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诗本义”的诗学阐释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论欧阳修《六一诗话》的诗学内涵作者:吴凯来源:《成才之路》 2012年第6期欧公《六一诗话》的诗歌评论对象主要是唐代及当代诗人。
在具体评论中,表现了一些重要的文论主张。
首先,在作家生活和创作的关系上,提出了“穷而后工”的理论。
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曾说:“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或工也。
”这种“穷而后工”论,是继承先秦“诗可以怨”(孔子语)、“发愤以抒情”(屈原),两汉“愤中形外”(刘安)、“发愤者书”(司马迁),齐梁“蚌病成珠”(刘勰)、“苦辛出好诗”(钟嵘),唐代“文章憎命达”(杜甫)、“心中愤气文难遣”(薛逢)、“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 (白居易)、“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韩愈)等说而加以发展。
《诗话》第10条“孟郊、贾岛以诗穷至死”、第23条“闽人有谢伯初者”“仕宦不偶,终以困穷而卒”、第7条郑都官(谷)、梅都官(圣俞)皆以仅官至都官而卒等,即用具体而生动的事例又一次证明了“穷而后工”的观点。
诗人为何“穷而后工”呢?一是仕途不畅达者即“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事者”,则集一生精力于立言以求不朽,故能长期处于“虚静”的境地,聚精会神地进行文学艺术创作。
二是“穷者”有切身的生活体验,故能写出养尊处优的富者写不出的“穷苦之辞”。
题材应广泛。
《诗话》第 27 条论韩愈云:“退之笔力,无施不可……然其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
”这是赞扬韩愈不受题材所限,说他无论那种题材都能入诗,且都能曲尽其妙。
而对宋初一些人的限制题材的做法,则提出了批评。
一褒一贬,表明了欧阳修对诗歌题材问题的鲜明态度。
表达技巧务须多样。
如用典,欧氏就不偏执,故他说刘子仪写诗,有的“虽用故事,何害为佳”;有的“不用故事,又岂不佳”。
因此,写诗用典或不用典皆可。
再如用韵,欧氏也颇讲究,故其对韩愈工于用韵极为欣赏。
欧阳修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欧阳修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摘要: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等多重身份的综合型人才之一,也是宋代文坛上影响深远的一位诗词大师。
本文主要围绕欧阳修的诗学观念进行探讨,提出他的诗歌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诗学思想的影响,并分析其诗学观念对诗歌语言、韵律、意象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欧阳修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第二部分分析欧阳修的诗学观念和其与诗歌创作的关系,第三部分探讨欧阳修的诗歌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第四部分总结欧阳修的诗歌成就并指出其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欧阳修、诗学观念、诗歌创作、语言风格、古典文学史一、欧阳修的生平和诗歌创作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河南项城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早年参加科举考试,后进入官场,曾历任中书舍人、知制诰、参知政事等职务,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之一。
除了政治和书法方面的成就,欧阳修还以其诗词才华著称,其诗歌多以描写自然、思怀乡土、批判时政、自嘲幽默等为主题,兼有华丽、清新、哀婉等不同的风格。
欧阳修通过多年的文学创作和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诗学观念,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也从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汲取精华,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诗学思想,从而推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
二、欧阳修的诗学观念和其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欧阳修的诗学观念主要表现在对诗歌的形式、内容、意义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他深信“文必有道,道必有文”,认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文本的形式和内容应该相辅相成,形式应该是表达内容的方式,内容是支撑形式的根据。
这一思想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得他的诗歌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既注重文学的审美效果,又注重诗歌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以做到文学与社会的有效联系。
另外,欧阳修还对诗歌的语言和韵律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认为语言和韵律是诗歌的关键要素,是诗歌艺术的根基和灵魂。
杨新勋:欧阳修《诗本义》在《诗经》学史上的成就与影响欧阳修治《诗》之作是《诗本义》,四库馆臣云:“是修作是书,本出于和气平心,以意逆志,故其立论未尝轻议二家(指毛传、郑笺),而亦不曲徇二家。
其所训释,往往得诗人之本志。
”又云,“自唐以来,说诗者莫敢议毛、郑,虽老师宿儒,亦谨守《小序》。
至宋而新义日增,旧说几废,推原所始,实发于修”。
此说大致合理,但也有不足。
要深入认识《诗本义》,就须摒弃成见,将此书的成就、特色和宋代《诗经》学联系起来,作具体深入的分析。
有见于此,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诗本义》对《诗序》的态度及影响《诗本义》对《诗序》的怀疑是学者长期关注的重点。
笔者在《宋代疑经研究》也曾探讨:认为欧一怀疑《诗序》作者,否认子夏说;二怀疑《诗序》内容,包括文字调整、内容修正、观点反驳三方面。
欧疑《诗序》虽有一定文献依据,认识深入,有知识理性色彩,但更多出于政治伦理和道德伦理的思想考虑,有较强的思想倾向。
但是,欧阳修不仅怀疑《诗序》,而且肯定《诗序》:“孟子去《诗》世近,而最善言《诗》。
推其所说《诗》义,与今《序》意多同,故后儒异说为《诗》害者,常赖《序》文以为证”,“今考毛《诗》诸《序》与孟子说《诗》多合,故吾于《诗》常以《序》为证也”。
所以,要客观认识《诗本义》对《诗序》的态度,还须全面分析。
欧阳修《诗本义》对《诗序》的评价是多样的:既有完全肯定,也有部分继承;既有调整变更,也有怀疑否定;既有抛弃创新,也有阙疑无解。
《诗本义》基本是在《诗序》的基础上调整、发展,据此将《诗本义》前十二卷与卷十三《一义解》和《取舍解》联合列表如下:风小雅大雅颂总计《诗本义》完全沿袭《小序》47 27 12 10 96 《诗本义》与《小序》部分内容相同11 4 3 0 18 《诗本义》在《小序》基础上变更13 4 1 0 18 《诗本义》完全抛弃《小序》而创新 3 2 0 0 5 《诗本义》阙疑 1 4 1 3 9合计75 41 17 13 146 146篇中,全同《诗序》的96篇,占65%;与《小序》部分内容相同的和在《小序》基础上变更的均18篇,各占12%;完全抛弃《小序》而创新的仅5篇,占3%;阙疑的9篇,占6%。
浅谈《六一诗话》中欧阳修的诗学观念作者:袁堃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6期摘要:宋代诗学的繁荣,确立了与唐代截然不同的状态。
《六一诗话》这样一部开后代诗歌理论著作新题材的经典著作,自然有很丰富的解读性。
本文就试图通过《六一诗话》探讨欧阳修对诗的态度是不是诗为“文章末事”,以及探索欧阳修是如何论诗的,他的诗学观念又是如何的。
关键词:欧阳修;《六一诗话》;事实;西昆体“宋代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这在中国诗学史上也不例外。
”1正如浅见先生等人所言的,由宋这一时代理解出来的诗学观念已经影响到我们这一代;至于宋代的诗学观念有多大的影响力,这里无需多说。
