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流程与作业标准管理办法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3
生产作业与工艺流程管理制度1. 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企业的生产作业与工艺流程管理,保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企业的可连续发展。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全部生产作业与工艺流程的管理。
3. 定义3.1 生产作业:指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和任务,包含原材料子采购、生产设备运算、产品加工等环节。
3.2 工艺流程: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需经过的各项工艺环节和次序。
4. 生产作业管理4.1 任务调配: 4.1.1 生产计划部门依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本领订立生产计划,并明确生产任务调配给各部门或岗位。
4.1.2 各部门或岗位负责人依据生产计划,合理布置人员、设备和料子,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
4.1.3 生产过程中,如发现任务完成存在困难,须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并协商解决方案。
4.2 生产过程管理: 4.2.1 全部生产人员必需依照规定的工艺流程和作业引导书进行操作,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擅自更改工艺和作业步骤。
4.2.2 订立并执行质量掌控计划,实施严格的质量检测和监控,确保产品实现质量标准。
4.2.3 确保生产环境的清洁、乾净和安全,及时处理生产过程中显现的故障和异常情况。
4.2.4 加强对原材料子、半产品和产品的管理,建立合理的库存管理机制,防止物料的挥霍和过期。
4.2.5 开展维护和修理保养工作,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因设备故障而造成的生产停止。
4.3 生产数据管理: 4.3.1 全部生产数据必需准确、完整、真实地记录,包含产量、质量、工时等数据。
4.3.2 建立数据统计与分析机制,定期对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改进。
4.4 员工培训: 4.4.1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制度,包含新员工入职培训和岗位培训。
4.4.2 员工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考核,提高其技术水平和工作本领。
5. 工艺流程管理5.1 工艺流程的编制: 5.1.1 依据产品特性和工艺要求,订立标准的工艺流程,并进行文档化管理。
导书、工艺流程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施工作业程序,推进本项目标准化管理,全面提高施工管理水平,根据铁路总公司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标段管辖内施工项目。
第二章作业指导书的编制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施工作业指导书,是根据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具体要求,针对特殊过程、关键工序向施工人员交待作业程序、方法及注意事项,落实各项验收规范和标准,指导现场施工作业、严格控制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满足节能环保要求等需要制订的作业及工艺标准。
第四条施工作业指导书按照标准化管理理念,将先进成熟的工艺工法、科学合理的生产组织与建设标准、质量目标、安全要求以及现场施工条件进行编制,做到图文并茂,简明易懂,可操作性强。
第五条分部、分项工程以及工艺复杂或技术难度大的工程,必须结合工程特点和实际情况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并按照施工作业指导书组织施工。
第六条施工作业指导书主要编制依据1.国家和铁路总公司颁布的验收标准和施工技术规程;2.施工图设计文件;3.合同及相关协议;4.国家级工法和成熟的施工工艺;第七条施工作业指导书的主要内容1.适用范围:明确施工作业指导书适用工程类别、地质、环境等作业条件。
对特殊地质等条件有不适合情况时,应予说明。
2.作业准备:说明作业开始应具备的条件和应完成的工作,包括技术准备、人员配备、机械设备及工器具配备、材料、试验等。
3.技术要求:明确工程类别和项目应达到的技术指标、相应的技术标准。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说明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内部施工段落划分,各组成部分的作业程序和先后顺序。
5.施工要求:分解说明作业方法、采取的相关措施,需要控制的内容和参数。
6.劳动组织:说明建设项目的劳动力组织方式,完成施工项目需要的人员构成、数量、使用安排和作业指标。
7.材料要求:说明完成施工项目的材料种类、型号、数量和使用计划、相关技术要求。
8.设备机具配置:说明施工项目需要的设备、机具的型号、性能和数量。
工艺流程管理办法工艺流程、生产工艺管理办法一、目的:为了深入技术交底工作,有效的加强质量管理及质量控制,深入员工质量意识及标准作业,特制度本管理办法。
二、适应范围:适用于公司内各种产品的生产加工,凡是生产加工的产品必需有工艺流程卡和生产工艺。
三、工艺流程单及生产工艺的编写:1、由技术部根据所需生产的产品,对应图纸详细编制、审核、批准工艺流程单及生产工艺。
2、客户提供的图纸由技术部编制工艺流程单。
四、工艺流程单及生产工艺的内容:1、在编制工艺流程单及生产工艺时,必需对应相关图纸及工艺流程单、生产工艺制式要求编制。
2、内容包括:零件名称、图号(图纸没有图号可不填写),材料、数量和每道工序的主要加工内容,加工先后顺序、重点保证的尺寸、公差,加工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等。
