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
- 格式:docx
- 大小:58.78 KB
- 文档页数:17
第7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1.计算: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食物链。
假设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70000kg,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kg肉,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
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答:林德曼定律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的能量流动过程中,后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约为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
所以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传到后一营养级的能量是:70000×10%=7000(kg)即进入到兔子的能量是7000kg。
同理,兔子的能量传到后一营养级时的能量是:7000×10%=700(kg)由于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kg肉,所以,该灌丛最多能养活2只狼。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怎么循环的,能量是怎么流动的?答:(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处于不断的流动之中的能量流动不仅使生态系统各个部分都能获得能量,保持稳定性,而且使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建立联系。
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来完成的如绿色植物把太阳能转化成生态系统内部的能量,而食草动物又把绿色植物中的能量转移到第二营养级上,食肉动物又把能量转移到第三营养级。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逐级流动下去。
③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亡。
由于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过程,始终是从能量较丰富的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重要原则是“十分之一”法则即在能量流动过程中,前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转移给后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效率一般为10%左右,其它的能量通过散热或呼吸、排泄等形式输出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各种物质和元素从环境到生物,又从生物到环境的这种往返不停的运动。
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各种化学元素,通过食物链不停地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反复利用,如氧、碳、氮、磷等元素。
第2篇各圈层的组成、结构、运动与特征一、名词解释1.克拉克值答:克拉克值是指地壳元素丰度,是根据各种岩石的化学成分用加权平均法求得的,通常用重量百分数(%)或g/t表示。
由美国学者克拉克提出,并由此得名。
2.岩石答:岩石是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集合而成的地质体,。
岩石具有一定的结构构造,也有少数包含有生物的遗骸或遗迹。
其中由可供开采的有用矿物组成的集合体称为矿石。
岩石按其成因主要分为三大类:沉积岩、岩浆岩(火成岩)、变质岩。
3.矿物答: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者还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它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4.岩浆岩答:岩浆岩是上地幔的高温熔融岩浆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甚至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
当岩浆沿着岩石圈破裂带上升而侵入到地壳中时,称为岩浆侵入活动,由此冷凝结晶而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当岩浆喷出地面时,称为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由此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称为火山岩或喷出岩。
5.沉积岩答: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四个阶段。
6.变质岩答:变质岩是指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的岩石。
这种过程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7.层理答: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
层理可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
8.基性岩答:基性岩是岩浆岩的一种,是指二氧化硅含量介于45~52%的岩石,主要由辉石、钙斜长石和少量橄榄石和角闪石组成,如辉长岩、玄武岩。
9.平行不整合答:平行不整合是指在沉积过程中,地壳运动使沉积区上升,受到剥蚀,沉积作用间断,后来又下沉接受沉积,使其间缺失部分地层,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1. 大气层:- 对流层:位于地球表面上方约10-15公里的大气层,其中包含了大部分的气候现象和天气变化。
对流层中的空气循环形成了风和气候系统。
-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15-50公里,大气层中的气流基本上是水平流动的。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起到了屏蔽紫外线辐射的作用。
-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20-50公里,含有大量的臭氧分子,起到过滤紫外线的作用,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辐射的伤害。
2. 水体:- 海洋:地球表层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约71%,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海洋对调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提供食物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海洋中的洋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也对地球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 湖泊:地球表层的湖泊是由淡水组成的水体,对于维持地区的水循环、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
湖泊中的水质和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周围环境和生物群落有着重要影响。
- 河流:地球表层的河流是水体在陆地上流动的一部分,它们对于水循环、土壤侵蚀和提供淡水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河流的水量和水质对周围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有着重要影响。
- 冰川:地球表层的冰川是由积雪和冰形成的,它们对于地球的水循环、气候调节和海平面的变化等有重要影响。
冰川的融化速度和冰川水资源的变化对地球气候和水资源分配有着重要影响。
3. 陆地:- 大陆:地球表层的大陆是由地壳构成的陆地部分,包括七大洲和一些岛屿。
大陆上的地形地貌多样,包括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
大陆地壳的构造和地质活动对地球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演化有着重要影响。
- 植被:地球表层的植被是陆地上的植物群落,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
植被对于土壤保持、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起着重要作用。
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受到气候、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 土壤:地球表层的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和有机物分解形成的,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同时也是水分和养分的储存和传递介质。
