尔克大撤退D.不列颠之战爆发4.德国进攻波兰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
”英国强的是A.波兰的存亡对英国利益无关紧要 B.波兰的灭亡更有利于英国均势政策的实现C.帮助波兰会大量消耗英国的国力 D.波兰灭亡后有利于德国进攻苏联5.观察漫画:墙上的帽子写着波兰、比利时、法国等,最后一顶帽子是英国。
希特勒以“牙医”的身份出现,对仅剩的一个病人(英国)喊道:“下一个!”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漫画表明( )A.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欧洲局面B.欧洲国家沦陷的过程C.英国屈服德国的原因D.大国外交政策的后果6.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在回忆录中写道:“广播里的特别报道都在声嘶力竭地宣称接下来的法兰西战役是迫使宿敌归降的闪电战:鹿特丹、安特卫普、巴黎、大西洋海岸……就这样,我们地理课的内容随着国土的扩张而不断地扩充:接二连三,节节胜利。
第十课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教)[学习目标]课标要求: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重点难点:法西斯的侵略;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基础总结]知识点一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扩张1、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 )特点:公然践踏_____________ ,灭绝人性地大量施放毒气。
(2)结果:1936年5月,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
2、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1)方式:①支持以佛朗哥为首的部分_________ 军队发动叛乱。
②人民阵线政府采取措施,控制了局势。
德、意法西斯直接进行武装干涉。
(2)性质①第一阶段:西班牙内战②第二阶段: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
(3)结果:1939年,马德里被叛军占领,西班牙共和国被颠覆。
3、日本侵华: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挑起______________ 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4、德国扩张(1)吞并奥地利,加强了在欧洲的战略地位。
(2)在捷克斯洛伐克边境____________ 地区挑起事端,企图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5、德、意、日法西斯结盟(1 )表现:德意日法西斯于1936~1937年期间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建立“柏林一罗马一东京”三国轴心。
(2)危害:增强了法西斯的力量,使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愈加迫近。
知识点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1、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在世界上最早进行了战争。
(2)埃塞俄比亚:为保卫祖国而顽强抗击入侵的意军,在祖国沦陷后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3)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广泛发动群众进行战争。
2、共产国际的指导(1)背景①苏联积极倡导建立____________ 。
②侵略战争的阴去密布。
③共产国际召开___________ 代表大会。
(2)表现:提出建立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______________ 来阻止新的战争的爆发。
(3)实践: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就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具体实践。
第10课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学案(含答案)第第10课课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课标要求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一.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扩张局部战争1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5年,意大利不宣而战,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2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
后来,德.意直接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转变为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
1939年,西班牙共和国被颠覆。
3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37年,日本又挑起了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4德国在欧洲的侵略扩张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1939年,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5德.意.日结成同盟德.意.日三国于19361937年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建立“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以反对共产主义的名义结成同盟,增强了法西斯的力量,使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愈加迫近。
