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与分类)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113
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分类等级种的概念:显明特征,地理分布,生殖隔离分类等级的命名:“双名法”、“三名法”种的命名:属名+种加词,属名为名词,或名词化的形容词,种加词为形容词,或作为形容词用的名词。
此为“双名法”亚种、变种、变型的命名:属名+种加词+亚种、变种或变型的分类单位名(subs., var.,form.)+上述分类单位的加词,这些加词也是形容词或作为形容词的名词。
此为“三名法”属以上的分类单位的名称:全部为名词或作为名词用的形容词,属的名称为单数,属以上的名称为复数。
分类单位的名称可以是任意来源的词,亦可以是人名,地名,不过在人名作为种加词时可以用名词的所有格,亦可以转化成形容词;作为属名时,不管男性或女性,规定一概作为阴性单数主格看待。
分类的依据:形态学为主,也可以用其它手段。
种组成属,属组成科,科组成目,目组成纲,纲组成门,最大的分类单位是界。
每个分类单位可以再加入亚级分类单位,如种有亚种,属也可以有亚属,科有亚科,目有亚目,纲有亚纲,门有亚门等。
此外还在亚科之下设族的。
各个分类等级的后缀:种加词有各种形式,但其性、数、格应与属名保持一致。
保名作为作种加词时可以以是复数,这时与单数的属名是不一致的。
生活史:生物从个体开始到产生新的个体的整个过程。
一般的有有性生殖。
生殖reproduction繁殖propaganda无性繁殖有性繁殖核相,核相交替:某种个体一套的染色体称为核相;有性生殖两个配子结合那时的核相是双相的,结合成合子之前,核相是单相的。
从核的单相——双相——单相,这就叫做核相交替。
显然从单相到双相,再到单相,具有质的变化。
孢子体孢子配子体配子合子同配生殖异配生殖卵式生殖胚世代交替:具有有性生殖,要有减数分裂R!要有孢子体(无性世代)2n,和配子体(有性世代(有性世代)n。
世代交替的定义存在着争论。
由于世代交替是从苔藓植物中最先发现的生活史中最先发现的,英美学者认为只有多细胞的植物体才能称为孢子体或配子体。
植物分类学中的分类系统与分类学方法植物分类学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描述植物的分类系统与分类学方法。
通过分类系统,我们可以了解植物的亲缘关系、特征以及分类学方法的应用。
本文将从分类系统的演化历程、分类学方法的应用以及分类系统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分类系统的演化历程植物分类系统的建立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发展。
早期的植物分类以形态学特征为主,将植物根据植物器官和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然而,随着遗传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形态学分类有时不能准确地反映植物的亲缘关系。
后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得分类系统得以更加准确地划分植物。
二、分类学方法的应用1. 形态学分类法:形态学分类法是最早被使用的分类方法,通过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器官和形态结构,进行分类。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学中,但由于形态特征受环境和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分类结果不够准确。
2. 分子生物学分类法:分子生物学分类法通过研究植物的基因组序列、DNA碱基序列或蛋白质结构等分子信息,来划分植物的分类。
这种方法能够准确地反映植物的亲缘关系,因为基因组的遗传信息比形态特征更为稳定。
分子生物学分类法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学研究中,对于植物的分类和亲缘关系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分类系统的局限性植物分类系统的建立虽然有助于我们了解植物种类和亲缘关系,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1. 植物复杂性:植物种类繁多,形态特征多样,存在复杂性。
某些植物在形态上相似,但在分子水平上差异很大,难以准确分类。
2. 缺乏中间状态:植物分类系统通常采用离散的分类方式,将植物分为不同的类群。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植物之间存在一些中间状态,不容易明确划分归类。
3. 缺乏完善的分类标准:植物分类学还面临着分类标准不完善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可能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和方法,导致分类结果的不一致。
综上所述,植物分类学中的分类系统与分类学方法是研究植物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重要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植物分类系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分类系统的局限性,并积极探索更加准确和全面的分类学方法,以推动植物分类学的进一步发展。
植物的分类系统引言:植物是地球上最为庞大和多样的生物群体之一,由于其巨大的数量和多样性,科学家们开发了植物分类系统,以便于对植物进行分类、研究和理解。
植物分类系统通过基于植物的形态、遗传特征以及其他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来对植物进行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植物界的神奇多样性。