使用方法:1.下载本文档,用打开2.按“”打开“查找”功能3.复制黏贴题目中的部分内容,就会自动跳转到那一题,就可以看到答案了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已完成 100.0分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是()。
(1.0分)1.0 分A、南森B、奥特柳斯C、霍姆斯D、魏格纳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2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是向()偏。
(1.0分)1.0 分A、左B、右C、南D、北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3我国的径流带的变差系数最大的区域位于()地区。
(1.0分)1.0 分A、西南B、东南C、西北D、东北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4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自然地理学采用()的观点和方法()。
(1.0分)1.0 分A、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B、系统的、微观的、区域联系的C、D、系统的、综合的、微观的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5一般来说,与滑坡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1.0分)1.0 分A、岩石圈的结构B、岩石圈的性质C、降水的多少D、降水的成分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6自然地理学是()的核心学科。
(1.0分)1.0 分A、地球系统B、地球内部系统C、地球表层系统D、地球表层自然系统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7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损失比印度和斯里兰卡小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1.0分)1.0 分A、距离较远B、海拔较高C、受苏门答腊岛的遮挡D、大陆架较长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8生态系统中,存在流动的不包括()。
(1.0分)1.0 分A、物质B、能量C、信息D、9下列地区中细菌数量最多的是()。
(1.0分)1.0 分A、林地B、绿化公园C、街道D、百货商店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10北半球的岩石圈总体上是向()漂移的。
(1.0分)1.0 分A、东B、南C、西D、北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11下部是岩石,上方是沉积物的阶地类型是()。
第9章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1.在海岸均衡剖面塑造过程中,水与岸坡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答:在海岸均衡剖面塑造过程中,水与岸坡是相互作用的。
(1)在波浪作用下,近岸水质点做往复运动。
当波峰来临时,水质点向岸运动,近底层产生向岸的水流;当波谷来临时,水质点向海运动,近底层产生向海的水流。
水下岸坡近水底的泥沙颗粒,在波浪的作用下做往复运动。
(2)假设原始水下岸坡是一个微微向海倾斜的,由同一粒径的泥沙组成的斜坡,并且波浪前进的方向与海岸垂直及其作用力保持不变,则在水下岸坡上,存在着一个中立线。
(3)中立线的向海一侧,水深较大,波浪变形较小,水质点向岸和向海的移动速度与距离相当。
由于重力的作用,妨碍了泥沙向岸的运动,增大了泥沙向海的位移,泥沙在波浪作用下逐渐向海移动。
(4)中立线向岸的一侧,水深变小,波浪变形强烈,水质点向岸移动速度与距离大于向海的移动速度与距离,超过了重力的影响,每次波浪过后,泥沙都向岸边移动一段距离。
(5)中立线附近,波浪变形产生的向岸(向坡上)的力,正好与重力作用产生的向海(向坡下)的力相抵消。
因此岸坡上的泥沙颗粒在波峰到来时,向岸移动一段距离,波谷到来时又回到原来的位置,泥沙静位移量等于零。
(6)中立线以上,由于泥沙向岸移动,岸坡受侵蚀,侵蚀下来的泥沙被带到岸边堆积形成海滩,使岸坡坡度增大。
当岸坡坡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岸坡上的泥沙所受到的重力下滑力与波浪变形产生的向岸上移的力相平衡,泥沙静位移量变为零。
(7)中立线以下,泥沙向下移动堆积在坡脚形成水下堆积阶地。
由于下部堆积、上部侵蚀,岸坡坡度变缓,重力的作用减弱。
当岸坡坡度变缓到一定程度,岸坡上的泥沙受到的波浪变形产生的向岸上移的力与重力产生的下滑力相平衡,泥沙静位移量变为零。
(8)当岸坡发育到该阶段,整个岸坡上的泥沙的静位移量都为零,岸坡上没有侵蚀也没有淤积,整个剖面处在动态平衡状态,即海岸均衡剖面。
2.从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角度,评述侵蚀循环理论与剥蚀系统模式。
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一、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重要考点详解1. 研究对象:-地形地貌: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如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以及它们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气候:研究地球各地的气候类型、气候变化规律以及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水文:研究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水循环过程以及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
-土壤:研究地球表层的土壤类型、土壤特性以及土壤与植被、水文等的相互作用。
-植被:研究地球上的植被类型、植被分布规律以及植被与气候、土壤等的相互关系。
-动物:研究地球上的动物种类、分布规律以及动物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2. 研究内容:-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地貌类型和地貌演化过程,如山脉的形成、河流的侵蚀和沉积等。
-气候学:研究地球各地的气候类型、气候变化规律、气候系统和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水文学:研究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水循环过程、水文系统和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
-土壤学:研究地球表层的土壤类型、土壤特性、土壤形成过程和土壤与植被、水文等的相互作用。
-植被学:研究地球上的植被类型、植被分布规律、植被生态系统和植被与气候、土壤等的相互关系。
-动物学:研究地球上的动物种类、动物分布规律、动物生态系统和动物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
3. 研究目的:-揭示自然环境的规律:通过研究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揭示地球自然环境的规律性,为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提供科学依据。
-保护自然资源:通过研究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了解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提出合理的资源管理和保护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预测和应对自然灾害:通过研究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掌握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和预测方法,提出减灾和应对措施,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促进地理教育和科普:通过研究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为地理教育和科普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公众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4. 研究意义:-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基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自然环境的规律,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基础性的科学知识。
第5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1.为什么温度分异和湿度分异的方向不同?答:(1)湿度分异是非地带性变化①沿海地区降水丰沛,越往内陆降水越少,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出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规律。