3、各工序操作工应对应工艺流程单的工序要求进行工作,并填写各操作人员的名字。
4、检验员在每道工序完工后检验并填写自己的名字、日期;如果有质量问题,应该填写清楚并及时向上级反映,确认质量问题已经解决好后方可流转下序。
五、工艺流程单的流转与执行、监督:1、由技术部编制好工艺流程单并审核后,附在相对应的生产工艺及图纸上交到生产部,由生产部登记后统一下单。
2、生产部接到图纸后,必需确认、审核生产工艺、图纸和生产工艺流程单是否齐全,然后登记,再根据工艺流程单的加工内容统一下单。
如果生产工艺没有相对应的工艺流程单,生产部则不予登记下单,并责成相关人员编制好工艺流程单后再登记下单。
3、生产工艺和工艺流程单到车间后,各工序相关人员先对应生产工艺查看工艺流程单,详细了解各自要加工的内容后再生产加工,待完工,检验检查后,将生产工艺交生产部,工艺流程单与产品一起转入下道工序。
4、产品转入下道工序时,要确认产品数量和工艺流程单是否齐全,产品有没有检验,工艺流程单是否签字,如果没有检验和签字,要及时要求检验和签字,确认该工序完工后将产品与工艺流程单一起转入下道工序。
生产工艺流程管理规范一、引言生产工艺流程是指将原材料转化为最终产品的一系列工序和操作步骤。
为了确保生产过程的高效性、安全性和质量稳定性,制定生产工艺流程管理规范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旨在详细描述生产工艺流程管理规范的要求,以确保生产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二、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所有生产工艺流程的管理,包括但不限于制造业、加工业等各个领域。
三、术语和定义1. 生产工艺流程:将原材料转化为最终产品的一系列工序和操作步骤。
2. 工艺参数: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关键参数,如温度、压力、速度等。
3. 标准作业程序(SOP):规定了工艺流程中每个环节的操作步骤和要求。
四、管理要求1. 工艺流程设计a) 工艺流程应根据产品特性和生产要求进行合理设计,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性、高效性和稳定性。
b) 工艺参数应根据产品质量要求进行设定,并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调整。
c) 工艺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应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2. 工艺参数控制a) 工艺参数应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确保其在规定范围内稳定运行。
b) 对于超出规定范围的工艺参数,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避免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
c) 工艺参数的调整应进行记录和审批,确保调整的合理性和可追溯性。
3. 标准作业程序(SOP)a) 每个工艺流程环节都应制定相应的SOP,并确保其与实际操作一致。
b) SOP应包含操作步骤、操作要点、注意事项等内容,并进行定期更新和培训。
4. 人员培训和资质管理a) 所有从事生产工艺流程操作的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相应的操作资质证书。
b) 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c) 对于工艺流程中的关键岗位,应设立相应的技术岗位,确保操作的专业性和可靠性。
5. 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a) 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b) 定期开展工艺流程的评估和改进,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c) 建立质量问题反馈机制,及时处理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工艺操作管理办法一、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工艺操作流程、提高操作效率和质量,保证生产工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制定本工艺操作管理办法。
本办法依据《企业生产管理规范》及相关国家标准。
二、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本企业的生产车间,包括原料准备、加工操作、设备操作和产品包装等环节。
三、主要内容3.1 工艺操作流程1. 准备原料:按照工艺要求准备所需原料,并进行必要的检验和测试。
2. 加工操作:根据工艺流程,对原料进行加工处理,包括分割、研磨、混合等操作。
3. 设备操作:操作相关设备,进行调试、启动和运行,保证设备正常工作。
4. 产品包装:将加工好的产品进行包装,并进行质量检验,包装合格后进行标识和储存。
3.2 操作人员要求1.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经过相关培训。
2. 操作人员应了解工艺操作流程和相关规范,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3. 操作人员应熟悉使用各类设备,保证设备的正常操作。
3.3 质量控制1. 原料检验:对准备的原料进行必要的检验和测试,确保原料符合质量标准。
2. 加工过程控制:监控加工操作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及时调整工艺参数,保证产品质量。
3. 产品检验:对加工好的产品进行全面的质量检验,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4. 不良品处理:对不合格品进行分类、记录和处理,及时采取纠正措施,防止不良品流入市场。
3.4 安全管理1. 操作人员必须遵守相关安全规章制度,使用安全防护设备。
2. 对于危险品和危险工艺,必须制定相应的操作流程和应急预案。
3. 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四、操作记录和文件管理1. 进行工艺操作时,必须按照要求填写操作记录,包括原料检验记录、加工参数记录、产品质检记录等。
