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汽车新材料技术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3
汽车现代制造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汽车是现代社会交通工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人们对汽车的需求不断增长,汽车制造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就汽车现代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汽车现代制造技术现状1.柔性生产线柔性生产线是随着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它可以根据不同的生产需求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提高汽车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传统的生产线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调整和改造,而柔性生产线可以实现自动化的生产调整,大大提高了汽车生产的效率。
2.新材料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材料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
比如碳纤维、铝合金等轻量化材料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降低汽车的自重,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还可以增加汽车的抗撞击性能,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3.智能制造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是近年来汽车制造技术的热点之一。
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汽车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
智能制造技术可以帮助汽车制造企业更好地进行生产计划、质量控制、配件供应等方面的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4.工业机器人应用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它可以代替人工完成一些重复、繁琐的工作,如焊接、喷涂等,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安全性。
5.数字化制造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智能制造技术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未来,汽车制造企业将会更加注重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推动汽车制造企业向智能化转型。
随着工业机器人、自动化装备等智能制造设备的不断发展,汽车制造企业将会更加倾向于使用智能制造设备进行生产。
这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未来,汽车制造企业将会更加注重智能制造工厂的建设。
通过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汽车制造企业可以实现生产工艺的智能化和网络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结语随着现代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汽车制造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冷喷涂中的喷涂在汽车行业的应用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现代汽车所采用的新材料和新技术不断涌现,其中冷喷涂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
冷喷涂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喷涂技术,利用高速气流将材料粉末、液体或糊状物等催化反应剂喷射到工件表面,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喷涂、诱导和固化,从而形成坚固、耐磨的新型涂层材料。
目前,冷喷涂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汽车制造、修理、维护和改装等行业中,成为汽车制造过程中重要的涂饰技术之一。
冷喷涂技术具有很多优点。
冷喷涂技术可以制造出坚固、耐磨的新型涂层材料,有效地解决了在汽车设备制造过程中涂层配方和表面处理等问题。
冷喷涂材料具有高硬度、高粘着力和高耐磨性,能够在车身表面形成坚固、平滑的涂层,有较好的美观效果和使用寿命,从而提高汽车的质量和性能。