而我们熟知的,在以诗话著作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宋代诗学观念的这片“汪洋”里,终究还是绕不开欧阳修这样一位久负盛名的文学、史学大家;而谈及诗话,自然少不了《六一诗话》这样一部开后代诗歌理论著作新题材的经典著作。
“诗话莫盛于宋,其传世者,以修此编为最古”2那么详及此书,《六一诗话》中体现了欧阳修怎样的论诗观念呢?1欧阳修对诗的态度在开始讨论《六一诗话》里的论诗观念前,我们有必要说明的是,欧阳修本人对作诗的态度如何?在以士大夫为主要身份的所谓精英阶层中,宋代的文人几乎普遍对进士制取,从政参政展现出自己的热忱。
欧阳修虽在作诗上也取得盛名,但他在北宋政坛中表现出来的政治家的态度,也势必会影响他对作为诗人的态度,尤其是当散文文章争夺去了作为“古文运动”展开的一面旗帜后,欧阳修对作诗的态度显得不那么看重。
《六一诗话》记载: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而尝以诗为文章末诗,故其诗曰“多情怀酒伴,余事作诗人”也。
然其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
(二七)3这里欧阳修引韩愈《和席八十二韵》诗中的诗句“多情怀酒伴,余事作诗人”,阐述了韩愈对诗的态度是“为文章末事”,作为文学家的欧阳修在这里借韩愈之口,来表达他自己对作诗或者是诗人身份的态度。
“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4,几乎如守则一般烙印在宋代儒士的脑海。
论《六一诗话》中欧阳修的基本诗学思想作者:杨慧敏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3期摘要:诗话以笔记体开创了一种新的诗学批评文体,成为宋代重要的论诗形式,而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可谓开山之作,“笔记”这一形式和欧阳修的诗学观点都对后世影响深远。
着眼于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围绕内容上的“载事且真”、风格上的“闲远古淡”、语言上的“意新语工,意理兼通”和诗人的修养上要“德才兼备”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欧阳修的基本诗学思想。
关键词:欧阳修六一诗话诗学思想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3-0117-02《六一诗话》虽为欧阳修致仕之后“退居汝阴,以资闲谈”之作,但却开了以笔记体的形式来专门论诗的先河,《温公续诗话》《中山诗话》《后山诗话》《临汉隐居诗话》等众多北宋诗话都延续了这种形式。
这种闲谈式的诗学批评不是严肃的判断,是作者在悠然心境下不被约束的真知灼见,因此“不能以此为不甚经意之作而轻率视之”,抽丝剥茧后不难看出欧阳修的基本诗学思想[1]。
一、载事且真欧阳修曾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
作为史官,他尊重事实,秉笔直书,因此在诗歌领域同样要求言之有物,载事明道,并且情感真实,符合实际。
在第九条中,记载了许洞出题,不许使用“山、水、風、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2]这类字,使得九僧诗人纷纷搁笔,九僧诗人生活范围有限,多写隐逸闲事和自然景色,与社会生活联系较少,内容狭窄。
对此,欧阳修主张革新,摆脱这种风气,提倡扩大诗歌描写范围,要贴近日常生活。
欧阳修所推崇的自然风光并非九僧诗人那种与世隔绝、隐秘清幽的景象,更侧重于一种在社会生活中的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
比如在第五条当中梅尧臣的《河豚诗》,作于席间,生动绝妙;第十二条周朴的“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又有“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诚佳句也。
又如第二十三条钱惟演的“日上故陵烟漠漠,春归空苑水潺潺”和郑工部的“水暖凫鷖行哺子,溪深桃李卧开花”,清新自然且工整,不输王维杜甫。
论《六一诗话》中欧阳修的诗学思想一.“集以资闲谈”3的《六一诗话》欧阳修一生宦游各地,而写作《六一诗话》时所在的汝阴,即颍州,却是他本人魂牵梦绕的居所。
在《思颖诗后序》中他自述,“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经历宦海浮沉之后,“思颍之念未尝少怠于心”。
600颍州本是客居之地,但对欧阳修来说,它不只是曾经的治所,更是孜孜以求的晚年退隐之地,是承载着他理想生活方式的一方乐土。
“此心安处是吾乡”,当熙宁四年欧阳修终于实现了“退居汝阴”的心愿时,方得以从官场俗务中解脱出来,或泛舟湖上,或饮酒赋诗,或与友酬唱,全身心地享受归隐林泉之乐。
理想的生活环境和方式给了他淡然安宁、闲适从容的心境,这才有了“以资闲谈”的《六一诗话》。
晚年的欧阳修并非志在完成一部体大精深的论诗专著,因而《六一诗话》虽为论诗专著,但毕竟与体系严密的前代诗论不同。
“所谓‘闲谈’者,似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为时人言诗论诗提供资料,二指行文运笔的著述特点。
”许多当世诗人,生时小有名气,死后却不复留名,欧阳修对此深感惋惜,出于史学家的立场,将其记录于《六一诗话》中,让这些小众诗人不至于湮没在历史长河里,也为后人了解当世诗坛提供材料。
如对九僧的记录,“今人多不知有所谓九僧者矣,是可叹1/ 7也”,31对谢伯初的记录,“盖其人不幸既可哀,其诗沦弃亦可惜,因录于此”78等等。
此外,《六一诗话》中也不乏对诗坛轶事趣闻的记载,如在第七则记录了僧人赞宁对儒生安鸿渐嘲讽自己的反击,又如第八则中对“梅都官诗”这一代称来由的解释。
《六一诗话》在评诗论诗的同时,也论人、记事,取材广泛,叙议结合。
出于“资闲谈”的写作目的,《六一诗话》在形式上较为灵活自由,采用笔记体的漫谈形式,由若干条目连缀而成,彼此之间没有特别的联系,行文长短不一,行文到处乃思之所及,若论体系完备、结构严谨,自然无法与其他的诗歌理论专著相提并论。
以闲谈为主的《六一诗话》,于诗论专著中自成一路,恰恰为后世开创了一个新的诗歌品评门类,而这种颇具随意性的感悟式品评,也开了诗话体的风气之先。
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第一节欧阳修的古文、辞赋和四六一、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新风的文坛领袖..二、欧阳修诗文革新主张: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的;可是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都与柳开以来的复古派文论家有很大的不同..体现在:1.反对西昆体和“太学体”..2.对文与道的关系的全新认识:1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2文道并重;3文具有独立的性质..3.文道并重的思想的两重意义:1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2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提高了文学的地位..三、欧阳修的散文1.古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1他的有些议论文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这一类文章具有积极的实质性内容;是古文的实际功用和艺术价值的有机结合的典范..2另一类议论文与现实政治并无直接关系;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2.欧阳修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如五代史记..3.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文体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4.在欧阳修笔下;古文的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显示;古文的叙事、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也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四、欧阳修对散文文体的发展的贡献对词赋的改革:1.欧阳修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对文赋形式的确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如秋声赋P44特点、赏析..2.欧阳修对四六体进行了革新;常参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且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工切;从而给这种骈四俪六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3.