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写作“三步曲”,背书为功底doc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作文经验:写作三步曲写作是人类思想和情感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技能。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来完成一篇精彩的作文。
我认为写作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准备、构思和写作。
第一步:准备我们需要明确写作的目的和对象。
这一步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写作的主题,从而明确表达出我们的观点和意图。
也需要收集相关的信息和素材,这包括查阅资料、采访他人或者观察周围的事物和事件。
这些准备工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使得我们的写作更加具体和有力。
第二步:构思在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我们需要对写作进行构思。
构思可以帮助我们整合已有的信息和素材,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和行文思路。
在构思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来对素材进行筛选和整合,从而使得我们的写作更加清晰和有序。
我们还可以进行头脑风暴,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见解,以丰富和深化我们的写作内容。
第三步:写作我们需要将构思好的内容进行写作。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逻辑有序、表达清晰的原则,确保自己的观点和论据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技巧和手法,比如排比、比喻、对比等,以增加文章的艺术感和说服力。
我们也需要注重语言的精练和精准,力求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和有力。
写作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技巧的过程。
通过准备、构思和写作三个步骤的有机结合,我们可以完成一篇富有思想和感情的精彩作品,从而实现我们对于表达的需求和期待。
希望我的写作经验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让大家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写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写作“三步曲”,背书为功底——著名作家梁衡谈写作
胡桓
【期刊名称】《小学语文》
【年(卷),期】2007(000)012
【摘要】初知梁衡,缘于中学时读的课文《晋祠》。
后来,了解到他的文章竞有六十多篇次被选人语文教材或教学阅读用书,其中,《跨越百年的美丽》被多个版本小语、中语、师范教材的编者纳入“彀”中。
梁衡,与语文教材竞有如此的缘分!【总页数】3页(P4-6)
【作者】胡桓
【作者单位】《小学语文》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2
【相关文献】
1.谈浅小学生写作入门“三步曲” [J], 程相东
2.轻奏三步曲轻松教写作——浅谈英语写作教学 [J], 高曲
3.以"深"求新因"时"出新--梁衡谈"稳态新闻"及其写作 [J], 方圆
4.作为世界观的生态学问题——兼谈梁衡的人文森林散文写作 [J], 张昌山
5.趣引·轻学·优评--小学中年级写作教学三步曲 [J], 熊悠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文经验:写作三步曲
写作是每个学习者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但是如何写好一篇作文呢?在此,我将分享我自己的经验——写作三步曲。
第一步:前期准备
写作前,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是主题选择。
我们可以根据所需的作文类型(如议论文、说明文、图表作文等)以及考试要求,明确主题。
然后我们需要进行资料搜集。
看书、上网、采访、观察等都可以成为资料来源,但一定要注意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二步:构思和组织
在主题和资料准备好后,我们需要进行构思和组织。
初步构思可以以思维导图、大纲等形式进行。
我们要注意,思路要清晰,结构要合理,材料要有重点。
然后我们需要进行具体细化。
这时可以采用写作框架或模板的方式,通过拟定提纲或草稿等形式,初步完善文章框架和论点,再进行具体的写作。
第三步:精心润色
最后一步就是精心润色。
这时我们需要反复审读、推敲,查找文法错误、语义不通等问题。
润色不仅仅是打磨语言,更是对文章整体逻辑严密度的进一步完善。
润色后,不妨将文章交给三个人反复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
这不仅有助于修正文章中的语言错误,更能够挖掘文章中的潜在问题,进一步提高文章的质量和含金量。
总之,写作三步曲——前期准备、构思和组织、精心润色,是写好一篇作文的关键。