2. 操作记录必须按照规定的格式、要求进行填写,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3. 操作记录和相关文件必须妥善保存,便于随时查阅和追溯。
五、责任与追究1. 工艺操作管理由生产部门负责,建立管理制度和监督检查机制。
生产工艺流程管理规范引言概述:生产工艺流程管理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
本文将介绍生产工艺流程管理的规范要求,包括流程规划、流程控制、流程改进、流程监控和流程评估。
一、流程规划1.1 确定生产工艺流程:根据产品特性和生产要求,确定生产工艺流程,包括原材料准备、加工工序和检验环节等。
1.2 制定流程标准:制定标准化的工艺流程,明确每一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包括工艺参数、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点等。
1.3 设计流程图:将工艺流程用流程图的形式表达,清晰地展示每一个环节的顺序、关系和流向,便于操作人员理解和执行。
二、流程控制2.1 建立操作指导书:编制详细的操作指导书,包括每一个环节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安全要求等,确保操作人员按照规范进行生产。
2.2 制定质量控制计划:确定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点,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计划,包括检验方法、检测设备和抽样标准等,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2.3 实施过程监控:通过实时监控设备和数据采集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确保生产过程稳定可控。
三、流程改进3.1 定期开展流程优化:定期评估工艺流程的效率和质量,发现问题和瓶颈,并进行改进,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2 引入新技术和设备:及时了解和引进新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优化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3 培训操作人员:定期进行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操作和掌握新的工艺流程。
四、流程监控4.1 建立指标体系:制定流程监控的指标体系,包括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安全环保等指标,用于评估和监控工艺流程的运行情况。
4.2 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对工艺流程进行监控和分析,发现问题和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4.3 建立预警机制:建立工艺流程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预防潜在的问题和风险,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和可靠。
工艺执行管理办法(含5篇)第一篇:工艺执行管理办法《工艺执行管理办法》一、目的:为了提高公司产能、产品质量、工艺的执行力度,同时对产品的稳定性、可操作性、产品生产过程中一次合格率进一步提升,健全工艺管理,加强生产责任制,严肃工艺纪律,以实现优质、高产、低耗、安全的目的,特制订本管理办法二、范围:制造部一线员工及管理人员三、职责1、员工执行工艺需保证以下几点1.1各生产工序的操作者,应熟练掌握本岗位的工艺操作规程1.2在加工前应按工艺规程对本工序的加工条件进行检查及调整以达到规定要求1.3当因生产条件变更或遇有技术疑难问题时,应及时向所属线长报告,由线长协调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或调整后方可继续加工2、线长监督管理工作需做到2.1负责所管辖的生产线所有工序的工艺执行情况的监督。
2.2负责所管辖的生产线所有工序工艺的有效性及可操作性,当发现错误或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时应及时向技术部报告,由技术部工艺员负责对原工艺文件进行更改。
2.3对工艺装备所需的刀、夹、量、辅要做到心中有数,随时关注使用情况。
2.4负责配合巡检、技术、品质提出的整改措施的执行贯彻。
3、巡检组长监督需做到以下几点3.1负责记录首件一交合格率员工的记录工作(包括错检、漏检、敷衍了事乱填等违规现象)对不符合要求的员工提出考核。
3.2负责抽检工序加工质量,发现质量问题有权利要求停机整改,并报于部门。
3.3负责作业指导书、生产工艺的落实,首件检查和在线巡检工作。
3.4发现现场专用量具与卡尺、千分尺等量具检测尺寸不符应及时反馈到班组进行校对。
3.5对易出问题的工序加大抽检力度。
4、副部长需做到以下几点4.1负责检查各线线长工艺检查执行情况,对不符合要求的线长进行考核。
4.2负责组织对各线工艺进行抽检。
4.3负责对车间员工进行工艺教育,并对工艺纪律的贯彻情况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贯彻工艺纪律四、工艺纪律检查1、员工规定内容考评项目对本工序工艺不清楚、理解错误、(不知道加工具体内容考核标准降当日工资的50%备注序号 1 工艺熟悉程度尺寸是哪些、公差范围、使用的工艺装备有哪些等)工艺文件需做到与实际加工产品的统一、完整、清晰、整洁。
工艺操作标准管理制度工艺操作标准管理制度是一种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工艺操作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它主要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的标准化操作程序,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和一致性。
本文将对工艺操作标准管理制度的背景、目的和重要性进行详细的阐述。
背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工艺操作是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