本文将介绍两种主要的植物分类系统:传统的人工分类和现代的系统发育分类。
一、传统的人工分类传统的人工分类是一种基于植物形态和人工分类规则的分类系统。
人工分类方法常根据植物的可见特征,如外观、生长习性、花朵结构等来对植物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使用方便,适用于植物的初步分类和简单的识别工作。
然而,由于其依赖于植物外观的特征,存在着主观性、不一致性和限制性等问题。
此外,人工分类对于研究植物的进化关系和亲缘关系的解析能力相对较低。
二、现代的系统发育分类现代的系统发育分类是一种基于植物的遗传信息和亲缘关系的分类系统,也被称为“演化分类”。
它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来研究植物的基因组,构建植物谱系发育树,进而推断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现代的系统发育分类方法强调共同祖先和演化的线索,通过比较DNA、RNA 序列、蛋白质结构等,揭示植物之间的演化和分支关系。
这种分类方法对于揭示植物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非常有价值,能提供更准确的分类信息。
三、植物分类的级别无论是传统的人工分类系统还是现代的系统发育分类系统,它们都采用了类似的分类级别。
下面是常见的植物分类级别:1. 界(Kingdom):植物界(Plantae)是植物分类的最高级别,包括绿色植物、藻类、苔藓植物等。
2. 门(Division):植物界下一级的分类单位,如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和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3. 纲(Class):门下面的分类单位,例如蕨类植物纲(Pteridopsida)和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等。
4. 目(Order):纲下面的分类单位,如毛茛目(Ranunculales)和豆目(Fabales)。
第一章植物分类学引论第一节植物分类学的概念与内容(一)Concept 概念植物分类学是植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根据研究对象不同,植物学(Botangy)常分为Plant Morphology(植物形态解剖学)、Plant Taxonomy(植物系统学和植物分类学)、Plant Physiology(植物生理学)、Plant Ecology(植物生态学)、Economic Botany(经济植物学)等部分。
植物分类学(Plant taxonomy)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
Taxonom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taxis (排列)和nomos(规律)二词的组合,因此从词义上讲就是研究植物排列规律的科学。
我们知道,植物并不是单独而存在的,任何一个个体必然隶属于一定的类群,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分类群(Taxon,复数为Taxa)。
所谓分类群就是“生物在长期演化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亲缘关系的个体的集合”。
对于这个名词,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分类群是客观存在的实体;(2)任何分类群都是漫长的生物进化发展的产物,它们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亲缘关系;(3)分类群有大小之分,可以泛指任何分类单位。
用来表达分类群大小及从属关系的单位,我们称之为分类阶元(层)或分类等级(rank或category)。
如界、门、科、属等。
按照高低和从属关系将分类等级依次排列,便形成了一个系列,我们称之为“阶层系统”(Hierachy)。
植物分类学就是研究分类群及其所组成的阶层系统的科学。
按照现代人的理解,植物分类学就是研究植物的分门别类,探讨植物的亲缘关系,运用所掌握的资料阐明植物界自然分类系统的科学,其目的在于解释植物界系统与进化规律,正确认识植物的种类,更好地开发利用植物资源。
换句话说,也就是把极其繁杂的各种各样植物进行鉴定、分群归类、命名井按系统排列起来,以便于认识,便于研究和利用的科学。
在一大标题下,常包括三方面内容:植物系统学(Plant systematics):以种级以上分类群为对象,利用各种研究手段所得来的资料来建立一个能反映植物界进化的“自然分类系统”,即研究植物的“大进化”,因此有叫宏观系统学(macrosystematics)。
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分类等级种的概念:显明特征,地理分布,生殖隔离分类等级的命名:“双名法”、“三名法”种的命名:属名+种加词,属名为名词,或名词化的形容词,种加词为形容词,或作为形容词用的名词。
此为“双名法”亚种、变种、变型的命名:属名+种加词+亚种、变种或变型的分类单位名(subs., var.,form.)+上述分类单位的加词,这些加词也是形容词或作为形容词的名词。
此为“三名法”属以上的分类单位的名称:全部为名词或作为名词用的形容词,属的名称为单数,属以上的名称为复数。
分类单位的名称可以是任意来源的词,亦可以是人名,地名,不过在人名作为种加词时可以用名词的所有格,亦可以转化成形容词;作为属名时,不管男性或女性,规定一概作为阴性单数主格看待。
分类的依据:形态学为主,也可以用其它手段。
种组成属,属组成科,科组成目,目组成纲,纲组成门,最大的分类单位是界。
每个分类单位可以再加入亚级分类单位,如种有亚种,属也可以有亚属,科有亚科,目有亚目,纲有亚纲,门有亚门等。
此外还在亚科之下设族的。