只有在每一个环节里认真思考、关注细节、不断完善,我们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作品。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梁衡的“写作五式”人民日报原副总编梁衡的“写作五式”梁衡是记者出身,从《内蒙古日报》《光明日报》记者,一直干到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他的身份很多,既是记者、新闻理论家,也是政论家、散文家,甚至还是一名科普作家。
公文特别是领导讲话稿,本质上都属于政论文,而梁衡对此造诣极深,甚至以一己之力开创了一种新体裁——政治散文(可以读一下他的《大无大有周恩来》《觅渡,觅渡,渡何处》)。
他在做记者的时候,看了很多干部写作投稿,并总结出5种“常见病”:一是居高临下,发号施令。
训话式写作,与读者不平等。
二是太长太空,没有内容。
应酬式、作秀式的写作,没有明确的目标、靶子,本来也不是为解决问题。
三是枯燥干瘪,没有细节。
公文式写作,不会运用形象思维。
四是语不准确,糊涂为文。
基本的概念、逻辑关系都没有搞清。
五是语言不美,生动不起来。
读书太少,没有修辞训练。
以上5条可谓针针见血,大家可以对号入座。
同时,梁衡先生也开出了“药方”,就是标题所要说的“写作五式”:第一,能提出一个新问题。
为什么要把“提出一个新问题”放在第一位?梁衡是这样解释的:能提出一个新问题,就是证明你在思考。
文章最值钱的是观点,观点来自于思考,思考源自于问题。
每次提笔之前,我们总想着要写出点“道道”来,但方步踱来踱去,头发抓掉不少,键盘一敲,依然还是陈词滥调、新瓶旧酒。
观点往往是打扮成问题出现的,找不到新问题,当然提不出新观点。
比如,迈克尔·戴尔成立戴尔公司的想法源于这样一种疑惑:“如果把电脑拆开,会发现里面的配件价值600美元,但电脑价格却是3000美元。
”心存“为何电脑价格如此之高”的不解,他提出了“戴尔模式”,并且迅速成为行业第一。
第二,有一个自己悟到的新思想。
梁衡说:“写文章,说到底是在拼思想。
”他讲的自己悟到的“新思想”,其实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
这个想法不一定有多独到、多高深,甚至稀松平常也没关系,关键是敢于尝试,自己去悟。
我的阅读与写作,梁衡篇一:梁衡我的阅读史梁衡:我的阅读经历一个作家的写作是由两大背景决定的,一是他的生活;二是他的阅读。
经常有人问我,你读过些什么书,能不能向年轻人推荐一些。
我就面有窘色,一时答不上来。
一般作家谈阅读时都能很潇洒地说出那些大部头,读过多少外国名著。
我却不能,就算读过几本,也早已忘掉了。
我不是小说作家,是写文章的,正业曾是新闻写作、公文写作,业余是散文写作。
这些都强烈地针对现实,不容虚构情节、回避问题,否则写出的文章就没有人看。
所以,从作家角度来说我的阅读是一种另类阅读,是“撒大网、采花蜜”式的阅读。
从一个普通知识分子来说这是人人经历过的最普遍的阅读方式,只不过可能我更认真些并且与写作联系起来。
这种方式对学生、记者、公务员和业余写作爱好者可能更合适一些,我就都曾有过这些身份。
下面是我阅读和写作的简要经历。
梁衡:我的阅读经历- 季老頭- 季也亲的博客一、关于诗歌的阅读人生不能无诗,童年更不能无诗。
条件好一点的家庭注意对孩子专门的选读和辅导,差一点的也会教一些俚语儿歌。
这是一种审美启蒙,情感培养和音乐训练。
我大约在小学三年级开始背古诗,中学开始读词。
除了语文课本里有限的几首外,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课外阅读。
最早的读本是《千家诗》,后来有各种普及读本《唐诗100首》、《宋诗100首》及《唐诗选》、《唐诗三百首》,还有以作家分类的选本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这里顺便说一下,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中学时正是“文革”前中国社会相对稳定,重视文化传承的时期,国家组织出版了一大批古典文化普及读物。
由最好的文史专家主持编写,价格却十分低廉,如吴唅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几角钱一本;中华书局的《中华活叶文选》,几分钱一张。
不要小看这些不值钱的小书、单页,文化含金量却很高,润物无声,一点一滴给青少年“滴灌”着传统文化,培养着文化基因。
这是我到了后来才回头感知到的。
说到阅读,我是吃着普及读物的奶水长大的。
梁衡:我的阅读经历- 季老頭- 季也亲的博客和一般小孩子一样,我最先接触的古典诗人是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中总有一些奇绝的句子和意境(意境这个词也是后来才知道的),觉得很兴奋,就像读小说读到了武侠。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梁衡的写作五式梁衡,人民日报原副总编,是中国新闻界的杰出人物,他是一位具有丰富写作经验的专业作家。
他的写作风格独具特色,被誉为“梁氏笔法”,其中包括以下五种写作技巧:1. 剖析问题:梁衡善于深入剖析热点问题的本质,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他总是在文章开头就提出问题的本质,然后通过事实、细节、数据、案例等论证方式进行深度剖析,最终加深读者的认识。
2. 语言简洁:梁衡的文章语言简练,干净利落,不做过多修饰。
他的文字通俗易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言,这种风格让他的文章更具亲和力。
3. 突出主题:梁衡的文章主题鲜明,一篇文章可能只有一个主题,但他会把这个主题深挖细研,尽显主题的重要性,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