如果工艺操作不规范、不一致,将会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甚至产生严重的质量问题。
传统的管理方法主要依赖经验和个人能力,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无法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工艺操作标准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目的工艺操作标准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和一致性。
通过制定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可以规范操作人员的行为,减少人为失误的可能性,并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工艺操作标准管理制度还可以为企业的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提供重要的依据。
通过对工艺操作的规范化管理,企业可以不断改进工艺流程,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重要性工艺操作标准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降低产品的不合格率和返工率。
通过制定标准化的工艺操作程序,可以避免因操作不规范而引起的质量问题,减少产品的缺陷率和废品率。
其次,工艺操作标准管理制度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可以帮助操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生产时间,提高产量。
此外,工艺操作标准管理制度还可以为企业的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提供重要的依据。
通过对工艺操作的规范化管理,企业可以不断改进工艺流程,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最后,工艺操作标准管理制度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的标准化操作程序,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实现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建立和执行工艺操作标准管理制度的关键因素建立和执行工艺操作标准管理制度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以下是建立和执行工艺操作标准管理制度的关键因素:首先,企业要重视质量管理,树立质量意识。
企业的领导要强调质量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工艺流程与作业标准管理办法全文目录1.总则 (1)1.1.制定目的 (1)1.2.适用范围 (1)1.3.权责单位 (1)2.工艺流程图 (1)2.1.定义 (1)2.2.工艺流程图使用之符号 (2)2.3.工艺流程图之制作 (2)3.作业标准书 (3)3.1.定义 (3)3.2.作业标准书之制作 (3)作业标准书模板 (4)1.总则1.1.制定目的规范制造工艺流程与作业标准的制定和使用,使之有章可循。
1.2.适用范围凡产品制造加工工艺流程与作业标准之事宜,悉依本办法执行。
1.3.权责单位1) 生技部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起草工作。
2) 总经理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核准。
2.工艺流程图2.1.定义工艺流程图又称作业流程图或制造流程图,是一种图示方法,用简化之工程符号将制造加工程序之先后关系表示出来。
一份工艺流程图通常包括下列项目:1) 工序符号。
2) 工序名称。
3) 作业人数。
4) 相关技术标准或作业标准。
5) 管制项目(包括制造条件与品质特性)。
6) 标准时间。
7) 平衡状态。
2.2.工艺流程图使用之符号1) ○:代表操作(或称作业)凡物体被改变任何物理或化学性质,或装上另一物体,或从另一物体上拆下,均谓之“操作”或“作业”。
2) □:检验为了查明品质特性与规格之异同,对于产品数量及品质进行测量、试验、比较或证明,称为“检验”,用“□”表示数量之检验,用“◇”表示品质之检验,用“◎”表示操作又兼检验(自检)。
3) ▽:贮存即物品之保存或等待。
:延迟由于预定之一行动未即刻发生,面产生之时间空档为非必要者,称为“延迟”。
在工艺流程图里,此符号不常使用,因其中伴有品质特性或查核点。
:搬运凡有意改变物品之位置,从一处移至另一处,即为“搬运”。
2.3.工艺流程图之制作2.3.1.管理权责1) 生技部负责生产工艺流程图的制作,于新产品正式量产前完成。
2) 工艺流程图原稿由生技部自存,并复制三份,加盖管制章分发生管部、制造部和品管部各一份。
工艺流程与操作规范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企业的生产流程,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特订立本《工艺流程与操作规范制度》(以下简称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内全部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环节。
三、工艺流程管控1.全部工艺流程必需在工艺流程管理系统中登记,并依照标准格式填写相关信息,包含工艺名称、操作步骤、所需设备、操作员、品质要求等内容。
2.工艺流程更改必需提交更改申请,由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
3.工艺流程应定期进行评审和更新,确保其与生产需求和技术进步相适应。
四、操作规范要求1.操作人员必需依照工艺流程的要求进行操作,不得随便更改或省略步骤。
2.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依照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操作,不得怠慢、疏忽或敷衍。