②一般海洋上降水多于陆地;沿海地区降水丰富,而内陆干燥少雨,且越接近海洋的迎风海岸,降水越多,随着向内陆的逐渐深入,湿润程度逐渐减小,降水越来越少,直至形成干旱的沙漠。
③湿润程度向内陆减小的快慢,与陆地的表面形态有直接关系。
比如西欧平原地区,大西洋暖湿气流可长驱直入,形成了世界上范围最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2)温度分异是地带性变化①由于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较多,高纬度地区较少,因此地面产生呈纬度地带性的热力分异规律:低纬度地区温度较高,高纬度地区较低,温度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
②在世界等温线分布图上,等温线的分布大致与纬圈平行,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根据热力分异规律,可以将全球从赤道到极地依次划分为热带、副热带、温带、副寒带和寒带五个热量带。
2.高低纬之间热量是怎么传输的?答:由赤道向极地的高低纬之间的热量传输,主要依靠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及洋流来实现的,并随纬度和季节而异。
(1)从纬度看,全球能量的输送是从南、北纬35°之间的辐射差额正值区向纬度高于35°的负值区输送。
平均而言,输送量以纬度40°附近为最大值。
①热赤道约在5°N,其中显热传输便从此热赤道附近分别向南、向北输送,在纬度20°附近和50°~60°之间达最大值。
②潜热输送约从南、北回归线附近分别向低纬和高纬输送,在纬度10°和40°附近达最大值。
(2)从季节看,冬季高低纬间的温差最大,环流最强,从低纬向高纬输送的热量最多;夏季相反,高低纬间的温差最小,环流最弱,从低纬向高纬输送的热量也最少。
3.温室效应的原理。
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即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入地面,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第1篇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一、名词解释1.地理学答: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系统在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和时间动态等方面相互作用与相互依存机理的科学,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2.地理环境答:地理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地球表层环境。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3.自然地理学答: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动态,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科学。
由于地球表层物质系统及其组成要素的运动与变化过程主要由自然力量和人化了的自然力量所驱动,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因而它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4.自然地理环境答: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是地理环境的一部分。
5.综合自然地理学答: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综合自然特征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有些学者认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就是自然地理学,即不包括部门自然地理学的狭义自然地理学;也有人将综合自然地理学称为景观地理学。
6.LUCC答:LUCC是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与IHDP(全球变化人文计划)两大国际项目确立的共同核心计划,其目的在于提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系统与人类日益发展的生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
研究内容涉及“土地覆盖与全球环境”、“土地利用与全球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人为原因及可能驱动力”等。
7.经济环境答: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自然地理学考研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考研真题精选第1篇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名词解释1地轴冲科院2015研]答:地轴是为研究地球运动而假想的轴。
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始终不停地围绕该轴线运转。
地轴通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南北极点,和地球的自转轨道面赤道面垂直,和地球的公转轨道面斜交。
地轴空间指向:某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自然环境[福建师范大学2014研]答: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
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看自然环境。
3类地行星[西南林业大学2012研]答:类地行星是以硅酸盐石作为主要成分的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类地行星的结构大致相同:主要是铁的金属中心,外层则被硅酸盐地幔所包虱表面一般有峡谷、陨石坑、山和火山。
4大地水准面[西南林业大学2012研]答:大地水准面是指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
在测量工作中,均以大地水准面为依据。
因地球表面起伏不平和地球内部质量分布不匀,故大地水准面是一个寸匕半球较细长,南半球较粗短的不规则曲面。
该面包围的形体近似于一个旋转椭球,称为”大地体”,用来表示地球的物理形状。
5岁差[西南林业大学2012研]答:岁差是地球自转轴的进动引起春分点在黄道上反地球公转方向的缓慢运行, 使回归年比恒星年略短的现象。
在太阳、月亮和其他行星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在空间不断发生变化。
其长期变化使地球自转轴绕看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垂直轴旋转以大约26000年的周期在空间描绘出一个圆锥面,平均半顶角约23.5°。
6地球自转与公转[聊城大学2012研]答:(1)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2)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
1 / 1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圣才电子书
第11章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途径与方式(不限于该教材所列内容)。
答: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途径与方式:
(1)气候的变化,导致海平面的升降、冰川的消长,海平面的升降、冰川的消长通过均衡作用引起岩石圈的变动与调整。
同时,气候的变化,引起地球表层水的分布发生变化,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岩石圈的变动和构造形变。
(2)岩石圈的变动影响气候的变化、海平面的升降与冰川的消长。
它们之间相互反馈、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水-气-岩系统。
(3)岩石圈的变动和构造形变,导致气候的变化、水的分布的变化,以及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同时,导致地球表层物质的重新分配。
不仅会改变大气环流、水圈的结构与轮廓,还会相应地改变地球的转动惯量,从而改变地球的自转速度。
(4)地球自转速度的改变,不仅会引起新的岩石圈的变动,还会通过改变地面水平切向应力改变地表水的分布,通过改变洋流运行速度以及改变大气角动量来改变大气环流和气候。
(5)海平面的升降以及海水温度的变化,导致洋流的变化,从而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导致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变化。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不同的正、负反馈途径与机制。