4. 情感共鸣:梁衡的文章充满了人类情感共鸣,有时写简单的事情,但能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
他的文字感人肺腑,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深深的情感共鸣。
5. 精辟点睛:梁衡的文章总有一些精辟的点睛之笔,让人记忆深刻。
他不喜欢使用华丽的词汇和长篇大论的语言,而是从简单的事情中发掘出重要的信息,给读者留下独特的印象。
以上五种写作技巧,成为了“梁氏笔法”的重要内容,成为了新闻界和文学界学习的重要标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记忆和欣赏他的文章。
梁衡的“梁氏笔法”是中国新闻界中的经典。
梁衡以他的扎实的新闻写作技巧,对时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为读者提供了有价值、富有文化内涵的新闻内容。
在他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五种写作技巧的运用:1. 剖析问题梁衡在文章中始终坚持“问题定位”的原则,他善于深入分析当下热点问题,寻找问题的本质及其解决之道。
在文章开头,他会以清晰的语言概括问题,引出主题,并通过引用数据、事实、案例等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让读者对问题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2. 语言简洁梁衡的语言简洁,突出重点,避免华而不实的修饰语。
他使用的是广泛通俗的语言,尽量使语言贴近普通读者的认知,减少不必要的专业术语,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14~16题(共8 分)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梁衡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
语文学习更是如此。
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
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
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
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
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
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
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
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
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的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
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
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
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
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
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
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⑤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
【经验交流】作文经验:写作三步曲写作是学习的重要部分,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需要用到写作技巧。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个简单的三步曲,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步:准备阶段在开始写作前,我们需要对写作的题目进行充分理解,并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
我们应该仔细阅读题目,理解所要求的写作内容和要点。
如果题目中有附加的提示或关键词,我们也要注意,并在写作中加以体现。
我们需要进行素材的收集和整理。
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观察生活、思考等方式,收集到与题目相关的素材。
在收集过程中,我们可以将素材进行分类整理,以便在写作中更好地组织和运用。
在收集和整理素材后,接下来就是进行构思。
在构思时,我们可以先写一篇提纲,将要表达的观点和论据进行分段,以呈现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
在构思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思考和反思,理清文章的脉络和逻辑关系。