关键点拨德.意法西斯的武装干涉使西班牙内战演变为反法西斯战争,既是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反动保守势力的革命战争,也是有国际力量参与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关键点拨“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是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标志着法西斯轴心国侵略集团的形成,加强了法西斯国家在对外侵略扩张中的合作,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
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1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面对日军的侵略,中国人民在世界上最早进行了反法西斯战争。
2共产国际七大1935年,共产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就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具体实践。
3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抗战顽强抗击入侵的意军,沦陷后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4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国际纵队”奔赴西班牙作战。
三.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国的“中立法案”1英.法推行绥靖政策1含义对法西斯侵略行为采取姑息纵容政策。
2表现纵容日本侵略中国。
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国联对意大利的经济制裁不包括禁运石油等战略物资。
第10课从局部战争到全面战争导言: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对英国首相丘吉尔谈起,应该给第二次世界大战起一个名字,丘吉尔脱口而出:“The unnecessary War!”他认为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决策者们处理不当,致使德、意、日侵略势力迅速膨胀,第二次世界大战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那么英法美的领导人在20世纪30年代到底是怎么做的?战争为什么不能避免,而从局部的战争走向了全面战争的深渊?一、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扩张——局部战争思考: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是如何对外扩张的?其结果如何?由于当时世界战略格局和力量对比等因素,德意日不可能一下就挑起世界大战,而是分别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发动一系列的局部战争,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5年意大利挑起侵占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地处战略位置,而且自然资源丰富,从而早已成为了意大利的侵略对象。
),1936年德意法西斯国家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6年德国吞并奥地利,1939年3月,德国侵吞捷克斯洛伐克。
1.1935年意大利挑起侵占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地处战略位置,而且自然资源丰富,从而早已成为了意大利的侵略对象。
2.1936年德意法西斯国家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从西班牙的地理位置,想想德意法西斯为什么要侵占西班牙?导致了什么影响?(1)原因:1.夺取西班牙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2.切断英法与其海外殖民地的联系3.支持佛朗哥法西斯势力,把西班牙变成检验自己军事实力的实验场。
(2)影响:1.西班牙内战(民主革命)演变成为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2.导致了西班牙人民阵线共和国的颠覆西班牙人民阵线是什么性质的组织?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组织《格尔尼卡》:1937年,德国空军对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进行野蛮轰炸,大量平民伤亡。
画家毕加索义愤填膺,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名画《格尔尼卡》,用超现实主义的风格揭露了法西斯的罪行。
一个德国法西斯分子看过后问毕加索:“这是你的杰作吗?”画家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岳麓版选修3第10课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备课人毕晓黎教学目标:课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教学重点、难点: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图示法、归纳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随着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发动了一系列的局部战争。
那么局部战争怎么会演变成全面的世界大战呢?讲授新课:一、全面战争爆发的原因:(一)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扩张:设问:到20世纪30年代,哪些国家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1922年意大利、1933年德国、1936年日本。
走上法西斯道路后,30年代,这些国家纷纷开始侵略扩张,挑起战端。
有哪些表现呢?1、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5年10月意30万大军不宣而战,到1936年5月正式吞并。