欧阳修的创作使散文的题材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备;时人称赞他:“文备众体;变化开合;因物命意;各极其工..”五、语言风格:欧阳修的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六、欧阳修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第二节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一、欧阳修、梅尧臣对诗风的革新1.欧阳修诗歌理论:欧阳修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其诗论作品六一诗话..2.梅尧臣诗歌主张:梅尧臣更加明确地主张诗歌创作应做到“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并反对“有作皆言空”的不良诗风..3.欧、梅等人的诗歌创作正是以扭转西昆体脱离现实的不良倾向为指导思想的;这体现了宋代诗人对矫正晚唐五代诗风的最初自觉..二、欧诗内容题材:欧诗中有一些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的作品;但欧诗更重要的内容是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的情怀;以及对历史题材的吟咏;含有很深的人生感慨..如戏答元珍..三、欧诗特点:1.欧诗受韩愈的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议论入诗..欧诗中的议论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所以得韩诗畅尽之致而避免了其枯躁艰涩之失..欧诗的散文手法主要是体现在借鉴散文的叙事手段..2.欧诗也学李白;主要得益于语言清新流畅;这与欧诗特有的委婉平易的章法相结合;便形成了流丽宛转的风格..3.欧诗的成就不如欧文;但两者的风格倾向是一致的;这种诗风是对西昆体诗风的矫正..四、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是专力作诗的文人;存诗达2800多首..五、梅诗内容题材:1.梅尧臣关心时政;在诗中反映朝中重大政治事件;或以寓言的形式来抨击邪恶势力;或直抒其事..2.梅尧臣积极地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对他担任地方官时目睹的贫民惨状做了尖锐的揭露..秉笔直书;感情愤激;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的传统..3.梅诗更值得注意的体裁走向是写日常生活琐事;这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开拓精神;梅诗为宋诗开辟了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题材走向..六、梅诗艺术风格:以追求“平淡”为终极目标..梅尧臣论诗;推崇平淡之美;是指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一种超越了雕润绮丽的老成风格..这种诗风最终导致了新诗风的形成..如鲁山山行:“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七、梅诗意义:梅诗的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都具有宋诗风气之先的意义..八、苏舜钦:字子美;与梅尧臣齐名;并称苏梅..性格豪迈;诗风也豪放雄肆..九、苏诗内容题材:1.他早年慷慨有大志;喜以诗歌痛快淋漓地反映时政;抒发强烈的政治感慨..2.他被逐后的诗多写心中的愤懑之情;具有批判现实的意义..3.苏舜钦的另一类诗是写景诗;喜写雄奇阔大之景;赞美自然界的壮伟力量;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十、苏诗风格:苏舜钦诗直率自然;意境开阔;以雄豪奔放的风格见长..但推敲、裁剪的功夫略显不足;有些作品有不够含蓄、不够精炼的缺点..第三节王安石等人的古文一、唐宋八大家:宋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唐韩愈、柳宗元..二、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文学观点:以重道崇经为指导思想;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三、王安石的古文:大多是直接为其政治服务的;这些作品论点鲜明;逻辑严密;很有说服力..四、王安石的短文:更能体现其古文的个性风格;直陈己见;不枝不蔓;简洁峻切;短小精悍..极度简洁和周密的说理相结合;形成了被清人刘熙载所称的:“瘦硬通神”的独特文风..五、王安石古文评价:王安石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从而提高了这种文体的实用价值;有益于古文的发展..但他过于注重逻辑说服力;而对艺术感染力重视不够..六、曾巩:子固欧;与王安石同时的古文名家;是欧阳修的学生..曾文议论委曲周详;文字简练平正;结构严谨而舒缓;长于议论..第四节王安石的诗歌一、王安石诗歌:注重实际功用;偏重于抒写个人的情怀..其诗歌艺术成就超过了他的古文..1.前期诗风:1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2思亲怀友的抒情诗3写的更出色的是咏史诗;继承了借咏史以述志的传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了新颖的看法;并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感情..王安石的咏史诗充分体现了宋诗思虑深刻、长于议论的特征..2.后期诗风五十六岁退出政治舞台后:虽仍有寓悲壮于闲淡之中的情形;诗风却更趋于含蓄深沉..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写景抒情的绝句..时人称王诗:“王荆公体”;主要着眼于其晚期诗风..3.如果说王安石早期的诗风显示了直截刻露的宋诗特征;那么其晚期诗则以丰神远韵的风格体现出向唐诗的复归..二、王令..字逢原..其诗以抨击时弊、抒写自己的远大抱负为主要内容;风格雄伟奔放;语言奇崛有力..王令的抒情诗也具有开阔雄大的意境..名词解释1、苏、梅:指北宋初期的诗人苏舜钦和梅尧臣;两人的诗作开宋诗之先;体现了宋代诗人对矫正晚唐五代诗风的最初自觉..苏舜钦的诗风豪放雄肆;喜以诗歌痛快淋漓地反映时政;抒发强烈的政治感慨;然而推敲、剪裁的功夫略嫌不足;宋诗畅尽而伤直露的特点;在苏舜钦诗中已见端倪..梅尧臣诗的题材走向是写日常生活琐事;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开拓精神;为宋诗开辟了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题材走向..在艺术风格上;他以追求“平淡”为终极目标..梅诗的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都具有宋诗风气之先的意义.. 2、古文运动: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到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这一运动在中唐由韩愈、柳宗元等人发起;但它的成功却在北宋..北宋的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号召的文学革新运动;在欧阳修、王安石和“三苏”的大力倡导之下;继承了韩、柳的成就;使古文成为文学主流;蔚为风气..他们所提倡的散文实际是一种新型的散文;既有所继承;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时代特点..就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就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体现了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3、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都是唐宋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和积极参与者;努力写作内容充实、平易流畅的散文;扭转了唐宋的浮靡文风;影响深远..明初朱右选韩、柳等八家古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此书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4、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他并不刻意选择人物、场景以及按照某种寓意的逻辑来组织内容;只是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在看似散漫不经的行文中;使读者慢慢地从寻常的叙事中体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他的散文一般具有笔触多情的特点;常着眼于感情的抒发..