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建筑材料)
- 格式:ppt
- 大小:2.28 MB
- 文档页数:47
《建筑材料》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了解建筑材料的分类和建筑材料技术标准、建筑材料特点。
一、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人类赖以生存的总环境中,所有构筑物或建筑物所用材料及制品统称为建筑材料。
本课程的建筑材料是指用于建筑物地基、基础、地面、墙体、梁、板、柱、屋顶和建筑装饰的所有材料。
建筑材料的分类:1、按材料的化学成分分类,可分为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三大类:无机材料又分为金属材料(钢、铁、铝、铜、各类合金等)、非金属材料(天然石材、水泥、混凝土、玻璃、烧土制品等)、金属—非金属复合材料(钢筋混凝土等);有机材料有木材、塑料、合成橡胶、石油沥青等;复合材料又分为无机非金属—有机复合材料(聚合物混凝土、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等)、金属—有机复合材料(轻质金属夹芯板等)。
2、按材料的使用功能,可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结构材料——用作承重构件的材料,如梁、板、柱所用材料;功能材料——所用材料在建筑上具有某些特殊功能,如防水、装饰、隔热等功能。
二、建筑材料的特点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使用必须有以下特点:具有工程要求的使用功能;具有与使用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耐久性;具有丰富的资源,满足建筑工程对材料量的需求;材料价廉。
建筑环境中,理想的建筑材料应具有轻质、高强、美观、保温、吸声、防水、防震、防火、无毒和高效节能等特点。
三、技术材料的类型我国常用的标准有如下三大类:1、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有强制性标准(代号GB)、推荐性标准(代号GB/T)。
2、行业标准如建筑工程行业标准(代号JGJ)、建筑材料行业标准(代号JC)等。
3、地方标准(代号DBJ)和企业标准(代号QB)。
标准的表示方法为:标准名称、部门代号、编号和批准年份。
第二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本章主要了解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构造对性质的影响;重点掌握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
一、材料的组成、结构及构造对性质的影响材料的组成:包括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
它是决定材料各种性质的重要因素。
北航《建筑材料》绪论一、建筑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筑材料是指土木工程中使用的各种材料和制品,它是一切土木工程的物质基础,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建筑材料要占整个工程造价的30-50%,因此如何选用和合理使用建筑材料对于工程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材料的分类建筑材料根据组成材料的种类和化学成分,可分为三大类:无机材料大类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
这是土建工程使用量最大,使用面最广的材料。
主要用作结构材料。
有机材料大类包括木材、沥青、高分子材料。
这类材料除了力学性质较好以外,有较多的功能特性,如防水、保温、耐化学腐蚀等性能,也是土建工程主要使用的材料。
黑色金属——钢、铁、不锈钢金属材料有色金属——铅、铜等及其合金无机材料天然石材——砂、石、及石材制品烧土制品——砖、瓦、玻璃等非金属材料胶凝材料——石灰、石膏、水泥、水玻璃等混凝土及硅酸盐制品——混凝土、砂浆及硅酸盐制品植物材料——木材、竹材等有机材料沥青材料——石油沥青、煤沥青、沥青制品高分子材料——塑料、涂料、胶粘剂、合成橡胶等无机非金属与有机材料复合——玻璃水泥增强塑料、水泥混凝土复合材料沥青混合料等金属材料与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钢纤维增强混凝土等金属材料与有机材料复合——轻质金属夹芯板三、建筑材料的发展及其趋势建筑材料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是同步前进的。
趋势:由使用天然建筑材料向使用人工建筑材料发展;由单一的材料向复合材料发展;单一结构材料向多功能材料发展;由污染环境材料向绿色环保材料发展。
四、学习方法各种材料的原材料,生产工艺,应用运输等方面的知识;各类材料的共性和个性,各个材料的应用范围.实践性比较强,与生产和实践密切联系,有很多规范、标准,注意现行的规范。
建筑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北航《建筑材料》第一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课堂笔记◆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掌握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孔隙率和空隙率;掌握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及指标;材料的导热性及导热系数;了解材料的吸声性和隔声性;掌握材料的强度、比强度与强度等级;弹性和塑性、脆性和韧性的概念;了解材料的耐久性及影响因素;理解材料的组成结构。