设问:意大利为什么侵略埃塞俄比亚呢?由于实力相对较弱和德国法西斯的扩张,意大利在欧洲扩张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出示地图)埃塞俄比亚地处东非要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意埃实力对比悬殊,意装备先进(图片),而埃的军队尚属于部落军(图片),但意仍采用了狂轰滥炸、施放毒气等灭绝人性的措施,大量使用毒气,致使埃塞俄比亚27.5万军民被毒气熏死,40余万无辜居民惨遭杀害,体现了法西斯组织反人类的特点。
2、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1936年内战爆发—1939年共和国被颠覆设问一:西班牙内战的双方是?初期内战的性质是?佛朗哥叛军(德意扶植的西班牙法西斯势力)与人民阵线政府(西班牙共产党和左翼政党的联合执政);西班牙人民反对本国法西斯势力的内战;后来德意进行了公开的武装干涉:德国派往西班牙的“秃鹰军团”,主要是空军、坦克兵和技术兵种,意大利派往西班牙的是整师的“黑衫队员”,在1937年中最多时,人数达到约5万人。
法西斯的部分外籍军团是由德国的“容克”飞机空运去的,随后大量的军队由德意战斗机护航乘船渡过海峡,大批武器装备、弹药源源不断供应叛军,德意的轰炸机对西班牙的城市进行狂轰滥炸,德意的正规军也在“志愿兵”名目掩盖下踏上西班牙本土。
设问二:德意为什么要对西班牙进行武装干涉?(可略讲)其主要原因是:(出示地图)第一,西班牙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从意大利来说,能控制西班牙的直布罗陀海峡(和非洲只隔14~20公里宽),就扼住地中海西部通往大西洋的咽喉,这对于一心梦想要把地中海变为“意大利湖”的墨索里尼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战略步骤。
从德国来说,希特勒早在《我的奋斗》中就已经提出有朝一日要和法国“算总帐”的念头,法国始终被当作德国最主要的敌人,那么,控制西班牙这块战略要地就至关重要,在后来的对英法作战时,一来可以切断英法和它们在亚非殖民地之间的交通线;二来使法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地位。
第二,西班牙的战略物资丰富。
第三,从政治上来说,人民阵线在西班牙的胜利,也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恐共病”。
德意就是要利用这一点,为其武装干涉披上反共的外衣,借以掩盖其真实意图,争取英法的支持和谅解。
另外德国还有意识地把西班牙战场作为它的“演兵场”,为未来发动大战作一次“彩排”。
设问三:德意的武装干涉对战争的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西班牙内战演变成一场西班牙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
3、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芦沟桥事变。
4、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年吞并奥地利,加强了在欧洲的战略地位,为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基础。
德国的下一个目标指向了捷克斯洛伐克。
5、三国轴心的形成:在对外扩张中,三国相互勾结,与1936年-1937年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建立三国轴心,以反共产主义的名义结成同盟,增强了法西斯的力量,大战的危险愈加迫近。
(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面对法西斯的扩张,许多国家人民开始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和斗争,打击了法西斯侵略者的气焰。
有哪些具体表现呢?1、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特点是世界上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如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松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共产党敌后配合。
虽然失败,但是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成果是在1938年10月使战争由防御进入相持阶段。
2、共产国际七大提出统一战线策略:苏联积极倡导建立集体安全并为之努力。
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以阻止新的战争的爆发,得到了各国的响应。
如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图片)埃塞俄比亚社会制度落后,国家实力相对弱小,但是在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领导下,人民同仇敌忾,后来又坚持游击战争。
面对强敌,塞拉西一世颁布总动员令,抵御意军的入侵。
10月17日,埃塞俄比亚举行了持续四个小时的阅兵式。
开赴前线的军人,个个雄赳赳、气昂昂,穿着整齐的军服,头戴挂着狮鬃毛的军帽,高唱战歌,在隆隆的战鼓声中,奔赴抗战的主战场。
塞拉西一世在离前线不远的地方,建立指挥部,亲自指挥。
有二十多万人从军战斗,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20岁。
在城里、乡间到处可见武装起来的人民。
孩子们在他们的肩头背起步枪,老年人把佩刀挂上了他们的右腰。
他们在没有现代化武器的条件下,就利用标枪盾牌,有的在长枪上面涂上毒药,来抵抗武装到牙齿的敌人。
埃塞俄比亚人民提出“与其生为敌奴,不如死为埃鬼”的豪言壮语。
他们相互激励,坚壁清野,埋粮塞井,使敌人陷入缺水断粮的困境。
他们利用山区丛林有利地形,配合军队战斗,使意大利军队的坦克难以施展其威力。
埃塞俄比亚军民为保卫每一寸土地而英勇战斗。
战争进行了五个月,意军连遭失败,北部战线进展不到100千米,墨索里尼恼羞成怒,撤换了侵埃意军总司令。
4、西班牙的民族革命战争:人民阵线政府广泛发动群众进行战争,他们还得到了全世界进步人士的支持,即“国际纵队”。
国际纵队战士来自世界各地许多国家。
誓词中说:“我自愿来到这里,如果需要,为了拯救西班牙的自由和全世界的自由,我将献出自己全部的直至最后一滴鲜血。
”在意大利,当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匪徒残酷屠杀西班牙人民时,有3500名反法西斯战士奔赴西班牙前线和西班牙人民并肩战斗,他们当中有700名战士为西班牙人民革命献出生命。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在1936年曾为战斗的西班牙人民服务,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又来到中国。