在构思时我们还要注意突出主题,确保文章紧密联系到主题上,不要偏离题目,避免在写作中走题。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主旨句或主题句的写作,来突出主题。
在构思完成后,就要开始进入写作阶段。
在写作时,我们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连贯性。
在语言的运用上,我们要选用准确明确的词语,注意用词规范和用词的多样性。
在句子的结构上,我们要注意句子的多样性,使文章的句子不单调和枯燥。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也要对文章进行反复的修改和润色。
我们可以对文章的开头结尾进行适当的优化,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和提供一个完整的结论。
我们也要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进行审查和修改,以保证文章的逻辑连贯性和语言的优美。
写作是一种需要练习和积累的技巧。
通过多读多写多思考,我们可以逐渐提高写作的能力和水平。
希望以上的写作三步曲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愿大家在写作中取得好成绩!。
作文经验:写作三步曲写作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然而,写作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我们会遇到无从下手,缺乏想法,甚至写了半天也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写作。
以下是我总结的“写作三步曲”,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步:预备工作在开始写作之前,我们需要进行一些预备工作,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确定主题确定写作的主题非常重要,因为它将决定你写什么内容以及如何去写。
你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选择一个主题,或者根据指导老师或者老板的要求选择一个主题。
2.收集资料在确定主题之后,我们需要搜集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可能是书籍、论文、杂志、报纸、网络等等。
这个过程可能会花费你很多时间,但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因为它将为你的写作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
3.分析材料在搜集到足够的资料之后,我们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和筛选,挑选出对你写作有用的信息。
4.确定结构在开始写作之前,我们还需要确定一下写作的结构,也就是文章应该如何组织,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这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安排你的写作思路,使你的文章逻辑清晰,易于阅读。
第二步:写作接下来就是真正的写作过程了,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但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技巧来提高我们的写作效率。
1.确定写作目标在写作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写作目标,也就是想要表达什么样的信息、想要观点被如何接受等。
这样会使你的写作更加有方向性,更加精准。
2.写草稿在写正式的文章之前,我们需要先写一篇草稿,简单地为自己建立一个框架。
草稿不需要太过完美,你可以随便写,重点是把你的思路提炼出来。
3.逐步完善在完成草稿之后,我们需要逐步完善文章,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逻辑的连续性和结构的合理性。
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第三步:修改在完成写作之后,我们需要对文章进行修改,一遍甚至多遍,来确保文章的逻辑性和清晰性。
写作“三步曲”,背书为功底──著名作家梁衡谈写作解读梁衡:我的文章是写给人背的我很惊讶于梁衡作品的魅力,竟受到选文标准极为严格甚至苛刻的教材编者的如此青睐。
散文界老前辈冯牧先生评价梁衡代表作《晋祠》的话可谓一语中的:“《晋祠》……无论从思想内容、审美观点及遣词造句上所认真下的功夫都是无可挑剔的,无愧于‘教科书水平’。
”“我有一篇文章《夏感》,有人数过仅666个字,我真是一个字一个字推敲过的。
”梁衡笑着言说年轻时的“张狂”,“十几年前,我的文章就是写给人背的,不是写给人看的。
现在是越写越小心了……”一篇千字的文章改上半年甚至一年,这对梁衡来说已是常事。
他因而被评论界称为“苦吟派”的代表。
梁衡极为看重文章的语言美、形式美。
“好的文章,不但要有内容,还要很美,有欣赏性,美的形式可以强化文章内容的思想性。
如果单纯表现思想性,写社论就行了,为什么需要文学表达呢?因为我们还需要美。
你看《滕王阁序》,多美啊!有一次讲座,我引用了其中一个表秋天的句子‘潦水尽而寒潭清’,这比直白地讲‘秋天来了’蕴藉多了。
一位听众说,那个句子很多人一下子没有听明白,但他们感受到了一种美。
美是一种艺术的感觉。
”《晋祠》为人所记诵,就因其特有的“梁氏之美”。