3.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相关证书,确保具备良好的操作技能和操作意识。
4.操作人员在操作前应认真检查设备和工具是否符合要求,并保证其正常运行和完好状态。
5.操作人员应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佩戴相关安全防护用品,并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演练。
6.操作人员应及时处理发生的异常情况,如设备故障、料子短缺等,及时上报并寻求解决方案。
7.操作人员应定期参加品质会议和技术培训,不绝提高自身技能和知识水平。
五、质量掌控1.质量掌控部门负责监督和检查工艺流程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看法。
2.在关键工艺节点和检验环节,设立质量掌控点,由专人负责抽样检查和记录。
3.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和问题工艺流程,必需立刻进行整改,并追溯相关责任人。
4.定期进行产品质量统计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并订立改善措施。
六、培训和评估1.依据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组织相关培训和学习,确保操作人员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要求。
2.建立操作人员绩效评估机制,依据操作规范的执行情况和生产质量,对操作人员进行绩效评估,激励优秀人员,整改和培训不合格人员。
3.定期对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进行评估和审查,确保其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工艺管理制度及工艺流程管理办法(试行)一、总则1.生产工艺是产品生产的方法和指南,是计划、调度、质量管理、质量检验、原材料供应、工艺装备和设备等工作的技术依据。
2.工艺管理是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质、高效、低耗和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手段。
3.工艺管理工作由工区质检部工程部负责。
4.适用范围:适用于白银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全体生产人员,生产管理员和与生产相关的其他人员。
二、工艺管理制度1.工艺文件的编写工作由工程部负责,并按工艺文件要求编写工艺质量要求。
2.工艺文件的编制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必须有编制、审核、批准手续,下发要有发文登记。
3.生产过程必须符合工艺要求,不得随意改变工艺。
4.工艺更改必须有变更申请,由总工程师审批方可进行,不得随意变更。
5.凡是工艺文件出现的差错,应由工程部和质检部负责,凡属不按工艺文件生产而出现的差错,应由班组及操作者负责,追查其责任。
6.工程部、安质部及工班长应不断对各班组操作人员进行工作纪律教育,严格按工艺标准监督工艺执行。
三、工艺流程检查管理办法1.工艺管理制度由质检部和工程部负责2.每次对各工班作业程序、作业方法、工艺标准是否符合管廊生产工艺文件要求进行考核。
考核办法如下:(1)基坑工程(每30米或者每次施工)(2)垫层工程(每30米或者每次施工)(3)底板钢筋工程(每30米或者每次施工)(4)底板模型工程(每30米或者每次施工)(5)底板混凝土工程(每30米或者每次施工)(6)墙身及顶板钢筋工程(每30米或者每次施工)(7)墙身及顶板模型工程(每30米或者每次施工)(8)墙身及顶板混凝土工程(每30米或者每次施工)四、奖励标准1、合理化建议被采纳给与100-200元/人次奖励;2、及时防止(制止)了较严重不合格品产生100-500元/人次奖励;六、工艺管理流程检查记录表附后工艺管理流程检查记录表检查段:1.基坑工程﹝桩号:﹞检查日期:检查段:2.垫层工程﹝桩号:﹞检查日期:检查段:3.底板钢筋工程﹝桩号:﹞检查日期:检查段:4.底板模型工程﹝桩号:﹞检查日期:检查段:5.底板混凝土工程﹝桩号:﹞检查日期:检查段:6.墙身及顶板钢筋工程﹝桩号:﹞检查日期:检查段:7.墙身及顶板模型工程﹝桩号:﹞检查日期检查段:8.墙身及顶板混凝土工程﹝桩号:﹞检查日期。
工艺布置管理制度及流程范文工艺布置管理制度及流程一、引言工艺布置是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工艺布置可以保证施工过程的高效进行,提高施工质量和工期的控制。
为了加强工艺布置的管理,制定本工艺布置管理制度及流程,以规范和促进施工工艺布置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二、管理原则1. 合理性原则:工艺布置应符合工程设计文件的要求,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2. 统一性原则:工艺布置应符合施工总体方案和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要求。
3. 系统性原则:工艺布置应具备完整的施工工艺流程,环环相扣,相互衔接。
4. 安全性原则:工艺布置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环境。
三、职责及权限1. 工程部门负责工艺布置的组织实施,包括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关键节点的确定。
2. 监理部门负责对工艺布置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3. 施工班组负责按照工艺布置方案进行实际施工,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的控制。
四、工艺布置流程1. 施工总体方案的制定:根据工程设计文件和相关规范,制定施工总体方案,明确施工工艺流程和关键节点。
2. 施工工艺布置方案的编制:根据施工总体方案,编制具体的工艺布置方案,包括施工方法、施工工序和设备布置等。
3. 工艺布置方案的审批:工艺布置方案需经工程部门审批,确保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4. 施工班组组织:根据工艺布置方案,施工班组进行组织,明确施工任务和责任。
5. 施工现场准备:施工前必须做好现场准备工作,包括场地平整、施工道路的清理和施工设备的调试等。