另外;文章结构层次上的极吞吐往复、参差离合之致;语言层次上的平易自然;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索..5、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以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他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其晚年诗作雅丽精绝;既有清新闲适之作;又有沉郁悲壮之作..主要体裁是绝句..它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诗派的先驱..6、六一诗话:宋代欧阳修所作;他主张诗人应对于所要再现的情境具有真切感受;这样才能曲尽其妙..六一诗话一书开文人诗话之风;此前论诗之作多重品评、格例、作法或本事;此书问世;始立“诗话”之名;且兼收并蓄;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创立了一种漫谈性的论诗体例..在这以后;诗话成为评论诗人诗作、发表诗歌理论批评意见的一种广泛流行的形式..7、诗穷而后工说: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说“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说法..所谓“诗穷而后工”;就是说困厄的人生境遇;能使诗人创作出工致精妙的;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诗歌作品..在欧阳修之前;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也有类似的说法;大体上都是说创作主体的生活环境与创作潜能之间的关系..欧阳修继承了他们的说法;并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明确地提出了诗穷而后工说..简答题一、欧阳修的古文成就散文风格/特点:1、内容充实、类型多样..欧文有些是反映当时重大的政治形势;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有些则是追述历史;描写历史上的众生相;表达他对历史的思考;如新五代史等..有的则是记叙亲友;感慨人生的悲欢离合、盛衰成败;如泷岗阡表..记叙文、议论文都有名篇..2、抒情性强..他的政论文感情激越;义正词严..史论文感慨深沉;低回往复;如五代史序;经常以“呜呼”开头..叙事文在对人物的描写中注入自己的情感;如释秘演诗集序;怀念两个分别是酒徒和和尚的朋友..做到了抒情、议论和叙事的完美结合;也实现了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高度整合..3、体裁完备..古文外;也擅长骈文;对仗流动而不求工整;少用典故和代语;散句穿插其间;文气流畅..创造了文赋;如秋声赋;描写秋夜的物态;抒发心情的苦闷;保持赋体铺陈排比、设为问答的传统;又减少了押韵、对偶的限制;以散句为主;穿插韵句和骈句..语言精致;音律优美;气脉流畅..4、语言简洁流畅;层次丰富多变;条理清晰;结构连贯;文气纡徐婉转;从容不迫;形成自然平易的文风..在韩柳之外自成一家;为北宋散文树立了新的楷模..二、王安石散文的特点:王安石的散文形成了被清人刘熙载称为“瘦硬通神”的独特风貌..1、政论文..长篇巨制;直陈时弊;提出改革的方案;论点明确;逻辑严密..如上仁宗皇帝书、本朝百年无事劄子;文学性不够..2、小品文..如伤仲永游褒禅山记读孟尝君传;笔墨简省;不枝不蔓;层次分明;见解深刻..论述题1.论述欧阳修的文学理论..答:欧阳修是北宋前期的着名文学家和文论家..他的文学理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文道关系论..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继承韩愈的观点;重申道对文的重要性;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反对片面追求文辞..他主张以道作为作家的基本修养;充道以为文;但他不重道轻文..欧阳修还注重道的实践性;他认为道并不是要远离人;而是人弃百事不关于心;不能在实践中充道;他从生适实践方面谈论创作主体的修养;影响了后代的古文理论..总之;对文道关系的解释;欧阳修形成了自己以道充、事信、理达、辞易为中心的文学理论..二、“诗穷而后工”说..“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这种思想司马迁、韩愈等人的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三、诗歌意境观点..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尧臣的话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其实代表了欧阳修自己的看法;这是上继唐人而提出的诗歌意境理论;结合具体作品;深入分析了意境的两大相互关联的审美要素:所描写的境象一定要真切生动;抒写的情志则要深微高远..这一观点引发了宋代诗话中关于诗歌意境问题的深入讨论;并对明清一些诗论家的意境论有所影响..2.试述欧阳修散文的艺术成就..答:首先;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他的议论文有些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例如早年所作的与高司谏书;揭露、批评高若讷在政治上见风使舵的卑劣行为;是非分明;义正辞严;充满着政治激情..欧阳修另有一类议论文与现实政治并无直接关系;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如五代史中的一些序论;对五代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并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褒贬;以及国家兴亡在于人事而非天命的历史观..欧阳修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如五代史记一类历史散文自不必说;即使是亭台记、哀祭文、碑志文等作品;也都具有充实的内容;如丰乐亭记对滁州的历史故事、地理环境乃至风土人情都作了细致的描写..其次;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如泷冈阡表;追忆父母的嘉言懿行;细节描写细腻逼真;栩栩如生;感情真切动人..在欧阳修笔下;散文的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显示;散文的叙事、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也得到了高度的有机融合..再次;欧阳修的散文语言简洁流;文气纡徐委婉;既简洁凝练又圆融轻快;毫无滞涩窘迫之感..深沉的感慨和精当的议论都出之以委婉含蓄的语气;娓娓而谈;纡徐有致;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在韩文的雄肆、柳文的峻切之外别开生面..。
欧阳修“诗本义”的诗学阐释摘要:宋代文学与政治关系不再像汉唐那样紧密,文人及其文学创作都具有相当的自觉性。
欧阳修首先提出“诗本义”之说,力求突破秦汉以来传统诗经学限制,强调从诗歌文本出发,精读诗歌文字,以情解诗,以期还原诗人创作之初的原始之意。
但汉语及其演变的复杂性和时空的久远,使得完全意义上的诗之本义的探求成为一种空想。
关键词:诗本义;欧阳修;诗经学;诗经“诗本义”指《诗经》三百篇中各篇诗歌的本来意旨即诗人之“志”。
换言之,就是诗人创作时所要言说和表达的最初意思。
后来“诗本义”理论扩展到整个经学、诗学以及文学艺术领域,成为文学批评领域一个源远流长的命题。
一、“诗本义”说的提出(一)欧阳修与“诗本义”说确切地说,欧阳修在《论九经正义中删去谶纬劄子》一文中第一次正式提出“诗本义”说。
此文具有经典性意义,在诗经学领域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命题,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欧阳修在该文中对汉唐以来的传、序、疏持怀疑和否定态度,认为朝廷有必要对历史上纷纭杂说的“诗经学”作出一个明确、统一的判断。
欧阳修作为文坛领袖,其贡献绝不仅仅表现在理论上,而且也在于他能够将理论贯诸实践。
为了提出系统的诗本义理论,强调其理论的重要性,欧阳修专门撰写了一部“诗经学”著作——《诗本义》,对诗本义理论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诗本义》的内容及理论意义的评定如下:自唐以来,说诗者莫敢议毛、郑,虽老师宿儒亦谨守小序。