“春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石间有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有碧波闪闪,如锦如缎。
”真是美得俯拾皆是,美得信手拈来。
“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是美的三个层次。
”梁衡对语言形式的一大追求就是“通俗、好懂又有哲理”。
“你读毛泽东的文章,没有干巴巴的政治教条,专家学者读来不觉为浅,工人农民读来不觉为深,这就是哲理美。
”梁衡至今记得自己第一次读到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的一句话“最近反共声浪忽又甚嚣尘上,把全国人民打入闷葫芦里去了”的情景,“小孩子读了这句话,觉得挺有意思,像说书的一样。
我回家便翻出父亲的《毛选》,居然一读而不可收,把大部分文章都读完了。
那年我才15岁。
”这种语言风格深深影响到梁衡的写作。
读《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既能读到“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的“大雅”之思,又能读到“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的“草根”之理,这使梁衡的语言表达在“雅洁、凝练”之外,多了份和读者贴心的亲和力。
止于炼词炼句的“苦吟”,当然成就不了今天的梁衡。
在“炼意”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著,使得梁衡思考的触觉总是比其他一些作家更深、更细,这赋予了他的语言文字以坚实、厚重的灵魂之美。
“我写作的座右铭是‘不与别人重复,不与自己重复’。
我总在想,我写的到底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
于是,我就要大量读别人的文章,绕开别人走过的路。
我现在还经常读自己的文章,不断进行反思,不断探索新路。
”写作《跨越百年的美丽》源于镭发现一百周年纪念时,时任副总理的李岚清给时任教育部长的陈至立有一件批示:“现在的大学生很浮躁,要宣传一下居里夫人的精神。
”其实梁衡早就用章回体写过两回《奇女子异国他乡求真理,好伴侣濡沫相依攻难关──镭的发现》,收录在他的被汪曾祺先生赞曰“数理化写演义,堪称一绝”的科学史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中。
再写,写什么呢?她的人生经历?她对科学的孜孜以求?她的淡泊名利?这些当然要体现,但是众所周知的东西,读者会不会“审美疲劳”啊?恰逢这时妇联正在提倡女性“自尊、自强、自立”,梁衡敏锐地找到了切入点:女性的人格和精神美。
“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知道爱美了。
一位家长告诉我,她女儿正上初中,上课不听讲,用笔去卷刘海……美不是一种负担,不能成为包袱,尤其是女性,内美和外美的结合,才能长久。
居里夫人就是站在智慧高地的人。
”这番话正是解读《跨越百年的美丽》的一把钥匙。
“人们阅读有六个层次的需求──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和审美。
这六个层次由低到高,反映着人们不同的文化程度、修养状态和价值取向。
后三个层次才是人们精神世界的三大支柱。
”梁衡幽默地说,“写狗打架肯定也有人看,但是教育却不能教人看狗打架。
所以,教材在选择文本时,要从知识、思想和审美的层次开始。
而我写文章,也要求自己能够满足人们后三个层次的需求。
”梁衡主张写文章要写“大情,大事,大理”,这是梁衡的胸襟,也是梁衡的大气。
几十年来,描写、纪念、评价瞿秋白的文章浩如烟海,而梁衡的“秋白不朽”掷地有声,超越党派之争直指人性灵魂。
(《觅渡,觅渡,渡何处?》)写周恩来,梁衡调阅了半人多高的资料,避开已有回忆、评述,从理性入手归纳出总理的六个“无”,总理人格的光辉令读者刻骨铭心。
(《大无大有周恩来》)即使一位山野老农,一种平常人生,梁衡也能超越平凡挖掘到其“与日月同辉”的价值所在(《青山不老》)……反观现在青少年中流行阅读的文章,多是所谓“心灵探险式”的小散文,且芜菁并存,平庸琐碎的多,高尚优美的少,无病呻吟的多,刚健豪放的少,杯水波澜的多,智性深沉的少。
梁衡的文章,“博大精深,胆识过人,文采飘逸,且浓缩了哲理”,人教社资深编审张定远先生如是说。
这样的文章,怎么能不“放心地交给孩子们读”呢?聆听梁衡:大量阅读还不够,语文学习最基本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背书梁衡的“两多”让我又一次惊讶了──头衔职务多,文章著作多。
通讯、评论、小说、散文他无所不写,文学、政治、新闻、科学他均有涉猎。
梁衡写作到底有什么秘诀?中小学生初学写作,怎么才能入门呢?问及梁衡的“写作经”,他说“阅读—背书—写作”,这是写作“三步曲”。
“现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写作培训班,教一些写作的技巧,这当然也是必需的,但是要写好文章,还是要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
大量阅读,才有可能解决孩子们的知识面问题,也只有大量阅读,才有了模仿的范本,可以学习别人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梁衡尤其强调读诵古典诗词。
“从小多读古典诗词,可以培养审美的情趣。
那一点点文学细胞,对孩子的将来都是很有用的。
”大量阅读还不够,它只能解决知识面的问题,梁衡特别强调要背诵:“语文学习最基本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背书,要背下来,才能将众多的资源转化成自身的营养。