重点、难点问题解答第1章绪论1. 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
首先,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
其二,建筑材料的发展赋予了建筑物以时代的特性和风格。
其三,建筑设计理论不断进步和施工技术的革新不但受到建筑材料发展的制约,同时亦受到其发展的推动。
其四,建筑材料的正确、节约、合理的运用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造价和投资。
第2章1.建筑材料的微观结构。
建筑材料的微观结构主要有晶体、玻璃体和胶体等形式。
晶体的微观结构特点是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在空间的排列有确定的几何位置关系。
玻璃体微观结构的特点是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在空间的排列呈无序浑沌状态。
胶体是建筑材料中常见的一种微观结构形式,通常是由极细微的固体颗粒均匀分布在液体中所形成。
2.晶体、玻璃体和胶体等形式结构物质的各自特点。
晶体结构的物质具有强度高、硬度较大、有确定的熔点、力学性质各向异性的共性。
玻璃体结构的材料具有化学活性高、无确定的熔点、力学性质各向同性的特点。
胶体与晶体、玻璃体最大的不同点是可呈分散相和网状结构两种结构形式,分别称为溶胶和凝胶。
溶胶失水后成为具有一定强度的凝胶结构,可以把材料中的晶体或其他固体颗粒粘结为整体。
3.建筑材料构造形式以及各自的特点。
致密状构造。
该构造完全没有或基本没有孔隙。
具有该种构造的材料一般密度较大,导热性较高。
多孔状构造。
该种构造具有较多的孔隙,孔隙直径较大(mm级以上)。
该种构造的材料一般都为轻质材料,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和隔音吸声性能,同时具有较高的吸水性。
微孔状构造。
该种构造具有众多直径微小的孔隙,该种构造的材料通常密度和导热系数较小,有良好的隔音吸声性能和吸水性,抗渗性较差。
颗粒状构造。
该种构造为固体颗粒的聚集体,如石子、砂和蛭石等。
该种构造的材料可由胶凝材料粘结为整体,也可单独以填充状态使用。
该种构造的材料性质因材质不同相差较大。
纤维状构造。
该种构造通常呈力学各向异性,其性质与纤维走向有关,一般具有较好的保温和吸声性能。
西南工程学校第 次课教案 授 课 内 容 第 章 第 节 授课时数 授课方法 教具 授课时间及班级 第 周 第 节 2010年 月 日 班 第 周 第 节 2010年 月 日 班 第 周 第 节 2010年 月 日 班 第 周 第 节 2010年 月 日 班 本次课重点内容
作业布置情况 课堂学生表现及需注意问题 备课内容: 【课 题】绪论 【教学目的】1.理解建筑材料和建筑各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 2.掌握建筑材料的分类和发展方向 3.理解建筑材料的标准化 【教学重点】1.建筑材料及建材工业的发展 2.建筑材料的分类 【教学难点】建筑材料的分类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时间分配】2学时 【作业布置】 一)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1.定义:建筑材料是指各类建筑工程中应用的各种材料及其制品。它是一切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 2.分类: (1)按使用性能划分
一般讲,建筑物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主要取决于结构承重材料,而使用功能与建筑质量水平决定与建筑功能材料。 (2)按成分划分
建筑材料 (二)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地位 1、建筑材料是各项基本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一般材料费占工程投资的60%。 2、建材品种、质量及规格,直接影响工程的坚固、耐久、适用、美观和经济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结构形式与施工方法。 3、建筑工程许多技术问题的突破,往往依赖于建材问题的解决。 4、新材料的出现,又将促进结构设计及施工技术的革新。 (三)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1、在原材料上,利用再生资源、工农业废渣、废料,保护土地资源。 2、在工艺上,引进新技术,改造淘汰旧设备,降低原材料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 3、在性能上,力求产品轻质、高强、耐久、美观,并高性能化和多功能化。 4、在形式上,发展预制装配技术,提高构件尺寸和单元化水平。 5、在研究方向上,研究和开发化学建材和复合材料,促进新型建材的发展。 (四)学习目的和方法 学习目的: 1、掌握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具有合理选择与使用建筑材料的能力。 2、通过做实验,培养基本实验技能,为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学习方法:以材料的技术性质、质量检验及工程应用为重点,注意材料成分、构造、生产过程等对其性能的影响,掌握各项性能间的有机联系。重视实验课与习题作业。
第一篇试题第一单元绪论二、填空题1.根据建筑材料的化学成分,建筑材料可分为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复合材料三大类。
2.根据建筑材料在建筑物中的部位或使用功能,大体可分为建筑结构材料建筑功能材料墙体材料三大类。
3.建筑材料的技术标准主要包括材料的质量要求检验方法两方面的内容。