另外,冷喷涂技术可通过调节气流和材料颗粒的输送速度、喷涂角度和喷涂距离,实现准确的涂层喷涂,可用于各种复杂零件的表面处理,将传统喷涂技术无法达到的效果完美呈现。
在汽车制造领域中,冷喷涂技术主要应用在汽车零部件的表面涂层。
例如,汽车发动机和变速器配件的表面喷涂可以使用冷喷涂技术,这样可以涂覆均匀、密实、有光泽的表面层,改善配件表面质量和使用寿命,减少检修次数和配件更换费用。
同时,冷喷涂技术还可以用于汽车涂装、车身修复和改装领域。
汽车外壳的喷涂和表面修复可以使用冷喷涂技术,可以实现高质量、长寿命的涂层,提高整车美观性和质量。
对于自驾者来说,汽车的改装是一个热门话题,冷喷涂技术可以喷涂各种颜色和图案的涂层,美化整车外观,增强车辆个性化,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另外,冷喷涂技术还可以解决环保问题。
传统喷涂技术使用的喷涂材料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溶剂,不仅会产生气味、污染空气,还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影响。
而冷喷涂技术不使用有机溶剂,并且喷涂过程不会产生污染,可以有效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车企的社会责任。
冷喷涂技术相较于传统喷涂技术仍有向突破的空间。
目前,冷喷涂技术仍存在着喷涂层厚度、表面光洁度、喷涂速度和成本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继续进行技术革新和改进。
随着汽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汽车的功能日益完善,汽车的结构越来越复杂,传统的汽车通常由几千个零件组成,现代高级矫车由几万个零部件组成。
为满足汽车节能、环保、安全、舒适的要求,实现轻量化、高强度、高性能的目标,构成汽车的材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常按照材料的成分,将汽车材料分为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两大类。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未来汽车材料除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外,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也将获得广泛应用。
比如全铝合金、钛合金、陶瓷合金、碳纤维材料等等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应用在汽车上。
第一章.车身新材料的种类█新型结构材料从前的高强度钢板,拉延强度虽高于低碳钢板,但延伸率只有后者的50%,故只适用于形状简单、延伸深度不大的零件。
现在的高强度钢板是在低碳钢内加入适当的微量元素,经各种处理轧制而成,其抗拉强度高达420N/mm2,是普通低碳钢板的2~3倍,深拉延性能极好,可轧制成很薄的钢板,是车身轻量化的重要材料。
到2000年,其用量已上升到50%左右。
中国奇瑞汽车公司与宝钢合作,2001年在试制样车上使用的高强度钢用量为262kg,占车身钢板用量的46%,对减重和改进车身性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美国轿车材料构成要有含磷冷轧钢板、烘烤硬化冷轧钢板、冷轧双相钢板和高强度1F冷轧钢等,车身设计师可根据板制零件受力情况和形状复杂程度来选择钢板品种。
含磷高强度冷轧钢板:含磷高强度冷轧钢板主要用于轿车外板、车门、顶盖和行李箱盖升板,也可用于载货汽车驾驶室的冲压件。
主要特点为:具有较高强度,比普通冷轧钢板高15%~25%;良好的强度和塑性平衡,即随着强度的增加,伸长率和应变硬化指数下降甚微;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比普通冷轧钢板提高20%;具有良好的点焊性能;烘烤硬化冷轧钢板:经过冲压、拉延变形及烤漆高温时效处理,屈服强度得以提高。
这种简称为BH钢板的烘烤硬化钢板既薄又有足够的强度,是车身外板轻量化设计首选材料之一;冷轧双向钢板:具有连续屈服、屈强比低和加工硬化高、兼备高强度及高塑性的特点,经烤漆后强度可进一步提高。
1.现代汽车新技术主要有哪些特点汽车新技术最重要的是电子控制技术的广泛运用。
使汽车的总体结构。
工作原理使用性能以及维修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发动机燃料供给。
点火控制到底盘的传动系统。
转向与制动系统以及车身与辅助装置等都普遍采用了电子控制技术。
所以。
现代汽车新技术主要是以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为基础。
把汽车的新结构。
新工艺。
新材料。
汽车安全。
节能环保。
舒适性能等方面内容结合起来的新型应用技术2什么是汽车再循环技术?这项技术的应用对汽车的制造使用有何意义?汽车从生产到报废再使用过程实现汽车再循环关键是在设计阶段就要把汽车变成易于再循环的构造。
并把作为汽车粉碎残余物废物的树脂成分做成易于再循环的形式。
随着中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报废汽车及废旧零部件的回收。
利用已经成为关系保护环境。