课程导航走开刷新对于本课程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第五章:大气圈与天气分异规律第六章:水圈与水均衡第七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互相作用第九章:水圈与岩石圈的互相作用第十章:水圈与大气圈互相作用第十一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互相作用第十二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互相作用第十三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互相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第十四章: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第十五章:地表环境展望第十六章:地表环境的规划与管理第十七章: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第一节:平时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识题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第三节: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第四节: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第三节: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构成第二节: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结构第三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第四节: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第一节:岩石圈的构成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第三节:岩石圈的运动第四节: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第五节:结构地貌第六节:岩石圈与人类第一节:大气圈的构成与结构第二节:大气运动第三节:物质输移第四节:能量传输第五节:天气分异规律第六节:大气与人类第一节:水圈的构成第二节:水圈的结构第三节:水圈的演化第四节:水的运动第五节:水分均衡第六节:水圈与人类第一节:生物圈的构成第二节:生物圈的结构第三节: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第四节:生态系统第五节:人与生物圈第一节:岩石风化与天气第二节:岩石圈改动与天气第三节:地貌与天气第四节:沙尘暴与黄土堆积第一节:岩石与水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与流域性质和水系发育第三节:水的散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的形变第四节:结构 - 侵害 - 地貌循环第五节: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第六节:海岸线与海岸带第七节:海啸、泥石流、崩岸、滑坡-水、岩互相作用的实例第八节:河口地貌第一节:水汽与天气第二节:水与天气第三节: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第四节:海气互相作用第一节:天气-海面-冰川-均衡第二节:天气-水的散布-地球自转速度-结构运动或形变第三节:结构运动-大气环流-水份循环第四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互相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第五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互相作用与黄土地貌第一节:生物圈与岩石圈互相作用第二节:生物圈和大气圈互相作用第三节:生物和水的互相作用第四节: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物圈的互相作用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流动与能量均衡第二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迁徙与循环第三节: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区分异规律第四节:土壤与土壤系统第五节:喀斯特作用与喀斯专门貌第一节:天气种类区分与天气环境评估第二节:生物环境分区与评估第三节: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与区划第四节:水资源与水资源散布第五节:土地分类、分级与评估第一节:地表环境展望的原则第二节:岩石圈的变化趋向第三节:大气圈的变化趋向第四节:水圈的变化趋向第五节:生物圈的变化趋向第六节:地球表层环境的变化趋向第一节:环境规划概括第二节:环境规划编制第三节:环境管理及其特点第四节:环境管理的任务与内容第五节:环境管理的手段第六节: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第一节:优化调控概括第二节:优化调控原理第三节:优化调控的门路第四节:优化调控的方法与模型退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一试卷三一、观点解说 ( 每题 2分,共 30 分)1、赤道2、不整合3、泥石流 4 、海陆风 5 、林线 6 、地转倾向力7、信风带 8 、土壤淀积层 9 、喀斯特作用10 、大气辐散 11 、对流层 12 、常绿阔叶林13 、热量带 14 、回归线 15 、赤道辐合带二、简答题(只答重点)(每题4分,合计32 分)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是如何保持其稳固性的。
据延边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5年延边大学考研参考书目及考试科目已经公布,详情如下:参考书目613民族学通论<民族学通论>,林耀华,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宋蜀华,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805社会学概论<社会学概论>,彭华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06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理论与政策概论>,金炳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新编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教程>,彭英明,广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808朝鲜族史<朝鲜族简史>,朴昌昱等,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中国朝鲜族移民史>,孙春日,中华书局,2009年版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朴泰洙、金哲华,科学出版社,2011年<学校教育心理学>,金河岩,科学出版社,2008年<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金哲华、俞爱宗,科学出版社,2011年<中国教育史第三版>,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外国教育史>,周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42汉语言文学综合<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现代文学史>,郭志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当代文学教程>,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古代汉语>,郭锡良,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617文学综合<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四版<中国现代文学史>,郭志刚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文献学>,杜泽逊,中华书局,2008年版<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811中西文论<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李壮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西方文论教程>,朱立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814文献学与古代文学<文献学>,杜泽逊,中华书局,2008年版<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815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816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现代文学史>,郭志刚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621中朝日关系史<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赵毅、赵铁峰、陈旭麓、魏宏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010年版、2002年版<朝鲜简史>,朴真奭、姜孟山,延边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