小时候是记忆的黄金期,在这个时候不多背一些东西太可惜了,只会‘失之东隅’,先背下来,不理解的可以慢慢反刍。
这是一个‘发酵’的过程。
”“多读多写”,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看到了阅读对于写作,对于孩子语文素养的培养和精神发展的重要作用。
然而,读过之后有多少东西对孩子们是“烂熟于心”的?没有积累的读、走马观花的读,结果就是“中学以后,小学的不要了;大学以后,中学的不要了。
大学读到考试出国留学,以前几十年读的书都浪费了,都不要了,都不记得了。
”(南怀瑾语)这样的大量阅读无异于“入宝山而空归”。
梁衡自幼就被父亲逼着背《千家诗》,背《史记》,背《历代文选》等,渐渐地,背书成了他的习惯和乐趣,一直持续下来,甚至在他做记者的一段时间,他出门都随身带着《历代文选》,利用早晨的时间,将过去学过的一些范文重新习背。
在泱泱传统文化中的长期浸润,使梁衡锻造出了深厚、扎实的语言功底,更重要的,汉民族文化的精神和品格,也渗透在梁衡的血脉里,渗透在他的创作中。
梁衡曾在多种场合提到:“中学时背过的一些《史记》列传、唐宋文章,在以后的散文和新闻写作中,时时觉得如气相接,如影相随。
”梁衡“言大理、抒大情”的创作主张,梁衡作品表现出的纵深感、厚重感,无一不是这种精神品格的体现。
“要写好文章,就要多背范文。
语文虽然也有语法,也有修辞,但要写成文章不是只靠语法和修辞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常用汉字就那么几千个,但从秦汉到现在,没有一篇文章重复,它有无穷的排列组合,在这排列组合中,足够作者尽情发挥。
这无穷的发挥里面就有基本规律。
学写作就是要掌握这种基本规律。
你肚子里装进了很多范文,它的词汇、章法、思想都烂熟于心,到时候才能拿得出来,才能变化组合。
”这不就成了学写“八股文”了吗?我有点不解。
现在有些教师、家长也强调背范文,让孩子背各种各样的优秀作文选,背精彩词句,以便写作文时可以套用,极大地扼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们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这已久为人所诟病。
梁衡“背范文”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范文就是经典,经典有三个特质:其一是空前绝后,它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是不能复制它;其二是超越了实践而具有理性的意义,只有理性才能指导实践;其三是具有长久的指导意义,经得起反复咀嚼。
范文在内容的思想性和形式的写作方法两方面,都能给人以最基本的却是永恒的启迪。
只背一些同龄人的优秀作文选、精彩词句之类,只能满足枝枝节节的一时一地之需。
所以,背范文就要背经典,所谓‘取法乎上’。
”“背”只是最基本的,重要的还是反复实践。
梁衡打了个比方:“学拳术,不能只把拳经记下来,敌人正面来怎么打,侧面来怎么打,前后左右来怎样打,而是要把基本套路打下来,打得很熟,临场对敌的时候才可以得心应手。
这个基本套路是什么?就是范文。
”梁衡特别提到了模仿的作用。
“模仿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物理化学都有公式,而语文是艺术,没有公式,所以我强调模仿。
”现在,教育界多主张小学生写“放胆文”,“自由地有创意地表达”,其科学道理毋庸赘言,而模仿却被一些老师理解为模式化的代名词。
模仿有没有其道理?学写作可以模仿什么、怎么模仿?我想听听梁衡这位文章写作大家的看法。
“模仿与放胆并不对立。
齐白石曾说过:‘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模仿是学不是像。
范文的典范性无非就是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思想内容方面只能是影响感染人,但模仿不了,学不了,因为每个人的思想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内容必须靠自己去观察,去思考。
所谓‘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而形式就是写作方法。
每篇文章每个作家都有不同的写法,但是有基本的规律,学写作学的就是这种基本规律。
比如,我自己就总结出文章的‘形、事、情、理、典’五诀,每篇文章都离不开这五个方面。
老师教写作就要将这种规律挑出来,能不能挑出就看老师的水平了。
”背范文、模仿范文绝不是限制创造,而是为了更好地创造。
在《晋祠》中,我们看到了《小石潭记》的影子;在《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文章里,写到居里夫人得了很多奖以后,把名誉看得很淡,仍旧冷静地继续搞研究,梁衡写了一句“她漫把浮名换了精修细研”,让人不由联想到柳永的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你把书背得很熟,作文时,你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会冒出这一句新话或一个新词。
像武打,说不定敌人从哪个角度来,你会突然冒出一招,这一招肯定就是你平时积累,肚里有的,所以我主张,语文教学还是要背书。
”在这个网络信息化时代,手指一点,海量的资源就能即刻涌来,几千年的文化典籍可以压缩在薄薄的几张光盘中,搜索引擎强大到足以回答你任何问题。
“背书”还有必要吗?是不是已经过时了?“我过去写《数理化通俗演义》,所做的资料卡片超过一米半高。
现在有电脑网络的确方便,但是技术解放的是人的体力劳动,并没有解放人的脑力劳动,电脑永远代替不了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