节能减排。
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
作为资源再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报废汽车零部件再利用业务符合建设节约型和创新性国家的战略需求3机械无级变速器的工作原理CVT无级变速器是采用传动带和工作直径可变的主、从动轮相配合传递动力。
可以使传动系与发动机工况实现最佳匹配。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的系统主要包括主动轮组、从动轮组、金属带和液压泵等基本部件。
主动轮组和从动轮组都由可动盘和固定盘组成,与油缸靠近的一侧带轮可以在轴上滑动,另一侧则固定。
可动盘与固定盘都是锥面结构,它们的锥面形成V型槽来与V型金属传动带啮合。
发动机输出轴输出的动力首先传递到CVT的主动轮,然后通过V型传动带传递到从动轮,最后经减速器、差速器传递给车轮来驱动汽车。
工作时通过主动轮与从动轮的可动盘作轴向移动来改变主动轮、从动轮锥面与V型传动带啮合的工作半径,从而改变传动比。
由于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工作半径可以实现连续调节,从而实现了无级变速。
4机械电控制动变速器的优点实现自动换挡。
传动效率高。
成本低。
易于制造。
提高燃油经济性。
降低排放污染。
乘坐舒适。
操纵性好。
提高行车安全性。
汽车材料的性能和应用汽车是一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随着汽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汽车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汽车材料的性能和应用是汽车技术发展的重要方面。
汽车材料的性能汽车材料的性能对汽车的安全性、耐用性和经济性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现代汽车材料的性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抗拉强度汽车材料的抗拉强度是指在拉伸过程中所承受的最大应力值。
抗拉强度是衡量汽车材料强度的重要指标。
目前,在汽车制造中,常见的高强度材料有铝合金,碳纤维等。
2. 耐热性汽车中的发动机和排气系统等部件需要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因此材料的耐热性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性能指标。
主要应用的材料有高铬合金钢、高温陶瓷等。
3. 耐腐蚀性汽车在使用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液体和气体,这些液体和气体的腐蚀性会对汽车材料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对于汽车材料来说,耐腐蚀性也是一项重要的性能指标。
常用材料有不锈钢、镀锌铁等。
4. 韧性汽车材料的韧性表示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变形能力,主要对汽车的抗撞性能起到关键作用。
现代汽车制造使用的高韧性材料主要包括高强度钢、钛合金等。
5. 耐久性汽车材料的耐久性指在长期使用中,能否保持其性能不受明显损伤。
在现代汽车制造中,使用的耐久性高的材料主要包括玻璃钢、碳纤维等。
汽车材料的应用现代汽车制造使用的材料种类繁多,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汽车材料及其应用。
1. 高强度钢当前,高强度钢已经成为现代汽车制造中应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
高强度钢可以分为低合金高强度钢、高强度低合金钢、天绵高强度钢等多个品种。
高强度钢的强度和韧性都比普通钢好,具有耐撞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车身、底盘以及发动机等部位。
2. 铝合金汽车中使用的铝合金主要分为铝镁合金、铝锰合金和铝钛合金等。
铝合金具有比普通钢更好的强度、硬度和耐腐蚀性,同时还有较好的导热和导电性能,因此,在汽车制造中,铝合金广泛应用于车身、发动机缸盖、散热器等部位。
准。
在塑料方面,以工程塑料居多,如尼龙、高端聚烯烃、聚碳酸酯等。
在复合材料方面,以树脂基纤维增强材料为主,如碳纤维类的高性能纤维、环氧树脂类的热固性树脂材料应用等。
而且,复合材料大多属于高分子材料,其材料成型加工与应用,也能够以具有“质量体系管理标准”特征的工艺流程进行生产制造。
并且,实现“个性化订制生产”目标。
此类材料在汽车轻量化生产要素层面的比较优势,集中体现在“技术含量高”“功能性强”“性能优异”“质量轻薄”等方面。
从当前化工材料在汽车轻量化中的运用现状分析,其运用已经涉及到整个汽车实体。
比如,在动力系统零部件中的运用、在车窗零部件中的运用、在内饰与外饰中的运用、在车身中的运用等,几乎涵盖了整体汽车组成要素。
以汽车轻量化中应用相对普遍的塑料为例,已经实现了40个部位的具体应用[2]。
以车身中的化工材料运用现状为例,在“白车身”和“车身覆盖件”主体结构中,已获得有效应用。
比如,在“白车身”方面,以工程塑料、CFRP —碳纤维复合材料为主的轻量化应用,主要集中于受力结构加固。
典型的宝马7系列汽车中,在骨架加固件的材料选择方面,即以CFRP —碳纤维复合材料为准。