日本史>,吴廷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622东亚史<朝鲜简史>,朴真奭、姜孟山,延边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日本史>,吴廷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802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五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五版613民族学通论<民族学通论>,林耀华,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宋蜀华,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807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五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五版836管理学<管理学>,周三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三版611法学基础综合<法理学第四版>,张文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中国法制史第二版>,曾宪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宪法第三版>,周叶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803法学专业综合<民法>第四版,魏振瀛,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刑法学>第五版,高铭暄、马克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经济法>第四版,杨紫烜,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614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810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613民族学通论<民族学通论>,林耀华,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宋蜀华,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809艺术概论<艺术概论>,王宏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艺术概论>,李树榕、葛丽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632艺术概论<艺术概论第二版>,郑锦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838中外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839音乐基础综合<和声学教程(上下)>,以斯波索宾,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音乐分析教程>,彭志敏,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840音乐基础综合<音乐基础知识问答>,于人豪,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635音乐基础综合<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炤,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619语言文学综合<文学概论>,金虎雄,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语言学概论>,金哲俊,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817比较文学与中外文学史<比较文学>,金宽雄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古代文学>,朴正阳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外国文学(1朝鲜古代文学,2西方文学19世纪之前)>,1许辉勋、蔡美花,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金宽雄、尹允镇,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243英语二外<新概念英语(1、2、3册)>,亚历山大,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244日语二外<新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新标准日本语(中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620语言文学基础理论<语言学基础教程>,戴庆厦,商务印书馆,2006年9月版<语言学概论>,岑运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版820语言综合<朝鲜语语法>,金哲俊、金光洙,延边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标准国语语法>,南基心、高永根,(韩国)塔出版社,2004年版821朝鲜文学综合<朝鲜文学史(古代中世部分)>,许辉勋、蔡美花,延边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朝鲜文学史(近现代部分)>,金柄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822专业韩国语<标准国语语法论>,南基心、高永根,(韩国)塔出版社,2009年版<韩国语实用语法>,崔曦秀、俞春喜,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高级韩国语1、2>,马今善、沈贤淑等,黑龙江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824俄语语法理论<新时代俄语通论(上、下)>,张家骅,商务印书馆,2006年<现代俄语语法>,周祖礼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216翻译硕士朝鲜语<高级韩国语(上、下)>,崔羲秀,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高级韩国语(1、2)>,沈贤淑等,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362朝鲜语翻译基础<汉朝朝汉翻译基础>,金永寿、全华民,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朝翻译基础>,金日,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朝汉翻译理论与技巧>,韩东吾,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汉语基础写作教程>,朱霞,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翻译硕士百科知识汇总>,金日、安国锋,延边大学朝文专业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朴泰洙、金哲华,科学出版社,2011年<学校教育心理学>,金河岩,科学出版社,2008年<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金哲华、俞爱宗,科学出版社,2011年<中国教育史第三版>,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外国教育史>,周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46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戴炜栋,上外,2006年版<LearningtoTeach学会教学>,Rich-ardI.Arends阿兰兹,McGraw-HillHigherEducation.2003,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42日语二外<新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新标准日本语(中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620语言文学基础理论<语言学基础教程>,戴庆厦,商务印书馆,2006年9月版<语言学概论>,岑运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版818英语语言文学综合<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戴炜栋,上外,2006年版<语言学教程>,胡状麟,北大,2006年版<美国/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吴伟仁,外研社,2010年版241英语二外<新概念英语(1、2、3册)>,亚历山大,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819日语语言文学<日本語学を学ぶ人のために>,玉村文郎编,世界思想社,1992年版<新日本文学史>,秋山虔,文英堂,2000年版<日本文化史第二版>,家永三郎编,岩波新书,1996年版618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