至宋而新义日增,旧说[日]废,推原,所始实于修。
然修之言曰:“后之学者因迹先世之臣所传而较得失,或有之矣。
使徒抱焚余残脱之经伥伥于去圣人千百年后,不见先儒中间之说而欲特立一家之学者,果有能哉?吾未之信也。
”又曰:“先儒于经不能无失,而所得固已多矣。
尽其说而理有不通,然后以论正之是,而欲特立一家之学者,果有能哉?吾未之信也。
”修作是书,本出于和气平心,以意逆志。
故其立论未尝轻议二家,而亦不曲徇二家,其所训释往往得诗人之本志。
论欧阳修诗歌创作的儒学思想论文关键词:欧阳修儒学思想诗歌创作诗歌风格论文摘要:采用文献分析、比较互证等方法,探究欧阳修的儒学思想与其诗歌风格形成的关系,结论认为:欧阳修经世致用的独到儒学见解,为其诗歌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充实作用。
他以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身份进行创作,令诗歌表现出内容的扩展性,风格的议论性及以文为诗、平易流畅等完全不同于唐代诗歌的面貌,也为宋诗风格的逐步形成,创造出自由纵横之广阔天地。
苏轼对欧阳修评曰:“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
晋以老庄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
愈之后二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
”这正可说明欧阳氏深刻精辟之儒学见解和独具特色的儒学思想。
对中国传统学术史而言,文史哲本为一体,那么欧阳修的儒学思想与他的诗歌创作之间又有哪些关系呢?思考这个问题,更能深刻把握欧阳修诗歌创作逐渐深化和丰富的过程,以及对宋代诗风产生的深远诗学意义。
一、对“人”的关注与诗歌内容的扩展性北宋建立伊始,急需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来巩固新生帝国,以加强集权统治。
但这时的儒家思想随着隋唐时期佛、道的发展,已日渐式微,它的作用和影响也遭受了巨大冲击。
这种思想上出现的混乱状况,令有识之士有所警觉。
恢复儒家道统,复兴儒学,成为这些人首当其冲的任务。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中,欧阳修身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肩负起了对儒家思想价值重新认识和阐释的艰巨任务。
在他看来,儒家之道不仅仅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一套具体制度和道德规则,它除了讲究礼乐刑政和道德仁义之外,还应该经世致用,关注现实、关注社会。
他认为儒家之道决不是玄之又玄,无法追求的东西,它蕴藏于百姓日用之间,社会政事之中,包含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戚戚相关。
不难看出,欧阳修是一个儒学的实践家而非纯粹的书斋学者,在主张贴近现实生活与实践的基础上,他对儒学关注的落脚点,在以往对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宣教之外,更关注人,以人之常情为出发点,以人事为归宿。
“诗意”与“诗义”:欧阳修“诗本义”的现代阐释“诗意”与“诗义”:欧阳修“诗本义”的现代阐释2007年第2期No.22oo7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ichu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总第149期SumNo.149?博士生论坛?“诗意”与”诗义”:欧阳修”诗本义”的现代阐释胡晓军(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要:以欧阳修《诗本义》阐释实践为依据,详细分析欧阳修《诗》学重要范畴之一”诗本义”的丰富内涵,指出其主要有二个意义层次:”诗意”与”诗义”.扼要地阐明欧阳修《诗经》阐释学的宗旨与特点及”诗本义”二层论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宋代《诗经》阐释学的意义.关键词:欧阳修;诗本义;诗意;诗义中图分类号:/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0766(2007)02-0140-05欧阳修《诗本义》在《诗经》学史上的地位,可谓是划时代的.其”诗本义”的概念是欧阳修《诗》学研究者感兴趣的重点.今天许多学者从《诗经》文学阐释的角度,对”诗本义”之一的”诗人之意”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忽略了欧阳修”诗本义”丰富的内涵,从而对”诗本义”的概念产生了有失偏颇的理解.笔者以为, 欧阳修”诗本义”有二重含义:诗文之意,即“诗意”,是指”言内之意”;引申之意,即”诗义”,是指”言外之意”.”诗义”虽立足于文本分析的”诗意”之上,但却在阐释者”以诗为教”的引申,衍绎中,或远离,或偏离甚至背离“诗意”.多层次地理解欧阳修”诗本义”的内涵,我们才可以清晰地审视欧阳修《诗经》阐释学思想及其《诗经》文学阐释的时代特点.欧阳修《诗本义》卷十四之”本末论”详细阐释了其心目中之”诗之本”,”诗之末”的内涵,为下文论述方便计,兹逢录于下:诗之作也,触事感物,文之以言,善者美之,恶者刺之,以发其揄扬怨愤于口,道其哀乐喜怒于心,此诗人之意也.古者国有采诗之官得而录之,以属太师,播之于乐,于是考其义类3,1之,以为《风》《雅》《颂》而次比之,以藏于有司,而用之宗庙朝廷,下至乡人聚会,此太师之职也.世久而失其传,乱其雅颂,亡其次序,又采者积多而无所择,孔子生于周末,方修礼乐之坏,于是正其雅颂,删其烦重,列于六经,着其善恶以为劝戒,此圣人之志也.周道既衰,学校废而异端起,及汉承秦焚书之后,诸儒讲说者,整齐残缺以为之义训,耻于不知,而人人各自为说,至或迁就其事以曲成其已学,其于圣人有得有失,此经师之业也.惟是诗人之意也,太师之职也,圣人之志也,经师之业也:今之学诗者不出于此四者,而罕有得焉者,何哉?劳其心而不知其要,逐其末而忘其本也.何谓本末,作此诗述此事,善则美,恶则刺,所谓诗人之意者,本也.正其名,别其类,或系于彼,或系于此,所谓太师之职者,末也.察其美刺,知其善恶,以为劝戒,所谓圣人之志者,本也.求诗人之意,达到圣人之志者,经师之本也.讲太师之职,因其失传而妄自为之说者,经师之末也.欧阳修把”诗人之意”列为诗之本义,即使放在今天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把”圣人之志”,亦即孔子”删诗”之旨并入诗之本义,以今人的视角来看,就不那么清晰缜密了?.”据文以求义”是?比如洪湛侯先生便不满欧阳修之”知诗人之志,则得圣人之意”把”《诗经》作者与圣人等量齐观”的观点,参见其《诗史学史》,中华书局2002年,第304页.收稿日期:2006-06.20作者简介:胡晓军(1974一),男,湖南郴州人,~lJll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140?胡晓军:”诗意”与”诗义”:欧阳修”诗本叉”的现代阐释2007年第2期欧阳修乃至宋人《诗经》阐释的重要原则与方法,当他们从本文人手阐释《诗经》时,所得“诗人之意”与”圣人之志”真能融合无间吗?欧阳修从传统”美刺论”的观点,给出了这个疑问的初步答案.诗人”触事感物,文之以言”的目的还是在于”善者美之,恶者刺之”,而圣人删诗编诗是”着其善恶以为劝戒”,于是,“圣人之志”与”诗人之意”殊途同归,也就有了同一性.但如果对这个问题只停留在这一表面的答案上的话,那就不能发现欧阳修《诗经》阐释学的精彩之处,也不能感受到其调和”据文求义”,”情理论诗”等方法论与”诗本义”本体论之间的矛盾的智慧.欧阳修论说”诗本义”时,在诗之意义层面上提到了几个极易混淆的概念:”序意”,“大义”,”本义”,”诗义”,”诗意”.这些概念在《诗本义》中,如”浑而言之”,则可以看作是同一个意思,即”诗本义”,也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诗篇主旨.但如果细细品味,他们之间还是有极细微的差别,尤其是”诗意”一词,与其他几个概念,可以做意义层次的区分.这些概念中,意义最为明显的是”序意”.“序意”指《诗序》所概括的诗旨.欧阳修在《诗本义》卷十四《序问》中断定《诗序》非子夏所作,认为《诗序》中的有些说法不是诗之本义,比如他并不认同《卷耳》诗序的观点, 还认为子夏是不会犯这种把《关雎》,《鹊巢》系之周公,召公的错误.所以,欧阳修认为此篇之诗序是不得”圣人之志”.但在《序问》中他又说:”今考《毛诗》诸序与《孟子》说《诗》多合,故吾于《诗》常以《序》为证也.”在论《麟之趾》中同样也说:”孟子去《诗》世近, 而最善言《诗》,推其所说诗义,与今序意多同,故后儒异说为诗害者,常赖序文以为证.” (《诗本义》卷一)宋人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诗本义上,大都推崇孟子之说《诗》,因此,对孟子说《诗》的迷信,也导致了欧阳修对《诗序》矛盾的态度.所以,虽然据《本末论》的观点,《诗序》应该是列入”讲师之业”,属于“诗之末义”,充尽量是”于圣人有得有失”,但在解《诗》的实践中,欧阳修往往是相信《诗序》的.他批评毛,郑解《诗》不得诗义,一个理由便是其说”与序意不合”:草虫,阜螽异类而交合,诗人取以为戒,而毛,郑以为同类相求,取以自比.