具体而言,在钢材为主体的基本骨架基础上,将CFRP —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到了车顶横梁、C 柱和A 柱加固件、行李舱和室内隔断等个别部位。
从应用效用看,车体骨架减轻量约为40 kg 、整体车型减轻量约在130 kg 。
另外,在B 柱中对尼龙塑料加强件的使用,也可以使整体减轻量达到2.9 kg 。
再如,宝马i3系列中,对于CFRP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大量应用,就是在宝马i7系列减轻量数据基础上,进一步将减轻量,提高到了250 kg 到350 kg 范围,其平均减轻量也达到了300 kg 左右。
3 汽车轻量化中的化工材料用量分析从汽车轻量化发展路径中的化工材料用量情况看,一方面,主要通过化工新材料逐渐替代钢材料,形成了“以塑代钢”0 引言汽车产品发展过程,先后经历了独立产品生产制造、流水线作业生产制造、工业产业链条生产制造三个主要时期。
汽车常用材料的应用汽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造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材料。
这些材料不仅要求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还需要具有轻量化、节能、环保等特性。
下面将介绍一些汽车常用材料及其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
1. 钢铁材料钢铁是汽车制造中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主要用于汽车的车身、底盘、车架等部件。
汽车钢材主要分为普通碳素结构钢、低合金高强度钢、淬火高强度钢、热成形钢等。
这些钢材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能够满足汽车在碰撞和承载等方面的需求。
而且,随着汽车轻量化的需求,新型的高强钢材和淬火高强度钢材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2. 铝合金材料随着对汽车轻量化和节能环保的要求,铝合金作为轻质金属材料在汽车制造中得到广泛应用。
铝合金的密度轻、强度高,不仅可以有效减轻汽车整体重量,提升汽车燃油经济性,还能够提高汽车的动力性能和舒适性。
目前,铝合金主要应用于汽车的发动机、底盘、悬挂系统等部件,特别是高速列车、地铁等轨道交通工具的车体结构。
3. 工程塑料工程塑料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相比传统金属材料,工程塑料具有重量轻、成型性好、耐腐蚀性好、绝缘性能好等优点,可以有效减轻汽车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目前,塑料材料主要应用于汽车的内饰件、外饰件、车灯、零部件等方面,比如汽车的前保险杠、后保险杠、车内仪表板等部件。
4. 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一种高性能、轻质、高强度的新型材料,在汽车制造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重量轻、抗拉强度高、抗压强度高、热稳定性好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汽车的车身、车顶、车门、发动机罩等部件。
而且,碳纤维复合材料还可以有效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满足汽车轻量化、节能环保的要求。
5. 橡胶材料橡胶材料在汽车制造中主要用于汽车的悬挂系统、轮胎、密封件、减震器等部件。
橡胶具有良好的弹性、耐磨损性、耐油性、耐高温性等特性,可以有效提高汽车的行驶稳定性和舒适性。
橡胶材料还可以有效减少汽车的噪音和震动,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先进材料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研究汽车,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其制造技术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其中,先进材料的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材料不仅提升了汽车的性能、安全性和舒适性,还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进高强度钢(AHSS)是目前汽车制造中广泛应用的一类材料。
与传统钢材相比,AHSS 具有更高的强度和更好的延展性。
通过采用不同的合金元素和热处理工艺,AHSS 能够在减轻车身重量的同时,保持甚至提高车身的结构强度。
这意味着汽车在碰撞时能够更好地保护乘客的安全,同时降低燃油消耗,减少尾气排放。
例如,双相钢和相变诱发塑性钢在汽车的车架、车门和保险杠等部位得到了大量应用。
铝合金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也日益增多。
铝合金具有低密度、高强度和良好的耐腐蚀性等优点。
使用铝合金制造汽车零部件,如发动机缸体、轮毂和车身面板,可以显著减轻车辆的重量,提高燃油效率。
