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2.51 MB
- 文档页数:33
北航《建筑材料》绪论一、建筑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筑材料是指土木工程中使用的各种材料和制品,它是一切土木工程的物质基础,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建筑材料要占整个工程造价的30-50%,因此如何选用和合理使用建筑材料对于工程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材料的分类建筑材料根据组成材料的种类和化学成分,可分为三大类:无机材料大类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
这是土建工程使用量最大,使用面最广的材料。
主要用作结构材料。
有机材料大类包括木材、沥青、高分子材料。
这类材料除了力学性质较好以外,有较多的功能特性,如防水、保温、耐化学腐蚀等性能,也是土建工程主要使用的材料。
黑色金属——钢、铁、不锈钢金属材料有色金属——铅、铜等及其合金无机材料天然石材——砂、石、及石材制品烧土制品——砖、瓦、玻璃等非金属材料胶凝材料——石灰、石膏、水泥、水玻璃等混凝土及硅酸盐制品——混凝土、砂浆及硅酸盐制品植物材料——木材、竹材等有机材料沥青材料——石油沥青、煤沥青、沥青制品高分子材料——塑料、涂料、胶粘剂、合成橡胶等无机非金属与有机材料复合——玻璃水泥增强塑料、水泥混凝土复合材料沥青混合料等金属材料与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钢纤维增强混凝土等金属材料与有机材料复合——轻质金属夹芯板三、建筑材料的发展及其趋势建筑材料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是同步前进的。
趋势:由使用天然建筑材料向使用人工建筑材料发展;由单一的材料向复合材料发展;单一结构材料向多功能材料发展;由污染环境材料向绿色环保材料发展。
四、学习方法各种材料的原材料,生产工艺,应用运输等方面的知识;各类材料的共性和个性,各个材料的应用范围.实践性比较强,与生产和实践密切联系,有很多规范、标准,注意现行的规范。
建筑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北航《建筑材料》第一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课堂笔记◆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掌握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孔隙率和空隙率;掌握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及指标;材料的导热性及导热系数;了解材料的吸声性和隔声性;掌握材料的强度、比强度与强度等级;弹性和塑性、脆性和韧性的概念;了解材料的耐久性及影响因素;理解材料的组成结构。
《建筑材料》教案第一章绪论(一)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1、了解建材及建材工业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了解建材在建筑工程中的地位及作用。
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任务、特点及学习方法。
3、掌握建筑材料的分类及技术标准(二)实践教学内容及能力培养:参观建材市场,让学生对建筑材料的产品及市场有一个全面了解。
(三)教学重点:建筑材料的分类及技术标准。
第二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一)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不同使用环境下,各类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并掌握各性质的涵义,影响这些性质的因素.并能联系工程中的实际和应用研究和改进材料的性质并对后面具体材料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1、材料的组成和结构:了解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构造及其对建筑材料性能的影响。
2、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应重点掌握表示材料物理状态特征的性质,包括密度、体积密度、表观密度、孔隙率,以及散粒材料的堆积密度与空隙率的概念。
3、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掌握材料的吸水性、耐水性、抗渗性及抗冻性的概念。
掌握材料的孔隙率及孔隙构造对材料抗冻性、抗渗性等性能的影响。