大夫妻实已嫁之妇,而毛郑以为在途之女,其于大义既乖,是以终篇而失也.盖由毛郑不以序意求诗义,既失其本,故枝辞衍说,文义散离,而与序意不合也.《毛传》谓”礼义,治国之柄”,又云“治国不以礼,则不安”.至于”所愿上下”等语,不惟简略l漫而已,考之诗序都无此意,……康成区区止说王迎之事,由是失诗之大旨也.(《诗本义》卷二)“夫序者,述作者本意”_3卷中,既然对《诗序》信以为真,那”序意”也即”诗大义”,”诗本义”了.据上可知,”大义”,”本义”,”序意”,“诗义”这几个概念是可以用”诗义”来代表的,但”诗意”这个概念,却有自己的内涵.其他几个概念其实质即”诗本义”,按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中心思想”,而”诗意”有时仅仅指诗篇字面的意思,是文字之义.如果”大义”,”本义”,”诗义”,”序意”是指”言外之意”的话,那”诗意”就是”言内之意”了,是阅读《诗经》文本所获得的最原初的意义.所以,在《诗本义》中,”诗意”常常与”文理”,”上下文”,”文本”等字眼联系在一起: 郑《笺》:”上帝乎者,想之也”,以谓诗人呼上帝而告之日:”幽王暴虐,甚使我中心悼病”,然则”上帝”与”甚蹈”当分为两句,岂成文理?考于诗意,亦岂得通.其诗日”赫赫姜螈,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毛谓”上帝是依”,”依其子孙”.郑谓”依其身也,天依凭而降精气”.郑之此说,是用”履帝武敏歆”之说也,其言怪妄,《生民》之论详之矣.而毛谓”依其子孙”者,亦非也,其上下文方言姜螈生后稷时事,与上帝“依其子孙”,文意不属.据诗意,”依”,犹”赖”也,谓上帝是赖者,言姜螈赖天帝之灵而生后稷,无灾害尔.“兄弟不知,呸其笑矣”,据文本,谓不知而笑,郑《笺》云:”若其知之,则笑?14】?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49期我”,与诗意正相反也.诗述女言:我为男子诱而奔也,兄弟不知我今被其酷暴,乃笑我尔,意谓使其知我今困于弃逐,则当哀我也,其意如此而已.(《诗本义》卷九)欧阳修在使用”诗义”与”诗意”二个概念时, 有意无意模糊二者的界线.而在解说实践中,也是分为”诗意”与”诗义”二个层次展开其《诗经》阐释流程.比如《邶风?静女》一诗, “据文义求之”,此诗是一首优美的情诗?,而欧阳修在解说《静女》时,就”诗意”而言,也是把它当作男女幽会,男女互赠信物的诗篇: 故其诗述卫人之言日:彼妹然静女,约我而俟我于城隅,与我相失而不相见,则踌躇而不能去.又日:彼安然静女,赠我以彤管,此管之色炜然甚盛,如女之美,可悦怿也.其卒章日:我自牧田而归,取彼茅之秀者,信美且异矣,然未足以比女之为美,聊贻美人以为报尔.(《诗本义》卷三)如果仅看这一段,我们会惊讶欧阳修审视《诗经》的视角与我们一样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在解说”诗意”时,欧阳修可以读出其中男欢女爱的情愫,但在价值判断上,由于受《诗序》“《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的影响,他把这首诗目为”淫诗”.如果把上面这段话前面文字补上的话,那么我们便会看到”诗人之意”与”圣人之志”是如何”水乳交融” 的了:卫宣公既与二夫人系淫为鸟兽之行,卫俗化之.礼义坏而淫风大行,男女务以色相诱悦,务夸自道而不知为恶.虽幽静难诱之女,亦然举.静女犹如此,则其他可知原来,此诗是”刺诗”,是反话,诗人越是写静女如何美丽,如何专情,越是使读者觉得卫之风俗已经淫荡的不行了,连这样好的一个女孩子都被”同化”了.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欧阳修《诗经》阐释的思路与宗旨:首先,应该据文求义,立足于文本,不衍说臆断,更不能使”文意不属”,”文意散离,前后错乱”(《诗本义》卷六).说《诗》首先要文理通顺,”诗意”也应该是联属完整的.所以欧阳修反对毛,郑释“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为”正静之女,自防如城隅”之说的穿凿.其次,只懂”诗意”还不够,这不是解《诗》读《诗》的最终目标, 不然,宋人”据文义求之”所得诗义就与今人没有分别了,学诗者最终要得其”大义”,遵行当下社会共识的道德,伦理,政治等等准则.以《静女》为例,”诗意”是”静女”与情人幽会于城隅,情人赠以”彤管”.如果解诗者只停留于”文字”层面,把《静女》当作情诗看,在欧阳修看来,自然是未得诗之本义,解诗者还应结合圣人”劝戒”之志及《诗序》的”知人论世”的背景.最终知道此诗乃是表现卫国当时上行下效,淫风之盛,因而作此诗以”刺时” 也.观这首淫奔之诗,观诗者应该”思无邪”, “善为可法,恶为可戒”J,如此才算是得”诗人之意”,”圣人之志”,”以此求诗,则本义得矣”.所以,欧阳修《静女》一诗的”本义”说解中既有”文字之意”也有”言外之意”.上文说过,欧阳修的《本末论》把”诗人之意”与”圣人之志”等量齐观,总让人觉得并不那么丝丝入扣,但如果注意到”诗意”这一概念在欧阳修诗义层次中的意义,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诗意”是”诗人之意”与”圣人之志”的粘合剂.当《诗序》受到怀疑,并不能承担起诗本义的重担时,从文本切入,追寻诗本义便是可靠的方法.可是,当真弃《序》言《诗》,或以诗论《诗》时,便会发现”匹夫匹妇,羁臣贱隶悲忧愉佚之所为作”的”诗三百”与圣人大义常常大相径庭,如此一来,”诗三百”经的地位不就受到了质疑吗?如何调合这样的矛盾呢?笔者以为欧阳修拈出”诗意” 这一概念的意义便在于此:既顾及到新的阐释方法的运用,又维护了”诗三百”经典的地位.宋人把传统的关于诗三百内容纯正的”思无邪”观修正为观诗者应”无邪思”,这与欧阳修的做法在实质上殊途同归,目的也是试图解决文本与诗义不能”无缝对接”的问题,从而保持诗三?如陈子展就把《静女》当作一首爱情诗:”《静女》,诗人热爱卫宫女史之作.参见其《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26页.”?142?胡晓军:”诗意”与”诗义”:欧阳修”诗本义”的现代阐释2007年第2期百”诗教”的性质与地位.我们不妨比较”诗义”与”诗意”这二个只有一字之差的概念.《诗本义》中”诗义”与“诗意”二词,不总是指向同一意义层面,析而言之,”诗义”即诗之主旨,涵盖”诗意”,是“言外之意”与”言内之意”的融合,且”诗义”常和”序意”相关联:孟子去诗世近,而最善言诗,推其所说诗义,与今序意多同,故后儒异说为诗害者,常赖序文以为证.(《诗本义》卷一)郑氏于诗其失非一,或不取序文,致乖诗义;或远弃诗义,专泥序文;或序与诗,皆所无者,时时自为之说.(《诗本义》卷三)诗文虽简易,然能曲尽人事,而古今人情,一也,求诗义者,以人情求之,则不远矣.然学者常至于迂远,遂失其本义.(《诗本义》卷六)“诗义”与”诗意”在《诗本义》中,如浑而言之,则是同一意义,这样的用例在《诗本义》中更多,兹不赘述.从字源上来说,《说文解字》释”意”为”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5J.而”义”在宋代普遍释为”理”,”天理”,”义理”-6.从这二个义项来说,”意”与“义”实质上没有区别.但”意”有”文字之义”的义项,这是二者的区别之所在?.无独有偶,南北宋之间的黄樵在讲解《南陔》《白华》《华黍》三首佚诗时,也把”意” 与”义”作了区分:此三篇诗已经秦火煨烬而亡其辞,辞虽亡而义不可亡,则三篇亦可想而见也.《南陔》:”孝子相戒以养”,则见其风俗之美,而孝子皆相率以养其父母也.《白华》:.”孝子之洁白”,则见君子之爱其亲,而思全其身,惟恐有所玷污也.《华黍》:”时和岁丰,宜黍稷”,则见王者之治,至于位天地,育万物,而中和之极致也.即其义,可以悟其意;即其意,可以知其辞,然束皙之《补亡诗》则过矣’】卷20.我们只以《南陔》为例,来看”意”,”义”各自不同的含义.《南陔》之《序》说”孝子相戒以养”,此是”序意”,是”义”,也是涛之主旨.”见其风俗之美,而孝子皆相率以养其父母也”,则是”意”,是”诗意”,是诗之文辞描绘表现的内容.”即其义,可以悟其意;即其意, 可以知其辞”,因有”义”在,”辞”是可以想见的.从诗之本义,可以想见诗之文辞的内容, 所以,黄檩以为束皙之作补亡诗,则是画蛇添足,狗尾续貂了.四综上所述,欧阳修之”诗本义”既发扬了《诗经》”诗教”的功效,又”还原”了《诗经》文学特质.如果我们只注意到欧阳修《诗本义》中的”诗人之意”,则有”厚誉古人”之嫌.宋人《诗》学”据文求义”的阐释方法, 被有的学者称为具有”新批评”的精神,然而从文本人手的方法,在宋人这里却没有结出“新”的硕果.宋人《诗经》阐释轻视汉唐注疏,但往往是以一种新的穿凿代替另一种旧的附会,”笑奔车之覆而疾驱以追之”的故事在宋人《诗》学着作中数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因为宋人追求的”诗本义”,最终不是”诗意”,而是“诗义”,是”圣人之志”,是站在自己的历史视野,继续发挥”诗三百”作为经典,于社会,人生,政治的功效.如此,宋学与汉学又有什么区别呢?同理,我们在考察《诗经》文学阐释时,也要顾及到宋人”诗本义”多重的内涵,那种希望从宋人《诗经》阐释中剥离出”纯文学”观点的做法,无疑是缘木求鱼,其结果也不会符合历史事实.钱钟书先生以为清阮葵生《茶余客话》中”余谓三百篇不必作经读,只以读古诗乐府之法读之,真足陶冶性灵,益人风趣不少”,这一段议论是”盖不知此正宋,明以来旧主张也”-8J踟.《四库全书提要》之《诗本义》提要在评价林光朝不满欧阳修《诗本义》时说:“盖文士之说诗,多求其意;讲学者之说诗,务求其理.