各个分类等级的后缀:种加词有各种形式,但其性、数、格应与属名保持一致。
保名作为作种加词时可以以是复数,这时与单数的属名是不一致的。
生活史:生物从个体开始到产生新的个体的整个过程。
一般的有有性生殖。
生殖reproduction繁殖propaganda无性繁殖有性繁殖核相,核相交替:某种个体一套的染色体称为核相;有性生殖两个配子结合那时的核相是双相的,结合成合子之前,核相是单相的。
从核的单相——双相——单相,这就叫做核相交替。
显然从单相到双相,再到单相,具有质的变化。
孢子体孢子配子体配子合子同配生殖异配生殖卵式生殖胚世代交替:具有有性生殖,要有减数分裂R!要有孢子体(无性世代)2n,和配子体(有性世代(有性世代)n。
世代交替的定义存在着争论。
由于世代交替是从苔藓植物中最先发现的生活史中最先发现的,英美学者认为只有多细胞的植物体才能称为孢子体或配子体。
植物学系统分类分————————————————————————————————作者:————————————————————————————————日期: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复习资料一、两种分类系统:人为分类系统:不是根据植物的自然性质,也没有考察彼此间在演化上的亲疏关系,就一、两个特点或应用价值进行分类。
自然分类系统: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先进手段,从比较形态学、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植物化学、植物生态学等不同角度,反映植物界自然演化过程及彼此间亲缘关系进行分类。
将植物界50万种以上植物分为16个门二、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一)植物界的分类单位(taxa):界、门、纲、目、科、属、种(species)、亚种(Subspecies)、变种(Varietas)、变型(Forma)、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生理、形态特征的生理类群,同种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而且彼此杂交可以产生后代。
种群(Population):在一个分布区的所有种内植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二)植物界分类的依据:1 形态学依据:依据形态结构特征分类。
优点是:直观、简便。
2 细胞学依据:以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性质来作为植物分类的依据。
3.化学依据:植物的化学组成随种类而异,因而化学成分可以作为分类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植物碱、酚、萜、糖、蛋白质、DNA 等等。
常用的有血清学方法和电泳分析法。
4.分子生物学依据:在染色体DNA结构上寻求分子水平差异,作为分类的依据。
5. 超微结构和微形态学依据:利用电镜技术研究植物在超微结构的差异作为分类依据。
(三)植物命名法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命名上十分混乱,往往存在同物异名的现象,如番茄,南方称为番茄,北方称为西红柿,英语称tomato ;马铃薯,南方称为洋芋,北方叫土豆,英语叫potato,此外还有同名异物的现象,如黄瓜香,可能是荚果蕨,也可能是地榆(蔷薇科)。
植物分类学——植物分类学简括植物分类学是植物学科中最古老和最具综合性的一门分支学科。
过去的经典分类大多依据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特征去分,后来把孢粉形态、地理分布和古生物学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进去后,有助于进一步对种类的鉴定和植物演化关系的探讨。
分类学(Taxonomy)可以定义为研究和描述有机体的变异、探讨这种变异的因果关系、并运用所掌握的资料去建立某个分类系统的学科。
分类学和系统学(Systematic)这两个术语现在长被不严格地作为同义词并用,如果要说两个术语有些什么不同的含义,那么分类学常用来指分类理论和实践(包括它的基础、原理、步骤和规则)而不是它的最终产物(分类系统);系统学是有机体的种类和多样性以及它们间全部亲缘关系的研究(Simpson 1961),比分类学含义多少宽广些。
现在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估计有50万种以上(种子植物250000种左右)。
要对数目如此众多,彼此又千差万别的植物进行研究,第一步必须先根据它们的自然性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地进行分门别类,否则便无从下手。
植物分类学内容由三方面组成,它的研究对象为全世界生活的植物。
分类(Classification)鉴定(Identification & determination)命名(nomenclature)植物分类学是发展较早的一门学科,它的任务不仅要识别物种、鉴定名称,而且还要阐明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分类系统,进而研究物种的起源、分布中心、演化过程和演化趋势。
因此,它是一门既有实用价值又富有理论意义的学科。
为了分类各个植物类群,人们根据植物类群范围大小和等级高低给它一定的名称,这就是分类的等级单位。
了解和掌握分类的等级单位(阶层)是分类学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
按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CBN)为(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的缩写。
有关绿色植物命名(包括真菌)共包括12个主要等级(阶元)(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