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也有一百多人参加了西班牙国际纵队。
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同志曾向“国际纵队”中国支队赠送一面锦旗,题词是:“中西人民联合起来,打倒人类公敌──法西斯蒂!”。
设问:这些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是否能够阻止世界大战的爆发呢?由于中、埃、西等国实力相对弱小,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又基本上是各自为战,因此在当时都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从而避免大战的爆发。
设问:哪些国家应该也能够阻止世界大战的爆发呢?西方大国。
如英法美。
那么这些大国在大战爆发前采取了怎样的政策呢?(三)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国的“中立法案”: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西方民主国家的绥靖政策。
有哪些表现呢?1、表现:(1)在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时:回顾国联调查团的行为,指出这是绥靖政策已经初现端倪。
(2)在意侵埃时:英法:初期不干涉(为什么?避战),后来国联宣布侵略并制裁(又是为什么?迫于舆论压力),但制裁范围极其有限;美国:通过“中立法案”,不向发生内战的国家出售武器。
(美国的目的何在?避战,孤立主义思潮)(3)在西班牙内战时:英法:缔结《不干涉协议》,以不干涉内战的名义纵容侵略;美国:修改“中立法案”,禁运范围扩大到发生内战的国家的交战双方。
(4)在德国扩张欧洲时:a对奥地利被吞并不作任何反应;b对捷克斯洛伐克制造了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内容:背着捷克斯洛伐克,英法德意割苏台德地区给德国。
影响:对捷克斯洛伐克,国力削弱,濒临瓦解,后被全部吞并;对德国,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提高了个人权力和威望;对英法,削弱了英法的战略地位,为希特勒进攻创造了条件;对苏联,打击了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苏联对英法的信任度大大下降;对欧洲,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格局,加速了大战的爆发,后果极其严重。
总之,慕尼黑阴谋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2、原因及实质:那么,西方大国为什么要推行绥靖政策呢?“绥靖”一词,来源于《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君其茂昭明德,修乃懿绩,敬服王命,绥靖四方。
”其意思是“安抚平定”,可到了现代,“绥靖”作为一种政策,其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成为一种姑息养奸的做法。
英、法、美推行此政策的目的是什么?出示材料: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于绝大多数英国人来说,维护和平主义意味着避免任何导致战争的政策。
”如果“发生任何战争,不管我们胜败与否,都将是意味着我们所有一切的结束”1938年初,英国殖民大臣马·麦克唐纳说道:“我们确实没有强大到足以冒进行战争的风险。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明智的退却和高明的外交来缩小正在冲着我们而来的危险”张伯伦说:“只要我们能够同德国人在谈判桌旁也坐下来,把他们所有的不满的要求一笔勾销,整个紧张局势就能大大缓和。
”材料二:英法要人表示,佛朗哥“比赤色分子有高贵得多的目标”,法国和和西班牙都受到布尔什维主义的威胁,“与德国和意大利共命运是有利的”。
根据材料分别归纳目的:①避战自保;②祸水东引设问:关于绥靖政策的下列观点,你同意哪几种?请说明理由。
(1)绥靖政策是帝国主义的反苏反共政策。
(2)绥靖政策是英国为代表的国家避战求和的政策。
(3)绥靖政策是以牺牲小国利益来维护本国利益的政策。
(4)绥靖政策是处于守势的帝国主义国家的霸权政策。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可见绥靖政策就是以牺牲弱小国家为代价,姑息纵容法西斯侵略,避战自保,并反苏反共的政策。
从本质上讲,还是一种为了维护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政策。
3、影响:出示《不干涉协议》内容,分析它对西班牙内战的影响。
总之,绥靖政策是一种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
它无法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却鼓励了侵略者冒险,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四)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1、原因:(1)德国在欧洲的扩张和英法的绥靖政策使欧洲局势紧张;(2)德国为了避免两线作战频频向苏联示好;(3)英法的绥靖政策和慕尼黑阴谋使苏联联合英法构筑集体安全体系的希望渺茫。
在这三个原因之下,苏联从本国安全出发,与德国签订了条约:2、表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8月签订,条约有效期十年。
这个条约使苏联赢得了一个时期的和平,有了备战时间,但是也使苏联在战争初期放松了警惕,导致损失惨重。
最重要的是,德国免去两线作战之苦,为发动战争提供了便利条件。
因此,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也对大战的爆发起了推动作用。
总之,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我们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英、法、美的纵容侵略、消极避战的绥靖政策,这是自私的;一种是共产国际的正确的政策策略和苏联及国际纵队对西班牙人民的援助,这是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