各得一偏,互相掊击,其势则然,然不必尽为定论也.”四库馆臣对《诗经》阐释里的?许慎释”香”为”意内而言外也”,清段玉裁注:”意者,文字之义也,言者,文字之声也,词者,文字形声之合也”.见《说文解字段注》第455页.?143?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49期文学因素颇不以为然?,对欧阳修”文士说诗”起来,在”诗意”与”诗义”之间找到了一个倒显得宽宏大量,但他们对文学色彩深厚的明代平衡点,既感悟到了《诗经》的文学美,又没《诗经》学几无美词?,其中原因正是宋人把自有泯灭诗之”大义”.己那个时代的《诗经》学与文学思潮紧密联系参考文献:[1]欧阳修.诗本义[G]//四部丛刊三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2]范摅.云溪友议[G]//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03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3]黎靖德.朱子语类: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539.[4]苏轼.苏轼文集?诗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6:55.[5]说文解字段注[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1:532.[6]宗福邦,等.故训汇纂[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806[7]李樗,黄樵.毛诗集解[G]//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7l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8]钱钟书.管锥篇?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6:80.TheContemporaneityInterpretationonOuyangXiu’SEssenceofShijingHUXiao-jun(CollegeofLiteratureandJournalism,Sichuan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 10064,China)Abstract:BasedonthehermeneuticpracticeinOuyangXiu’STheEssenceofShi j ing,thearticleex-poundstherichconnotationofit,andpointsoutthattheoriginalmeaningonShi jinginOuyangXiu’Sinter—pretationincludestwoaspects:t}lepoem’Sliteralmeanings(诗意)andthewriter’Soriginalintention(诗义).Itbrieflyexplainsthatthehermeneuticobjectiveandfeatures,andthetw olayersofmeaningscouldwellhelppeoplebetterunderstandShijing’ShermeneuticsinSongDynasty.Keywords:OuyangXiu;TheEssenceofSh~iing;thepoem’Sliteralmeanings;the writer’8originalin—tention(责任编辑:龙石)?比如对唐成伯玛《毛诗指说》《四库全书提要》日:”书凡四篇,一日兴述……四日文体,凡三百篇中句法之长短,篇章之多寡,措辞之异同,用字之体例,皆胪举而详之,颇似刘氏《文心雕龙》之体,盖说经之余论也.”?参见(台湾)龚鹏程2004年”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会”所提交的论文《以诗论诗:文学诗经学导论》.?144?。
欧阳修创作的诗歌理论作者:陈昱伶陈锡萍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9期摘要:宋诗与唐诗不同的风貌,非骤然形成,经历了从五代至北宋中期的发展过程。
入宋以后诗人们期望摆脱五代诗风,开始学习、模仿唐代诗歌,按创作风格分为三类:一是学习白居易:二是学习贾岛、姚合:三是学习李商隐。
至北宋中期,西昆体的弊病已经是非常突出,石介在太学推行诗歌的变革,反对西昆,产生了险怪癖生涩的“太学体”;這之后,欧阳修、苏舜钦、梅尧臣等人开始活跃于文坛,力矫西昆体、太学体的弊端。
此时,欧阳修的诗歌理论主张:一是重视诗歌创作与现实的关系,二是强调诗人应有较高的审美修养,三是诗歌语言平易。
关键字:欧阳修;诗歌创作;理论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008-0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
欧阳修的诗歌创作的成就为宋代诗歌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为诗歌创作风格转型期的重要作家,所以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他的诗歌创作理论主张。
一、欧阳修的诗歌主张欧阳修在诗歌创作理论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首先他重视诗歌创作与现实的关系,注重社会现实对于诗人和诗歌创作的影响。
他继承了汉代司马迁“发愤著书”和唐代韩愈“不平则鸣”的创作观念。
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欧阳修说: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论“拾得”诗歌现象以及“诗本”、“诗材”、“诗料”问题——以杨万里、陆游为中心论“拾得诗歌现象以及“诗本、“诗材、“诗料问题以杨万里、陆游为中心①日本大阪大学浅见洋二引言宋代诗人常有“拾得”诗或者诗句的说法。
所谓“拾得”,不用说是拾到的意思。
但细想起来会发现这种说法多少有些特别之处。
比如说,我们会生出这样的疑问:诗真的是拾到的吗诗不是自始至终由诗人亲自创作的吗不说诗是创作的,而说它是拾到的,这种说法在宋代以前还看不到,从宋代诗学的角度来看,或许可以认为它反映的是一种独特的诗学观念。
本文试就“拾得”诗这一说法所表现出来的宋代诗学观念进行考察,同时对“诗本”、“诗材”、“诗料”等词语所表现出来的观念形态也一并加以探讨。
这些具有“诗歌素材”意义的词语在宋代以前也是见不到的。
也就是说,“拾得”诗这种说法与“诗本”、“诗材”、“诗料”等词语均首次出现于宋代,应当说不是单纯的巧合,可以推想两者问有着密切关系。
宋代很多诗人均谈到过“拾得”诗以及“诗本”、“诗材”、“诗料”,其中南宋的杨万里及其同时代人陆游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杨万里与陆游在诗学上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在思考上述问题时却有不少共同之处,本文主要关注的就是两者间的这种共同点。
关于“拾得”诗歌现象,拙论《关于“梦中得句”??中国诗学的“内”与“外”、“己”与“他”》一文中已有所论及;关于“诗本”、“诗材”、“诗料”,拙论《诗来自何处为谁所有??关于宋代诗学中的“内”与“外”、“己”与①本文为预定出版的拙著《距离与想象:中国诗学的唐宋转型》金程宇、冈田千重穗译,王水照主编《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之一,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一部分,是在《论“拾得”诗歌现象以及“诗本”、“诗材”、“诗料”问题??以杨万里、陆游为中心》宋代诗文研究会编《橄榄》第号,年一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他”以及“钱”、“货”、“资本”概念的讨论》①一文中也曾加以论列。
这两篇文章均从如何把握中国诗学观念中诗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诗人本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视点进行了考察。
欧阳修诗词比较研究起源于汉朝,流传至今的唐诗宋词,其中不乏优秀作品。
比如有一位唐诗人欧阳修,几百年来,他的诗词一直在唐诗宋词当中广为流传,不少读者也对他的诗词怀有深厚的感情。
历史学家们把他的诗词仔细研究,发现他的诗词中充满了不同的思想和语言,为此,就有了深入研究欧阳修诗词的必要性。
欧阳修的诗词,大体上属于抒情性质的文学作品,他的诗节奏舒缓、抒情丰富,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他的诗词也常被称为“情调甜美、文句优美”,他的诗歌散发着浓郁的思想感情。
因此,众多学者聚焦欧阳修诗词,比较其中的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及作者的思想色彩。