语言学概论>,高名凯、石安石,中华书局,2003年版812语言综合<现代汉语(增订四版)>,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国语语法讲义(韩国语)>,李翊燮、蔡琬,(韩国)学研社,2006年版<标准国语语法论(韩国语)>,南基心、高永根,(韩国)塔出版社813语言综合<现代汉语(增订四版)>,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王力,中华书局,1999年版<古代汉语(修订本)>,郭锡良,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615教育学综合<教育学原理>,朴泰洙、金哲华,科学出版社,2011年<学校教育心理学>,金河岩,科学出版社,2008年<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金哲华、俞爱宗,科学出版社,2011年<中国教育史第三版>,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外国教育史>,周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朴泰洙、金哲华,科学出版社,2011年<学校教育心理学>,金河岩,科学出版社,2008年<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金哲华、俞爱宗,科学出版社,2011年<中国教育史第三版>,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外国教育史>,周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4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陈孝彬、高洪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847小学教育理论<小学教育学>,黄济、劳凯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蒋蓉、李金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616体育学基础综合<体育概论>,杨文轩、杨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休闲体育概论>,李相如、凌平、卢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346体育综合<体育概论>,杨文轩、杨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休闲体育概论>,李相如、凌平、卢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朴泰洙、金哲华,科学出版社,2011年<学校教育心理学>,金河岩,科学出版社,2008年<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金哲华、俞爱宗,科学出版社,2011年<中国教育史第三版>,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外国教育史>,周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43代数与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同济数学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数学分析讲义>,刘玉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844普通物理<物理学教程(第二版)>,马文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845化学综合<无机化学(上、下)(第二版)>,宋天佑、徐家宁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有机化学(上、下)(第三版)>,王积涛,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623数学分析<数学分析讲义上、下册>,刘玉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五版<数学分析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三版825高等代数<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同济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高等代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624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教程第二版>,曾谨言,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826普通物理<力学>,张汉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热学>,李椿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电磁学(第二版)>,梁灿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原子物理学>,褚圣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625化学综合(一)<有机化学>,王积涛,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基础有机化学习题解答与解题示例>,邢其毅、徐瑞秋、裴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分析化学-上(第三版)>,华中师范学院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仪器分析教程>,北京大学化学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27化学综合(二)<无机化学(上,下)>,北京师大、华中师大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物理化学(上、下)>,傅献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结构化学>,李炳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626自然地理学<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王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828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王恩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31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原理(七版)>,孙恒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机械设计(八版)>,濮良贵、纪名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832数据结构与操作系统<数据结构(C语言版)>,严蔚敏、吴伟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3版)>,张尧学、史美林、张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833工程力学<结构力学(第三版)>,包世华,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材料力学>,武建华,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848数据结构与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C语言版)>,严蔚敏、吴伟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849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第2版)>,裘雪红、李伯成、刘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850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模拟电子技术(第3版)>,江晓安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数字电子技术(第9版)>,(美)弗洛伊德著、余璆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627生物综合<生物化学>,查锡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版<生理学>,朱大年,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版<医学细胞生物学>,王培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版829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查锡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版830生理学<生理学>,朱大年,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