3、材料的热学性质:了解材料与热有关的概念和性质。
了解材料的热学性质与材料保温性能的关系。
4、材料力学性质和材料的耐久性:着重了解在不同受力条件下的强度,试验条件对强度试验结果的影响及材料强度(标号)的划分;着重了解材料耐久性概念。
(二)实践教学内容及特殊教学方法:1、课堂讨论:材料的孔隙率与材料的各种性质之间的关系。
2、课堂讨论:中空玻璃为什么比同厚度的实心玻璃保温性能好。
3、课堂讨论:保温材料为什么保持干燥状态保温效果好。
(三)教学重点: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材料的力学和热学性质。
第三章气硬性胶凝材料(一)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胶凝材料的概念与分类2、了解石膏、石灰的原料及品种;着重掌握石膏、石灰的凝结、硬化过程及特性;了解建筑石膏、石灰的质量要求与应用。
3、了解水玻璃、菱苦土的组成,性质特点及应用。
第一章绪论习题1.建筑工程材料主要有哪些类别?1)按使用功能分类根据建筑材料在建筑物中的部位或使用性能,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即建筑结构材料、墙体材料和建筑功能材料。
根据材料的化学成分,可分为有机材料、无机材料以及复合材料三大类2.建筑工程材料的发展趋势如何?1.生产所用的原材料要求充分利用工业废料、能耗低、可循环利用、不破坏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天然资源。
2.生产和使用过程不产生环境污染,即废水、废气、废渣、噪音等零排放。
3.做到产品可再生循环和回收利用。
4.产品性能要求轻质、高强、多功能,不仅对人畜无害,而且能净化空气、抗菌、防静电、防电磁波等等。
5.加强材料的耐久性研究和设计。
6.主产品和配套产品同步发展,并解决好利益平衡关系。
第二章习题一、选择题1.脆性材料的如下特征,其中何者是正确的?_a_______A.破坏前无明显变形 B.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均较高C.抗冲击破坏时吸收能量大 D.受力破坏时,外力所做的功大2.材料的密度指的是_c_______。
A.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B.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C.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D.在材料的体积不考虑开口孔在内时,单位体积的质量3.材料在空气中能吸收空气中水分的能力称为_b_______。
A.吸水性B.吸湿性C.耐水性D.渗透性4.孔隙率增大,材料的____b____降低。
A、密度B、表观密度C、憎水性D、抗冻性5.材料在水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____a____。
A、吸水性B、吸湿性C、耐水性D、渗透性6.含水率为10%的湿砂220g,其中水的质量为____a____。
A、19.8gB、22gC、20gD、20.2g7.材料的孔隙率增大时,其性质保持不变的是___c_____。
A、表观密度B、堆积密度C、密度D、强度8普通混凝土标准试件经28d标准养护后测得抗压强度为22.6MPa,同时又测得同批混凝土水饱和后的抗压强度为21.5MPa,干燥状态测得抗压强度为24.5MPa 。
本课程学习的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安排本课程的学习方法绪论浙江林学院园林学院龙江2008.9学习内容和目的建筑材料与构造1是建筑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为工程建设中常用土木工程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一般规律,为该专业学生学习其它相关专业课程提供有关材料的基础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同时也为学生今后从事工程实践和建筑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资料:教学大纲,教材目录等本课程学习的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安排本课程的学习方法绪论浙江林学院园林学院龙江2008.9教学安排绪论1第一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2第二章天然石材1第三章烧土制品及玻璃2第四章气硬性胶凝材料1第五章水泥3第六章混凝土与砂浆2本课程学习的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安排本课程的学习方法绪论浙江林学院园林学院龙江2008.9第七章金属材料2第八章木材1第九章沥青材料2第十章合成高分子材料2第十一章绝热材料及吸声材料2第十二章建筑涂料2合计24教学安排(续前)本课程学习的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安排本课程的学习方法绪论浙江林学院园林学院龙江2008.9学习,要讲究学习方法。