首先,欧阳修的诗词多以写景、表达内心情感为主,内容涉及各方面的文化,诗词中所提及的思想也可以反映欧阳修的深刻思想内容,一部分思想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而另一部分则体现出欧阳修的个人思考和独到见解。
例如在《雁丘夜渡》中,欧阳修反映了自己长期深恋的一位女子到雁丘旅行的心情,勾出了梦现情思与水墨景物的对偶,以及一种萦绕着温柔幻想的伤感。
更有著名的《贺新郎》中,欧阳修写了他压抑但又无比真挚的爱情,表达了他对一位女子深厚而又持久的情感,把有限的激情与绵延不断的爱恋结合在一起,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激荡的精神与行云流水的流离之愁。
此外,欧阳修的诗词也丰富了诗歌的语言表达,他善于利用不同的语言赋予诗句以抒情的力度,多才多艺,把诗歌的表达能力著力提升。
例如他的著名诗作《西江月》,用精彩婉转的笔法,勾勒出一幅明媚的江湖景象,表达出一种令人舒心的宁静之情。
此外,他还大胆使用了富有变奏性的句式,如在《春夜洛城闻笛》中,前四句均采用长句形式,把情节拟人化,深刻地反映了夜晚吹笛的景象;而第五句“沉醉人生几何时”,则采用短句,表达了欧阳修心中隐隐的无奈和怅惘,添加了另一份深情与沉郁。
最后,从欧阳修的诗歌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情思深厚的思想色彩。
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深植于诗词之中,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能够把原本朦胧模糊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是一位兼具技艺和情感的大诗人。
欧阳修“诗本义”的诗学阐释
摘要:宋代文学与政治关系不再像汉唐那样紧密,文人及其文学创作都具有相当的自觉性。
欧阳修首先提出“诗本义”之说,力求突破秦汉以来传统诗经学限制,强调从诗歌文本出发,精读诗歌文字,以情解诗,以期还原诗人创作之初的原始之意。
但汉语及其演变的复杂性和时空的久远,使得完全意义上的诗之本义的探求成为一种空想。
关键词:诗本义;欧阳修;诗经学;诗经
“诗本义”指《诗经》三百篇中各篇诗歌的本来意旨即诗人之“志”。
换言之,就是诗人创作时所要言说和表达的最初意思。
后来“诗本义”理论扩展到整个经学、诗学以及文学艺术领域,成为文学批评领域一个源远流长的命题。
一、“诗本义”说的提出
(一)欧阳修与“诗本义”说
确切地说,欧阳修在《论九经正义中删去谶纬劄子》一文中第一次正式提出“诗本义”说。
此文具有经典性意义,在诗经学领域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命题,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欧阳修在该文中对汉唐以来的传、序、疏持怀疑和否定态度,认为朝廷有必要对历史上纷纭杂说的“诗经学”作出一个明确、统一的判断。
欧阳修作为文坛领袖,其贡献绝不仅仅表现在理论上,而且也在于他能够将理论贯诸实践。
为了提出系统的诗本义理论,强调其理论的重要性,欧阳修专门撰写了一部“诗经学”著作——《诗本义》,对诗本义理论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诗本义》的内容及理论意义的评定如下:
自唐以来,说诗者莫敢议毛、郑,虽老师宿儒亦谨守小序。
至宋而新义日增,旧说[日]废,推原,所始实于修。
然修之言曰:“后之学者因迹先世之臣所传而较得失,或有之矣。
使徒抱焚余残脱之经伥伥于去圣人千百年后,不见先儒中间之说而欲特立一家之学者,果有能哉?吾未之信也。
”又曰:“先儒于经不能无失,而所得固已多矣。
尽其说而理有不通,然后以论正之是,而欲特立一家之学者,果有能哉?吾未之信也。
”修作是书,本出于和气平心,以意逆志。
故其立论未尝轻议二家,而亦不曲徇二家,其所训释往往得诗人之本志。
当今学者对欧阳修诗本义理论的重大意义多持肯定态度。
如谭德兴先生说:“欧阳修的《诗本义》是宋代诗学变革的先声。
以文学性的思想和方法研究《诗》
学乃《诗本义》的重要创新内容,这充分体现了经学与文学的互动。
”蒋立甫先生则认为,欧阳修的《诗本义》最先打破唐以来《诗经》研究的僵局,大胆批驳《诗序》和毛、郑说诗的谬误,提出依据文本、求诸人情、考之文理、以探求诗人之意;肯定“情欲心”的合理性,其对“淫诗”的解读为后人提供了范例,《诗经》研究由经学转文学,欧阳修开拓之功不可没。
(二)“诗本义”说形成的背景
欧阳修“诗本义”说的提出有着相当浓厚的学术背景。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宋代疑古思潮的泛起。
王应麟在《困学纪闻》卷八说:“自汉儒至于庆历间,谈经者守训故而不凿。
《七经小传》出而稍尚新奇矣。
至《三经义》行,视汉儒之学若土梗。
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辞》(若璩按谓欧阳永叔),毁《周礼》(按谓欧阳永叔、苏轼、苏辙),疑《孟子》(按谓李觏、司马光),讥《书》之《胤征》《顾命》(按谓苏轼),黜《诗》之‘序’(按谓晁说之)。
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斯言可以箴谈经者之膏肓。
”关于宋人疑古、疑经这一点,前人多有论述,今人台湾学者屈万里先生的《宋人疑经的风气》论述十分详细,兹不赘言。
其次,宋代文化的发达、宋代文人的文学自觉意识普遍增强也是“诗本义”说产生的重要背景。
较之汉唐,宋代文人其文人身份的自觉意识非常明显,甚至连欧阳修、朱熹这样非常正统的学者,也格外留意于从文学角度关注经学,特别是“诗经学”。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先生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中指出:“贵族势力人宋以后趋于没落,代之以君主独裁下的庶民实力的上升;经济上也是货币经济大为发展而取代实物交换;文化方面也从训诂之学而进入自由思考的时代。
”经济体制的变化带来学术思想的自由和变化;而学术思想的自由和变化,则直接导致“诗经学”从经学的桎梏下解脱出来,有了重新回归文学本来面目的可能。
香港学者李家树《从经学到文学——方玉润(诗经原始)读后》对此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论述。
再次,文学与政治的轻度松绑,这也是宋代诗经学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
“宋代以后的文化逐渐摆脱中世旧习的生活样式,形成了独创的、平民化的新风气,达到了极高的程度……。
”在宋代,文学不再肩负全部重大的政治使命,逐渐成为士大夫们政治生活之外的一种自我调节。
这使得文人关注《诗经》的目光有机会从政治化的诗经经学中游离出来,而从文学的角度反观“诗经学”。
因此也就能够从文学作品出发,来阐释诗之本义。
最后,“诗本义”说的形成也是朝廷重新厘定经典的需要。
在相对稳定的统治下,赵宋朝廷比较注重文化学术的繁荣与发展。
这就需要对历史上的重要学术思想和文化经典加以重新厘定和阐释。
仅北宋前半段,朝廷就编订了大量的类书如《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唐文粹》等大型书籍。
这之中,对于诗经及其诗经学的厘定与重新阐释,则成为重中之重。
在这种环境中,作为一个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思想的学者,欧阳修自然也会对诗经学十分重视。
(三)欧阳修以外其他人对“诗本义”说的推动
在欧阳修同时代,对诗经学予以关注的人很多。
而从各种角度追寻诗歌之本义的研究工作,除欧阳氏之外,尚有刘放、苏轼、苏辙、晁说之等人,甚至还包括王安石、陆佃人,都对《诗经》之序传、笺注、注疏提出质疑。
南宋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文学角度追求诗经之诗本义。
如南宋郑樵(《诗辩妄》)、朱熹(《诗集传》)、王质(《诗总闻》)及程大昌(《诗论》)都对毛序和郑笺提出驳议,并大胆从文学角度重新评点《诗经》。
至明清两代,研究诗本义者仍然大有人在。
其中,清代的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和崔述(《读风偶识》)成就特别突出。
他们的研究成果较之宋人更进一步,思想也更为全面;当然也更为激进,几乎全面否定汉唐“诗经学”对《诗经》的解读。
他们依然是本着欧阳修开启的思路,试图回到诗经时代,对诗歌进行还原解读。
二、欧阳修“诗本义”的理论建构
欧阳修“诗本义”具巨大的理论建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诗歌批评的自觉
自魏晋六朝以来,文学逐渐走上自觉之路,文学批评也随之自觉进行。
因此,人们对文学包括诗歌的创作和解读,都逐渐有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批评理论。
尤其是诗歌鉴赏理论,汉唐以来已经相当发达,宋代则达到一个高峰阶段。
欧阳修等人不仅撰写《诗话》,也撰写了《诗本义》。
虽然欧阳氏没有摆脱序、传,但他打破“诗经学”僵局,从文学角度,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