版630预防医学综合<环境卫生学第六版>,杨克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六版>,孙贵范,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版<卫生统计学第六版>,方积乾,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版<流行病学第七版>,詹思延,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版631药学综合<有机化学第六版>,倪沛洲,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分析化学第六版>,李发美,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版<生物化学第六版>,吴梧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628数学(农)<线性代数>,梁保松、苏金梅,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杜终复,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629化学(农)<普通化学>,康立娟、朴凤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普通化学学习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有机化学>,赵建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83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徐克章,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基础生物化学>,赵武玲,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83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家畜生理学>,陈杰,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动物生物化学>,邹思湘,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851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罗世明,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852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植物营养学(上册)(第二版)>,陆景陵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植物营养学(下册)(第二版)>,胡霭堂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853动物科学综合<饲料与饲养学>,单安山,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家畜育种学>,张沅,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854经济管理基础<农业项目投资评估>,杨秋林,中国农业出版社,三版或四版<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何忠伟,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版855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兽医微生物学>,陆承平,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兽医免疫学>,崔治中,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633中外美术史<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2月<外国美术简史(增订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10月634设计概论<设计概论>,丁朝红、宋眉,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年2月<中外设计简史>,荆雷、宋玉立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2月336艺术基础<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12月<外国美术简史(增订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10月610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郭齐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哲学智慧>,向世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801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西方哲学新编>,姜云,延边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612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804外交学<外交学>,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631药学综合<有机化学第六版>,倪沛洲,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分析化学第六版>,李发美,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版<生物化学第六版>,吴梧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349药学综合<药物分析>,赵春杰,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药事管理学>,刘红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药剂学>,崔福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308护理综合<基础护理学第5版>,李小寒等,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版<护理学导论第3版>,李小妹,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版<内科护理学第5版>,尤黎明等,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版<外科护理学>,李乐之,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版<现代汉语(增订四版)>,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国语语法讲义(韩国语)>,李翊燮、蔡琬,(韩国)学研社,2006年版<标准国语语法论(韩国语)>,南基心、高永根,(韩国)塔出版社。
2015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1以下对降水和气温不具有调节作用的是哪一项?•A、湖泊•B、水库•C、沼泽•D、岩石我的答案:D2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的()。
•A、9.931%•B、4.458%•C、2.762%•D、1.336%我的答案:C3属于地下喀斯特的是()•A、石芽•B、溶洞•C、溶沟•D、峰林我的答案:B4以下哪个地方地震比较少?•A、日本•B、智利•C、南京•D、汶川5下列哪位发现了大陆漂移:•A、麦哲伦•B、魏格纳•C、郑和•D、爱因斯坦我的答案:B6以下不是地质与地貌环境评估的途径的是:•A、海拔高度•B、地貌的起伏•C、地貌的部位位•D、地下组成我的答案:D7中国洪涝灾害最多的地区是哪里?•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东南沿海•D、西南地区我的答案:C8以下是土壤荒漠化的后果的是:•A、下渗增强•B、径流减弱•C、土壤湿润•D、土壤干燥9有助于保证都江堰枯水期也有足够的灌溉水量的是()。
•A、深淘滩•B、低作堰•C、宝瓶口•D、弯道环流我的答案:A10水的分布的改变会影响地球自转的速度,如果水更多的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地球的自转速度会:•A、变快•B、变慢•C、没变化•D、都不对我的答案:A11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是:•A、人地相互作用•B、利用环境•C、空间组成与结构•D、成因与变化过程我的答案:B12生态系统中各级净产量只有总产量的()•A、83%-60%•B、17%-44%•C、0.5•D、我的答案:B13我国东南地区潮湿而西北内陆干燥的气候是收到了()的影响。
•A、季风气候•B、海洋洋流•C、地球自转•D、地形差异我的答案:A14降水的类型不包括:•A、对流雨•B、地形雨•C、海啸雨•D、锋面雨我的答案:C15海洋年降水量有多少立方米?•A、七十五万立方米•B、六十五万立方米•C、五十五万立方米•D、四十五万立方米我的答案:D16液态水占总水量的()•A、0.9723•B、0.99•C、0.9785•D、我的答案:C17地壳最后的地区是哪儿?•A、平原•B、盆地•C、高原•D、海洋我的答案:C18岩石的破碎属于()风化•A、物理•B、化学•C、生物•D、以上都不对我的答案:A19以下不属于平流层的特征的是哪一项?•A、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上升•B、天气现象复杂多变•C、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D、水汽、尘埃含量少我的答案:B20地理学不需要()学科基础。