此外,铝合金的回收利用率较高,有利于降低汽车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一些高端汽车品牌已经广泛采用铝合金来打造车身结构,不仅提升了车辆的性能,还展现了其先进的制造工艺和环保理念。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是一种具有极高强度和刚度的先进材料。
尽管成本相对较高,但在高性能汽车和电动汽车领域,CFRP 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CFRP 可以用于制造汽车的车架、传动轴和车身覆盖件等部件,极大地减轻了车辆的重量,提高了车辆的加速性能和续航里程。
例如,一些超级跑车采用了大量的 CFRP 材料,使其在保持高强度的同时,实现了极致的轻量化。
除了结构材料,功能性材料在汽车制造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隔音降噪材料可以提高车内的安静程度,为乘客提供更舒适的驾乘环境。
新型的隔热材料能够减少车内热量的传递,降低空调系统的负荷,从而节省能源。
而在电动汽车中,高性能的电池材料是决定车辆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的关键因素。
目前,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如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以及负极材料如石墨和硅基材料,都在不断地改进和优化,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现代汽车新材料技术应用
摘要: 材料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车辆质量,改善了燃料经济性,并减少了车辆制造成本。
近年来,现代汽车普遍采用碳纤维增强材料、陶瓷碳素复合材料以及纳米材料等最新技术,介绍纳米汽油、纳米润滑剂、纳米塑料、碳纳米管、纳米界面材料、新型汽车尾气检测装置等应用于汽车的纳米技术。
关键词: 汽车;新材料;技术;应用
汽车已从最初的简单代步工具演变成集当代科技精华于一身的高科技产物,越来越多新材料及新工艺的出现,使得人们对汽车轻质化、低成本、智能化、经济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成为可能。
因此,材料技术的发展对汽车工业的进步有着巨大的作用。
1 碳纤维增强材料和陶瓷碳素复合材料
碳纤维增强材料和陶瓷碳素复合材料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降低了整车质量,方便复杂形状的成型制造,提高了车辆性能,延长了车辆的使用寿命。
碳纤维增强材料形式多样,保时捷CARRERA GT 采用: ①用被浸透的树脂2 张碳片状材料(Carbon Sheet) (预成型材料) ,把碳蜂窝状材料与铝蜂窝状作为夹层,在高压力锅中进行加热加压部材,使用于主承载式车身等高负荷部位。
②采用相同的预成型材料,形成蜂窝状结构,包覆数张碳素片状材料,并在压力锅中加以处理,用于后翼子板。
③用铝制模具进行碳片状材料的成型加工,用于车身后保护板。
④用 2 副模具夹紧碳素片状材料,在加热加压的同时,采用树脂浸透的树脂传输模制法(Resin Transfer Moulding ,RTM)成型工艺,使用于侧向面板等轻负荷的外覆盖件。
保时捷CARRERA GT陶瓷- 碳材料离合器( PCCC)将2片离合器盘夹紧的后挡板(共有 3 块后挡板,其中间一块的两面都设有衬垫)衬垫采用与PCCB(保时捷陶瓷复合材料制造的制动器)相同的材质,离合器直径仅为169 mm ,而911Turbo 为240 mm ,从而降低了发动机的搭载位置,而且质量降低为原来的1/ 10 ,其质量为315 kg ,而911 Turbo 为7 kg ,使用寿命是跑车用碳材料离合器的10 倍。
PCCC 在23 000 r/ min转速下具有 1 000 N ·m 的转矩,耐热性高达1 400 ℃,能充分考虑到变速器等其他组件耐热性的安全系数等边界条件。
奔驰CL 55 AMG跑车的超高性能陶制制动系统,采用碳素纤维增强型陶制材料制成的新一代前制动盘比传统的由铸铁制成的制动盘片约轻60 % ,每个制动盘的质量减轻 6 kg ,有效地降低了非悬挂物的总质量,提高了车辆空气动力性,转向也更精确,响应性更好。
汽车制造商一直在研究质量更轻、强度更高的新材料,宝马的非金属材料应用技术在业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998 年,Z1 概念车采用了塑料车身,2002 年Z22 不仅有碳纤维增强塑料的车身,还包括电子操纵的制动和转向系统。
其车身采用铝合金骨架,上面覆盖碳纤维增强塑料,整车质量只有1 100 kg ,比传统钢车身的528i 减轻了1/ 3 ,百公里油耗仅为5188 L。
碳纤维增强塑料技术不仅减轻了车身自重,还将车身结构件的数量从80 个减少到20 个,从而大大减少了加工费用。
2 纳米材料
2.1 纳米技术将会带来一场技术革命,从而引起21 世纪又一场产业革命。
纳米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将远远超过计算机工业,并成为未来信息时代的核心。
纳米技术纳米是一种度量单位,1 nm为百万分之一毫米,即10 亿分之一
米。