有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下一些问题应该引起注意。
1.课程特点;2.把握基本概念,如定义,分类,特征,区别等;3.抛弃死记硬背,随时随地学习;4.把握重点,弄清难点;5.学以致用,灵活应用;6.平时注意积累,考试就考高分。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本课程学习的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安排本课程的学习方法绪论浙江林学院园林学院龙江2008.91、概念建筑材料是指用于土木建筑结构物的所用的各种材料及制品的总称,是一切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
2、建筑材料与建筑其他学科的关系:a.材料是基础,材料决定建筑形式和施工方法;b.材料应用在建筑中应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c.材料决定建筑结构,影响建筑坚固、耐久及美观;总之:从事土建工程的技术人员和专家都必须了解和懂得建筑材料。
绪论本课程学习的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安排本课程的学习方法绪论浙江林学院园林学院龙江2008.93、建筑材料的分类NOTICE:在给一个事物进行分类时一定要有分类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是不一样的。
重点、难点问题解答第1章绪论1. 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
首先,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
其二,建筑材料的发展赋予了建筑物以时代的特性和风格。
其三,建筑设计理论不断进步和施工技术的革新不但受到建筑材料发展的制约,同时亦受到其发展的推动。
其四,建筑材料的正确、节约、合理的运用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造价和投资。
第2章1.建筑材料的微观结构。
建筑材料的微观结构主要有晶体、玻璃体和胶体等形式。
晶体的微观结构特点是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在空间的排列有确定的几何位置关系。
玻璃体微观结构的特点是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在空间的排列呈无序浑沌状态。
胶体是建筑材料中常见的一种微观结构形式,通常是由极细微的固体颗粒均匀分布在液体中所形成。
2.晶体、玻璃体和胶体等形式结构物质的各自特点。
晶体结构的物质具有强度高、硬度较大、有确定的熔点、力学性质各向异性的共性。
玻璃体结构的材料具有化学活性高、无确定的熔点、力学性质各向同性的特点。
胶体与晶体、玻璃体最大的不同点是可呈分散相和网状结构两种结构形式,分别称为溶胶和凝胶。
溶胶失水后成为具有一定强度的凝胶结构,可以把材料中的晶体或其他固体颗粒粘结为整体。
3.建筑材料构造形式以及各自的特点。
致密状构造。
该构造完全没有或基本没有孔隙。
具有该种构造的材料一般密度较大,导热性较高。
多孔状构造。
该种构造具有较多的孔隙,孔隙直径较大(mm级以上)。
该种构造的材料一般都为轻质材料,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和隔音吸声性能,同时具有较高的吸水性。
微孔状构造。
该种构造具有众多直径微小的孔隙,该种构造的材料通常密度和导热系数较小,有良好的隔音吸声性能和吸水性,抗渗性较差。
颗粒状构造。
该种构造为固体颗粒的聚集体,如石子、砂和蛭石等。
该种构造的材料可由胶凝材料粘结为整体,也可单独以填充状态使用。
该种构造的材料性质因材质不同相差较大。
纤维状构造。
该种构造通常呈力学各向异性,其性质与纤维走向有关,一般具有较好的保温和吸声性能。
建筑材料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材料内部构造层次:宏观、显微、微观构造2.材料宏观6构造:散粒、聚集、多孔、致密、纤维、层状构造3.晶体;多晶体;玻璃体;原子、离子、分子晶体;硅酸盐构造;4.密度;体积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孔隙率;空隙率;质量吸水率;体积吸水率〔=开口孔隙率〕;闭口孔隙率;水饱和度(KB);软化系数KP。