•A、文科•B、理科•C、工科•D、我的答案:C21下列地区中细菌数量最多的是()。
•A、林地•B、绿化公园•C、街道•D、百货商店我的答案:D22下列哪项不能使生态系统保持平衡:•A、负反馈机制•B、抵抗力•C、人类作用•D、自我调节我的答案:C23路南石林与桂林石林区别:•A、峰是圆滑的•B、峰是尖锐的•C、峰是连体的•D、无区别我的答案:B24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方式不包括()•A、热力对流•B、动力抬升•C、大气波动•D、我的答案:D25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来自于地球的什么系统?•A、地热系统•B、地表系统•C、生物系统•D、生态系统我的答案:D26下列半球中,是压缩型半球的是()。
•A、北半球•B、南半球•C、东半球•D、西半球我的答案:27以下不是冰缘地貌的是:•A、石河•B、冰丘•C、冰山•D、石海我的答案:C28地球转动的能量不包含以下哪一项?•A、地转偏向力•B、潮汐能•C、机械能•D、我的答案:D29岩石圈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成分是()。
•A、氢•B、硅•C、铝•D、氧我的答案:D30不属于陆地生态系统的是?•A、近岸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荒漠生态系统•D、河流生态系统我的答案:A31地球表层系统包括()。
•A、能量流、物质流和逆向流•B、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C、质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D、质量流、物质流和逆向流我的答案:C32海陆分布的变化会通过以下哪种变化影响全球与区域气候?•A、洋流的变化•B、经度的变化•C、大气成分的变化•D、海拔的变化我的答案:A33地球上人类生存的原因是:•A、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B、地球的质量及其环境效应•C、日地距离及其环境意义•D、以上都是我的答案:D34在厄尔尼诺年,地球的自转速度会如何变化:•A、增快•B、减慢•C、无变化•D、转换方向我的答案:B35发展经济,发展社会主要依靠的是什么:•A、资源•B、知识的创新•C、科技的进步•D、以上都是我的答案:D36不属于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是()。
•A、水星•B、木星•C、火星•D、冥王星我的答案:D37黄土的地貌可分为()。
•A、沟谷地貌和沟间地貌•B、纹沟和细沟•C、细沟和冲沟•D、沟间地貌和切沟我的答案:A38下列哪个不是矮行星:•A、冥王星•B、火星•C、谷神星•D、卡戎星我的答案:B39有机质占土壤组成的比例为多少?•A、0.02•B、0.05•C、0.1•D、0.12我的答案:B40浅色褐土形成在哪种地形中?•A、冲积平原•B、冲积扇•C、滨海平原•D、我的答案:A41在生物起源过程中,什么生物出现后大气中氧含量才升高?•A、蓝藻•B、真核生物•C、植物•D、动物我的答案:A42以下哪种岩石的层理比较明显?•A、方解石•B、玄武岩•C、沉积岩•D、浮石我的答案:C43影响地球表层环境的能量主要有三方面,其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太阳辐射能•B、风能•C、地热能•D、地球自转能我的答案:D44组成岩石圈的元素中,占比重最大的元素是:•A、氧•B、硅•C、铝•D、我的答案:B45冰川气候区的主要地貌特征是•A、多边形地面•B、刃脊•C、泥流阶地•D、石海我的答案:B46以下是土壤控制因素中,不是实在因素的是:•A、母质•B、生物•C、时间•D、气候我的答案:C47区域的内部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建筑•B、地貌•C、岩石•D、土壤我的答案:D48人类属于哪一级的消费者:•A、一级•B、二级•C、三级•D、不确定我的答案:D49中国泥石流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是?•A、河南•B、福建•C、云贵•D、山西我的答案:C50下列关于厄尔尼诺现象说法错误的是:•A、厄尔尼诺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器,历时一般一年左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
•B、厄尔尼诺现象指赤道附近的东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引起的气候异常现象。
•C、厄尔尼诺现象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是热带海洋洋流与大气互相作用的产物。
•D、以上说法都不对我的答案:D二、判断题1研究尺度的多样化是指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以及从时间尺度上进行研究。
我的答案:√2按湖水进口方向情况,湖泊可以分成吞吐胡和闭口湖。
我的答案:×3在西北地区,沙尘暴一般出现在冬季。
()我的答案:√4澳大利亚的生物面貌与地球上其他地区差异较大主要是因为大洋洲大陆过早与其他大陆失去联系。
()我的答案:√5在冬夏不同的季节,无论大陆还是海洋,其中部与东西两岸的气温差异并不明显。
我的答案:×6土壤最上面是淋溶层。
我的答案:×7土壤是岩石圈和生物圈共同形成的。
我的答案:×8土壤中不包含气体。
我的答案:×9随着海洋深度的增大,海水覆盖地球表面的面积百分比也增大。
我的答案:×10极地带上只有冰原气候。
我的答案:×11变质岩是由灰岩变质的。
我的答案:×12火成岩会通过熔化、岩浆侵入、凝固等过程形成变质岩。
我的答案:×13一般来说,食物链最多不超过五级。
()我的答案:√14地脉的对流导致了地热的不均我的答案:×15气候变暖会减缓水循环。
我的答案:×16岩石的风化对气候没有影响。
我的答案:×17由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会增强,从而使得植物的生产率将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这叫做二氧化碳的施肥效应。
我的答案:√18水量的平衡指的是降水量和蒸发量基本处于相同的量。
()我的答案:√19二氧化碳能够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我的答案:√20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都是无机圈层,这三个无机圈层相互作用,就会形成生物圈。
我的答案:×21节理,又称断层,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地层的断裂。
()我的答案:×22戴维斯的侵蚀循环理论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理论,为地貌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的答案:×23目前地理学处在定性描述的阶段。
我的答案:×24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个圈层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我的答案:√25三千米以下的云一般称作低云。
我的答案:×26水汽集中分布在对流层的上部。
我的答案:×27台风一般是由海洋吹向陆地。
我的答案:√28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平衡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
我的答案:×29天生桥是天然形成的拱心桥。
我的答案:√30生物风化分为生物机械风化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我的答案:√31平均来说,在对流层里,每上升1000米,温度下降0.65度。
我的答案:√32土壤中的空气中水的含量比大气中水的含量一样高。
我的答案:×33按湖水补排情况,湖泊可以分为吞吐湖和闭口湖。
我的答案:√34深层洋流在大西洋北部上升形成浅层洋流。
我的答案:×35未来地理学家需要全球视野。
我的答案:√36二十世纪地理学的发展包括从以资源开发为目的的地理学逐步走向以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地理学。
我的答案:√37火山、地震是岩石圈运动的表现。
我的答案:×38水汽在空中达到饱和时,如果温度下降就会形成雨水。
()我的答案:×39湿度地区的高温天气处于闷热的状态。
我的答案:√40受海浪和重力的双重影响,海滩上半部向上淤积,下半部向下淤积,最终在中部形成沟壑。
()我的答案:×41沙尘暴通常出现在春秋两季。
我的答案:×42所有岩石的形成都离不开水,岩石的风化、剥蚀也离不开水的参与。
我的答案:√43治理沙尘暴的唯一办法就是多种植植物,保证地面的沙尘不容易被风卷带走。
()我的答案:×44人类经历了一个从依赖适应自然,到修饰改造自然,最后达到相互协调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理学学科的变化。
()我的答案:√45全球3/4的洋中脊裂谷和3/4的大洋集中在北半球。
我的答案:×46醉树的形成主要是受到附近铜矿的影响,所以可以作为探矿的依据。
()我的答案:×47青藏高原地区的地带性呈同心环状分布。
()我的答案:√48地中海湿热气候的明显特点是全年高温多雨。
()我的答案:×49在荒漠地带也存在少量的水。
我的答案:√50冰川冰原的地貌实际上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