6. 实际施工:按照工艺布置方案,组织实际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的控制。
7. 施工记录和验收:施工过程中需做好施工记录,包括施工日志、施工图纸更新和工艺变更等。
施工完成后,进行施工质量验收和工艺布置的评估。
五、工艺布置管理要求1. 工艺布置应符合施工总体方案和工程设计文件的要求,不得随意更改。
2. 工艺布置方案应在施工前完成并经过审批,任何更改需重新审批。
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管理规定一、目的本规定旨在规范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的管理,确保工艺流程的顺利进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所有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管理,包括但不限于生产线上的工艺流程、产品配方和生产参数等。
三、管理要求1. 工艺流程设计a. 工艺流程应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进行设计,确保能够满足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要求。
b. 工艺流程设计应详细考虑各个工序的先后次序以及工艺参数的设定。
c. 工艺流程的设计应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和批准,并进行及时更新和调整。
2. 工艺参数管理a. 各工序的工艺参数应明确规定,包括但不限于温度、压力、时间等。
b. 工艺参数的设置应在设定的范围内,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c. 工艺参数的变更应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并进行记录和追溯。
3. 工艺流程控制a. 生产班组应根据工艺流程进行操作,确保每个工序按要求进行。
b. 工艺流程的控制应结合设备操作和工艺参数设置,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c. 工艺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应进行监控和记录,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
4. 工艺流程改进a. 针对工艺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及时进行改进和优化。
b. 工艺流程的改进应经过相关部门的评估和验证,确保改进后的工艺流程能够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5. 文档记录管理a. 工艺流程相关的文档应进行管理和归档,包括但不限于工艺流程图、工艺参数表和操作记录等。
b. 文档记录应保存完整,并定期进行备份和存档,以备审查和追溯需要。
四、责任与监督1. 部门负责人应对本规定的执行负主要责任,并确保相关人员掌握并遵守规定。
2. 内部审核人员应定期对工艺流程管理情况进行审核,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3. 监督检查部门应对工艺流程管理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规定的有效执行。
五、附则1. 本规定的解释权归企业所有,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修订。
2.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并替代之前的相关规定。
六、结束语本规定的出台旨在规范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的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第二条:作业标准管理办法为使车间达到有序生产,特指定本作业标准(或称操作规范),管理办法由生产部制,车间作业班组为贯彻落实单位。
本办法需经主管生产经理审核,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其作业标准(操作规范)按工序划分,分为以下五个:(一)制衬工序作业标准(操作规范)(二)缠绕工序作业标准(操作规范)(三)固化工序作业标准(操作规范)(四)修整工序作业标准(操作规范)(五)脱模工序作业标准(操作规范)(一)制衬工序作业标准(操作规范)(1)吊车将模具平稳吊到制衬站台。
观察模具有无损伤,进行修补。
(2)平稳转动模具,给表面上脱模蜡,抹匀,擦拭,浸透。
(3)检查原材料是否齐备,包括塑料薄膜、表面毡、针织毡、网格布等。
(4)底层铺设缠绕聚乙烯塑料薄膜一层。
压口20—30MM.紧密、均匀、无悬空气泡。
(5)将内衬树脂均匀淋浇于模具表面,用纸板刮匀,随后缠表面毡一层。
压口15MM。
树脂含量不低于90%.浸透树脂,缠紧压实。
(6)均浇树脂,脂量充沛(70%),刮匀,缠针织毡一层,压口15MM。
压实无气泡。
(7)缠完针织毡后,立即网格布一层。
对口缠,不留间隙,压口应小于5MM.(8)即使回收原材料,充分利用,内衬完安全吊往固化站固化。
打扫现场。
(二)缠绕工序作业标准(操作规范)(1)将固化好的衬模平稳吊往缠绕机上,观察制衬面有无突出固化物,进行修整处理。
(2)检查原材料是否齐备,包括:缠绕纱、树脂(包括固化剂、促进剂)、石英砂等。
(3)启动程控机械,观察是否于模芯相符,机械设备(平行小车、砂传送带、缠绕机)运行是否正常,全部就绪,放可进入正常作业。
(4)按照工序要求,定人定岗,有岗必有人,人齐再开工。
(5)按照工艺方案,分层有序工作,无论环向、交叉、夹砂,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生产。
(6)伴随每道工序,即使回收原材料,充分利用。
(7)分层缠绕工序完后,即使将生产标签放在合适位置,便于质检。
(8)安全将缠好管道平稳吊王固化站固化。
工艺流程管理规章制度细则一、引言工艺流程是指将原材料经过一系列加工和制造过程,最终转变为成品的过程。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工艺流程的管理对于确保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工艺流程管理,维护生产秩序,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制定工艺流程管理规章制度是必要且重要的。