10大公式-计算题5.孔隙率影响:强度;抗渗性〔K、P〕;抗冻性〔F〕;导热系数;绝热性能;体积密度;强度;强度等级;比强度;强度试验影响因素:试件尺寸、高宽比、外表粗糙度、加荷速度、温度湿度6.弹性;塑性;韧性;脆性;亲水性;憎水性;润湿角;耐水性〔软化系数KP〕;含水率;7.耐久性的概念与包括的内容:导热系数;比热容;导热系数影响因素(化,显;孔;水);材料热容量的意义:热容量大,温度稳定第二章砖石材料1.主要造岩矿物:石英、长石、方解石;2.岩石构造:块状、层片状、斑状、气孔状3.岩石形成与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4.岩浆岩分类:深、喷、火5.建筑常用岩石:花岗岩〔深〕、石灰岩、砂岩〔沉〕、**岩〔变〕、玄武岩〔喷〕6.岩石用途7.砖的标准尺寸:1M3砖512块;外观质量;强度评定方法:10个试件按变异系数δ大小分类〔≤0.21:平+标;>0.21:平+最小值〕;8.过火砖与欠火砖;青砖、红砖9.烧结普通砖的质量等级〔优,一,合〕:强度、抗风化、尺寸、外观、泛霜与石灰爆裂10.多孔砖与空心砖11.粘土的可塑性、烧结性第三章气硬性胶凝材料1.气硬性〔水硬性〕胶凝材料;生石膏〔2〕;建筑石膏与高强度石膏分子式!;建筑石膏的凝结、硬化;石膏缓凝剂2.生石灰、熟石灰、石灰膏;欠火石灰与过火石灰;陈伏;石灰的凝结、硬化过程;石灰、石膏的特性比拟;3.水玻璃的化学式;水玻璃模数;水玻璃模数与密度〔浓度〕对水玻璃性质的影响;水玻璃的固化剂;硬化水玻璃的性质:酸;热4.菱苦土的化学组成与原料;调拌菱苦土的溶液;硬化菱苦土的特点第四章水泥1.硅酸盐水泥生产的原料与主要生产环节2.硅酸盐水泥的定义;熟料矿物组成〔4+1〕;3.各矿物水化产物、水化特性!;石膏的作用〔无:速;适宜;多:水化硫铝酸钙腐蚀〕;4.水泥石组成:凝胶体(2),晶体(3);未水化水泥颗粒;毛细孔;5.水泥强度影响因素:W/C;时间,温度、湿度;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6〕6.水泥的初凝与终凝;细度测定:硅酸盐水泥〔比外表〕、其他水泥〔筛分析法〕;水泥的安定性:f-CaO,f-MgO,SO37.水泥的腐蚀:软水、镁盐、碳酸腐蚀(CH);硫酸盐腐蚀〔C3A、Aft〕;防止腐蚀措施:适宜水泥,CH、C3A少,密实,外表涂层;8.活性混合材与非活性混合材;活性混合材种类;激发剂(石膏,CH);活性混合材在激发剂作用下的水化;二次反响9.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特点;矿渣〔耐热好,抗渗差〕、火山灰〔抗渗好,干裂〕、粉煤灰〔收缩小,泌水大〕;水泥的选择:根据环境与工程要求合理选择水泥水泥的选择:A-硅酸盐水泥;B-掺混合材水泥A/B:1.早强高/低,后期强度高;2.水化热高/低;3.耐腐蚀差/好。
"建筑材料"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了解建筑材料的分类和建筑材料技术标准、建筑材料特点。
一、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人类赖以生存的总环境中,所有构筑物或建筑物所用材料及制品统称为建筑材料。
本课程的建筑材料是指用于建筑物地基、根底、地面、墙体、梁、板、柱、屋顶和建筑装饰的所有材料。
建筑材料的分类:1、按材料的化学成分分类,可分为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三大类:无机材料又分为金属材料〔钢、铁、铝、铜、各类合金等〕、非金属材料〔天然石材、水泥、混凝土、玻璃、烧土制品等〕、金属—非金属复合材料〔钢筋混凝土等〕;有机材料有木材、塑料、合成橡胶、石油沥青等;复合材料又分为无机非金属—有机复合材料〔聚合物混凝土、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等〕、金属—有机复合材料〔轻质金属夹芯板等〕。
2、按材料的使用功能,可分为构造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构造材料——用作承重构件的材料,如梁、板、柱所用材料;功能材料——所用材料在建筑上具有*些特殊功能,如防水、装饰、隔热等功能。
二、建筑材料的特点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使用必须有以下特点:具有工程要求的使用功能;具有与使用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耐久性;具有丰富的资源,满足建筑工程对材料量的需求;材料价廉。
建筑环境中,理想的建筑材料应具有轻质、高强、美观、保温、吸声、防水、防震、防火、无毒和高效节能等特点。
三、技术材料的类型我国常用的标准有如下三大类:1、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有强制性标准〔代号GB〕、推荐性标准〔代号GB/T〕。
2、行业标准如建筑工程行业标准〔代号JGJ〕、建筑材料行业标准〔代号JC〕等。
3、地方标准〔代号DBJ〕和企业标准〔代号QB〕。
标准的表示方法为:标准名称、部门代号、编号和批准年份。
第二章建筑材料的根本性质本章主要了解材料的组成、构造和构造对性质的影响;重点掌握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