纳米机构是指尺寸在100 nm 以下的微小结构,在该水平上对物质和材料进行研究和处理的技术,称为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或称毫微米技术是用单个原子、分子层次上对物质存在的种类、数量和结构形态等进行精确的观测、识别与控制技术(包括极细微尺寸的组装)的研究与应用。
纳米材料是纳米技术研究的热点,各国科学家都在进行研究。
2.2 采用纳米技术开发的智能催化剂
日本大发汽车公司在确保车用发动机后处理装置尾气催化转化器的高效净化性能的同时,采用纳米技术使贵金属催化剂的使用量与原来相比减少了70 %。
这种车用汽油机用新型催化剂由于采用纳米材料具有“自再生”的功能,所以又称为智能催化剂,并且应用在超低排放车(UL EV) 及2002 年日本市场销售的微型轿车上。
目前,为了实现超低排放车的普及应用目标,降低三效催化转化器的贵金属使用量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
催化剂贵金属用于催化净化高温排出的尾气。
随着汽车行驶距离的增加,使用时间增长,其性能呈下降趋势。
因此,为了保证催化剂净化能力,一般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增加贵金属量予以解决。
新开发的智能催化剂则是采用纳米技术,对催化剂的成分组成从原子水平进行控制,通过对排放气体的“氧化”与“还原”的不断循环反应,保持了贵金属本身的催化性能(见图1) 。
智能催化剂是应用最新的纳米技术,在“钙钛矿型结晶”的特殊结晶结构中从原子尺度上配置贵金属钯、铑、铂,以实现催化净化性能,在使用中保持“自再生功能”。
该技术在1997年~1998年由大发汽车公司与丰田中央研究所合作,发现在钙钛矿(provskite)这种特殊陶瓷的结晶结构中,当加入钯超微粒子后存在着“自再生功能”,然后经过努力并研制成功。
2.3 其他技术
1)纳米汽油。
纳米汽油采用最新纳米技术研制开发的汽油乳化剂,能对汽油品质进行改造,最大限度地促进汽油燃烧。
使用时,只要将微乳化剂以适当的比例加入汽油即可,可降低车辆油耗10 %~20 % ,动力性提高25 % ,并使排放降低50 %~80 % ,还可清除积碳,提高汽油的综合性能。
2)纳米润滑剂。
纳米润滑剂是采用纳米技术改善原润滑油分子结构,其分子非常微小,它针对金属表面,而不是润滑油本身。
它不对任何润滑油添加剂、处理剂、稳定剂、
发动机增润剂或减磨剂等产生作用,只是在零件金属表面自动形成纯烃类单原子厚的一层保护膜。
由于这些极微小的烃类分子间的相互吸附作用,能完全充填金属表面的微孔,这些如液态的小滚珠,最大可能地减少金属与金属间微孔的摩擦。
与高级润滑油或固态添加剂相比,其极压可增加3~4倍,磨损面减少16 倍。
减少了摩擦磨损,降低耗能,寿命提高,且无任何副作用。
专家指出:这种全新概念的单分子纳米润滑技术,将给磨损部件的设计与性能带来深刻的变革。
3)纳米塑料。
纳米塑料呈现出优异的物理力学性能,强度高、耐热性好、密度较低。
同时纳米粒子尺寸小于可见光波的长度,纳米塑料显示出良好的透明度和较高的光泽度。
部分材料的耐磨性是黄铜的27 倍、钢铁的7 倍。
纳米塑料在各种高性能管材、汽车及机械零部件、电子及电器部件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4)碳纳米管。
以碳纳米管(SWNTS)为首的碳系列材料(纳米纤维、纳米石墨) 也受到高度重视。
在储氢能力达到5 %~10 %重量的储氢碳纳米管的研究中,在试料精制、试料前处理、测定精度的改造等研究方面已获得较大进展,其中单层纳米管(SWNTs)的内部储氢已在加快研究中。
5)纳米界面材料。
纳米界面材料技术是指超双亲性二元协同界面材料技术(既亲水又亲油)和超双疏型界面材料技术(既疏水又疏油) ,可在任何材质表面实现,必将在汽车、纺织、建材、化工、包装材料、金属加工、通讯设备等领域引发一场材料革命。
6)新型汽车尾气检测装置。
英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光谱分析汽车尾气检测装置,可快速判断汽车尾气排放是否达标,还能分析尾气成分。
该装置主要测量汽车尾气在紫外线波段上的吸收情况,其工作波段为200~270 nm。
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成分在该波段上都会形成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吸收光谱。
该装置还有动态检测能力,即使汽车以100 km/ h的速度行驶,也能进行检测,精度可达10 亿分之一。
3 结束语
碳纤维增强材料、陶瓷碳素复合材料、纳米材料在现代汽车上的应用深入而广泛,新材料的应用降低了整车质量,方便复杂形状的成型制造,提高了车辆性能,延长了车辆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 1 ] 王建萍.日本汽车新材料发展综述(下) [J ] .汽车与配件, 2007(11) .
[ 2] 冯美斌.我国汽车新材料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J ] . 汽车工艺与材料,2007 (5) .
[ 3 ] 冯美斌.汽车轻量化技术中新材料的发展及应用[J ] .汽车工程,2006 (3) . [ 4] 杨建新,熊祥辉,蔡兴旺. 纳米材料在汽车尾气净化中的应用[J ] .韶关学院学报,2005 (3) .
[ 5 ] 庾晋,白术.纳米材料在汽车应用上的研制动向[J ] .上海汽车,2002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