二、目的与基本原则1. 目的:制定工艺流程管理规章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统一和优化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保障生产安全;2. 基本原则: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安全。
三、工艺流程管理规章制度内容1. 工艺流程确认与变更:(1)工艺流程应根据产品特性和质量要求进行确定,确保工艺可行性和合理性;(2)变更工艺流程应提交申请,并经有关部门评审批准后方可执行。
2. 工艺设备操作规范:(1)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操作,禁止私自调整设备参数;(2)对于工艺设备的清洁和维护,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
3. 材料和工艺参数控制:(1)选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材料,严禁使用过期或者不合格的材料;(2)工艺参数应在规定范围内进行控制,不得超过或低于限定值。
4. 外协加工和外购件管理:(1)外协加工件和外购件应符合产品要求,接受质量把关;(2)有关外协加工和外购件应签订合同,明确双方责任和质量标准。
5. 工艺流程记录和报告:(1)工艺流程的每一步操作应正确记录,确保信息准确和完整;(2)工艺流程报告应及时提交相关部门,供参考和总结。
6. 工艺流程培训与考核:(1)对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工艺流程培训,确保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2)定期进行工艺流程考核,及时发现和纠正不符合规定的情况。
7. 异常处理与改进:(1)对于出现的工艺流程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并记录;(2)对于工艺流程中的改进点,应主动收集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评估和实施。
四、执行与监督1. 执行:(1)工艺流程的执行由相关部门负责,确保其得到有效的落实;(2)对于不按规定执行工艺流程的,应进行相应的纠正和处理。
生产工艺流程管理规范引言概述:生产工艺流程管理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成本控制和生产效率。
为了确保生产工艺流程的顺利进行,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制定和遵守一套规范的管理措施是必要的。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生产工艺流程管理规范。
一、工艺流程规划1.1 确定产品工艺路线:根据产品的特性和需求,确定产品的工艺路线,包括原材料选择、加工工艺和装配流程等。
1.2 制定工艺文件:制定详细的工艺文件,包括工艺流程图、工艺参数和工艺操作规范等,确保工艺流程的可操作性和可追溯性。
1.3 定期评估和优化工艺流程:定期评估工艺流程的效果和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设备管理2.1 设备选型和采购:根据工艺流程的要求,选择适合的设备,并进行采购。
确保设备的性能和质量符合工艺流程的要求。
2.2 设备维护和保养:建立设备维护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寿命。
2.3 设备更新和升级:根据工艺流程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和升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人员培训3.1 培训计划制定:制定全面的培训计划,包括新员工培训、技能培训和安全培训等,确保员工具备相关的工艺流程操作和管理知识。
3.2 培训实施和评估:按照培训计划,组织培训活动,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
3.3 培训记录和档案管理:建立培训记录和档案管理制度,记录员工的培训情况和成绩,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
四、质量控制4.1 质量检验和测试:制定严格的质量检验和测试标准,对产品进行全面的检验和测试,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4.2 不良品处理:建立不良品处理流程,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分类和处理,及时追溯和纠正问题,防止不良品流入市场。
4.3 过程监控和改进:建立过程监控机制,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持续改进生产工艺流程。
五、风险管理5.1 风险评估和预防:对生产工艺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防,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降低风险对生产的影响。
工艺标准化管理规范引言概述:工艺标准化管理规范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制定并执行一系列的标准化管理措施,以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通过遵循工艺标准化管理规范,企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满足市场需求。
本文将详细阐述工艺标准化管理规范的五个部份。
一、工艺流程的标准化管理1.1 制定详细的工艺流程图:企业应根据产品的特点和生产要求,制定详细的工艺流程图,明确每一个生产环节的操作步骤和要求。
1.2 确定工艺参数:企业应根据产品的性能要求和市场需求,确定合理的工艺参数,包括温度、压力、速度等,以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性。