一、材料的组成、构造及构造对性质的影响材料的组成:包括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
建筑材料常识绪论1、建筑材料的定义:建筑材料是指⽤于建筑物各个部位的各种构件和结构体的总称。
2、分类:按化学成分(⽆机材料[⾦属材料、⾮⾦属材料]、有机材料[植物材料、合成⾼分⼦材料、沥青材料]、复合材料[⽆机⾮⾦属材料与有机材料复合、⾦属材料与⾮⾦属材料复合、其他复合材料])3、复合材料: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经适当组合为⼀体的材料。
4、材料在建筑上的⽤途分为三⼤类:建筑结构材、砌体材料和建筑功能材料。
5、建筑结构材料:构成建筑物受⼒构件的结构所⽤材料。
如梁、板、柱、基础、框架等所⽤材料。
⽬前主要指砖、砌块、⽔泥混凝⼟、钢材及钢筋混凝⼟。
钢筋混凝⼟是主要结构材料,因为是其原料丰富、成本低、节能、⾼强度。
6、砌体材料:⽤于承重墙、⾮承重墙的各种材料。
如:砖、砌块、墙板等。
7、建筑功能材料:满⾜各种功能要求所使⽤的材料。
如:防⽔材料、装饰材料、采光材料、绝热材料、吸声隔热材料。
8、建筑材料是建筑、结构、施⼯、预算的物质基础。
9、材料是基础、材料决定了建筑形式和施⼯⽅法。
10、新型建筑材料发展趋势:轻质、⾼强、多功能、绿⾊环保。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1、密度:是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是指不包括材料孔隙在内的体积)2、表观密度:是指材料在⾃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然状态下的体积是指包含材料内部孔隙的表观体积)3、堆积密度:是粉状、颗粒状或纤维状材料内部孔隙的表观体积。
(堆积状态下的体积不但包括材料的表观体积,⽽且还包括颗粒间的空隙体积)4、密实度:指材料体积内被固体物质所充实的程度。
5、孔隙率:指材料体积内,孔隙体积所占的⽐例。
(孔隙率⼤⼩直接反映了材料的密实程度)6、材料内部孔隙的构造可分为:开⼝贯通孔和封闭孔。
7、填充率:指粉状或颗粒状材料在其堆积体积内,被颗粒填充的程度。
8、空隙率:指粉状或颗粒状材料在某堆积体积内,颗粒之间的空隙体积所占的⽐例。
《建筑材料》绪论及基本性质模板一:学术型文档绪论本文档主要介绍建筑材料的绪论及基本性质。
建筑材料作为建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耐久性以及美观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对于建筑师和工程师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
一、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点1.1 建筑材料的分类1.1.1 金属材料1.1.2 无机非金属材料1.1.3 有机材料1.1.4 複合材料1.2 建筑材料的特点1.2.1 物理性能1.2.2 化学性能1.2.3 热性能1.2.4 力学性能二、常用建筑材料及其特性2.1 水泥砂浆2.1.1 水泥的种类及其特点2.1.2 砂浆的制备及其特性2.2 石材2.2.1 天然石材2.2.2 人造石材2.2.3 石材的特点及应用2.3 钢材2.3.1 普通钢材的分类及特性2.3.2 不锈钢的特性及应用2.4 木材2.4.1 常见木材的分类及特性2.4.2 木材的处理及保护方法三、建筑材料的性能测试方法3.1 物理性能测试方法3.1.1 密度的测定方法3.1.2 抗压强度的测试方法3.2 化学性能测试方法3.2.1 pH值的测定方法3.2.2 酸碱抗性的测试方法3.3 热性能测试方法3.3.1 热传导率的测定方法3.3.2 热膨胀系数的测试方法3.4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3.4.1 抗弯强度的测定方法3.4.2 拉伸强度的测试方法附件:建筑材料相关实验数据和图片法律名词及注释:1.建筑材料安全生产法:指为了加强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保障生产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规定了建筑材料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要求和责任。
2.建筑材料标准化法:指为了统一建筑材料行业的生产标准,保障建筑材料质量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化的法律法规。
3.建筑材料质量检验法:指为了确保建筑材料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规定了建筑材料质量检验的程序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