三、单项选择题1.以下哪种材料不属于常用的三大建筑材料()。
A、水泥B、玻璃C、钢材D、木材2.以下不是复合材料的是()。
A、混凝土B、灰砂砖C、铝合金D、三合板3.目前,()是最主要的建筑材料。
A、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B、建筑塑料C、铝合金材料D、建筑陶瓷第二单元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一、名词解释1.材料的空隙率材料空隙率是指散粒状材料在堆积状态下颗粒固体物质间空隙体积(开口孔隙与间隙之和)占堆积体积的百分率2.材料的堆积密度是指粉状或粒状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3.材料的强度是指材料在外界荷载的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4.材料的耐久性是指材料在周围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经久不变质、不破坏,长期地保持其工作性能的性质。
二、填空题1.材料的密度是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一定值,只与材料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有关。
2.材料的表观密度是指(块体)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3.材料的吸水性是指材料在浸水状态下吸入水分的能力。
对选定的材料而言,吸水率是一定值。
4.材料的吸湿性是指材料在空气中吸收水分的性质。
对选定的材料而言,含水率是一不定值,与大气的温、湿度等因素有关。
5.材料的抗冻性以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所能抵抗的冻融循环次数来表示。
6.水可以在材料表面展开,即材料表面可以被水浸润,这种性质称为亲水性;水滴在材料表面不会展开而呈近视球形,这种性质称为憎水性。
憎水性材料是较好的防水材料。
7.材料的抗渗性是指材料抵抗压力液体渗透的能力的性质。
混凝土等的抗渗性常用抗渗等级表示。
S6(P6)表示该材料最大能抵抗的水压力为0.6MPa。
建筑材料(学分4,学时60)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建筑材料》是土木工程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课程性质为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为学习建筑设计、工程施工、结构设计等专业课提供建筑材料方面的基本知识,并为今后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时能够合理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试验技术基础。
本课程教学以提高人才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建筑材料的性质与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必要的基本理论,掌握主要建筑材料的试验检测技能。
(1)在材料性质方面:①掌握材料的组成、性质及技术要求;②了解材料组成及结构对材料性质的影响;③了解外界因素对材料性质的影响;④了解各主要性质间的相互关系;⑤初步学会主要建筑材料的试验方法。
(2)在材料应用方面:①根据工程要求能够合理地选用材料;②熟悉有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③了解材料使用方法的要点;④学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基本内容:绪论;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气硬性无机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建筑钢材;墙体材料。
第0章绪论 2学时1.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2.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地位;3.本课程的内容、任务与学习方法;4.建筑材料的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
重点掌握内容:1.重点: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2.难点: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
第一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6学时1.材料的两种组成类型及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学组成的表示方法;2.材料结构的三个层次、六种宏观结构的类型及特征,无定形材料与晶体材料之间性质的差异,微观结构下不同晶体的性质特征;3.孔隙形成的原因、类型及其对材料性质的影响;4.体积密度、密度及表观密度的定义、公式及其测定方法;5.握孔隙率、开口孔隙率与闭口孔隙率的定义、公式及计算方法;6.堆积密度、空隙率的定义与计算公式;7.亲水性、憎水性、吸水性的概念,重点掌握质量吸水率、体积吸水率、水饱和度的定义、计算式及其对材料性质的影响;8.材料耐水性、抗渗性、抗冻性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其对材料的影响;9.导热性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导热系数的物理意义,影响材料导热系数的因素。