1.3 设立工艺标准文件:企业应编制并完善工艺标准文件,明确每一个工艺环节的要求、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以供生产人员参考和执行。
二、设备的标准化管理2.1 设备的选型和采购:企业应根据生产需求和工艺要求,选择适合的设备,并确保设备具备稳定的性能和可靠的质量。
2.2 设备的维护保养:企业应建立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保养,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3 设备的校准和验证:企业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和验证,以确保设备的测量准确性和工作性能符合要求。
三、材料的标准化管理3.1 材料的采购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的材料采购管理制度,选择合格的供应商,并对采购的材料进行质量检验,确保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3.2 材料的存储和保管:企业应建立材料存储和保管制度,对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标识和储存,以防止材料受到污染或者损坏。
3.3 材料的使用和追溯:企业应对材料的使用进行记录和追溯,确保所使用的材料符合标准要求,并能够追溯到原始的供应商和批次。
四、人员的标准化管理4.1 培训和教育:企业应定期对生产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工艺标准化管理的意识和技能水平。
4.2 岗位责任和权限:企业应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责任和权限,确保每一个人员按照标准化管理的要求履行自己的职责。
4.3 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企业应建立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对符合标准化管理要求的人员进行奖励和激励,提高其积极性和责任感。
工艺流程与作业标准管理办法
1.总则
1.1.制定目的
规范制造工艺流程与作业标准的制定和使用,使之有章可循。
1.2.适用范围
凡产品制造加工工艺流程与作业标准之事宜,悉依本办法执行。
1.3.权责单位
1)生技部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起草工作。
2)总经理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核准。
2.工艺流程图
2.1.定义
工艺流程图又称作业流程图或制造流程图,是一种图示方法,用简化之工程符号将制造加工程序之先后关系表示出来。
一份工艺流程图通常包括下列项目:
1)工序符号。
2)工序名称。
3)作业人数。
4)相关技术标准或作业标准。
5)管制项目(包括制造条件与品质特性)。
6)标准时间。
7)平衡状态。
2.2.工艺流程图使用之符号
1)○:代表操作(或称作业)
凡物体被改变任何物理或化学性质,或装上另一物体,或从另一物体上拆下,均谓之“操作”或“作业”。
2)□:检验
为了查明品质特性与规格之异同,对于产品数量及品质进行测量、试验、比较或证明,称为“检验”,用“□”表示数量之检验,用“◇”表示品质之检验,用“◎”
表示操作又兼检验(自检)。
3)▽:贮存
即物品之保存或等待。
4) :延迟
由于预定之一行动未即刻发生,面产生之时间空档为非必要者,称为“延迟”。
在工艺流程图里,此符号不常使用,因其中伴有品质特性或查核点。
5)
凡有意改变物品之位置,从一处移至另一处,即为“搬运”。
2.3.工艺流程图之制作
2.3.1.管理权责
1)生技部负责生产工艺流程图的制作,于新产品正式量产前完成。
2)工艺流程图原稿由生技部自存,并复制三份,加盖管制章分发生管部、制造部
和品管部各一份。
3)生管部依工艺流程图编排生产计划,制造部依工艺流程图安排作业分工,品管
部依工艺流程图安排品质管制点。
4)各部门对工艺流程图有意见或建议时,可向生技部提出技术变更申请。
2.3.2.工艺流程图之写法
1)工序与检验名称
找出生产过程之主要流程为基干,从原料或零件开始到成品为止之整个过程,垂直
地记录下来,其他副流程依进入主流程之先后次序,从旁边插进。
2)工序符号
在各工序与检验站名称左边标注上各种符号,如“O”
3)原料、材料或零件
原材料及零件加入,利用水平线连接于工序符号之左边,线上写上原材料或零件之
名称,需要时可在线下规格。
4)作业人数
在工序或检验站右边填上标准作业人数。
5)管制项目与查点
管制项目包括每一工序之查核点及管制特性,写在工序名称之右边,逐一列明,在
符号之右边所列者均为检验站之检验项目或管制项目,O符号之右边所列者大都为
查核点。
6)相关之技术标准或作业标准
此栏填上每一作业工序依据之作业指导书编号或技术标准编号。
3.作业标准书
3.1.定义
作业标准书,又称作业指导书或工艺标准书,是将作业方法、步骤及其标准,用图、表、照片以及简洁之文字表示出来,供作业人员了解,以规范作业动作之技术文件。
作业标准书一般应包括下列项目:
1)产品名称、工序名称。
2)产品简图或作业照片。
3)操作说明及注意事项。
4)使用物料名称、规格、数量。
5)使用设备、工装夹具。
6)检验项目、规格、标准。
7)标准工时。
8)标准不良率。
3.2.作业标准书之制作
3.2.1.管理权责
1)生技部负责作业标准书的制作,于新产品正式量产前完成。
2)作业标准书原稿由生技部自存,并复制两份,加盖管制章后分发制造部、品管
部各一份。
3)制造部依作业标准书训练员工,并作为员工作业执行之标准规范;品管部在制
程品质管制中,以作业标准的执行作为查核的重点之一。
4)各部门对作业标准书有意见或建议时,可向生技部提出技术变更申请。
3.2.2.作业标准书之填写
1)产品名称、工序、工序名称
填入加工之产品名称、作业工序之名称,并与工艺流程图之作业工序名称一致。
2)图示
画上本工序之主要简图,或用照片演示本工序作业内容,便作业者明白作业原理。
3)操作说明及注意事项
填入本工序操作步骤,并逐一陈述作业要领,产将作业中之重要注意事项同时标出(可参照工艺流程图)。
4)使用物料
应明确本工序所使用的设备、工装夹具之名称、规格、数量。
5)使用设备、工装夹具
应填写本工序所使用的设备、工装夹具之名称、规格、数量。
6)检验项目
填写本工序自检的项目、检验的标准或规格尺寸,以及检验方法,必要时注明检验工具。
7)标准工时
应填写本工序之标准工时,必要时换算成标准产量一并填入。
8)标准不良率
填写本工序之标准不良率。
作业标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